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讀書心得1200字(通用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9W

左傳讀書心得1200字 篇1

隱公二年到隱公四年,魯國顯得很安靜,旁邊的衛國卻亂得很,三年內,王位上先後坐過四個人。第一個,是衛莊公。衛莊公挺有豔福一個人,娶了不少小老婆不說,還有一個相當漂亮的大老婆,是誰呢?就是詩經衛風《碩人》的女主角莊姜,她是齊國公主,詩經雲:齊候之子,衛候之妻,東宮之妹,邢候之姨。

左傳讀書心得1200字(通用8篇)

她長得美,衛國人用了種.種比喻來讚美她,這些比喻堪稱經典,爲後世傳唱,“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傳說莊姜是一個非常賢德的女子,她膝下無子,後來莊公娶了陳國兩姐妹,姐姐厲嬀,妹妹戴嬀,戴嬀生了桓公,莊姜很喜歡,就當成自己兒子來養。莊姜的兒子,按禮自然就是繼位之人了,那個時候莊公也老了,他死了以後,桓公順理成章繼了位。可惜王位沒有坐幾天,就被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叫州籲的公子,給滅了。這個州籲是當年他父親相當寵愛的女人的兒子,好暴力,目中無人,莊姜就很不喜歡他。當年朝中有老臣叫石碏的,就給莊公敲過警鐘,說這個娃娃沒被好好教育,以後一定是個禍害。他的推理很簡單:自古以來,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剋制的意思)的人,是十分少的,州籲寵愛太多,以後一下子都沒有了,不崩潰就只能造反了。可惜莊公不聽,桓公即位,而被州籲殺了。

州籲也是個上進的主,要政績的,他一上位,就決心做一件大事,去清肅上世的恩仇。-這又要說隱公一年的時候,鄭伯討伐共叔段,當時共叔段的兒子共叔滑流竄到衛國,衛莊公幫他打鄭國,結果來來去去鄭衛兩國就結了仇。現在州籲想去打鄭國,一則他得找個同盟的(鄭國挺強大的,衛國單挑肯定不行),二來也得找個合適的藉口,最好是借他人之手。他觀看了一下國際形勢,也是碰巧,就在那個時候,宋國和鄭國有了點過節。

那是在隱公三年的時候,宋穆公去世了,他是個講仁義的人,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他哥哥的兒子(後來的宋殤公),只因爲當年他哥哥把王位傳給了他。他把自己的兒子馮送到了鄭地居住。鄭國人覺得馮很委屈(不知道馮是不是也覺得其父對自己太不公平,嘰嘰歪歪了幾句),決意幫他(一方面也是利用他,如果馮當上了王,自然強大的鄭就和宋是同盟沒得說)。這個時候,州籲就去找宋國,挑釁殤公打鄭國,說如果宋出兵,他衛國就出兵出力,連帶着還有當時與衛交好的陳國和蔡國(可惜州籲殺了陳國戴嬀的兒子,陳國還與衛國交好)。這是在隱公四年的時候。左傳上記載伐鄭有兩次,一次在夏,一次在秋,都很可愛,第一次打了五天,估計是不分彼此;第二次勝了,正好又是秋天,把鄭國的糧食扛了回去(取其禾而還)。

