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師見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8W

國小教師見習心得體會 篇1

一直以來,在我的觀念中,國小課堂就是一個很講究組織的課堂,國小的老師更要多才多藝。可是當我這次以一個見習老師而不是學生的身份再一次走進國小課堂的時候,這種觀念昇華了,國小老師工作遠比我想象的還要艱辛。我想可能是因爲角度變了,看問題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現在的我在課堂已經不可能像個學生一樣聆聽老師的講解,更注重的是課堂的組織和呈現。

國小教師見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

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數學備課會。我對於數學備課會有很深的印象。那天呈現的倆堂課是有關數學概念的呈現,其中一堂是圓的認識,上課的老師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什麼是圓,圓的直徑,還有圓的半徑;而是讓學生以一種觀察的角度去發現,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起到一個"通車"的作用,當學生思維堵塞的時候,老師要適時的去引導學生。在這堂課當中,我發現在課堂中問題的設置是一個很關鍵的點。一個好的問題能讓學生更加的發人省心,相反的,一個不恰當的問題會偏離主題。

另一堂課是有關百分比概念的課,在這堂課中,男老師很好的發揮了幽默細胞和培養了學生聯繫實際解決問題。可想而知,百分數在我的日常生活當中是無處不在的。指教老師事先讓學生帶來有關百分數的日常用品,有些同學帶來了飲料,有些帶來了衣服的標籤,而有些帶來巧克力包裝殼。這不僅讓同學們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還讓他們應用數學去了解商品的質量。切合的聯繫實際,把知識應用於生活,我覺得這是培養新型人才的重點。作爲一個未來的人名教師,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評價課的好壞,但是備課會第二部分對老師課的點評給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比如說我參加的新課標語文備課會,對於國小六年級走進魯迅的那單元的課,老師們很容易把它當成單單是瞭解魯迅的生平記事。當然這部分也很重要,但是老師們不能夠忽略了學生文學鑑賞方面的培養。或許有人會說,叫一個國小生去鑑賞魯迅的作品有點太天方夜譚,但是我覺得只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還是可行的。既然新課標引用了魯迅的文章,就已經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了,我們不應當輕看當代的國小生,事實上,他們的接受能力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的多!

經過這次的聽課見習,真的讓我獲益良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我想想談談我個人的感悟。國小老師並不像我想象中的那麼閒,相反的它的工作量很大。而要做好國小老師,我更認爲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提前備好幾天的課,因爲你不知道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會有什麼突發狀況,這是前人的經驗之談。對於那些沒經過書面的設想,千萬不能應用與課堂。有些老師喜歡打腹稿,以爲所有的東西都裝在腦海裏,可是事實上,腦海裏的東西跟在課堂上呈現的內容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所以老師要實現備好課,這是對自己工作的負責,也是對學生負責。第二,老師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我聽過兩堂同樣教授數學概念卻效果不同的課。一堂的老師講話很風趣幽默,整堂課的氣氛很好。而另一堂課顯得相對單調多了。所以我覺得老師要適當的豐富自己的語言,以加強教學效果。第三,改變教學的主體,教師講爲主學生參與變成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讓學生髮揮"主人翁"的精神,積極的輔助老師完成課堂。

國小教師見習心得體會 篇2

教育見習,對我們來說有着一種不一樣的感受,當你和真實的三尺講臺零距離接觸時,好似有點不可思議的感覺,我們懷着幾分新鮮和激動的心情,本着學習和了解國小的目的踏上了見習之路。還夾雜着一絲忐忑的心情來到這樣的陌生環境,走進了城南國小的大門,開始我們爲期五天的見習學習工作。

城南國小其實是一所不錯的現代化國小,它的每個教室裏都有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工具、投影機、投影幕和電腦等,這就方便了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形象,教師教得輕鬆、生動,學生學得主動、活潑,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濃厚興趣。

