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76K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

第一次讀《追風箏的人》,就有一股強烈的,似曾相識的感覺。那,不就是我嗎?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精選22篇)

幼時的我,也有一個如哈桑般的好友。完全稱得上是形影不離。

可我有一次,帶着他去偷東西。我們的目標是一個很刻薄的老婆婆家。平日裏,她老是訓斥我們。我們便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報復她。她有一個很珍貴的手錶,我們早就覬覦它了。於是,我就去把它偷了。可當老婆婆發現的時候,我卻說是他乾的。“他明知道是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包容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愛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在某種程度上,我也許就是草叢裏的毒蛇,湖底的鬼怪。”書中如是說。

是我在從中作祟,使他遭到了老婆婆的一頓毒打,使他背上了小偷的名號,使他不敢光明正大的站在世人面前。

我感受到了如阿米爾一樣的恐懼,一樣的愧疚。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直到現在,那深深的負疚和罪惡感縈繞着我,無論怎樣,難以拭去。

但讀了《追風箏的人》,我幡然醒悟了,現在還爲時不晚。哈桑已逝,朋友仍存。別等到來不及的時候再後悔。當看到阿米爾鼓起勇氣尋找哈桑時,我再也坐不住了,拿起書,徑直向朋友家追去。

“我追,風吹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早已讀過這本書的他,一看到這本精美橙色封面的《追風箏的人》,心領神會的盯着我,語重心長地說:“我倆之間,無需多言,爲你,千千萬萬遍。”

“是啊,爲你,千千萬萬遍。”

沒有生在戰爭時代的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因爲這樣,我們纔有去挽救,去道歉的機會,還不至於懷着負罪感度過一生,抓緊機會別讓它定格成永遠的傷痛。

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只有追到了屬於自己的風箏,我們才能成爲健全的人。那長長的風箏線的背後是一份對人生命運的信服與感激。而對於我們來說,無論那隻風箏意味着什麼,就讓我們勇敢的地去追吧!

我追。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2

他說——爲你,千千萬萬遍。

哈桑爲你追來了那隻藍色的風箏,雖然付出了某種沉重的代價,但這真的很棒,不是麼?

“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你閉上眼睛,然後聽到自己說。“我想我無法再面對哈桑。”

於是你把自己嶄新的手錶與阿富汗尼鈔票塞在了哈桑的毛毯下面,你大概想不到他會承認他做了一場子虛烏有的偷竊。

你說你能夠想象他們兩個在那間昏暗的斗室裏面如何的掩面哭泣,哈桑懇求阿里不要揭發你。

那麼我認爲哈桑是幸福的,他也是不幸的。

他的內心一片坦蕩,從來不做令自己愧疚的事情,他成功的用自己的一切守護了你。離開後他至死沒有再見到你,他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與你有着同一脈血緣。

“他只是個哈扎拉人。”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但我再沒有見過令一本像這樣動人心絃的書。

犯錯。錯過。然後用一生去尋找救贖。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3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勝利。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爲了捍衛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侮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於是,哈桑就淪爲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當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爲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說"他只是個哈扎拉人"想着哈桑對自己忠誠,自己卻背叛了他,阿米爾充滿了負罪感。事後,阿米爾多麼希望哈桑能責罵他,甚至能夠打他一頓,而哈桑並沒有這樣做,還是像以前那樣忠誠。越是這樣阿米爾越覺得負罪感深重,爲了減輕良心的折磨,他便疏遠哈桑,最終設計陷害了哈桑,導致阿里不得不帶着哈桑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阿米爾的父親親在知道哈桑離開後嚎啕大哭,阿米爾一直不能理解這是爲什麼。

後來,俄國侵佔了阿富汗,戰爭使這個國家滿目瘡痍,不得已父親帶着阿米爾四處避難,最終到了美國,在那裏阿米爾開始了新的生活,成了家,父親因爲癌症的折磨永遠的離開了他們。

但,正如一句話所說:生命在於折騰。一場命運的救贖再次開始。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着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爲索拉博追着風箏。

當他爲索拉博放出久違的風箏時,他是否釋然了呢?當他恍惚間看到那個拉着風箏線的兔脣少年時,他是否涌起陣陣思念了呢?當風箏掉落,他爲索拉博去追時,“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否勾起了他最美好的回憶呢?他是真的成長了,或許就在踏上營救索拉博——那條重新通向好人的路上時。

“爲你,千千萬萬遍!”無論何時,這都是最動人的句子,任時光流轉,任滄海橫流。這是哈桑對哈米爾未曾改變的承諾,也是阿米爾對索拉博對哈桑發自內心最堅定的救贖。時過境遷,那風箏依然高高地飛起,那麼遠,那麼美……所有的遺憾,懺悔,恩恩怨怨,都隨風飛走,只是這樣的一個聲音在空中久久迴響:“爲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是一個象徵。它是珍貴的友情、溫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爲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爲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一種對希望的寄予。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4

我要說的是這是一個阿富汗故事,爲你,千千萬萬遍。

十二歲的阿米爾因爲蘇聯入侵阿富汗跟隨父親移民到了美國,在那裏上了大學,送走了爸爸,結了婚,成功的當了作家。忘年交拉辛汗二十六年後的一個電話,讓他決心回到阿富汗。埋藏了二十六年的謎底終將揭開,阿米爾內心深處在渴望救贖,但是沒有勇氣。拉辛汗告訴他,回到阿富汗,這兒有通往好人的路。就這樣故事開始……哈桑是阿米爾童年玩伴,同時也是他的僕人,比他小一歲,但是總是在阿米爾需要保護的時候,挺身而出。在種族衝突和身份差距的環境下,哈桑從未對阿米爾有過任何保留,他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讓阿米爾習慣在哈桑的庇護和照顧下,同時又害怕由於哈桑的民族和身份被玩伴所恥笑,他一直不稱哈桑爲朋友。他們在阿米爾父親房子後面的山上的石榴樹上刻下證明彼此一起存在的文字。在每年冬季的風箏比賽中,哈桑每次都神奇的幫阿米爾追到風箏。阿米爾的膽怯與自私一直未能贏得父親的喜愛,然而,父親對於僕人的兒子哈桑的喜愛和勇敢的稱讚始終讓阿米爾覺得父親愛哈桑勝過愛自己。阿米爾從哈桑身上尋找自我成就與驕傲,哈桑不識字,阿米爾把書中的故事任意的改了情節讀給哈桑,哈桑對阿米爾的故事樂此不疲。

哈桑似乎從來沒有懷疑過阿米爾。在最後一次的冬季風箏比賽中,父親希望阿米爾拿到第一名,阿米爾希望通過這次比賽能取得父親的喜愛,然而膽怯的心始終無法戰勝自己,哈桑告訴他自己做的夢,告訴他湖底沒有鬼怪,讓阿米爾放心去。風箏比賽進行到最後,善良的哈桑幫助阿米爾尋找那隻藍色的風箏,爲了保護阿米爾的勝利果實,哈桑被壞小子阿塞夫傷害……然而阿米爾就在衚衕的這頭親眼目睹。內心的怯懦與自私讓阿米爾跑回了家。但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無法忘卻那一幕哈桑因爲自己所受到的重創與恥辱,也無法面對善良的哈桑。他深知父親最痛恨盜竊,他嫁禍哈桑盜竊,哈桑明白其中緣由,出人意料的承認了,另阿米爾感到驚訝的是最痛恨盜竊的父親居然原諒了哈桑。但是,哈桑深知無法在此繼續住下去,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在一個下雨的晚上離開了阿米爾的家,父親送走他們的時候掉了大顆的淚。

