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復活的心得體會(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W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1

看着復古式的書面,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了書本。讀着《復活》,心靈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撼,不僅是爲了男女主人公,特別是男主人公靈魂迴歸的可歌可泣,更是因爲自己內心與之產生的共鳴。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次徹徹底底的復活。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精選16篇)

《復活》講的是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復活,尤其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他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在姑母家度假時,於美麗純潔的少女卡秋莎戀愛。等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後,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並誘姦了卡秋莎。這也是卡秋莎後來墮落,成爲妓女的主要原因。直到在法庭上相遇,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在爲瑪絲洛娃(卡秋莎)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後就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聶赫留朵夫的行爲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但爲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地位,瑪絲洛娃拒絕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合。兩個主人公都達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

在我讀這本書時,一位律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見他們不能不感激涕零,因爲我沒有坐牢,您也沒有坐牢,我們大家都沒有坐牢,那就的感謝他們的恩德。至於要唬奪我們每人的特權,流放到不很遠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過的事了。其中的他們就是檢查官和有權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這話真是讓我深思,如果他們可以爲所欲爲,那還要法院幹什麼呢?這部作品具有高超的藝術性,高度的真實性,深厚的人性。反映了沙皇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要克服使人們飽受的駭人聽聞的罪惡,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總是有罪的,因此既不該懲罰別人,也無法糾正別人。當我遇到了一切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情況。那就是我起初覺得古怪、荒誕甚至可笑的思想,卻不斷被生活所證實,有朝一日我會忽然發覺這原是及其平凡的無可懷疑的真理。

聶赫留朵夫的復活源於一次意外相見對他內心造成的震撼,能使他不斷反省自己,剖析自己,從而走上一條相反的人生之路。而我們的復活僅僅是缺少這樣一次意外嗎?不是,肯定不是,我們缺少的最重要的是敢於復活的勇氣和信念,沒有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不可能驅使我們與自身的惰性作長期的鬥爭。要想有所作爲,就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敢於突破自己,敢於讓自己不斷地復活。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2

《復活》講的聶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復活,使他最後開始過全新的生活。他在福音書裏找到了五條法則:對上帝要虔誠,不起誓,要忍辱,愛敵人,不反抗。他認爲人們如果遵循這五條法則,並不斷改過自新,便能夠“獲得的幸福,地上的天國也會建立起來”。他的靈魂得救了。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最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宣揚“勿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爲核心的“托爾斯泰主義”,《復活》也體現了這一點。《復活》的“種子”是托爾斯泰的朋友科尼的故事,成爲感動世界的名著。

在那裏,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到達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資料的嚴肅性是相貼合的。在那裏,應對人類的苦難,作家持續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爲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那裏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夠說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到達可作爲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方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犯、革命者、醫生、學生……裏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那裏,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爲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着崇高志願的少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我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爲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我是那麼的可惡,便對於自我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爲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我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我的生活,將自我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重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前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我,承擔自我所犯的過錯。

我想起了董必武說過的一句話:惡風縱使推千浪,正氣終能懾百邪!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3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一位的小說家。從近代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範圍的文學來看,能與托爾斯泰比肩同聲者,實無幾人。《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嘔心瀝血十餘載的鉅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復活》的簡要內容是:一次,法院審理一個妓女葉卡捷琳娜*瑪絲洛娃被控偷竊嫖客二十五百盧布的案子,陪審團中有一青年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發現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他姑姑家客居時誘姦的養女。於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同她在獄中相見,並表示願意和她結婚。後來,聶赫留朵夫和瑪絲絡娃的道德都“復活”了。有個好的結局。

小說名曰《復活》顧名思義,其中必有人“復活”。那幺“復活”的人究竟是誰呢?是聶赫留朵夫?還是瑪絲洛娃?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對此,評家衆說紛紜,不過,細品全書後,就會有所知曉。

聶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負。他對自己所擁有的貴族特權極爲不滿,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起初,他對姑母家的養女卡秋莎*瑪絲洛娃的愛是真誠的。後來,他參軍當了軍官,軍營生活卻使他墮落成爲一個吃喝玩樂的花花公子。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誘姦了自己當初曾熱戀過的姑娘。此後,他在罪惡的泥潭裏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見卡秋莎之前,他正與一個有夫之婦私通,同時又有一個貴族小姐求婚;此外,他已放棄否定土地私有的理論,準備接受母親的大家遺產。在法庭上和卡秋莎的不期而遇,極大地震撼了他的心靈,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後發出的哭聲,更是觸動了他那似乎並未完全泯滅的良知。他痛悔過去的劣行,開始走上精神“復活”的道路。

