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精選2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2W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

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閱讀的一本好書。《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爲之吸引,爲之感動。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精選26篇)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爲一種奢望了。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裏,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說,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纔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閱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纔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爲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爲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2

我喜歡龍應臺的書,不是因爲她犀利的《野火集》,是我讀了她的這三本書:初爲人母時,讀了她的《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在安安和飛飛(龍的兩個兒子)一點一滴瑣事的記錄中,我體會到一個母親的款款柔情;追隨者孩子成長,我又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讓我提前作了思想準備—孩子終將長大,我們要知道如何與十八歲的他溝通;最近,我關注了她的《目送》,說實話,看到思考“生死大問”這樣的推薦語句時,我真的不想看這本書,因爲我不願思考這麼沉重的問題—雖然我們終將面對。最後,還是難以抗拒龍應臺的魅力,我買來此書,讀完書中第一篇文章《目送》,我已經滿眼含淚,難以抑制的想寫些什麼了。

《目送》前半部分是寫的媽媽目送安安的幾個場景:他上國小的第一天,媽媽送他到學校,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十六歲安安到美國做交換生,機場的告別,安安“閃入一扇門,悠忽不見。我一直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他二十一歲時,媽媽目送安安坐公交車去上大學,“一會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文章的下半部分,寫到了自己的父親: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到中國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的那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離開時,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後來父親生病了,龍應臺去看他,“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父親辭世送別時,龍應臺寫到:掠開雨溼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是父母永遠的牽掛,從小到大,我們會有很多次的送別:他入托的第一天,看着他被老師領進教室,含着淚回頭看着你,口裏無奈的說着:“媽媽,早來接我。”上大學時,他消失在一羣歡快的孩子中,快樂的揮揮手給你道別;工作了,他回家探望你,離開時坐到車上,搖下窗戶,對你說:“回吧,媽媽”,然後你就看着他的車子一溜煙離開,留下你孤獨的站在路口,朝着遠方,久久凝望。

可是,我們又都是孩子,年少時,我們需要父母的呵護,或許離開父母時,會回回頭,向身後的他們告別;但當我們長大成人時,在一日日的忙碌中,着急趕路,或許我們都忘記了向身後的背影揮揮手,或許我們忘記了兒時的我們是怎麼樣的離開。而他們,卻默默地遠望着你的背影,似乎要站成一座雕像,在你人生的道路上,他們永遠在凝望,他們在說:孩子,雖不必追尋,我卻永遠牽掛。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3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簡短純樸的語言構造出了一種獨特的詩情畫意,不由得讓人產生美好的遐想。也就是在這座白色小塔下,這戶單獨的人家裏發生了許許多多關於愛情與親情的故事。

翠翠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而文章開頭說的老人,既不是翠翠的父親也不是她的叔叔伯伯,卻是她的祖父。讀了文章後不免覺得這是一位奇怪的老頭。他是一位管渡船的老人,但是他從來不收別人的過渡費,即使有人硬塞給他,他也會用這錢買些茶葉和草煙,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這是一種何等的可貴啊!翠翠對於祖父,有的是任性與嬌氣,但是這卻是她愛的表示,她的心盛得都是滿滿的“愛”。翠翠和祖父生活在這白塔之下,從沒有抱怨過,沒有憂愁過,沒有憤怒過,雖然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是他們仍然生活得逍遙自在,充滿歡樂。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着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這時祖父發現了翠翠已經長大了,他明白自己遲早是要離開翠翠的,他必須讓翠翠學會獨自生活,他常常想讓翠翠一個人呆着,可是翠翠卻始終依賴着他。他一直爲這事犯愁,直到他遇見了順順的兒子——天保大老,大老十分欣賞翠翠,甘願爲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祖父也很欣賞大老,但是他必須徵求翠翠的意見,他不願讓翠翠重蹈她媽媽的覆轍。誰知翠翠竟也情竇初開,可是她沒有愛上天保大老,卻愛上了儺送二老,愛得那麼堅定執着。天保大老知道了翠翠愛的是儺送二老,便決定不再幹涉,獨自去了桃花源,卻在沿途中溺死了。儺送二老以爲是老船伕設下的局,在對親情與愛情上的糾結,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親情,於是他一個人離開了茶峒。文章的最後一段: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個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是一個感情上的悲劇,多麼富有懸念的結尾,讓我們思考,這個人會因爲珍惜他的感情而再次回來嗎?翠翠一直在等待,等待這個令他魂牽夢縈的人。其實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詩意。即使他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說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4

從小就揹着陶淵明詩長大的我卻一度理解不了《桃園源記》與陶淵明,覺得那是消極避世的表現。可是在歲月的洗禮下,我漸漸地隱隱約約品味到了幾許:所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都只是尋找故鄉的一種方式。

發現桃花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忽逢桃花林……”

我曾詢問過老師:老師,您說《桃花源記》爲什麼要用這個“源”?老師對我說:因爲這個源字,代表着桃花源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是我們人類慾望的源頭,我們所追求的最終。

而我,卻突然想起了《邊城》。想起了在一個昏黃的午後,一個在這個小小世界裏的一個叫做茶峒的小小地方,想起了一個叫做翠翠的姑娘,想起了白塔下的一個許願,想起了在鄉村混雜着雨水的泥土裏,外婆家的老式煤爐上歪歪斜斜的飄着的煙,和那一聲半是無奈半是疼愛的“語嫣”。

走進桃花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拿起沈從文的《邊城》,是意外也不是意外,彷彿我這一生遲早會讀一次,讀一下沈從文,走一下茶峒。彷彿茶峒與生命有什麼彌補可分的關係。

我曾記得,沈從文說,《邊城》不是爲多數人寫的,它的存在是爲了那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認識中國字,關心這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好壞”的人讀的。我想,沈從文的文字,是一縷山泉,它從遠方飄渺的山上流下,包容一切,洗滌一切。你只能感嘆這是一幅多麼動人和完美的山水丹青!沒有可以供人評頭論足的地方,沒有可以讓人吵吵嚷嚷說出“教育意義”的地方。因爲在這片空靈的山水間,不管怎麼精細的塗抹,對它而言都是一種玷污;因爲《邊城》只是單純的展現了作者的一種樸素真切的生活態度。

我們只見十五歲的翠翠愛上了二老,於是她在田野上飛奔的夢中,多了一把虎耳草;我們只聽見遙遠的山崗上傳來的忽起忽落的歌聲,驚擾了少女的夢;我們只發現邊城用翠翠愛情爲主線,講述了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的人們的生活故事。但是,我們發現,若你細細的讀完作者的愛與悲涼,你便總覺得翠翠和茶峒像在你心間撓了一下癢,恍若隔世。

做客桃花源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如果我曾像這個漁人一樣有幸的在茶峒裏做客的話,我想我第一個遇見的人會是翠翠。我一直一直詫異這個叫做翠翠的人,這個用執着修飾愛,用透明裝飾愛的人。

而在山邊扎着兩個牛角辮的翠翠讓我看見了有着如嬰兒般純淨心靈的作者。我曾讀過許許多多的講述了愛情的書,《包法利夫人》也好,《飄》,也好。無論是畸形的愛情觀還是火烈的靈魂,都太沉重了。就像包法利夫人最後的結局一般,是會讓人心生恐懼的,即使作者很成功的用這種方式,披露了一種世態的醜陋讓人警醒。《飄》也很成功的用一種火烈的方式,讓人對愛充滿幻想。可是,我們應該明白,這些愛情都是煙花啊!