爲你,千千萬萬遍……即便到了美國,一切童年的記憶未曾改變。……時間過去了二十六年,阿富汗的常年內戰,以及自己在美國所得到的一切,讓他經常想起那個善良的哈桑?“這兒有回到好人的路”拉辛汗的話指引着他回到了阿富汗。然而拉辛汗卻解開了一個塵封26年的祕密: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善良的哈桑已死於內亂。爲了救贖,阿米爾踏上尋找哈桑遺孤的道路,這一路的艱辛和無時不刻的生命危險處處提醒他,兩根手指的司機,一路的乞丐,與塔麗班武裝……阿米爾最終是否會找到哈桑遺孤……故事更加曲折。我真希望你能跟我一起看着一本書《追風箏的人》。我對阿富汗不瞭解,我不知道他的歷史,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對自己國家難以割捨的感情。每個人都有過自己的童年,那些發生過的感動。那麼小卻又那麼大。他是那麼深刻的印刻在我們的記憶裏。我爲故事中曲折的情節無時不刻的流淚,那個善良的哈桑有着完美的影子,這一部描述友情、親情、國家感情的書。這個故事是如此深刻,語言如此唯美。很久,很久沒有讀過這樣的一本好書。爲你,千千萬萬遍。你有這樣的一個人嗎?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5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的捫胸自問。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6

看完最後一個字,合上書,這本《追風箏的人》終於看完了。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有時,我常幻想自己來自未來,這樣,我就會對未來某一天發生的突然變化,更加從容。這是一本關於救贖的書,也是一本關於友情、善良的書。

對於這本書所寫的年代與歷史,由於年幼,我並不清楚,只知道是一個連年戰爭,充滿硝煙的地方,在我的意識裏,那裏的人民飽受戰爭的折磨,所以根本不會想到那裏也是一個春暖花開,羊肉串飄香,孩子們可以無憂無慮追風箏的地方。

而在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阿米爾與哈桑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說他們是朋友,那爲什麼當哈桑被一些年齡大的孩子欺負時,阿米爾不挺身而出,卻沉默和逃避?如果說他們是主僕之間的忠誠之情,那阿米爾爲什麼要在十幾年後再次踏上這個充滿戰火的土地上來救贖呢?

從這本書裏,我看見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用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爲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

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友誼從放風箏開始,很多年後,能讓阿米爾記憶猶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風箏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風箏的過程中,看清這個城市的方方面面。

儘管小說的敘述如同流水一般,將故事的發展情節徐徐展開,但作者內心確如同奔騰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會現象和人性的正反兩面。一冷一熱,使得整本小說有了正常的體溫,甚至能讓人聽到書頁裏的血脈的流動和心跳,最後都衝破作者的身軀和思想,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活狀況,是不能體會作者寫這本小說的初衷。但我能從作品中體會他作爲主人和僕人之間的尊卑,作爲貴族與賤民的隔閡,作爲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對歷史和現無法轉變的種.種無奈卻又想要傾訴的一種訴求。

《追風箏的人》將兩個不同人生的人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運用生動而細膩的刻畫,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不得不說,這些是吸引我繼續讀完它的一個理由。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7

這本書是暢銷書,很多人都看過,而且很多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評論與感受。而我的感受就如題目的關鍵詞:傳統、戰爭與父子情。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分爲兩部分,一段是童年期,一段是成年期。先說父子兄弟情:阿米爾渴望父愛,但父親因覺得他沒有擔當,不像個男子漢,而對他非常的'疏離。後來他們爲避戰亂逃至美國,父子倆相依爲命地過着拮据的日子,而阿米爾在學業上成績很優秀,而讓父親感到驕傲,那段日子是父子間感情最好的時間段。後來病重的父親拖着病體爲兒子到女方家求婚,直至父親去世。阿米爾有個童年夥伴哈桑,他是僕人阿里的兒子,因爲他們喝同一個人的奶長大的,他們情如手足,一起放風箏,一起做壞事,阿米爾寫故事,而哈桑是最佳的聽衆,童年最開心快樂時光都是共同擁有的。哈桑可以爲阿米爾付出生命,就算如此,阿米爾還是不肯承認哈桑是自己的朋友,就算他覺得哈桑勝於朋友的關係,但因爲傳統,屈服於傳統,不能與僕人做朋友或兄弟,所以他一直都從來不敢承認哈桑在自己心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關係的決裂因爲風箏比賽,阿米爾與哈桑一個是風箏手,一個是追風箏的人。而比賽勝利在望,而哈桑追藍風箏時,遇到了惡霸而遭到欺凌。阿米爾看到了這一幕,但他沒有勇氣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僕人。所以他一直爲此事內疚,但又無力去處理這些問題,他只想哈桑離開,只有看不到他,就可以當那一幕不曾發生,就算這事不是因自己而起,但他也將這事歸究於自己,如果沒讓哈桑追風箏,如果當時他站了出來。雖然這些事情以合理的方式出場,小小的阿米爾其實也不無法解決到問題的。但事情還是發生了,阿米爾陷害了哈桑,讓哈桑離開了這個家,看不見哈桑的阿米爾並沒有因爲哈桑的離開而鬆了一口氣,反而深埋的內疚感讓自己的心更痛。

父親去世後,有天接到父親朋友拉辛汗的電話,他讓阿米爾再次回到阿富汗,爲救贖。重見拉辛汗,才知道哈桑是自己兄弟,因爲父親無法給哈桑的愛,對哈桑的內疚的悶氣全都發泄到阿米爾身上,這就爲何阿米爾無法感受到父愛的原因。一個是繼承自己一切榮耀與財富的兒子,一個是永遠只能生存在黑暗背後的兒子,做父親的在此事上無法平衡了,也一直深深內疚。無法承認哈桑的存在,也是因爲傳統,因爲哈桑的母親的血統在阿富汗種族中,傳統是認爲低下的種族。所以公開哈桑的身份,對父親來說,將會失去一切:榮耀與財富。父親因此而向善去彌補自己的過錯。因爲他說了謊,剝奪了別人知道的真相。他爲此不斷贖罪,不斷去幫助有困難的人。而阿米爾回到還在戰亂中的阿富汗,就是去救出哈桑的遺孤——索拉博。阿米爾也要贖罪,爲童年所做的事,他傷害了自己最重要的人哈桑,這也是在與胡塞夫決鬥時,雖然身體上受到重傷而不自覺,反倒覺得這就是解脫。放下了多年心底的痛苦,只有快樂的份了。最終阿米爾將哈桑的遺孤索拉博帶回了家,雖然孩子因恐懼會再次被送到孤兒院,將自己封閉起來,但相信假以時日,他會感受到愛的。

