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6W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

很久之前就知道《包法利夫人》的內容梗概。今天夏天終於有機會讀它。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精選16篇)

夏爾其實並沒有真才實學,他莫名其妙地通過了醫學考試,成了一名醫生。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個中年寡婦,妻子死後,他又娶了鄰村的一個農民的女兒愛瑪。他開始行醫就名聲大振,在治好了愛瑪的父親的病後,愛瑪稀里煳塗地嫁給了他,成了包法利夫人。婚後愛瑪生活孤寂,她開始思考愛情和男人。她認爲自己的丈夫應該有異於其他一切男人,他應該是漂亮的、有靈性的、出類拔萃的、迷人的。然而,她的丈夫卻粗俗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應邀參加一個舞會,她見到了一些上流社會的男人和女人。她和男人跳舞,玩得很開心。回到家後,她還想念着她的舞會。包法利見他整天鬱鬱不樂,便決定搬家。

他們從道特到了永鎮。她懷孕了。到了永鎮,她遇到了青年男子雷宏,他是個文書。她和他談戀愛。女兒出生後,交由木匠的妻子餵養。她有更多的時間和雷宏談情說愛。不久雷宏離開了永鎮,她要跳樓,被夏爾發現並阻止了。很快她又遇到了羅道夫,羅道夫叄十出頭,有和女人交往的豐富經驗。他們相愛了,偷偷交往了叄年。最後愛瑪要和他私奔,他逃跑了。愛瑪失戀了,她病得要死。夏爾細心照顧她,她慢慢恢復健康。在魯昂看戲時,她又遇到雷宏。雷宏這次一定要得到她,他們在一起了。她愛得太瘋狂,不停地給情人送禮物。以至最後負債累累,法院要扣押她的不動產。她的情人幫不了她,她服毒自殺了。在她死後不久,夏爾發現了她兩個情人寫給她的情書。他說這是命。再後來他也死了。他們的女兒被送給一位姨媽撫養,姨媽生活窮苦,把她送去做工。

整個小說寫得就是一個女子企盼更絢麗的人生,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我理解她。她的悲慘結局,不能怪她喜歡幻想。她一開始就錯了。她年輕還讀過書,不應該按着父親的意思嫁給沒有才學而又粗俗的夏爾。她並不瞭解他,只知道他有名氣。婚後才感覺和他生活並不幸福。她內心孤獨,渴望有激情的生活。當她遇到比夏爾好得多的男人,她就開始外遇。夏爾粗心大意,什幺都發現不了。爲了向情人表達愛意,她大肆揮霍錢財,欠了很多賬。於是就有了最後的悲慘結局。

歸根結底,她失敗的塬因有兩點。第一,她不該嫁給夏爾。第二,她不應該給情人送禮物。約會中應該男人付賬,女人不應該爲錢煩惱。外遇沒有什幺,她那幺漂亮、又聰明,怎幺甘心呆在家裏無所事事?只不過什幺都得有個度。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2

合上了散發着悲傷的氣息與淚水的《包法利夫人》。美麗、多情的少婦愛瑪在虛榮心的支配下,在不甘平庸的享樂中,在無比的絕望中,在萬般的悔恨中,痛苦地掙扎着死在了自己的牀上,耶和華的天堂裏,又多了一隻溫順的羔羊。

在入春以來的閱讀、寫作中,我之所以從癡迷的詩歌意象、意境中走出,步入充滿愛恨情仇和生命傳奇故事、情節、人物中,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要放下無邊的虛無和幻想,重新撿拾起生活的真實,體驗日子裏的美好及快樂。因爲我相信謝有順那句話,小說就是對生活場景的還原和複製。因爲我所崇拜的王小波說,小說是可以這樣寫的。因爲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的小老頭。

當每一個生命,每一個飲食男女,從呱呱墜地來到塵世那一刻,兩隻光亮,水晶一般的眼睛就對人間充滿了好奇和驚訝,力圖把空無一物的肚皮,填飽塞滿;力圖在一張白紙似的腦袋上,描繪出最爲精彩的圖畫;人生不過百年,慾望卻無邊,人們總是企圖趕走內心的無知、淺薄、直白,讓自己變得強大、淵博、威猛起來。美麗多情、衣食無憂的包法利夫人愛瑪也不過是凡人一個,享樂主義在她的身上顯露無遺,她的墮落她的死亡與她那不安於現狀的心密不可分。她是一朵鮮豔、誘惑的虞美人,悲哀的命運在前方等待着。