然而州籲老是打仗,國內人民不喜歡了,所謂民可以覆舟也,州籲這個道理就算不明白也是有直接感受的,可他還是個愣頭青,扶持他的石厚也沒什麼主意,就跑回去問他的父親石碏。石碏當年就警告衛莊公關於州籲的事,也讓自己的兒子石厚少跟州籲往來,結果都沒聽他的,石碏在莊公死後就告老隱退了。現在石厚跑回來問父親,怎麼樣能夠穩固州籲的地位。石碏說,很簡單,去見周天子就行。他還告訴他的兒子,因爲陳國正與周交好,陳又與衛關係好,你和州籲去打點一下陳國,通過陳國的關係去見周天子,就一定見得到。兒子一聽,像是個好辦法,就和州籲去了。哪想到虎毒不食子,石碏卻大義滅親,他一面又去陳國,說州籲和石厚都是弒君(衛桓公)之人(而且衛桓公無論怎麼說,都和陳國有血親關係阿),自己年老無爲,建議陳國把他們殺了。陳國於是把州籲和石厚逮捕起來(自己送上門的),等衛國自己發落。兩個都被殺了。宣公即位。這就是有名的石碏大義滅親,史書謂之曰“純臣”也。看上去,也不知道是不是古人都多子,親情總顯得很單薄。兄弟殘殺,父子殘殺,常見得很。可怕。

另外,隱公三年的夏天,魯隱公的親生母親聲子死了,大概是因爲隱公乃“攝政”,所以並沒有以大禮葬之書之。又一嘆。

2.這幾節裏,出現的諸候國,有幾個重要的,一個是齊國。齊國是姜子牙的領地,都城在山東淄博附近。一個是陳國,嬀姓,都城在今天河南周口淮陽一帶。一個是蔡國,是周室子弟的封地,都城在今天河南上蔡(駐馬店不遠)一帶,離陳國很近。另外一個,就是美麗的莊姜的姐姐嫁去的邢國,在河北境內,以後碰到的時候再細查。

左傳讀書心得1200字 篇2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書櫥,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語文書,一時興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來,讀到其中《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一文,莊公,一出世即爲母所惡;段,莊公之胞弟也,爲其母所偏愛。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廢長立幼之意;莊公即位,段又恃母愛驕縱無忌。

大臣們恐釀禍患,紛紛請除之,莊公卻處之泰然。莊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禍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養癰成患,“多行不義,必自斃。”終於,段爲莊公表面寬容的假象所矇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機會終於成熟了,莊公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堂堂正正地伐滅段叔而免去了來自任何一方的譴責了。莊公故意放縱其胞弟的篡權之心,併爲之“創造”條件、“創造”機會(當然是設置的圈套),培養之,引導之,令其事發後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謂險毒陰深矣。

難怪有人評說,鄭莊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聯繫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頗有感觸。某些調皮頑劣的學生,不是那麼願意聽取老師的批評,有的則視老師的苦心勸告爲兒戲,更有的則乾脆頂牛,他們對老師的教誨是那麼的反感。教育者見教育不見成效,也就有喪氣、賭氣的時候:算了,讓他去。

甚至想,平時裏小打小鬧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癢,不如“穿皰”徹底整治痛快。或曰,學校管不了他,將來讓社會去管他,讓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見,不是終於也有那麼幾個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嗎?

但我竊以爲“做人須當講人品,爲師更應尚師德”,爲師者而放棄了教育的職責,是爲失德也。對於班中一些頑劣調皮的學生,儘管有時明知有些話講了也是白講,但作爲一名老師,教育乃是我的職責,我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

而同學們尤其是那些經常挨老師“訓斥”的“差生”們呢,聽了這段故事,難道就不生一點新的感觸?難道還能高興於老師對自己的不管不問、或曰不敢管不敢問、或曰不願管不願問?難道還能將老師對自己的這種聽之任之作爲炫耀於同伴的本領?難道還能憎恨那些敢於管教你們的師長並伺機對他們施以報復?難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師變爲鄭莊公?

鄭莊公其人,學生莫愛,老師莫學。

左傳讀書心得1200字 篇3

這個年輕人應該是鄭莊公的愛子了,而且還算是一個有爲的年輕人.婉言謝絕了齊國送來的美女,不知道是爲了什麼原因?如果是爲了政治,通過這次聯姻,可以加強齊鄭之間的聯盟,那公子忽應該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更何況文姜可是有名的美女啊,可以說是財色雙收.爲什麼?,

現在他又代表鄭莊公出兵幫助齊國抵禦北戎的進攻,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斬殺三百,俘虜了大良,少良兩個元帥.齊僖公一看,少年有爲,又想把自己另外的女兒許配給他,他又拒絕了.