爲了贖罪,聶赫留朵夫多方替瑪絲洛娃奔走上訴,並打算同他結婚。比如,他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感到不滿並持批評態度;對他曾想與之結婚的貴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庸俗和虛僞心生厭惡。對他探監時耳聞目睹的專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惡痛絕。於是,他的精神“復活”進入了第二階段,即從對自己的罪惡的認識上升到對整個統治階級的認識,從對瑪絲洛娃一人的同情轉到對整個勞動階級的同情。這時,他頭腦中的貴族階級思想逐漸爲宗教制農民思想所代替。他認識到,農民貧困的根源就在於土地被地主階級所霸佔。於是,他身體力行,把自己的土地分給了農民。應當說,在這一點上,“懺悔”的貴族聶赫留朵夫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輩——《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瑪絲洛娃的上訴被駁回,聶赫留朵夫對統治階級及其法律的本質的認識也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漸“復活”,伴隨瑪絲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亞流放地的遙遠路程。

在西伯利亞的三個月,是聶赫留朵夫徹底醒悟的三個月。他最終認清了統治階級吃人的本質,然而令他苦惱的是,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戰勝它的方法,甚至連該怎樣做纔可以戰勝它也不能理解。無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書》,不料卻從中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爲了擺脫苦難,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遠承認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懲罰他人,也不可糾正他人。聶赫留朵夫從此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復活”了。

同樣,女主人瑪絲洛娃也有她自己的“復活”歷程。不過,她的“復活”卻完全沒有聶赫留朵夫的那種贖罪的味道。當聶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監時,她所“復活”的僅僅是她當初的那個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時仍處於“墮落”之中。她習慣性地衝他媚笑,還索要盧布。聶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監時,特意向她表示懺悔,並提出同她結婚的要求,這一切引起瑪絲洛娃對往事的回憶和對他的仇恨;回憶的大門一經打開,瑪絲洛娃便逐漸從渾渾噩噩的生活中甦醒過來。聶赫留朵夫第三次見她時,她同以前相比已經判若兩人。聶赫留朵夫在日記中說她正在“復活”,的確不無道理。不過,瑪絲洛娜的“復活”雖始自聶赫留朵夫的“懺悔”所引起的對美好往事的回憶,但她的最終完成卻是在她流放地的政治犯接觸之後。她受到這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影響,學到了他們敢於爲理想獻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鬆對她的發自內心的愛情,更使她意識到了人的尊嚴和自身的價值。她重新愛上了聶赫留夫,卻不願因此耽誤他的前程而甘願同西蒙鬆結合。少女時代的卡秋莎終於迴歸。她的純潔的道德也失而復得。瑪絲洛娃在精神上徹底“復活”了,或者說她得到了完全的新生。

讀完《復活》之後,我終於有所瞭解,終於明白了爲什幺命名爲《復活》。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有罪嗎?其實,他們並沒有什幺錯,關鍵在於這個社會,當時的社會是一個濃厚的利已主義社會,土地私有制的階級社會。這個社會造就了他們的命運,他們爲了生活,不得不適應於這個社會,不得不屈服於這個社會,聶赫留朵夫本來是一個善良的人,起初他認爲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這卻不被周圍人認可,反而遭到嘲諷。比如,每當聶赫留朵夫思考、閱讀、談論上帝、真理、財富、貧困的時候,他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爲這是不合時宜的,而且是有點兒可笑的,母親和姑姑會以一種溫和的嘲諷的口吻稱他爲我們最可愛的哲學家;可是當他讀長篇小說,說的話語,上法劇院看輕鬆喜劇並開心地講劇中的情節的時候,大家反而稱讚和鼓勵他。當他認爲必須節省開銷,穿舊大衣,不喝酒的時候,大家認爲這是一種怪癖和標新立異,而當他把大筆的錢用於打獵,或者用於佈置一間與衆不同的奢華書房的時候,大家卻稱讚他的鑑賞力,送給他許多荒.唐的東西。當他是個童男,並想將童貞一直保持到結婚的時候,他的親人擔心他的身體是否有毛病,當他的母親知道他從同事手裏奪過來一個法國女人,成了真正的男人,她甚至並不感到傷心,反而高興。可是公爵夫人一想到兒子和卡秋莎的事,想到他可能打算和她結婚,心裏卻感到恐懼。聶赫留朵夫起初作過抗爭,但抗爭起來煞費力氣,結果,聶赫留朵夫屈服了,不再相信自己了,而去相信別人。不可否認,瑪絲洛娃的命運也是由社會背景造成的,本來一個純情的少女卻淪落爲一個妓女。因此,我們讀文章時,特別是小說,不要隨意地去否定主人公,要把他們的命運和社會背景聯繫在一起。

