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1W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1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具有濃重的異域風情的書,這本書有許多令人感動值得揣摩的方面。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精選22篇)

開篇隨着作者的娓娓道來,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個美好、和諧、虔誠的阿富汗;隨着作者對僕人哈桑的描寫,我又不禁爲他們童年純潔的友誼而觸動;當作者面對他的父親一種孩子對父親的愛與崇拜又令人不禁回想起自己童年裏一直守護自己的父親的偉岸的身軀;當作者爲了獨佔父親的寵愛,自私的將哈桑趕走又不禁感到惋惜。

當俄羅斯的戰火燃到阿富汗,那個美好的阿富汗開始褪色。主人公父子二人踏上背井離鄉之路,那種父子之間的相依爲命,那種身處異鄉的漂泊感,那種極大的民族自豪感,又震撼着我。

同時,主人公埃米爾始終被一件事所困擾,就是當年將哈桑趕走,他的懊悔已屬不易,當他得知自己有機會贖罪時毫不猶豫的踏上了重返阿富汗之路,他的勇氣,不得不叫人欽佩。重回家園不見了以往的美好,只有塔利班統治下看不到邊際的恐怖。身陷敵巢,他冒生命之危險就出了自己的侄子,他解救的不只是孩子,更是他自己,他自己多年來從未平靜的心。

這個埃米爾自我救贖的故事裏,有對於祖國的愛,有對於信仰的虔誠,有對於友情的忠誠,有對於愛情的堅守,有對於親情的感觸,有對於自己心靈的救贖;沉浸其中有一種被深深溶解的感覺,一種靈魂被淨化的感覺,讀這本書可以讓人反思,回憶尋找心靈的一種歸屬。

對於阿富汗的現狀,不敢妄加評論,就像作者一樣默默地爲這個曾經美好的國度祝福吧!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2

爸爸用善行救贖了罪惡,阿米爾追尋完整的人格,哈桑追尋的是忠誠。在最深的友誼和情感裏,一種複雜、深沉和深入骨子的呼吸在阿米爾爲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的最後一次風箏畫上句點。

哈桑從不會擡頭看風箏在空中的軌跡,也不會低頭追風箏的影子,但他從來都知道風箏在什麼地方,就如同我們知道自己的心願在哪。重要的是勇敢去追,不論代價什麼,不論是否遍體鱗傷,不論將來是否獻出自己的生命。它或許是理想、自由、救贖、和愛,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3

讀完《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之後,有一句話銘記在我的腦海中:爲你,千千萬萬遍。沒有萬語千言,哈桑用寥寥幾個字向我們闡述了最真摯的友誼。

阿富汗,這個曾經在我腦海中只留下荒蕪戰爭場景的國度,卻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讓我有了重新的認識。在書中,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阿富汗——一個有歡樂、有悲傷、有良知亦有邪惡的國度,一個人性化的國度。無可否認,哈桑和阿米爾這段友誼,是千千萬萬阿富汗人的縮影,是千千萬萬段友誼的縮影。也許不盡相同,但卻有着共同的出發點——爲了朋友而義無反顧!

哈桑爲阿米爾追到了藍色的風箏,也因爲那一隻風箏被欺負、被蹂躪,卻依舊毫無怨言。反觀之,少年的阿米爾在這段友誼中卻擔當着一個狠心的角色,忽視哈桑的付出、陷害哈桑甚至害得他不得不選擇離開。故事的結局是令人意外的,阿米爾等來的是哈桑逝去的消息,一別成永別,留下的、只是滿滿的悔恨。阿米爾只能移情,成爲爲哈桑的兒子追風箏的人。

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但卻是最扣我心絃的一個。

錯過、悔過,才能懂得珍惜、學會守候!

我國着名文學家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敲打。”哈桑正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實踐了“友誼”之詞。

友誼是一棵樹,只有以真誠去澆灌,才能開出燦爛的花朵。

讓我們靜靜等待、那一朵花開……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4

最近我在書店購買並閱讀了一本書——《追風箏的人》,它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勒德.胡賽尼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在書店的文學欄上,我一眼便看見了它,被它那炫麗的封面和感人的情節深深吸引……全書圍繞風箏和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家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這樣的情節也讓這本書蟬聯了3年美國排名第三的暢銷書,我也推薦你來看看。

翻開書便瞧見了那一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作者以那溫柔輕巧的筆調,描寫了阿米爾記憶中的阿富汗,展示了一個鮮爲人知的喀布爾。平日裏,我們聽到關於阿富汗的,都跟恐怖主義扯上關係,總以爲那是一個人們從出生到死亡都活在槍聲中的地方。那份和諧美好,與今日的落魄戰亂,令人震撼!

