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讀書心得感悟(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71K

雙城記讀書心得感悟 篇1

愛、寬容是作者美好的設想,因目睹了一對貴族兄弟殘害貧苦人家的罪行,被陷害關在了巴士底獄18年的醫生,在獄中醫生憤怒了,他偷偷記錄了自己受迫害的經過,發誓要向天堂和人間控告,控告貴族和他們的子子孫孫,直至最後一個,在長年的關押中,醫生失去了理智,做鞋子成了維持生命的寄託。出獄後,因爲有了女兒對父親深深的愛,父親恢復了理智,用偉大的愛和寬容同意了陷害他的貴族的後代於自己女兒的婚事。

雙城記讀書心得感悟(精選5篇)

當以一幅一直仰視法庭天花板形象出現的卡爾頓先生,給人的印象是多麼的不羈和傲慢,雖然他才華橫溢,雖然他擁有一顆無比珍貴的心,但是因爲社會的暗無天日,他選擇了放蕩,選擇了玩世不恭,選擇了醉生夢死,卡爾頓對露西的愛是多麼純潔和無私啊,他在露西幸福的時候選擇了默默祝福,暗暗守護在她身邊,當露西需要救助時,他竟然選擇了以自己的生命換取露西丈夫的生命,以保證露西的幸福,雖然我不相信世上真會有這樣的感情,但我還是深深的同情、憐惜卡爾頓,無比尊敬他的感情,希望天下所有的溫柔都歸屬於他,來慰籍他受傷的心靈。

被貴族迫害的兒女們,仇恨脹滿了胸懷,報復變成了刀斧,象徵復仇女神的德法熱太太的死不正是隱喻了報復的代價嗎?

仇恨、寬容、愛啊!這一切讓我們深深的思索反省!卡爾頓的一番話應該是對這一切的註腳:這個時代的罪惡,以及自然生出這罪惡的以前時代的罪惡漸漸自行補償並消失,一個美麗和平充滿愛的時代終將誕生!

看完故事後,你腦中還會有叮叮噹噹的做鞋聲在迴響嗎?還在爲醫生的黯然迷惘,悲哀無助而落淚而憤怒嗎?還在爲卡爾頓留下憐惜的淚嗎?還在爲德法熱太太而嘆息嗎?我想你一定是在爲醫生一家終於幸福平安而默默祝福吧!

雙城記讀書心得感悟 篇2

《雙城記》被譽爲描寫法國_的最傑出的代表作,我想的原因可能是因爲它的與衆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_》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儘管在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本身並不能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作者敏銳的捕捉到這些小人物和_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法國_本身就是有小人物們的力量所引發的。

在這部作品裏,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卻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美麗溫柔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不羈而又無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發奇太太,豪爽忠誠的普洛士小姐,殘忍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複雜的仇恨糾纏不清,殘忍的復仇製造了更多仇恨,愛在地獄的邊緣再生,卻是以生命爲代價。這錯綜複雜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現在面前,彷彿重現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有人說,《雙城記》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樣說的人必定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圖。如果只是表達了這個,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達到露西和查爾斯的水準,那麼《雙城記》的優勢怎麼體現出來呢?

在我看來,德發奇一家和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和西德尼的感情問題也好,都是爲了體現一個共同的主題而設的。這個主題就是剖析這場_與民衆之間的關係,看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場革命,到底這場血雨腥風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我想這纔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重心所在。

雙城記讀書心得感悟 篇3

最近看完了《萬曆十五年》,明朝萬曆年間的重臣,張居正、戚繼光、申時行、海瑞……無一不以悲劇收場。甚至萬曆自己,在這種文官集團體制之下,也只能無爲而治。由此可以看到一種強大體制慣性所帶來的悲哀。他們每個人都各有特點,亮光閃閃,也試圖做出改革,但最終失敗,大部分人還落得個革職、入獄、自殺的下場。一羣文官爲了整個集團的平衡,國家的武備、科技的革新、商業的發展都陷於停滯。我認爲,中國在近代的落後,不是從滿清後期開始,而是始於明朝。其實我很厭惡宋朝、明朝兩個漢族朝代,尤其是明朝。宋朝也積弱不振,但至少商業、航海、科技發達;明朝則陷入了皇帝官員無能、體制鬆散、陳腐慣性而集體抵制改革的怪圈。假使鴉片戰爭、甲午海戰發生在明朝,也許早就亡了。

還是異族統治好!進而論之,被英國殖民,也許今天會更好。越看中國歷史,就越討厭中國,越厭惡儒教。其實我是一個反中醫、反孔教的人。

雙城記讀書心得感悟 篇4

我們學校一直都在營造書香校園的氣氛,古詩文誦讀更是我們學校的特色之一。在潛移默化中,我喜歡上了古詩,雖然它只有短短的幾行字,但卻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

看,賈島一邊騎在毛驢上,一邊還在不停地比劃着什麼,一不小心撞到了韓愈的轎子,原來是他正在爲是“僧推月下門”好還是“僧敲月下門”好猶豫不決呢?他這種追求完美的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啊!

看,桃花潭邊,動聽的歌聲傳來,原來是李白的好友汪倫在爲李白送行呢?面對朋友的深情,詩仙李白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啊,與同學相處,也應該達到這樣的境界啊!

看,孟郊去遠方求學,她的母親很晚了還在燈下爲他縫補衣裳,孟郊摸着衣服,想到母親的恩情就像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寫下了千古名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拿起《唐詩三百首》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都會告訴你一個深刻的道理。朗讀起來,抑揚頓挫,平仄押韻,會讓你覺得它是那樣的博大精深,正如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雖然我們現在還不會寫詩,但是隻要我們去學習那些詩人的精神,相信我們也會“下筆如有神”的。

雙城記讀書心得感悟 篇5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啓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爲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衆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着四處拜訪本縣的人,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衆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爲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爲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很少在午夜兩三點以前休息,常常通宵達旦工作,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愛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學成績並不好,大學也是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學習也並不出衆,後到瑞士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在這7年裏,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愛迪生不是神童,甚至連初小還未唸完但他努力自學,總是以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鑽研自己不懂的問題。由於他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得多,相當於延長了生命,所以當他79歲的時候,宣稱自己已是135歲的人了。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