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心得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4W

新課標是教學的依據。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尤其是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尊重每一個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體驗。

中學語文教學心得大綱

關於高中語文新課改來說,我最初的認識是主要有兩個轉變:一是轉變教的方式;二是轉變學的方式, 即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這又談何容易?往往我們的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是有這樣的一些現象:例如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細講精練;一些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教師卻將之分化,影響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形成;一些學生自己的見解和體驗,往往因爲老師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扼殺。……帶着這些疑問,我認真研究新課標,並通過教學實踐,明白了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分析運用獨到的處理方法,把教學思考中的特點、優點、亮點通過情景表達出來。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思考和發言的機會,構建合作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所以老師既要學習先進的課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適當改革教學;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或情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這樣的去做:

第一、在平時備課中吃透教材,蒐集、整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並製作教具,研究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二、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合作,發揮想象思維來解決問題,並尊重和正確解讀這些合作體驗的結果。

面對新課程,我們老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全面、深入地理解語文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體會並實踐課程理念的核心“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所以,我們個人的學習並沒有結束。

1、認真學習新課標,具體的去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各種弊病。

2、研究學生,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3、研究實驗教科書和相應的教輔書,弄清它們與《課程標準》之間的聯繫點和着力點。

4、研究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和文化生活氛圍,爭取能夠創造性地選擇和運用各種民族傳統文化來改進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親切感中增添新的體驗。

當然了,這些都是爲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中學語文教學心得(2):

一、 要滿腔熱情地、精益求精地進行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的確是一個又硬又澀的大果子,做起來費時、費力,見效又慢。再者,有人認爲,中招閱卷採用“承包制”,閱卷人往往是“五看一不看”:看篇幅,看書寫,看卷面,看開頭,看結尾,唯獨不看最主要的內容―――因爲沒時間看。所以,確實有一些語文老師,對作文教學不感興趣,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這項工作

本人認爲,且不說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作文教學是每個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僅從分值上看,作文是50分,佔語文學科120分的接近“半壁江山”。因此,不管作文教學這個果子有多硬、多澀,我們都還要“啃”,還要“嚼”。否則,就有悖於課程標準和我們語文教學的初衷。

事實上,大多數學生對作文的確是“望而生畏”,寫作文時“咬筆桿”、“撓頭皮”是常有的事,這就迫切需要我們教師的幫助。在寫什麼的問題上,幫他們找“下鍋之米”;在怎樣寫的問題上,把他們“領進門去”。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學生早晚會對習作產生濃厚興趣,寫起文章來一定會比較得心應手。

有不少專家學者就作文教學著書立說,企圖給學生“點石成金”之術,如“快速作文”之類,但真正卓有成效者有幾?要知道我們的教學對象是鄉村的娃娃,他們雖有鄉村兒童生活的一些積累,但他們讀書很少,習作機會又不多,大多數同學都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僅僅靠學那麼幾篇課文和屈指可數的幾次作文訓練,顯然是杯水車薪。所以,作文教學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們千方百計、嘔心瀝血,以滿腔熱情、精益求精的態度進行作文教學。

二、從基礎做起,教給學生基本“套路”

衆所周知,雖“文無定法”,但同時也有“文貴有法”之說。即使某人是武林天才,也不可能在他連“站馬步”都不會的情況下就能練就“降龍十八掌”。我們教學生寫作文,也必須從最基本的功夫教起,讓學生掌握習作的基本“套路”。

這裏,我想以寫“讀後感”爲例加以說明。書上說:寫讀後感,“讀”是基礎,“感”是重點。這話千真萬確,無可非議。但是,這話太空了-------“讀”,怎樣去讀,纔算打好了基礎?“感”這個重點怎樣確立?這些都是未知數。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了寫讀後感的“基本套路”-------先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所讀內容,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即讀後感的中心意思。繼而用充分的論據論證自己的觀點(所讀文章的內容理所當然地成爲論據之一)。最後重提所讀之文,強調或倡導自己的論點。實踐證明,這一基本“套路”行之有效。用上這一“套路”,就完全能克服“原文抄寫一大篇,感想卻只寫一兩句”的弊端。

到了九年級,在學生已掌握這一“套路”的基礎上,應從理論上加以指導。向學生明確,“讀後感”這種體裁,屬於議論文範疇,應按議論文的要求去構思。再從技巧上告訴學生,讀後感與原文的關係是“不即不離”--------“不即”就是不能大量抄寫原文內容,末尾來個“我感到……”;“不離”就是緊扣原文,不能與原文不脫節,否則那就不是讀後感了。

也許有人擔心,照這樣指導,學生寫出來的作文豈不是“千篇一律”?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爲,同讀一篇文章,每個學生的感受不可能一模一樣。另外,在論證時,所用論據也不可能“如出一轍”南陽名師張惠靈先生曾這樣說:“把所讀內容作爲第三個論據最爲合適”,難道他就不擔心“千篇一律”?