戰爭,讓家不成家。我只知道當年阿富汗將世界最大的佛像給摧毀了,但沒有更多的瞭解與感受,直至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沒有自由的女人,將是死路一條。在阿富汗,男人要麼被打死或戰死,家裏沒有了男人,只有老婦孺。而不能自由出來行走的女人,怎麼去照顧家庭呢?哪來經濟來源呢?沒有錢,沒有糧食,人怎麼生存下去呢?想想就感到背脊後一陣涼意,冷汗也冒出來了。靠外援還不能真正得到解救,只有讓自己自力更生才能算真正的解救。真希望這個世界能夠和平下去,沒有戰爭。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8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不知打溼過多少曾看過這篇小說的人的眼眶。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勝利。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爲了捍衛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侮辱,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於是,哈桑就淪爲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當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爲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說他只是個哈扎拉人想着哈桑對自己忠誠,自己卻背叛了他,阿米爾充滿了負罪感。事後,阿米爾多麼希望哈桑能責罵他,甚至能夠打他一頓,而哈桑並沒有這樣做,還是像以前那樣忠誠。越是這樣阿米爾越覺得負罪感深重,爲了減輕良心的折磨,他便疏遠哈桑,最終設計陷害了哈桑,導致阿里不得不帶着哈桑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阿米爾的父親親在知道哈桑離開後嚎啕大哭,阿米爾一直不能理解這是爲什麼。

後來,俄國侵佔了阿富汗,戰爭使這個國家滿目瘡痍,不得已父親帶着阿米爾四處避難,最終到了美國,在那裏阿米爾開始了新的生活,成了家,父親因爲癌症的折磨永遠的離開了他們。

但,正如一句話所說:生命在於折騰。一場命運的救贖再次開始。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着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爲索拉博追着風箏。

當他爲索拉博放出久違的風箏時,他是否釋然了呢?當他恍惚間看到那個拉着風箏線的兔脣少年時,他是否涌起陣陣思念了呢?當風箏掉落,他爲索拉博去追時,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否勾起了他最美好的回憶呢?他是真的成長了,或許就在踏上營救索拉博那條重新通向好人的路上時。

爲你,千千萬萬遍!無論何時,這都是最動人的句子,任時光流轉,任滄海橫流。這是哈桑對哈米爾未曾改變的承諾,也是阿米爾對索拉博對哈桑發自內心最堅定的救贖。時過境遷,那風箏依然高高地飛起,那麼遠,那麼美所有的遺憾,懺悔,恩恩怨怨,都隨風飛走,只是這樣的一個聲音在空中久久迴響:爲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是一個象徵。它是珍貴的友情、溫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爲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爲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一種對希望的寄予。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9

人的一生總有那麼一件或幾件我們永遠無法說出口的祕密,因爲那隱藏着我們最無恥的愧疚,最卑鄙的懦弱,或者最悔恨的傷害。

《追風箏的人》裏,哈桑是追風箏的人。但我感覺,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哈桑的風箏是阿米爾,用他的忠誠和正直追逐一生;阿米爾的風箏是他父親,用勉強和謊言追逐了一生……

總是有那麼一支風箏,一個人放着,另一個去追,而這兩個人的命運是想擺也擺脫不了地緊緊相連。

剛出生時的阿米爾和哈桑都是喝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的,他們的母親一個死了,一個走了。人說這樣從此兩人是兄弟。哈桑死後,阿米爾知道了他們真的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是命運吧!當阿米爾知道了他與哈桑之間這個悲劇的根據——等級差——到頭來根本不存在時,是多麼大的諷刺,也許作者就是想給我們一個諷刺。

因爲一個是少爺,另一個是僕人。所以儘管阿米爾整個童年都與哈桑在一起,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哈桑是他的朋友。

因爲一個是少爺,另一個是僕人。所以阿米爾可以在高興的時候講故事給哈桑聽,不高興時一腳踢開。

因爲一個是少爺,另一個是僕人。所以阿米爾從不在父親的客人的小孩來時叫哈桑一起,而找各種藉口。

因爲他是少爺,他是僕人。所以當阿米爾看到哈桑被羞辱甚至強暴時,逃走了。

因爲他是少爺,他是僕人。他們的感情從未對等過。

“我打你,你會還手嗎?”,“我讓你吃泥,你吃嗎?”,“我打你,你爲什麼不打我?”,“是他偷了我的東西,父親……”

也許他們之間的悲劇不在阿米爾,不在阿塞夫,因爲早在阿米爾的爸爸與他僕人的老婆生下哈桑後卻不公開哈桑的那天前,一個叫等級的觀念已經紮根人們的腦海幾千年了……

再回到風箏,它是每一個人心中的至寶,而那最愛你的人,會窮其一生追逐你,從而你成了他手中的風箏,而他卻成爲另一個人去追的風箏!

因此有了諷刺,就像我們現實生活中一樣,總有一個人站在你的背後,而你卻望着別人的項背。如果哪天命運的微笑讓你碰巧回頭看進了那雙望着你的眼睛,你會幸福一生。而如果沒有,或許你會毫無所知,又或許你就像阿米爾那樣追悔一生。

是否曾有人對你說:“爲你,千千萬萬遍!”……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0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風箏可以喚起每個人童年時代的一段美好回憶。"追風箏的人"到底又是怎樣一種人呢?

正如大家評價的一樣,沒有虛矯贅文,不是無病呻吟,以精煉的篇章和細膩的文筆,勾勒出親情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文中充滿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在阿富汗美妙的異域風情中故事娓娓道來,看似輕描淡寫去後味回甘。和川端康成的《千羽鶴》有一曲同工之妙。

故事中12歲的阿富汗富少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情同手足,但宗族間的歧視與身份的差別,讓善良懦弱的阿米爾與哈桑之間保持着一種微妙的關係。哈桑即使他的親密玩伴,喝同一乳母的乳汁長大,感情深厚,但不敢逾越主僕關係與宗族歧視。阿米爾沒有繼承父親的雄風,他是一個膽小、懦弱的男孩,唯一的愛好就是寫作。

哈桑作爲最底層的僕人,作爲哈扎拉人爲了保護主人他敢於用彈弓威脅比自己強大的多的阿塞夫,雖然當時他心中充滿恐懼。

故事中哈桑有一項絕活就是追風箏,一次風箏大賽中爲了給少爺拿回自己追到的風箏,遭到阿塞夫的報復,被無情的爆了菊,而這一幕剛好被趕來的阿米爾看到,阿米爾膽小怕事躲在牆角不敢爲小夥伴出頭,膽小懦弱的心理使他眼睜睜看着這一幕發生。

事後每當阿米爾看到哈桑心中就被內疚折磨着,這種內疚最後發展成爲厭惡。阿米爾想盡辦法要父親趕哈桑離開自己家,但父親很疼愛哈桑始終不願意。最終阿米爾將父親最痛恨的盜竊行爲栽贓給哈桑,沒想到在父親詢問時哈桑再一次出於保護少爺承認了這一罪名,在老爺的一再挽留下里看了阿米爾家。

