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8W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1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俱,一片丹心向陽開。紅梅花兒開,多多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雲天外,喚醒百花齊開放,高歌歡慶新春來。”每當聽到這首美妙的歌聲,我便會想到《紅巖》這本書。這歌詞寫得多好啊!我會聯想到高山之端紅巖佇立。梅花怒放,那紅紅的梅花好像用烈士的鮮血染紅的一樣。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精選17篇)

《紅巖》講述了重慶地下黨和國民黨鬥爭的故事,塑造了許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在書中,不管是那個人被抓了,在嚴刑拷打時,他們都是咬緊牙關,不屈不饒。面對敵人,他們會說:“嚴刑拷打是很小的考驗,難不倒我,竹籤是竹做的,但共產黨的意志是鋼鐵做的,一點也不軟弱,敵人對我們怎麼樣,都是沒用的,我們是不會屈服的。

我們的國旗、紅領巾都是有這些英雄人物用鮮血染紅的,使我們的國家變得強盛、富裕,從一個被人瞧不起的國家,到了一個讓別人刮目相看的國家,在變化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是多麼不容易呀!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多學習這些英雄人的精神、品質,不要忘記他們,他們永遠是我們得榜樣,在面對坎坷、困難時,都應去勇敢克服,不要畏畏縮縮。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2

就要開學了,我看了《紅巖》這本書,在溫暖的房間看這本書是最好的了,這本書佷厚,封面大多是紅色,還有一顆長在懸崖上的松樹,就好像革命的精神。

羅廣武1920xx年出生,1967年去世,一生寫過許多文章,也寫過《在烈火中永生》,和楊益言合作的《紅巖》。楊益言,1920xx年出生,1966年去世,他從小就參加許多反美反蔣的活動,雖然被捉了,但還是一心爲國。

這是一本革命小說,纔看了幾行,我就喜歡上了。

小說主人公有很多,比如說劉思揚,徐新江,許雲峯,成崗......他們都是愛黨的好人。

當他們被壞人抓去牢裏時,他們也不會忘記自己身負重任,使每個在牢裏愛黨的人,團結一心,有時,把特務嚇得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

他們在牢裏可以想出很多辦法和別人聯繫,女牢的女人出來曬衣服時就把紙條放在衣服口袋裏,過一會兒,男牢出來曬衣服時,就可以把紙條拿走了,這個辦法真不錯,特務也看不出來。

他們會被捉來,全是因爲叛徒甫志高,他把一切祕密都說了出來,因爲有人罵了他一下,心中的那點恨,就出賣了黨,出賣了所有的人。

但邪惡不可能戰勝正義,就算被關在大牢裏也會努力,得到勝利,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光明正大,不能見不得人。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3

讀完《紅巖》這本書後,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現在幸福安逸的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融進了多少革命先烈的熱血。

《紅巖》的兩大重要人物是劉思揚,還有江雪琴同志,他們臨危不懼,穩重鎮定,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也絲毫沒有要屈服的意思,他們是真正的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就應該具備這樣的品質。江雪琴同志曾被敵人扎穿過手指,灌過辣椒水,她受盡了各種各樣的酷刑,面對死亡,她毫不畏懼,一生到死都在與敵人作鬥爭,她說:“死亡對於共產黨來說是太小的考驗。”她知道自己已經看不到解放時歡呼的場面,但依然不放棄鬥爭。

劉思揚同志也同江雪琴一樣,有着堅貞不屈的意志。雖然他沒有受很多毒刑,但他非常關心獄友的情況。在渣滓洞的這段時間,他和獄友們一起商量越獄計劃,幫助戰友們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最後,他爲了保全獄友的安全,犧牲了自己,爲黨立下了大功。

當然,這本小說中不只有劉思揚和江雪琴同志爲黨爲革命獻身,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同志,也在爲解放而鬥爭,爲人民而獻身。時間能帶走這些烈士,但是帶不走他們在人們心中的位置,他們頑強抗爭的精神永遠永遠的留在了世人心中。

朋友啊,是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的!所以,請你們不要讓他們白白犧牲,珍惜現在。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4

這不僅僅是戰爭,更是青年們的愛情。這也不僅僅是愛情,更是愛情遇上了炮火的洗禮。正是這樣的時代,這樣的愛情,才更加的生動。

走進《戰爭與和平》的小說中,唾棄那些腐朽,迎接那些新鮮的熱血吧,正是這些熱血。支撐着國家,支撐着未來!