當然,令人震撼的不僅僅如此,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兩個人,一個是主人公阿米爾的父親,別人眼中魁梧正直的勇士,還有一個是阿米爾同父異母,從小一起長大的哈桑。

哈桑善良、重情義,他毫不保留的爲阿米爾付出,這種從血液裏自然流露出來的對親人無私愛,讓我感到、震撼。

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有些痛恨阿米爾,認爲他軟弱自私。但是,換個角度想想阿米爾的性格、行爲,都是因他生長的環境使然。他年幼失去母愛,在父親的威嚴下,渴望得到親情,得到父親的認可,所以他選擇了犧牲哈桑。阿米爾因爲那風箏往事,一直活在自己的譴責之中,但是,到了美國,我們看到阿米爾爲追求自己的幸福,終於衝破世俗的牢籠,真情實意地追求拉索拉雅,並且得到幸福。正當美國平淡的生活撫平了如煙如雨的往事時,父親臨終時的一句話,讓阿米爾走上了回阿富汗的路——那條贖罪之路。爲了彌補心中缺失,阿米爾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並與當年侮辱哈桑的流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費盡心思爲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看着阿米爾的變化,我不禁想道:人總會因爲被壓迫,而拿出那份沉潛着的勇氣與真情。在與悍匪的激烈較量中,他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在開到哈桑之子的同時,他也對生活有着一番新的認識。

危急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失去親人的悲傷、孤獨......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的兒子放飛風箏中得到了原諒與補償。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

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們在風雨中勇於前進,敢於承擔,在點滴中細細回味每一份苦與甜,慢慢體會每一份情怨。

書的感情不僅僅是親情、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愜意和猶疑危急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有過擔當責任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心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乎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挽回。

爲此,我再次推薦這本書,去追逐你的那隻風箏吧!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5

這本小說寫的是人性的本質與救贖,每次讀到這本書都令我感到震撼,隨之一種鹹鹹的東西在眼眶呼之欲出。

小說寫的是:12歲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情同手足。阿米爾自小母親因生他而難產死了,他父親善於做公益,卻吝嗇給他關愛,但他父親時常會給予哈桑關愛,這令阿米爾產生了嫉妒。

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眼看哈桑被人揍,都沒有出手相救,阿米爾爲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他以不正當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不久後在阿富汗有戰爭,他也隨父親逃亡到美國。他在美國學習,有了車子房子妻子,但他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爲了救贖,阿米爾再度回了故鄉,希望能夠爲不幸的好友盡力,哈桑已經死了,留下他的兒子再恤孤院,卻也得知原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他選擇諒解,面對,他爲了找回“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阿米爾在被拳擊的捶打中找到了久違的感動,那是一種勇敢,他最終救出了他的侄子。

在文中提到三次“爲你,千千萬萬遍”。第一次是他們十二歲那年鬥風箏比賽,哈桑爲阿米爾追逐那隻贏得勝利的風箏,“他飛奔到街角的拐角處。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爲你,千千萬萬遍”!然後露出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後。”這句承諾糾纏了阿米爾大半生,直到最後追回那隻遺失的風箏。自那次,哈桑被欺辱,阿米爾一直被這個噩夢,緊緊纏繞,他在等待時光癒合一切。

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是16年後,阿米爾回到阿富汗爲救侄子被打的住院無法動彈,“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幫助他的法裏德說的。就這樣,阿米爾哭了起來,不顧他折斷的肋骨,讓他無法呼吸,不顧淚水刺痛它裂開的嘴脣。

最後一次聽到是在結尾,阿米爾收養了侄子索拉博,他帶着孩子放風箏,書中寫道“你想要我追那隻風箏給你嗎?他問索拉博,。風掠過他的頭髮。我想我看到了他點頭。“爲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於是我追……

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想流淚,三次話的含義都不同,阿米爾的前半生都在逃避,追風箏成爲阿米爾長大的儀式,書中風箏是一種象徵。而我們,只有一直追天上的風箏,追逐心靈的風箏。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6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地笑起來…… 爲什麼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國,遠離硝煙瀰漫的阿富汗,阿米爾仍然有着揮之不去的愁緒,仍然想着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土,是哈桑,那個最忠於他的奴僕,不,是童年的夥伴,是他最愧對的人,讓他的心靈永遠處在懺悔與不安中。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不語和沉默以及放風箏時他的笑,讓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負重釋。因爲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面對過。

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過去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

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我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三

《追風箏的人》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

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在書中,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7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的捫胸自問。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8

大學時就聽同學說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很好,一直都沒機會看;就業後偶爾有同學提起這本書很值得一看,遂決定買來看看。今天看完了,確實很好看,很不錯的一本書。

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爲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他們也存在着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爲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裏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着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着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爲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爲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爲此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纔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複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爲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爲僕人,看着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後爲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爲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脣的他成爲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爲腦袋瓜裏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爲,傷害到其他人,礙於面子,礙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爲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麼,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9