從此以後,雖然阿米爾再也看不到哈桑,但是每當想到哈桑他的罪惡感反而增加了,最終父親去世時才知道哈桑是父親與僕人所生的弟弟。最後走上了自我贖罪的道路。

本文開篇是一幅十分美麗的畫面,將阿富汗描寫成童話世界裏纔有的地方,特別是冬季的鬥風箏、追風箏大賽,讓人陶醉其中彷彿自己就置身其中。童年的記憶在那一刻呈現,以前覺得自己的童年平淡無奇勵志的句子,看過這部小說後,我才意識到童年看似平淡無聊的經歷,在某一刻回首時會讓我十分感動。

小說的情節以贖罪過程展開,貫穿着宗族矛盾和戰爭,即使心地善良的人也無法逾越宗族矛盾的鴻溝,讓人心中隱隱作痛。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1

在寒假裏,我用閒暇時間閱讀了這本《追風箏的人》。這是一本由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寫的有名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他的第一本小說。

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年幼時一起長大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他們一起長大,形影不離,一起度過懶洋洋的悠長夏日,他們在院子裏那些交錯的樹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蟲……還有一起放風箏和追風箏,過着快樂的生活。但在一場風箏比賽後,一切都隨之改變了。哈桑爲了保住風箏大賽中贏得的那隻藍風箏,在小巷中被雞姦。但阿米爾最終因爲膽怯而沒有出面救哈桑。但哈桑並不責怪他,還任勞任怨地幹活。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板,竟以哈桑偷東西爲由趕走了他。爲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睽違二十多年的故鄉,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份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哈桑竟是爸爸的私生子。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決定保護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

我讀後覺得這本書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主要以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哈桑的親密友誼爲貫穿全文的主線,寫出了三代人的情感糾葛。其中哈桑對少爺的忠心耿耿,阿米爾對哈桑的棄之與背叛,以及阿米爾心中的救贖,小說情節巧妙交錯,使小說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說先我先評價一下書中的人物形象。阿米爾少爺內心有一定的嫉妒心,他不滿父親對哈桑過多的讚揚和獎勵和自己的冷淡失望,內心一直感到挫敗和不平,內心開始排斥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哈桑。阿米爾在哈桑需要幫助的時候,卻不管不顧他。我想如果換一下位置,那哈桑一定會挺身而出,抵禦那幫惡勢力。阿米爾卻沒有這樣做,眼睜睜的看着哈桑受辱。回家後,他又爲自己的弱懦而感到慚愧,,每天面對哈桑都讓他內心備受煎熬。所以他選擇了一個卑鄙而極端的方式,誣賴他,把他趕走。讀到這裏我都爲哈桑打抱不平,阿米爾也太過分了,他怎麼忍心把對自己如此好的哈桑趕走呢?如果是我,我一定會對哈桑加倍好,完全可以做到情同手足,把哈桑時時刻刻放在心上。但阿米爾後來爲了贖罪,救助了哈桑的兒子。這一點還說明他良知未泯,終於有了一次對得起哈桑並贖罪的機會了。

下面再說說哈桑吧,個人認爲較於阿米爾,哈桑的形象要光輝得多。哈桑對自己的付出任勞任怨,這是在當近社會十分少有的,自己十分喜歡阿米爾,覺得這樣的一個大好人就應該長命百歲。但到他死的那段,我卻哭的稀里嘩啦的,想到他什麼事都默默承受,盡力按照少爺的意思,他那一段剝石榴,問少爺真會那樣做嗎,如果只要他讓,那麼他一定會盡力去做。還有風箏大賽的那段,他湊近阿米爾的臉,問他他什麼時候騙過他。有人說哈桑太傻,我卻不那麼認爲,我覺得這恰恰是他善良的表現。這個角色讓我一次又一次的爲之動容,讓無數次的落淚。

至於阿米爾的父親,我覺得他是一個有多面性格的人,對哈桑的不敢承認,影忍者心中的愛,不敢在阿米爾面前表現出來。知道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父親的犧牲與醜聞。

當然,書中也充滿令人回縈難忘的景象:一個爲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腿;足球場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活活被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着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看似殘忍,但這一幕幕一切切盡是社會真相。

本文讀來好像一部簡單的家庭故事,但他的政治是反應美國與阿富汗的鬥爭。作者筆下的阿富汗溫馨閒適,卻因爲不同種方法之間的摩擦而出現緊張。也讓我們瞭解歷史在美國和中東之間的分岔。

小說一出得到的好評度非常高,我覺得其中有一條評價說得最貼切:

生命的節奏是這個故事的框架。這部小說以1970年的阿富汗以後的美國爲背景,文采飛揚,雅俗共賞。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令人不忍揭露,作者以恩典與救贖生命圓滿循環的動力展露無遺。這是一部極具療愈價值的宏偉文學作品。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2

美麗的故事都是悲傷的,這部小說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後的美國爲社會背景,講述了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但就像《休斯頓紀事報》在評論此書所說的那樣:“此書是一部睿智併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於幸福。”

風箏,一個用棉紙、膠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卻始終交織着親情、友情、愛情。在主人公阿米爾的眼裏,這也曾一度能彌合父親與自己的鴻溝,但也因爲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個兔脣的人,那個說出的第一個字是自己名字的人,那個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的人——哈桑。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純潔善良的寫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見證,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諾。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沉重的言語,讓阿米爾對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後的選擇只能是必須有一個要離開。當哈桑承認那個本不該承認的錯誤,他和父親早已明白,是該離開的時候了。也許會有些痛苦,但生活會繼續。兩人相離,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軌道。二十年後,哈桑在塔利班統治之下死去,而已經事業有成的阿米爾在得知父親的罪行和驚人的祕密——哈桑和自己是兄弟後,他帶着自己和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終於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他也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對於阿米爾的父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而阿米爾,也第一次像個男子漢一樣,在滿目瘡痍和塔利班殘酷的統治現實中,找尋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己期許的阿米爾。“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長大之後什麼東西都保護不了”,這是父親在阿米爾兒童時代無奈的評價。而成年的阿米爾,一直在對哈桑背叛的陰霾下生活着,他揹負着罪惡感,最終,他帶着救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對哈桑來說,風箏代表着忠誠、忠心、毫無回報的付出。他知道阿米爾少爺看到了小巷裏面的一切,知道他在那,袖手旁觀。哈桑明知阿米爾背叛了自己,然而那次手錶風波中還是再次救了他,這個自己盡心盡力去服侍的人,這個自己認爲和他是朋友的人,這個自己終被他所背叛的人。難怪阿米爾時至今日也不能夠直視像哈桑這樣的人,這種說出的每個字都當真的人。因爲他知道:哈桑就是這樣,他真是純潔的該死,跟他在一起,你永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可無論怎樣,哈桑,還是那個兔脣的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

