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8W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

觀看了央視的《百家講壇》,我認識了易中天先生,懷着極大的興趣,我又拜讀了他的《品三國》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瞭解。雖然我沒有真正細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只是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也沒有看全,只能說對三國有一個膚淺的瞭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以及事件,具體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歡易老師在《品三國》這本書對三國的講解風格和歷史態度。我不禁爲易中天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折服。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17篇)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的撲朔迷離的歷史、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現在了我的腦海裏,也對魏、蜀、吳三國興衰的原因大概瞭解了一些。

易老師的講解非常幽默,對歷史的態度非常認真,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實。讀完易老師的書後給我很大啓發,而我們應該從他的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中反思我們體育教學的治學態度:怎樣在今後的訓練和教學中抓好常規教學,創新教法,突出重點,多問幾個“爲什麼”,這樣才能取得更多的進步。

體育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技能和鍛鍊身體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機能能力;發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培養良好的身體形態;培養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勞、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等,通過這些任務的完成,使學生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發展體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做爲體育教師,我們在體育教學中應當經常的思考這樣的問題:“學生在體育中學會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動力!是激發國小生各項能力的直接動力!我們應當多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對體育教學內容感興趣,才能引發求知的慾望,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要學會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採用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給學生傳授豐富多樣的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認識興趣和對所學技術、技能的好奇心,從而爲其創造活動打下良好基礎,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做到: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發展體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適應未來社會生活。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2

讀一本好書,是與偉人的精神交流;讀一本好書,是爲心靈尋找生長的沃土;讀一本好書,是充實靈魂的必然需要。我喜歡讀書,並在讀書中享受着快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我感受頗深:

一、“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

有時候,我常常感覺時間不夠用,想讀書卻感覺抽不出時間。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給了我很好的幫助。是的,時間總是會有的。只要合理的安排時間,並且有一顆迫切讀書學習的心,我們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和動力去讀書。

二、“興趣的意義何在”

一直以來,不少學生缺乏對學習的興趣,而且常常被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任老師如何苦口婆心,都沒有什麼改變。蘇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十一條建議“興趣的意義何在”,給了我很好的啓示。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孩子們就會自己迫切的想去學。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要比質問孩子爲什麼不愛學要好得多。

那麼,如何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呢?其實,問題不在孩子,而在老師。首先,老師應該提高自己的個人魅力。讓孩子喜歡你,願意聽你說。孩子就很有可能,因爲喜歡這位老師,而喜歡這門學科。其次,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就好像看一場節目,演員如果毫無變化沒有表情,那麼觀衆當然就不願繼續往下看了。沒有任何孩子,願意端坐不動地聽別人在臺上作報告的。

得到這個啓示後,我很快就運用到了我的課堂教學中。在執教一年級下冊《識字四》這一課時,我根據課文內容,製作了畫面生動的課件。當孩子們看到“飛舞的蝴蝶”“爬來爬去的蜘蛛”“游來游去的蝌蚪”時,一下子就被課堂內容深深吸引。然後,我用動畫的形式,將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分開然後合攏,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到了形聲字的規律,也體會到了學習漢字的樂趣,課堂效果非常好。我想,其實孩子們的興趣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只要老師用心去準備,去設計你的課堂。那麼,一個充滿趣味的課堂,就能夠給孩子們帶來無限的興趣。

三、學會積累經驗

剛剛參加工作這幾年,常感覺自己有些力不從心。這與個人經驗是有緊密聯繫的`。蘇霍姆林斯基在第四十三條建議“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這一點上,讓我受益良多。他指出,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練習本里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那麼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裏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學生的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而學習別人的經驗,也並不是把所有的東西按部就班。要先深入瞭解自己的班級情況,根據自身特點去研究管理自己班級的最合適的方式。教學水平的提高,就要靠勤學勤問,刻苦鑽研了。

在執教一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的《吃的學問多》這一課時,我感受頗深。看起來很簡單的內容,但要引導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去學習正確的行爲習慣,就需要老師提高教學的“藝術”了。我一邊自己鑽研,一邊請教有經驗的老師們,虛心求教,努力探索。最終,取得了“區優質課二等獎”的好成績。

我校自20__年開始,就啓動了“1+N”計劃。這個活動,給我們青年老師帶來了很多可貴的幫助。使我們能在一個溫暖的團隊氛圍中,學習和積累豐富的經驗,快樂迅速的成長。給我的職業成長的道路點亮了一盞明燈。

