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8W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1

我從不打算也不願意看一本很厚的書,即便這個作者或者主人公多麼吸引我興趣。我買了很多書,一直都堆在書架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們就被我棄置一旁,獨自安靜的呼吸着,並且不斷被新的塵埃或陽光覆蓋。然而某天週末,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我閒着無事,重新站在書架前,迫於一些奇怪的念頭,我拿出了一些很小的就喜歡的書,這其中就有一本盧梭的《懺悔錄》。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精選18篇)

我最喜歡盧梭的原因,莫過於他敢用坦率的風格寫自傳,從不刻意隱瞞或迴避自己身上的惡跟缺點。在他的思想裏,人都是具有自己本性的,他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他顯然並不把坦露自己的缺點過錯視爲折磨,他深信這一個創舉將會把人的思想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讓我們從新審視自己,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從而改變自己,是自己更加優秀。

讀完這本書,感動之餘,我想如果我們不結合自己的那些不敢外泄的祕密來理解盧梭那種敢於承認的勇氣,是決不會看懂的。有人批評盧梭是一個極其神經質的人,是一個大男子主義者,是一個思想不切實際的、糊塗的思想家。但就是這樣一個神經質的人創造的財富和所閃現思想火花,卻不斷地影響着我們。它讓我想起了許多過去已經忘卻的人和事,正如此文中的一句話:可能當時我們並不會爲了自己做下的卑鄙之事而感到痛苦,我們會說服自己的良知,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終將會讓我們的內心飽受煎熬。也許我們不敢承認自己的罪惡,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別人更多的溫暖,我想這個世界就會充滿陽光。

你如果想了解他那些不幸的歲月中最爲重要的東西是什麼,那就從這本摻合着心酸的書開始吧。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2

剛看完《懺悔錄》時,我想的是一個人怎能用如此歡快的心情來敘述自己生命中悲慘的事情,怎能把平淡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寫成精彩有意思的故事。不懂。

昨天老師出了個關於自傳事實、傳記事實和歷史事實之間的關係的題目,我突然想到,其實所謂的“敢於批評自己、揭露自己”、“最真實”的《懺悔錄》,很有可能也有很大程度的藝術創造的成分。所有,我們還是要有所保留地看此書,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對不對?

儘管如此,我們仍能從他筆下看到一個近似真實的世界——貧民、富人共存卻涇渭分明的世界。不論是樸實的農民、熱心的小店主、出色的阿奈、善良的麥特爾等平民,還是猥瑣的神父、彭維爾、西蒙等人,好好壞壞,都是很真實很鮮活的人物。社會的這一面,或許也只有盧梭這般閱歷豐富、感情細膩的人能寫出來了。

當然,我們還能看到一個近似真實的盧梭——回首往事、不甚感慨、懺悔、抗議、極想爲自己辯解的盧梭。很多地方,甚至直白、深刻得讓我一時不能接受。就像他關於自己風流韻事的描寫,或許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男性的心理?我不敢確定。

開篇時盧梭就說:“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他的勇敢、坦誠都很讓我敬佩,可我還是有時會覺得,他晚年寫這《懺悔錄》時或許也一定程度上被他的記憶欺騙了,他的記憶展現給他的、通過他的著作展現給我們的,或許也有很多滲透了他本人意願的經歷和事實,所以纔會如此生動、鮮活、震撼。

我知道,盧梭是偉大的、《懺悔錄》是偉大的,而我只是茫茫時間長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比微塵還小的`粉末,所以我不敢對巨人、鉅著妄作評論,我只是因爲要交作業寫一些自己的真實想法。請見諒。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3

我順着書架,一格一格的搜索着,尋視着。最後,我拿起了它——盧梭的《懺悔錄》,哪樣的心靈,又是怎麼樣的人需要厚厚的一本書來寫自己的懺悔?這是一本寫有556000個的字的書,厚厚的一本。

每天看一點,中間又因爲太冗長停了下來,幾度想放棄,卻在要歸還的時候囫圇吞棗的看了一遍。這本書可以說是懺悔又實在不是,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吶喊。

在這本書裏,盧梭說:“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麼時候吹響,我都敢拿着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請你把無數的衆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這一個“好”字是如此震憾人的心靈,又是如此悲哀。這本是不得已之作,爲了避免自己成爲一個千古罪人,盧梭在晚年逃亡的路上斷斷續續的完成這本書,否則他不會寫這樣以懺悔爲書名的自傳的。

盧梭就如同一個手術室裏持刀的醫生,先是細細的搜尋,搜尋帶有病症的毒瘤。再爲了防止它擴散,連血帶肉的又挖又切,撕裂般的疼痛,再縫合,再切開再挖。最終卻沒有找到人們所說的毒瘤,只是尋找到一些發炎,或是紅腫的地方,實在不用如此動大手術。可是爲了證明這件事,卻又必須冒着生命危險進行着一場手術。