愛瑪出生在富裕的莊園,自由受到修道院的教育,幽閉的生活一旦被打開,浪漫的情調就會像塞納河水奔騰不止。

分析包法利夫人墮落的原因,我這個行政管理系畢業的學生想從社會學的角度來驗證一下。試想我們每一個人在從自然人轉化爲社會人、有用人的漫長過程中,不外乎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等等這些基本生理需求的追求,與此同時,在滿足基本的生理生活需求之外,人們開始了精神層面的追求,讀書、學習、交流等等。加之人是能夠思考高級動物,在加上出身、血型、性格、生長環境、教育程度的存在,角色體現、角色互動,爲自身的社會化豐富了許多,譬如是在當今這個二十一世紀,互聯網極爲發達的地球村,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遍地是低頭蟻族,扣扣聊、微信聊、公衆號、頭條玩、抖音玩、火山小視頻等手機娛樂至死的時代,傳統的紙質媒體、讀物交流、學習,已經退居到幽暗偏僻的角落,自己卻如一位民國社會的藍袍先生,獨坐斗室,耐得住萬般的寂寞與孤獨,嚼菜根、啃“磚頭”,苦辣酸甜、悲歡鹹淡,自我感知。宋朝皇帝說: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入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回過頭來再談談包法利夫人,這位可悲的美少婦的命運。愛瑪生長在十九世紀的法國鄉村貝爾託,父親魯俄老爹是位莊園的主人,殷實的家庭爲天真浪漫、美麗多情的女兒提供了衣食無憂、富於幻想的童年少年生活。

一次魯俄莊主病了,於是身着飄逸藍袍的愛瑪姑娘有幸被年輕的鄉醫包法利邂逅。愛瑪姑娘纖細的指甲,明亮的眼睛,烏黑的睫毛,瀑布般的頭髮,紅撲撲的臉蛋兒,給已婚的包法利留下了驚鴻一瞥。好事成巧,又過了沒多久,包法利的第一位老婆,二手女人,四十多歲的寡婦愛洛伊絲在家被公婆氣死了。年輕、漂亮、單純的愛瑪姑娘便在父親魯俄老爹的的極力撮合下(魯俄老爹對包法利醫生能夠治好自己的病,非常感謝,對年輕的鄉醫十分看好、器重),成爲了真正的包法利夫人(這是一樁標準包辦的婚姻)。

婚後的愛瑪應該是幸福,美滿的,怎奈丈夫包法利是個老實本分、沉默寡言、不會哄自己女人的男人,他早出晚歸不斷出診給患者治病,時間長了便冷落了家中的小美人。愛情需要不斷保鮮,二婚男人包法利的欠缺讓心比天高、愛慕虛榮、不甘平庸的妻子愛瑪感到生活的孤獨、乏味,整日一副抑鬱寡歡的樣子,叫人見了十分心痛。爲了滿足妻子嚮往美好生活的慾望,包法利醫生便離開居住的道斯特搬到了較爲熱鬧繁華、熱鬧的永維鎮。

以上這些是小說的第一部分,故事的開端。接下來福樓拜進入了故事的發展、高潮部分的敘述。

包法利夫人在永維鎮在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先後認識了藥店老闆奧梅、布商件高利貸商勒樂、見習生萊昂、有錢的主兒羅多爾夫,就是這幾位小鎮上的頭面人物徹底改變了愛瑪的生活,萊昂是大學生風流倜儻、羅多爾夫是情場老手、獵豔專家,沒有多久愛瑪就背丈夫包法利先後與他們在自己的家庭後院頻頻幽會,幾番外出私奔,愛瑪風流成性、夜不歸宿、淫慾、揮霍無度,商人勒樂有機可乘,主動上門送衣服、布料、胭脂、梳妝檯、沙發、帷帳等等一切生活用品。最後愛瑪手頭虧空甚至賣了自己家的土地,勒樂的自私、奸詐、多謀,唯利是圖,步步爲愛瑪設圈套,甚至讓她把整個房產做了抵押,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羅多爾夫是個裙釵堆裏的老搶手老司機,是個喜新厭舊、無情無義的傢伙,最後擯棄了愛瑪,萊昂是個外邊斯文,內心虛僞懦弱的傢伙,迫於自己的名聲迫於家庭的阻擾,斷然離開了愛瑪,包法利夫人最終被他倆推上了債臺高築、走投無路的地步。