《復活》不失爲歌頌人類同情心的最華美的詩章之一,值得我們品味。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4

“復活”不僅僅是小說的名字,更爲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說的主旨。看到小說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最後看完了這本小說,所有的疑問最後都得到了解答。

小說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讚歎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後被毀掉了。在“那個溫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後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於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爲卡秋莎抽菸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於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後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爲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於衆,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纔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並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說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爲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爲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僞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淨化,開始“復活”。在之後他隨着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下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僅幫忙瑪絲洛娃,也幫忙其他的囚犯,爲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爲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儘管淪爲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後,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鬆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因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溫柔善良深受感動,正因西蒙鬆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感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

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說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這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好處。信仰迷茫的民衆,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層出不窮的貪污,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5

當我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我心裏就產生了疑問:誰,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裏,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後,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對象。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僕卡秋莎產生了愛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軍官回來後,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污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後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爲陪審員,目睹了審理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過,當馬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裏極度恐慌,併產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後的幾天裏經過思想的鬥爭,決定“救助”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並與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着屬於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並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

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於是便在回來後了那個曾經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爲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在的馬斯洛娃,一個,囚犯。於是經過多日的思想鬥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並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

然而,我認爲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說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並決定重新做人,這說明了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聖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囚犯近乎於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爲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至於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並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爲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

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遊戲廳、網吧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可以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麼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復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麼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己,這纔是生活的真諦。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6

《復活》一書中有兩位主人物。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一位少年時強壯,思想先進的伯爵;以及女主人公瑪絲洛娃,一位少年時美麗健康,可愛善良的小姐。瑪絲洛娃是聶赫留朵夫姑媽的養女,一年夏天,聶赫留朵夫來姑媽家避暑時見到了瑪絲洛娃,並被她的純真所吸引。此時,他對她是純真的愛慕。但他第二次來時,一切都變了。在軍隊中過了一年後,他變得放蕩。就在離開的前一晚,他要了她,並給了她一百盧布。她以爲他會來接她,但事實並非她所望。懷孕後的她無法再在那生活下去,於是選擇離開。之後的她歷盡痛苦,淪落爲一名妓女。而他則在上流社會過起貴族生活。他們的命運似乎再也不會交疊。

“瑪絲洛娃會那麼悲慘,這一切都是聶赫留朵夫的錯”!這似乎無可置疑。但細想之下,卻並不都是。

爲何在軍隊待了一年後,聶赫留朵夫就從原來的“人性"變成後來的“獸性”?托爾斯泰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他談論夢想時,周圍的人都朝笑他。當他變得放蕩後,花錢流水,以致他母親要動用銀行存款。而他母親卻認爲這是個好跡象,早點習慣貴族生活沒什麼不好”。也就是說,當時的風氣便是如此。玩弄了瑪絲洛娃並拋棄她,在那個時代看來不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這也是《復活》的意義之一。它向我們指明社會風氣對個人及社會有重大影響。

《復活》的第二個意義在於,它向我們全面的展現了沙皇時期俄國的社會面貌:上流污穢放蕩的生活,官員貴族走狗的醜陋嘴臉,以及農奴貧窮糟糕的生活,同時也不缺乏思想進步的民主青年。

《復活》的第三個意義在於,它向我們指明瞭人應爲了什麼而活着。十多年後,瑪絲洛娃因與一宗殺人案有關而受審,聶赫留朵則是陪審人之一。當他看到她墮落到這地步時,他認爲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他知道她是無辜的,於是他四處奔走,希望能救她出來。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認清了那個世界,終於,“人性”的他復活了。他意識到,一個以金錢,以能夠隨意放任情感爲生活目的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不長久的,生活在那裏的人是不幸福的。只有爲了理想和信仰而生活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寫到這裏也差不多了。合上書後我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我又會怎樣?我們常常通過書來對某個人或某個時代做出評價,但又是否想過,若我們身處那個時代,或處於與那個人相同的環境中時,我們又會怎樣做?所以,讀書不是爲了瞭解過去,而是爲了認清現在。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7

寫於19世紀末的長篇小說《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爲是其創作的“一峯”。他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弘氣魄和明亮的詩意,也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和不安的騷動。《復活》完全是體現了一位詩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無畏的大氣!

