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心得感悟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3W

這是我讀《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之後的心得感悟,歡迎大家閱讀。

讀《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心得感悟
讀《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心得感悟

五一哪兒也沒去,除了加班就是窩在家裏發呆,連音樂都懶得開。置身於世,和外界必然有聯接,但很多時候這種關聯又讓我覺得怕,覺得不安。總幼稚地在想,這不是我喜歡的時代,跟上它的節奏會讓我覺得很吃力,而我壓根也不願意去獻媚討好這個時代,或者任何人。我安靜地看着書,寫些並不深刻的文字,我只是願意記錄一些隻言片語。它們是我和這個時代,這些文字,以及我的生活的記憶。

就是在這種狀態之下,我翻開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它絕不是討論些摸不着的大論大調,而是以訪談對話的形式,聊着活生生的生活,與多數人一樣的生活。在閱讀它的過程中,我的心變得很靜很靜,沉浸在其中,我短暫地忘記了樓下吵鬧的人羣。或許,這是我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的方式,即便至今我對尼采的認識仍舊不多,但並不妨礙我對這段話的理解。

他們是一羣常出沒於公衆視野的“怪物”,有人愛他們入迷,也有人詆譭他們無知,但這些只是他們對待生活,對待自己生命的一種方式罷了。他們又是何其幸運,這麼多的人,通過他們的文字,通過他們的聲音,重新思考了自己對這個時代的理解,對這個時代的愛與怕。

陳丹青以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木心的愛。只因在報紙上看了一篇木心的文章,他便開始對並未出名的木心情有獨鍾。喜歡木心,只是覺得他有趣,他什麼背景都沒有,他就是上海的一個老頭子。陳丹青甚至稱自己寫書出書,包括擁有現在的知名度,都是爲了勾引大家有朝一日去讀木心的書,去了解他。而我也因爲他,讀了《1989-1994 文學回憶錄》,然後喜歡上了那個寫“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儒雅老頭。

麥家因一部《解密》而大紅大紫,當被問及是否願意用一個平坦的童年,換寫不出這樣的作品時,他說如果還有選擇權,他是寧願自己有個愉快的幸福的童年,哪怕一事無成也願意換被人心疼被人愛的童年。正因爲童年愛的缺失,導致他一輩子無論怎樣功成名就,陰影始終在內心縈繞。他反反覆覆強調着童年生活對一個人一生的重要影響。他所有的小說都是悲劇,主人公或瘋或死,都與他偏執的內心有關。我們多數人,何嘗又不是某些方面的偏執狂呢。

喜歡上野夫是因爲之前看過《江上的母親》,後來一發不可收拾的越來越喜歡他的文字。發現他雖然經歷過許多不公和悲劇,卻始終心存感恩和愛。很多人在網上已經看過他寫得文章,但還是願意去購買,他覺得是這個社會對他的鼓勵,是無數善良的人對他的一種肯定、一種支持。他的態度或許正和麥家的相反,反對把苦難變成一種陰影,讓自己活在陰影之下,還將陰影擴散給別人。他將自己沒有變惡的原因歸於天性中沒有太多惡,後天受到較好的教化,結識了很多善良的人。他也是如此踐行的,各種場合見他,總是出奇的平和。

特別是當主持人問野夫,你覺得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毫無顧忌的說,其實他今天的生活狀態就非常理想,他自由地在這個世界來去,無論在各個城市、各個農村,甚至各個國家,自由的行走,不爲衣食發愁,靠自己的勞動爲自己的生活買單,過着最享受的生活。到不同的地方度假寫作,結識各種朋友,喝各種各樣的酒,他覺得非常美好。我們能從他的表述裏,看出他對生活極其的熱愛與滿足。這是我爲數不多看到的,非常滿意自己生活狀態的人之一。

而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克服這個時代呢。

《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編輯推薦

中國*敢言知識分子陳丹青,攜手野夫、齊邦媛、蔣方舟等各界文化精英集體發聲。

浮躁時代下,我們的靈魂何處安放?

從“五四”到當今,從大陸到兩岸三地,從農村到城市,從中國到世界。一羣“大時代”的親歷者,用他們的冷暖人生,觀察和思考中國的未來。

有人質疑,有人妥協,但總有那麼一羣人掙扎出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時代,又迴應時代。

既有對歷史史料的還原,又有對社會改革的冷峻思辨;既有對時代發展的急切呼喊,又有對當下急劇發展的憂慮和擔心。他們以睿智的文字爲時代把脈,用尖銳的思想爲中國吶喊!

如果本書能喚起你一點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讓你知道還有人這樣思索時代、審視時代,進而生出些悲憫心、反省心、進取心,便是我們的幸運。

《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內容推薦

時代高歌猛進,卻並不全然美好。面對這個浮躁而迷茫的世界,我們質疑,我們妥協,但總有那麼一羣人掙扎出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時代,又迴應時代。

“這時代”毋寧說是“我時代”,他們的人生選擇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爲參照。與他們對話的記者、編輯,也都是80後和90後,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許可以一窺時代的真實樣貌。

文學、文藝或許無用。我願意把時代與文藝比作鋼筋與花朵的關係,如果本書能喚起你一點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讓你知道還有人這樣思索時代、審視時代,進而生出些悲憫心、反省心、進取心,便是我們的幸運。

莎士比亞說,我們命該遇到這樣的時代。從事這樣的行業,出這樣的書,也是命該如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