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感悟心得體會(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4W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1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說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鍾,就連後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精選22篇)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爲: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裏結實。

前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在別人眼裏,他似乎沒有什麼特長,但爲什麼會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而立於不敗之地呢?

因爲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後走到地圖前,用手指着敵人應在什麼地方出現,我軍現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說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後並沒有生氣,依舊在那裏想着大事……開會時讓他發言,他一會說這兒,一會說那兒,雲裏霧裏,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裏糊塗,斯大林來回踱着步子慢條斯理地說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說了,還是讓我來說吧!”斯大林把戰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原來,聰明的華西里夫斯基早在開會前的自言自語,就已經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覺地傳到了在屋子裏來回踱步、吸菸、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裏,他不怨恨別人對自己的不瞭解,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

就因爲華西列夫斯基對別人的指責不願恨,纔沒有使自己在政壇上樹敵過多,又得到了領袖的賞識,才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成就了他光輝的的一生!修養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遠擁有它,你的人生就會擁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2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爲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爲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纔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3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爲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爲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爲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爲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爲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4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並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能如此說,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以及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絲萬縷的滲透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裏,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裏,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裏,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裏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對於第二則,我有切身體會,以前,我有一個朋友是廣東番禺人,一次和他閒聊時,我突然憶起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對一種猴子的稱呼,後來我查了詞典,也的確如此,而番(pān)字的另一音番(fān)有外國的意思,於是我故作神祕的問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語中的意思,然後又拿出詞典,一邊笑着一邊查給他看,他的臉色便慢慢的難看起來,我卻自顧自的補充道“你們番禺人就都成外國猴子了……”話沒說完,他勃然大怒,扭頭就走。後來我也覺得是自己沒考慮他人的感受,沒做到“慎於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於第三則,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同學,都可能有自己的幾個獨門“絕技”有籃球猛將,堪稱喬丹第二,有數學天才,堪稱華羅庚再世,有科學愛好者,大有創造超越《相對論》的《絕對論》的雄心壯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淵博,就得學會向身邊的人學習一點一滴的精華,如此的好學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樣的偉人。

小小的一本語錄體書籍,從治國,到爲政,再到做人,無不有詳細的思想與感悟,宋朝的宰相趙普曾稱,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我們普通人也能說,我們以一本《論語》治人生。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5

今年暑假裏,我在農家書屋裏發現了一本經典之作《論語》,後來一個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漸漸地,我知道了《論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半部《論語》平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成書與戰國時期,是一部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國學啓蒙經典。

在第一篇的學而中,我知道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了,就是學得了知識,要不斷地溫習,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還有第二篇的爲政中也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的意思是:只讀書不思考,就會感到茫然,失去學習的方向和動力;只思考不讀書,就會懈怠,限制自己的視野,最終一無所成。

從孔子的這幾句話中,我感到裏面都包含了一個詞——學習。學習的兩個字都在一個共同點——學,“學”的意思是指第一次接觸;“習”是指再次接觸瞭解。我感受到在平時的學習中,知識學會了,要不斷地拿出來複習溫習,這樣的知識在我們的腦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還會有新的發現,這會讓我感覺到快樂。一個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一次接觸的東西不一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觸,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一次在背散文《背影》時,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背不出來,最後,在媽媽的幫助下,我讀了一遍又一遍,並認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後,終於熟練地背出來了。

讀《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孔子的話都很有哲理,也很貼近我們的學習,讓我懂得了很多的學習方法,知道了讀書與思考的重要性,我們要利用這些方法,把我們的知識學好,然後去報效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地更強大!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6

這兩天一直在看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心靈篇!