盧梭事無鉅細的訴說着自己生活的每一件事,能想到的每一細節。從小到大,接觸的人;如何處的事,如何一點點的成長;詳細的寫他受到的恩惠,受到的陷害;寫他的思想,他的成就,他的做法,他的無奈;寫他一生坎坷的人生。

盧梭是瑞士裔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是18世紀法國在革命的思想先驅,啓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法國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音樂中都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他從一個鐘錶匠的兒子取到如此成就,他完全可以自傲自大,可是他卻沒有。卻以極其自卑的語言來形容他的成績,講他的音樂,講他的文學,緩慢而又堅難的成績,他是如此的謙遜。

這是一本自我曝露的自傳,盧梭寫他的不光彩的經歷和一些骯髒的想法,勇敢而真實的評判了自己。

當今社會,你會遇到越來越多的人自戀,自萌,自我,自曝。可是同盧梭比起來就如同一粒塵土浮在空中,那麼渺小,風一吹來便消失的無影無蹤。而《懺悔錄》卻受到人們的長久景仰,流傳千史。

當你心有愧疚,心有疑惑,心有不安,心有祕密,去看一看《懺悔錄》,相信這本書總會給你的心靈一定的觸動。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4

再沒有比《懺悔錄》更能體現出記憶和期待之於幸福的意義的了。在本書的開頭,奧古斯丁點明瞭貫穿全書的兩大主題:尋找自我,尋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慘,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爲失去了上帝;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在尋找上帝的過程中發現真正的自我。記憶和期待的意義就在於,只有通過記憶和期待,人才能實現這一雙重的'尋找。實際上,這雙重的尋找可以歸結於一個問題:人和上帝的關係。這不僅因爲人是上帝創造的,更重要的還在於人的心靈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認識到人和上帝的關係,才能理解作爲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靈——上帝的形象;而心靈作爲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實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懺悔錄》的寫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尋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尋找?既是通過記憶,也是通過期待。奧古斯丁對自我的記憶,不僅追溯到常人無法記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於何處”的問題,而且通過對生平的追憶,奧古斯丁細緻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惡的兩股力量作爲對立的意志在他心靈內部的長期爭鬥。他認爲,從嬰兒時期開始,人就充滿了罪性,終其一生都無法徹底擺脫;然而同樣真實存在的,是一種不斷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誡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鬥爭。對生平的記憶,就是爲了不斷確認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記憶不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過生命,往生命之前無限延伸,就是因爲這股力量最終來自先於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實,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內在於心靈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創造人的初始所賦予人的恩賜。在《懺悔錄》的每一章開始敘述或者討論之前,以及在全書行文的各處,都充滿了奧古斯丁對《詩篇》的引用。布朗(PeterBrown)在他撰寫的傳記《希波的奧古斯丁》中指出,《詩篇》的祈禱語言,是奧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夠表達他寫作《懺悔錄》的深沉動機的唯一語言。而祈禱語言所呈現的正是一種期待的姿態。奧古斯丁的記憶和懺悔,始終處在一種朝向上帝、朝向永恆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懺悔錄》的全部寫作,都在這種期待中獲取力量。屬塵世的記憶和期待之所以顯得虛無,是因爲所記憶和所期待的,頂多是短暫而相對的善好;更不用說,如果記憶和期待的對象是罪的快感給心靈留下的影像,那麼人將在時間中徹底沉淪,無法擺脫罪的習慣對心靈的桎梏。但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卻不同,因爲這時記憶和期待的對象乃是最爲真實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靈更加內在的本質,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實的自我。在這個意義上講,正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把時間中的人和永恆的上帝聯繫起來。在對永恆上帝的記憶和期待中寫作《懺悔錄》的奧古斯丁,雖然仍然處於時間之中,但是他難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嗎?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於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關鍵在於重新獲得上帝和自我,而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關係爲前提。記憶和期待之所以能夠指向幸福的實現,就是因爲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爲恰當的關係。記憶上帝,意味着承認上帝是先於自我的創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認識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爲人的心靈是上帝的形象,擁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體,其中,對過去的記憶對應於人的存在,對現在的關注對應於人的理性,對未來的期待對應於人的意志或愛。人的墮落在於其三位一體朝向了錯誤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於他對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存在、理性和意志並不是心靈具有的三個功能,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心靈的不同描述。犯罪後的人背離上帝的後果既體現爲存在於時間中的虛無處境,也體現爲理性的孱弱,更體現爲意志的錯誤追求。因爲心靈的整體墮落,人的存在是悲慘的在死,人的理性無法把握時間的本質,而人的意志無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於塵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樂。而人的得救,則在於心靈恢復和上帝的關係,從愛塵世、愛自己轉向愛上帝,從理性的驕傲變成真理面前的謙虛,而人的存在也將由時間中的虛無轉變爲朝向永恆的幸福。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5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透過對自我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我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樣;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我“與衆不一樣”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爲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爲了肯定自我所特有的道路,他務必把情感作爲最高的價值。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此刻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這本書,鑑於看完之後完全沒有摸到門路,個人感受和通常對於本書形成的定論大有出入。我決定買一本以後慢慢翻看。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6

第一次讀盧梭的《懺悔錄》,當時對許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覺得這麼偉大的一個人物,怎麼會騙人、調戲婦女、偷東西……偉人應該是“完人”,沒有一點暇癖。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當我第二次重讀《懺悔錄》時,才感到敢於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己的隱私、揭示自己傷疤的盧梭,纔是人格意義上的人,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國當代的傳記文學創作,是否應該學一點盧梭的精神呢!