而那透明的愛情,而那透明的靈魂,卻是茶峒裏的山泉水,也只有生在茶峒長在茶峒的人才知道,才明白,似水的愛情才具有最大的能量,可以掃平人生路上所有會使其玷污的東西,一直一直單純而無暇下去。

但是,在現實世界裏,我們身邊充滿了王子與公主的童話。在電視劇的誘引下,我們都憧憬着不現實的粉色的愛情。看到翠翠,我開始審視我們這一代人,我們這一些對生命,對世界,對愛情的認識。我們是愛着愛情這個詞還是單純的喜歡這種有人關注,有人呵護的感覺呢?

而我遇見的第二個人,一點會是翠翠的爺爺——一個一生的老船伕。

“船將攏岸時,管理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點慢點“,自己霍的躍上了岸,拉着鐵環,於是人貨牛馬全上了岸,翻過小山不見了。”

我看見的老船伕有一臉因爲風吹而產生的皺紋,又細又深的皺紋成了這位老人最光輝的印記。我看見他在日曬的洗禮下,褐色的膚色有一種快樂的色彩。我看見他樂呵呵的來到這個世界,樂呵呵的離開。我看見他在死亡的面前,他展現了這位老人——作爲山村裏最普通的一隅折射的最耀眼的光芒。

擺了一輩子渡的老船伕啊!沒有銅臭味,沒有防備。他的簡單熱情讓他在驕陽下縫補漁衣的身影成了永恆;他的平平淡淡讓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

什麼叫生活?你可以如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般哄哄烈烈,爲了自己的理想,爲了自己的追求用盡生命的力量。但是,也可以就這樣存在。你可以揮霍去所有的金錢,可是揮霍不去快樂,你可以就這樣

單純的走一次人間。

離開桃花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我沒有品味出這位漁人在離開這個地方時的感覺,或許他已經沒有了感覺。但是,當我慢慢地蓋上了這本書素色的封面時,心,沉甸甸的。

我看着窗外的風景,一座座高樓大廈支撐起來我們這個城市的脈搏。滴答滴答,血液流動的聲音那麼響亮。窗外分明是車水馬龍,但是我卻感覺到了深入骨子裏的寂寞。我突然那麼像去桃花源,可是,在鋼鐵森林裏出生的我們,到底有沒有機會去看一下,夢中的家鄉?

我突然想到了沈從文的另外一篇文章《鳳凰》,我看見湘西的鳳凰蜿蜒在各處而堅守堡壘還在,可是卻沒有守住最後的鳳凰。我看見在暑假,遊人如織代替了當時的洗衣搗衣的聲音,我看見因爲旅遊業的發展,這個地方的美在逐漸被人所知的過程中只留下了那端莊華麗的外殼。我們只能在山坡的最上方,暢想那神祕的蠱蠱,讓人脆弱的落洞和那個時候人們的善良。

陶淵明用了一種多麼矛盾的手法去寫桃花源!因爲他知道桃花源不是真的。但是,沈從文他在湘西這個神祕的地方長大,他看見他的故鄉離桃花源越來越遠,他感受到了他的理想世界不再是他的故鄉,而是一座幻城。

而我們,原本就已經沒有桃花源,可是冰冷的世界卻要我們抹殺掉那最後的對桃花源的暢想。

每一個都忙忙碌碌,每一個人都相互猜忌。孩子們從小開始競爭,要求贏在起跑線上,大人們爲了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用盡力量。官吏貪污,世界各處戰火紛飛。

我們在想,我們是不是正在離開純淨美好,正在離開桃花源,或者說,我們正在離開我們的故鄉?

“落日黃昏時節,站在那個巍然獨在萬山環繞的孤城高處,依稀可見當時角鼓火炬傳警告急的光景”,而如今的我們,只能夠對着月色暢想着山澗裏的蛙聲了。

重訪桃花源

“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

桃花源記的結尾是個悲劇,但是這並不代表着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願望得是個悲劇。

我想茶峒這個地方,興許是真,也興許是假。它可能只是作者藉以發泄喜怒哀樂的地方。因爲34年,國內內戰已經打了七年之癢。在血色與戰爭的干擾下,人民喪失了純樸。但是這裏人的美是從骨子裏散發出來的。所以更顯的茶峒的寶貴。

但是,我們的生活中沒有茶峒嗎?某一時刻你想起的外婆家的柴油酒香,某一時刻你走在你走過的林蔭道路上時的悠閒,某一時刻你思念他人時的透明潔淨,某一時刻你在鄉間重拾的童年樂趣。

他們都是茶峒,我們藏在心裏的茶峒。生命力哪裏都是茶峒的影子,因爲他只是一個願望,一個人們在喧囂的世界裏暢想寧靜美好的地方。而劉子驥他走不去桃花源,僅僅是因爲,去這裏的路,我們只有自己可以知道。問心,當它慢慢跳,當生活慢慢走時,你便發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想,這座山城,興許在如今,也只成了一座只有外表的城樓,興許他還在,他只是一個幻城——就像我們不會一本《邊城》而去尋找這個不知名的地方。

後記:我只想謝謝一個叫做茶峒的力量

我最喜歡沈從文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我想,我們的故鄉一直在我們的心裏。那最最單純最最透明的地方,便是我們在每一個昏黃的午後,在炊煙裊裊中聽到的呼喚。便是我們的茶峒。當金戈鐵馬戰袍被鮮血染紅的時候,我希望我不要迷茫,我要銘記我的生命裏還有一個清明的地方要守護,要用盡一切去愛。邊城,他只是一種力量!

總覺得自己有很多的感受,卻因爲文字的蒼白無法盡情地表達,惟有多加努力在文字上多下功夫了。

雖然現在電腦已是進入千家萬戶,但是我一直還是喜歡看書,喜歡手捧厚厚的書斜靠牀頭或是沙發上閱讀,任由自己的心隨着書中人物的命運起起伏伏,那樣一種感覺總覺得換到電腦上是不知要減少多少倍的。書在手上讓我感覺踏實和快樂,最好的是雨夜或是雪夜,窗外下着細雨或是鵝毛大雪,在家中看書無疑於我是一種極大的精神享受。因爲愛看書所以很愛買書,我記得上學的時候在大慶的四年斷斷續續買了不少,畢業的時候可是費了些勁才揹回來,現在還安好地在我牀頭的書架上。結婚的時候就和丈夫說一定要買書架,其他的倒是可以省的。這麼多年來也是攢了不少的書,都是我最愛的,喜歡的讀過很多遍也不會厭煩。我常想自己也攢不下多少身家留給孩子,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就把我這些多年積攢的書籍留給她吧。是不是想的太多了?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5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裏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爲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着於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並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着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爲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後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鬥爭以至於最後安於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着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於作者所創造的情境裏面,讀來津津有味。在書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於情慾,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裏,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後也跟隨着成爲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後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捲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循環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他們的循環推動着整個故事,並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循環與波折後,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後還是歸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同樣也是整本書裏最吸引人的地方。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麼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裏,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後,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藉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裏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遊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複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着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爲何不嘗試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裏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後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後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着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俯視它,反正到最後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覺,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爲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6

一場夢,滲透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寶葫蘆的祕密》這本書講述了小學生王葆,在釣魚時遇到了能實現任何願望的寶葫蘆。於是,王葆讓寶葫蘆幫他釣魚,幫他借書……可是,寶葫蘆只會盲目服從,令王葆感到了煩惱與痛苦,於是他拋棄了寶葫蘆,最後發現一切都是一場夢的事。

看完這本書,我懂得了不勞而獲只能帶來煩惱和痛苦,也知道了投機取巧而不付出努力的人是不會成功的,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成功的果實。要勤奮,有毅力,做一個誠實的人。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所有的成功都是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所爭取的。比如那些偉人,他們成功的背後,是一定要付出代價的。正是因爲他們付出的汗水和艱辛要比我們多,所以他們纔會如此的偉大,被人們稱讚。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做到最好,就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而不是去借助他人的力量。