今天終於拜讀完托爾斯泰的鴻篇巨着《戰爭與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感慨太多太多:

首先我認爲《戰爭與和平》超過了我原來讀過的所有的小說,甚至包括我比較喜歡的《紅樓夢》、《三國演義》、《百年孤獨》、《瓦爾登湖》……

這本書好就在它的任何一個人物刻畫、景物描寫、戰爭場面描寫、心理活動描寫、人物對話描寫等等,及至每一個段落、句子甚至標點都是那麼恰到好處,完美無瑕:

這本書描寫得很真實,以幾次真正的戰爭爲背景,裏面有真實的人物:拿破崙、亞力山大、庫圖索夫等,它的真實還體現在,每一個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場就完美無缺的,他們都有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彼埃爾一出場是在安娜。巴芙洛芙娜家的晚會上,當時在場的“上流社會”的人們都很“輕視他,他的言行是爲人們所不齒的,而這正說明彼埃爾是一個真誠的、不流於世俗的人。安德來公爵就很欣賞他這一點,並主動結交這個人。當彼埃爾突然繼承父親的巨大財產後,成爲別素號夫伯爵、成爲全莫斯科最有錢的人之一後,他馬上成爲莫斯科整個上流社會倍受歡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兒的家長都盼望能把女兒嫁給他,他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會受到所有人的稱讚,連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備了所有的美德……這是多麼大的諷刺啊!然而這又多麼現實啊!這與我們如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多麼不謀而合啊!

彼埃爾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經歷了被俘之後,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爲各個階層的人所接受並喜歡:他的錢袋永遠是空的,因爲它對所有的人開放;宴會中的女人們歡迎他,因爲他從來不只對某一個人獻殷勤;僕人們高興彼埃爾回來,因爲他們知道,他在家的時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天到農場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諧,還因爲在節日,他們都可以得到重賞;小孩們和女教師們高興他回來,因爲沒有一個人能像彼埃爾那樣地領導他們過共同生活,只有他一個人能夠在大鋼琴上彈蘇格蘭舞曲(他的唯一的曲子),照他說,他們可以隨着這個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並且他確實帶禮物給大家;尼考林卡。保爾康斯基高興他回來,因爲彼埃爾叔叔(他這麼稱呼他)是他羨慕與熱愛的對象;客人們歡迎彼埃爾,因爲他這個人總是能夠使任何團體富有生氣並且能夠團結大家……

瑪麗亞公爵小姐,她雖然長得較醜,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直都深愛着對自己嚴歷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親;她成全女伴部銳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約會;她一直精心照顧、教育自己的侄兒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兒女時都不允許自己在行爲甚至在思想上對侄兒不如自己的兒女;她的靈魂是那麼的高尚,正如丈夫羅斯托夫對她說的”人不是因爲美才可愛,而是因爲可愛才美,“瑪麗亞就是那個最美的女人!我最喜歡這個人物。在我眼裏,從內到外,這個人物都是純粹的完美無瑕的。尤其我最喜歡的場景是瑪麗亞與羅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羅斯托夫立刻把這次會面當作一種奇遇,一個沒有保護的不勝悲傷的姑娘,獨自遭受到粗野暴動農民的橫行!多麼奇怪的命運把她帶到我這來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麼溫柔、高貴!“

瑪麗亞的育兒日記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樣對她的那種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驚異!

娜塔莎,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寫跨躍很大: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寫到多情美麗的少女、又寫到完全獻身家庭——丈夫與兒女而完全拋棄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愛好和女人的修飾等等,整個小說中人物娜塔莎的變化是最大的。

對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後的描寫是我非常喜歡的,奈何拙筆不能表達深意,準備全部作摘抄以享之。

當然還有安德來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發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亞……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爲大家手筆、神來之筆!

託翁在描寫環境和心理相結合的水平着實讓人歎爲觀止:如羅斯托夫第一次參加戰爭”他對死亡和擔架的恐懼、對太陽和生命的愛惜,寫得太傳神了!安德來公爵第一次“死”、“在他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感謝上帝……”太讓人感動了!