現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而看不到他(她)走麥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說成一朵花,把別人說成豆腐渣,藉機擡高自己,爲自己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樣。其實寫自傳的不管是自己寫還是請別人寫,真正寫出自己的成長變化,犯過什麼過失,倒是對世人有益。

其實學一點盧梭的精神,並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樣拿自己那點隱私來吸引讀者。更多的應該是對讀者、爲後人有教益的功過是非、經驗教訓。一個人在幾十年的經歷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難說是筆直的,一點彎度也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問題是看你有沒有盧梭的那種自我剖析的覺悟。敢不敢象盧梭那樣揭露自己的傷疤,對自己的功過是非有沒有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周生前曾說過: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要讓活着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翻譯者劉思慕在《歌德自傳》譯者新序中說:“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瀝,是《歌德自傳》的第一個特點……”而這些偉大的.、著名的人物,敢於披露和承認自己的缺點,並沒有因此而影響自己的威望,後人不是同樣敬重他們嗎?

我和許多的普通人似乎沒有寫自傳出一本書的資格或興趣。不過活着的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寫自己的歷史。因而,在這個文化浮躁的時代,我不合時宜地重讀了《懺悔錄》,發一點愚不可及的感受。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7

有些故事的好,不在於它有多麼精彩,僅僅因爲它的真實,就有了某種直抵人心的力量。現在這個世界,所有人都在拼命向上爬,沒有人願意長久地停留在一個地方,認識新朋友的速度和失去舊朋友的速度一樣快,很難從根上認識一個人。即便你想花時間,也未必有這個現實條件,生活一旦沒有共同的時空和物質基礎,便很難再有交集。

好在閱讀提供了一種替代的方式,儘管比起真正有血有肉的交往,與書中人物的交流僅僅停留在人的大腦中,所有的細節都靠書中的文字和自己的腦補,但它至少可以讓人體會一種參與他人人生的感覺。閱讀是困難的,一本幾百頁的書可能需要一週的時間才能讀完,特別是一本非小說、非虛構的作品。

但恰恰在這一點上,閱讀超過其他藝術形式,比如電影,更接近花時間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體驗。正是在眼睛的疲倦,身體的勞累,想要放棄又捨不得放下,眼看要讀完又有些不捨的閱讀體驗中,我們重溫兒時那不知時間爲何物,相信所有陪伴都是永久的相處。照樣來過一遍之後,合上書本,突然明白那歌裏唱的,沒有什麼能夠永恆,但“myheart will go on”。

盧梭的《懺悔錄》給我帶來的,就是這樣瞭解一個人的奇特體驗。更奇怪的,你瞭解的這個人還不是天使般的神聖、光潔,恰恰相反。出身卑微,又敏感、多疑、神經質,生了五個孩子都送到了孤兒院……從他身上看不到任何現代精英那種精緻的生活、高度的自制力、高超的社交能力。就是這樣一個傢伙,活了60多歲,寫了好幾本名作,轟動當時的巴黎上流社會,死後成爲著名的思想家,憑什麼?就是這樣一個令人討厭的傢伙,你卻對他恨不起來,只覺得他可憐,爲什麼?

NicholasDent在他的《盧梭》中說過,每個人都能從盧梭身上讀到自己。盧梭是這樣一個人,悲傷就悲傷到極致,快樂也快樂到極致,極端自戀又極其自卑。遊走於上流社會,卻視金錢如糞土,沒過過多少好日子,卻又體驗過最極致的愛,悲傷,痛苦,迷戀,幸福……沒人想過盧梭那樣的生活,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他那樣一抹天真爛漫。

看到盧梭會讓人忍不住去想,平平淡淡沒什麼不好,但要是一輩子都平淡無奇,也挺沒意思的哈?

