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58K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

他樂觀向上,熱愛生活;他機智勇敢,聰明能幹;他不畏艱險,知足安命,他就是——魯濱孫。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精選16篇)

他是一個愛旅行的英國人,在一次遠行中船翻了,幸運的是他活了下來,流落到一個荒島上。他在島上建房定居,養牧種植,還救了“星期五”。他暈遇到種.種困難,但他都克服過去了,把他自己從絕望的深淵裏拉了出來。以樂觀向上的態度,愉快地過着每一天。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後終於獲救,回到了英國。

如果是我,流落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缺吃、缺住、缺水、缺電、缺夥伴、缺親人,以及缺少日常用品,我想我會立馬奔潰掉,更怎麼可能想到什麼計算日期,列好處壞處,記自己在島上發生的事情呢?更別說二十多年,讓我待那二十多天我就會垮掉,更怎麼可能再去安慰自己呢?拿魯濱孫和自己作比較,我不禁羞愧萬分,突然覺得魯濱孫好偉大……

他勇於克服生活中的困難,他遇到困難,是思考而不是退縮,這一點,也許很多人都做不到。他在荒島上呆了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中,他肯定有受過打擊,嘗過痛苦,忍過孤獨。他也許算比較幸運了的,他後來有“星期五”作伴,比獨自一人好多了。他也十分樂觀向上,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換作我,我也許一天哭一次,而他並沒有這樣做。他可以讓自己從絕望中看到希望,從荒島中得到生存。他總是理智地面對現實,並沒有因流落荒島而亂了頭腦;他總是細心地做着一切,並沒有因流落荒島而遊手好閒;他總是樂觀的面對生活,並沒有因流落荒島而哭喪着臉。

魯濱孫讓我學會珍惜我擁有的一切,哪怕是一滴水,一粒米飯,我也不敢浪費。我想,當我不再擁有它們的時候,它們是多麼珍貴!他還教會了我要獨立樂觀,要是哪天我也流落荒島,我也要成爲荒島的主宰者,我要像魯濱孫一樣,讓

荒島換個模樣。

他還讓我知道:不管結局是不是美好的,只要付出了,過程就是寶貴的!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2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可以讓我們獲取更多知識, 書可以讓我們懂得許多道理, 書可以讓我們提高文學水平,可以讓我們變得更睿智。

這本書主要說了:魯濱遜小時候就夢想航海當水手,年輕時多次離家遠航,最後一次遠航時船觸角,乘客和水手都死了,只有魯濱遜一個人被海水衝上了孤島。他在荒無人煙的孤島上克服重重困難,自力更生。學會了自己製作許多生活用品,他也曾和野人多次作戰,還幫助一個野人俘虜成功逃跑,而那個俘虜也成了魯濱遜的一位忠實的僕人和夥伴。他們在島上整整生活了20--年,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了一艘英國船,纔有機會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我很喜歡《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在書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還要可怕一萬倍。”事實正是如此:一個具有大無畏冒險進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終將成爲一個成功者,一個英雄。

記得有一次,我去爬山。爬到半山腰的時候,已經是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大汗淋漓了。我有了放棄爬山的念頭,想徑直走向山下。可是,這點小困難我都克服不了,我還是個男子漢嗎?我轉念一想,繼續堅持着,努力地爬到了山頂。雖然我氣喘吁吁,但是看着山下的無限美景,我感到無比自豪。是我憑藉着自己的毅力站在了成功的頂峯!是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戰勝了自我,超越了自我。

“困難是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面對生活道路上的種.種挫折與坎坷,要樂觀向上,正視它們,憑藉自己的努力去戰勝它們。這樣一來,你就會獲得成功。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3

初讀《魯濱遜漂流記》,我常常沉浸於作者所描繪的奇妙玄幻的荒島世界。而隨着年齡的推移,再品《魯濱遜漂流記》,除了對荒島世界的無限嚮往,我還從中感受到了勇士的感恩之心。這份感恩之心在伴隨着勇士成長的同時,也爲我的成長之路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成名作,小說是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經歷創作。這部作品主要描寫了主人公魯濱遜在數次航海中歷經磨難,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與自然的抗爭成功度過20--年的時光,並最終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讚揚了人類在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畏艱險、奮勇拼搏的精神,成爲風靡世界的一部優秀文學作品。

小說主人公魯濱遜從小對航海就有極大的愛好,他沒有聽從父親的勸告,執意選擇了航海。在一次又一次的旅途中,他遭受了許多難以預料的事故,幸運的是,最後他都有驚無險,成功返航。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與磨難並沒有澆滅他內心對航海的狂熱火焰,反而誘惑他開始了新的航行。可是這一次,魯濱遜又一次遭遇了重大事故,來到了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

面對島上的惡劣環境,魯濱遜通過搬運大船上的物品以及自己的創造,與大自然進行勇敢的抗爭,逐漸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在一次土著人之間的戰爭中,他還解救了一名土著人——“星期五”,並將其作爲自己的僕人。後來,有一艘英國船在荒島附近拋錨,主人公魯濱遜便成功獲救,返回英國。

