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23高一參考範文(精選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9W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23高一參考範文 篇1

假期裏讀了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個關於愛、恐懼、愧疚、贖罪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23高一參考範文(精選7篇)

美麗的故事都是悲傷的,這部小說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後的美國爲社會背景,講述了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但就像《休斯頓紀事報》在評論此書所說的那樣:此書是一部睿智併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於幸福。

風箏,一個用棉紙、膠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卻始終交織着親情、友情、愛情。在主人公阿米爾的眼裏,這也曾一度能彌合父親與自己的鴻溝,但也因爲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個兔脣的人,那個說出的第一個字是自己名字的人,那個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的人哈桑。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純潔善良的寫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見證,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諾。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沉重的言語,讓阿米爾對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後的選擇只能是必須有一個要離開。當哈桑承認那個本不該承認的錯誤,他和父親早已明白,是該離開的時候了。也許會有些痛苦,但生活會繼續。兩人相離,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軌道。二十年後,哈桑在塔利班統治之下死去,而已經事業有成的阿米爾在得知父親的罪行和驚人的祕密哈桑和自己是兄弟後,他帶着自己和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終於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他也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對於阿米爾的父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而阿米爾,也第一次像個男子漢一樣,在滿目瘡痍和塔利班殘酷的統治現實中,找尋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己期許的阿米爾。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長大之後什麼東西都保護不了,這是父親在阿米爾兒童時代無奈的評價。而成年的阿米爾,一直在對哈桑背叛的陰霾下生活着,他揹負着罪惡感,最終,他帶着救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對哈桑來說,風箏代表着忠誠、忠心、毫無回報的付出。他知道阿米爾少爺看到了小巷裏面的一切,知道他在那,袖手旁觀。哈桑明知阿米爾背叛了自己,然而那次手錶風波中還是再次救了他,這個自己盡心盡力去服侍的人,這個自己認爲和他是朋友的人,這個自己終被他所背叛的人。難怪阿米爾時至今日也不能夠直視像哈桑這樣的人,這種說出的每個字都當真的人。因爲他知道:哈桑就是這樣,他真是純潔的該死,跟他在一起,你永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可無論怎樣,哈桑,還是那個兔脣的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

生活就像是散開的拼圖,每一塊都有讓人想起生活原本應該是另一種樣子,讓人想起那個尚未盛放就已經凋謝的夢。讀過《追風箏的人》,不禁讓我想起今年倫敦奧運會田徑賽場上那十三億人矚目的未盛放的星,中國飛人劉翔。因爲舊傷復發,在衝向第一欄時碰掉欄杆,從而無成績意外出局,劉翔,你的傷,我們的痛,雖然我們不願看到四年前北京奧運會上因傷退賽的悲劇再度重演,但我明白了,有一種悲壯叫做堅持。這一次,劉翔沒有像四年前那樣,而是單腳跳完全程,帶着破碎的夢想在通過終點前親吻欄架,那一刻,全國的觀衆爲之動容,爲之心痛,不過,我們大家相信,劉翔會是中國男子田徑賽場上永不可磨滅的閃亮。我一直都喜歡劉翔的笑容,自信、真實、大度、從容、淡定,就像那飛翔在藍天的風箏,而他,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我想,劉翔的風箏早已經翱翔在天際了,在20xx年雅典奧運會上,在20xx年大阪世錦賽上,在20xx年廣州亞運會上,我們都早已看到,他的那盞風箏飛得又高又遠。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劉翔也是,他追逐着夢想,追逐着衝向終點那一刻的釋放,追逐着站在領獎臺上那一刻的榮耀。《追風箏的人》中有說道:在阿富汗,結局纔是最重要的,他們想知道的是結局是不是幸福。而我在劉翔的微博中卻看到這樣的幾句話:我很享受這些年來努力的過程!更享受拼搏的過程!這也源於我對跨欄的摯愛!我想,對於那些像劉翔一樣的奧運健兒們來說,結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享受那個爲之而奮鬥的過程。我不在乎,我能等。那就像酸蘋果。只要等到蘋果熟透,就不會生病。小說中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如是說。而對劉翔而言,八年來的等待,他也不會在乎,他能等,並且也會等到一直追尋而再放飛風箏的時候。