這時,一個關於付出與回報的故事浮現在我的腦海。有兩個人同時遭遇到了不幸,來到閻王面前,閻王對他們說:“你們可以轉世投胎重新做人。一種是索取的人,另一種是付出的人,你們各選一個吧。”第一個人聽完閻王的話,暗想:我這一輩子都沒有享受過那種無憂無慮只向別人索取的日子,他趕緊對閻王嚷道:“我先選,我先選,我要選做那個一生只向別人索取的人。”第二人對閻王說:“那我就選擇做那付出的人。”閻王聽了他們的決定,告訴他們:“第一人來世投胎做乞丐,因爲乞丐一生不用工作,只須向別人伸手乞討便可。另外一人下一輩子做富翁,因爲成爲富翁後就可以向別人施捨自己的財富。”這個故事告訴我:天上不可能掉餡餅,一切事情都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那些想不勞而獲的人,最終是沒有好下場的。

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好事,凡事只有付出,纔有收穫,只有努力,纔有回報。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7

最近讀餘華的小說《活着》,驀然間如沐浴了神奇的佛光般,混沌的心頓時開竅了。

還記得曾經年少時,初入社會,茫然無知,帶着幾分“爲賦新詞強說愁”的憂鬱,我如作繭自縛般,不停地追問自己:人爲什麼而活着?是爲了快樂嗎?可是什麼纔是真正的快樂?是爲了實現人生的價值嗎?但怎樣的人生纔算是有價值的?一遍遍地追問自己,一遍遍地獲得答案,可轉眼間又一遍遍地否定,然後,又開始了追問、尋找答案、否定的循環。我就如同無頭的蒼蠅般,在思維的怪圈裏找不出合理的出口。於是,煩惱便在心中鬱結,痛苦也隨之纏繞。

爾後,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閱歷的加深,繁瑣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讓我習慣,也似乎讓我麻木了。我漸漸地淡漠了對生命的思考,不再追問自己“人爲什麼而活着”了。不知不覺間,我終於走出了思維的煩惱,走出了少女的憂傷。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個讓我曾經爲之煩惱,甚至爲之瘋狂的問題,不再纏繞着我的心靈,原來是被我深深地埋藏了。這次閱讀《活着》,被埋藏在心底已久的困惑被再次翻新出來。可喜的是,儘管困惑被翻新出來,卻沒有將往日那種被纏繞、被折磨的心靈之痛一同帶出。

我徹底地醒悟了。其實,人活着,不是爲了追求快樂,也不是爲了實現價值。活着,就是因爲活着,僅此而已。就如小說《活着》中的福貴,曾經富貴一時,又將家底敗盡,經歷過戰爭的慌亂,也眼睜睜地看着親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如此跌宕與慘痛的人生,福貴既沒有表現出過分誇張的悲痛,也沒有過分的樂觀。活着,就是爲了活着的本身。福貴敘述自己故事,如同在講述別人的故事。餘華用平實的語言敘述着福貴的敘述。偶爾也來幾分幽默,冷冷的,讓人想笑卻也只是嘴角微微揚起而已。小說的結尾,老人福貴牽着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走在鄉村泥濘的小路上,生活依然繼續。

不要再問活着是爲什麼,活着,就是因爲活着。拋開曾經的煩惱,不再糾纏自己的心靈,好好地活着。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8

離開了,不再回來。

等待,一切都是等待。

初春,萬物生機勃勃地叫喚着,一個冬天積蓄的離愁都在此刻一瀉難手,幾個年載已悄然過去,幾個寒秋的荒涼,幾個寧夏的思念,可一切卻仍舊如此。等待的都沒有回來,思念的,總會更受傷害。

翠翠仍舊沒日沒夜的幫忙渡河的人們拉着渡船,但她的心,已然飛到了遠方,去尋找安慰,最後的渡船,沒有該來的人陪伴,三千江水暖亦寒。即使如此,她還是選擇了等待,盼望着期待的身影悄然而至,手中捧着虎兒草,帶着熟悉的微笑,想者未央的對山,那動人的歌聲中傳遞的濃濃溫情。

或許是天公不做美,整個蒼穹烏雲密佈,從早上到現在也還沒有一個渡客,果不其然,不一會兒便嘩嘩下起了傾盆大雨,河上後浪推着前浪,推得渡船左右擺動着,就連那繩索也顫抖着,翠翠倚在窗邊看得正入神,忽而發現,繩索似乎要斷了,因爲日久失修,歷經風霜的繩索已無法再經受這般強烈的打擊了,開始一根又一根的斷掉,翠翠心中一驚,啞然失聲,又因那是祖父的心血,便奮不顧身地跑出戶外,緊緊地抓住即將斷開的繩索,並不斷的呼喊,可這時又怎麼會有人呢,冰冷的雨滴無情地敲打着她單薄的身子,她不禁顫抖着,但心念到祖父,便又抓得更緊了,小小的手掌上都已一片殷紅了,可是這風浪無情,豈是她這麼一個弱女子所能阻擋得了的呢,冰霜中,只覺得一股強大的力量將她推入湍急的河中,耳邊風的呼嘯聲漸漸變弱,視線也漸漸模糊,黑暗中,她似乎聽到了一個熟悉的聲音,溫暖而有力量,給予了她睜開雙眼的勇氣。

她睜開雙眸,看到了以爲是夢中才能看到的景象。

那個等待了多年的人,那個思念了多年的人,現在,就在眼前,觸手可及,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他說:“你還好麼。”她再也按奈不住內心的激動,在他的肩膀上哭了起來,多年來所停留在內心的淚滴,一齊涌出了眼眶。

原來,她隨着河流衝到了下游的城鎮,而他,一直都在這個城鎮,當他又在遙望故鄉時,他看到了她,毫不猶豫,救起了她。

之後,她找到了停靠在河岸邊的那隻渡船,他們結了婚,在這個鎮子上又做起了擺渡這一業來。

她說:“是這渡船讓我遇上了你。”

他說:“是你讓這渡船找到了我。”

我說:“是緣分,命中已定。”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9

週一的時候,梅老師就指定了10個人參加國學知識大賽,其中也包括我。比賽那天到了,我們全都學校電腦房裏進行了考試。測試時我發現我有好多題目都不會做,但我還十分阿Q,安慰自己,自己不會做的,別人肯定更不會做。可是當測試結果出來時,令我大跌眼鏡:我居然只考了34分!這個結果我似乎根本沒有預料到。虧我剛開始還笑人家只考了36分,現在我才明白原來自己並沒有比人家好多少。

這時我纔開始後悔,當時比賽前爲什麼不多看看,爲什麼嫌麻煩就不看了呢!哎,現在考出了個這麼丟人的成績當初還……哎呀!看着同學們一個個的分數都比我高,心裏真不是個滋味兒。再到排行榜上去一看,其他同學不是90分就是100分,最低的也有80多分。像我這樣——30分,真是比“名落孫山”還“名落孫山”。

看來,我真的得用功地看一看了,畢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付出,就想得到回報,那是不可能的。老天爺是公平的,他不可能讓懶的人不勞而獲,只有那些勤奮的人才能擁有自己所想有的東西。就像這個國學大賽,只有多看,勤記,才能考出好的名次來。一切收穫都得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來。

要知道,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同時我也看到了同齡人中的強者,我們對於那些佼佼者來說,簡直就是“井底之蛙”。也許,你在一個小領域內是“雞頭”,但是再擴大範圍比一比我們也許就只是鳳尾了。所以,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去改正。不要只滿足於現狀,要充滿鬥志,時刻準備着,去拼搏一把。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0