初讀《魯濱遜漂流記》,我體會到了小說主人公對航海挑戰自我的渴望和勇於同大自然抗爭的精神;再讀《魯濱遜漂流記》,我看到了那一時期英國殖民者在小說中的影子;三讀《魯濱遜漂流記》,我已學會不再單純地從一個角度來評價一個人物或一部作品,而是學着從中發掘更多能夠給自己帶來啓示的東西。而這一次,我學會了感恩。

在一次又一次的航海途中,每當一切化險爲夷,魯濱遜都會感謝上帝,感謝他對自己的眷顧。當他流落到荒島時,每天晚上他都會做禱告,感謝上帝賜予他的一切。也許,就是這種對上帝的感恩,使他撐到了最後。

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每個人都在爲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漸漸地便忘記了對生活感恩。每個人在成長的歷程中都有許許多多需要感恩:感恩父母,感謝他們對自己的辛勤培養,爲自己的生活開闢一片藍天;感恩老師,感謝他們對自己的諄諄教誨,爲自己的道路指明正確的方向;感恩朋友,感謝他們對自己的勸慰鼓勵,爲自己的土地增添豔麗芬芳;感恩生活,感謝它爲我們提供了一片傲遊的海洋!

生活中需要感恩的有許多許多,可這一切似乎都被我們所淡化了。失去了一顆感恩的心,現代人便迷失在物慾橫流的金錢社會中,無法自拔。想想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富士康”事件,倘若那些跳樓的人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時時惦念父母朋友對自己的好,又怎能輕而易舉地置自己的生命於一時憤慨之間呢?倘若魯濱遜也不懂得感恩,一遇到狂風巨浪便怨天尤人,恐怕我們也就不會看到他後來在荒島之上的奇妙際遇了。

所以,讓我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將感恩付諸於平時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則,或許就會像小說結尾的魯濱遜一樣,空懷一顆感恩之心,卻再也找不到那些要感恩的人了。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4

今天我讀了一本是丹尼爾笛福寫的《魯濱遜漂流記》,講述 了 魯 濱 遜 在 一 次 航 海探險中,船撞到了岩石,船上10人淹死,魯濱遜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終於回到了英國。魯濱遜特別的勇敢。有一次,有十二個野人乘船從對面的小島上過來,準備吃人肉宴。其中有一個人質,解開繩子,朝我在島上居住的地跑來。 野人 發現 有人質逃跑,有三個野人去 追人質。四人從我家門口跑過,我用槍把三個野人打死,人質十分想感謝我,我讓他做了我的僕人,我給他取名爲星期五。

魯濱遜很聰明。有一次我正在 捕捉獵物,獵物把我帶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這裏很美,樹上水果特多,有滿樹葡萄,可口梨子。我又想了想葡萄吃多會的病死亡,我把他曬乾成葡萄乾,又好吃,又不會的病死亡。魯濱遜特別機智。我們的船隻撞上了岩石10人淹死,我上了島在巖洞裏安了家。因爲我的東西太多,只能把洞擴大。但沒有斧頭,我用刀從鐵樹上砍下來一塊木頭,做成了斧頭我把山洞挖,得的特別大有100平方米。

魯濱遜真的特別勇敢,很聰明,十分機智,令我欽佩。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5

《金銀島》這本書中主要描寫一個叫吉姆的孩子,從一個海盜那裏,偶爾得到一張埋藏鉅額財富的荒島地形圖,這事引起了當地鄉紳先生的興趣。於是他們一起去尋寶了。船上不料混入了一夥海盜,他們在獨腿賽爾威的策劃下,妄圖奪下三桅船,獨吞這筆財富。吉姆在無意中得到這一消息,他配合鄉紳先生同海盜們展開了英勇機智的鬥爭,最後終於戰勝了那羣海盜,找到了寶藏。

吉姆原來是一個膽小的孩子,父親死了、自己家的旅館被砸後,吉姆帶着藏寶圖踏上了尋寶的路程,尋寶的途中雖然遭遇了海盜,但吉姆不畏艱險,和鄉紳他們一起與海盜進行鬥爭,最終戰勝了海盜,拿到了寶藏。吉姆的人生道路中經歷了這樣一件重大的事情,使他從一個膽小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勇敢、堅強的孩子。我們做事也要像吉姆一樣,遇事沉着、冷靜,勇敢、坦然面對面前遇到的困難,不畏艱險,這樣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了。

我十分討厭書中的那個賽爾威,他是個陰險、狡猾、善變的人,是一個的的確確的“兩面派”。一會是一個善良的好人,一會又變成了一個壞蛋,一個海盜頭子。我很討厭他。

《金銀島》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在邪惡勢力面前要沉着、穩重,不能在邪惡勢力面前有所畏懼。要勇敢、坦然面對面前遇到的困難,這樣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了。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6

我讀《儒林外史》是在《紅樓夢》之後,在我看來《儒林外史》與《紅樓夢》相較而言雖在結構的宏大完整、人物的類型衆多等方面它都顯然不如《紅樓夢》。但《紅樓夢》還是有較多的“古典”氣息。例如它的以神話爲象徵的哲理內涵、詩詞歌賦的運用,以及寶黛愛情故事的詩化成分等,而《儒林外史》樸素、平實而深刻的藝術風格,則更接近於現代小說。在讀它的時候也許你會想起曾讀過的魯迅小說中的一些簡潔的描寫和冷峻的筆調。