其實,在新課標下的國小教學和我們以前上國小的時候有很多不同之處,那時即沒有電腦、網絡,也沒有教學道具等內容,在總的看來他們好象比我們快活多了,其實,他們的課後負擔還是很重的。這也給我們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更注意教師技能方向的選定。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對於一個學生的學習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興趣是學習入門的階梯興趣孕育着願望,興趣溢生動力。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其實這不只是學生的問題,老師也要有激情與耐心,這是做位一名老師應該具備的。激情與耐心,就像火與冰,看似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卻能碰撞出最美麗的火花。其實,不管在哪個行業,激情和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我看來那些學生非常的快樂、活潑,而且素質還很高知識水平不錯。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做的就是坐在教室後面聽老師上課。這種聽課和我們以往的聽課不一樣,這種聽課並不是爲了學習老師所講的知識,而是學習老師怎麼樣講課,學習如何傳授知識,如何駕馭課堂,如何控制授課時間等。這期間我發現國小裏的課真的很難上好。既要活躍起課堂氣氛,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要凌駕學生,使得課堂教學在自己的計劃之中;又要融入學生和他們共同參與學習。這使得老師需要一會兒笑一會兒兇,比演員輕鬆不了多少。而且在課後,老師還需要批改作業試卷,這是一項枯燥而繁重的工作,然而這也是檢驗課堂效果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需要的是教師的耐心、細心與責任心。

下面我講一下聽課過程。

在第一天我們一直都不知道怎樣做聽課筆記,可以說是一頭霧水,但不論怎樣還是用最古老的方法最保險了--- 快速的記筆記,可以說是恨不得把老師的每句話都寫下來。

在這幾天聽課的過程我覺得這些老師教學的水平很高,很能夠駕馭學生,而且學生的水平也是很不錯的,由其是那些積極活潑的學生。比起我們那個時候不知好上多少倍了。

在國小見習什麼都沒有做,只不過聽聽課而已,可不知道爲什麼覺得特別累,躺在牀上一動不想動,只覺得頭暈目眩。所以說,當老師特別是國小老師精力一定要旺盛,否則非把你累死不可。

回顧這5天的時間,我是專心的,但專心不一定等於成功,我究竟是一名見習生,在知識的構建上還存在着許多斷章,還缺乏教學經驗,在我們主持主題班會的時候那些學生好象對我們有勢不恐,雖然說,這可以親近學生更容易瞭解學生,但是,唧唧喳喳的吵雜一直叫個不停着實讓人難以忍受。其實你不管是什麼老師 ,只有他們的班主任才能壓制的了他們,一見到班主任頓時鴉雀無聲。我想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藝術吧!

這次見習令我感受頗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識學問浩如煙海,使得我們在今後的日子裏不得不晝夜苦讀;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體會到教學相長的深刻內涵。備課、上課、改作業……日復一日,無數瑣碎平凡的事構成了我們見習生涯的主旋律。而且說不定還要在以後教師生涯中繼續忍受這種生活,看起來,在以後的學習過程還要不斷培養所謂的教師品德和修養吧。

短短一個星期就這樣風也似的過去了,我似乎還沒有嘗透這被叫做老師的喜悅,就又重新回到教室,做起了我的學生。

其實在見習過程中我看着臺上老師得心應手、從容不迫的樣子頓時使我對她們佩服的五體投地,她們不用去特意刻畫什麼,在課堂上傳授知識以及和學生互相交流的就像和朋友在談心一樣,全不象我想象的那樣一教一學的刻板內容,或許這就是我們所欠缺的吧。

說到不足之處,可以說是多方面的,例如:對當今國小生的個性特徵、心理狀態家庭環境等內容認識不足,缺乏一些基本的教師技能,以及學校的一些管理方式及手段等等,所以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應該不斷的加深這方面認識。

在見習期間最讓我留戀的還是那羣天真可愛的學生們,稚氣而真誠的言語總是讓我哭笑不得,或許他們不像大人那麼會爲人處事,那麼會說話。但他們擁有一顆真誠沒有半點污染的心。與他們在一起,讓我感到特別輕鬆,我只需要跟他們將心比心,而不用考慮任何利益。

在國小裏雖然工作繁雜而且很累,但是,一見到這些積極、活潑的小朋友時總是讓人生出一股力量,難以割捨,或許這就是國小老師的宿命吧!