故事的高潮和結尾,愛瑪面對上門的公證人,無奈之餘只好重新求救於萊昂和羅多爾夫,一個避而不見,一個冷酷無情、見死不救,絕望之餘的愛瑪、包法利夫人跑到藥店老闆奧梅的儲藏間,吞食了白色的粉末砒霜後,回到家中,躺在自己的牀上,悔恨之餘,只有等待死亡。

尤其在對服毒後的包法利夫人愛瑪最後死亡過程的描寫中,作者細膩、真實的文筆深深觸痛了閱讀的神經,死亡是多麼的可怕,多麼地恐懼。譬如,書在第三百零一頁寫道:

她的胸脯立即開始急劇起伏,舌頭完全伸到嘴外,眼珠子亂轉。像兩盞玻璃燈,漸漸變暗,最終熄滅。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3

十九世紀中期的法國,是一個階級森嚴的年代:農民,工人,商人,資產階級......

包法利夫人--愛瑪,一個農家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式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的主義色彩的小說,整天活在幻想中,期待浪漫高雅的愛情.一個農民看起來有身份的醫生--包法利.查理,於是成了愛瑪的丈夫.然而所期待的愛情並沒有到來.包法利既無才能,又無雄心,舉止沒有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板,所以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自私懦弱的文書.她的偷情沒有爲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爲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他揮霍殆盡了,情人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這就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十九世紀中期的法國作家居斯塔天.福樓拜的第一篇作品<<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愛瑪原是一個農家的女兒,父母卻讓她接受大家閨秀的教育,希望有一天她能走進資產階級貴族的生活圈子.即使她有美麗的外貌,佼好的素質修養,但在那個身份等級嚴明,人們極重視家庭背景的年代,他們的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正是愛瑪所接受的這種教育,感受到的貴族生活的奢侈糜華與她現實生活矛盾,而造就了她一生的痛苦.如果沒有接受這種教育,沒有親身感受到奢華,她的期待嚮往和夢幻就不會那麼強烈了.她追求精神上的豐富,希望有一個風度翩翩的勇猛的男子愛她,給她所憧憬的甜蜜浪漫愛情.但她卻不清楚她所期待的精神生活需要貴族式的物質(花園別墅馬車)作爲後盾,最後她的精神追求變成了物慾和淫樂.

對愛她的,把她當作高高在尚的女神的丈夫,她有內疚與自責.曾經試圖努力成爲一個賢妻良母,但是她的自責與內疚只是小河的涓涓細流,而物慾與淫樂是大海的波濤洶涌.波濤洶涌的猛烈撞擊總是使她不顧一切去追求,連最後殘留的一點婦道都丟棄了.

她本來可以有一個平凡幸福的家庭,一個愛她的丈夫,只因爲她不切實際的浪漫追求而把一切毀滅掉了.在她臨死的時候,她有留戀她的丈夫和女兒,但她更期待快點離開喧囂的人世,去天國.也許只有那一刻她做到了無牽無掛(她從沒真正牽掛她女兒和丈夫,牽掛的只是她的愛情),只希望早點結束她痛苦的生命.

愛瑪的悲慘命運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衝突的結果,自她進修道院的那天起,她就無法擺脫這個悲慘的結局.

人所接受的教育越高,精神生活就越豐富,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就越大,走向自殺的可能性就越大.近兩個星期華濃四個跳樓自殺案子就引人深思,即使不明其中原因.但這種輕視生命的行爲是我所不認同的(除精神病患者外).

當人處馬斯洛'五需求層次理論'的最低需求--滿足生理上的需求,他們日夜奔波勞碌只爲解決溫飽,希望生存下來.沒有生命的來源,不用自殺也會自己走向死亡.要處於高層次的人向低層次的轉變是一件極難接受的事,但有時也不妨去看一下身處比自己低層次的人的生活,可能你就會發現自己比較幸福.