生活就像是散開的拼圖,每一塊都有讓人想起生活原本應該是另一種樣子,讓人想起那個尚未盛放就已經凋謝的夢。讀過《追風箏的人》,不禁讓我想起今年倫敦奧運會田徑賽場上那十三億人矚目的未盛放的星,中國飛人劉翔。因爲舊傷復發,在衝向第一欄時碰掉欄杆,從而無成績意外出局,劉翔,你的傷,我們的痛,雖然我們不願看到四年前北京奧運會上因傷退賽的悲劇再度重演,但我明白了,有一種悲壯叫做堅持。這一次,劉翔沒有像四年前那樣,而是單腳跳完全程,帶着破碎的夢想在通過終點前親吻欄架,那一刻,全國的觀衆爲之動容,爲之心痛,不過,我們大家相信,劉翔會是中國男子田徑賽場上永不可磨滅的閃亮。我一直都喜歡劉翔的笑容,自信、真實、大度、從容、淡定,就像那飛翔在藍天的風箏,而他,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我想,劉翔的風箏早已經翱翔在天際了,在20xx年雅典奧運會上,在20xx年大阪世錦賽上,在20xx年廣州亞運會上,我們都早已看到,他的那盞風箏飛得又高又遠。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劉翔也是,他追逐着夢想,追逐着衝向終點那一刻的釋放,追逐着站在領獎臺上那一刻的榮耀。《追風箏的人》中有說道:在阿富汗,結局纔是最重要的,他們想知道的是結局是不是幸福。而我在劉翔的微博中卻看到這樣的幾句話:我很享受這些年來努力的過程!更享受拼搏的過程!這也源於我對跨欄的摯愛!我想,對於那些像劉翔一樣的奧運健兒們來說,結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享受那個爲之而奮鬥的過程。“我不在乎,我能等。那就像酸蘋果。只要等到蘋果熟透,就不會生病。”小說中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如是說。而對劉翔而言,八年來的等待,他也不會在乎,他能等,並且也會等到一直追尋而再放飛風箏的時候。

對我來說,讀過《追風箏的人》後,我感悟到了一些東西。勇氣也許不能夠所向披靡,膽怯卻根本無濟於事。做人應該要有擔當,要勇往直前,永不放棄。就算是在荊棘中,也要奮不顧身的綻放。不要相信宿命,去追尋自己想要的,不要絕望,不要輕易說放棄。一切事情都由自己掌握,其實做一件事,覺得你做到或者做不到,僅在一念之間。有些東西,不是準備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學會自己去爭取,自己去努力。做一個追風箏的人,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無論它渺小或是偉大,也無論它是簡單或是困難,不試一試,又怎麼會知道呢。其實呢,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說,要相信,追夢者,總會有美夢之時。追風箏的人,爲了自己的夢,全力以赴的去追吧!

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個令人心痛的夢,卻也往往是個不願醒來的夢。加州美夢和喀布爾夢魘,抉擇、證明、救贖,是輪迴還是重新開始,我想,對於阿米爾來講,他做了最正確的選擇。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雖然佈滿荊棘,是血和淚的交織,但他會勇敢的面對,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我追。風拂過臉龐,掛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在脣上,我追。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3

《追風箏的人》,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總能在腦海裏浮現這樣的畫面:在廣袤的曠野上,放飛風箏的孩子傑裏奔跑着,頭上的風箏獵獵作響,耳畔不時傳來真摯的承諾:"爲你,千千萬萬遍!"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於喀布爾,後隨父親逃往美國。《追風箏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因書中角色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出版後大獲好評,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胡賽尼本人更因小說的巨大影響力,於26年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促進難民救援工作

小說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阿富汗安靜祥和的日子裏,主人公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形影不離的時光被一次風箏大賽後的"劫難"所打碎,難能可貴的友誼與真情在一些謊言與怯懦中漸漸逝去。命運帶走了阿米爾的友情,親情,只給他留下了一片遺憾,生命竟是如此無奈。

成年後的阿米爾意外得知的驚天祕密使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去尋找他的親生兄弟——哈桑。其中發生的種.種不禁令人費解和惋惜,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爲了彌補心中的缺失,阿米爾費勁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並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夥流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花盡心思爲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在阿米爾的贖罪之途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與悍匪的激烈較量中,他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在開導哈桑之子的同時,他也對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認識。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飛的風箏中得到了原諒與補償。

小說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哈桑所說的那些話,"爲你,千千萬萬遍",當哈桑還是一個12歲的兔脣小孩時,就有着爲自己的朋友義無反顧付出生命和經歷一切苦難侮辱的巨大勇氣,真誠,純潔。他身上那不可思議的承受力讓人驚歎佩服,同時也爲之心疼,感動,震撼。作爲一個僕人的兒子,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忠誠於自己的身份。雖然他的地位低微,但是他的品質卻是難能可貴的。

阿米爾和哈桑,一個風箏的的放飛者,一個是的風箏的追逐者,這不應該是最美的故事嗎?但是,風箏的天職是飛翔。我不知道在天空中飛翔的風箏,是天使;而落了地的風箏,卻是魔鬼;落地風箏就是那經過世俗浸染過以後的人性。

隨着劇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波潮起伏。這個故事枝節複雜而且厚重,但好似一切輪迴又回到了起點,最後又重合爲一點。風箏也是一樣,故事起於它,止於它。風箏讓哈桑失去了快樂,卻讓他的兒子索拉博找回了快樂。

讀完書後,我覺得是依然是一個感人美好的故事。雖然書中滿是阿米爾的懦弱,懺悔與自我救贖。但我覺得他是天使,他的爸爸是魔鬼,而哈桑則是試金石,拉辛汗是引路蜂。阿米爾一直在爸爸走也走不出的陰影下呼喊,面對父親和別人指責自己是懦夫時,他的血液在說:"也許爸爸說的對。"他敢於承認,而且他善良的心把所有的錯全歸在自己頭上,這是和他的爸爸永遠不可能做到的事。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你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似乎產生了鮮明的對比,作者細膩的筆法勾勒出溫和而又悲壯的畫面。主人公阿米爾不知在多少個地方回憶起哈桑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他內疚、懺悔,他寧願付出一切去贖罪,這讓每一個讀過這句話的人內心不禁波濤洶涌,那無盡的酸楚與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不得不讓人感動。

書評人這樣說:"這是一個關於命運輪迴的故事。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叫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胡賽尼使我們看到一個在掙扎中成長的普通人,一個孤獨而卑微的英雄形象,他的自私與懦弱,他受折磨的良心,他逐漸強大起來的內心和信仰的力量。"

這本書,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喜歡,但我很確定這是一本值得每個人都認真讀讀的書,它可以喚起每個讀者內心潛藏的自私,懦弱和自私的種子。使其在太陽的暴曬和大雨的澆灌下,發芽、開花,然後枝葉蔓延,長出寬容,大度和博愛的心靈果實,這需要一個過程,或許漫長,總之是美好的。

《華盛頓郵報》這樣評價:"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一樣深。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貼切且乾脆利落,不得不與其產生共鳴,於此同時,也不得不靜下來融入情境,反思自己。

當在黎明與黑暗的交替中醒來,你還會看到那個模糊的人影,是你,是我,是大時代裏的每一個人,在追逐那隻屬於自己的風箏,無論你經歷了什麼,一切總要繼續,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們在風風雨雨中勇往直前,敢於承擔,在點點滴滴中細細回味過往的苦澀與甜蜜,慢慢體會生活的真情實感。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隻風箏,我們在命運的安排下竭盡全力地追逐着,在幸福與痛苦的反覆交替中漸漸地感悟着生命的真諦。

請從夢中快些醒來吧,帶着你的風箏繼續奔跑,繼續上演長長風箏線背後的故事,學會承擔,學會守護親情,友情和愛情,一直記得遠方的人對你的真心呼喚:"爲你,千千萬萬遍!"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4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看完這本書後銘記腦海的一句話。沒有萬語千言,哈桑用寥寥幾個字向我們闡述了最真摯的友誼。

阿富汗,這個曾經在我腦海中只留下荒蕪戰爭場景的國度,卻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讓我有了重新的認識。在書中,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阿富汗——一個有歡樂、有悲傷、有良知亦有邪惡的國度,一個人性化的國度。無可否認,哈桑和阿米爾這段友誼,是千千萬萬阿富汗人的縮影,是千千萬萬段友誼的縮影。也許不盡相同,但卻有着共同的出發點——爲了朋友而義無反顧!