讀這麼一本關於宇宙的書,想必是一個不那麼明智的選擇,但我還是懷着好奇的心理興致勃勃的讀起來。

霍金先生的確是以爲科學巨匠,他生動而機智地爲我們講述了宇宙的奧祕,講述了人類對世界對宇宙的認識,從一塊由烏龜馱着的平板到一個地球,從地球中心說到日心說,從上帝造萬物到10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這些無不是人類進步的標誌。也許有一天,我會駕着宇宙飛船穿越蟲洞來到另一區城,與外星生物好友握手,也許有一天,我們有能力超光速飛行,從而穿越廣闊的宇宙到達它的邊際。只要人類不斷探索,掌握宇宙的法則,那麼一切不可能都能變成可能。

雖然我沒有完全讀懂書中的內容,但它堅定了我探索科學的信念,人類生命的誕生,也許就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和影響也許就會像黑洞一樣,永無止境。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1

在網上購買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的時候,是因爲看了她的《孩子你慢慢的來》被裏面女性對孩子細膩的情感所吸引,想這本書應該是一本母親與兒子溝通的或者如教育兒子的親子書。

用了幾個晚上,陸續的把這些書信讀完,才感到這並不單純是一個母子溝通的書信。裏面更多的,也就是她更有意義的地方,是思考。無論是教授的母親和十七八歲學生的兒子。他們能就很多課題,來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而且,很多問題。例如對於民主、對於貧富差距、對於政治思想、對品味或者生命等方面的對話和思考。我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不曾想象過的。我現在還記得,1997年-----去世的時候,我在高中,電視媒體上在報道這位偉人的功績。學校將了半旗,並舉行了追掉會。全校的同學們,國中的和高中的一起,排隊到學校禮堂裏,穿着深色(藍或者黑)的衣服,帶着統一配發的百花,表情凝重的去參加追掉會。

在參加的過程中,電視直播着--的講話,並且在-講話過程中流淚的時候,我也感到,我們失去了一個偉大的領導人,也不由自主的流淚。但看到周圍的同學。很多都是茫然的再走形式,或者壓根沒有思考這個問題。對於政治,我們的課本雖然學了。但對他真正的理解確是非常的淺薄,學校這生活的周圍,也沒有人真正對這些關心過,或者給過你更好的分析。所以,覺得安德烈在這個年齡有這麼多自己的看法,並那麼幸運可以與他的母親進行這類問題的探討和溝通。

第二次是在1999年,南斯拉夫轟炸大使館的時候,大學進行了聚會遊行。我沒有去參加。理由有兩個,第一是開會第一課我們的教導主任給我們將過,89年的動亂,大學生被利用。要看清情況。學生運動的背後都會有政治勢力,所以,學生在沒有弄清真正形勢的時候,不要去充當炮灰。這句話至今記憶深刻,理由二,我確實感覺自己對於政治有種天生的弱智和抵制。覺得是那好像是一個我無法進入的世界,我也無法那個領域去展現我的愛國激情。所以我纔不會去參加。

我處於安德烈的時代與龍應臺老師的時代中間。是個七十年代的人。我對於童年的記憶,平淡、資源的田野畫面。我的童年在農村,父親是普通的教師,母親是有着高中學歷的普通農家婦女。在八歲的時候,父親將我和弟弟及母親一家從農村帶出來。到了鎮上上,然後,在到縣城裏。在大學之前,雖然也搬過幾次家。但並不是那麼頻繁,對我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八歲之前在農村,8歲那年從農村搬到鎮裏,第一次搬家,一住8年,中間換了幾次房子,都是單位分的。但沒有換單位,一直過了8年,8年後16到了縣城,住了兩年學校家屬院,93年在縣城買了文教局給老師的房子。但年花了3萬元。一直到今天。現在回想起來。當初家裏沒有搬家或者頻繁調動工作,是否也是出於對我和弟弟的考慮。我從鎮到縣城正好是要升高中。但弟弟那時在上國小。大概他體會了一下從落後的地方到現場後的感覺。

我的自我覺醒時在高中,比安德烈和菲利普都要晚的,他們15歲孩子的對話,獨立的意識,思考的問題,很多是我到大學都沒思考過的。當年我在16歲的時候,也是忽然間認識到自己的父母也是非常普通的人,不只是父母,也包括周圍一起生活的老師,也是非常普通平庸的人。他們並不像以往心目中想象的那麼高大。他們的思想也未必正確,甚至有些地方也沒有見解。我很慶幸在那個時候獲得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了判斷力和分析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才能夠去思考。但思考問題的領域,仍是比較有限,更多停留在友情、愛、人生等上面。對於社會問題、文化問題、道德問題等的思考是茫然的,是自己溜進去了。但沒有目的,也沒有受到任何指引的溜達了一圈。懵懵懂懂的。所以說。母親是能夠深深影響孩子的。雖然不一定使他變得特別優秀或者和自已一樣,但會引導他的思維方式。

我的孩子現在3歲7個月。未來的日子,也會成長成一個個性十足的英俊少年、成人。信裏有些情況我感覺也是將來我和孩子相處會遇到的。裏面有一個母親深深的愛,說的非常好。母親對兒子的愛,是背後的。看着他,離你越來越遠。我兒子對我的獨立宣言會在什麼時候,有時我也會想,未來在我兒子的眼中。我又想讓自己成爲一個什麼樣的母親呢?或者會留下什麼給我的兒子。會使他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更加明澈、快樂、堅強。

這是本值得保留的書。裏面有很多智慧的話語,思維延展的過程,也有深厚的母愛,並告訴你,該如何去愛,去溝通。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2

如果不是結尾奧雷里亞諾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出了那個有着豬尾巴的兼具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的終結者,這百年孤獨還會繼續延續地滾動下去,直到下一個世紀的孤獨如潮水般不可抗拒地奔赴而來。

孤獨的結尾正如孤獨的開始一般巧妙,從近親結婚生出豬尾巴的恐懼開始,從盡情歡愉的不倫之戀生出的豬尾巴結束,尾巴頭尾巴尾連成了一個孤獨的世紀。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紮根馬孔多的孤獨,到奧雷里亞諾不勝神話的孤獨小金魚,到阿瑪蘭壇守望着自己處女之身的孤獨縫紉機,繼而烏爾蘇拉持家有道百年飄搖的孤獨,還有老僕人一言不發地收拾到一言不發離開的孤獨,還有梅爾基亞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寫下的還未被揭示的預言的孤獨,還有那些各個角落歡愉或沮喪的孤獨身影。孤獨千奇百怪,理由萬千不同,沒有誰的孤獨誰更優誰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無奈和本質孤獨本性的膨脹發展。

感覺讀完腦中倍感混亂,理不清任何一條線索能夠充當這本書的主線。剛以爲這是主要人物的時候他就不合時宜地死了,剛以爲這是無關緊要的立刻就要消失的任務卻又苟活了百年看盡了無奈享透的孤獨,剛以爲讀懂了這部分的孤獨卻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獨人物帶着更巧妙的孤獨故事竄出。最後,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獨也帶着詼諧帶着奇妙帶着荒誕帶着沉重的孤獨感走向了颶風的終結。

孤獨是最難以詮釋的感受,也是最籠統、最複雜的體驗。唯一與之近似的或許是感情,而排除荷爾蒙因素和基因攜帶的本能,感情也註定是由孤獨所催生。

孤獨教會人們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們閱讀、思考、齟齬獨行,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和短暫,把握着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但或許更多的,孤獨會爲我們帶來一種不易察覺的、微妙的快感,正是這種快感使孤獨具有了莫大的魔力。

在那些成長的歲月裏,孤獨是每個人精神的,是一種想要擺脫卻無法擺脫的愉悅。孤獨會讓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對世界與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傷口感受冷風的流向,孤獨的痛苦能讓人在虛幻的一生中感受鋒銳如刀的真切。當這種敏感成爲習慣,孤獨也將不再是痛苦的來源,它是人存在的證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實感,妙不可言。