但是,齊國在論功行賞的時候,主持人魯國這個迂腐的教條主義國家,卻沒有把鄭國放在前面,惹得我們的少年英雄很不高興.

後來,四年之後,就爆發了有郎之戰.

在前面的《左傳》裏,有三處提到了這位可愛的年輕人。

“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爲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爲質於鄭,鄭公子忽爲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隱公七年, 鄭公子忽在王所,故陳侯請妻之。鄭伯許之,乃成昏。”

“隱公八年,四月甲辰,鄭公子忽如陳逆婦嬀。”

現在是恆公六年,公子忽已經成婚多年了。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謝絕了齊僖公的婚事,倒是說明了這個小夥子是個性情中人,敢愛敢恨。

在後面的歷史裏,這個人物再次出現,卻是引發了一場腥風血雨的王位爭奪戰,這個年輕人又一次做出了讓我們驚訝的事情,歷史真的不屬於這樣的年輕人。

鄭莊公這位老英雄,看來還是十分喜歡這個嫡長子的,年紀輕輕地就開始栽培他。當年鄭莊公和周王室關係緊張的時候,相互交換人質,公子忽就是人質。按照觸龍說趙太后裏的說法,這是在給公子忽積累政治資本。後來公子忽在周王室那裏和陳侯的女兒成婚,和陳國接了親家。

不過可惜的是,這個親家實力太弱,終其在春秋的歷史長河裏,永遠是陪角,連一次象樣的政治作爲都沒有,隨時都寄人籬下的苟延殘喘。鄭莊公在和周王室的長葛之戰的時候,陳國迫於壓力,加入到了周聯軍的行列。可對手又是親家翁,着實讓這個陳侯爲難。所以,在兩軍一交戰的時候,陳國首先潰敗,將周聯軍的左翼讓給了鄭莊公,結果周聯軍打敗,周恆王中箭受傷,險些成爲鄭國的俘虜。這也算是爲鄭國出了一把力吧。

左傳讀書心得1200字 篇4

今天在旅途中翻看左傳,看到兩個地方讓我生起了感慨。第一個地方是鄭國的子產,齊景公爲他修建了華麗的居所,但是他依然搬回了舊地,並且讓那些因爲他的華麗住所而流離失所的人回到原地居祝第二個地方是晉國的欒叔的一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彼此都是好的,才服從多數。好的,是大多數人所希望的。

古代人的智慧和德行真是令今天的我感到汗顏埃由此我想到一些東西。我們最近1--年來雖然擺脫了封建的束縛,整個社會的全部層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而這一切的原動力乃是外部的技術引進和內部的天朝大國的尊嚴。

人,都爲自己的追求活着,有些人,追求的是豐衣足食,有些人追求的是國家安定,有些人,追求的是智慧,有些人追求的是讓老百姓和平的生活。各種不同的人就像漢尼拔手下的軍隊一樣,彼此都有極其鮮明的有點和缺點,如何將這些追求各異的人統-戰到一面大旗之下,爲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就是一個國家或者政黨能否成功的關鍵了。

建國之前的30年,國家最活躍的是一批被稱爲地下黨的人,他們的思維,比起其他所有的社會層次更加敏銳,---在1925年通過調查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並以此爲依據發動各種起義,因爲他最仔細的調查了中國的情況,得到了民-國這個腐朽的統治集體由於依靠的是大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其政治上的不成熟和麪對帝國列強的又依賴又害怕的特點,必然不能將百姓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出來。所以纔敢於一次又一次的通過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願望。雖然資產階級一再的嘲笑根植於物產階級的共-產d是泥腿子,但是,即使在革命最衰弱的時候,在極左路線將革命引向失敗的邊緣的時候,由於共-產d所依靠的無產階級的廣大和---領導的共-產d的頑強信心,最終泥腿子渡過難關並且打敗了一批又一批的美式裝備的國民d軍隊。號稱800萬的蔣光頭軍隊不消4年就被吃的乾乾淨淨了。