《復活》是以一個農民的眼光描寫俄國社會地主資產階級社會和國家,是托爾斯泰與當時社會徹底的決裂,對其完全的否定的宣言。

小說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會的聶赫留朵夫,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審員,在審理一件殺人案中,在法庭上見到一位被指控爲“殺人犯”的女子,而這個女子正是曾經被他侮辱和踐踏過後而又糟蹋她拋棄她爲妓女的瑪絲洛娃。他的內心受到譴責,開始懺悔自己,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去。由於瑪絲洛娃被陷害,聶赫留朵夫申冤,奔走,上述,甚至在判決後,聶赫留朵夫放棄了家庭和財產,隨她一起去了西伯利亞。另一方面,通過妓院老鴇在法庭上的供詞,對在法庭上的法官,院長,律師以及那些冠冕堂皇的大人物的會議,說明這些大人物纔是逼良爲娼的罪人,同時這個冤案雖然因證據不足一直上述到皇上,但是卻一一被駁回,仍判瑪絲洛娃流放到西伯利亞,當聶赫留朵夫表示願意和瑪絲洛娃結婚時,被她拒絕了。原因是爲了不損害他的前程,後來她在流放中與一位革命者建立了愛情。

作爲故事的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她的遭遇和不幸讓人憐憫,更加讓我們對俄國當時的社會風氣厭惡和痛恨。瑪絲洛娃是一個農民的女兒,母親在女地主索菲亞姐妹的牛場上工作,父親是流浪的吉卜賽人。她3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女地主看她長得清秀,便把她收養下來。因此,她過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工,收拾房間,還洗些不費力的東西,有時讀書給女主人聽。16歲時愛上了女地主的侄兒聶赫留朵夫。那時,他是個大學生,到姑姑家來度暑假。兩年後服兵役,因順路經過姑姑家,索性就住了4天,在一個復活節的晚上,他和瑪絲洛娃發生了肉體關係。臨別,他塞給她一百盧布,便到部隊去了。此後,聶赫留朵夫連封信也沒有捎給她,可是瑪絲洛娃卻懷孕了。

她是那樣愛着聶赫留朵夫,卻被這位貴族青年一次又一次的欺騙。她不再相信人,認爲一切都是欺騙與謊言。當聶赫留朵夫的姑姑發現她懷孕後,便把她從家裏趕了出去。她爲了生活,受盡了凌辱和調戲,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淪落到基達葉娃妓院,成了妓女。

讀到這裏,我從內心憎恨這位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但是《復活》中的“復活”卻無處不在的衝擊着我的心靈。聶赫留朵夫爲了贖罪,多次爲瑪絲洛娃奔走上訴,並打算和她結婚,於是他的精神“復活”進入到更深的階段。這時他認識到農民的貧困是由於地主的剝削和壓迫。於是他把自己大部分的土地給了當地的農民,後來瑪絲洛娃去了西伯利亞,在那裏的三個月,是聶赫留朵夫徹底醒悟的時刻。他最終認清了階級壓迫的統治,無奈他無法改變它。於是他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有罪,從此他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他的精神道德復活了。

從他誘姦瑪絲洛娃,後來的不期而遇,看到了一個被他欺騙的瑪絲洛娃,看到了一個妓女瑪絲洛娃,看到了一個淪爲“殺人犯”的瑪絲洛娃。他的內心捲起狂瀾,從此他盡的努力去解救她,這是聶赫留朵夫的良知,心靈以及人性的復活,而我們所同情的女主人公獲釋後,拒絕了聶赫留朵夫的求婚,嫁給一個地位不高的革命者。這是她生命,心靈的復活,也是整個俄國社會的復活。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8

讀完《復活》全書,才真正明白了將其定爲書名的意義所在。復活,在我曾經的記憶裏,這個詞只是用於對死去的人的一種寄託與希望。而現在才認識到精神同樣可以得到重生,就像聶赫留朵夫,生活在上流社會當中,受到上流社會那種奢華生活的腐蝕,墮落了,仍然可以通過審視自己和現實行動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意義上的復活。然而,我覺得聶赫留朵夫這種精神意義上的復活,不僅僅是完善了自己的心靈,同時也是他對自己命運的反抗和對其他人命運不公的一種不滿。我們知道,聶赫留朵夫在後來對妓女,農民,工人,車伕,僕人等在內心裏面存在極大的同情,他希望自己能夠改變一部分人的命運,也改變自己的命運。托爾斯泰在著作裏無不透露出對包括瑪絲洛娃在內的下層人民的一種懺悔,憐憫,其實,這就是托爾斯泰自己對生在那個社會人民命運的一種大膽思考與深刻剖析。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精神的復活尤其重要。

