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材解讀

來源:瑞文範文網 7.4K

《課標》對進入第三學段的學生提出了新的目標。比如在閱讀方面,第二學段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而在第三學段則上升爲:默讀要有一定速度,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同時在閱讀中要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閱讀說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點,瞭解基本的說明方法等等,具體的學段要求,在這裏就不一一細說了,大家只要參看課標即可明白。理解這些目標,既要着眼於前兩個學段的學生達到的水平,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不能人爲提高要求,要把它們看成一個需要經過兩年努力才能實現的學習任務。教學本冊教材,我們仍然需要瞻前顧後,[蓮山 課~件]既要以發展的眼光從整體上把握對比同類、異類文體的寫作特點和修辭特點,用文本去說話,而不應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又要引導學生關注文字描寫的細節,品詞析句、積累精華、靈活運用,做好中高年級的訓練銜接。

五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材解讀

基於課標的要求,假期我細細地研讀了本冊教材,研讀本冊教材,最深的感受就是教材的編寫思路和呈現方式,力圖實現教科書功能的轉變,多角度引導語文學習,讓學生和老師都動起來,在用教科書的編寫方式改變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本冊教科書中的很多設計,讓教師和學生成爲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參與者、評價者。整個學習過程,從單元組的整合,從課內外的結合,從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從習作的設計,都能夠讓學習過程成爲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

一、教材特點

首先是選文上:既突出多元視角,又不失文化品位

翻開本冊教材,一個多姿多彩的閱讀世界呈現在大家面前。細細瀏覽,我們會發現本冊教材選文的品質高,視角多元,且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拓寬了課文的文體和語體,將文言文引人其中。本冊安排的文言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適宜學生積累背誦。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語基礎上形成的古代書面語。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明確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本冊安排文言文的一個主要目的,我想就是爲第四學段的學習做一點鋪墊,使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爲順利過渡到中學的文言文學習做準備。

其次體例上:既注重學段銜接,又不失螺旋上升

隨着年級的升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增強,爲了幫助學生學好文本,同時增強生活閱歷,開拓視野,積澱文化底蘊。本冊教材的部分課文新增了小資料這一欄目。這欄目或介紹相關作家生平事蹟與主要文學成就,或簡介相關的背景知識或資料的,爲學生的閱讀掃清了障礙,引領學生走進大師,親近經典。

進入了高年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習得必要的讀寫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冊教材在每篇課文後面都設置了拓展與運用這一環節通過師生的即興交流討論,幫助學生及時地梳理、鞏固本課、本單元或本期需要學到的相關的、也是必要的讀寫知識與方法。這些拓展與運用的內容既源自單元的文本,又較好地體現了《語文課標》第三學段讀寫目標的要求。

3、練習上:既強調基礎學力,又不失學法引領。

課後的問題與練習,緊扣教材重難點,突出年段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積累與表達的語文素養。如《傲霜篇》一課先後設計了這樣的習題:輕輕地、用心地讀課文,再把你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課文中有許多朗朗上口的童謠,有感情地打着拍子讀一讀,感受童謠的“明快、流暢、風趣”。這道題旨在交給學生朗讀的方法,讓學生潛心會文。接着設計了思考與交流兩道題,意在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把握課文內容。第三題拓展與運用設計了比較句子的不同,並體會加點詞語包含的意思。這道題重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咬文嚼字,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進而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最後一題是積累。抄寫句子,想象當時作者看到的情景。我們本冊教材每篇課文後一般都安排三——四道題,有的是引導朗讀或默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有的是抓住重點段落或重點語句進行深入理解;有的是從表達方式上體會課文遣詞造句的特點;有的是從抄寫、背誦方面提出要求。“課後練習”從整體到局部、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習閱讀方法,同時也更加關注文本,揣摩語言。我們要把課後練習做爲閱讀的提綱挈領,有機地整合到各課時之中,如: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要放到預習和第一課時之中,對“朗讀”“思考與交流”“拓展與運用”則根據實際在第二、三課時中完成,對於美麗的三潭印月》課後的拓展與練習的兩道題可以專門利用一課時,因爲這道題不僅是本課的閱讀提示,更是本版塊引導學生體會寫景文章不同習作順序的平臺。建議兩題調整一下順序,先對比三篇課文的表達順序的異同,然後再讓學生向大家介紹三處景物,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後練習不能成爲遊離於課堂教學之外的附屬品,不應以教師的條分縷析代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能利用課時以外的時間去完成課後練習,增加學生負擔,要克服讀書與訓練脫節的弊端。課後練習要成爲教師備課的一部分,做到精講、精練、多讀。)