在我看來,人最大的快感不來源於感官,甚至也不來源於精神,它源於“活着”,純粹而清醒地活着。

活着,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獨的真身。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3

新學期開始了,我學到第十九課時,發現這是根據我國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這個故事寫的是:周瑜由於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但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結果是箭按時交給了周瑜,讓周瑜輸得心服口服。

學完課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諸葛亮的有膽有識、才智過人。還感受到了周瑜的心胸狹窄、面善心毒、笑裏藏刀。周瑜看見別人的才幹比自己強,不是奮力追趕別人,而是不擇手段地陷害別人。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卻說只要三天,周瑜趕緊讓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肯定完不成這個任務,到時候就可以用軍法來處置他,諸葛亮也無話可說,自己還可以除掉一個心頭大患。

但是周瑜太小看諸葛亮了。諸葛亮其實對周瑜的險惡用心早就看得一清二楚,他不過是將計就計。諸葛亮對怎麼借箭其實心裏早已經有了計劃。諸葛亮算好了天氣,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又算準了那天有大風,藉助風勢順水推舟可以很快將他們送回去;諸葛亮也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擺開,兩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魯肅忠厚守信,特向魯肅借船,諸葛亮還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在周瑜面前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假裝攻打曹營。幾方面的綜合因素讓諸葛亮的借箭計劃得以成功。

其實,諸葛亮的聰明不是一時的,是平時日積月累的結果。他懂天文,才能算出天氣;他懂心理,打心理仗,摸清每個人的想法“對症下藥”。諸葛亮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經過長期苦讀潛心研究纔得到的。這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知識是靠自己去努力與奮鬥才能擁有的。我們要像諸葛亮那樣專心鑽研,仔細思考,刻苦學習。

從《草船借箭》中我還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像諸葛亮那樣虛心,寬宏大量,心胸寬闊,用自己的智慧證實自己的成績。而不是像周瑜那樣小心眼。在我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同學比我成績好,這時我做的並不是嫉妒他,而是虛心地學習同學的長處,改掉自己的短處。

一篇課文讓我明白:只要虛心、勤於學習,擁有了豐富的知識,不管多困難的任務,都有可能完成!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4

曹禺在一九三四年發表四幕劇《雷雨》,劇本反映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層社會生活的腐爛與罪惡。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兩點鐘)、兩個舞臺背景(周家的客廳,魯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兩個家庭和它們的成員之間前後三十年的錯綜複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關係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它寫的主要是屬於資產階級的周家,同時又寫了直接受到掠奪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變成了瘋子。劇本的這種強烈的悲劇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資產階級的罪惡和他們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導觀衆和讀者不得不追溯形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這正是《雷雨》這一名劇深刻的思想意義之所在。劇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對主要人物形象都通過尖銳的戲劇衝突和富有性格特徵的對話,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繪,他們都有鮮明的個性,每一個人物都顯示了他的作爲社會人的豐富內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運激動着人們的心絃。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都市裏,資產階級往往帶有濃厚的封建氣息,周樸園正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他既是尊崇舊道德的資本家,又是在外國留學過的知識分子。對於這個人物隱藏在“仁厚”、“正直”、“有教養”等外衣下的僞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產生的罪惡,作家通過富有表現力的戲劇情節——例如他對侍萍的“懺悔”、對繁漪的專橫、處理罷工的手段等等,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魯貴是一個不識羞恥、趨炎附勢的奴才,在他和周樸園這兩個人物身上,作家所投射的憎恨是極爲鮮明的。性格更爲複雜和矛盾的一個人物是繁漪,在這個人物的塑造上,特別顯示了曹禺優異的藝術才能。繁漪是一個“五四”以後的資產階級女性,聰明、美麗,有追求自由和愛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熱情而孤獨,飽受精神折磨,渴望擺脫自己的處境而又只能屈從這樣的處境,正象作者所說,她陷入了“一口殘酷的井”。作家曾說:“在《雷雨》裏的八個人物,我最早想出的,並且也較覺真切的是周繁漪”。作者用力刻劃了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她對周家庸俗單調的生活感到難以忍受,對陰沉的氣氛感到煩悶,對精神束縛感到痛苦,她要求掙脫這一切。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而劇本又使她在難以抗拒的環境中走向變態的發展: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悲劇的意義於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作家曾說:“這類的女人許多有着美麗的心靈,然爲着不正常的發展,和環境的窒息,她們變爲乘戾,成爲人所不能瞭解的。受着人的嫉惡,社會的壓制,這樣抑鬱終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氣的女人,在我們這個現社會裏不知有多少吧。”強調形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同情象繁漪這樣人物的內心苦悶,當然都是應該的,但說她的一切是“值得讚美的”,她的心靈是美麗的,則表現了作家在着重控訴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對於人的摧殘和損害的同時,對這些人自身的弱點缺乏批判,

並且給予了過多的同情。對繁漪是如此,對周萍也是如此,象周萍這樣一個具有蒼白空虛的懦弱性格、一切都打着他那個家庭出身的烙印的人,作者在他的結局的處理上,顯然表現了不應有的同情。周衝的年紀尚小,他生活在飄渺的憧憬和夢幻裏,對現實缺乏深切的理解。這個年青人最後的慘死,不僅揭露了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同一切美好願望的對立,同時還暴露了這個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的罪惡。

除了精神上、物質上都依附於周家的魯貴以外,魯家其餘的三個人物都是屬於社會下層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魯媽和自己的女兒四鳳的幾乎相同的經歷,深刻地說明了在那個社會裏這些平凡善良的人物的遭遇和命運。雖然魯媽對有錢人懷着仇恨和警惕,但仍舊無法阻止女兒走上她所恐懼的道路。四鳳對社會現實是無知的,魯媽和四鳳是那樣純樸,容易受騙,因而她們母女的遭遇與繁漪、周萍不同,就更強烈地引起了人們的同情。魯大海這個人物雖然寫得還不夠豐滿,但作家對他賦予了很大的熱情,這是體現作家社會理想的形象。他粗獷,有力,最後《雷雨》中的那些人都毀滅了,他卻走向自己應該走的道路。魯大海的出現給作品的陰鬱氣氛帶來了明朗與希望。

由於作家主觀上對產生這些悲劇的社會歷史根源當時還缺乏科學的理解,把悲劇的原因解釋爲“自然的法則”,認爲“宇宙正象一口殘酷的井,落在裏面,怎樣呼號也難逃脫這黑暗的坑。”這種思想認識影響了作品反映現實的深廣程度,並且帶來一些思想上和藝術上的弱點。在《雷雨》的“序幕”和“尾聲”未刪之前,這種影響更爲明顯。例如以性愛與血緣的倫常糾葛來展開戲劇情節的處理,不只有藝術上使人感到塑造的刀痕,甚至如作者所說“有些太象戲了”,而且也反映了當時作家對支配人類悲劇的力量的認識上的模糊不清。但由於遭遇對他所寫的生活非常熟悉,愛憎分明,劇中人物的真實刻劃,讀者或觀衆仍然可以從中看到這一悲劇的深刻的社會根源。

《雷雨》在有限的演出時間內,成功地概括了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前後三十年的腐朽墮落的歷史。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5

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地下黨的女兒。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到處追捕地下黨員,殘酷地屠殺他們。小姑娘的父親因參加過反蔣政治活動被抓走,母親病危,家被抄洗一空,就剩下八、九歲的她,孤兒寡母,無依無靠。然而,面對這一切,她沒有像同齡孩子一樣哭鼻子,而是挑起了家庭的重擔。這是多麼不易啊!面對這樣一個飽經生活迫害的山村小姑娘,我的心爲之一震。

看看這位懂事的小姑娘吧!“她沒有說下去,只慢慢地從桔皮裏撥出一瓤瓤的桔瓣來,放在媽媽的枕邊。”面對臥病在牀的母親,小姑娘不但沒有離棄,還把好吃的桔子撥好給媽媽吃,這是一個多麼孝順的孩子。“孝在質實,不在於飾貌”這句詩和小姑娘多麼相像,不需要語言,只需要這樣發自內心的關懷,把桔子撥給病中的母親吃,這是值得我們20後的每一個人去學習。

面對小姑娘的年夜飯,我更是心酸。她笑說:“紅薯稀飯是我的年夜飯。”如今的我們每到過年都可以放煙花,看電視,收着豐厚的壓歲錢,吃的更不用說,雞鴨魚肉堆滿桌。這是小姑娘想都不敢想的事。面對這種極其稀鬆平常的紅薯稀飯,我們還忍心再糟蹋糧食嗎?