《儒林外史》是一部極具諷刺意義的小說,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結合作者吳敬梓的親身所歷所聞,揭露埋沒真正人才培養大批庸才、貪官污吏,造成當時社會道德敗壞文化停滯不前的罪魁禍首——封建科舉考試。同時也寄託了他看重文行出處、鄙視功名富貴的高尚情操。“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在我看來這也正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雖然這幾句話都已是老生常談,可如若真正能明白的人多一些在小說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儒林人士在讀書的道路上第一步就走錯了,他們一心只爲功名利祿,卻忘了讀書的真正意義在於領悟、意會、學以致用、提高自身修養,讀書對他們來說,僅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可以轉化成自身力量。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曾經把封建禮教比作爲吃人的禮教,那麼封建科舉制度也就是名副其實的吃人的制度了。

在科舉制度被廢除了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作者吳敬梓幽默詼諧的語言中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讀的淋漓盡致。以前曾經在課本里讀過摘自第三回的節選《范進中舉》,文中對於范進岳父——胡屠夫的描寫是惟妙惟肖,在范進中舉前後,胡屠夫的態度簡直是天壤之別:“范進因沒有盤纏,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胡屠戶站在一邊,不覺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自己心裏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着。”這些市儈之徒見風使舵、勢利小人之形可見一斑。還有,在他筆下的吝嗇鬼嚴監生,臨死時因見燈盞裏點了兩根燈草,便伸着兩根指頭不肯斷氣,通過這一細節的描寫將其的吝嗇刻畫的入木三分,但在後面作者其實也寫到他爲了把妾趙氏扶爲正室,捨得大把大把地花銀子。讀到此時你是否會覺得這個嚴監生既可憐又可笑,卻也頗有一點人情味。這些都是作者對平凡人物矛盾心理理解和同情的描寫。另外,小說中杜少卿的出場,這位杜少卿,委實是揮金如土,但凡有個人來哭上幾聲,或是孝養母親,或是做個小本生意,他並不多問,大把的銀子撒了出去,家財散盡,搬到南京城。這還不算,他在南京城,陪娘子去看景緻,轎裏帶着赤金盃子,融融春光做了下酒菜,喝得大醉,攜着娘子的手一起走路。兩旁看的人“目眩神搖,不敢仰視”。有人舉薦他出仕,他卻裝病推辭不就。娘子問他爲何不去,他反說:“你好呆!放着南京這樣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爲甚麼要送我到京裏去?假使連你也帶往京裏,京裏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陣風吹得凍死了,也不好;還是不去的妥當。”通部書裏,多少人只要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做官混錢,杜少卿卻是一心一意地要生活:作詩、會友、喝酒、賞花……但他爲人又最重孝義,杜慎卿說他“但凡說是見過他家太老爺的,就是一條狗也是敬重的”。說到杜少卿我不禁要提及《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他們身上都有着其他人物形象身上所沒有的叛逆精神,蔑視功名利祿,不已光宗耀祖爲念。他們不僅是作家的精神寄寓,而且是寄託了作者審美理想的典型。體現了我國偉大作家對社會制度的深刻認識。

最後,宗上所述,《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作者卻用其生花的藝術之筆,描繪出了一組組不同性格的人物羣像,將其塑造成一面歷史的明鏡,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做出了廣闊而深刻的反映,也折射出了當今社會中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爲達目的不擇手段。也正是因爲這些文學意義才使得《儒林外史》的社會意義大大高出其他同類作品才奠定了它在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7

《海底兩萬裏》是凡爾納三部曲的第二部,故事講述的是1866年,生物學家阿龍納斯帶着自己僕人和一名捕鯨手去追捕海上的一隻大獨角鯨,在此過程中,意外發現那是一隻構造奇異的潛水艇,船長尼摩邀請衆人周遊海底世界,中途碰到許多深不可測的事情,他們從太平洋出發,經過了印度洋、紅海、地中海……整整有兩萬裏。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科學性,凡爾納的各部作品均由此特點。書中涉及了許多生物知識和部分物理知識,例如說:動物的分類、光的反射……故事情節非常出色,不僅使我們開了眼界,對世界有所瞭解,而且也讓我愛上了科學,真是受益匪淺啊!

最讓我感動的一幕出現在海底,那天衆人潛入海底去採珠場採珍珠,正當他們高興奮興回來的時候,發現有位印度人也在一旁採珠。忽然間,一隻目光貪婪、張牙舞爪的巨鯊出現在印度人的上方,猛地向他直撲過去,他往旁邊一閃,鯊魚的尾巴向他一掃,他摔到了地上。正當鯊魚想吃掉他時,尼摩船長主動出擊,展開了一場人鯊大戰,尼摩船長不斷攻擊,卻一直沒有刺中要害部位,而鯊魚張開它那如同工廠裏的大剪刀一樣的大口,將船長掀倒在地上。此時,尼摩船長自稱跟人類斷絕了關係,但在要害時刻,卻爲一位普通的採珠人和鯊魚搏鬥,不僅說明他神祕莫測,而且有很強烈的正義感。