哈桑爲阿米爾追到了藍色的風箏,也因爲那一隻風箏被欺負、被蹂躪,卻依舊毫無怨言。反觀之,少年的阿米爾在這段友誼中卻擔當着一個狠心的角色,忽視哈桑的付出、陷害哈桑甚至害得他不得不選擇離開。故事的結局是令人意外的,阿米爾等來的是哈桑逝去的消息,一別成永別,留下的、只是滿滿的悔恨。阿米爾只能移情,成爲爲哈桑的兒子追風箏的人。

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但卻是最扣我心絃的一個。

錯過、悔過,才能懂得珍惜、學會守候!

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敲打。”哈桑正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實踐了“友誼”之詞。

友誼是一棵樹,只有以真誠去澆灌,才能開出燦爛的花朵。

讓我們靜靜等待、那一朵花開……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5

一本書的美好,最好能讓人想到童年。

在我們都是孩子的時侯,在大家以一種無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來的時侯,在我們一天天自豪地長成大人的時侯,總有一些事不容我們忘記。那些美好的不負責任的錯誤和自以爲是的小糾糾,無論多久,都尾隨成長,永不相忘。

還記得明明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花瓶,確仗着自己已能說會道而鄰居家的孩子還不能利落說話而硬說不是自己,並以爲真得能瞞天過海。還記得一次兩個小朋友鬧翻了打架被老師訓斥,我違心的告訴老師是那個比我小的孩子的錯,原因是我也害怕那個大個子的孩子日後找我麻煩。而不顧那個小朋友哭着離開。還記得媽媽說和我一起張大的小孩有很嚴重的病而不讓我和他玩。我就刻意的躲避他,他總是拿很多的好吃的來喚我出去玩,久而久之,我會不耐煩的說,你走吧,我不要和你這個病人玩耍。然後我看着他遲疑着慢慢離開我家的小院,出門的時侯抹了一把眼淚。

後來,因爲讀書的關係,遠離了家鄉,遠離了窮鄉僻壤,來到了城市開始完全不同的生活,逐漸淡忘了家鄉和那些一起玩耍的夥伴。遠離了童年的無知。

這就是小時侯的簡單直白的自私和毫無顧及的傷害。多年以後,早已是相隔遙遠,只是我依然不能釋懷,依然不能原諒。雖然他們可能已忙碌的忘了這些,再次見面後是完全與以前的隔離。我們畢竟不是當初的彼此。

追風箏的人講述一個善良,慚愧,自救,安心的故事。複雜的讓人不相信的現實,在喀布爾長久籠罩的混亂中,發生着動人心魄的故事。那是在苦難中提升的至爲保貴的美。

追風箏的人也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當我們已長大,足以面對一前的時侯,在U個人學會自我省悟的時侯,看到這本書,是一種善意的提醒。爲了靈魂的安寧,我們應該去找回,應該去挽救。

那麼,有理由相信,作者確是給了我們一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要我們去求贖。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6

決定爲《追風箏的人》寫一篇書評前,我在豆瓣網上讀了大量書評,看到了大多數書評都在讚譽哈桑的單純、忠誠、純良和正直。

或許,許多人會感動於小說第一頁的一句話——"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

聽上去,這是多麼忠誠的愛。

然而,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卻痛苦起來,我討厭這個句子,以及這個句子中對哈桑這種情感的讚譽。

因爲,這讓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腦海盤旋的一個詞彙——愛的炮灰。有時,我們會甘願做一個人的炮灰,覺得那樣纔有愛一個人的感覺;有時,我們會要求別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來證明這個人的確愛自己。

當阿米爾——抑或作者——在懷念"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時,其實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爾少年時的確有這樣的渴望,他和哈桑有過以下一段對話:

"我(哈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麼?"

"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麼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哈桑的反問令阿米爾尷尬,他寧願自己沒有質疑哈桑的忠誠。然而,哈桑不久後還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爾12歲哈桑11歲時,他們參加喀布爾的風箏大賽,這個大賽比的不是誰的風箏飛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誰的風箏能摧毀別人的風箏,最後的唯一倖存者便是勝利者,但這不是最大的榮耀,最大的榮耀是要追到最後一個被割斷的風箏。

這一次,阿米爾的風箏是最後的倖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後一個被割斷的藍風箏。阿米爾無比渴望得到這個風箏,因爲他最大的願望是得到父親的愛,他認爲這個藍風箏是他打開父親心扉的一把鑰匙。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爲了捍衛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雞姦,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

於是,哈桑就淪爲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

阿米爾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膽量是一個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他的確在想:

爲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爾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還是選擇一如既往對阿米爾奉獻他自己。

所以,當阿米爾栽贓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財物的假象時,他捍衛了阿米爾的榮譽,對阿米爾的爸爸說,這是他乾的。

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仍是在做阿米爾的炮灰。當時,他被拉辛汗叫回來一起照料阿米爾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員看中了這棟豪宅,並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極力反對,結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槍殺。

做阿米爾的炮灰,這主要還是哈桑自己的選擇。

對此,我的理解是,我們愛一個人,多是愛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們對這個人就越在乎,最終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甘願爲他去死".

或許,喜愛《追風箏的人》的一些讀者會對我這種分析感到憤怒,覺得我並不理解這樣一種偉大的情感,但通過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言語,我們會看到,導致這種奉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懼。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7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短短几年時間,該書已在全球銷量超過800萬,一本好書不一定暢銷,一本暢銷的書也不一定是好書,但《追風箏的人》絕對是一本既暢銷又極具可讀性的書。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爲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他們也存在着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爲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裏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着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着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爲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爲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爲此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纔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複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爲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爲僕人,看着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後爲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爲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脣的他成爲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爲腦袋瓜裏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爲,傷害到其他人, 礙於面子,礙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爲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麼,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8

我想,這是一本很適合在成長過程中唸的書。它告訴我們一個關於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的故事。它有一點殘忍,因爲它的貼近人性。

1. 貼近人性的故事情節,殘忍而真實。卻像是我們的成長中的一面鏡子,比對着它,似乎也看到了真實的自己,並不是那麼美好的自己。

讀過了太多甜蜜幸福的故事。它們總是把人性的善良、美好表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樣的故事必然會在其中安置許多讓人產生共鳴的地方。把那些善良美好都共鳴進去,甚至讓我開始自我標榜到面對自己真實的人性時顯得措手不及。我想,這就更襯托出這個故事的特別之處了。