一本書的美好,最好能讓人想到童年。

在我們都是孩子的時侯,在大家以一種無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來的時侯,在我們一天天自豪地長成大人的時侯,總有一些事不容我們忘記。那些美好的不負責任的錯誤和自以爲是的小糾糾,無論多久,都尾隨成長,永不相忘。

還記得明明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花瓶,確仗着自己已能說會道而鄰居家的孩子還不能利落說話而硬說不是自己,並以爲真得能瞞天過海。還記得一次兩個小朋友鬧翻了打架被老師訓斥,我違心的告訴老師是那個比我小的孩子的錯,原因是我也害怕那個大個子的孩子日後找我麻煩。而不顧那個小朋友哭着離開。還記得媽媽說和我一起張大的小孩有很嚴重的病而不讓我和他玩。我就刻意的躲避他,他總是拿很多的好吃的來喚我出去玩,久而久之,我會不耐煩的說,你走吧,我不要和你這個病人玩耍。然後我看着他遲疑着慢慢離開我家的小院,出門的時侯抹了一把眼淚。

後來,因爲讀書的關係,遠離了家鄉,遠離了窮鄉僻壤,來到了城市開始完全不同的生活,逐漸淡忘了家鄉和那些一起玩耍的夥伴。遠離了童年的無知。

這就是小時侯的簡單直白的自私和毫無顧及的傷害。多年以後,早已是相隔遙遠,只是我依然不能釋懷,依然不能原諒。雖然他們可能已忙碌的忘了這些,再次見面後是完全與以前的隔離。我們畢竟不是當初的彼此。

追風箏的人講述一個善良,慚愧,自救,安心的故事。複雜的讓人不相信的現實,在喀布爾長久籠罩的混亂中,發生着動人心魄的故事。那是在苦難中提升的至爲保貴的美。

追風箏的人也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當我們已長大,足以面對一前的時侯,在U個人學會自我省悟的時侯,看到這本書,是一種善意的提醒。爲了靈魂的安寧,我們應該去找回,應該去挽救。

那麼,有理由相信,作者確是給了我們一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要我們去求贖。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10

在我看來,第一流的小說必須具備一個特質:情感的真實。

具備這一特質後,一部小說的情節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誕,讀起來都不會有堵塞感。

因而,錢鍾書的《圍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說,因爲小說中一些關鍵情節的推進缺乏情感的真實,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鴻漸、唐曉芙愛上方鴻漸和方鴻漸愛上孫柔嘉,這幾個情節中的情感描繪都缺乏真實感,讓我覺得相當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就具備"情感的真實"這一特質。

這部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小他一歲的、天生便是兔脣的哈桑是僕人,他們都失去了媽媽,阿米爾的媽媽生阿米爾時死於難產,哈桑的媽媽則在哈桑出生幾天後跟一羣江湖藝人私奔了。這兩個男孩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擁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誼。然而,當哈桑爲捍衛阿米爾的榮譽而被人凌辱時,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不僅如此,阿米爾還設計將哈桑驅逐出自己家門。後來,已移居美國併成爲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爲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爲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這部小說中,高潮一個接一個,但不管情節多麼令人震驚,它們似乎都是可信的,因爲伴隨着的細緻的心理描寫會令你感覺到這一切的發生彷彿都是必然。

例如,小說末尾的一個高潮——11歲的索拉博的自殺,看似離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裏,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那時你會明白,自殺是這個遭受了太多磨難的小男孩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11

爲你,千千萬萬遍,想起這句話就已淚流滿面。

當你說謊,你偷走了人們知道真相的權利。

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這裏有一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我在這本書裏看到了對比:

阿米爾的懦弱和哈桑的擔當;

爸爸對阿米爾的失望和對哈桑的讚許;

阿米爾跟哈桑的關係和索拉雅跟她的傭人茲芭的對比:

阿米爾愚弄不識字的哈桑,用他不懂的晦澀字眼取笑他;索拉雅教茲芭寫字,爲茲芭閱讀;

阿富汗的寧靜生活和第二次戰爭之後的對比:

音樂震耳欲聾,蒸饅頭和油炸菜餅的香味從屋頂和敞開的門戶飄出來。過去這兒商店賓館林立,遍地食肆和霓虹燈。

可是如今,街頭巷尾都能見到他們,身披破麻布,伸出髒兮兮的手,乞討一個銅板。而如今乞食的多數是兒童,瘦小。

戰爭讓萬物如芻狗,戰爭奪取了人們的生活,家人和未來。“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

願你來生不要生於亂世,願你犯錯後能找到救贖的道路,願你的所有善良都被溫柔以待。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12

一本描寫阿富汗人民的小說《追風箏的人》風靡全球。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質,故事殘忍,但又飽含着溫暖,讀起來令人蕩氣迴腸。