盧梭,一個浪漫主義者——讀《懺悔錄》

浪漫主義的性格讓人可憐,慘淡的人生有一種悲劇性的美。

他的生命在於他的情感

感情細膩、豐富而強烈。對“媽媽”是依戀,對烏德託伯爵夫人是愛情,對衆多始亂終棄的朋友們是友誼。每種感情都強烈到極致,從他的文字中可以獲得對這些人類感情最明確的定義,從他的體驗裏又能找到人類中這些感情最強烈的範本。對華倫夫人夾雜着愛慾、友情、佔有慾的情感,最終沉澱爲跨越漫長歲月的親情般的依戀。生命中短暫出現過的一位位女性,給他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回憶,到了晚年仍常常回想,成爲他不竭的情感源泉。

豐富的感情,其強烈程度,甚至超出他自己的控制,不是他在掌控感情,而是感情在控制他。走在路上,突然出現的一個想法就能把自己感動哭,給別人寫信還沒寫好,淚水已經把信紙給打壞了。對生命中美好而短暫的體驗印象十分深刻,與“媽媽”在沙爾麥特鄉下度過的時光成爲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晚年在政治迫害中嚮往的歸隱生活,也是沙爾麥特式的生活。“這讓我想起了沙爾麥特”是他對一個地方自然風光的最高評價。

一生有過很多段感情,但真正感受到愛情的時間極其短暫。對愛情定位極高,與早年非常親密和依戀的“媽媽”,與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年的泰雷茲,都不是愛情,而只對烏德託伯爵夫人產生過一生中唯一一次愛。可他與對方相處不過幾個月,做的最大的動作是吻了她的手。對待感情非常認真,全身心投入,可以爲了對方做一切,卻又被自己過於強烈的情感所控制,到最後往往是失落。

在想象中生活,用想象來寫作

富於想象,甚至是幻想,最愛做的事是一個人在小樹林裏,沒人打擾地做上一天白日夢。與自己虛構的人物對話,按照想象中的自己生活。《愛彌兒》中的人物是想象的,《新愛洛依絲》中的人物也是想象的,即便是《論科學與藝術》《論不平等》這樣的理論著作,都是他在一個人的時候,內心極其激動的情況下想出來的,他是帶着全部情感去寫作,想到、寫到熱淚打溼了前胸。據他自己所說,他所寫出來的部分,比起他晚上躺在牀上那些輝煌的想法,不足萬一。

在社交中與所有人處於不同頻道

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總是根據表面的態度,不經意的細節加以解讀,從而判斷對方,決定自己的好惡。很多他極其喜歡的人,到最後卻背叛他,非常容易被人騙取信任和好感。一旦信任別人就與人交心,掏心掏肺毫無保留,真實到讓人生出很多疑慮。在一些問題上過度敏感,與人相處時爲掩蓋某些可能的誤解,反而欲蓋彌彰,弄巧成拙。內心的恐懼和懷疑,讓他與很多最親密的朋友決裂。寫起東西來是個好手,且充滿才華,說起話來卻笨拙不堪,背了無數遍的稿子,一到講話時仍然會忘,明明是好意,說出來讓人以爲是在罵自己。神經大條,情商極低,爲了自己心中不爲人知的原則不知說錯多少話。面對人多的社交場合戰戰兢兢,好像自己是個十惡不赦的罪人,恨不得立刻當着所有人的面懺悔。心思總在反思自己的表現,以至於無法自信地與衆人相處,給人的感覺整個是一城府極深卻外表愚蠢的笨蛋。

嚮往斯巴達、羅馬共和精神

最喜歡的作家是古羅馬的普魯塔克,最嚮往的政治是斯巴達和羅馬式的古典共和,在當時的法國,顯得特別不合時宜。所謂古典共和,按照《愛彌兒》中的描述,是像斯巴達人那樣,對外野心勃勃,冷酷無情,內部卻公正無私,和睦無間。斯巴達母親在五個兒子都戰死後,先問的不是他們的死活,而是戰爭是否勝利;佩達勒特想要參加三百人會議,被拒絕,但他想到斯巴達有三百個勝過他的人,就高高興興地回去了;雷居魯斯被敵人俘虜,替敵人回到自己國家談判,他極力勸說自己國家拒絕敵人的要求,然後再回敵營赴死……共和就是這樣一種精神,所以斯巴達和羅馬涌現出很多高貴的人。盧梭以他那敏感而富有激情的想象力,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對這種古代精神的嚮往。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8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衆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於雙發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迴應之中。我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展到古代晚期,呈現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得極爲明顯。然而,無論怎麼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於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和魔法以求實現靈魂的解脫,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說能夠解救人的靈魂。

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爲,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後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於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於時間中的現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致驕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在纔可能是幸福的。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9

近來我又讀了一遍法國啓蒙作家盧梭的《懺悔錄》。

上下兩卷共十二章,中譯本634頁,洋洋五十餘萬字,一口氣讀下來,看得我倆眼朦朧。隨着盧梭敘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進了他豐富而傳奇的心靈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與情感的漩渦裏,拜倒在上帝的腳下,發出深沉的喟嘆——懺悔吧!