然而,用這種精神復活的思想審視我們現在的社會,我們就會發現精神復活仍然沒有失去它的內在意義,反而應該將它落實下去,號召現代的人重新審視自己的精神與靈魂。現如今,我們雖然處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然而現實生活當中,有多少人沉迷於花天酒地中不可自拔?有多少人不致力於自己溫暖的家而想着過更加浮華的生活?有多少人爲了錢而不顧一切?有多少人在浪費自己的青春?有多少人在爲了自己的私利而在損害他人的利益?又有多少人在奢華與虛僞的面紗裏繼續僞裝?這一系列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覺得現在的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也應該審視一下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身體需要強壯,而我們的精神同樣也要得到必要的復活,在這個物質豐盈的時代,我們的精神不可能不受到不良東西的侵蝕,從此看來,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重新審視自己的精神,淨化自己的心靈,那麼我們的社會該會成爲一種怎樣的和諧呢?我想我們根本想象不到那種和諧給我們的愉悅與歡快。到那時候,我們的精神健康,對自己命運的認識也就達到一定的水平。這樣的精神復活難道不比擁有很多的財富更加有意義嗎?

托爾斯泰的《復活》意義深遠,其精神復活的號召與內涵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使自己的精神復活,就是在拯救自己!我想,他的作品帶給我們的深遠意義遠在這個層面之上,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耐心解讀與領悟。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9

“復活”不僅僅是小說的名字,更爲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說的主旨。看到小說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最後看完了這本小說,所有的疑問最後都得到了解答。

小說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讚歎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後被毀掉了。在“那個溫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後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於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爲卡秋莎抽菸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於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後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爲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於衆,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纔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並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說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爲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爲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僞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淨化,開始“復活”。在之後他隨着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下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僅幫忙瑪絲洛娃,也幫忙其他的囚犯,爲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爲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儘管淪爲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後,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鬆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因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溫柔善良深受感動,正因西蒙鬆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感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

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說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這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好處。信仰迷茫的民衆,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10

本文講述了公爵聶赫留朵夫在一次法庭陪審時看到犯人之一正是姑媽家的養女卡秋莎,淪爲x女,等待流放。他認爲是自己的行爲使起墮落,以至於是他淪落到如今這個地步。因此他精神的自己甦醒,想方設法去幫助她,同時在幫助她的過程中也幫助了那些被陷害的無辜的人,到最後甚至放棄自己的財產陪她一起去西伯利亞。

這期間講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被欺壓的種.種不平。法律只保護貴族的利益,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人情冷暖,昏庸黑暗。在那個引人墮落的罪魁禍首是什麼?那就是當時統治的階級對於人民的壓迫,官官相護,那些人只一味追求金錢權力美色,卻泯滅了自己的良知,做出如此罪惡的事。就連善良的獄長因爲長期處於當時的社會背景而無情地殘害着真正有罪或原本無辜的人。通過聶赫留朵夫的視角,以及他對自己的自我救贖,我們看到當時的社會的慘無人道,甚至可以用慘絕人寰來形容。而現如今,在中國社會中,不也到處是如法庭審官的這一號人物嗎?自古以來,凡是一旦存在了利益關係,都是沒有好結果的。在中國五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沒有一個是長久的,也許剛開始可能是執政愛民的,但是因爲王位世襲制的緣故,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弊端就越來越顯露出來。皇帝從小就是在優越的環境長大不知道外面的疾苦,只知道紙醉金迷,昏庸和腐朽在這種環境下逐漸滋生。現如今的中國依然還充滿着這些權勢,最近從報紙上看到明目張膽的肆意妄爲的搶劫,敲詐。而這種事爲什麼會如此猖狂?還不是因爲做官的包庇這些嗎?這些人不但不爲百姓謀福利,創和諧,還縱容這種罪行,熟視無睹。你們不想想這些事是損人不利己的事嗎?如果槍殺在街頭的無辜路人是你的兒女或父母,你作何感想?你還會笑着說他們命該如此嗎?同時,我覺得中國的教育體制還是不夠完善,現在教育已經成爲一件商品了,只要支付得起就能讀好的學校,可是,那些山裏的孩子條件如此貧乏,考的卻是很好。他們能上好的大學,但是卻不能上得起大學,只能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自己的前途。有誰過問他們的生活處境?有誰去伸手幫助他們?又有誰知道這些人付出的艱辛最後都是白費力氣?寥寥無幾。但我們看到別人受到資助時,也許對他感到很欣慰,可是這些人也只是少數的,還有他們背後的許許多多不曾被人看到過的人卻依然很痛苦的過活。一切都是不公平的,殘疾人就會受歧視,可是他們做事哪裏比正常人差;窮人就得受嘲笑,可是他們比那些富二代更加堅強。因此,不要小瞧那些條件比自己差的人,因爲你沒資格。他們也會看不起你,有着優越的條件卻沒有好好利用,糟蹋自己,以爲這是刺激而潮流。如果世人把墮落作爲一種享受,那他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不敢做出來呢?。金錢,權勢,也只是引人墮落的因素。一切也得靠自己,正如書中的公爵在見證了一場場不公正的場景後,靈魂甦醒了,迴歸到正途。現如今,人民也開始麻木了。當時社會還會懂得反抗,而如今人們卻迫切需要這種權勢。但別人的權勢勝於自己時,自己沒有忿恨,反而心生羨慕。沒有把這種不公看作是一種犯罪,反而是一種榮耀。只要自己能夠藉助這種權勢達到自己的目的,將原本比自己有實力的人埋葬在自己權勢的墳墓,只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無論怎麼不擇手段都行。而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也只能嘆息着自己的命運。