爲你,千千萬萬遍。每次讀到這句話都會使我潸然淚下。

爲了保護阿米爾,其實在阿塞夫的武力威脅下,哈森還是毫不猶豫的拿起了彈弓,說着與身份性格不符的話;爲了讓安米爾拿到風箏比賽的第一名,獲得父親的賞識,哈森不顧一切的去追逐那頂藍風箏,即使將受到非人的傷害,他也沒有將藍風箏拱手讓人,之後仍銘記着自己的承諾,將藍風箏送給了阿米爾;在被污衊偷竊時,他沒有揭發阿米爾的所作所爲,而是懇求阿里守住這個祕密,在自己名譽受損的第一時間,他想到的仍是阿米爾。

“他爲什麼這麼傻?”每次讀到關於他的事件,關於他對阿米爾至死不渝的忠誠時我都在想。

他們從小一起長大,或許是哈森的身份讓他清楚地明白阿米爾是主,自己是僕;或許誰哈森一直打心眼裏的認爲阿米爾自己的朋友;或許哈森一直把阿米爾當做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或許……

後來哈森走了,但他留下來的索拉博也繼承了他良好的品質。他善良正直,在某次事件中,爲了保護阿米爾而攻擊了阿塞夫。那一刻他爆發了,他用自己小小的身軀保護了阿米爾。

索拉博一直銘記着父親哈森的話,“不能攻擊任何人,哪怕是壞人,他們也只是無法分辨好壞才誤入迷途的。”

索拉博就像是另一個哈森,阿米爾想在索拉博身上來彌補自己當初所犯下的錯。他對索拉博很好,就像是對待自己的親生孩子。

就如同當初哈森對他說的話一樣。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13

在跟讀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朋友交流時,書中他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爲你,千千萬萬遍”,當然我對這句話的印象也特別深,畢竟這簡短的一句話詮釋着哈桑所有的衷心!但是書中還有一句話,讓我不得不想很多,就是拉辛汗說的:這裏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從阿米爾來說,他與哈桑的感情始於主僕關係,深於放追風箏,毀於背叛,後又因尋找索拉博而重續!當阿米爾與索拉博並肩作戰對抗塔利班的阿塞夫時,他看見了當初他與哈桑共同面對阿塞夫的挑釁哈桑勇敢的保護自己的那一幕!而如今,是哈桑的孩子再次用彈弓解救他們於危難之中!因背叛而染上心病的阿米爾,此刻如釋重負,心病悄然無蹤!不管最後阿米爾和他的妻子索拉雅是否與哈桑相處的愉快,或許更重要的是阿米爾的心病如何得以痊癒:勇敢地面對犯下的錯,勇敢地踏上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在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上,阿米爾曾爲懦弱洗脫:爲了一個“哈扎拉”孩子他竟深入虎穴,他本可以拒絕拉辛汗,拒絕來到這個令人絕望不安,充滿恐懼與死亡的地方,畢竟懦弱也沒什麼!在喀布爾面對塔利班的阿塞夫時,他的內心經歷着與當初爲了得到完全的父愛而陷害哈桑迫使阿里與哈桑不得不離開喀布爾的那個下雨天他站在二樓窗邊望着哈桑離開時近乎相同的痛處!他想着他完全可以像印度電影裏的情節一樣跑下樓拉住哈桑並挽留到最後,他沒有,而在喀布爾面對的是索拉博時,他的選擇卻截然不同!當他回答法拉德說他與那個塔利班(阿塞夫)都是罪有應得時,當美國被塔利班偷襲時,當阿富汗被美國轟炸時,似乎印證着一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當阿富汗國王重新登基時,當索拉雅父親被召回重擔重任時,似乎也印證着一句話:留着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拉辛汗寫信給阿米爾並告訴他真相時,又印證着一句話:忠言逆耳!當索拉雅被她父親從一個吸食的阿富汗男人手中生拉硬拽回家時,父愛有的時候可以很野蠻…

最好的是,阿米爾從有心病到心病得以痊癒,印證着:解鈴還須繫鈴人!不怕犯錯,怕用一個接一個的謊言掩蓋!當能體會到阿米爾心病痊癒的那一瞬間是多麼多麼的幸福時,我想我們都應該像後來的阿米爾一樣,有一顆勇敢的心,勇敢地踏上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14

爲你,千千萬萬遍。人都有自私的醜陋,而人最不可饒恕的犯罪則是盜竊,其他所有的犯罪都是盜竊的變種。當你殺人後,你盜走了他的生命,盜走了他妻子的丈夫,盜走了他孩子的爸爸。當你說謊,你盜走了別人獲知實情的權利。所以說,盜竊是一切犯罪的原始。每個人都有貪婪,只希望所有的美好只屬於自己一個人。可用背叛換來的這些美好又顯得是那麼的慘不忍睹,良心的譴責又怎能體會到那種得到的快樂?有些時候正是因爲我們自私而失去了面對困難的勇氣,阿米爾的懦弱將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僕人夥伴趕出了家門,同樣他的這種懦弱斷絕了爸爸和他夥伴爸爸四十年的感情。你有沒有一個朋友,不論發生什麼,他都爲你遮風擋雨爲你犧牲?懦弱的阿米爾做不到。這種爲朋友犧牲的勇氣在自私的籠罩下是看不到的,拋開私慾,朋友就在身邊,一句謊言,一句嘲笑,這都是自私!