所以,有一個敏銳的觀察力和對社會清醒的認識是多麼重要埃

建國的頭30年,最七年級段時間國家最活躍的是被解放出來的生產力,以往由於極端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使得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被嚴重的傷害,因此也就產生了柏楊筆下的一些醜陋的行爲,但是經過新中國的改造以後,這些社會發展的桎梏被抹去了,因此社會生產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種情況延續了--年,然後,在此基礎上,藉助蘇聯的科技,中國構建了自己的工業體系,由於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最迫切需要的一直是一種能對抗西方先進武器系統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完善的工業體系,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因此,在獲得一個和平建設的機會,又從內戰的爛攤子中喘過氣以後,中國最活躍最有理想的一羣人,立刻投入了軍事工業和重工業,他們爲了建設強大的工業體系和國防體系,廢寢忘食,不惜犧牲自己,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勞模,他們有些活到被領導接見,但是大多數都默默的化爲青山,但是他們無怨無悔。他們對待生產就像對待日寇和反動派一樣的有熱情,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特別是軍隊轉產的工農生產隊伍裏面,有軍隊轉業成爲石油師的大慶人,冒着零下幾十度的嚴寒跳進鹼性的泥漿中用身體阻擋結冰,有軍隊轉業的新疆農墾師,爲了在戈壁灘中開闢生產的綠地,戰天鬥地忘我犧牲,把天山南北變成了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區。現在很多人被經濟危機嚇破膽了,覺得中國會發生很不幸的事情,但是回頭看看,建國以來多少建設者爲我們打下了多麼美好的工農業基礎,建設了多少基礎設施和國防設施,那樣艱苦的環境我們都過來了,眼前這點問題算啥呢?

這30年我們在完整工業基礎之上做的事情就是要盤活資產,用這些工業體系去嵌入全球的物流循環之中,去找回往日的繁華。所以這30年最活躍的是做生意的人,我們看到大批的人白手起家成爲富翁,很多政府成員也沾光,通過行政手段來促進資產的盤活。所以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家,雖然這個很受底層詬病,但是客觀上,使得國家的資產沒有像蘇聯一樣完全被蒸發,算是一種比較合適的保值方式吧。因此,雖然底層很多人在抱怨,但是也主要是抱怨社會不平均,總的來說,所有層面的中國人生活都在改善。而且是以完全不能想象的速度在改善,同時,其他的受到中國產品衝擊的國家則是哀鴻遍野。根本無力組織起反擊來,所以,中國的幾億民工都有活了,而其他地區則拉美化了。

未來呢?中國有了穩定國防,穩定政治,有了強大的出口,有了強大的金融系統,這是霸王之資啊!嘿嘿,進入政府軍是個不錯的選擇呢!

左傳讀書心得1200字 篇5

《左傳》作爲史,在那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所記錄的多是禮樂征伐;作爲《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義”。

“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撇開《春秋》是否爲孔子所作不談,這裏只是希望證明在《春秋》《左傳》文字的背後存在着一種思想理念。誠然,“以《春秋》爲褒貶者,亂《春秋》也”。但史官記錄時所秉的原則必然體現了其時代的價值觀。比如《左傳》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寫不是可錄入《烈女傳》的“好女”便是亂倫敗德的劣女。再比如《左傳》中對管仲知禮的不斷描寫。當然最着名的例子便是“鄭伯克段於鄢”。

那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正因這樣的時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無情,“趙盾弒其君”的描述曾讓我感到戰慄,史筆無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體會到作《春秋》其背後的用心;戰慄過後,不禁爲其熱情所感動。這種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勇氣與信念,很難讓人無動於衷。在風雲變革的社會,堅守着自己的職責,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去踐行這種信念,微弱但固執的守望着他們心中的大義。他們在寫下“君子曰:……”,內心平靜否?寫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襄公二十五年)時,是否感到苦澀和自我感動?