海底兩萬裏讀後感:我最喜歡的人物並不是尼摩船長,而是僕人康塞爾,他有個特點,每當他們捉到魚時,他總是主動分類,習慣雖小,但充分說明他有強烈的求知慾,對學習很感愛好。我不禁想到了現實生活中我的情況,別看我現在學習成績不錯,但是我僅僅是依靠自己的優勢——記憶力好堅持到現在,平常根本不怎麼用功,我想:假如我和他一樣該多好,我不就可以名列前茅嗎。所以我應當拿他爲榜樣,向他學習。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8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主人公究竟是什麼?無數的疑問,伴隨着這篇荒誕不經的曠世奇作的展開而展開,進行而進行,結束而延續。

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爲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爲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可試想世上誰人能自己一覺之後變成一隻甲蟲後不大驚失色,格里高利這種失常的渾然不覺,使小說中隨着故事的開展而逐漸瀰漫開的荒誕更甚於人變蟲的異象。

小說在不可思議卻又理所應當中進行着,隱藏在小說中的夢魘也由最初的一小點向四面八方鋪設開,同時,心中卻生起一股莫名的厭惡,自然不是厭惡這篇小說,而是對小說中潛臺詞的共鳴。如果說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蟲及它身上的爛蘋果只是給人以造型上的厭惡感,那麼格里高利在這樣一個被異化的社會環境中奇異的生活經歷,則給人以心理上的厭惡。

曾是格里高利的巨大甲蟲就這樣蜷縮在薩姆薩一家屋中的角落,經歷了最初的恐怖之後,仍沒有忘記他(它)曾是這個家庭至關重要的一員。他的母親試圖關心它卻又不敢接近,他的父親憎惡這個可怕的東西,屢次攻擊它,傷害它,並在最終直接導致了它的死亡。唯獨格里高利的妹妹,聰明的葛蕾特敢於接近並關心他,可卻無能爲力。最可憐的當屬格里高利本人,他試圖靠自己改變一切,甚至想重回職位,可在小說構建的被異化的環境中,一切抗爭都變得徒勞。結果只是——“‘當然死了。’老媽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說,一面用掃帚將格里高利的屍體遠遠地撥到一邊去。”

荒誕情節中生出的夢魘與蒙克在其着名畫作《尖叫》中那現代式的憂慮極爲相似。美國作家w?h?奧登說:“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因爲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纔是人厭惡之所在。

爲什麼我們厭惡?因爲厭惡即恐懼,恐懼我們的無助,我們的無能爲力。我們擁有這個星球上最強的力量,我們幾乎改變一切,無助似乎是不應該的。可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揭露的事實卻破碎了我們的美夢,所以我們厭惡,可其實對象卻是我們人類自己。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虛、固執的懷疑,向前追求一種無信仰的安全感,這種焦慮,正是人類文明千百年發展中不曾除去的隱痛。這種痛楚並沒有因爲文明的日趨完善,人類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減弱,反而愈加凝重。

或者換言之,我們什麼也沒有改造成功。作爲對人類改造的回報,一次次的自然災害,疾病橫行,真是對人類莫大的譏諷。我們改造了什麼?曾經,我們將樹木一棵棵伐去,蓋上摩天巨樓,並驚呼,我們創造了新世界。可轉瞬,我們卻又不得不一株株地種上。毀屋種樹,退耕還林,一切依舊是原樣,什麼都沒變。

此刻,個體的無能爲力被擴大爲羣體,可在浩渺無垠的囂囂塵世中,羣體又退化爲個體。如此這般,和諧只能是唯一的出路。我們無權選擇自然,而自然卻在選擇我們。

和諧共處,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只有這樣,我們纔不會繼續無能爲力。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9

一位作家,一生也許會有許多部作品,也許在當時他生活那個時期會引起極大的轟動。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隨着時代的變遷,那些以作品數量取勝的作家終將淹沒於歷史的洪流中。與此相對的是另外一種作家,他們也許沒有許多作品流傳於世,但是,也許那僅有的幾部鉅著會在璀璨的文學星河中散發着永不褪去的光芒。

瑪格麗特·米切爾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太過短暫,並未留下許多作品,但只一部《飄》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學史中不可動搖的地位。而《飄》也成爲20世紀文學的經典作品,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響。

小說是在南北戰爭這一背景下展開的,以斯嘉麗·奧哈拉爲主線,反映了南北戰爭前後美國南方社會的風貌,在描述戰爭帶來衝擊的同時,也着重描寫了斯嘉麗對艾希禮自欺欺人的愛情及白瑞德對斯嘉麗的憐愛。