看完三遍,我理解最深刻的就是: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我們不能老是去抱怨遺憾,老是去追究爲什麼會這樣子? 化解遺憾最好最好的方式有兩步: 1, 承認這個遺憾 2 用心地去儘可能彌補。 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至少我個人一直都存在這種現象,大學畢業到現在6年的時間,我付出了很多,所以自已老覺得現在的我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很不甘心,不滿足自己的現狀。 而正是因爲這樣,我一直籠罩在自我困擾的小籠子中,搞得自己整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做事沒有激情,老想着一步登天,但現實又沒有條件。。。 簡直真的變成了一個憂鬱小子。。。

雖然我現在沒有成就,沒有車,沒有房,沒有錢!但我不能再沒有身心狀態下去了。。否則就真的一直這樣沉倫下去了。。

學會放開自己!看淡自己!看輕塵世間的物是人非,真是不一般的“境 界” 啊。

不管啥,我現在要做的是,從心底改變我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改變那種老是揹着千斤重走路的狀態,恢復四年前的那種勇無不勝的狀態,心神狀態!

承認遺憾並盡力去儘可能地彌補遺憾!

不禁想起一句名言: 如果因爲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會失去星星! 不能讓遺憾成爲一輩子的陰影! 生命沒有遺憾,只有經歷!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7

小時候,媽媽讓我看《論語》,我看了好幾遍,也能背出幾句來,可我卻沒有理解任何一句話的意思。

我是獨生女,所以大人們將我視爲“掌上明珠”。小時候我不懂事,吃飯時,一遇到不好吃的菜就往外公碗裏扔。媽媽見了說:“虧你還讀了那麼多遍《論語》,怎麼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呢?”我一知半解地把菜放回碗中。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那句話是什麼意思,但媽媽訓斥了我,我知道自己做錯事了。

二年級的一箇中午。我們班發生了一場“魚丸風波”。我班的二號胖子小陳,看着他碗裏的美味佳餚—魚丸,差點流出了口水。但他的同桌小竇看着魚丸卻皺起了眉頭。小陳看見了皺着眉頭的小竇,拍了拍她的肩膀,在她耳邊嘰裏咕嚕說了一通話。說完後,小竇眉開眼笑地把魚丸一股腦兒地倒給了小陳。我和一些同學見狀,也把自己不要吃的魚丸倒給了小陳。沒過多久,小陳的碗裏矗立起一座宏偉的魚丸金字塔。這時朱老師進來,看見小陳苦着臉,捂着餓扁的肚子,對着“金字塔”無從下手。朱老師急忙走過去,從他碗裏扔出了許多魚丸。終於讓小陳吃到了飯。當朱老師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在黑板上寫下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並且對我們講了這句話的由來。這時,我聽了朱老師的話,我才漸漸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自己不要的東西,不能強行別人。我們這麼做,給小陳添了很多麻煩。

通過這些事,我明白了,孔老夫子寫的《論語》蘊含着許多我們做人的道理,我還會再讀《論語》的。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8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爲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着極大的成見,認爲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爲孔子曾經說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爲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着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麼,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落孔子,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說的:“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並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爲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

今天還能啓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9

今日看于丹《論語》心得,其中關於君子的論說,值得回味和學習。孔子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曾經認真的同學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就無比仁厚,就能忽略很多細節,可以不糾纏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纔可以真正做到內心安靜;我們內心如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明白自己的取捨,那麼那些煩惱就沒有了,就沒有很多困惑;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就不害怕了。因此一個君子作到了內心:仁、知、勇,就會少了憂、惑、懼。就自然而然的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綜觀我們的社會,社會中的人們,總是會爲了所謂的事情而煩惱,或爲了房子、票子,或爲了升職,總是每天悶悶不樂。也有這樣一種情況,總是抱怨環境,抱怨客觀事實,所謂的怨天尤人。這些都對自身產生了一種壓力,離幸福的境界越來越遠。我們今天來學習論語,也是希望從這裏找到幸福的道路,找到我們生活的方向。我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成爲君子,就要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作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因爲在你的心中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

既然這樣,那就讓我們胸襟坦蕩,不憂,不惑,不懼的一個自然人吧!!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10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爲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爲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纔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11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五四運動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文革期間“批孔”思潮也曾盛極一時,而在現在,我們也可以不時地聽到“新儒家”等給傳統儒學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學的現代意義,成爲一個思想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閱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爲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衆和博施濟衆,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爲“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爲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衆。

義:原指“宜”,即行爲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爲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爲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爲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爲束縛人們思想、行爲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12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爲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國小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爲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衆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13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更近了,也可以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該如何把握爲人處世的分寸,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已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麼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既關係?