“南史氏”一段讓人熱血翻滾。突然覺得他及他代表的那些史官,是種殉道者的形象。他們沒有力量去改變什麼,也不能許諾什麼,能做的只有苦弱的守望。

他們的悲哀是時代給予的。孔子也爲趙盾可惜,嘆其“亡不過境”,可見傳統的道德規範在當時漸力不從心。宋襄公留給我們的便是那個已逝時代的背影。如今他看起來是如此的可笑,不知歷史的車輪要踏碎多少執着的心。

這些在今天看來,很能引起讀者的感觸。---十年將傳統的根斷了,亦將五四以來西學的根斷了。塊塊傷痕揮之不去,中國人陷入文明空城的困境中而不自知。終極追問的衝動沒有了,公正道義的界限模糊了,自我修善的意識淡漠了。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普遍面臨着信仰缺失的危機。這要修復,絕非一兩本《左傳》就能解決問題的。但孔子作《春秋》以褒貶善惡,欲以其仁義禮智信來匡正社會倫理綱常秩序,此中大義是值得借鑑的。

有人或許會問,泱泱大國風範,這傳承了五千年的難道不是文化麼?,若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解釋,文化一直存在,甚至,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會將我們新吸收的外來知識摧毀,只餘下當時的激動或新奇。若從狹義上來說,這種文化在今天“拿來主義”的大潮下,已淪爲一種工具。

文化同科學技術一樣需要進化。中國社會的確需要尋根,需要溯本,但這絕非簡單的迴歸傳統。

今天的人們所面對的困境與過去不同。古人“感慨所寄,不過盛衰”,而今人是以一個獨立個體的身份來面對世界,他的孤獨感、空虛感,他的壓抑並不是傳統的那一套所能夠緩解的。

重塑價值體系迫在眉睫,而亟待建立的價值體系應當是一種關心個體生存狀況的思想,它應當是一種給與人應對苦難的力量和信仰。當人們心懷一種信仰時,儘管無法改變世界,但世界終究是不一樣了。

懷揣春秋大義,《左傳》中這些可敬可愛的史官的努力,雖沒能改變社會,守住漸漸消逝的三代之禮,但卻給那個激盪時代添上一抹不變的原色,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財富,讓我們迷茫時,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樣,或者單純的感動。

左傳讀書心得1200字 篇6

一個暑假都在研讀《左傳》,只因爲對這段歷史不能條分縷析,確切地講是不太熟悉。這段時間是中國文化大繁榮的萌芽發展期,我卻知之甚少,所以總想了解一些概況。書籍很難讀,文言詞彙太生澀,人名地名國名多而雜亂又離奇古怪,每一個段落都得硬着頭皮去反覆咀嚼,玩味。因爲是編年體的,每一個年代發生的事又不連貫,讀完一部分,腦子裏沒有清晰地脈絡,沒有完整的情節。只好先放下書,到網上去搜索有關這段歷史的電視劇。還好,有一部1996年、1997年拍攝的《春秋列國》,包括春秋篇、戰國篇共62集。我對照着書全部看完。終於把春秋戰國這段歷史粗略的穿成了一串項鍊。

最讓我傷感的是伍子胥掘開楚平王墳墓鞭屍的情節。一個只有家仇不顧國恨的人留下了永遠的的悽惶,成功換來的是最大的失敗,最大的痛苦。讀歷史讓我明白:沒有勝者!齊桓公看似勝利了,作爲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何等威風,卻在飢渴中悲慘死去。桓公死後,衆公子忙於爭奪王位,直到67日後纔在老臣的建議下發喪,其時,桓公之屍已腐爛不堪,蟲蛆爬出戶外,惡臭難聞。齊國霸業隨之衰落。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何等英明大膽的改革使趙國國富兵強,強大的秦國都非常震驚。可是後來趙武靈王一個人被困在沙丘宮,沒有人給食物,也不給水。英雄末路的趙武靈王餓的只有在宮裏爬樹掏鳥窩,他居然堅持了很久。三個月後,趙武靈王被餓死。