這部小說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我覺得有如下三個原因。

首先是作者在南北戰爭的背景下,用曲折的故事情節表現出豐滿的人物形象。作品刻畫最成功的是斯嘉麗。斯嘉麗缺乏許多女性的美德——事實上,可以說是幾乎缺乏所有的美德,除了擁有足夠的勇氣之外。斯嘉麗生命力旺盛、全身每一寸細胞都活蹦亂跳、自私自利、沒有原則、無情無義、貪婪成性、頤指氣使,骨子裏卻是靈活輕巧、彈性良好的鋼鐵。她父親是愛爾蘭移民,以性格和個人魅力打入南方莊園的有錢階級,還娶了名門閨秀。斯嘉麗務實一如愛爾蘭人,幾乎沒有母親的婉約氣質,是個不折不扣的叛逆分子,完全無視社會的標準及禁忌。米切爾對斯嘉麗傾注了大量的感情,從小說最後,斯嘉麗在面對所有人的離去之後,她還能說出“家,我要回家。我要想辦法讓他回來,不管怎樣,明天又會是全新的一天。”就可以看出來,小說成功的塑造了一個在經歷了戰爭、愛情的打擊後,最終成爲集純真與野性、自由與自私、癡情與無情、浪漫與現實於一身的“亂世佳人”。此外,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白瑞德幾乎和斯嘉麗一樣充滿生命力。他是查爾斯頓一個家族中的不成材兒子,憤世嫉俗而實際,他一開始就看出南方的勢不可爲,大膽偷越封鎖線,發了筆戰爭財。米切爾刻畫他最成功之處,在於她取材通俗劇及羅曼史的刻板人物,甚至連兩撇黑色小鬍子、銳利眼神和讓女人無法抗拒的魅力等都借來用,卻能讓他生動有說服力。

其次,小說的故事情節生動曲折,語言真摯感人,故事的進展幾乎完全按照時間順序展開,隨着斯嘉麗的生活而發展,但是,對心理活動的細膩描寫以及情節、人物的衝突非但不會讓人覺得冗長反而體現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除此之外,在人物關係的設計上,四個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但又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設計。斯嘉麗與艾希禮看似朋友,實際上卻是一對沒有結果的“情人”;斯嘉麗與梅蘭妮表面上是和諧的姑嫂關係,實際上斯嘉麗卻視梅蘭妮爲情敵;斯嘉麗與白瑞德表面上互相利用,內在的卻是白瑞德深愛着斯嘉麗,而斯嘉麗卻又爲艾希禮不顧一切。這樣矛盾的人物關係相互作用,讓四個主要人物的性格對比更加鮮明:斯嘉麗的叛逆自私和梅蘭妮的寬容溫和,白瑞德的勇敢直率與艾希禮的膽怯虛僞形成強烈的對比,讓小說不顯平淡,反倒撲朔迷離,更吸引人閱讀。

最後,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就在於它能激起讀者的共鳴。愛情是個永恆的話題,無論是誰,都會有說不完的話。而這部曠世之作對愛情的描繪更是細膩。愛總是在無意中到來,16歲的斯嘉麗始終不明白,自幼與她朝夕相處的艾希禮,爲什麼在兩年前纔開始令自己百般牽掛?那時的艾希禮剛剛從歐洲歸國,前來她的家裏探望;當時斯嘉麗正站在屋外的走廊上,看見他騎在高高的馬上,由長長的林蔭道那邊迎面向自己走來。陽光下,他那一頭金髮和抖擻的裝束、燦爛的笑容,讓她一下子就愛上了他,彷彿沒有任何理由。從此,她便再也不僅僅屬於她自己了。雖然艾希禮從未對她流露過任何愛慕之情,她也並不真正瞭解他的內心。生就好勝的個性,使斯嘉麗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傾向於把自己的意志當成別人的意志。她的愛因而常常顯得過分自私,這樣的愛永遠不會鼓勵她首先去設想對方的感受,而總是先顧及自己的迫切需要。所以,當得知艾希禮要和媚蘭結婚的消息時,她便不得不把自己的愛變成一場戰鬥了。無論如何,她要將艾希禮從媚蘭身邊奪回來。爲了愛,她不怕讓任何人受到傷害。她的愛情邏輯很簡單,因爲愛他,所以就應該得到他。在艾希禮家舉行的那次聚會上,斯嘉麗幾乎征服了所有想在情場上大顯身手的男子,唯獨艾希禮一直無動於衷。惱火的斯嘉麗連少女的矜持也不要了,索性當面告訴了他自己愛他。她以爲這樣會給對方一些勇氣,讓對方承認對她的愛。可惜事情並沒有如她所願。她得到的只是艾希禮不能愛她的理由。在愛情面前,斯嘉麗表現得比艾希禮富有勇氣。不過這勇氣裏攙雜着更多的虛榮和自私。因此,在自己的愛遭到拒絕時,她的自尊比愛慾承受更大的傷害。她給艾希禮的那記響亮的耳光,保護的就是她最爲看重的自尊。

愛從來不會因爲被拒絕而使一個人氣急敗壞,只會讓人傷心。當艾希禮從戰場回來後,斯嘉麗看到心上人一身襤褸,手持斧頭在果園裏幹着苦力,她的心都快碎了,她想要和他一走了之。而艾希禮也在她的逼迫下,說出了愛她,但在行動上卻沒有背叛自己的妻子,自己的愛。他明白他需要的是什麼,也明白她需要的是什麼。他們的需要根本就是兩碼事。可斯嘉麗卻始終不能明白這一點。但她也意識到,走進他心靈的努力又一次失敗了,這次她終於也感覺到了愛的倦意。不管怎樣,堅強的斯嘉麗還得負擔起生活的重擔,包括贍養艾希禮一家人。爲了守住家園,她奪走了妹妹的未婚夫,儘管這個男人又老又醜,但斯嘉麗統統不在乎了。守住家園是她眼下的一切,因爲那裏儲存着她與艾希禮共同美好的回憶。斯嘉麗藉助婚姻保住了家園。能夠讓艾希禮停留在她的視線裏,對於她就是一個莫大的安慰。她還讓他負責管理自己的木材加工廠,爲的只是能時常見到他,哪怕他讓經濟虧損。