託翁的比喻也是信手拈來:“他和道黑圖羅夫一樣是一個不受人注意的齒輪,雖然這些齒輪沒有發出任何聲響,卻是機器的最主要部分;全軍的情形就像一隻受傷的野獸的情形,它感覺到它自己的滅亡,卻不知道它在做什麼;他就好像一隻被犬包圍的兔子,縮着耳朵,在敵人面前繼續躺着一樣……”

經過一個半月的《戰爭與和平》的閱讀,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啓迪,靈魂上獲得一次深刻的淨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頓文化大餐!對這本書,我真是有些愛不釋手。讀過一遍後,又詳細讀了裏面的精彩片斷,並做了部分摘抄,從思想意識中競有些不願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了!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5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爲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爲《在人間》《我的大學》)。它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說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着家業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謝因爲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樹枝抽得失去知覺。他還暗地裏放高利貸,甚至慫恿幫工去偷東西。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爲爭奪家產爭吵鬥毆,瘋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裏,也不乏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爲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另外,還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裏、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作爲一部自傳體小說,《童年》講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對於他所經歷過並在心中留下過傷痛記憶的人和事,那些“鉛一般沉重的醜事”,作家在敘述的時候,心情不可能是輕鬆的,因此這部小說的基調在整體上顯得嚴肅、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說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這樣就給一幕幕悲劇場景蒙上了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於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6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目送》扉頁上的一段話,看到這段話就不禁眼紅鼻酸。

我本就是個感性但又不善於表達的人,在書中看到感人的文字,電影裏看到生死離別的片段都會流淚,卻偏偏面對最親的人表達不出自己的情感,尤其是父母。之前就看到過一句話:“人總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發脾氣。”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對外人總能抱以寬容的心和溫和的微笑,但面對自己父母對自己的一點點不滿足都會大發脾氣。我們總在索取,儘管我們心裏深愛他們,深知是自己要求過多,但那似乎也成了本能。在外工作的子女也總會以忙爲由吝於陪伴自己的父母,即使只是一通電話。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7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衆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8

《戰爭與和平》被稱爲“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小說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場面壯闊、結構清晰、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弘開闊的美;同時,小說時代感強烈,雖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卻反映了農奴制後俄國前途和人民作用的問題。因此,《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能力,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爲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僞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在各個國家,軍人都是崇高和偉大的,都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但軍人也是人,也有陰暗和脆弱的一面,部隊中也有喜怒哀樂,也有爭權奪利和勾心鬥角。

我向來是不喜歡看歷史題材的書籍,但是,《戰爭與和平》是我第一本喜歡的歷史題材的小說。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方面融入書中情節中,體驗書中主人公的思想變化,另一反面也不禁的發人深思:和平的重要性。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即使是平凡的人物也能寫的讓我們對其充滿了敬佩。戰爭是殘酷的,但在戰爭時期卻會讓我們更加盼望和平。現身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是否應該珍惜現在溫馨的生活呢?難道非要等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不,應該從現在開始把握!

我們反對戰爭,但是,我們絕不懼怕戰爭。當戰爭來臨時,我們也同樣會拿起武器,去保衛自己的家園!去保衛自己的安靜、和平的生活!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9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到了一個朋友。”這句話說得不錯,我最近就交到了一個“朋友”,它就是《八十天環遊地球》。這本書的內容豐富多彩,想法很獨特,寫出了一個個生動的人物,讓我愛不釋手。

這本書講了一位英國紳士菲利斯·福格因爲和俱樂部牌友打賭八十天能不能環遊地球而帶着僕人“萬事通”踏上了環遊世界的旅途。菲利斯·福格和萬事通排除了吃官司、遭遇海上風暴、被搶劫等情況,還英雄救美把一位美麗的夫人帶到了自己的旅途中。當然,只有這麼點困難是不夠的,還有一位傻瓜偵探費克斯誤把福格當成了銀行劫匪,一直追着福格環遊了地球。但是他爲了能在倫敦拘捕福格,最後一直盡力幫助福格順利環遊地球,到達時卻被發現盜賊已被拘捕……旅途因爲他也變得更加有趣。福格在經歷了沒登上輪船的事故後,以七十九天的時間環遊了地球,得到了-0英鎊和一位妻子……

讀完這本書,我對福格的沉穩、冷靜大吃一驚。無論是海上的風暴快吹沉了輪船,乘坐的火車的鐵軌沒完全鋪設好,要穿過危險的叢林,還是火車被印第安人搶劫,耽誤了許多功夫,甚至葬身大海都不能讓福格擔憂和急躁起來。這是何等的冷靜啊!我們也要向福格學習,學習他的冷靜、沉穩。遇到困難時不慌張,要冷靜的應對發生的困難,努力地解決困難。福格還有一點值得我敬佩,那就是他很樂善好施。他會打牌贏的錢都捐出來給慈善機構。我們要學習他那種樂善好施的精神,不吝嗇自己的愛心。