經歷了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面對周遭無數的惡毒攻訐,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筆,寫下這部自傳體的《懺悔錄》,把自己赤裸裸地剝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看到一個完完全全真實的盧梭自我。勝過任何的辯解與粉飾,所有的人面對這個真實的靈魂,都沉默不語。因爲人們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纖塵不染的平鏡前一樣,照射出了自己靈魂的卑污與醜惡。

正如盧梭所云:我如實地描繪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可鄙可惡絕不隱瞞,是善良寬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內心暴露出來了。上帝啊,把我無數同類召到我周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醜惡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可鄙而羞愧。讓他們每一個人也以同樣的真誠把自己的內心呈獻在你的寶座前面,然後,看有誰敢於對你說:‘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沒有這樣的勇氣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現給大家的形象,決不是我的全部。有許多東西,它們深藏在我心靈的深處,只有我一個人面對自己時,纔有可能浮現。像盧梭那樣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膽量與勇氣的。

早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就心驚肉跳地讀着盧梭的《懺悔錄》,因爲我讀出了自己意識深處那麼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學會了在日記本上反省、懺悔、自律、自強,自己要對自己真實。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面對蒼穹,尋找上帝的光芒。我曾經數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日記本點燃,企圖在灰飛煙滅之中,消滅那個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日記蒐集起來,也許也是一部屬於我的《懺悔錄》。

而今我再一次讀着《懺悔錄》,我的心跳得更加厲害。檢視自己成人之後的將近十八年的心靈歷程,我發現我更加無法面對盧梭這面鏡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擋地向我涌來,幾乎淹沒了我。我徒然地掙扎,甚至甘心情願地投入洪流的懷抱。猶如從惡夢中驚醒一般,我驀地坐起,張開雙臂,渴望擁抱光明與希望的撫慰。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誰還能夠像你一樣真實地懺悔?

在告別塵世的那天,誰還能夠像你一樣安然地入睡?

就如今日在電腦前寫着這些文字將要貼在博客上面一樣,我還能夠面對遠朋近友,有足夠的勇氣對他們說:“這就是我真實的自己”嗎?

盧梭,你讓我再一次發出深沉的喟嘆——唉!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10

作者傾其思想,坦露着一顆透明的靈魂來書寫他人生的點點滴滴與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挾帶着一股巨大的熱忱引你進入他內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語言渲瀉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膽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文一開始盧梭就寫道:“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前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這樣迫切的言辭又怎能不讓人走進他真摯、誠懇的精神家園中去呢?

在他近似於迷霧樣的一個個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斷中貼近他的回憶,他的心靈,在文字裏與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鬱或舒暢或快樂或平靜或熱烈的起起伏伏、若濃若淡的敘述中行進,去領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陰晴圓缺,去探尋他經歷的愛恨情仇、恩怨變遷。

盧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運的。他剛出生,母親便因難產而死亡,父親由此對他又憐又恨。他的父親伊薩克與他母親蘇薩娜自小青梅竹馬,感情篤深。父親自失去愛妻後,每每從他的身上找尋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擁抱幼小的他而淚眼朦朧。父親幾乎把全部的愛給予了他。

這位身爲宮廷鐘錶匠的父親,不僅有英俊的外表和過人的手藝,還特別喜歡讀書。在盧梭五、六歲時,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書全部拿出,揀出書來一段段讀給盧梭聽,然後輪流閱讀,直到夜晚,通宵達旦的看書。父親用這種方式忘卻喪偶之痛,無意中給盧梭營造出一個讀書的環境,以至於童年的盧梭到了無書不能眠的地步。“這種危險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極端嫺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對事物本身還沒有一點兒概念,卻已經瞭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親以讀書爲遊戲打發時日的作法,給盧梭早期心靈注入了知識的芳香,這種無爲而治也催發他心智過早的比別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愛好音樂,這又讓他多了一種喜好。也許秉承了他母親的溫柔與聰慧,加上他父親與姑姑的無比關愛,盧梭自小性情溫和,很逗大人喜歡。

直到父親的因故離家,盧梭住進他舅舅家與表哥一道生活才一開始面向社會。進教堂做彌撒時,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個令他產生好感的女性——朗拜爾西埃小姐。

讀到一些細膩而深刻的情節,感受他成長中所承荷的開心與苦惱,一個鮮活、豐滿的盧梭形象躍然出紙而呈現在你眼前,是那樣的真切、樸實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齡人性格要更具複雜的一面。後在他十六歲時,得到了體現。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她逃到法國,法王便把華倫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並且給她一千五百銀幣的年金。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從一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盧梭是如何癡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華倫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裏,盧梭便說上面有一根頭髮,華倫夫人將肉吐到盤子裏,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

在家庭與社會的雙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過三十年。步入壯年是時,他開始了個人的寫作生涯,著書《愛彌爾》。可由於這本書的思想與當時的政治格格不入,書稿被當局焚燒,自己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還遭友人所害。凡此種種,他沒有放棄寫作,而是堅強的活了下來。懺悔錄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斷斷續續寫下的。

寫書更寫出了他善於釋放的個性特質。他說:“我對我的內心價值有所意識,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貶低,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這種感覺,並使我潸然淚下,而我生平就是讓喜歡讓眼淚盡情傾瀉的。”盧梭就是這樣把生活中的不平化爲了一縷煙霧而平衡自我心態。也正是這種易感的情懷,讓他給這本沒有任何粉飾的傳記賦予了最原始的思想與情感,真實記錄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們認識了他,記住了他。200多年了,作爲人物自傳的《懺悔錄》,是唯一濟身世界名著的作品,這不能不說是盧梭的心血凝結的人性閃光點所帶來的磨滅不息的經典之偉。它不是小說。是串連盧梭回意的雜文集。而每一段雜文都是作者心靈軌跡的烙印。