另外,課後練習還採用了靈活安排和指定任務相結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課文要求“背誦你喜歡的部分”,“選自己喜歡的段落背一背”,“課文中有不少描寫景物的好詞佳句,選自己喜歡的抄一抄”,體現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思想;有的則明確指出“背誦課文第幾自然段”,加強學習的指導性,增強了教材的操作性,以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與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的相輔相成。

4、本冊教材的習作更加貼近生活,,選材的範圍廣,寫作內容明確,容易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從多角度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發現生活,記錄生活,讓他們感到:只要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就能找到習作的資源。更加註重寫法的指導,在每次表達中都分設三個欄目,分別是:表達內容;表達提示;交流評改。讓學生感受到習作就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日常生活。容易讓他們在習作中感受進步的樂趣,贏得自信。

二、教學建議

1、加強目標意識,全面準確地落實本冊語文學習目標。

首先,我們在教學時要從整體上把握國小高年級語文學習的階段性目標,關注學生經過國小階段最後兩年的學習,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對學生在中年級階段未達到的目標,要想辦法在本冊教材的學習中補充、強化。

其次,五年級上學期僅僅是國小高年級的起始階段,有的目標是在整個學段要求達到的,我們在教學中切不可操之過急,以避免加重學生的負擔。本冊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學習重點,在前面教材中可能也曾涉及,但不像本冊教材這樣集中和深入,有的知識點我們可幫助學生歸納整理,並逐步轉化爲學生的語文能力。

2、識字、寫字教學

學生通過前四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學生認字並不困難,可以讓學生自學或在小組裏合作完成。老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檢查,可以對多音字、難讀準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導。高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要更加放手,要有別於中年級。同時我們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大膽猜讀和跳讀,運用一些識字方法推知生字的大意,以便在手邊沒有字典、詞典的情況下,不妨礙閱讀。

另外課內還要留有一定的寫字時間,指導學生寫好筆畫、筆順,安排好字的各個部件及間架結構,把字寫端正、寫美觀。在強調寫字質量的同時,還可適當要求提高寫字的速度,並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對於要寫的生字、課文中出現的新詞,老師引導學生隨時抄寫,及時聽寫檢測。

3、重視閱讀教學

①朗讀、默讀,相得益彰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本冊教學仍要重視朗讀訓練,朗讀、默讀不可偏廢,根據需要,恰當選擇,才能相得益彰。

本冊的朗讀要求,一般安排在課後練習第一題。我們可以根據要求,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我們重點是要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在如何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上下工夫。讓學生通過自主地讀、入境入情地、設身處地地讀,去讀懂課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讀有要求,讀有層次,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悟情傳情,培養語感。進而提高自己的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另外,我們也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精讀課文都適合有感情地朗讀,如《野草》;有的精讀課文也不是全篇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讀,我們要抓住重點的句段,指導學生練讀。

本冊的默讀,重點是提高默讀速度的訓練。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更利於訓練思維,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默讀後要有自己的感受,並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我們可以組織相應的討論交流活動。默讀能力的提高要有個訓練的過程,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默讀,循序漸進地提高默讀要求,把訓練落在實處,不能急於求成或流於形式。爲了提高學生的默讀速度,我們還可以選擇課外的文章,進行鍼對性的訓練,檢測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

②精讀詞句,積累語言

詞句訓練是精讀課文的主要內容。本冊教學要繼續理解詞句的意思,展開聯想,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積累詞句,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繼續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能借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如,《三峽之秋》、《荷塘舊事》的課後練習在這方面都有所體現。二是積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同時培養對好詞佳句的敏感,養成積累詞句的習慣。對於教科書中安排的背誦、抄寫、自主積累的練習,應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和主動積累語言的習慣。三是運用。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 “帶學生從文章裏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長春版教材的編寫正是體現這一思想,重視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並在習作中運用。