世上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唯心主義有時是不科學的,但也許會令你活得開心.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4

開始看了《浮士德》。認認真真推敲每一句話的意思,看了兩個鐘頭,才把書的序言、獻詩、舞臺序幕和天上序曲給看完。

這書是難懂的,曾經看過一遍,是大二的時候,喜歡打手電熬夜看書,每天也就能安靜地看個2、3個小時吧,所以效率不高。記得老早的時候,看名著只爲了情節,直到現在依然有這種觀念,大凡故事不夠吸引人的,蘊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會有興趣去讀。所以吧,說到底我不是個愛讀書的孩子。

這個《浮士德》其實滿神奇的,首先它的寫作方式是舞臺劇本的形式。其次,故事非常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馬行空。第三,“歌德”這個名字很能滿足某種小小的虛榮心。第四,看着看着,就會發現裏面有好多似曾相識的看法、觀點或者景象。所以,儘管很艱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閱讀它。去年暑假把書買回來一直擱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讀書的機會決定先把它給啃下來。

一開始看小說喜歡把自己覺得好的句子摘抄下來。這些被我相中的,多數都不是什麼辭藻華麗,對仗工整的,而僅僅是在內容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鳴的。比如在看貝多芬的書籍時,一般把貝多芬誇張的描述成神靈的語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頭看這些摘抄的時候覺得當時自己很幼稚,一頁書看看不過1、2分鐘,有時爲了抄幾句話就要花費5分鐘的樣子,這樣等到再回過來讀的時候,常常已經沒有先前那種激情和如飢似渴的感覺了。所以之後開始改成某偉大領袖的做法,在書邊做批註,比如哪一句好,自己怎麼想的,或者是看到某個很文學的字詞去查字典,然後在書邊寫上拼音與解釋。這樣做似乎還不錯。可缺點是僅僅適用於自己的書本。到後來偷懶了,什麼都不寫,習慣看書的時候拿只木頭鉛筆,看到喜歡的就劃下來,這樣的結果是,因爲不費力,所以每每有一點點的感動就摘下來,以至等讀完一本書以後,發現每一頁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換來了,這麼糟蹋,以後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爲0了。總不能哪天心血來潮真的拿塊橡皮把所有的鉛筆印統統擦去吧?哎,可憐了我那本……了。而且更主要的是,習慣邊劃邊看的過程後,自己對於內容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爲句句都是“重點”,我又何須體會文章的內涵,結構呢?於是,讀書的時候,思考就少了。

現在看這個《浮士德》,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我最討厭的事情就是一頁書上一半是內容,下一半是很多小字體的解釋,而通常這些解釋又和種.種聖經故事、希臘文化聯繫起來,一看就是一大串。這種情況下,不看就無法瞭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斷自己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煩。所以只好這樣,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釋全部看一遍,有個大概的印象,這樣呢,等看正文的時候就能夠比較通暢的理解內容,也不用再回過來看討厭的註釋了。

好啦,晚了,看來今天是補不出個讀後感了,明天繼續。這篇麼,就當是個“讀書有感”吧,呵呵,本來因爲故事情節,取名叫“今天心情相當沉重”的。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5

最近我讀了文言文《荊軻刺秦王》,它主要講述的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因由及全過程始末,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荊軻刺殺秦王的情景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裏回放,揮之不去……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通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着柱子奔跑,結果後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嘆啊!

壯士荊軻有一種像革命先烈一樣的要爲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他的捨身告訴我們,忠心爲國,不畏犧牲,乃英雄所爲。雖然他的做法並不可取,可是他的精神應該爲我們所稱道!我們應該做一個像荊軻一樣能爲祖國付出一切的愛國者!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畔的這首悲壯的歌至今傳唱不衰,荊軻作爲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頌揚。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爲文人們深感遺憾,無數的詩詞文賦,都是以暴君來形容秦王,而肯定荊軻的英雄行爲和俠義精神。然而從戰國曆史中政治成敗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時,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值得思考的東西。“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前人誤入失敗的陷阱,可作爲我們今天行事的前車之鑑;而前人獲得的成功經驗,可作爲我們繼續前進的路標。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6

雙腿癱瘓以後,我的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聽着錄音機裏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這時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的,看着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總是這麼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麼意思!”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裏,看着窗外的樹葉“刷刷拉拉”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着:“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丘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着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在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7