看這本《八十天環遊地球》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10

愛是不存在隔閡的,別讓親情成遺憾。

斷斷續續的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最大的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做爲兒子的安德烈慢慢隨着歲月成長,自然就和母親漸行漸遠,他有自己的思考,有對這個世界獨特的理解和抱負,他的生活圈——那也是任何父母都無法跨進的圈子。於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漸漸平淡了。

做爲母親的龍應臺顯然慌了,因爲她發現曾經和她無話不說的兒子,變得對她幾乎無話可說。於是,她邀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希望能借此走入十八歲兒子的內心世界,以及爲人母親最渴求知道的——過的好還是不好?

龍應臺出生於中國臺灣上世紀50年代,她的18歲,住在一個偏僻、窮困、只有一條窄馬路的海邊漁村。白衣黑裙,準備考大學,對阿波羅登月、中國一知半解,外邊的世界對於她來說不存在。她的兒子80後,生活在德國。他的18歲,踢足球,在酒吧和朋友聊天、準備考駕照、去旅遊和學中文。音樂和美術對龍應臺來說只是知識,不屬於內在涵養,自然有對追求美的貧乏和對生活藝術的笨拙。而安德烈在舒適、有教養的家庭長大,網絡給予其豐富的知識,藝術和美的薰陶也唾手可得。

如此不同的兩代人進行對話,他們討論的話題涉及面很廣,比如:生活習慣、個性發展、死亡以及戀愛問題等等,母子倆都在思考、學習其中的是坦誠和愛。從他們的對話裏,我看到的龍應臺,是一個愛兒子的普通母親,她在認真地瞭解、認識兒子,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三年的對話是成功的,母子收穫了巨大的幸福。

對於此我感到羞愧,因爲隨着時間的流逝,書本,課外習題等等充斥着我的生活,我與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即使有接觸也沒什麼話題。是啊,並且是兩代人的差距,或許我們可以和同齡的人聊幾個小時,但絕不會和父母談心。

我明白龍應臺作爲一個母親想要表達的意思,或許有很多的人覺得自己和母親之間有着很大的代溝,覺得自己和父母無法溝通,可是相信所有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正是母親的爲難之處。有人說距離可以抹掉一切,但我覺得距離抹不掉的是親情,那份愛是不存在隔閡的,下一刻,請帶着愛去理解你的家人。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11

讀了《目送》的第一篇,我就情不自禁地繼續看下去,作者能把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描繪的感人肺腑。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第一篇叫《目送》的文章讓我最記憶深刻。作者的兒子第一天上國小進教室和出國上大學的兩個情景,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卻一次次與兒子疏遠。作者記得她也總是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父親生命結束。

也許,每一個父母都會經歷孩子長大疏遠他們這個事實,經歷自己的父母離開人世。可又有幾人會把這樣刻苦銘心的事記錄下來,用感情記錄下來。一般情況下我們看一篇文章,主要看故事內容,新穎的題材纔會吸引我們,讓我們喜歡。可這本書,只有樸實的文字,簡單的故事,平滑的敘述,也能成爲家喻戶曉的讀物,贏的就是真情與文字功底。

我們之所以要讀課外書和學習課文,不僅僅是看故事,更要學習,學習語文知識,學習思想內容,學習審美。這樣你纔沒白學。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12

課餘時間,我饒有興趣的簡讀了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著作可以說的上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出這點之外,此書還詳細的闡述了黑洞效應和大爆炸及宇宙奇點問題。

倘若這本書以數學公式、證明過程和科學術語爲主,那麼我認爲它不可能這麼暢銷全世界。這本書正是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讀者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祕,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爲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爲“黑洞”。但他認爲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讀書筆記.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溫度。正因爲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13