對我來說,讀過《追風箏的人》後,我感悟到了一些東西。勇氣也許不能夠所向披靡,膽怯卻根本無濟於事。做人應該要有擔當,要勇往直前,永不放棄。就算是在荊棘中,也要奮不顧身的綻放。不要相信宿命,去追尋自己想要的,不要絕望,不要輕易說放棄。一切事情都由自己掌握,其實做一件事,覺得你做到或者做不到,僅在一念之間。有些東西,不是準備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學會自己去爭取,自己去努力。做一個追風箏的人,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無論它渺小或是偉大,也無論它是簡單或是困難,不試一試,又怎麼會知道呢。其實呢,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說,要相信,追夢者,總會有美夢之時。追風箏的人,爲了自己的夢,全力以赴的去追吧!

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個令人心痛的夢,卻也往往是個不願醒來的夢。加州美夢和喀布爾夢魘,抉擇、證明、救贖,是輪迴還是重新開始,我想,對於阿米爾來講,他做了最正確的選擇。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雖然佈滿荊棘,是血和淚的交織,但他會勇敢的面對,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我追。風拂過臉龐,掛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在脣上,我追。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23高一參考範文 篇2

我小的時候就對風箏滿懷憧憬,可能是因爲當時還不知道飛機是什麼玩意吧,當然也可能是因爲晚上擡頭就能看到一閃一閃的眼睛,我抓着爸爸的胳膊讓他看會眨眼的星星,後來老爸告訴我那是風箏尾巴上栓着的燈在高高的雲朵裏穿梭。上七年級時我聽過一篇學姐的朗誦詩,是通過風箏來寫父女間親情的,當時很感動,從此便愛上了風箏放飛的季節--春、秋。我第一篇被當做範文在全班朗讀的作文也是關於風箏的,彷彿只要提起這個名詞我心裏就會充滿許多美好而溫潤的回憶,現在在這衆多感動之上恐怕還要加上這本《追風箏的人》了。

如果我硬要做個類比的話這本書在主旨上應該與托爾斯泰的《復活》相一致,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復活》並沒有這種脈脈的溫情,而且由於年齡和間隔時間的關係我已經基本忘卻了聶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自我救贖過程,現在只能就書論書,談談《追風箏的人》了。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見過阿富汗作家寫的書,對這個國家惟一的印象就是無休止的內亂和拉登,甚至不僅僅是那裏,整個西亞就是鋪天蓋地的黃土、取之不盡的石油、永遠裹着全身的虔誠的伊斯蘭信徒,至於具體是阿富汗、伊朗還是伊拉克好像從來都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這本書很是驚豔地融進了從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的阿富汗國家背景,通過書內主人公阿米爾的眼看到了共和、蘇聯入侵和塔利班驚人的破壞力,以童年悠閒的背景與後來返回時所看到的殘酷現實做了對比,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的醜惡和戰爭的殺傷力,這種感覺很像《飄》。

而在一切罪惡都還沒開始的時候,那裏還是個充滿歡笑的國度,有這樣兩個少年--阿米爾和哈桑。他們從小一起長大,喝着同一個乳母的奶水,像兄弟一樣,可地位卻有着天壤之別,阿米爾是少爺,而哈桑只是他的僕人--一個出生後學會的第一句話是他主人名字的僕人而已。阿米爾是懦弱的,在被欺負的時候他總選擇忍氣吞聲,每次都是哈桑爲他出頭,這使阿米爾的父親非常苦惱,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像個男子漢一樣。對於生來就失去母親的阿米爾來講,父親是他惟一的親人,他不願意與人分享父親的愛,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他總會想出一些小花招惡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從來都不會生氣。

那個冬天像往年一樣舉行了風箏大賽,阿米爾成爲最後的贏家,父親爲他歡呼雀躍,可他卻從此失掉了最忠誠的哈桑。由於哈桑義無反顧的善良使他每時每刻如坐鍼氈,哈桑像面鏡子一樣會倒映出他一切醜惡的背叛,他終於趕走了哈桑--以一種及其卑劣的方式。後來蘇聯入侵,阿米爾和父親被迫移居美國,在那裏他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直到二十五年後來自伊朗,一個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訴他:回阿富汗來,這裏有能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阿米爾最終還是回來了,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卻意外得知已經死去的那個曾被他背叛卻始終愛着他的僕人哈桑,實際是他同父異母的的弟弟,帶着贖罪的心理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道路。一路的艱辛、危險、命懸一線,終於讓他救回了哈桑的兒子--他的侄子--索拉博。