當你向你的“朋友”求助時,他對你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那麼,恭喜你,他是你最好的朋友!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15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的捫胸自問。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16

初讀這本書感覺不怎麼讀得懂,後來,才發現是沒有用心去閱讀。《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交織着愛,恐懼,愧疚……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

阿米爾爲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無法面對哈桑,於是用計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發戰爭,阿米爾被迫與父親逃亡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爲了贖罪,阿米爾再次回到故鄉,希望能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好友竟然是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爲了救贖,他把哈桑的兒子帶到美國。

在一次聚會上,阿米爾再次放起了風箏。阿米爾與哈桑從小一起長大,哈桑對阿米爾呵護極致,兩人的父親也是好兄弟,實際上他們是主僕關係,但是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倆的感情,相反這種感情得到了延續,哈桑和阿米爾感情特別深,但是因爲哈桑是僕人,媽媽拋棄了自己,經常受到同齡人的譏笑,而阿米爾因爲有出色的父親備受大家關心。

一次阿米爾與哈桑遇到一羣朋友,那些人被哈桑指指點點,阿米爾在一旁觀望,從小的好兄弟被人欺負,阿米爾竟然無動於衷,哈桑爲了保護阿米爾經常受人欺負。他一點也不害怕壞人,他很勇敢。隨即這引起了阿米爾的嫉妒之心,父親對哈桑的讚賞與期許更令阿米爾厭惡。他設計把哈桑趕出家門。

哈桑被阿米爾這個好兄弟拋棄,遠離了他們的生活,多少年過後,阿米爾知道哈桑是自己的兄弟,他很愧疚於是四處尋找哈桑,找到哈桑又能怎麼樣,感情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了,好朋友的背叛,無疑是對哈桑的巨大打擊。

友情這麼脆弱,因爲身份的差距,因爲嫉妒心,竟然被拋棄,阿米爾的愧疚是一輩子的,他與哈桑那放風箏的日子已經遠去,斷了線的風箏再也不可能回到原點。哈桑依舊,只是他的臉上少了笑容,剩下的只有空洞的眼神。可見阿米爾對友情的背叛給哈桑那個留下了多大的陰影,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再癒合。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鮮紅或湛藍。望着遠方的風箏,我們追尋,我們仰望,在追風箏的路途中,我們詮釋一整個世界。這途中,有溝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沒有人會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爲,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風箏來來回回,可放風箏的人不再是原來的摸樣……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17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合上書本,我耳畔還清晰迴響着"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背後隱藏的愛恨糾葛,心靈羈絆,一絲一縷又細細密密地纏上心頭。回想整個故事,並沒有讓我時時刻刻心潮澎湃,卻在我心靈的深處激起陣陣漣漪。這人性的醜與美在我體內引起深深的共鳴。

有時我甚至會想如果我是阿米爾,我會怎麼做呢?在那一條陰暗的衚衕裏,看見那堆碎磚塊上面哈桑的棕黃色燈芯絨褲;看見哈桑那任人宰割的眼神。我真的會不顧一切地衝上去,爲哈桑挺身而出,而被阿塞弗折磨、傷害與嘲弄,接受一切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後果嗎?可是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在那個時代有一道橫在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鴻溝:哈桑——一個哈扎拉人。所以我理解阿米爾,理解是這個時代逼他作出的決擇。也正因爲這個導火索,故事情節發展,讓阿米爾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最終成爲一個真正的男人。

作爲讀者我不想去責怪阿米爾,可也不想去讚美哈桑。哈桑固然忠誠、固然善良,他的行爲固然讓人感動,可是他骨子裏那種根深蒂固的奴性卻無法改變。當哈桑被阿米爾欺騙,他同時忍了;當哈桑被阿米爾凌辱,他也忍了;當哈桑被阿米爾願望,他更忍了,甚至還承認了。這一幕幕讓人心痛的場景接二連三的上演,讓哈桑作出這一切的是他與阿米爾的濃濃友情,更是他奴性的不二證明。爲何他不反擊?爲何他不解釋?是因爲他早已打心底認定他是一個哈雜拉人,只是一個再卑微不過的僕人而已。追其根本,罪魁禍首還是那個時代。而阿米爾和哈桑只不過是那個時代的悲劇罷了。

這個故事的結局出人意料,就像是佛教的輪迴。曾經是哈桑爲了阿米爾千千萬萬遍,如今阿米爾爲了索拉博——哈桑的兒子千千萬萬遍。他會爲索拉博追逐天上的風箏,由一個放風箏的人變成了一個追風箏的人。至此文章題目的含義就展現在我們眼前:這風箏即是人性的光輝。阿米爾完成了輪迴也完成了自我救贖。不然他會揹負着自責的苦難,隨着時光的流逝日漸沉重,直至他生命的終結。