故事的開篇是不短的鋪墊,同樣是寧靜美好的。主要在描繪主人公阿米爾和和自己情同手足的僕人哈桑的童年生活。但也在寧靜美好中隱隱播下了邪惡的果實,阿米爾的英雄父親對哈桑像父親般的關愛和器重讓阿米爾,這個有些自命清高的讀書人心裏總是有些小疙瘩。

故事的小高潮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那場追風箏的比賽。從沒讓爸爸真正重視的阿米爾有了機會——獲得追風箏比賽的第在比賽中阿米爾和自己情同手足的僕人,哈桑全力以赴,最終贏得了比賽。

在接阿米爾受衆人給予的榮耀的同時,哈桑去替他追那隻風箏。黃昏時候哈桑仍未回家,阿米爾去找哈桑卻在巷子裏無意間看到了不良少年阿塞夫等人對哈桑的羞辱。阿塞夫提出要求只要把風箏給他,就放過哈桑時,他的態度堅決。

“但在你爲他獻身之前,你想過嗎?他會爲你獻身嗎?難道你沒覺得奇怪爲什麼他總是在沒有人的時候才理睬你?我告訴你爲什麼,哈扎拉人。因爲你對他來說,你什麼都不是,只是一隻醜陋的寵物。一種他無聊時候可以玩的東西,一種他發怒的時候可以踢開的東西。別欺騙自己了,別以爲你意味着更多。”

讀到這段阿塞夫故意刺激哈桑的言語的時候,我自己好象變成了哈桑。我不斷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但抽離出來了,才覺得阿塞夫把一切都看得很清楚,雖然他用他的心胸把阿米爾一些摸棱兩可的思想統統拉到邪惡上去。

即使阿米爾和哈桑喝着同樣的奶水長大,但阿米爾在自己的心中也不怎麼認爲自己和哈桑是朋友。因爲他會讀書,會寫作,種族是高尚的。而哈桑只是自己的僕人,是個哈扎拉人。

故事發展到這裏,阿米爾理應爲哈桑挺身而出。那纔是我們心目中符合常理的故事。但事實是阿米爾親眼目睹了一切,但他只是在一旁袖手旁觀地等到事情發展到最殘忍的一步。哈桑仍舊不願意交出風箏,阿米爾強暴了他。

雖然這其中也攙雜着無奈,阿米爾無法應對阿塞夫這些人,衝出去只會讓自己也受傷。可是他也不應該袖手旁觀,更不應該用那些荒謬的價值觀,矇蔽自己的心啊。不過,誰能要阿米爾一定要是個善良博愛的人?就好象你不能要求商人都是慈善家,你甚至也不能讓自己一下子變成一個讓父母省心的乖孩子呀。

之後的阿米爾再也無法面對哈桑那張憨厚的臉。“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裏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兒,袖手旁觀。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愛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裏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

於是阿米爾用一種極其卑略的手段趕走了哈桑和他的父親。他用謊言來埋沒謊言。從此他也遠離了那些,他已經習慣的寧靜生活。

故事讀到這裏,開始體味到它的殘忍,因爲它真實的人性。然而,我想我們這些讀着童話長大的小孩應該明白,是的,這纔是我們真正要面對的世界。

同時也被哈桑的忠誠,感動得唏噓不已。

2. 故事中對於僕人哈桑和主人公阿米爾的親密友誼和種族之間的摩擦讓人難忘。

即使這樣被趕了出來,哈桑卻始終以一顆感恩的心對他的阿米爾少爺沒有半點怨言。哈桑對阿米爾少爺始終忠誠。那封很多年後阿米爾纔看到的信和一個驚人祕密的又讓故事進入了高潮。哈桑因忠誠而死去,而哈桑也是阿米爾父親的私生子。

有一些嘲諷的,又讓人不得不感嘆起了命運。

3. 故事同時具備時代感和高度的文學質感。

沒有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地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這是一部政治史詩,當然還有更多。這是男人寫的小說,精煉,情感宏偉而不造作;這是有關男人的故事,細膩,讓你無法不感動落淚;這是父親給孩子的一面鏡子,讓你知道自己不可能是個完全的好人。

讀完了這樣的小說,除了感動,一定有深思,一定有成長,我慶幸自己可以在16歲半的時候遇到這樣的小說。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9

早就聽人介紹過熱銷書《追風箏的人》,在忙裏偷閒的翻看幾頁後,竟被書中情節深深吸引,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細膩的勾勒出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文中多次出現的風箏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

“爲你,千千萬萬遍”書中反覆出現了這個句子,阿里對父親的忠誠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阿里是父親的僕人,也是一同成大的夥伴,情同兄弟,阿里的兒子--阿桑,一個兔脣哈扎拉男孩,是與我--阿米爾少爺一同長大的夥伴,我們一起遊戲,哈桑願爲我做一切一切,哈桑與我的童年故事豐富而有趣,哈桑對我的忠誠表達就是“爲你,千千萬萬遍”,哪怕是我做錯事,替我承擔責罵,還是在危險時挺身而出。

哈桑爲父親打理了生活中的一切,因種族的摩擦,戰爭的洗禮,哈桑爲了固有的信念--照管主人的房子,被ta利班分子開槍打死,此時的我卻已與父親逃離戰爭,遠在美國。雖然以前的歲月已成爲永遠的泡影,但在美國的打拼卻教育了我真實的認識社會,我的生活如畫卷般綿延往復,日子在溫暖中流逝,但哈桑卻是我記憶中永遠抹不去的傷痛,因爲父親對他的疼愛使我嫉妒,我在矛盾中與哈桑交往,但當哈桑爲我追到藍色風箏,贏得風箏大賽時卻遭到小夥伴的侮辱與欺負,而我卻沒敢站出來制止,以致於扭頭跑開。自責、愧疚糾纏着我,於是我設計哈桑偷盜的現場,趕走了他們,以至於哈桑臨走也沒說出真相。哈桑來走了我那段恥辱痛苦的回憶,但那僅僅是暫時,因爲那回憶像毒蛇一樣每每在夢境中舔舐着我。哈桑成爲我最想忘記又遺忘不了的人。我善良的良知、細膩的情感、軟弱的天性是我總徘徊於內疚與自責中,在自我折磨中反省,在自我壓抑中企圖遺忘。

一個偶然的機會,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告訴了我事情的真相,我竟與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哈桑與妻子死後,他們的孩子--我的侄子索拉博還在飽受戰火、飢餓、死亡的威脅,我在焦慮、恐慌、無助、憤怒中逐漸成熟,開始承擔自己的使命,終於我冒着生命危險接出索拉博,在我的細心地呵護中索拉博逐漸接納了我,我在關懷索拉博中得到了心靈的救贖,我願爲索拉博在公園中繼續追逐風箏。人性、人情之美在故事中綿延伸展,宛如一杯綠茶,清香綿長而醇正,故事中哈桑的幾近固執的忠誠讓人感動,我細膩的情緒變化勾勒出一個膽小、軟弱的孩子成長的歷程。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20

今天無意在茫茫書海中尋找到了一本書,這本書,正是我朝夕期盼的心聲。或許,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一個平凡人的痛楚。我會相信命運,我更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而這本書卻告訴我了一個註定的命運。在冗雜世界裏的紛繁,習慣了一切的美好,如今還要再次溫習那些支離破碎的情感,想挽救,只因爲愧疚。