③精讀課文,領悟感情

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面。教學本冊教材,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及文體特點,利用課後習題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精讀課文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一是要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二是閱讀中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對閱讀的內容加以分析和歸納,進一步理清課文的條理和思路,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從而體會課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三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自己的感情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瞭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要在教師重點講解和與同學閱讀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後,教師還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提示閱讀思路,用圈點、勾畫、批註等方法,讀、思、記課文中需重點領悟的部分,也爲今後的略讀教學起到引領、示範作用。

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通過自悟自得或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我們可做重點指導和點撥,不要用現成的教師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同時,尊重學生的理解和獨特體驗,允許學生有其他合理的選擇。另外,我們還要教會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不要偏離文本提思考價值不大的問題。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正確的閱讀導向和個性化解讀的關係,使學生既學習閱讀,又學習做人。

④精讀內容,領會方法

通過閱讀,既要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還要領會作者表情達意和寫作的方法。爲了讓學生領悟表達的方法,課後採用了多種形式進行練習。這一點在前面已有所闡述,就不多說了。

4、培養能力

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是閱讀教學精讀階段的重要目標。感悟能力,是指在閱讀中,品味語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能力。怎樣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要重視讀中指導,充分發揮教師朗讀的示範作用。曾國藩曾如此描述讀書心得:“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聲,聲亦足以引文。循環互發,油然不能自己,庶漸漸可入佳境。”學生要進入美妙的閱讀“佳境”,須“悟文”,須“入情”,須“傳聲”,因爲文美感目,情美感心,聲美感耳。二要研讀重點詞語,讓學生品味詞語使用的精妙。比如,《月光啓蒙》“文中說“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音韻”明明是用來聽的,怎麼會“聞”到“芳香”呢?”這時就可以結合課文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髓。三是讓學生在讀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蓮山課 件>讀出情趣和理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讓學生感悟文本的情趣;“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則是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理趣。感悟的過程是學生親歷體驗的過程,需要認知的參與,需要情感的參與,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四是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把學和用結合起來。葉聖陶先生曾經說:“看整篇課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能把握住文章的脈絡,明白作者的思路即可,着力點可以放在讀寫的結合上。

②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的能力,是感悟能力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感悟與探究是交織使用的,學生感悟不透,我們可以引領學生探究,然後再深入感悟。這樣,學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養。

③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種捕捉要點的能力,是指學生通過讀書,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把文章由厚讀薄,把長文章讀短的能力。概括能力在生活中廣泛應用。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一直困擾着我們語文教學。過去閱讀教學偏重於串講、串問,偏重於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學用的時間較多,收效卻不大。現在閱讀教學又偏重於感悟、體驗,至於感悟什麼,體驗什麼,有時往往把握不住、目標不太明確。雖然語文課程標準沒有提出給閱讀的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但不等於說這方面的訓練就不要了。有的課文,較適合分段,段落大意也容易歸納,是可以進行這方面訓練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種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掌握這種方法。但反對的是給每篇課文都進行分段、歸納段意。

5、注重課外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課外閱讀的數量,教師不能將其作爲“軟任務”而忽略。因爲沒有一定閱讀量的保障,學生是很難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的。“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例如在走進童話這一單元中教材就推薦閱讀瑞典女作家拉格格洛芙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那麼在平時我們應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推薦課外讀物;指導閱讀方法,特別是讀整本書的方法;鼓勵摘錄好詞佳句,做讀書卡片,寫讀書筆記(但不能硬性規定,任何成年人都不會帶着這樣的目的去讀書);提倡親子閱讀(父母與子女共同閱讀、交流);組織讀書彙報會、開展讀書評比活動等。在不斷指導與交流中,學生必定會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嚐到閱讀的甜頭,進而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學生一旦把讀書視爲生活的一部分,好讀書,讀好書,那麼無論在閱讀能力上,還是在學習潛能上,都會給我們意外的驚喜。

以上幾個方面,體現了精讀課文的教學重點。這是從整冊教材來講的。具體到每一篇課文,要根據每篇課文的不同特點各有偏重。下面我就結合課文來進行闡述與說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