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5W

一部偉大著作可以引領着人的靈魂成長,下面是小編精心爲您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悟,僅供參考,希望您喜歡!

《戰爭與和平》心得體會

《戰爭與和平》心得體會

今天,研讀了半年之久的《戰爭與和平》真的要劃下一個小小的句號了,心裏頗有依依不捨之情,偉大的著作總有這樣的特點,那就是當你要離別它的時候,彷彿離別了親近的人,而當你展卷重讀的時候,又彷彿回到了過去的時光,當年讀這部書時的心態與情味,又一一展現開來。偉大著作以開啓一個鮮活的精神世界的方式,引領着人的靈魂成長,《戰爭與和平》正是這樣的著作。

在這部鉅著的最後一部分《尾聲》中,托爾斯泰給了我另一個震撼。儘管這一部分是文學評論家認爲寫的冗長乏味的部分,然而我卻覺得它寫的精彩極了。《戰爭與和平》猶如一條巨龍,而尾聲恰如點睛,托爾斯泰離開了具體歷史的陳述,也離開了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和情節,上升到了一個特別的高度——論述自由意志,而且論述得精妙、深刻、透闢。除了這樣的結尾能承托起這闕宏大的史詩,我想象不出另一種結尾能如此完美。

在這個長長的結尾部分,托爾斯泰首先探討了歷史事件的“原因”,他認爲,表面上看來是“權力”在起作用,而實質上,權力必須作用於“合力”形成的那個方向上,否則就如同向虛空中擊掌,又如抽刀斷水,得不到任何迴應與實效。拿破崙遠征俄國,表面上看彷彿是拿破崙在下命令,而實際上拿破崙有過諸多軍事計劃和命令方案,但遠征俄國是真的變爲了現實,不能不說是由於它符合了歷史的某種必然規律。於是,從此出發,託翁以濃墨重彩探討了自由與必然的關係問題。

托爾斯泰大致認爲,在理性看來,自由意志是個幻覺,是一種“一瞬間無法確定的生命感覺”,然而在形上學(靈性)看來,自由意志則是生命的全部,是人之所以爲人的最精髓之處。我們不能想象完全的自由,一個人無論如何想象不受外界的影響,我們永遠不可能獲得空間上和時間上的自由概念,在空間上的運動,遵循必然規律,在時間上的思考與判斷,也受到一系列的制約。然而最關鍵的是:我們無法想象我們的行動沒有原因,“理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假設和找到原因,因爲沒有原因我們就無法想象任何行動。我舉手,沒有任何原因,但我要做一個沒有原因的動作,這就是我行爲的原因。”多麼精彩的論證啊!如果托爾斯泰沉溺於具體的科學知識(例如力學或生理學)的論述來反駁自由意志,那麼他的論證可以被科學的發展所推翻,至少是牽連纏繞有不決斷處,但是,他卻頓挫一下,轉入更高層次的概括,如太極之勾手引帶,撥轉自如,結論卻難以撼動,實在可以媲美職業哲學家!

更重要的是,托爾斯泰並沒有沉溺於一端而忽視了另一端,他接下來論證絕對的必然也是不可能的。因爲大千世界的規律無窮無盡,各種條件與原因亦無窮無盡,人不可能認識所有的規律與條件,於是,總是不會有完全的必然。“一個垂死的人、一個未出世的胎兒或一個白癡,他們完全沒有自由,我們觀察的人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了,因爲沒有自由,就不成其爲人。”由於超時空的、全知全能的人的不存在,於是,人總可以透出必然性的約束而得其自由。託翁在這裏表現出的是不可知論的立場,由於我們對宇宙和人生的實質是不可知的,因此,自由就奠定在這不可知之上,這恰是二十世紀的自由意志論(古典自由主義者)的公論。可知論、唯物論的世界中,沒有自由,只有所謂“微分方程”和“混沌”,然而來自“混沌”的自由並非自由,真正的自由源於意志的自主與自律。

然而,以上的論證仍然是“執其兩端”的,託翁還論證了另一個重要的真理:自由與必然的共生性。自由意志恰恰是依繫於必然規律而生的,一方面,沒有物理與生理的過程,思想只能是空中樓閣,另一方面,即使我們認知到了千萬條規律,我們總是可以說:我們當時可以這麼做而不是那麼做,於是,這種試圖超越規律的約束的意志,即是自由意志。恰如我們即使做了一萬件惡行,卻總可以說:當時忍住就好了,我還是可以爲善的。於是,人性仍然是向善的——分辨善惡即是根本善。人性中包含着自由意志——試圖超越束縛即是自由之源。人的自由意志的最突出表現,即是人能意識到自由意志。在觀察者看來,它與其他過程或許難以分別,但在行動者看來,它是最重要的行動之源。