轉眼間,六年級辛苦的學習生活就這樣過去了,迎來了美好的暑假。在這暑假中,我爲了能增強我的閱讀能力,我看了幾本小說,但其中我最喜愛的還是這本《綠山牆的安妮》。

這本書是一半外國小說,書內有三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安妮,馬修,馬瑞拉。書裏主要講了一個名叫安妮這個小女孩的成長故事。書裏的安妮從小就是孤兒,她長得並不漂亮,最令她討厭的是她滿臉雀斑,和一頭自己並不喜歡的黃頭髮。一年,她陰差陽錯被一位夫婦領養,從而來到了綠山牆農舍,但是農舍的女主人並不喜歡她,因爲這位夫人喜歡男孩,只有男主人馬修疼愛她。但是安妮十分天真活潑,也十分愛幻想,她剛來到綠山牆時,被這兒的一切都給吸引了,給自己喜歡的地方和景色,取了許多有趣而又有個性的名字,比如說綠山牆旁邊有一條小湖,安妮給她取了叫天使湖。也就是她這種愛幻想最後也讓馬瑞拉改變了對她的看法,也贏得了周圍鄰居們的喜愛。後來,她憑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當地最有名的學院:女王學院。但是爲了照顧生病的馬瑞拉,安妮放棄了上大學的計劃。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被安妮身上那種愛幻想,活潑吸引了,特別是她非常愛幻想,讓我非常震撼。記得她剛來的時候,跟着馬修騎着馬車時,路旁的幾棵開滿花的櫻桃樹和修長的白樺,都能讓她嘴巴喋喋不休地想象着。但是當馬瑞拉去世時,安妮居然毫無顧忌地退了學,放棄了自己上大學的計劃與夢想,在家照顧馬瑞拉,一個瘦小,滿臉雀斑的女孩,是那麼得堅強樂觀,也懂得感恩,相比之下,我們這代的小孩差得很遠。我們現代的小孩在當代父母的嬌寵下,變得無比得脆弱,自私。一旦碰到些難題,就會措手不及,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就向父母求助,依賴於高科技。而在感恩上,我們和書中的安妮也是天壤之別。如果從現在起,我們也像書中的安妮那樣,對學習有積級,上進之心;向生活微笑,擁有樂觀之心;而在面對失敗時懷着堅強之心;對待親人懷着感恩之心,那我們這個社會就會人才濟濟,處處充滿溫暖,國家也逐漸會變得富強,不怕被人欺負。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啊!

安妮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要對生活充滿希望,相信生活充滿陽光,那麼它就會有陽光;我們向生活微笑,生活也就會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微笑。只要我們我們時時刻刻用一顆樂觀,堅強的心去面對生活,面對整個世界,到那時,你就會發現,原來每一天的陽光都是那麼得燦爛!那就讓我們在生活中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吧!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14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書,它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令人費解。但當我們讀完它,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及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小說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馳騁翱翔:荒誕不經的傳說,具體的村鎮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像新聞報導一樣準確地再現出來。使讀者也隨之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孤獨是人性中最瑰麗的色彩,星索是夜空中永恆的詩;《百年孤獨》的成功之處在於,他藝術而有力地展現了貫穿於整個人類心靈史的深刻而瑰麗的孤獨感。

作者是通過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

小說所展示的,是一個建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重複循環的象徵框架中的現代神話。時間的輪迴重複,使小說隱含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循環怪圈,所有的人與事都鑲嵌於這些怪圈中,小說也就成了一個魔幻的世界。

一提到魔幻境界,即使所談及的是一部現代小說,人們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精靈、月光和光滑的山脈。除了矮人和仙女外,人們還會聯想到神奇的業績等,但不會聯想到太多的幽默,幾乎絕不會聯想到性。這種觀念看來似乎是要完全忘卻世俗生活。至少,這就是關於魔幻境界的一個設想。馬爾克斯顯然持不同的看法。

在《百年孤獨》中,他創造了一個無所不包的魔幻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謊言與說謊者,然而同時又非常現實。在這部小說中,戀人們可以將彼此理想化爲脫離肉體的靈魂,可以在吊牀裏愉快地嚎叫,或者,渾身塗滿了梨醬,赤裸着滾到前廊上去。主人公可以穿越叢林,作堂吉訶德式的歷險,儘管他永遠也無法達到他的目標,然而描繪其驚險經歷的語言卻充滿了辛辣的諷刺:“遠征的人們腦海裏充滿了對於原罪以前的潮溼而寂靜的天堂的最古老的回憶。

他們的靴子陷進沼澤,他們用大刀砍爛血色的百合和金色的蠑螈。”“一週過去了,他們幾乎沒講一句話,像夢遊人似地穿過一個悲哀的世界,只能見到發光的昆蟲微弱的光亮,他們的肺裏充滿了令人窒息的血腥的味道。”