想必大家都有讀過一本有名的名著——《金銀島》。這本書裏,主要講了一個冒險故事:一個少年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裏,以開着酒店維持生計。那個少年就是主人公吉姆。霍金斯。一天店裏來了一個船長,一夥海盜想搶船長手裏的那份藏寶圖,但總是不能得逞,於是他們便殺了那位船長。但吉姆無意之中發現了船長那張藏着金銀財寶的荒島地圖。於是,他與朋友商量一起去探寶,朋友同意了,便帶着一羣水手和一個船長踏上了探寶之旅。一次偶然的機會,吉姆發現了那一船的水手全是海盜,並告訴了船長。於是雙方的激烈對戰就此開始,他們與敵人展開了驚心動魄搏鬥。最後,由於各個人的努力,勝利落向了吉姆這一方,不久,他們載着金銀財寶興高采烈的回到了家鄉。

雖然我沒有親身去到那兒冒險,但是在我的腦海中,總能浮出吉姆他那正直的面孔,他是那麼的高尚、善良、勇敢,他總是能制服海盜,取得勝利。他是多麼勇敢,當我聽到他這句話時震撼得全身發抖,如這一段……我們看見陸地的那天夜裏,我就在蘋果桶裏,我聽到了你——約翰,還有你——迪克。約翰遜,還有漢茲,我還把你們說的每句話都報告給了船長。至於你們的船嗎,是我割斷了船的錨繩,是我殺死了你們留在船上的人,是……就當我看到這些的時候我心裏十分震撼,一個少年能有那麼大的勇氣說出這些,這讓我很佩服。

當然我有佩服的人也有憤恨的人,例如希爾夫爲代表的那羣海盜,在他們的身上體現的都是虛僞、邪惡,他們爲了自己而殺死別人的性命,他們沒有爲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愧疚,而是更猖狂。一想到金錢腦子便空空的,僅剩下殺人的念頭,橫行霸道。讓我的腦子裏浮現出他們帶着一雙兇惡的眼睛、恐怖的獰笑拿着水手刀殺人,還只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殺人。真是可惡之極。

讀完了書,我覺得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作品裏體現出了善良與邪惡之間的對抗,我覺得故事警告着我們幹什麼都不能得意,因爲那是在你人生路上的錯路。而吉姆他們身上體現出的是一種正義爲代表的精神財富,那纔是最大的財富。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8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着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9

從古至今,書籍便是文人墨客謳歌的對象。古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詩句,今有“書籍是飢餓的人的一塊麪包”的名言。作爲一位惜書愛書之人,每天坐在柔和的燈光下,讀名家著作,是愉悅的享受,而總衆多著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族少女安妮·費蘭克。她的家庭原居住在德國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安妮被迫全家遷至荷蘭避難,二戰爆發後不久,在朋友的幫助下他一家人躲進了一間密室,密室成員後曾至8人。1944年8月有人高密,他們8人被捕並被關進集中營,最終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其父整理並出版了安妮的日記,即爲《安妮的日記》。

這本書描寫了許多鮮明感人的形象。安妮是一個性格活潑的花季少女,她的父親謙虛隨和,母親語言誇張,缺乏理解能力,姐姐內斂端莊,溫柔懂事……,性格迥異的8個人,構成了這本日記式小說的主體,更觸動我內心的是,讓我對生命、對二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妮的日記燃起了所有人對生命的熱情,使人們認識到_、反猶太主義,也使人們認識到人性內心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爲現代業界的精神象徵。

《安妮日記》給我帶來了太多感悟,對親情、對友誼、對人生……

暢遊書海,愉悅心靈;寧靜歲月,唯願與書香常伴……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0

邊城,在沈從文筆下哭泣。這是一座美麗卻籠着一層紗的城,它在歡與悲的接壤,獨自徜徉。

白江,是夾雜在山與岸之中的,要想出城到外邊去,只能乘渡船。那是艘不大的渡船,由一個老頭子擺渡。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媽在生下她時就死了,翠翠爸也在不久後自殺,只留下老頭子獨自照料翠翠。儘管只留下祖孫二人,日子過得倒也甜美。在翠翠十三四歲時,已出落得娟秀美麗,得到城裏許多人的尋求,特別是船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遠走他鄉。翠翠的親人——爺爺,也在電閃雷鳴的夜晚,靜靜地死去了。書的結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地等候二老回家……