小姑娘還有一雙靈巧的手。“她拉住我,一面極其敏捷地拿過穿着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像個小筐似的,用一個小竹棍挑着,又從窗臺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蠟頭,放在裏面點起來。”雖然小桔燈只發出了微弱的紅光,卻是黑暗社會裏光明的象徵,帶來了活力和生機。

小姑娘那時嚮往的幸福生活,如今在人們的努力下成爲了現實。我們在紅旗下茁壯成長,生活得幸福、美滿。雖然,好的生活已經成了真,但我還是忘不了《小桔燈》裏那位小姑娘。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6

今天我讀完了美國著名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真是受益匪淺!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個故事令人感動。故事講述了嗅嗅、匆匆、哼哼、唧唧在迷宮中尋找奶酪的事,由於奶酪不經意的消失,使他們失去了生存的源泉,繼而他們各自做出不同的反應:嗅嗅和匆匆立即採取行動,適應變化;唧唧剛開始不能適應變化,後來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也加入了尋找奶酪的行列中;而哼哼呢?它的思維始終定格在原來的狀態,至終仍不能接受這變化。故事的結局,除哼哼外的其他三位都在奶酪N站找到了自己所需的奶酪,而哼哼卻不願變化,拒絕變化,永遠停留在奶酪C站……

在現實生活中,在學習中,我覺得“奶酪”更像我們要尋找的目標。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鞏固舊的知識,還要善於用多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才能找到值得細細品味的新“奶酪”。我曾害怕學習,希望學習中沒有疑難問題,不需要動腦筋思考,所以學習顯得比較機械。通過讀這本書,我懂得在以後的學習中,要適應新的環境,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將學習成績提高上去。

“奶酪”是人生存的資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奶酪”將無法生存。如果自己捨不得放棄舊的“奶酪”,也不去追求新的“奶酪”,生活就會失去意義,人生也會失去奮鬥的目標。

我們應該做到隨着“奶酪”的移動而改變生活態度和方法,並且能從中得到新的快樂!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7

“《寶葫蘆的祕密》?”對!最近,我讀了一本這樣的書,它就像是一本魔法書,讓我時時刻刻都想看,上學的路上看,放學的路上也看,就連上廁所的時候我還在看。今天,就讓我帶你們去領略一下這本書的風采吧!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內心是開心的,是激動的,是期待的,帶着這樣的心情,我翻開了第一頁,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一串串生動的文字,便映入了我的眼簾,我心中的期待又濃了幾分。我又翻開了第二頁,一個個搞笑、有趣、疑惑的故事,看得我一會兒捧腹大笑,一會兒懊惱不已,一會兒激動,一會兒驚訝,此刻,我的好奇心已經上升到了極點,我帶着這樣的心情又翻開了下一頁,一篇篇精彩的文章,看得我目不轉睛,越看越入迷,不知不覺中,我都看了一大半兒了。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叫王葆的小男孩,偶然間,得到了一個神奇的寶葫蘆,從此之後,他的生活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想要什麼,便有什麼,過着神仙般的日子,可是這寶葫蘆也給他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例如:有一次數學考試,這是王葆最頭疼的問題,在考試中,王葆不停的請求寶葫蘆幫他變出答案,可是一直沒有反應,直到快要交卷的時候,一個叫蘇鳴鳳的女生,她的試卷竟然不見了!她可是全班最優秀的學生,反而王葆原來的白卷變成了一百分的試卷。“呀!”看到這,我竟失聲喊道,“你想要的東西,全……全都是……是寶葫蘆偷……偷來的!”我不敢相信,原來這就是寶葫蘆的祕密?神通廣大的寶葫蘆竟然是一個可惡的“盜賊”,我揉揉眼睛,再仔細看了看,千真萬確!“寶葫蘆!你怎麼可以這樣!”這時,王葆生氣的把它重重的往地上一砸,現在,就連我也想把寶葫蘆扔掉!如果我擁有寶葫蘆,我一定好好讓它改過自新,讓它變成一個誠實、善良的葫蘆!誠實,就是考試不作弊;誠實,就是偷吃了糖,也要勇敢的說出來;誠實,就是要有一顆敢於面對的心……

看完後,我輕輕地合上了書,但臉上的驚訝還在,原來這一切都是一場夢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心裏感到很欣慰,再仔細回想前面的內容,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世界上沒有什麼捷徑可走,任何事情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每個人都有夢想,只要爲夢想付出了汗水,纔會無愧於心!

這,是一本好書!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8

《邊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爲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

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沈先生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先生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爲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爲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爲伴,“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隨着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爲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先是選擇車路(指託人提親),後選擇馬路(指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以奪得心上人的芳心)。

同樣愛上翠翠,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爲”。愛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爲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裏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

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人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這

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質樸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風世代相傳,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

翠翠的母親,因爲終究無法和相愛的人走到一起而選擇了死亡,選擇了逃避,選擇了結束一切,真的很可惜。其實,我覺得愛情並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愛一個人也並不是非要和他生活在一起,只要他過得快樂,我想這纔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愛情是脆弱的,有些時候,相愛不如相知,任何愛情,一旦表白,一旦擁有,其結果往往是將愛情活生生地淡化,甚至扼殺。或許是因爲受到母親的影響吧,對於自己的幸福,翠翠也同樣選擇了等待,選擇了讓命運來決定一切,翠翠愛上了儺送,但這種愛並不外化爲強烈的行爲,而表現爲朦朧的、隱祕的內心波動。她聽着爺爺吹蘆管,夢見了象徵愛情的虎耳草,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不禁心都被軟了。

等待永遠都是漫長的,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等待的結果也並一定會是你想要的,時間會把一切帶走,卻還是會留下一些痕跡,一些回憶,或許時間會改變些什麼,但是我想真正的愛情是永恆的。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寫作滌盪着清靈之感,書中的結尾也給予了我們一個遐想的空間……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9

《雷雨》是一出話劇。話劇和小說不同,小說是通過故事情節構造出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而話劇則是由一個個性格不一的人所構成的故事。《雷雨》之所以會成爲名著,正是因爲它成功的塑造了8個個性鮮明不一的人物。

《雷雨》所描寫的是一個家庭幾代人之間的矛盾,誤會,以前種.種恩恩怨怨,愛恨情愁,混亂而不清的家庭倫理。僅僅一天的時間,牽扯,披露了他們多年苦心隱瞞的事實。表現出兩個家庭之間前後三十年的錯綜複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關係所造成的悲劇。