這就是一個瞭解世俗生活的詩人的語言,他不認爲塵世生活是幻想家的敵人,他對它毫無畏懼。

馬爾克斯創造了一個連續統一體,一張相互關聯的關係網。不管一些細節如何奇特與怪誕,小說更爲重要的效果是表現熱烈的興致、健康的幽默感,乃至理性與同情。然而,小說的一切悲慘結局皆源於馬孔多居民的落後、愚昧。他們不是面向過去,追懷昔日的寧靜與淡薄,就是關在小屋裏,沉湎於毫無意義的“制小金魚”、“織裹屍布”“修破門窗”“洗澡”等等。因此,他們只能等待着“豬尾巴”的重現。所以,人呢,應不斷的去“文明”自己!

在人類走向深淵的那一天,我們最後的子孫在最後一刻會明白:

一切會隨風而逝,無影無蹤,而我們只是“沒有意義”的代名詞。也許有人看不懂這本書,因爲這不僅需要文學素養,還需要對拉丁美洲歷史的瞭解。看似荒誕的一個家族其實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這一個家族的孤獨與苦難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與血淚。當你真正瞭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現《百年孤獨》是一本透過哈哈鏡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詩,他所揭出的不是單純的生活,而是表層下面一些更深刻的東西,不被理解的人,無法聯合的力量。這種孤僻貫穿了這本書。正如書中最後所說,“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出現第二次了。”這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應說是絕望。

這也是一部極具現實批判意義的小說。我不知道作者描寫布恩地亞家族的時候有沒有一絲同情。我看這一切的時候只替他們感到可悲。他們七代人沒有一個人懂得愛,最後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愛的結晶,卻是整個家族的毀滅。這些帶有真實性的誇張,讀來不免讓人陷入深思。也就覺得作品充滿了無限的淒涼。

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微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險,衝動,勇敢和不屈,深吸一口氣,拍拍胸脯爲自己的慶幸感到喜悅,百年孤獨註定一輩子的孤單,雖然現實生活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們還是坦然面對,想想偉大的哲學家,想想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或想想身邊比我們更艱難的人,我們那些小孤獨就隨時即逝吧!

一部《百年孤獨》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人類從清澈透明的原始狀態,在可見的最表層得到進化和發展,但是,在心靈的深處,人們永遠處於苦難狀態。這正如馬貢多的歷史一樣,無論他們從多麼原始的透明或者多麼神祕的鴻荒,經過無數的戰亂爭紛,步履沉重地推動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但是,馬貢多的面紗依然神祕,佈雷地亞家族也依然孤獨。

孤獨,從有人類開始有一直存在,人是羣居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個人拒絕與他人交流,一味地閉關自守,那他所要面對的將是永遠的孤獨,矇昧的誤解……也有人說,要學會享受孤獨,在孤獨中尋找自己,瞭解自己。可是,在空虛、黑暗而閉塞的世界裏又怎麼能真正的看清自己呢!有的也許只是胡思亂想與昏眩的錯位和莫名的猜忌……

有了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守着孤獨不肯放手,一直孤獨也就真的成了百年孤獨。坦然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一切總會過去,相信自己,陽光總在風雨後!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15

在網上購買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的時候,是因爲看了她的《孩子你慢慢的來》被裏面女性對孩子細膩的情感所吸引,想這本書應該是一本母親與兒子溝通的或者如教育兒子的親子書。

用了幾個晚上,陸續的把這些書信讀完,才感到這並不單純是一個母子溝通的書信。裏面更多的,也就是她更有意義的地方,是思考。無論是教授的母親和十七八歲學生的兒子。他們能就很多課題,來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而且,很多問題。例如對於民主、對於貧富差距、對於政治思想、對品味或者生命等方面的對話和思考。我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不曾想象過的。我現在還記得,1997年-----去世的時候,我在高中,電視媒體上在報道這位偉人的功績。學校將了半旗,並舉行了追掉會。全校的同學們,國中的和高中的一起,排隊到學校禮堂裏,穿着深色(藍或者黑)的衣服,帶着統一配發的百花,表情凝重的去參加追掉會。