不論終究二老是否回來,在我看來,都不或許成果一段他與翠翠的夸姣姻緣。由於二老關於翠翠的愛並不是真愛。真愛是經得起種種苦難與檢測的,比方金庸筆下的楊過與小龍女,他們之間有過綿長的別離,也有存亡的檢測,終究卻不離不棄,這纔是真愛。或許二老仍愛着翠翠,可是他能放掉自己同胞兄弟的恨,放掉全部,放掉所謂的體面嗎?他已然現已下定決心去了桃園,那麼即便有朝一日回來,說不定也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在今後的日子裏,翠翠必將過着仰人鼻息的日子,如林黛玉一般。船總收養她,是由於二老,假如二老不歸,莫非他們就會輕易地把他嫁出去嗎?他們只會讓她等,等那個或許再也不歸的人。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1

開篇講述了一個名爲愛麗絲的女孩,在一次和姐姐讀書時意外的走入了書中的世界。在那裏,她經歷了許多在現實中所沒有的事。會說話的兔子,能變大變小的藥丸,以及會動的撲克牌,而當她陷入危機後忽然驚醒時,才發現這不過是自己的一個長長的夢……

合上書本,揉了揉疲憊的雙眼,我陷入了靜靜的沉思。小的時候看,覺得愛麗絲好幸福,可以進入書中的世界,即便那是一個夢。

人都有夢想,愛麗絲的夢已經圓了她的夢想了嗎?

然而,我們看這部書並不是單純的思考她的夢想。開始時,愛麗絲剛剛掉入洞中,原本以爲她會像一般的女孩子一樣大哭大鬧、沒了主意,但是我想錯了,她把自己堅強和樂觀的一面呈現給了讀者,讓我們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並不是一個懦弱膽怯的小女生。而後面在與撲克牌士兵和王后的交流中又顯出了她的聰明和勇敢。

愛麗絲就是這樣一個女孩,讓我們看了她的故事後不由得去喜歡她,去因爲她經歷的跌宕起伏而心跳不止,去因爲她的逃脫困境而喜上眉梢……

就是這樣一個女孩,讓我想到了自己。我也有自己的夢,也曾經沉醉在夢境中喜悅或哭泣。而更想進入書中去體會那超出一般的快感。曾經以爲夢想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因爲夢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夢中的仙境到底有多遠?我真的能走到伸出手就可以觸摸的地方嗎?

想到這裏,不知什麼時候天空已經掛滿星辰,低頭看手中已經被自己握了很久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封面上的愛麗絲笑着和姐姐坐在紅紅的楓樹下,楓葉紅彤彤的灑滿一地……不由得笑了,和愛麗絲一樣的笑,她可以那樣勇敢樂觀,爲什麼我會不可以呢?夢境雖然遙遠,雖然並不真實,可是心卻是真的,只要有心,什麼事會做不到呢?

再次仰望天空,眼神不會迷茫。北方的北斗星將會隨着季節而改變方向,而人生的方向不會因爲時間而改變。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2

主人公每次看見的月牙兒都是不同的狀態,暗示生活每況愈下,越來越艱難。

她第六次看見的月牙兒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着,光兒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住,她感到苦悶,母親當了暗門子。暗示黑暗已經來臨;第七次看見的月牙兒沒出現,只有黑暗連點螢火的光也沒有。暗示當時的社會太黑暗,她憎恨自己無能爲力,也憎恨母親心太恨,可是錢更恨;第八次看見的月牙兒是美的,清亮而溫柔是希望的開始,她已經決定做暗娼。

“女人得承認自己是女人,得賣肉”她更加實際更加明白了這黑暗社會給她帶來的一切,她開始賣了,她上市了。

她徹底步入了深淵跳進火坑。

小說揭示了在當時的黑暗社會婦女爲了生活,被迫出賣自己的肉體的真實社會狀況。由此看出,當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過着怎樣水深火熱的生活,叫人生不如死。我並不覺得她可恥、下賤,相反我對她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吃人的社會}做出的決定感到理解。不知道大家對主人公有何看法?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3