追風箏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追尋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心裏藏着陰暗,有些人敢於面對,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彌補,像阿米爾的父親和哈桑的母親;有些人在逃避後選擇再次迴歸,像阿米爾。我想沒有人是哈桑,因爲不會有那樣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們的一生都是個追風箏的過程,希望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後仰望藍天說一句:“這輩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23高一參考範文 篇3

昨天,終於順利的把《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經看了四遍,前面三遍,總是在匆匆開頭後放下了,自己也不知道是爲什麼,至最後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車上也捨不得放手。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的將人性一層層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被社會認可的阿米爾,擁有繼承父親一切的權利,財富榮譽諸如此類,但與此相伴卻也承擔了父親的愧疚,在父親疼愛的同時,也被父親所嫌惡,他渴望得到父親的全心疼愛,卻又對父親充滿敬畏,於是他嫉妒,膽怯。不被社會認可的哈桑,以僕人的身份與阿米爾一同長大,受到老爺的格外疼愛,也始終最是忠誠的陪伴着阿米爾,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爾背叛,也依舊可以爲阿米爾挺身而出。他單純,誠懇,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終日惶惶不願與哈桑在一起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爾少爺一直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己的原諒;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直爲阿米爾付出的哈桑,縱然一生忐忑,卻始終活的真誠。

直至數十年後,阿米爾才從父親的好友口中知道真相,爲什麼父親對自己時有厭惡,爲什麼父親總是格外疼愛哈桑,只因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是父親對自己對阿里,對哈桑無言的愧疚,卻成爲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一個轉折點,而當知道哈桑爲了保護父親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傾注了父親的精力,承載了他們所有歡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槍下,哈桑的孩子成爲孤兒流落的時候,阿米爾終於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整本書以阿富汗的戰爭爲背景,溫暖舒緩的筆觸卻數次讓人忍不住落淚。

突然想起一句古語: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人的一生,或許會犯很多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選擇和恐懼,我們唯一所能做的是讓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對,縱使傷痕累累,也要問心無愧。

心疼哈桑,也萬分的敬佩這個始終誠摯的男孩。而阿米爾,卻總讓人覺得可憐和心酸,而及到最後他爲哈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當他爲哈桑的孩子去追風箏,說道:爲你,千千萬萬次 的時候,卻又忍不住想爲他祝福。

爲你,千千萬萬次。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23高一參考範文 篇4

假期裏讀了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個關於愛、恐懼、愧疚、贖罪的故事。

美麗的故事都是悲傷的,這部小說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後的美國爲社會背景,講述了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但就像《休斯頓紀事報》在評論此書所說的那樣:“此書是一部睿智併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於幸福。”

風箏,一個用棉紙、膠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卻始終交織着親情、友情、愛情。在主人公阿米爾的眼裏,這也曾一度能彌合父親與自己的鴻溝,但也因爲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個兔脣的人,那個說出的第一個字是自己名字的人,那個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的人——哈桑。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純潔善良的寫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見證,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諾。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沉重的言語,讓阿米爾對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後的選擇只能是必須有一個要離開。當哈桑承認那個本不該承認的錯誤,他和父親早已明白,是該離開的時候了。也許會有些痛苦,但生活會繼續。兩人相離,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軌道。二十年後,哈桑在塔利班統治之下死去,而已經事業有成的阿米爾在得知父親的罪行和驚人的祕密——哈桑和自己是兄弟後,他帶着自己和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終於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他也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對於阿米爾的父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而阿米爾,也第一次像個男子漢一樣,在滿目瘡痍和塔利班殘酷的統治現實中,找尋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己期許的阿米爾。“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長大之後什麼東西都保護不了”,這是父親在阿米爾兒童時代無奈的評價。而成年的阿米爾,一直在對哈桑背叛的陰霾下生活着,他揹負着罪惡感,最終,他帶着救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對哈桑來說,風箏代表着忠誠、忠心、毫無回報的付出。他知道阿米爾少爺看到了小巷裏面的一切,知道他在那,袖手旁觀。哈桑明知阿米爾背叛了自己,然而那次手錶風波中還是再次救了他,這個自己盡心盡力去服侍的人,這個自己認爲和他是朋友的人,這個自己終被他所背叛的人。難怪阿米爾時至今日也不能夠直視像哈桑這樣的人,這種說出的每個字都當真的人。因爲他知道:哈桑就是這樣,他真是純潔的該死,跟他在一起,你永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可無論怎樣,哈桑,還是那個兔脣的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