可命運的捉弄讓斯嘉麗再次做了寡婦,白瑞德趁虛而入。她沒有多想就答應了。他說的似乎沒錯,他們彼此不愛,但他們卻屬於同一類人,爲了目的不擇手段。嫁給白瑞德,但她念念不忘的仍是艾希禮。她不時提醒自己,她是屬於艾希禮;她還試圖與丈夫分牀,以保持自己在身體上對他的忠實。可是梅蘭妮的死卻讓她從大夢中驟然醒來。她發現艾希禮因爲妻子的死亡突然就垮掉了,原來妻子纔是他的全部。斯嘉麗覺得一切都搞錯了,艾希禮根本就沒有愛過她。她同時也在頃刻間懷疑自己對他的愛。那一切不過是源於她14歲那年的一場幻覺而已:他騎在高高的駿馬上,在陽光下微笑着向自己走來……但實際上,她愛的僅僅是那一刻的美麗圖畫。這麼多年來,她一直在用自己無盡的浪漫想象豐富和美化着這幅畫,但卻對畫中的那個人一無所知。走進這幅畫,親近這個人這種無法實現的衝動,無時無刻不都在加深着她的愛情。原來,她愛上的只是自己的想象而已!多年的愛情轉瞬間就消逝了,這個結果對斯嘉麗來說,實在是過於殘酷。好在她也總算醒悟了:明白了艾希禮對自己的不愛,也明白了白瑞德給予自己的那份深邃的愛,以及她對他的那份遲到的愛。只是可惜,斯嘉麗醒悟的有點晚。當她想對白瑞德說明這一切時,他卻決定要離開她了。愛女的夭折,他對她的愛也消散了。當斯嘉麗終於明白了愛的時候,她卻同時失去了兩個男人:一個她曾經以爲自己愛的人,一個她曾經以爲自己不愛的男人。她那麼愛艾希禮,是因爲她得不到他的愛;白瑞德口口聲聲說不愛她,是因爲他知道她從不珍惜容易得到的愛。但是斯嘉麗並沒有就此變得一無所有,她還因爲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愛而富有着,問題只是如何將這種富有變得更有價值了。如果說她當年是因爲勇敢而愛的話,那麼此刻,她需要因爲愛而勇敢了。

讀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一輩子。讀了《飄》這本書,的確令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全書不論是華美流暢的語言描寫,還是個性鮮活的人物塑造,都達到的登峯造極的地步。在品讀《飄》的日子裏,多少次我與之同喜、同鬧、同悲、同笑。幾許惆悵,幾許欣喜,幾許感慨,幾許驚歎。掩卷息,留下的是強烈的震撼和一生的感動!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0

一個人,一場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貴的苦難,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貧苦農民;他氣死他爹,輸光財產;他的兒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也死了,可他卻還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當在黃昏的田野上,富貴和他那頭老牛耕耘在田地裏,富貴對牛叨絮的那席話差點讓我憐憫的掉下淚來。我覺到了餘華的殘忍,他爲什麼要讓富貴活着?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愛,只有大半輩子數不盡的苦難,富貴活着的意義何在?人到底爲什麼而活着?

當福貴看到賭的傾家蕩產的龍二被斃掉的那一刻,慶幸的是福貴,後怕的也是福貴。他慶幸,是因爲被斃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後怕,是因爲被斃掉的人本該是自己。命運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敗家子的自己氣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個生命;當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來沒有看到孃的最後一眼,他明白,生命原來如此脆弱;當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種地的艱辛,讓他體會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難,讓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艱難,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當富貴的家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的時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現在還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餘華《活着》的自序:“作爲一個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裏有一個關鍵詞時“忍受”。可見餘華筆下的富貴面對生命的苦難與絕望只是忍受,沒有反抗,更不用說蔑視。也許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許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願意死。生命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筆財富,比金錢還重要的財富。一個人富貴,他想維持富貴,一個人貧窮,他在抱怨貧窮,但沒有一個人會把這些和活着聯繫在一起,因爲活着跟它們不在一個地位上,活着最重要。

人不喜歡寂寞,不想一個人孤零零地活着,他想有個伴兒,有一個熟悉的生命在自己面前,也照耀了自己的生命。富貴的那個富貴——他的那頭牛,也就是這麼到了他的身邊,他救下了它,它感到幸福,他也感到幸福。兩個富貴在一起,創造了自己的新生活。兩個活着的生命在一起,照耀了生命的光輝。

他們熱愛生命,所以他們喜歡活着;他們珍惜生命,所以他們一直活着。兩個“老人”在田間“玩耍”,兩個“老人”在犁上唱歌,兩個“老人”,在樹蔭下想象,講述着他們的故事,暢想着他們的未來。也許他們過去坎坷,也許他們現在平庸,但他們現在幸福,以後也會幸福。因爲他們活着,他們是兩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因爲活着,他們幸福。