接下來托爾斯泰論述歷史學——如果歷史學承認有不服從規律的自由意志的存在,並且認爲它是歷史事件發展的原因,那麼就不可能有歷史規律,也就取消了闡釋歷規律的歷史學。於是,自由在歷史學中的地位,應當讓位於對規律的探索,我們可以認爲自己是自由的,堅持這一看法就如同站立在堅實的大地之上,然而又是服從歷史規律的(託翁所說的歷史規律,實則是社會科學的一般規律),堅持這一看法,就彷彿認識到了大地在按照規律(萬有引力)在不斷運動。於是,貞定之志(自由,就其落實於長期生活計劃的完成而言,確實是靜定貞一的)與順歷史規律而動,是統一的而非分離的,從這一點上說,1820xx年的拿破崙恰恰是不自由的,而皮埃爾、鮑爾康斯基這些人,則在歷史大勢中保持了自由之心,於風雲舒捲、大浪淘沙之時,深識徹見了人性的本源。於是,不盲目地推斷因果鏈條中的原因,不狂熱崇拜偉人的天才,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前行,同時也決不傲然得意、津津樂道於自己的“自由選擇”,這正是《戰爭與和平》給予我們的最大教益。

給我帶來的心得體會

十九世紀初,歷史在俄羅斯掀起了滔天巨浪;在歐洲所向無敵的拿破倫,開始把他征服的目標指向這裏,於是一場殘酷的戰爭爆發了。我讀的這本書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利用這樣的歷史背景些出的最偉大的作品-《戰爭與和平》。《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爲”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

安德萊公爵之”死”是我認爲全書中最感人的一幕。這段內容對我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使我從此一改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而昇華到人類的良心上來感覺世事了。莊嚴、蔚藍色的、寧靜而悠遠的天空,超脫於人類所有痛苦、歡樂之上的永恆和安寧,只有它纔是我內心深處真正的精神寄託。 作者在小說中也認真探索了貴族階級的歷史命運問題。小說的主要情節就是圍繞着包爾康斯基、別素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他用詩意的筆觸描寫了京城以外的莊園貴族羅斯托夫一家和包

爾康斯基一家,指出在這些貴族身上仍保留着淳厚的古風,他們有愛國心,與人民的精神相通。

《戰爭與和平》不愧是一部宏偉壯麗的史詩,它不僅描寫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場戰爭,它還喚起我們對民族和世界歷史的濃厚興趣,喚起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深切關懷。這是任何專門描寫和研究戰爭的論著代替不了的。而作爲一部偉大而深刻的文學作品,它還是任何學術論著代替不了的,因爲它還是一部人們心靈史詩,一部生命的史詩。我們在這裏不僅看到了戰爭和民族的歷史,還看到了在戰爭與和平的轉換中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心靈,看到了他們深深的渴望、痛苦、歡樂和追求。今天幾乎所有學術的論著都是題目有限的、分析的,因而也是片段的;而它是綜合的、完整的。戰爭構成了歷史的突出節點,而歷史則不過是人的生命的展現。三者的核心是人的生命:肉體的和精神的生命。下面我僅就戰爭行爲的倫理、歷史的法則與責任,以及面臨死亡對生命的認識來思考其中提出的困難問題。特別是在最後一點上我不可遏止地被其吸引。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體會

從故事一開始,戰爭與和平這兩條線索就“和諧”地交替進行着,到1820xx年,這兩條主線就明顯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宮廷正在舉辦沙龍宴會時,莫斯科的居民正從將要被炸燬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許多類似這樣的場景描寫,在讓人影響深刻的同時,也不斷地催人思考。當戰爭平息下來幾年之後,我們仍然能從“和平”這根線條中隱隱看到殘留的戰爭的影子。

戰爭的場面經過精工描寫變得活生生起來,戰士們在戰場上的奔跑廝殺,簡直讓我喘不過氣來。貴族伯爵皮埃爾·別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霧氣籠罩着灌木叢,忍不住讚歎這般美景,和平時期司空見慣的景色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竟然是那麼難得!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才能深刻體會到和平的珍貴,戰爭期間,人們開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親人、糧食、風景……戰爭使得和平時代的一切夢幻主義者變成了現實主義者。

我發現在作品中,不管是俄軍戰士們用生命換取的一場場勝利,執着地捍衛自己的國土;還是法軍突破俄軍的一道道防線,直逼莫斯科的軍事行動。交戰雙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興民族”的旗號的。在那時的俄國,亞歷山大所到之處民衆一片歡呼,在小說中,當尼古拉和別佳·羅斯托夫見到沙皇時激動萬分,覺得自己就算戰死沙場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國,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統治之後不久,拿破崙又稱帝了,法軍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號到處征討的。實際上,歷史書上對拿破崙戰爭的評價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戰爭的性質由此變得相當複雜。

托爾斯泰把歷史的進程比作“推動人類進步的神祕力量”,這個力量不能用“好”與“不好”來評定,而且這股“神祕力量”往往會使一個民族駛入暗無天日的黑洞,在這股神祕力量面前,你會看不清方向,你會無法招架,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即使如此。這股神祕力量還會淘汰落後的制度,歐洲文藝復興、中國辛亥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這些進程並非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的,但其進程都堪稱驚心動魄。

既然托爾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寫戰爭與和平這兩個宏大的主題,那麼我也學着抽象地思考:在戰爭時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時期,戰爭也會被抽象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