現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把自己說成一朵花,把別人說成豆腐渣,藉機擡高自己,爲自己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樣。自傳的過程無形中都會產生一種揚長避短的心裏。而這種心裏無疑會扭曲真實性、坦誠性。

《懺悔錄》是我接觸過的最勇敢、最真誠、最“暴露隱私”的書。

盧梭的爲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

盧梭說: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衆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11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實的生平。尤其是書中對耶和華的信仰,是那麼的執着。對於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們是怎麼從無信仰到執着信仰的。在《懺悔錄》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會了自然的規律,就破壞了我們和自然之間應有的關係。”這裏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

其實這也暗示我們,孩子出生到社會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產物,作爲成年人,我們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強迫他改變他自身帶出來的本性。這對於幼師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兒園,總是擔心幼兒不聽話,調皮,導致安全出現問題,於是作爲老師的我們總是不允許他們做這個,不允許他們玩那個,其實他們只所以調皮,那是因爲他們好奇心的本性而導致的,我們一致的壓迫會不會改變孩子們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我們常說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

也許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錯再錯過來的。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12

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懺悔錄》,或者書名雖然不叫《懺悔錄》,實際上也是《懺悔錄》的東西。比如盧梭的《懺悔錄》、托爾斯泰的《懺悔錄》。《懺悔錄》(Confession)confession這個詞,它在_的歷史上經常指的是,人既然都是罪人,都是有各種各樣的罪過的,他就需要爲自己的罪過來贖罪,來懺悔,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洗清自己的罪過。它也可以轉化爲另外一層意思,通過確認、通過懺悔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轉而頌揚上帝,轉而頌揚神。

盧梭的《懺悔錄》一開始就在談自己幹了哪些壞事,自己如何偷偷摸摸,自己如何嫁禍於人,自己如何撒謊,但是他最後說來說去,好像想說的就是,就憑我敢把我乾的髒事說出來,我比你們所有人都乾淨得多,何況我身上所有的壞的因素都是萬惡的社會染成的,完全怨不得我自己。這好像是盧梭的意思。

托爾斯泰的《懺悔錄》的意思好像有點不太一樣,他好像因爲自己出身貴族,因爲自己生而具有文化和財富的最優越的環境,因而對俄羅斯的大地上苦難的社會底層、對於農奴階層好像自己就抱有極大的愧疚,好像自己完全不能夠擺脫種種沉重的痛苦和恥辱的感覺等等。

奧古斯丁《懺悔錄》裏面回憶自己如何被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慾望所支配,自己幹盡了很多很多的壞事,雖然有些壞事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也不是特別特別的糟糕。比如他在回憶裏說,小時候和別的小夥伴老要去偷別人家的梨,並不是別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長得更大、更漂亮,也不是別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滋味更甜,但是,自己卻對吃自己家的梨完全沒有興趣,只想去把別人家的梨弄來吃。這好像是非常純粹的爲了幹壞事而幹壞事,所以他想起來好像覺得這樣的事非常能夠證明自己早年的非常危險的傾向。

奧古斯丁時間學說之一:世界和時間共存世界是和時間共存的。上帝創造了世界,世界才具有時間,沒有創造世界之前,無所謂時間,上帝是在時間之外的。

奧古斯丁時間學說之二:永恆的現在對於他來說,一切都是永恆的現在。

奧古斯丁時間學說之三:過去現在未來那就是人的主觀感覺可以分成記憶、注意和期待。他最終還是認爲,時間的延展、時間的伸展最終還是思想的一種伸展。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13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衆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爲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爲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爲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14

《懺悔錄》讓我發現了時代的進步並強烈感受到自己對西方文化的瞭解甚微,因而在讀這部書的時候,對於盧梭所描述的人和事我讀來似乎很難理解。但是,有一句話讓我真正覺得:無論怎樣變化怎麼進步,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一樣的,因爲它存在人與人之間的爭奪。“在這個世界裏弱者對強者的剝奪叫做盜竊,強者對弱者的剝奪不過是把他人的財產據爲己有而已!”這句話恰恰描述出了我的感悟。但是,正是因爲有了一代一代這麼偉大的文學家和優秀的領導者,這個世界的本質雖然一樣,社會關係卻變得越來越和諧。