是愛與自責讓阿米爾人性的光輝覺醒,讓《追風箏的人》有了一個"圓滿"的大結局。但我心中卻升起一絲淡淡的惆悵:因爲哈桑死了,看不到阿米爾的成長與救贖。那麼阿米爾的救贖是不是太晚了呢?看不見哈桑與阿米爾冰釋前嫌,兄弟相認的感人場景,小說的結局是不是還不夠圓滿,還是作者故意這樣安排,讓小說更有發人深省的深意、更加悲傷嗎?我想了很久終於明白了:其實阿米爾的救贖並不晚,至少對那個時代並不晚,以他在忍受別人異樣目光下撫養索拉博爲結局,即代表了人性的覺醒,更加是這個時代黑幕上一道亮眼的曙光。而文末的"我追!!!"更代表了作者心中的希望與期待。記得書前曾寫着"獻給所有阿富汗的孩子。"我知道阿富汗還有很多孩子沒有童年。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18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了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了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了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了,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了,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了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了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了,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了,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了,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了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了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了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19

《追風箏的人》是男主人公阿米爾尋找心靈救贖的回憶錄。

阿米爾從小生活在阿富汗一個富足的家庭裏,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有一個同樣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情同手足的僕人哈桑。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無論是阿米爾做了什麼,他總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爾遭受壞孩子的欺負的時候,他也是挺身而出,爲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卻清楚的感覺到,自己並沒有把這個出身低賤,目不識丁的哈桑當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賽風箏的傳統,並且按照慣例,那些被擊落的風箏可以被看作是勝利者的獎賞,哈桑聰明機靈,是個追風箏的能手。某年冬天的賽風箏會卻讓阿米爾和哈桑友情徹底的決裂。那次的比賽,阿米爾成了冠軍,哈桑爲小主人去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

習慣了哈桑的一諾千金,阿米爾知道他肯定能順利完成任務,他滿心歡喜地等着哈桑爲自己帶來戰利品,可哈桑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只好出去尋找。可卻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驚呆了。原來,追到風箏的小哈桑遇到了麻煩:正被幾個曾經找過阿米爾麻煩的壞孩子脅持,對方逼迫他拿出風箏,而哈桑不願意,於是,勢單力薄的他因此遭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恥辱——被這幾個壞孩子強暴了!而即使在這樣,他死命地保護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殘酷的一切,站在巷口的阿米爾全部看在了眼裏,可是,他卻沒有勇氣上前制止 !

那次事件之後,阿米爾內心就開始被羞愧與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對不起朋友,自己懦弱,虛僞愧對朋友的忠誠。這樣的感覺一直把他壓不過氣來,終於,他在父親面前撒謊說哈桑是小偷,讓父親趕他們走。而即使是這樣莫須有的傷害,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雖然父親執意留下他們,他們還是黯然地離開了。

幾年之後,阿米爾隨父親去了美國,先前優越的生活沒有了,在美國的日子,他們過的很窘迫,可父親還是一貫地有擔當,靠着父親賣力的打苦工,阿米爾順利地完成了學業,開始工作,戀愛,結婚,直到父親去世。對他而言,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來淡忘過去回憶的良方。

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着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跟哈桑的兒子談到他父親追風箏的時候,阿米爾充滿了欽佩和尊敬. 他帶着哈桑的小兒子一起去放風箏。

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阿米爾的自我救贖之上。其實每個人的生活很平淡,可能沒有那樣的事情讓你來面對與阿米爾類似的困境:犯一個禁錮着自己一生的錯誤,爲此感到遺憾,難堪,讓我們總是爲此耿耿於懷。也沒有人太多的人回象小說裏的阿米爾那樣,在自己犯了錯的多年以後,還能有重新贖罪的機會。這種太過巧合的事在小說中讀來自然流暢,但現實中並沒有太多機會去體會,也不會有太多的人願意有這種機會來體會。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也許會像阿米爾童年的時候那樣,有一個親如弟兄的人,可能你們身份不同,職業不同,甚至是國籍不同。當他們全心全意對你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你是覺得這是必然的呢,還是這是你應得的,你有沒有好好想過自己應該如何珍惜這樣的一個人。而不是在自己犯錯之後找個藉口與這個人斷絕關係呢?