世人需要復活,要明白自己做的事是如此不義。讓精神的自己得勝,戰勝的自己。讓那些野蠻都成爲過去。社會要變乾淨,不再充斥着陰謀。中國不會強大,因爲人們開始敗壞。社會也在不知不覺中分出階級。如錦繡與短褐,珍饈與地瓜。人們爲了這些虛空的事物而執着追求,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啊!其實真正寶貴的不是金錢,而是自己的良知。人活着只是爲了權勢,那麼這人是多麼悲哀。這種唯物主義者永遠不知道何爲幸福,或者說何爲真正的幸福。世上不缺少謝列寧這種放棄夢想,一味求全的副檢察官,而是缺少聶赫留朵夫這種放棄權勢的公爵和瑪絲洛娃這種從良的x女。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11

近期,我讀完了俄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復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其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

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後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爲,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爲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爲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

在爲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後“救助”終末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

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在墮落的人中,也有從新“洗清”自我的人。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12

《復活》是一部單一線索的作品,情節並不跌宕,勝在飽含感情、充滿思想和智慧。

作爲托爾斯泰的收官之作,托爾斯泰或許是準備把自己全部的思想都傾注在這部作品中,對政府、官員腐敗無能竭力批判,對社會體制的腐朽失效無情揭露,對罪與罰進行探討,對宗教思想進行探討,對貴族的嘲諷,對貧農的同情,對一切苦難的關懷,還有對俄羅斯社會生活狀態的細緻描繪,思考深入,細節豐富,堪稱包羅萬象。

一句題外話,《復活》中還講了一個關於“三體”的小笑話,用來形容聶赫柳朵夫、卡秋莎和革命者西蒙鬆的三角戀關係,不知道深受俄羅斯文學影響的劉慈欣,寫《三體》是否是受此影響。

聶赫柳朵夫是托爾斯泰本人的影子,是他一直以來想成爲的那個人,聶赫柳朵夫所有“不合邏輯”的所作所爲,都是托爾斯泰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托爾斯泰本人嚮往樸素、甚至苦修般的生活,但爲了夫人和家庭,他卻無法放棄他的土地,他的莊園和他的生活,於是只能一再忍受這內心的矛盾,他甚至私下寫過同夫人的訣別信但卻祕而不宣,他只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尋求心靈上的解脫。但他在去世前的一段時間,他終於出走了,並病死在路上,這是他最後的勝利。

正是這樣的煎熬,這樣的內心鬥爭,才塑造出了聶赫柳朵夫這樣一個人物。姑且不論那些關於土地,關於私有,關於政治,關於革命的思考是否正確,但他成功地爲聶赫柳朵夫注入了自己的靈魂。一些評論認爲本書最大的敗筆即在於將一個70歲飽經滄桑的靈魂注入到一個30多歲浪蕩公子的身上,實在是不協調,如果這個人物的轉變能再坎坷曲折一些,或許會不那麼突兀。

另外,全書的最後一部分,“福音書”式的佈道,也飽受詬病。

確實,有的細節也許處理的還不夠自然,或者說有點匆忙,這也給批評家們以口實,但這雖然不是託翁最偉大最完美的作品,但已經足夠震動我們的心靈。

詩曰:

權貴府上連場宴,西伯荒原徹骨寒。百年滄桑世事改,人間依舊多苦難。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13

在復活一書中,聶赫留朵夫"懺悔貴族"的形象闡述了托爾斯泰作爲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與主旨。在他身上,“精神的人”和“動物的人”二者交替出現。一方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一方是在作者抨擊的沙俄統治階級薰陶下腐朽靡爛的惡。