吳國暫時勝利了,使越王勾踐忍辱卑躬屈膝,臥薪嚐膽,最後卻自縊而死。

在歷史長河中,我發現了仁者如鮑叔牙,知人理解人;智者如范蠡,低谷中不逃避成功後急流勇退贏得另一片豔陽天。最愚蠢的莫過宋襄公,戰爭中講仁義,不攻擊過河的部隊,不攻擊沒有列好陣的部隊,最後幾乎命喪黃泉。豈不知“春秋無義戰”。

讀史使人明智,一部春秋讓我更深刻地體味到了社會的弱肉強食,各個時代都如此,形式不同罷了,有的明刀暗箭,有的冠冕堂皇,人性大都是醜陋的,猙獰的面目往往被溫情脈脈的面紗所掩蓋。

左傳讀書心得1200字 篇7

千百年前那些蓬蓽生輝的大殿之中,離權力核心最近的皇子間的關係,基本上就是——爭鬥。而莊公和段這對一奶同胞的兄弟生於此,便註定了將要奔向這既定的宿命。

整篇文章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所寫,沒有一句褒貶,可字裏行間所流露出的那鮮明的人物性格卻淋漓盡致,讓人讀完一遍,便有了自己的見解。

莊公自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這是一個複雜而心計深沉的人。

莊公的心思實在教人琢磨不透。對於弟弟段不知滿足地不斷擴張自己勢力的作爲,無論大臣們如何規勸,他都毫無動搖,直到最後弟弟的軍隊整裝待發,意欲將王城一舉拿下之時才反攻——這樣的做法,究竟是對弟弟的疼愛寬容,還是處心積慮?

我想,後者的可能較大。

以莊公之能,能夠早先得到段之大軍準備攻打的消息,就說明他早已在段的人手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他看似與世無爭,實則將段的一舉一動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從未信任過段,又何言疼愛?

莊公利用了段的自私,任由其擴張版圖,最終與其致命一擊。若段未曾擁有過希望,那失敗則不算失敗,可眼見成功近在眼前,到頭來卻只是南柯一夢——剎那間榮華不再,由天堂直墜地獄,由一方龍頭化爲倉皇逃犯,曾執掌翻覆的一片江山如今卻連容身之地都全無,對於一個視權力爲畢生所求的人來說,又是何其大的打擊!

未曾擁有,便不會真正體味到其樂,然而擁有後又瞬間失去,這樣的空與痛又怎能言喻。

所以我想,這或許就是莊公的一場報復——報復姜氏對段的偏愛。

由後文可以看出,“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這說明莊公對母親的愛是真實而由衷的,所以他很快就後悔了自己的所言。

人類對母親的愛以及渴求母愛的心,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而莊公或許不過是一個想要依賴母親,獲得母親青睞的孩子,所以母親對弟弟顯而易見的偏愛大大傷害了他,黑暗的種子就此萌發,日益扭曲着他的心靈,終於根深蒂固,成爲了鑄成這場驚天報復的始作俑者。

一向被寵上了天的段或許永遠不會明白,莊公渴求母愛的心,一個孩子渴求母愛的心,有多麼可憐,又有多麼可怕。

情感的積蓄與爆發,足以摧毀一切。一句“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便能看出姜氏對兩個兒子的態度的天壤之別。

正所謂由愛生妒,由妒生恨,被母親厭惡的痛,與對被母親寵溺的弟弟的妒隨着時間肆意生長,終將歸結爲一個字——恨。

這幾十年積蓄的情感足以湮沒理智,於是莊公親自導演了一出叛戲,將所有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當大軍壓境,看似無力迴天,實則一切盡在掌控之中。命令下達的一刻,他親手爲弟弟創造的幻夢頃刻崩塌,他的報復落下帷幕,可他真的快樂麼?