生活就像是散開的拼圖,每一塊都有讓人想起生活原本應該是另一種樣子,讓人想起那個尚未盛放就已經凋謝的夢。讀過《追風箏的人》,不禁讓我想起今年倫敦奧運會田徑賽場上那十三億人矚目的未盛放的星,中國飛人劉翔。因爲舊傷復發,在衝向第一欄時碰掉欄杆,從而無成績意外出局,劉翔,你的傷,我們的痛,雖然我們不願看到四年前北京奧運會上因傷退賽的悲劇再度重演,但我明白了,有一種悲壯叫做堅持。這一次,劉翔沒有像四年前那樣,而是單腳跳完全程,帶着破碎的夢想在通過終點前親吻欄架,那一刻,全國的觀衆爲之動容,爲之心痛,不過,我們大家相信,劉翔會是中國男子田徑賽場上永不可磨滅的閃亮。我一直都喜歡劉翔的笑容,自信、真實、大度、從容、淡定,就像那飛翔在藍天的風箏,而他,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我想,劉翔的風箏早已經翱翔在天際了,在20xx年雅典奧運會上,在20xx年大阪世錦賽上,在20xx年廣州亞運會上,我們都早已看到,他的那盞風箏飛得又高又遠。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劉翔也是,他追逐着夢想,追逐着衝向終點那一刻的釋放,追逐着站在領獎臺上那一刻的榮耀。《追風箏的人》中有說道:在阿富汗,結局纔是最重要的,他們想知道的是結局是不是幸福。而我在劉翔的微博中卻看到這樣的幾句話:我很享受這些年來努力的過程!更享受拼搏的過程!這也源於我對跨欄的摯愛!我想,對於那些像劉翔一樣的奧運健兒們來說,結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享受那個爲之而奮鬥的過程。“我不在乎,我能等。那就像酸蘋果。只要等到蘋果熟透,就不會生病。”小說中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如是說。而對劉翔而言,八年來的等待,他也不會在乎,他能等,並且也會等到一直追尋而再放飛風箏的時候。

對我來說,讀過《追風箏的人》後,我感悟到了一些東西。勇氣也許不能夠所向披靡,膽怯卻根本無濟於事。做人應該要有擔當,要勇往直前,永不放棄。就算是在荊棘中,也要奮不顧身的綻放。不要相信宿命,去追尋自己想要的,不要絕望,不要輕易說放棄。一切事情都由自己掌握,其實做一件事,覺得你做到或者做不到,僅在一念之間。有些東西,不是準備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學會自己去爭取,自己去努力。做一個追風箏的人,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無論它渺小或是偉大,也無論它是簡單或是困難,不試一試,又怎麼會知道呢。其實呢,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說,要相信,追夢者,總會有美夢之時。追風箏的人,爲了自己的夢,全力以赴的去追吧!

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個令人心痛的夢,卻也往往是個不願醒來的夢。加州美夢和喀布爾夢魘,抉擇、證明、救贖,是輪迴還是重新開始,我想,對於阿米爾來講,他做了最正確的選擇。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雖然佈滿荊棘,是血和淚的交織,但他會勇敢的面對,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我追。風拂過臉龐,掛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在脣上,我追。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欣賞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了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了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23高一參考範文 篇5

這本小說太讓人震撼,很長一段時間,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學與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題,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裏:愛、恐懼、愧疚、贖罪……"這是伊莎貝拉·阿蓮德於《追風箏的人》一書的評價,幾乎也囊括了我對其的感受。

前幾天在收拾書架的時候發現很久以前買的一本書,還未曾看過,書的封面是黃昏的天空,層層斑斕彩雲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藍,彷彿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隻拖着長長尾巴的風箏在餘暉中翩翩起舞,這是一個夢境嗎?書的名字也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和想象,爲什麼要去追風箏?當天晚上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書中的字裏行間透露出故事中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12歲男孩子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親密友誼,這段感情成爲貫穿全書的脈絡。而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是阿富汗的民俗之一,象徵了他們之間關係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際,備受考驗。他們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其中一個常常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從,搖擺不定;另外一個單純、忠誠、生性純良、正直勇敢,直接註定了他們友誼暗淡的前景。