國小教師見習心得體會 篇3

師德古來有之,不同時代對師德有不同的要求,現代師德是對古代師德的繼承與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對師德賦予了新的內涵。

1.愛崗敬業、獻身教育是師德的基本要求

教師的職業有苦也有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積極面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才能自覺、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穫。

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昇華。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教師的樂趣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正是這種成就感、幸福感,激勵着千千萬萬的教師不辭辛勞地爲教育事業獻身。

2.熱愛學生、教書育人是師德的核心

熱愛學生,瞭解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不歧視學生,建立民主平等、親密的師生關係,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核心。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

愛學生,怎麼愛才是真正的愛,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製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爲,學生的優點,不誇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裏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3、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是師德的新發展

要讓學生從分數的奴隸變爲學習的主人。要從以“教”爲出發點轉變爲以學生的“學”爲出發點,教爲學服務,教不是統治學生學、代替學生學,而是啓發學生學、引導學生學。課堂要成爲學生學習的用武之地,成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知識、訓練能力、發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薰陶的場所。教師應是教練員,不是運動員,要讓學生運用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去學習、去實踐。

4.以身作則、爲人師表是師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爲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教師是教人怎樣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樣做人。教師工作有強烈的典範性,爲人師表是教師的美德。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

5.終身學習、不斷進取是師德的昇華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會面臨落伍的危險。在科學和技術發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經常處於學習狀態,人們的知識結構很快就會落後於實踐的要求。所以,時代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學習觀念,確立“邊學邊幹、邊幹邊學、終身學習”的觀念,緊跟當代知識和技術的發展步伐。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爲: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爲人師表”則對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爲培養未來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識結構的狀況和道德水準的高下,愈來愈成爲受關注的焦點。“爲人師表”成爲新時期師德、師風建設的重點,如何在新的環境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更是重中之重。師生關係的主導因素在教師。

首先,作爲教師應該熱愛學生。如果教師和藹可親,師生關係則比較融洽。師愛公衆期待。

作爲教育工作者,應該樹立爲學生服務的意識,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一樣來愛護,願意與學生成爲朋友,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學生一視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係的潤滑劑。

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爲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都是本着教書育人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的,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這都是教師爲學生着想,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爲,是應該受到學生的尊重的。反之,教師也應該理解和尊重學生。而不是把學生當做下級,當做可以隨意訓斥的無知小兒。時下某些老師可能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往往自以爲尊貴無比,維護師道尊嚴,不顧學生的顏面。其實這種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語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師對學生不要體罰,不要訓斥,不要高高在上,而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一個堪爲師範的人。學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強烈的。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爲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爲“忠言悅耳”。

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這一切都基於教師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師要優化自身形象,從樹立“以德立教、率先垂範、嚴於律己、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入手,把外樹形象與內強素質結合起來,以良好的師風師德感召和薰陶學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師在行爲、氣質、素養甚至儀表上都應提高文明程度,特別要培養對學生的愛心;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通過學習我決心以“上虞市優秀教師羣體”爲榜樣,時時處處爲之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工作,積極進取,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以飽滿的熱情和和藹的工作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時刻關愛學生的健康成長,言傳身教、爲人師表,爲讓每一位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貢獻!

國小教師見習心得體會 篇4

作爲一個剛上崗的地理老師,能有機會參加學校給我們提供的這次培訓機會,我感到十分的榮幸。這次培訓留給了我滿滿的收穫和深深的思考。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本身的行爲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爲學生的榜樣使學生從教師身上知道甚麼應爲之,甚麼不可爲,所以學習對老師來講很重要。

20xx年2月12日,學校組織召開了寒假培訓。

一、這次培訓非常及時,使我熟悉到了本身的不足。

由於學校在下學期預備全面展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而我在這方面總是感覺莫衷一是,覺得毫無頭緒,所以我對下學期高效課堂教學感到很茫然。學校組織的這次培訓可以說是雪中送炭,使我在迷茫的道路上看到了一絲希望。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通過凝聽各位老師的發言,我才發現自己各方面的不足。比如,班級學習小組的建設,小組評價方案的確定,班級公約的制定,在課堂教學的進程中如何有效地評價各小組及每個同學,如何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小組及個人評價機制如何保證對每位同學都有久長的吸引力、使他們還能時時保持愛好和新聽了各位老師的發言,我才熟悉到自己需要進步的方面還有很多。本身不足就需要進步,需要學習。

二、通過這次培訓我熟悉到了學習的重要性。

這次學習培訓我熟悉到了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而要想進步,必須要學習。通過不斷地學習,纔可以彌補自己各方面的缺陷,培訓是一種學習,但這究竟非常有限;大部份內容的學習還需要自學,需要看書,需要在網上學習,所以,我們需要在思想上進步熟悉,在行動上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就需要轉變一些行爲習慣,比如,暑假的時間,我之前總是無所事事,白白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沒有用在學習上,使自己延誤了本身的進步,這些損失是沒法計量的,即是說是耽誤了本身的進步。今後我一定抓緊一切時間學習,使自己儘快進步,儘快成長起來。