也許很多人會說:我也一樣對他的阿,我也一樣爲他着想,也一樣願意盡我的一切力量去完成他的願望。但是真正當一件足以影響你們一生的事情發生時,你是否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你那個最親的人。

人們往往會忽視那個永遠躲在角落,但是卻是永遠對你最親的人。覺得他們都跟我那麼親了,根本用不着費力來維持這種關係,而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的對待他們,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曾經有人當面對我說過:“爲什麼所有人的意見你都能耐心聽取,唯獨你父母的意見你卻一點也聽不進取。”想想以前,無數次爲了一點小事跟父母擺臭臉,難道我這樣做的資本就僅僅是父母總是無條件的支持你,在我最不開心的時候,本想來開導的卻最後總是成爲我的出氣筒,事後又總是來噓寒問暖,我們卻爲了自己那一點小小的自尊而不理不睬。我們就是這樣對待那些對自己全心全意而又別無他求的人的嗎?雖然長大後象阿米爾一樣儘量找機會彌補,而父母也像阿哈桑一樣仁就毫無怨言的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但是當初爲什麼要爲了自己那個小小的風箏,那個現在想來毫無價值的自尊心而忽視自己身邊的人。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他想要追逐的風箏,有的人追到了,有的人沒有追到,有的人憑藉自己的力量追到了自己心中的風箏,有的人憑藉他人的力量追到了那個風箏。但是,請記住,在你追逐你心中的風箏的時候,不要忽視了自己身邊的人,忽視那些往往躲在角落裏,毫不起眼但卻是最最關心你的人,給他們一點關愛,哪怕就一點。不要認爲他們對你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更不要爲了自己的那隻風箏而讓那些人作出了痛苦的犧牲,最後才哭往往比笑到最後更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結尾很酸楚。主人公犯了錯,然後用一輩子去贖罪,生命厚重而沉重。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20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我的思緒如同天上的一隻只風箏高低起伏。宛若在夢中,我聽見心底有個聲音對我說: “爲你,千千萬萬遍。”我想起了那隻藍色的風箏,想起了哈桑——那個兔脣的哈扎拉少年。

故事發生在七十年代的阿富汗。那時的阿富汗沒有硝煙,沒有戰火,阿米爾和哈桑就出生在這裏,一個美麗祥和的地方。

阿米爾和哈桑的命運,或許在出生時就已註定。也許是阿米爾父親與哈桑父親的主僕關係,也許是普什圖人對哈扎拉人的歧視,使阿米爾和哈桑,不可能成爲真正的朋友。

阿米爾十分渴望父親的關愛,於是參加了一場風箏比賽。當天空中只剩下他的紅風箏時,他取得了勝利。忠誠的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但就在回去的路上,哈桑被曾經得罪過的人攔下。這時阿米爾也找到了哈桑,他看見哈桑被人欺辱,卻跑到了一邊。正是因爲他的膽小、怯弱,使他一生都在贖罪的路上。

我們或許無法責怪阿米爾。因爲我們每個人心中,也藏着一個像阿米爾一樣的小人,膽小、怯弱的小人。我們只能用自己的選擇去彌補我們所犯的錯。

成年後的阿米爾爲了贖罪,放棄了在美國安逸的生活,回到了阿富汗,時局動盪的阿富汗。是的,那裏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一路上,他歷經坎坷,也知道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他要救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他的親侄子。

人生就是這樣,不斷的犯錯,然後彌補,然後再無可避免的犯錯,然後再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彌補。在這條通向好人的路上, 阿米爾一直在贖罪。歷經千辛萬苦,阿米爾終於把索拉博帶回了美國。

燦爛的晚霞中,一隻只風箏在天空中翱翔,又是一場風箏比賽。阿米爾和索拉博齊心協力,將最後一個對手的風箏割斷,他們贏了。當那隻風箏飄落時,阿米爾追了上去。就像兒時的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一樣。爲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用一生去追的那隻風箏,是親情、友情、愛情,也是正直、善良、誠實。這是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一個健全的人,一個他自我期許的人。追風箏的人,所追逐的僅僅是風箏嗎?很明顯不是。我想,那隻風箏既是哈桑去追逐的那隻斷線的風箏,也是阿米爾成年後去追尋自我救贖的那隻他心裏面的飄忽不定的風箏,更是我們千千萬萬人所要尋求的內心的無愧和寧靜。

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不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的去追。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21

今天我想說的是我對於這本書的認知,可能語言略顯遜色,但是真情實感總讓人難於忘懷,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我”贖罪的過程,也不是我經歷磨難的艱險。

令我最難忘的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它可以使任何人瞬間失去一切,我看見商人一下子成爲救濟的對象,我看見教授一下子成了乞丐,我看見孩子一下子就失去了父親,我看見殺戮隨處進行,我看見人生可能瞬間停頓。

一下子想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和平是那麼重要。至少,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安靜的享受陽光的溫暖,自由的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孩子躲在母親的懷抱享受哺育,但是對於戰爭中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奢望,可想不可及的事情。就如小說中伸手乞討的教授。

但是我最想說的不是戰爭,還有更讓我難過的,那就是阿米爾的自我救贖,等了幾十年,人都死了,才鼓起勇氣去拯救失去的靈魂,是那麼可悲。我在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生命變的真實起來,有沒有幸福從一開始就沒有錯誤產生。