在人生中的第一個詞阿米爾說的是爸爸,而哈桑說的是阿米爾。那將是他們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敏感、缺乏安全到感的阿米爾爲了得爸爸全部的愛和關注,開始懷疑和討厭哈桑。直到風箏大賽親眼看到爲他追風箏的哈桑在小巷子裏被阿塞夫一羣人欺負、羞辱、強暴,才確定,"爲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使我必須宰割的羔羊……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結果,懦弱的他獨自跑開。

之後的日子裏他的內心受了愧疚和悔恨的折磨,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恨自己的自私,他甚至還恨哈桑對他無比真摯、無私的奉獻。然而在山丘的石榴樹上,還有小刀的刻痕:阿米爾和哈桑。他懷着極大的不安與痛苦誣陷了哈桑,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至少能讓哈桑免於受辱,永遠不在他面前出現,再也不用受到良心的譴責。終於趕走了他們父子,哈桑卻最後一次救了他。阿米爾明白了:"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裏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兒,袖手旁觀。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愛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裏面的毒蛇,湖底的水怪。"哈桑走後不久,由於蘇聯的入侵,阿米爾也隨父親逃往美國加利福尼亞,並於舊金山取妻定居。然而悔恨卻一直伴隨着他,無法釋懷。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爲人婦的權利,奪走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偷走被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

"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電話那端遠在巴基斯坦的拉辛汗說道,那個促使他走上文學之路的人。兒時的一幕幕在眼前重演:美麗繁華的喀布爾街道、薔薇簇擁的父親的廣廈、櫻桃水和烤羊肉、《赤膽屠龍》和《七俠蕩寇志》、查爾斯·勃朗森、《羅斯坦和索拉博》、還有滿天飛舞的斑斕的風箏。當拉辛汗告訴阿米爾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時,阿米爾應早有所感:父親對哈桑超於主僕間的愛及他們之間超越一切的友誼,明白了在那個雨夜哈桑離開時爸爸所留下的眼淚。當這個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祕密揭開時,哈桑已經死在塔利班的槍下,那是他還在保護着阿米爾的房子,保護着他們兒時的記憶和友誼給,哈桑留給他的信裏對那件事情一字未提只有想念和祝福,他決定回到阿富汗。

現在已經面目全非的喀布爾——隨便踏一腳就可能踩到地雷的土地及到處示威的俄軍坦克充斥着這個城市,戰爭、難民、死亡,讓我們想起的總會是一張張猙獰的臉、驚恐的臉,沒有輕鬆,更不會有笑容。就是戰爭,進一步推動了悲劇的發生。喀布爾,賜予他愛的地方。他親眼看見男人出賣自己的義腿;美貌的普什圖女人被獰笑的俄軍帶走;曾經的大學教授在乞討;及一對通姦的情侶在足球場上被塔利班活活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着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刷猴子表演的舞步。阿米爾從塔利班頭子阿塞夫——那個強暴哈桑的人手裏救回了索拉博——哈桑的兒子。音樂的終止,索拉博舉起了撣弓,一如當年的哈桑……但阿米爾仍未完全解脫那個可怕的夢魘,他甚至看見阿塞夫站在病房門口朝他冷笑:你和他是喝同一個女人的奶水長大的,但你和我,纔是同一種人。"畢竟,贖罪並不等同於幸福。諷刺的是,傷後的阿米爾被打成兔脣——一如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永遠在微笑。

"你父親是全喀布爾追風箏追得最好的人,他追風箏的時候從來不用看着風箏,人們說他在看風箏的影子。然而他們不如我瞭解他——父親不是在看什麼風箏的影子,他只是……知道。"阿米爾對索拉博說。阿米爾或許很羨慕哈桑,羨慕他的單純正直。他只是知道,他知道風箏會飛往哪裏,該不該去追。友誼的風箏,愛情的風箏,親情的風箏;正直的風箏,善良的風箏,誠實的風箏……他會毫不猶豫地去追——一旦他知道,所以他的人生很完滿、無憾。索拉博是沉默的,但並非生來的沉默,那是在雙親的亡故及屢次遭到塔利班的後,喪失了情感,不再微笑,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悲傷着。他只是個哈扎拉孤兒,無依無靠。

當我讀完這本小說,無不爲哈桑的不幸所悲傷,爲他的忠誠、純真、善良所感動。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對他的態度,哈桑還會認爲這一切值得嗎?他爲什麼還要一次次的獻身?難道他也認爲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低賤的僕人嗎?還是爲了朋友阿米爾,他情願付出一切,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是阿米爾還是哈桑,都沒有錯,他們原本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因爲種族,使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被逼向兩個極。這個故事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最深的吶喊: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平等!