一個人再好不過活着了,活着就能找到幸福,死了就一定不會有幸福。兩個富貴再貧窮,他們也幸福着,富貴的龍二再幸福,到了那個世界也一無所有。幸福不等於金錢,幸福等於生命。生活於他而言既不是荒漠,既不是沃土,他活着的本生就足以使他心裏感到充實。

活着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故事;活着是一道風景,也是一筆財富。擁有這筆財富的人,要珍惜這筆財富,它是我們在擁有美好生活道路上的曙光,它照耀了一切,有了它纔有了希望。

一個人,一個故事,講述着《活着》。一個故事,就是一個真理,告誡着人們。迷途的人啊,快醒一醒吧,不要再想那個世界啦,好好活着,我們尋找幸福。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1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爲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爲,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裏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爲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託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爲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託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爲,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裏。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裏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裏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樸大氣且與衆不同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蘊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託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說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

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最大,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並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爲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造。表面上看,這種旁觀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過冷峻,但如果往深處挖掘,你便會發現,托爾斯泰其實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東西,包括這個世界上最爲深沉的感情和悲憫。也正是這種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爾斯泰與他所熱愛的東西始終保持着一定距離,他可以客觀地評判,卻很難一廂情願地投入。

記得高爾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說:“您可知道,在您的戲中,我覺得您處理人物比魔鬼還要冷酷,您對待他們像雪,像風雪一樣的冷。”可就是《萬尼亞舅舅》這部戲卻使高爾基感動得哭了。讀《戰爭與和平》也讓我有類似的感受。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啓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裏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爲癡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說,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說,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侷限性。對此,我要說,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爲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己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爲自己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侷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麼說,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麼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儘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爲,正是因爲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爲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爲,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爲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爲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2

首先,對號入座,我呢,肯定不是嗅嗅,我沒能及早嗅出身邊潛在的危機並看出已經發生的變化,無論在學業上還是將來就業上或者其他事情。目前關係最大的就是就業了吧,一直有聽說就業率急速下降,但是我還是按照以前學長的學習模式去學習,沒有任何改變,學校在課程學習上也沒做出任何調整,我也就懶得去調整了,就業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更高了,這已經是事實,但是我沒有立即投入行動,去造就一個不同於過去觀念中的那個我,因此,我不像匆匆。說到改變,去應對就業的難題,應該立即投入行動,但是,到底該怎樣行動,行動的結果是什麼,都是未知的,然後我就更願意按原來的樣子日復一日的過着看起來安逸的生活,我根本不想去對應改變,我甚至不想看到變化,我一直認爲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爲什麼是我們面臨就業危機而不是別人,一點都不公平,是誰動了我的奶酪?不曉得。我們都不願意去討論這令人沮喪的話題,故意忽略身邊發生的變化,企圖對發生的一切視而不見,我們不願意嘲諷自己,不願意改變所做的一切。我們都願意歸因於社會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於是,我就更像是哼哼了。哼哼了又怎樣,是該高興呢還是該高興呢,管他呢,繼續原來的生活,繼續做哼哼吧!可想想,不能夠啊,怎麼就能縱容自己這樣呢。現在已經認識到奶酪發生了變化,也承認自己害怕改變,現在依然活在過去成功而形成的傲慢中,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曾經的自己。要不學唧唧一回吧,行不行?還有點猶豫,行吧。現在開始在頭腦中描繪一幅自己在享受新奶酪的情景,這正是我喜歡的。然後呢,學唧唧就得像個樣,看到自己的錯誤,坦然面對自己,改變自己,並將一切做得更好。

改變,從哪裏開始,第一反應就是從身邊的小事開始,一點點去完成。面對就業,無非就是努力學習,把該學的科目都學了,該考的證件考了。面對微光,應該更積極,瞭解微光要積極,服務於支教更積極,完成團裏安排的任務更積極。突然意識到有一兩次完成任務有些怠慢,今天貌似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那就是我不願接受別人強加的改變,強加的改變是最易遭到反抗及阻力,就像當時不願接受寫讀後感這件事上。我這樣的行爲肯定不夠積極,不過還好,今天已經認識到了,改變發生了,應該主動去挪走自己的奶酪,然後問問自己,當我無所畏懼,我會怎樣?接着,執行,唯有執行力到位了纔是真正的改變。至於享受改變,呃,境界未到,先體會一下改變所帶來的變化吧!可以預見的改變都有哪些,喜歡穩定和安全感不會改變,改變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甚至不利,這樣的意識得改變。改變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瞭解各種實際的選擇,要比呆在舒適的環境裏把自己孤立起來安全得多,唯有主動應對變化才讓我們更加從容。

變化無時無處不在發生,無論我們是害怕改變還是喜歡改變,但如果我們能儘快調整自己適應變化,我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微光可以做得更好!總之,以後面對變化時的態度要變得積極,想着享受奶酪的情景而讓自己變得積極起來。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3

每個人都會有祕密,就連一隻小葫蘆,也不忘有個祕密,那個祕密就是:它可不是一隻普通的葫蘆……今天,我就帶領大家走進它的祕密中。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小男孩,來到湖邊釣魚,意外地發現了這隻神祕的葫蘆,並把它帶回了家。之後,葫蘆幫他實現了許多願望,也給他帶來了許多煩惱。最後,小男孩從睡夢中醒來了。原來,他那是在做夢呀。

看完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我恍然大悟,喲!原來是這麼回事!要是我也有一個什麼願望都可以實現的寶葫蘆,那該多好!我不禁遐想起來……不過,後來我又轉念一想,雖然什麼都實現了,但那並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換來的,也不是自己做的,根本沒價值、沒意義,只有自己親身體驗過,纔有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我覺得,做某些事都可以親身體驗一下,那樣會變得很有價值,而且,要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相信,一些不可能的事,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就能夠變成可能的!