或許將弟弟逐走於他而言是快樂的,因爲他從未對弟弟施以衷心,而他也並不明白何爲手足之情。但與母親決裂所帶來的,卻是莫大空虛。

所以他會被潁考叔的孝心所感染,發自肺腑地道出:“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莊公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孤獨的孩子。縱然他萬人之上,母親依然爲弟弟處處着想;縱然他城府深藏,他也無法謀來母慈子孝的美好幻想。

常言道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若不是姜氏的偏愛,或許,就沒有後來親兄弟兵戎相見的悲哀場面。

被愛,是一件何其有幸的事。我們生活在充滿愛的世界裏,就算失敗,也有所依賴、有所慰籍;就算被全世界背叛,也會有人站在背後,給予支持、給予信任。我們擁有愛,便擁有了一個莫大的避風港,爲我們遮風避雨,爲我們指引方向。

莊公性格上的扭曲與偏執自幼形成,他渴求母愛,卻不明白自己得不到母愛的原因,其實並不全在弟弟身上。愛本來是很美好的東西,但物極必反,當愛與被愛嚴重失衡,必定會招致一場空前的災難。

所以,在我們理所當然地接納着愛時,我們也要去愛,愛是雙方的,因此付出它的同時,我們也能得到它。

莊公之孤獨,在於他縱然羣臣環繞、美女搭肩,也無一人給予他真愛。而對於我們來說,即使孤軍奮戰,只要還有所愛之人,只要還有愛着我們的人,我們就擁有了拼搏的意義,就擁有了永不磨滅的信念。

只要有愛相牽,人與人間便維繫着永不會斷的羈絆,就算相隔兩地,有愛相伴,有所信念,一如並肩。

左傳讀書心得1200字 篇8

孔穎達是隋唐時期的經學大儒,他博覽羣書,滿腹經綸。曾任隋補太學助教、唐國子祭酒等官職,爲經學研究作出了極大貢獻,《春秋左傳正義》便是其一。孔穎達在杜注的基礎上爲其作疏,使其取得了不可忽視的地位,並獲得了高度評價。

但是《春秋左傳正義》對於初學文獻學的我來說,閱讀比較困難。甚至於對上文所提及的“注”、“疏”的含義,我也不甚瞭解。幸運的是,文獻老師前段時間剛好提及“注”、“疏”並講述了其含義,我方知:對古書的註解叫“注”,在注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作解釋就叫作“疏”。

對於此書的注,大多數我不是特別明瞭,因此我均是藉助疏,即《正義》,來弄清文章的大概意思的。但我在書中卻看見一個奇怪的現象:書中大多數採用杜預的注,而極少看見其他人所著的注,這個給了我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感覺。之所以會認爲這個現象很奇怪,是因爲在文選課上,老師通常會用毛傳、鄭箋、集傳等作爲比較,然後取最佳解釋,而該書卻反其道而行。並且據文選老師所講,對《左傳》做過注的大有人在,如西漢劉歆、東漢賈逵、服虔以及隋朝劉炫等,並且也大有可取之處。但爲什麼孔穎達卻極少用其他人所著的注呢?於是我便去圖書館尋找答案,並從一堆書籍中找到了一個我認爲說得過去的解釋。清人焦循的《春秋左傳補疏序》是這樣解釋的:“唐高祖之於隋亦踵魏晉之餘習,故用預說作《正義》,而賈、服諸家由是而廢”。大概是因爲唐高祖沿襲了魏晉舊習,所以孔穎達獨尊杜注,捨棄了其他人的註解。