最近讀了《史記》這本書,我們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的國家。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涌現了大量傑出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通過自己的筆墨,爲後世的人們展現了一幅幅絢麗奪目的畫面。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以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後人無法超越也難以企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這部史學著作就是《史記》。《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約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傳統國學精品中,唯有《史記》是無以倫比的“百科全書”。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這部鉅著是對歷史發展的深刻總結。他發表了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獨到見解,同時又對矛盾現實給予了有力批判。這樣一部既具中史學價值又具文學價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採用文學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豐滿靈性的人物形象。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在“本紀”“世家”和“列傳”中所寫的一系列歷史人物,不僅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見識,而且通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動,生動地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此,兩千多年來,《史記》不僅是歷史學家的學習典範,而且也是文學家學習的典範。魯迅曾評價《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在文學上最偉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備、躍然紙上的人物描述,開拓了我國傳記文學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於採用文學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豐滿靈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記載的人物形形色色,衆態紛呈;其所刻畫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4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生活在江南未莊的一個流浪僱農。“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般便撐船”,深受剝削、壓迫和凌辱,這本已是十分悲慘的。更另人痛心的是,他對這些竟然麻木健忘,並且養成自輕自賤自欺自慰的惡習,甚至靠凌弱小者來發泄被人欺壓的不平之氣,以獲得平衡。人們習慣地稱這種性格表現爲“精神勝利法”阿q的性格形成於他的生活環境和人生遭遇,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爲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爲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趙太爺父子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說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羣,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莊,他們卑謙地稱阿q爲“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鑽營,成爲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喜劇的外表,悲劇的內核,使讀者把阿q等人的形象清晰地印在腦海中,阿q的一生是悲劇性的,他的遭遇令人感嘆、令人同情。我希望我們作爲中學生應該勤勤懇懇,把自己的每一天都過的充實、快樂,做一個求上進的青少年,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好公民。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5

花了一天半時間吧,把《活着》看完了。也似乎又懂得了些什麼道理。聯想到有些輕生的人十分不該,就在前些天,新車站樓頂還有人嚷嚷着要跳樓,我雖不清楚原因,但相信與福貴一比,定相差甚遠。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餘華在書的一開始就點明主旨,也爲之後的記敘作鋪墊。

作品採用主人公福貴自述的方式,福貴生動的日常語調及其對命運的屈服,向人們展示了將苟活作爲生活目標的狀況,使作品更深刻。其爲我們提供瞭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去,一次次徘徊在絕望的邊緣,但他卻有着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在他發現害死他兒子的兇手之一是春生時,他深明大義,也明白冤冤相報何時了。當春生面臨絕境時,福貴也依舊盡了朋友的職責,勸他要堅強地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的一視同仁。

在我們遇到困難時,要想想福貴的經歷,我們就一定會鼓起勇氣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富貴,而有人只能與福貴一樣勞累一生。在不公平面前,任何的抱怨、逃避都是徒勞,我們可能需要學習福貴身上隨遇而安的精神。

生活給予我們太多無奈與困惑,像福貴那樣經歷了許多仍然頑強生存下去,他對生存其實並無明確認識,只是以一種動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續生命。但他在暮年卻能以一種洞察人生的樂觀來對待生命,這一點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生活的啓迪。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6

範愛農在看戲的歸途中,微醉着,在水裏淹死了。自殺?失足?其實魯迅這裏探索的並不是範農那天夜裏的死因這並不重要,範愛農不是拿破崙,他的死因不會有人感興趣。

魯迅通過大段文字來描寫革命後的現實,這纔是範愛農悲劇的根源吧。一個思想上覺醒的知識分子,而且窮,到最後只能寄食爲生,這種思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與生存的衝突,他死了,對自己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他生錯了時代。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外在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草房換成了高樓,小車代替了步行。但風燭之中的老年人,就算披上華麗服裝,也還是快要入土的死相。中國必須再次進行一次根本性變化,纔會真正醒過來。沒有百年以上的鬥爭,中國人的思想真正覺醒,民主真正的實現,這些都還將是一個夢。

現在,窮人還是不要讀書好些。醉着,昏着,瘋着,感受到的只是肉體上的一些痛。一讀書,就會多一層痛。

如果科學發達,有一種讓人忘記知識的藥,我就是傾家蕩產,也買來吃下去。也許,酒精就是其中一種?有人罵道,媽的,我要用酒淹死煩惱,可是煩惱學會了游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