每個人都有祕密,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那甜甜的果實!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4

時值暑期,正是充電的好時候。上網一查,100本書一字排開,再仔細一看,我的眼球立刻被一本書吸引了,那本書正是《宇宙簡史》。茫茫書海獨見一書,此書當然不同凡響。自己平時一直喜歡看一些科普類的書,對《時間簡史》也早已有所見聞,適逢暑假,又恰見這本仰慕已久的書的姐妹篇,當然立即拍案決定購買此書。這是一本寫給普通人的科學鉅著,用最簡單的語言闡述了最深奧的宇宙原理。在不斷汲取着新知識的同時,從書中我也收穫了許多其他的東西,這些已超過了知識本身給我帶來的啓迪。《時間簡史》已給我帶來了一輪強烈的衝擊,而《宇宙簡史》把這股衝擊延續了下去。

我喜歡這本書,因爲我漫步在知識的世界中。曾幾何時,自己對於宇宙充滿了無盡的幻想和渴望,想着天上的星星,想着天上的月亮。現在,我依然喜歡眺望星空,看着顆顆流星,看着五彩的星座。從書中,我瞭解了更多關於黑洞的故事,揭開了反物質神祕的面紗,知道了更多遙遠星系的奧祕。從書中,我掌握了許多天文學的知識,讓自己與遙遠的未知更近了一步。

我喜歡這本書,因爲我從中學會了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我們之所以看到宇宙是這個樣子,只是因爲如果他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就不會在這裏去觀察它。”從書中,我感悟到的是那顆對科學執着嚴謹的心,那顆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心,那顆刨根問底的心。科學家們的不懈追求,爲的是人類科學文明的進步,特別是對於外太空的探索,從不曾止步。所以讀罷此書,我更感受到的即是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而我更是被作者霍金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着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纔是真正空前的。

簡練的語言,播撒着浩渺的知識;睿智的語言,體現着博大的智慧。這次的閱讀,讓我長了知識,增了視野,也讓我學會了嚴謹的態度。這些對於我來說都是無價的至寶,因爲他們將成爲我得墊腳石,對我以後的發展打下穩固的基礎。這一點一點的積累,如繁星般,無邊無際地閃耀在知識的夜空中,廣袤無垠地漫布在思想的宇宙中。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5

書,是人一生的朋友。而這本書卻能讓人感受到人的本性——善良,它是冰心的散文集,其中還包含《寄小讀者》、《國旗》等文章。但《小桔燈》是這本書的根本,冰心崇尚童真、母愛,而小桔燈卻給我們展現了一種美,別樣的美——心靈美、情操美。

主人公小姑娘,是一個極爲平凡、貧苦的農家少女,而她的所言所行卻無處不蘊含着內在的美——

首先,《小桔燈》之“美”,美在選材上能夠“以小見大”,“平中見奇”。作者善於從看似尋常的事物中發掘出不尋常的意義,從一滴水反映出太陽的光輝。《小桔燈》只有短短一千五百多字的短小篇幅,卻包容着如此深刻的寓意,讓人深受啓發,真可謂是一篇玲瓏剔透、回味無窮的散文佳作。

其二,《小桔燈》之美,美在立意的深刻新穎。作者緊接着敘事之後的一段抒情文字,直抒胸臆,真切自然,是對前面敘事的歸結和深化,是全篇的點睛妙筆。它深化了主題,對小桔燈的象徵意義作了充分地揭示——小桔燈象徵着蘊藏在革命人民心中的希望和火種,小桔燈就是光明和勝利之燈。

最後,《小桔燈》之美,美在對人物形象的白描式勾勒。小姑娘是作者傾全部感情、着力表現的中心人物。在全文五分之四的篇幅裏,作者運用中國傳統的白描手法,抓住人物最富有特徵的言行,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以寥寥數筆,便將一個早熟、鎮定、勇敢、樂觀、純真善良、富於內在美的中國農村貧苦少女的形象展示在讀者面前,宛若塑像一般,很有立體感。她的形象彷彿開放在荒野中的一朵散發着清香的野菊花,給人以美的享受。

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也不覺是悲涼。

舉起一盞小桔燈,在歲月的長河中,如寶石般熠熠生輝,陪伴我們一路遠行。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6

在寒假之際,我們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給我的感觸異常深刻。

如果問我在《吶喊》中最喜歡哪一篇,我肯定毫不猶豫的選擇《藥》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老栓的兒子得了癆病,爲了救兒子,老栓決定花高價錢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爲了這個“仙丹饅頭”老栓在茶館中賣力工作,可是最後,老栓迷信的想法卻害死了兒子。而這種舊社會的迷信想法處處體會着中國社會、人民的愚昧、無知和迂腐!讓人們深深地對自身的無知而感到可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