一:孔子不提倡以德報怨,他給的分寸是以直(公正與正直)報怨,以德報德

二: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三:當我們關注社會環保的時候,但沒有關注的我們心靈環境的荒蕪,和我們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四:避免資源的浪費,就是面對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斷,選擇自已最有價值的方式

五:做任何事,要注意,過猶不及,要光意把握住個“度”,這是人際關係最重要關注的。

六:最恰當的距離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這就是人際關係分寸的一個“度”

什麼叫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訴他,把忠告告訴他,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別再說了,再說就是自取其辱。好友也有個度

七: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越早讓孩子獨立,脫離自已的關愛,這纔是父母真正對孩子的愛

八: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最親近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有。人際關係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九:禪宗說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留一點以期待,從而產生美。

十:在什麼位置做好本身,不要越過位置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爲別人操心是錦上添花,自已的工作則是雪中送炭。

十一:做人做事多思多想多看多做事,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

什麼是君子:先把自已修煉好,修好則影響別人,幫助別人(修已而安人)

十二:自已身經力行的爲直接經驗,聽別人所做的事爲間接經驗,多聽間接經驗可以讓自已多些直接間接

十三:(小孩子生氣拔釘的故事)與親人朋友之間爭吵,過後可以道歉,但在親人朋友心中永遠留下了傷痕

十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多做事,少說空話。

十五:說話要動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要懂得禮節。做好人首要是學好禮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堅難,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就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爲人處世之道了

十六:格物致知誠心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需先端正自心,正心需先誠實自已所發的意念,立念則需學知識,而學知識當研究一切事物的真理。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14

(1)講孔子主張仁德政治,實行政德管理,百姓就會像衆星圍繞北斗一樣,而天子就能垂拱而治天下。

(2)講孔子認爲詩經三百來篇,用一句話把它概括起來,就是思想沒有邪念。(就是詩經是可讀可學的。)

(3)講孔子認爲統治者靠政令和刑罰來統治,人民將會集中精力去避免政令與法律的處罰,而將變得沒有道德和厚顏無恥,如果用仁德來加以引志,那麼人民就會懂得羞恥,而使自己的人格符合道德原則,使自的行爲完合符合正義的規範。

(4)孔子講述了自己實踐道德人生的歷程。

三十而立,孔子說他十五歲的時候便立志建立自己的學說,到了三十歲就建立了,就是道德禮儀。

四十不惑,經過十年對學說的傳播教化,已不疑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再經過十年,就知天命之始終。

六十而順耳,再經過十年,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就是順耳了。

七十而從心所欲,再經過十年,能夠從心所欲,無非法,即不違背規矩。

(5)孔子對孝涵義的回答,回答孟孫,就是違背,回答樊遲說不違背就是:父母活着,按照禮儀孝敬父母,死後,按照禮儀安葬父母,祭祀父母。

(6)講孔子回答孟武伯請教孝道,對父母,只擔心他們的疾病。(共也方面不要管得太多)

(7)講孔子回答子游請教孝道,現在奉行孝道的人,只是能夠奉養,如只講奉養,就同犬馬畜生沒有區別了。

(8)講孔子回答子夏請教孝道,(學生對老師應盡的責任),孔子認爲這是一個令許多人迷惑難解的問題,有了事學生多替他們操勞,有了酒水飯食給老師,難道認爲這是行孝了嗎?