大學時期的聶赫留朵夫熱情而單純,象牙塔中不諳世事的少年腦中灌輸着在當時俄羅斯算得上不切實際的,及其理想主義的名主理念。雖然出生於地主家庭,在注重血統的沙俄是不可與統治階級分割的一分子,但聶赫留朵夫仍堅定不移地反對着土地私有制,“佔有土地是不正當的”,爲被剝削的農民、工人呼籲正義,爭取改革。

然而,參軍後,聶赫留朵夫很快地沾染了腐敗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馬斯洛娃身邊後將她誘姦致孕又用100盧布打發拋棄了她,使她被掃地出門,生活困苦,領了黃色執照開始妓女生涯。

馬斯洛娃的如同德伯家的苔絲,被誘姦後生活急轉直下。但她不一樣於苔絲,正因苔絲於艾裏克是罌粟般引誘其墮落,讓其甘心於沉溺罪惡中的禁果;而馬斯洛娃於聶赫留朵夫,是救贖,是藥引,是他獲得精神上新生的燈塔。正因他,馬斯洛娃不再堅信“上帝和愛”,不再堅信完美存在於世間。這個因自己的孽障淪落煙花之地,勾欄之中,被徹底地傷害而即將不久於人世的女子,喚醒了被動物面支配的聶赫留朵夫殘存的“精神的人”。自此,他開始了爲馬斯洛娃上訴,從而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間百態,產生對沙俄社會的反思與痛恨,直至獲得馬斯洛娃的原諒,散盡家財與她同被流放西伯利亞的道路。而馬斯洛娃也在原諒聶赫留朵夫中復活了自己。

全書中,最令我恐懼的不是沙俄統治的殘忍不公,不是社會底層人民飽受剝削虐待的悽苦生平,而是這些社會因素造成的精神上完全的,徹底的,悲哀的空虛。托爾斯泰曾描述馬斯洛娃作爲妓女的生活,下午起牀,挑衣服,吃油膩的甜食,與鴇母吵架,傍晚縱情享樂直至凌晨。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失去了任何存在的價值與好處。在風雨中的車站失去了信仰的馬斯洛娃,彷彿也失去了靈魂。於徹骨的麻木與放蕩中,馬斯洛娃只是個挖掉了精神的軀殼,沒有了自我,沒有了意識,以一個渺小的,獸性的姿態存在着。這恐怖的空虛蔓延着,不僅僅在底層人民中出現,也更在貴族,這些因腰纏萬貫連基本的謀生工作都不需要實行的遊手好閒者們中出現。托爾斯泰也在文中借聶赫留朵夫問道,受苦的好處是什麼?存在的好處是什麼?

於我而言,這就是爲什麼馬斯洛娃和聶赫留朵夫兩個具有典型的形象能如此觸動人心。只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虛,才能夠真正的活,名曰“復活”。空虛是這些可憐人們逃避難以承受的苦痛的途徑。聶赫留朵夫也一樣,他困惑於社會中如此的苦難與不公之好處,徹夜翻讀聖經焦急尋找答案,得出結論爲,要克服如此的苦難與罪惡,唯有“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罪”。這具有濃郁基督教薰陶的思想卻也不失爲真理,歸根結底向上帝懺悔是爲了尋求寬恕。承認並知曉了自己的罪惡,繼而尋求某種更高精神存在的寬恕,受害者的寬恕,或自我寬恕,但寬恕並非包庇。承認罪孽,並帶着罪孽活下去,無論你是信徒或無神論者,這都是通往心靈淨化的道路。西蒙鬆之類的革命者攻擊的是製造社會性麻木空虛的源頭,即封建體系。而聶赫留朵夫與馬斯洛娃,代表了千萬渺小的封建受害者,即沒有潛質或不願傾其所有來改變全社會的人民。在政教合一,__根深蒂固的沙俄,托爾斯泰創造此二人的好處是,個人信仰與懺悔,宗教主義的路途,纔是絕大部分麻木而無力改變社會的民衆尋求解脫的方式。應對俄羅斯民族深沉的苦難,托爾斯泰一生的思想沉澱給出的解決方法,盡顯了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文豪思想,從個人的精神上解救這個他所深愛的民族,而非社

會性的改革。

個人宗教主義具有足以抗衡封建腐爛的社會體系的能量,也可能是在不能改變體系之前,人民的救贖。這就是我眼中,復活的主旨。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14