我相信。會有這麼一天,理想的社會的和高尚的人性同在,要說明的是我認爲這個“理想”和“高尚”是相對的,因爲這纔是最現實的想法。盧梭認爲:“重要的是人的天性中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本源,其中一個使人只關心自己,受自己的身體感官和慾念的支配,而另一個則是憐憫心,使人同情他人的苦難,它是道德的源泉。“當我迷惑於各種引誘的時候,我就按照外界事物對我的刺激行事,當我責備我這個弱點的時候,我所服從的是我的意志;我之所以成爲奴隸,是由於我的罪惡,我之所以自由,是因爲我的良心的懺悔。”我想,這應該是盧梭能寫下自己曾經的罪惡和把自己丑陋的一面公諸於世的精神根源吧。

當一個人犯錯誤或做錯事以後,其坦白承認的勇氣完全可以使其自尊心得到補償,因爲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承認自己錯誤的坦誠會給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你所遭到的指責實在多餘不說出來的無所謂的羞慚!盧梭就是這樣一個才子,當他感覺到被人疏遠了的時候,他的自尊心激起了一種報復的情緒,但是這種報復,是人間最高尚的報復。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15

早在去年學《歐洲文化入門》時就對盧梭有了很深的印象,書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對盧梭及他的《社會契約論》印象最爲深刻(可能部門原因是裏面有兩個人寫《社會契約論》同時他的名字發音和英國的羅素很像,爲了把這些徹底區分開來,我多下了點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盧梭的《懺悔錄》,也算是淺淺地知道了這個大文豪簡單而又平凡的一生吧!雖然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地簡單與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卻有意將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寫!打個比方吧,法國國王的岳父荷蘭國王寫了篇文章,他覺得其中有不妥之處,就直接寫了封信給荷蘭國王爲其指明瞭,雖然他反覆強調寫信的時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辭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國王云云,但是回頭想想單就他有這膽量寫信就已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況當時他還年輕並不是十分有名。

我還在其書上摘了一點內容下來,當然他的書能摘的東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懶嘛,也就僅摘了些特別能讓我引起共鳴的東西。

其開篇他就寫道“萬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內心的一切僞飾,和你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無數的同類衆生召喚到我跟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種種缺陷而羞慚。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袒露自己的心靈中的祕密,看誰有勇氣說:‘我比這個人好!’”我是很贊成他的這種超強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書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來源,但是卻不能完全認同。

因爲這始終是他自己的主觀看法,我沒有聽到反方意見,而他又是那麼地敏感,擁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點:天賦過人、敏感、細膩而又容易受傷;另一原因就是這只是他那個時候的法國人,就我所知,咱們國家的古人要是寫出懺悔錄來,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還是蠻多的,特別是一羣愛國之士如戚繼光、文天祥、岳飛、杜甫等,我就不多舉了,文學水平有限,怕說多錯多。當時的法國社交界還真是一個蠻奇怪的圈子,那時的名流貴婦們是流行包養情人的,而她們的丈夫們在多數情況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包養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這不光是這本書裏出現的,同期的其它法國作品裏也都有,我不得不說這感覺很奇怪,也很變態。可能我看的書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裏比較少看到這樣的,即使有寫也相對比較隱晦,所以這也總是讓我更認同英國的文化一些。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16

“沒有可憎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摘自《懺悔錄》

假期裏,隨手翻閱一本書,它是一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個主角盧梭反思了一生的書--《懺悔錄》,它打動了我,它讓我真正地瞭解人類靈魂的高貴之所在。摘抄美文

作者雅克·主角盧梭,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類啓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學家,就是這樣偉大的人,卻對自我崇高的一生進行嚴格甚至殘酷的懺悔。在主角盧梭充滿挫折與磨難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園。因爲自我的思想與多數人歐洲人不一樣,這麼一個五十幾歲的老人只得到處奔波、流浪。正是對自我童年的懷念,才寫下這部鉅著。

主角盧梭在他的書中,深刻地對自我以及他人的行爲進行了的反思。回顧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說:“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主角盧梭之所以獲得極高的成就,是因爲他思想敏捷,情感偉大。作爲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對自我不斷地反思,纔會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主角盧梭在從事音樂工作時,新的記譜法遭到了法國權威部門的否定,心裏十分沮喪,但他立刻振作起來,又結識了許多18世紀的著名哲學家,並且參加了徵文比賽獲得大獎,從而,他走上了文學之路。他的小說《愛彌兒》發表後,受到了社會的咒罵,但他仍然堅持自我的思想。在發表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之後,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詛咒,甚至整個歐洲都在咒罵他,他只有逃離,但不曾想過要改變自我的思想,這需要怎樣堅強的毅力與決心。當我們遇到挫折、失敗時,我們應及時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於承認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氣餒、低頭,才能以良好的心態來應對這些挫折。

主角盧梭在發表了《音樂辭典》、《社會契約論》後,博得了社會的好評,但他仍然對自我不滿足,要求繼續提高了自我的認識,再次寫下了一篇又一篇蘊含豐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當我們取得成功時,應謙虛地反思自我的行爲,做的好的地方,繼續發揚,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後的生涯中加以改善。情話大全浪漫情話