所以,我認爲語文教師應大膽地教給學生習作的一般“框架”,幫助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三、各種體裁的作文指導要點

(一)說明文的指導

說明文寫作指導要點有二。

其一,用“多角度、多側面”這六個字來解決寫什麼的問題。因爲在一般學生看來,寫說明文最頭疼的莫過於“無話可說”。以我們的教室爲例,這個教室與其他教室不都一樣嗎?四壁、桌凳、黑板,還寫啥呀?其實不然。先說“角度”:安全角度、照明角度、採光角度、人文角度等等;再說“側面”:地面、天花板、四壁、桌凳、環境……看,這不就有話可說了。

其二、要寫出特徵。這是個難點。以《我們的學校爲例》,寫花園式學校,不行!現在絕大多數學校都是“花園式”;寫“師資雄厚”,寫“光輝歷史”,寫“環境宜人”……都不妥。因爲,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特色何在?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分析,從相同之中找不同------特徵,就是該事物與其它事物的不同點。就原英莊二中吧,她在古代遺址“淯陽城”之畔,這是任何一所學校所沒有的。

再就“胡營”爲例來說,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村子,但你仔細考察,它就“與衆不同”啦:一個不到兩千人的自然村,既非鄉鎮政府所在地,也非集貿市場。但它特殊呀!這裏竟有十幾家酒樓飯店,商鋪林立,生意火爆,光糖菸酒、副食批發就有五六家。它不是集市的集市,不是街的街,簡直就是個“小上海”。抓住這些去寫,胡營的特徵便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了。因此,“多角度,多側面”的靈活運用,可以解決學生寫說明文“無話可說”的問題,在對事物進行分析、推敲、甄別之後,“特徵”也就有了。

(二)寫人文章的指導

寫人的文章在記敘文中是大量出現的。寫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以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但照此思路寫下去,肯定泛泛一般,絕無特色。按文學概論的理念,寫人必須寫出人物的“特點”。《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名著,除了他扣合了當時的政治形式之外,本人認爲,它最突出的特點並不在於寫了“小二黑”、“秀芹”,而是那個“三仙姑”。閨女就要談婚論嫁,他還頭頂花手帕,腳穿繡花鞋,臉上呢,趙樹理真會寫,擦了粉的臉,就像驢糞蛋上下了霜,多解呀!一般學生寫人,以寫老師爲例,無非是精心備課、耐心輔導、領學生去衛生所看病,如此等等。老得掉了牙,誰喜歡讀?換換口味吧。例如,我校原來有一位剛剛從師院畢業的年輕漂亮的女教師,他雖在二中的時間不長,卻給老師和同學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這咋不可以成爲我們指導學生習作的材料呢?她,往講臺上一站,嗬!時尚新潮,玉樹臨風,一個個簡直被迷住了。更加讓人家豐富的知識、友好的態度所吸引,而進入忘我的境界。這說明,我們的視野當開闊些,我們的觀點當更新些。總用一種觀點、一種理念去指導學生,一來易產生逆反心理,二來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那種“經驗式”的指導,很可能導致學生的思維進入“死衚衕”。

鑑於此,本人的觀點是,在指導學生寫“人”時,務必抓住人物的“特色”,用具體的事寫出人物的“特色”。比如寫教師,寫他精心備課,背學生去衛生所看病等,看似感人,其實蒼白無力。

(三)寫事文章的指導

寫事,實際從國小三年級就開始了。但能把事寫成的,廖廖無幾。爲何?

其一,不會寫事。實踐證明:多數學生寫事,往往是“一……就……”式結構。換言之,不知道寫出事情的“經過”,而這“經過”纔是表現主題的最關緊的內容。誰都知道記敘文的“六要素”,但爲什麼寫不出“經過”呢?學生年齡小,經驗閱歷少,只能寫“大概”,不能寫“細節”。而“細節”纔是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最主要的內容。因此,教學生寫“經過”是教寫事記敘文的重要切入點。

其二,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科學地寫好環境。時間、地點不是一一“填表式”交代,而是巧妙地、自然地寫出。同時,交代時間、地點還應儘可能地顯現“社會環境”,使所寫之事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下。另外,對於“自然環境”,也要爲主題服務。自然環境能表現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烘托主題。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廖廖幾筆----“海面像大理石桌面”和“海面上出現紫色陰影”就是典範之例。告訴學生,不可無目的地寫藍天白雲、小鳥歌唱、小樹招手之類。

其三、引導學生運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十三、四歲的孩子,不可能寫出什麼大事。雖然所寫之事小,但要表現出一個較深刻的主題。如表現農民的純樸,民族的光榮傳統,改革開放給農民帶來的精神上、思想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變化等。

其四、要運用生動的事例去表現主題,不要往作文上貼標籤。也就是說,文章的主題,是靠具體、生動的事例去表現,而忌諱那些泛泛一般的空洞的議論。

(四)議論文的指導

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道理論據的障礙。由於學生的知識侷限,尤其是道理論據,學生所知甚少,所以教師應告訴學生: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語以及政治課上所學的知識都屬道理的範疇。學生最好專門用一個小本子,記錄這方面的內容,搞好知識積累。

其次,是學生無話可說的問,可用以下兩種方法解決。其一是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先從正面論述,在從反面論述,這樣就等於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其二是運用立論和駁論相結合。先用立論的論證方式,從正面的角度闡述;再用駁論的論證方式,從反面的角度批駁。這樣一結合,篇幅自然就翻番了。

再次,指導學生在語言上下些功夫。作爲教師,不妨多讀些經典的論文,如魯迅和毛澤東的論文,品味他們的語言特色。有了這一功夫,再去指導學生少點“學生腔”、“娃娃調”,多點新鮮、潑辣----就議論文的語言而言,形象點說,“十三香”不如“麻辣鮮”。

最後,指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反向構思。如,“書山有路巧爲徑,學海無涯樂作舟”、“人,不必怕出名”等,另闢蹊徑,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