在參加的過程中,電視直播着--的講話,並且在-講話過程中流淚的時候,我也感到,我們失去了一個偉大的領導人,也不由自主的流淚。但看到周圍的同學。很多都是茫然的再走形式,或者壓根沒有思考這個問題。對於政治,我們的課本雖然學了。但對他真正的理解確是非常的淺薄,學校這生活的周圍,也沒有人真正對這些關心過,或者給過你更好的分析。所以,覺得安德烈在這個年齡有這麼多自己的看法,並那麼幸運可以與他的母親進行這類問題的探討和溝通。

第二次是在1999年,南斯拉夫轟炸大使館的時候,大學進行了聚會遊行。我沒有去參加。理由有兩個,第一是開會第一課我們的教導主任給我們將過,89年的動亂,大學生被利用。要看清情況。學生運動的背後都會有政治勢力,所以,學生在沒有弄清真正形勢的時候,不要去充當炮灰。這句話至今記憶深刻,理由二,我確實感覺自己對於政治有種天生的弱智和抵制。覺得是那好像是一個我無法進入的世界,我也無法那個領域去展現我的愛國激情。所以我纔不會去參加。

我處於安德烈的時代與龍應臺老師的時代中間。是個七十年代的人。我對於童年的記憶,平淡、資源的田野畫面。我的童年在農村,父親是普通的教師,母親是有着高中學歷的普通農家婦女。在八歲的時候,父親將我和弟弟及母親一家從農村帶出來。到了鎮上上,然後,在到縣城裏。在大學之前,雖然也搬過幾次家。但並不是那麼頻繁,對我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八歲之前在農村,8歲那年從農村搬到鎮裏,第一次搬家,一住8年,中間換了幾次房子,都是單位分的。但沒有換單位,一直過了8年,8年後16到了縣城,住了兩年學校家屬院,93年在縣城買了文教局給老師的房子。但年花了3萬元。一直到今天。現在回想起來。當初家裏沒有搬家或者頻繁調動工作,是否也是出於對我和弟弟的考慮。我從鎮到縣城正好是要升高中。但弟弟那時在上國小。大概他體會了一下從落後的地方到現場後的感覺。

我的自我覺醒時在高中,比安德烈和菲利普都要晚的,他們15歲孩子的對話,獨立的意識,思考的問題,很多是我到大學都沒思考過的。當年我在16歲的時候,也是忽然間認識到自己的父母也是非常普通的人,不只是父母,也包括周圍一起生活的老師,也是非常普通平庸的人。他們並不像以往心目中想象的那麼高大。他們的思想也未必正確,甚至有些地方也沒有見解。我很慶幸在那個時候獲得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了判斷力和分析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才能夠去思考。但思考問題的領域,仍是比較有限,更多停留在友情、愛、人生等上面。對於社會問題、文化問題、道德問題等的思考是茫然的,是自己溜進去了。但沒有目的,也沒有受到任何指引的溜達了一圈。懵懵懂懂的。所以說。母親是能夠深深影響孩子的。雖然不一定使他變得特別優秀或者和自已一樣,但會引導他的思維方式。

我的孩子現在3歲7個月。未來的日子,也會成長成一個個性十足的英俊少年、成人。信裏有些情況我感覺也是將來我和孩子相處會遇到的。裏面有一個母親深深的愛,說的非常好。母親對兒子的愛,是背後的。看着他,離你越來越遠。我兒子對我的獨立宣言會在什麼時候,有時我也會想,未來在我兒子的眼中。我又想讓自己成爲一個什麼樣的母親呢?或者會留下什麼給我的兒子。會使他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更加明澈、快樂、堅強。

這是本值得保留的書。裏面有很多智慧的話語,思維延展的過程,也有深厚的母愛,並告訴你,該如何去愛,去溝通。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16

一個人一生只死一回,我們都欠上帝一死。今天死了,明天就不必等死。(《亨利四世》)

——題記

讀《雷雨》,我只用了半天時間。應該說能夠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地感受其神韻的文字魅力和行雲流水的情節,本就是一種非凡享受。而其中最玄妙,也是最出彩的地方,無疑是結局一個又一個突如其來的死亡,它會讓人們在匆匆的一瞥中有些措手不及的茫然。

然而平復了那些紛亂的情緒,定神淺思,也許“死亡”,對於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們,本就是一種痛定思痛的解脫。拋離愛恨的糾葛,解繫世俗的仇恨,最終我們還是要把靈魂交還給上帝,經歷審判,得到救贖。

“死亡”一詞,可以說貫穿了整部《雷雨》,姑且以此爲線索梳理一下思緒,會發現它更像是一個引子,通絡了一個家族的命運。

從序幕中兩位尼姑談論的神鬼,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的懺悔或執着,最終直指那些無知青年的咽喉,每一個佈景和情節,都或多或少瀰漫着對死亡的嘆息和恐懼。然而面對這一出悲劇,真正可怕的到底是死亡,還是愛情的盲目?