三、學習的理論知識必須要內化爲自己的思想方法,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每次培訓,我總是感到理論易學,但真正用到實踐中還是存在一定間隔的,這就必須要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從而內化爲自己的思想方法,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這樣才能鞏固所學,強化本身技能,進步應用能力,爲實行課堂教學改革服務。

創建高效課堂,我總覺得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就需要我們不遺餘力地學習、進步、創新,爲實現教師樂教、學生樂學而不懈努力,把這條課改之路堅定地走下去。究竟,我們嚮往的是有幸福感的生活,而真正做好了此次課改有助於我們的幸福生活的實現.

國小教師見習心得體會 篇5

讀《教育:讓人成爲人》這本書,光是看目錄,就值得我讀半天,對於一個國小教師而言,讀起這些讓全世界都振聾發聵的大理論家、大教育家的大部頭,猶如看天書了。引起我注意的是目錄中有三個相同的題目——教育的宗旨,我猜想也許與我的職業還有些關聯,於是就硬着頭皮讀起來。在讀到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的《教育中的宗旨》的序言時,談到杜威的兩個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我覺得在今天都很有借鑑意義。

1、教育即“生活”

杜威從社會角度觀察教育,認爲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類與動物的不同就在於人類有教育,而動物沒有。教育的職能就是延續社會生命,即教育能傳遞人類世代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維繫和發展社會生活。不管正規教育還是非正規教育,實際上都在進行經驗的改造。由於改造經驗必須與生活密切結合,因此杜威簡明扼要地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杜威認爲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了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

在我們學校,就非常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兒童。在食堂就餐之後,兒童要自己刷盤子,裏外都要認真刷,直至刷乾淨爲止;午睡起牀後要自己整理牀鋪,對於國小生來說,雖然有些麻煩,這也不在學業考試內容的要求之內,但這種從小就培養起來的好習慣能伴隨他的一生。

教育,當它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兒童時,“兒童的人格就會分裂成爲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裏,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裏,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滿足”。脫離了生活,就會使兒童成爲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盆景”,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創造力和天真無邪的快樂。其實,教育從它產生之日起,就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獲得自身的發展,促進着人類文明的進步。

“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教育是生活本身,那麼教育應該充實人的生活,使兒童能夠適應生活更新生活。“教育即生活”強調生活的意義,即教育應該成爲改造了的、適應兒童天性的生活,而不是不合乎時代精神的生活,壓抑兒童天性的生活。

杜威十分重視兒童這一環節,強調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愛好活動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具有強大的潛在動力,教育必須尊重和利用這種動力。兒童是教育的出發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點,在這兩點之間形成教育過程。他批評傳統的教育過程強迫兒童死記硬背,填鴨式地灌輸書本知識,這種教育無異於牛不飲水強按頭,是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壓迫。杜威呼籲把兒童從傳統教育中解放出來,提出從兒童的現實生活中進行教育,激發兒童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杜威提出改變教育的重心,宣揚用“兒童中心”取代“教師中心”或“教材中心”,圍繞兒童組織一切教育措施,教師應是兒童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啓發者和指導者,徹底改變當時壓制兒童自由和窒息兒童發展的傳統教育。把教育看作生活、生長、經驗改造的過程,就能使兒童在活用中活學各種知識,因此獲得的知識就能幫助人們適應不斷前進的社會,並能保證人類永遠進步。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爲,學校應該“成爲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型的社會。”在他看來,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學校作爲一種制度,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個雛形的狀態。在學校裏,必須能夠呈現兒童現在的社會生活,如同他們的家庭裏、在鄰里間、在運動場所上所經歷的過程。這樣,“使得每個學校都成爲一種雛形的社會生活,以反映大社會生活的各種類型的作業進行活動……。當學校能在這樣一個小社會裏引導和訓練每個兒童成爲社會的成員,用服務的精神薰陶他,並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導的工具,我們將有一個有價值的、可愛的、和諧的大社會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證。

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認爲,一是要求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要求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能有自由的相互影響。這樣,學校就不會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

杜威視教育爲生活,把參加現實生活作爲媒介,把教師傳授知識的課堂改造爲兒童活動的園地和生活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投入活動,在活動中學習,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