(9)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好像愚鈍,其實並不是愚蠢。

(10)講孔子認爲,審視他們的所作所爲,觀注他們的所從所來,考察他的所安所居,人那裏能隱藏呢。

(11)講孔子認爲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就能領會新的知識,也就可以作爲師長了。(溫故知新是一個很的句子)

(12)孔子認爲賢人君子不是一個器物。凡是器物都是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執着一用,而是無所不用,無所不通,才能應用無窮。

(13)講孔子回答子貢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的話,成就以後,再去講說。爲什麼孔子這麼回答,因爲人類在交往中,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一言一行兩種,真正的君子應是言行一致。

(14)孔子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道義團結人,而不互相勾結人。

(15)孔子講學與思的關係,他說,學習但卻不去思考就會迷惘。(不思就不知其義)思考但去不去學習,就會疲殆。(不學沒有內容。)

(16)講孔子反對異端邪說。因爲人們都來攻擊異端邪說對他人思想行爲所造成的有害影響也就可以結束了。

(17)孔子講誠實得知慧。孔對子路的教誨: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真正的智慧就在這裏。可見達到智慧的途徑很簡單,就是一個誠實。

(18)孔子教子張學習怎樣去求得祿位,多聽道理,保留疑問,謹慎談論其他的話,就會減少過錯,多看情況不幹險事,謹慎去做其他的事,就會減少後悔,說話很少過錯,做事很少後悔,祿位就在這裏。

(19)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怎樣去做,百姓纔會信服?孔子答,要舉用正直置於邪曲之上,反之百姓就會不服。

(20)季康子向孔子請教,要怎麼做才能使百姓恭敬忠誠而又上進?孔子答,能莊重地對待他們,就會恭敬,教敬慈善,就會忠誠,表彰先進然後教會能力差的,就會上進。

(21)有人問孔子爲什麼不去從政做官?孔子答:尚書說過,孝敬,只有孝敬才能友愛兄長小弟,施行在家政之中,這也是治理政事,何必一定要去從政做官。

(22)孔子講信用,他說一個人沒有信用他是怎樣的?這正如大車小車沒有具有行走所必要的工具怎麼能正常運行一樣。

(23)子張請教孔子,十個世代可以知道嗎?孔子答,即使百個世代,也可以知道。(要懂歷史)

(24)孔子認爲,不是自己的祖先去祭祀,是諂媚,見到大義而不去做,是沒有勇氣。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1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什麼聲音?是誰?在幹什麼?哈哈!這是我在背《論語》。

《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與他和弟子們的對話。它的核心概念是“仁”,“仁”就是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生,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它的意思是,孔子教育弟子,在家就得孝敬父母,出門對待朋友,就像對待自已的兄長一樣尊重。友愛,說話謹慎,說了就守信。對衆人有廣泛的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去做了之後,若還有餘力,就再學文獻知識。這句話說明了孔子把培養學生道德觀念放在首位。不管是誰,在父母面前,都要盡孝。拿漢文帝來說,他可是皇帝,每天需處理的事務不記其數,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向母親問候請安。他母親生病了三年,他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甚至母親喝的藥,他都要先嚐一嘗。難道我們不該向漢文帝學習嗎?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大意是,人如果沒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怎麼能走呢?春秋時期,季札出使晉國,路經徐國,徐君想要季札之劍,可又不便說,季札看出來了,在心裏把劍送給了徐君。季札出使完晉國回來時徐君已死,他把劍送給了徐君的兒子,他兒子不敢接受,季札便把劍掛在徐君之墓上。如果我是季札,我就做不到這些,我認爲徐君死了,我的約定就沒了。像季札這麼講誠信之人真是太少見了。這讓我明白了,一個人講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如果你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就不會有朋友,最終被淘汰。

《論語》是一本好書,希望大家都來讀,受教育,有所得。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16

《論語》,記載的是孔子與他的學生的對話。它是一部對我們很重要,教我們如何做人,學習,是我們必讀的名著。 論語裏有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講出了做人的幾個道理和學習的方法,給予我們啓迪,也指引我們學習的方向,目標。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告訴了我們要孝敬父母,盡孝的方法。說明了做人要知恩圖報,孝敬父母。許許多多,說都說不完。人只要按照《論語》裏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點就比許多人好多了。