主角盧梭在與妻子的旅行中,鑽進了密林深處,在那兒找到了原始時代的景象,他掃盡了人們所說的謊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實地坦露出來,他領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來源於人類所謂的進化。他替法國反思時,領悟到自我從來都沒有領悟到的哲理,他這種對社會、他人深切的關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給我們以很多的啓迪。當我們在他人身上找到缺點、錯誤時,要幫他人反思,對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從而提高自身認識水平。同時以我們的行動影響周圍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人們的素養。

一生有主角盧梭般的經歷的人並不多,但我們能夠從他身上找到值得借鑑的地方。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主角盧梭這樣深刻地反思,那麼,每個人的思想認識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每個民族都能夠像主角盧梭一樣深刻地反思,那這個民族就會更加獨立、自強;如果一個國

家能像主角盧梭一樣深刻地反思,那麼這個國家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17

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親切寧靜的柔情描寫得多麼動人啊,使它在那冰冷無情的社會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個始終召喚着他的溫情之島。他筆下的農民都是一些樸實的形象,他遇到的那個小店主是那麼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許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者在他店裏騙吃了一頓飯;他親密的夥伴、華倫夫人的男僕阿奈不僅人格高尚,而且有廣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幹;此外,還有“善良的小夥子”平民樂師勒·麥特爾、他的少年流浪漢朋友“聰明的巴克勒”、可憐的女僕“和善、聰明和絕對誠實的”瑪麗永,他們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裏也都發散出了清新的氣息,使盧梭對他們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記憶。

另一方面,盧梭又以不加掩飾的厭惡和鄙視追述了他所遇見的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中的各種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個不斷向貴婦們獻殷勤的小猴子”;教會人物幾乎都有“僞善或厚顏無恥的醜態”,其中還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貴婦人的習氣是輕浮和寡廉鮮恥,有的“名聲很壞”;至於巴黎的權貴,無不道德淪喪、性情刁鑽、僞善陰險。在盧梭的眼裏,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他曾說“只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繡金衣服下面,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

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爲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裏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總結說:“爲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可以見到的。

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己說得好:“沒有一個作家象盧梭這樣善於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他告訴讀者,他從自己那充滿真摯溫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了“一顆多情的心”,雖然他把這視爲“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溫柔多情”、具有真情實感而自豪;他又從“淳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心裏豁然開朗,懂得了友情”,雖然他後來也做過不夠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友情與功利之間選擇了前者,甚至爲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誼而高唱着“再見吧,都城,再見吧,宮廷、野心、虛榮心,再見吧,愛情和美人”,離開了爲他提供“飛黃騰達”的機遇的古豐伯爵。在他看來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

他過着貧窮的生活,卻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對讀書“有一種罕有的興趣”,即使是在當學徒的時候,也甘冒受懲罰的危險而堅持讀書,甚至爲了得到書籍而當掉了自己的襯衫和領帶。他博覽羣書,長期的讀書生活喚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於上層階級的精神境界。

他處於反動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卻具有“倔強豪邁以及不肯受束縛受奴役的性格”,敢於“在巴黎成爲專制君主政體的反對者和堅定的共和派”。他眼見“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對壓迫他們的人”又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對奴役,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雖然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並且在這個國家裏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聯合在一起的瘋狂攻擊”,但他對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始終懷着深厚的感情,對法蘭西民族寄予了堅強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們會把我從苦惱的羈絆中解救出來”。

他對愛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間真誠深摯的情感,特別重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認爲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它不是基於情慾、性別、年齡、容貌,而是基於人之所以爲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絕不能喪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說,應該包含着人類一切美好高尚的東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種深摯、持久、超乎功利,有時甚至近乎天真無邪、純潔透明,他戀愛的時候,感情豐富而熱烈,同時又對對方保持着愛護、尊重和體貼。他與華倫夫人長期過着一種純淨的愛情生活,那種誠摯的性質在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他與葛萊芬麗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麼充滿稚氣而又散發出迷人的青春的氣息!他與巴西勒太太之間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樣溫馨而又潔淨無瑕!他與年輕姑娘麥爾賽萊一道作了長途旅行,始終“坐懷不亂”。他有時也成爲情慾的奴隸而逢場作戲,但不久就出於道德感而拋棄了這種遊戲。他是十八世界裏那個黑暗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萬千普通人民的一個縮影,他不是最慘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樣令人同情。讀《懺悔錄》這一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盧梭,品《懺悔錄》這杯酒,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

懺悔錄閱讀心得感受 篇18

盧梭的爲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由於盧梭的“自暴隱私”,一些後來的哲學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爲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而我卻認爲盧梭觸及了哲學的本質問題-他首先用自己爲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從氣質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於浪漫主義激情向來不以爲然。其實羅素本人也不是一個冷靜的書齋學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三番五次鬧離婚,不會提倡性解放,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禁止講學,不會相信社會主義,不會參加反戰運動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爲激情與理智相比是推動歷史的一種更主要的力量。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於奴僕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釦,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係不可能爲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爲異教邪說,因此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燬,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係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說: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裏走出來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