"它只是一個微笑……但我會張開雙臂迎接它……因爲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斷線的風箏會飛往哪裏,甚至連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隨。只要你能爲它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方向。

我在耳畔迴響起那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23高一參考範文 篇6

《追風箏的人》,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總能在腦海裏浮現這樣的畫面:在廣袤的曠野上,放飛風箏的孩子傑裏奔跑着,頭上的風箏獵獵作響,耳畔不時傳來真摯的承諾:"爲你,千千萬萬遍!"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於喀布爾,後隨父親逃往美國。《追風箏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因書中角色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出版後大獲好評,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胡賽尼本人更因小說的巨大影響力,於20xx年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促進難民救援工作

小說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阿富汗安靜祥和的日子裏,主人公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形影不離的時光被一次風箏大賽後的"劫難"所打碎,難能可貴的友誼與真情在一些謊言與怯懦中漸漸逝去。命運帶走了阿米爾的友情,親情,只給他留下了一片遺憾,生命竟是如此無奈。

成年後的阿米爾意外得知的驚天祕密使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去尋找他的親生兄弟——哈桑。其中發生的種種不禁令人費解和惋惜,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爲了彌補心中的缺失,阿米爾費勁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並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夥流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花盡心思爲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在阿米爾的贖罪之途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與悍匪的激烈較量中,他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在開導哈桑之子的同時,他也對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認識。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飛的風箏中得到了原諒與補償。

小說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哈桑所說的那些話,"爲你,千千萬萬遍",當哈桑還是一個12歲的兔脣小孩時,就有着爲自己的朋友義無反顧付出生命和經歷一切苦難侮辱的巨大勇氣,真誠,純潔。他身上那不可思議的承受力讓人驚歎佩服,同時也爲之心疼,感動,震撼。作爲一個僕人的兒子,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忠誠於自己的身份。雖然他的地位低微,但是他的品質卻是難能可貴的。

阿米爾和哈桑,一個風箏的最好的放飛者,一個是最好的風箏的追逐者,這不應該是最美的故事嗎?但是,風箏的天職是飛翔。我不知道在天空中飛翔的風箏,是天使;而落了地的風箏,卻是魔鬼;落地風箏就是那經過世俗浸染過以後的人性。

隨着劇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波潮起伏。這個故事枝節複雜而且厚重,但好似一切輪迴又回到了起點,最後又重合爲一點。風箏也是一樣,故事起於它,止於它。風箏讓哈桑失去了快樂,卻讓他的兒子索拉博找回了快樂。

讀完書後,我覺得是依然是一個感人美好的故事。雖然書中滿是阿米爾的懦弱,懺悔與自我救贖。但我覺得他是天使,他的爸爸是魔鬼,而哈桑則是試金石,拉辛汗是引路蜂。阿米爾一直在爸爸走也走不出的陰影下呼喊,面對父親和別人指責自己是懦夫時,他的血液在說:"也許爸爸說的對。"他敢於承認,而且他善良的心把所有的錯全歸在自己頭上,這是和他的爸爸永遠不可能做到的事。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你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似乎產生了鮮明的對比,作者細膩的筆法勾勒出溫和而又悲壯的畫面。主人公阿米爾不知在多少個地方回憶起哈桑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他內疚、懺悔,他寧願付出一切去贖罪,這讓每一個讀過這句話的人內心不禁波濤洶涌,那無盡的酸楚與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不得不讓人感動。

書評人這樣說:"這是一個關於命運輪迴的故事。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叫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胡賽尼使我們看到一個在掙扎中成長的普通人,一個孤獨而卑微的英雄形象,他的自私與懦弱,他受折磨的良心,他逐漸強大起來的內心和信仰的力量。"