衆所周知,“疏不破注”是著疏的原則。華中師範大學安敏博士曾對其做過解釋:“‘疏不破注’是指在一般情況下,疏必須維護注的觀點,以注爲基礎,在此基礎上解釋發揮,但不得對注進行糾正反駁”。文獻老師也曾說過“疏不破注”這個原則及其含義,而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的疏證過程中也始終堅守這個原則,這也是此書最大的特點之一。

而正是因爲這個原則,使得孔穎達獨尊杜注,而獨尊杜注又使許多前人的有價值的註疏消失、亡佚,使白璧微瑕。

爲了堅持原則,所以在知道各注存在爭議的情況下,選擇了支持杜注。如:“《左傳---隠公三年》:‘庚戌,鄭伯之車僨於濟。’”《正義》曰:“案:‘檢水流之道,今古或殊。杜既考校元由,據當時所見,載於《釋例》,今一皆依杜。雖與《水經》乖異,亦不復根尋也。’”明知與《水經》的說法不相同,卻用“今古或殊”這個簡單的理由簡單地帶過,並且不再找尋資料查證、找出正確的解釋,實在是有失偏頗。“不復尋根”的態度也不利於我們讀者繼續探索、尋求正確合理的註解,此瑕疵之一。

爲了堅持原則,所以在知道杜注存在錯誤的情況下,還是選擇避而不談。如:“《左傳---僖22年》: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矣。’”《杜注》:“大司馬固,莊公之孫公孫固也。”根據後文,可知“固”乃是“固執、堅持”意,並不是杜注所解釋的莊公之孫公孫固;大司馬乃官名,這裏指作大司馬的那個人。但孔穎達卻未對其進行修改,甚至未指出杜注的錯誤。這樣使得正義不夠嚴謹,此瑕疵之二。

爲了堅持原則,所以在知道杜注缺乏依據的情況下,依舊言辭隱晦緩和。如:“《左傳---莊公三十年》:‘鬥射師諫,則執而梏之。’”《正義》曰:“杜此注與《譜》並以射師與鬭廉爲一人,不知何據也。”“不知何據”說明孔穎達也認爲杜注此言缺乏依據,沒有材料支撐,但他也只是隨便一提,並沒有明確反對杜注。這樣做顯然有失偏頗,缺少客觀性,此瑕疵之三。

但又是因爲堅持這個原則,使得註釋龐雜、內容混亂的局面被避免了。孔穎達當然不是不懂變通之輩,在杜預沒有爲其作注時,孔穎達也直接採用了前人的有價值的注作疏。這非但沒有違背“疏不破注”原則,而且也使得《正義》更加完備、具體、準確、客觀。

如:“《左傳---桓公九年》:‘享曹大子,初獻,樂奏而嘆。’施夫曰:‘曹大子其有憂乎?非嘆所也。’”正義曰:“服虔雲:‘古之爲享食,所以觀威儀、省禍福,無喪而戚憂必仇焉。今大子臨樂而嘆,是父將死而兆先見也。’”他把曹大子的哀嘆看作是其父將死的先兆,我認爲此處孔穎達取服虔註疏是極好的。因爲第二年曹大子的父親曹桓公便過世,曹大子即位,爲曹莊公,剛好應了那句“是父將死而兆先見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此書雖然有一些缺點,但在我看來此書的的確確是一部佳作。該書始終堅持貫徹“疏不破注”的原則,完全達到了著疏的標準。雖然在這個原則下存在着一些小缺陷,但那也是各種因素造成的結果,不管怎樣,總體上也是極其好的。並且孔穎達對《左傳》中一些杜預未著注處採用了服虔等人的注作疏,對原文進行了適當的補充說明,既未違背原則,又取其精華,也算彌補了一些缺陷。

閱讀完該書,我對文獻學的認識又更深了一步,對春秋時期的歷史、典故等也更加的瞭解,對著疏的原則、方法等也有所涉獵,實在是受益頗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