如果小說中的阿米爾能夠有一個導師指導他的生活,理解他的苦悶,傾聽他的心聲,我想他不會那麼懦弱,我想他至少知道這時候自己該怎麼做,這樣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他失去母親,沒有愛的依託,更重要的是沒有人來指導這個看上去富庶的大少爺,財富就是一切了嗎?阿米爾實際從情感上講是一個貧窮者,所以即使他有太多想法的時候也不能,被他人所理解,不能被他人,發生這些誤解的原因是因爲他擁有了太多的財富,可是我們知道財富與思想不能等同的,阿米爾一個可憐的思想乞討者。哈桑之所以勇敢,是因爲他從小灌輸的是服從與盡職,雖然貧窮,但他有阿里無限的愛,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者必須做什麼,阿米爾卻沒有人來告訴他指導他,這對於尚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那是缺憾,更是教育的失敗,即使有父親,即使有老師。

想到今天中國的孩子,雖然還不是最發達的國家,但是至少是平安的社會,那麼孩子的成長就不用擔心了嗎。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渴望,對於他們的成長,作爲家長,作爲老師都應該樹立準確合理的教育觀念,教育首先要育人,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反觀中國家庭教育現狀,我不無擔憂,因爲獨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家長孩子都不能正確看待孩子自己與學習,一味的走溺愛的教育路線,不能吃苦,沒有正確對待挫折,就一定能平安度日嗎?很多家長看見孩子被欺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來一頓教育,“孩子,他要再揍你,你就揍他,使勁,出了事,你媽我給你兜着。”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矛盾就是這樣的教唆,變成惡性事件。作爲父母最應該做的是瞭解事情原委,弄清是非黑白,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回擊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其實,最希望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他用愛心,指導着阿米爾的成長,雖然只有短短的時間,他用行動指導阿米爾的寫作之路,我們從那個寫作的皮本子,就能看出,寫作對於阿米爾來說,是那麼重要,那個本子就是對他愛好的最大支持,更是書法內心的最好地點,也是後來,只有“拉辛汗”才能把“阿米爾”從美國不遠萬里拉到黑暗的阿富汗,來贖罪來證明自己,雖然有點晚,但是至少他來了,至少他救瀆了自己的靈魂,讓人生的後半生沒有遺憾留存。如果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那麼這世界就會少幾個阿米爾的羞愧,也少幾個哈桑的被欺,也沒有哈桑的“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沒有主見的奴性語言,更沒有阿瑟夫變態的人格.

故事就是故事,幸運的是阿米爾沒有被塔利班殺死,幸運的是他被索拉博相救,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在移民局工作的舅舅相助,試想如果沒有這些,那會什麼樣?小說就是小說,它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此時的我們最擔憂的還是處於水深火熱的孩子們,還有心靈空虛的孩子們,他們正在等待我們的正確學習指導、尤其是做人的指導。

講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心得 篇22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不知打溼過多少曾看過這篇小說的人的眼眶。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勝利。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爲了捍衛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侮辱,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於是,哈桑就淪爲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當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爲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說"他只是個哈扎拉人"想着哈桑對自己忠誠,自己卻背叛了他,阿米爾充滿了負罪感。事後,阿米爾多麼希望哈桑能責罵他,甚至能夠打他一頓,而哈桑並沒有這樣做,還是像以前那樣忠誠。越是這樣阿米爾越覺得負罪感深重,爲了減輕良心的折磨,他便疏遠哈桑,最終設計陷害了哈桑,導致阿里不得不帶着哈桑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阿米爾的父親親在知道哈桑離開後嚎啕大哭,阿米爾一直不能理解這是爲什麼。

後來,俄國侵佔了阿富汗,戰爭使這個國家滿目瘡痍,不得已父親帶着阿米爾四處避難,最終到了美國,在那裏阿米爾開始了新的生活,成了家,父親因爲癌症的折磨永遠的離開了他們。

但,正如一句話所說:生命在於折騰。一場命運的救贖再次開始。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着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爲索拉博追着風箏。

當他爲索拉博放出久違的風箏時,他是否釋然了呢?當他恍惚間看到那個拉着風箏線的兔脣少年時,他是否涌起陣陣思念了呢?當風箏掉落,他爲索拉博去追時,“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否勾起了他最美好的回憶呢?他是真的成長了,或許就在踏上營救索拉博——那條重新通向好人的路上時。

“爲你,千千萬萬遍!”無論何時,這都是最動人的句子,任時光流轉,任滄海橫流。這是哈桑對哈米爾未曾改變的承諾,也是阿米爾對索拉博對哈桑發自內心最堅定的救贖。時過境遷,那風箏依然高高地飛起,那麼遠,那麼美……所有的遺憾,懺悔,恩恩怨怨,都隨風飛走,只是這樣的一個聲音在空中久久迴響:“爲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是一個象徵。它是珍貴的友情、溫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爲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爲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一種對希望的寄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