這本書,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喜歡,但我很確定這是一本值得每個人都認真讀讀的書,它可以喚起每個讀者內心潛藏的自私,懦弱和自私的種子。使其在太陽的暴曬和大雨的澆灌下,發芽、開花,然後枝葉蔓延,長出寬容,大度和博愛的心靈果實,這需要一個過程,或許漫長,總之是美好的。

《華盛頓郵報》這樣評價:"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一樣深。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貼切且乾脆利落,不得不與其產生共鳴,於此同時,也不得不靜下來融入情境,反思自己。

當在黎明與黑暗的交替中醒來,你還會看到那個模糊的人影,是你,是我,是大時代裏的每一個人,在追逐那隻屬於自己的風箏,無論你經歷了什麼,一切總要繼續,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們在風風雨雨中勇往直前,敢於承擔,在點點滴滴中細細回味過往的苦澀與甜蜜,慢慢體會生活的真情實感。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隻風箏,我們在命運的安排下竭盡全力地追逐着,在幸福與痛苦的反覆交替中漸漸地感悟着生命的真諦。

請從夢中快些醒來吧,帶着你的風箏繼續奔跑,繼續上演長長風箏線背後的故事,學會承擔,學會守護親情,友情和愛情,一直記得遠方的人對你的真心呼喚:"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最新2023高一參考範文 篇7

已開始讀這本書時是被書名所吸引住的,"追風箏的人"念起來挺歡愉的,而且心裏也有一個疑問,爲什麼人要去追風箏?一般不是人帶着風箏跑的麼?帶着這些疑問,我開始了《追風箏的人》的閱讀。

這個故事發生在阿富汗,故事主人公之一是當初年僅12歲的一位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他性情溫和,懦弱,少爲自己的事情抗爭;而還有一位主人公小男孩哈桑是阿米爾家中的僕人,他也是阿米爾最忠誠最信任的朋友。故事的開頭部分描述的是阿米爾和哈桑和其他一羣小孩子爭先追趕風箏的情景,哈桑成功爲阿米爾追到風箏。後來我才知道,追風箏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春天,他們都會舉辦風箏節,許多孩子都會帶着自己的風箏聚集在空地上,讓各自的風箏在空中決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者。同時,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纔算是完全的勝利。作爲阿米爾的忠實朋友,哈桑義無反顧未其追到風箏,最動人心絃的一句話是:爲你,千千萬萬遍。想想,這句幾乎是世界上最令人溫暖的話是出自一個12歲的孩童之口。他是何其在乎兩人的友誼,那種近乎要爲對方吃土的決心和忠誠,阿米爾應該爲此感到萬幸甚至當是上帝無意之中多送的一份意外之禮而緊緊揣在懷裏。但是…

當鏡頭轉向一個昏暗的角落,一羣男孩圍着恐懼的哈桑,對着他施以暴力,而阿米爾努力地蜷縮在一旁角落不敢出聲,只是默默地看着爲阿米爾忠誠守護的哈桑被制服地無法動彈,他親眼目睹了哈桑被施暴整個過程。阿米爾強忍着淚水,身體和腳卻無法往前挪一步,挺身而出去救救他那無助的朋友。我不知道哈桑看到阿米爾這樣子無動於衷是什麼感受,那個是他曾經要拼命去保護和追隨的朋友啊!儘管如此,哈桑也沒怪阿米爾。但是出於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羞愧,阿米爾無法再面對哈桑和那段曾給他好多保護的友情,終於,他做出了更爲極端的事情——他栽贓哈桑,污衊他透了自己的東西,讓他永遠離開這個家,永遠不用見到他,不用想起自己曾經的無用。人性一再扭曲,扭曲到極端就會導致醞釀更多的悲劇。

小說整體的都在一個比較低沉壓抑的基調,每個場景都深深揪住每個在讀人的心,讓我好像心透不過氣兒一樣,簡單的故事卻透露出關於人性的思考,發人深省。阿米爾的懦弱可氣,哈桑的善良單純可憐,人物塑造特性鮮明。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這是一個關於人性救贖的故事,或許上帝創造人來就讓我們來犯錯的,他給了每個人能夠犯錯的額度,只要能意識到犯錯本身,克服犯錯的各種因素,完成對自己錯誤的補救和救贖,掛了科,重修能過就行,上帝照樣會接受你這個天之驕子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