周家的僕人魯貴,我認爲是一個成功的人物。通過曹禺的描寫,覺的他是一個很奴隸的奴隸,表面對主人恭恭敬敬,其實在背後卻做出有違良心的事情,他已經完全身陷於奴婢的生活,沒有自己的尊嚴,自己的想法。抓到了主人的把柄,卑賤的威脅着,那種小人的勢力,完全體現出來。而他同時又在向自己的妻子,女兒顯示自己,不以做奴婢爲恥,反以爲榮。也看不起他妻子的窮骨氣,爲了點尊嚴兩年纔回一趟家,甚至他認爲子女現在這樣好的生活都是拜他所賜。魯貴在主人前是一隻畢恭畢敬的綿羊,而在背後卻是一個頤指氣使的老頭兒。他很精明,很狡猾,像一隻獵犬一樣,周圍任何事情他都能有所察覺,來作爲他的護身符。

同樣也是身爲僕人的四鳳,她有着自己的感情,想法,並不以自己的身份而難堪。但是畢竟身份有別,她想愛,卻又不敢愛。四鳳也非常單純,不瞭解社會的複雜性。她的想法,她所想象的愛情,是很單純的,很聖潔的。但是她的這種善良,對最後的打擊來說太不堪一擊了。

魯大海是四鳳的哥哥,是礦工工地上的工人。他是一個充滿精力的人,剛正不阿,和魯貴是一個強烈的對比。魯大海是一個正義的,不會被其他事物所打動的人。他的這種獨一無二的性格在雷雨中很與衆不同,給讀者帶來了一點不一樣的感覺。他不認爲人之間有三六九等,所以鄙視魯貴,恨周家,他的正義感使他厭惡周家。

周家的大少爺周萍。他是一個鬱悶的人。他所做過的事情,不堪回首。周萍拼命想要忘記,忘記過去的一切,一切由於他的衝動而犯下的過錯。我不知道他對四鳳的感情是真是假,但是我清楚周萍是需要人來拯救的。他想忘記一切,可是他辦不到。

裏面的女主人公,周公館的太太,繁漪是被曹禺稱爲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那段對她的描寫,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個標緻的女子。她在忍耐,不休止的忍耐。爲了誰,爲了她的兒子,還是愛人?她是一個不屬於周家的人,她骨子的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她是與周家對立的人,不甘心生活在抑鬱的花園般的“牢房”裏。她不是一個好母親,不是一個好妻子,但是她是一個肯爲自己的未來努力的人。

《雷雨》結尾就像一場暴風雨,將所有的人都捲進了這場家庭的悲劇。每一個人都難逃宿命。不得不感嘆,命運這個東西有時候太黑暗了。剛剛纔讓你感到曙光的來臨,馬上卻又將人打入萬丈深淵。這是一出悲劇,是一出非常可怕的悲劇,在一天裏三個人死了,兩個人瘋了。黑暗陰鬱是《雷雨》的調子,是在雷雨來臨之前的預兆。我們都認爲是我們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時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不知是命運在向我們開玩笑,還是我們在向命運開玩笑。

《雷雨》裏的人物的命運是黑暗的,他們對命運沒有一絲絲的反抗就已經被征服了。假如四鳳和周衝沒有死,也許他們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周萍假如再冷靜一些,也許就不會自殺,兩位母親也就不會因此而瘋掉。命運有時是黑暗的,但是我們應該相信,在黑暗的盡頭就是光明。命運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都對命運低頭。這黑暗就猶如劇場的幕一樣,我們知道會有閉幕的時候,有我們在黑暗中等待的時候,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在瞬間漆黑之後會有更精彩的劇目。而不是應該讓黑暗矇蔽住自己的眼睛,理智,甚至於心靈。我們自始至終都應該明白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應該去朝着光明前進。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20

今年寒假,我讀了很多書。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一本是《歐也妮。葛朗臺》。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他發表了許多小說都揭露了當時資產階級社會活動中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歐也妮葛朗臺》十八愛砸可諷刺作品中最具生動活力的一部力作。他的故事也很簡單,老葛朗臺是一個守財奴,雖然家財萬貫,但他的生活卻過得非常簡樸,他的獨生女天真美麗善良的歐也妮·葛朗臺愛上了破產落魄的堂弟夏爾。由於夏爾要外出工作沒有錢,她爲了資助夏爾將父親送給自己的金幣全部贈給了夏爾,後來被葛朗臺發現後,她這一舉動激怒了愛財如命的葛朗臺,父女倆爲此發生裏激烈的衝突。一向膽小而賢淑的母親也因此一病不起而歐也妮這個癡心的姑娘,最終等到的確是發了小財歸來的負心漢。

葛朗臺是本書中着力刻畫的人物他除了貪婪、狡猾、吝嗇、金錢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之外,還有與其他傳統守財奴不相同的特點,那就是他不僅熱衷於守財,更善於發財,他精於計算、能審時度勢,平時不動聲色,看準機會便會果斷出擊,索寞城裏誰都嘗試過他的厲害,但他們反倒敬佩他,把它看成索寞的光榮因爲金錢在當時社會中具有無邊的法力。

在這本書中,揭露了許多人的醜惡的一面,並且還寫出了少數人的善良。書中的葛朗臺,從他的身上,我們便能看到他那種自私自利視財如命的人的影子。如:他做起生意來是個行家,常有是對方受騙而是自己穩操勝券。當他與別人談生意時總假裝聽不清,又結結巴巴的尋找合適的措辭。他這樣會使對手着急並着急替他表達想法,從而忘記自己原來的觀點其實葛朗臺假裝口齒是因爲商業生涯中的唯一一筆吃了虧的生意這個生意雖然讓他在經濟上吃了虧,但卻讓他找到了與對手交談時的這一個“絕招”。

那一次,他爲了將自己的葡萄酒全部以高價賣出竟然把全城的人都騙了,而當他在算計下一筆生意時,全城的人甚至還被矇在鼓裏,他家財萬貫但開銷節省,每頓飯的食物,每天點的蠟燭,他都親自定量分發。甚至與不管天氣有多冷,他都於規定的時間內生活熄火他的親弟弟破產了,它不僅無動於衷,還想出了一個既可以當一個好哥哥又可以不用花他前的方法。

他的侄兒夏爾求他,他置之不理,在侄兒去南特是,他做的大方的事情就是在不花錢的事情上。他還剋扣妻子的費用,每當給妻子錢之後,他都會想方設法的再要回來。當他知道女兒把金子給了夏爾後,竟然讓女兒吃清水面包。更可笑的是,在他臨終時也不忘去觀摩金子。連他的遺言都是“萬事要多操心,以後到我那裏去交賬。”這簡直太可笑了,讀後感,真不知道當時在他心裏是怎樣想的。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21

今天,我要給你們介紹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寶葫蘆的祕密》,講的是一個名叫王葆的國小生,好吃零食,又愛幻想,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一個像寶葫蘆一樣的寶貝,可以不費事不操心地獲得一切。一天,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他有了一個寶葫蘆,心裏想要什麼,那個東西就會擺在他的眼前,什麼金魚、畫報、玩具……要什麼便有什麼。

得到寶葫蘆後,王葆很開心,從此以後,似乎變成了一個“閒人”,自己不再做任何事情,寶葫蘆簡直是萬能的寶貝。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情,一次次的出醜,讓王葆認識到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於是就把寶葫蘆給扔了。最後,王葆發現自己只是做了一場夢,他非常慶幸自己只是在做夢,明白了不勞而獲,不動腦筋,凡事靠別人是不對的,他決心要做一個好學生。

其實在生活中,我也有和王葆一樣的經歷,多麼想有一個三頭六臂的機器人,幫我寫字、洗衣服、搞衛生……這樣該有多舒服啊!但是,這樣是不對的。我想,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付出纔會有收穫。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要努力學習,不怕苦不怕累,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能幫爸爸媽媽做家務,幫老師分擔點責任,自己也會學會許許多多的本領。

書籍是智慧的源泉,知識是夢想的翅膀。我要多讀書,多練習每一樣本領,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22