這本書的名字是《追風箏的人》,可能因爲這本書的故事情節太坎坷,所以我無法用一顆平靜的心,一顆享受的心去品味這本書真正的韻味,品茶或許不適合這本書真正的意境。而這本書真正帶給我們的是那種境界。讓自己融入進了那個糾結的故事。去用心評價每一個人物帶給自己的種種思考。我想,這本書最好的地方在於它不做作,讓讀者真正的感受到來自異域的不公。我帶着滿心的沉重,靜靜的融入到了那一個世界裏,那是一個被人遺忘,卻容易受傷的世界。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富家公子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的故事。這兩個人物也是這本書的主要人物。哈桑總是百依百順的對待阿米爾。可是阿米爾爲了博得父親全部的愛,甚至不惜背叛哈桑。最後哈桑在阿米爾的背叛下,和他的父親離開了服務了很多年的地方。他們的付出,沒有得到任何的獎賞。留給他們的只是無盡的遺憾。或許吧,遺憾還沒有結束。甚至是一輩子的事情,誰也無法知道他們的遭遇。在別人眼中,他們不僅是僕人,還是不同種族的人類,被別人歧視的種族。

數年以後,阿米爾的父親帶着阿米爾從喀什布到了美國。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而阿里和他的兒子哈桑仍留在阿富汗。後來,阿米爾的父親和阿里都相繼到了另一個地方天國。阿米爾也有了他的家庭和事業。而哈桑也有了自己安逸的生活。或許是出於良心的不安,阿米爾又重新開始尋找哈桑。當尋找到哈桑的時候,沒想到哈桑卻意外喪生,留下的只有不滿1歲的孩子。阿米爾十分愧疚,故事還沒有結束,後來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祕密,讓阿米爾原本愧疚的心變得無法原諒自己。或許吧,正是這個祕密讓哈桑唯一的孩子得到了好的照顧。

或許哈桑和阿米爾這種背叛與友愛糾纏的感情正是感動讀者的線索吧!不想用自己的感覺過多的去發表自己的想法。畢竟我沒有經歷過,是無法體會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感慨。讀後的感覺真的很壓抑,看着窗外淅淅瀝瀝的雨水,灑滿了背叛與友情,告訴我們的是珍惜與信任。

我只想說,在背叛的世界裏,不管友情還是親情都是不堪一擊的。雨過之後,沒有人能記得在背叛的面具下是怎樣一張流着淚的臉頰。花開的世界裏,爾虞我詐讓我們受過傷,流過淚,驕傲過,虛僞過,或許,沒有一種良藥能讓我們默默無聞付出一輩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別人的肯定。可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太多的是非讓我們的身心過度疲憊。還是得放下包袱,平靜的來面對一切的得與失。就算被謊言蒙在鼓勵,我們也要堅強的面對生活,這是我們最初所追求的,不是嗎?花開,還是會枯萎。太多的美好瞬間只是一兩秒的時間,我們必須去珍惜。就像哈桑一樣,一生不抱怨,守候那個最初的阿米爾,就算死了也不知道那個祕密。可是,我想他應該不曾後悔爲阿米爾做的一切。我想,無聲的世界也是有美麗的故事。他完美的詮釋了一個平凡人的世界。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命運會比哈桑好很多,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歲月裏。在這段平靜的歲月裏,我們更應該用靜心去爲別人着想。我們無法達到哈桑的境界。可是哈桑的境界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結局是阿米爾和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是這本書的祕密,當知道這個祕密的時候,你是否和我一樣感到……等候花開,卻無聲,靜心的世界永遠比喧鬧的世界少一些虛僞。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21

這本書的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地將人性一層層剝開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縱使血肉模糊,只爲告訴你:救贖並不等於幸福。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的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深深的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戰爭爆發,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往美國。美國這個自由的國度並沒能幫助他卸下揹負着的道德十字架,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他再次踏上阿富汗這片飽含血淚、滿目瘡痍的土地,開始自己艱難的自我救贖之路。

在這本書中,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爲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那個追風箏的人,我們在歲月更迭中追逐夢想、親情、友誼、良善,雖然偶爾會不可避免地犯錯,唯有不忘初心才能自我救贖。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22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卡勒德·胡賽尼大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寫出了這樣一句話:即使在最黑暗的夜空,依然有最璀璨的星星在閃爍。這片土地因保守的思想令人壓抑,又因對宗教不移的信仰讓人明朗;這片土地因戰爭令人絕望,又因古老的傳統讓人希冀:這片土地明顯的階級觀念令人沉重不堪,又因美好、單純的思想讓她的兒女義無反顧地堅守着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這本書一直在傳遞這樣一個思想:珍惜愛,珍惜和平。這本小說讓其作者於20xx年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因爲這位拿着美國綠卡的醫生,原爲阿富汗移民。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阿米爾從小生活在阿富汗一個富足的家庭裏,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有一個同樣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情同手足的僕人哈桑。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無論是阿米爾做了什麼,他總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爾遭受壞孩子的欺負的時候,他也是挺身而出,爲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卻清楚的感覺到,自己並沒有把這個出身低賤,目不識丁的哈桑當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賽風箏的傳統,並且按照慣例,那些被擊落的風箏可以被看作是勝利者的獎賞,哈桑聰明機靈,是個追風箏的能手。某年冬天的賽風箏會卻讓阿米爾和哈桑友情徹底的決裂。那次的比賽,阿米爾成了冠軍,哈桑爲小主人去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

習慣了哈桑的一諾千金,阿米爾知道他肯定能順利完成任務,他滿心歡喜地等着哈桑爲自己帶來戰利品,可哈桑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只好出去尋找。可卻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驚呆了。原來,追到風箏的小哈桑遇到了麻煩:正被幾個曾經找過阿米爾麻煩的壞孩子脅持,對方逼迫他拿出風箏,而哈桑不願意,於是,勢單力薄的他因此遭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恥辱——被這幾個壞孩子強暴了!而即使在這樣,他死命地保護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殘酷的一切,站在巷口的阿米爾全部看在了眼裏,可是,他卻沒有勇氣上前制止!

那次事件之後,阿米爾內心就開始被羞愧與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對不起朋友,自己懦弱,虛僞愧對朋友的忠誠。這樣的感覺一直把他壓不過氣來,終於,他在父親面前撒謊說哈桑是小偷,讓父親趕他們走。而即使是這樣莫須有的傷害,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雖然父親執意留下他們,他們還是黯然地離開了。

幾年之後,阿米爾隨父親去了美國,先前優越的生活沒有了,在美國的日子,他們過的很窘迫,可父親還是一貫地有擔當,靠着父親賣力的打苦工,阿米爾順利地完成了學業,開始工作,戀愛,結婚,直到父親去世。對他而言,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來淡忘過去回憶的良方。

但,正如最近流行的一句話所說:生命在於折騰。一場命運的救贖再次開始。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着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跟哈桑的兒子談到他父親追風箏的時候,阿米爾充滿了欽佩和尊敬。他帶着哈桑的小兒子一起去放風箏。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因此,我們都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只願爲你,千千萬萬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