總之,《論語》記載了仁,孝,信等道德範疇,是我們須認真閱讀、學習的一部典籍。作爲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爲,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爲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隻敢仰視而不敢觸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表什麼評論。 據中學的歷史課本記載,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開始,一直到清末,《論語》作爲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統治了中國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

事實上,這兩千年中,官家推行論語更多的是作爲一種統治的工具。因爲論語講“禮”、講“仁”;講“忠”,將“孝”;或許也因爲《論語》中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說我的這種言論是在抹殺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其實不然。我主張打-倒的,是那個作爲思想枷鎖的《論語》,是那個用所謂的“仁義道德”(魯迅語)來禁錮人們的思想的《論語》。將其打-倒,反而有助於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認識《論語》。首先,論語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倫理著作不一樣,他沒有對某一個問題的深入專門的論述,他只是一個個生活中的片斷,並且其中的角色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言語將被記錄下來。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正是因爲《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爲,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說新語》。

我們怎樣讀《世說新語》的 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於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麼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麼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麼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閒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閒談的心境纔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麼。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17

我在寒假的時候看了《論語》這本書,知道了很多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爲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書。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成爲現代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建立和諧社會的有力思想勸導。

孔子是我國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論語》是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片片斷斷,留下來的課堂筆記,他的學生把這些給編起來,後來就成了論語。

看了《論語》後,我從中悟到學習應腳踏實地外,還從中得到不少的學習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就會從中領會更多的新知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它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態度和爲人的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的意思就是:幾個人走路,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其中,選取他們的長處來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無論我們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這些話都告訴了我們要重視品德的修養。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18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爲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__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纔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着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19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於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複雜社會下處於“心靈衝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爲于丹教授關於《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裏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聖賢爲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後,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爲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爲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

對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於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說,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爲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啓示和幫助吧!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爲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啓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最近讀了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于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大家別以爲,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啓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爲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着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爲座右銘,作爲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20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羣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羣。這裏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說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

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爲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爲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爲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

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爲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

蘇格拉底是被雅典_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_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

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

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21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爲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爲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爲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爲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着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着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爲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快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論語感悟心得體會 篇22

儒家文化是具有鮮明的以“人”爲中心的倫理型文化。《論語》把人分爲聖人、賢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衆人、野人、小人等,但實際上又可大致可分爲聖人、君子、衆人、小人四類。聖人很難做到,誰也不敢說自己能做得到,大家都是衆人,甚至是小人。小人不是我們所推崇的,我們所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是我們做人的目標,是我們努力要做成的一種人。所以在《論語》裏提到君子的就有80餘處。那麼,《論語》裏崇尚的“君子”是怎樣一種人呢?

君子是一種道德高尚的人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寬容。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坦”即平;“蕩蕩”即寬廣的樣子;“長”指常;“慼慼”是憂愁、悲傷的樣子。意思是說:“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小人常是憂愁悲傷。”

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擁護,有親和力的條件。孔子說“寬則得衆”(當權者寬容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所以,商湯說:“如果我本人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如果天下萬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擔。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謙讓。孔子認爲君子有四種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謙遜。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講仁義。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爲如此,君子厭惡傳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處在下位而誹謗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厭惡勇敢卻不懂得禮節的人,厭惡固執任性頑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種能力高強的人

《論語·爲政》記錄了孔子的話“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僅僅具有一才一藝就行。“文質彬彬”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論語·里仁》記錄孔子的話:“君子之於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無適:沒有專門的規定一定要這樣。無莫:沒有專門的規定不能這樣。義:宜,適合。比:挨着、靠近。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固定不變的要怎樣做,也沒有固定不變的不應該怎樣做,而是怎樣適合情理,就怎麼去做。這裏所說的情理,實際上表現了作爲君子的一種智慧,一種分辨是非的能力。

君子是一種勤勉自律的人

君子是使自己修身養性恭敬謙遜。君子的自我修養正如《詩經》裏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說,君子的自我修養就像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還得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