其實我一直在想,魯四鳳——這個揣着小幸福蠢蠢欲動的女人,這個在愛情與道義的掙扎中活脫出來的女人,如果不是意外,不是命運的捉弄,她是否會得到最終的幸福呢。也許會吧,帶着母親臨終的祝福,攜着愛人私奔海角,從此擺脫家族地位的一切捆綁和束縛,從此過上一種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更也許不會吧,因爲她雙手緊緊挽着的是一個揹負罪責,終生處於悔恨和惶恐中的男人,他們可以背離家族的往生,可以亡命天涯追尋他們想要的幸福,然而無論足跡印留在多遠的彼處,他們的精神裏卻始終會殘留另一個的女人身影。如那夜雷鳴的雨後,她惡毒的詛咒,那低低的嗚鳴聲竟會如此四壁迴盪。四鳳的悲哀並不在命運玩人,而在於她本就選擇了一個擔不起責任的男人。

所以說周萍的死,在我看來到並不算意外。感情用事地講,我很不欣賞這個男人。周萍的一生應該可以用極其卑微潦倒來形容了,他總是在是非之中搖擺,前世深陷在與繼母的亂倫情事中,後世又投入了魯四鳳的愛戀糾結。此人活得實在不夠坦蕩,屬於淡薄尊嚴,丟棄理想,泯滅自由,只把結餘的生命留給“情”字,死不撒手。我以爲,愛他,就好比施捨同情,女人的憐憫下,只有懦弱的男人。

曹禺曾經在《雷雨》的序言中評價過他自己筆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讚賞的卻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便是死得很不值當的二少爺周衝。相比而言,我覺得周衝是《雷雨》裏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對四鳳的求愛失敗;又在爭執中委命於父親的呵斥,認識到獨權的威嚴終究是不可動搖的;之後他又抱着近似菩薩的善心去探望困頓中的四鳳,卻被魯大海視爲不速之客辱罵出門;最終他還是被自己最敬重的生母周蘩漪利用,做了一段家族恩怨的陪葬品。一件件打碎他夢想的事情接踵而來,殘酷的現實生活留給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種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絕望。周衝是無辜的,他只是一個被社會矛盾、家庭仇恨無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個在夢想與現實中游離屈尊的年輕人。他最終還是死在自己夢開始的地方,令人悲憐不忍,心痛不已。

從死亡的——陰——霾中走出來,我看到一個還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靈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也是他認爲最“雷雨的”角色-。按理說,周蘩漪並不算什麼討巧的角色-,但她的行爲和心理狀態卻盡顯了一個女人最剛烈最隱忍的一面——爲了愛情而活,卻又被愛摧殘了身心,絕望了人世。我能夠給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說是仁愛。周蘩漪是鮮活的、真實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經沉淪,但是在感情崩潰的邊緣卻忽地懼怕起了死亡,露出對現實的無盡渴望和激-情,於是她本能地抓牢身邊最後的一棵救命草,不顧一切地瘋狂地向上攀爬,但卻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終還是土崩瓦解在一個懦弱卑微的男人手裏。而我的同情,最終停留在曹禺先生沒有給周蘩漪一個超脫的權利,死亡對於她來說是甜的,但卻不可得,她將帶着遺恨和罪責感孤守在愛人和兒子的墓冢前,直至生命的終結。

在我看來,《雷雨》裏這幾個徘徊在死亡邊緣的角色-,其實都有着對生命的無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們在命運的衝突裏偏離了原有的軌道,最終,淚水和痛苦交織相容,命運之手把他們拽到了它永不知足的戲弄之中。但是,關於那些愛與恨的矛盾糾纏,也許也會因爲這些死亡而被釋解,沒有什麼是不可原諒的。

人與人的交往就好比一隻刺蝟,總需要保持一定距離來自衛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統一,總有那麼一些關係,一些感情,始終糾結不清的。

2022有關紅巖讀書心得文章 篇17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着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裏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最奇特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裏,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裏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裏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最佳解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