人的一生總會經歷許多磨難與誘惑,這些磨難會一直打擊你的身體,誘惑會一直侵蝕你的心。一旦陷進去,便好似走進了無邊的荒蕪了沙漠,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最終悲劇收場。那麼,有些人爲什麼會受到誘惑呢?是因爲人的私慾!人一旦有私慾,就會變得貪婪,就會被利益與虛榮心矇蔽了雙眼,從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那麼,我們人該怎樣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好好度過自己漫長而又充滿誘惑的一生呢?我從《復活》中看到了希望。

談到《復活》這本書,也許大家都比較陌生吧。這是俄羅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後的一部鉅著,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件永不磨滅的珍品,是托爾斯泰文學創作的頂峯,是托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

這本書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精神的復活。讀完這本感人肺腑的著作,我不禁留下了滾滾熱淚。我非常同情女主人公和像她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悲慘生活;感嘆男主人公浪子回頭爲時不晚的精神;憎恨貴族人士的官官相護、自私自利的醜惡嘴臉。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近日,我常常聽到一些我不想聽到的消息:有一些所謂的重點中學,每年都會給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富家子弟開後門,只要他們能拿出一筆可觀的贊助費,就可以進到重點中學去讀書。而那些成績優異卻囊中羞澀的學生只能被拒之門外。那些富家子弟在學校裏即使目中無人、橫行霸道,學校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其爲所欲爲!學校的辦學宗旨完全被顛覆了,可悲、可恨!

《復活》這本書,不僅感動了我,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讓我們懷揣夢想,心持純真,一起篤志前行吧!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15

在寒假裏,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着作——《復活》。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後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爲,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爲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爲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爲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後“救助”終未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後,墮落一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說的:在看一類名着之前,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

讀復活的心得體會 篇16

復活?是哪種性質的復活,是性命,即_復活!還是……?是精神,靈魂的復活!小說講的是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和農奴私生女卡秋莎·瑪絲洛娃這兩位以前心靈純潔的青年,由於家庭背景,社會現實,個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潰爛,在這兩種對立思想的激烈鬥爭下,“精神”復活了的這樣一個過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當時社會的代表,被人拋棄,失去親子之後被主人攆走。走出那個“家”後,正如書中所說:“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_把她當作搖錢樹;凡是男生,從上了年紀的警察局長到監獄男看守,個個都把她看作玩樂的對象。對於任何人來說,除了尋歡作樂,除了_的淫慾,世上其它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她在這樣的社會壓迫下,自暴自棄,吸菸喝酒,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作風的糜爛,似乎當時的_當的主角就是玩物,階級分層是那麼的明顯,低層的_如此的不堪一擊,脆弱!

而作者開始塑造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還是當時官僚階級的代表之一,與女主人公成鮮明的比較。但是當他與卡秋莎在法庭上意外重逢後,埋藏在他心裏最深處的那個純真的天使出來了,就這樣純真,善良與獸性般的思想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前者勝利了,對卡秋莎所做的事,他有濃厚的犯罪感,爲了卡秋莎的案子,他四處奔波,不辭辛苦。爲的就是贖罪。對此,我震撼了,在那樣的社會下,精神的復活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啊!人沒有徹徹底底的,人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要麼是萬丈深淵,要麼是人生路的充實。他做到了,源於他心中本有的淳樸,善良。在他解決土地問題上,爲贖罪所做的一切及他與政治犯交流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對沙皇_度的不滿。

看了這本小說,結合其背景,讓我覺得當時_沙皇_我國的封建制度有幾分相似之處。生活在這樣制度下的人變得冷酷無情,階級性強,應對他人悲慘的遭遇無動於衷,或是就應的。《復活》書裏所提到的牢獄裏的許多人,都是被那些權勢的人隨便安個罪名,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費光陰甚至是性命。在_,人人趨炎附勢,戴上極其虛僞的面具;而低層的窮苦人民只能更加貧苦,社會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沒有,大多數人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他們認爲他們應有的宿命,甚至失去性命也只能默認。其中,小說裏提到的一個人克雷裏卓夫----南方一個富有地主的兒子,讓我欽佩。他成績優異,本是一位科學家,偶然的他接觸了革命宣傳,目睹革命者受殘_,他因此參加了_,四處奔波,被捕做牢後還患上了肺癆病。在性命即將結束,他不後悔,寧可犧牲自我的性命,爲的是儘自我的一份力,毀滅那個充滿罪惡的社會制度,他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背景,受家庭思想的薰陶,還有如此正義,明智,勇敢的行爲!試問:在當時又有幾人能做到?

勇於向這種制度挑戰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精神復活了也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彼此發自內心的愛是難能可貴的,是“復活”的前提!只有愛才能感動人的心田,才能呼喚出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純真與善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