早就讀完《寶葫蘆的祕密》這本書了。今天,我又和媽媽看了一遍電影《寶葫蘆的祕密》,看完之後,我感受很多。

王葆每天都夢想有一個寶葫蘆,結果在夢裏實現了這個願望。他有了寶葫蘆之後,什麼事都依靠寶葫蘆,讓寶葫蘆爲他幹這幹那,想要什麼有什麼,連考試都想依靠寶葫蘆給他送答案,結果寶葫蘆連別人的名字都照搬過來了,害得王葆丟盡了臉。最後,王葆認識到什麼事都依靠寶葫蘆是錯誤的,寶葫蘆有本事沒腦子,經常好心做錯事,所以給自己帶來了很多麻煩。結果王葆生氣地把它扔進了河裏,再也不要它了,決定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績。

電影里老師說了一句話: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我認爲要從王葆身上吸取教訓,不能什麼事也不幹,遇到難題時光依靠別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勤動腦筋勤動手,才能贏得老師和同學們的信任,纔能有更大地收穫!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23

幻想是理想的翅膀;幻想是未來的憧憬;幻想是追求美的真率。幻想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珍寶。少了它,平庸的生活會變得更加貧乏;少了它,我們的靈魂就不會完整,成爲人生的遺憾。而《綠山牆的安妮》中的安妮卻充滿了幻想的細胞,她的生活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幻想,從她的成長路上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直至劃上一個美滿的句號。

一位滿臉雀斑、長着紅頭髮的女孩——安妮,就像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綠山牆一般,給原本閉塞的綠山牆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就像一條條悠揚的五線譜,給綠山牆譜上了一曲優美的歌。她雖然從小喪失父母,經歷種.種磨難,卻生性樂觀積極,富有多姿多彩的想象力。她的善良與真率,博得了朋友真摯的友愛;她的聰明與勤奮,憑着自己的堅持不懈,順利考上了女王學院;她的努力搏鬥,贏得了獎學金。但她因爲不忍離開綠山牆,不忍離棄孤零零的瑪里拉,她放棄了獎學金,回到了阿豐利,一邊照顧生病的瑪麗拉,一邊教書,一邊還要自學大學的科目。但她毫不覺得累倦,因爲她覺得擁有幻想,就能消除一切勞倦。

從看完《綠山牆的安妮》的最後一行字後,“安妮”這個熟悉的名字便成爲我心中一處永恆的美。她不但善良、樂觀、勤奮,更重要的是她那豐富的幻想。的確,生活中只要有幻想出現,希望的鐘聲纔會縈繞於耳。比如,一處美景,有的人只是偶然路過形賞一下而已,但有的人卻會幻想這處美景曾住着一位迷人的花仙子,從萬紫千紅的花叢中飛來飛去,閃動着那雙彩色的雙翅;從青翠欲滴的樹葉上滑落於地,與昆蟲進行有趣的把玩……試想一下,哪種人的生活會有趣一些,哪種人的生活會美好一些呢?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如果後一個人沒有豐富的幻想能力,他的生活還會那麼有趣美好嗎?

其實,幻想能使生活變得有趣美好;幻想能讓美更加完美;幻想就是生命中的樂趣!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24

漫畫、卡通、寓言、童話和小人書曾讓我百看不厭,此外,我也喜歡看勵志方面的書,吃過各種版本的“卡耐基”、喝過各種各樣的“雞湯”。眼前這本《誰動了我的奶酪?》似乎綜合了它們所有的口味,着實叫人喜歡。

從表面看,《誰動了我的奶酪?》和其他衆多裝禎精美的書沒大區別,只是薄了些,約4萬字,寫的是個可愛的寓言故事,每頁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愛個性鮮明的漫畫形象。可就是這本不起眼的小書,在歐美創造了出版業的奇蹟:自1998年9月由美國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後,兩年中銷售20__萬冊,雄踞亞馬遜網上書店第一名約80周,同時迅速躍居《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最暢銷圖書排行榜第一名。

書中有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奶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着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總耽於“失去”的痛苦、“決定”的兩難、“失望”的無奈……那麼生活本身就會成爲一種障礙。生活的迷宮很大,你會滯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紀漸長,就“懶得變動”,或者是“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我喜歡這本書,因爲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明瞭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作者斯賓塞·約翰遜博士是美國知名的思想先鋒和暢銷書作家,此外,他還是一位醫生、心理問題專家,也是將深刻問題簡單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徹當代大衆心理後,便在該書中製造了一面社會普遍需要的鏡子———怎樣處理和麪對信息時代的變化和危機。

當代的一位詩人說,“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個小小的寓言打開了人們的心扉,給人帶來一種內在的勇氣,去直面“軟心理問題”(即醫學病態心理之外的個人心理問題,又叫“正常人的心理問題”)這種每個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礙。

世事變化本無常,《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裏奔跑追尋。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25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爲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爲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目送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26

這一章主要講了蕭紅童年時代,與她的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的點滴記憶。開頭一篇便是我們課本中學到的《祖父的園子》。課文總之沒有原著好,太多的刪刪改改,沒有了原來的味道。這一章的文字真是質樸無華,散發着田野的芳香,寫得太自然了。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

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

一切都活了。”

我太喜歡這段文字了,在那個年代,能寫出這樣自由的文字,真是不一般!我彷彿看到那“藍悠悠的天空、明晃晃的陽光”、“蝴蝶亂飛,蜜蜂嗡嗡地叫着”,所有的一切,都那麼無憂無慮。

我還喜歡蕭紅的祖父。“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她的祖父對她很好。村裏的小豬小鴨掉井了,祖父會用泥包起來燒給她吃。“把小豬的皮一撕開,立刻冒了油。”再蘸點鹽、韭菜花,啊!真香啊!我都要咽口水了。她的祖父是個和藹慈善的老人,我最喜歡他的就是,他從來不會批評、訓斥小孩子,總是心平氣和。蕭紅學種地,把好好的菜種踢飛了,犯了錯,祖父依舊笑呵呵的。她吃薰小豬時,沒有一點兒吃相,“滿嘴油,隨吃隨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並不生氣。他的祖父有教養、有氣度。我猜想他一定是個家道中落的文人,說不定還是個秀才呢。文中提到:“祖父教我的《千家詩》,並沒有課本,全憑口頭傳誦。”我覺得他一定不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有文化,蕭紅的文學修養也許就是祖父從小培養的結果。所以我更加欽佩他的祖父了。

蕭紅不喜歡她的祖母,我也是。她的祖母潔癖嚴重,以她屋的窗紙最白淨。而蕭紅偏偏要捅破這雪白的窗紙。而嚴厲的祖母就躲在窗外,她一捅,祖母就拿個大針在她的手指上狠狠地一紮。這樣的教育方式到現在也算得平常,比如小孩子亂摸亂動,要挨手扳、要罰站,掉飯粒要挨罰,吃手指要挨敲。。。。。。而且她的祖母還愛罵人,她罵祖父是個“死腦瓜骨”,罵蕭紅是“小死腦瓜骨”,哎!可惜她先死了,不知道這個“小死腦瓜骨”長大以後,竟成了有名的作家。

她的祖母死時,家裏來了很多人。我也說不上那些人究竟是些什麼人。總之他們是來辦喪事的。還說“陰間有十八關,過到狗關的時候,狗就上來咬人。”可是,他們有絕招,用油鍋炸了許多的麪餅,說是什麼“打狗餑餑”,“用這餑餑打狗,狗就不敢咬人了。”哈哈,這些封建迷信可真是“神乎其神”啊!真的有“十八關嗎?”,《祝福》裏的祥林嫂不是最愛問“有沒有地獄?”“死後有沒有魂靈嗎?”,我也很想知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