四、教師腦力勞動素養決定着學生的腦力勞動的素養

在課堂上,學生對問題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掌握新教材的,這裏面儘管學生有其自身的動機所在,但教師的引導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學生的勞動素養乃是教師的勞動素養的一面鏡子。”教師想要在課堂上看出學生的腦力勞動如何並適時地進行引導,必須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學生的身上,而要想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生是如何思考上,就必須對所教的教材有深厚的瞭解,必須掌握足夠多的知識。“教師在自己的關於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則學生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纔有精力去顧及學生,纔會根據學生的腦力勞動情況而隨時自己將要採取的措施。

五、關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問題

儘管國小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爲主,但我們必須要關注他們抽象思維的發展,因爲抽象思維是學生認識世界、開拓眼界,持續發展的一條必以之道。有些學生在低年級學習比較好,而到了高年級學習卻落後了,“這正是由於沒有藉助抽象思維來發展他的頭腦所造成的可悲後果。”“要使學生識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東西越多,就越有必要進行概括性的研究,使學生通過思考和推理而脫離開具體的東西。”要想使學生脫離開這具體的東西,必須建立在對事物、事實和現象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沒有理解的識記和在此基礎上的概括對兒童來說都是有害的。

閱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爲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說:“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纔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爲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爲,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纔算達到了教育目的。”“書籍對少年來說,並不是真理的倉庫,而是內心體驗的源泉。”其實,不僅僅是少年,所有的人都會在閱讀書籍中找到無限的快樂。讓我們閱讀並快樂着!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3

作爲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心中的理想課堂,熱門思想彙報它應該是這樣的:寓學於樂之中,即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樂於學習,把學習當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們的印象中,說起上課,沒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會是上課是有趣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它給我們的啓示是:知識是在枯燥乏味的課堂上由老師反覆告訴我們和在課外由我們經過不斷的反覆作業練習而得到的。

那麼,怎樣的事是我們都願意主動做、樂意做的呢?那一定是從中可以獲得樂趣,獲得成功的事,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發自內心厭惡的,那就算勉強完成,也不會有多高的質量。學生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現象卻是他們對學習的厭惡,對學習的害怕。爲什麼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對學習內容的不感興趣,可能是覺得學習任務過重,也可能是對教師教學方式的不適應等等。所以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們首先要改變的就是他們的學習的態度,變害怕學習、厭惡學習、逃避學習爲好學習、樂學習、主動學習。那如何做纔可以讓學生真正從心裏愛上學習、樂於學習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着手改變。

一、讓所有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品嚐成功的滋味。

記得有句格言:“不是因爲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爲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由此看來,啓動學生自信心理系統是讓學生消除畏難情緒願意去學的基礎。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育當中應經常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戰勝挫折和困難的勇氣,給孩子們灌輸一種信念:相信自己,正視自己,努力進取就能成功。每個人都是期待獲得他人肯定的,成長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長、教師、同學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中獲得教師的肯定、家長的肯定、同學的肯定。

二、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充當的總是課堂裏被動的觀衆,欣賞迎合着教師的表演,他們在自己的課堂上沒有自己的話語權,沒有自己的選擇權,沒有自己的挑戰權,知情權……而教師總是把已經嚼得又嚼,沒有任何味道的知識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裝進腦子中去。在這種教學水平指導下,學生只是充當了知識的儲存器,而且不善運用,最終導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學生髮自內心喜歡這樣的課堂確實強人所難。要改變這一現象,教師的改變是關鍵。讓教師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中;工作總結讓教師把話語的權力換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自己課堂的導演、演員,參與集體的表演;讓更多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走進課堂……讓我們打破那個成人化的課堂,還一個童趣的課堂給學生。

三、讓學生愛上自己的教師,親其師信其道。

每一個教師都不應忽視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學生愛戴的教師,她的言傳身教勝於千言萬語、苦口婆心。一位學生喜愛的教師,學生樂於走進她的課堂,樂於與她相處的四十分種,樂於與她進行學習上的溝通,生活中的交流。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4

讀了《教師專業成長》這本書以後,我對教師專業化發展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特別是書中關於“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的介紹更是給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其中,不論是實施策略還是具體措施中都重點提到了“自我反思”對加快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重要作用,這將對我今後的成長有非常大的指導作用。

影響體育教師發展的因素很多,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爲兩大類:一是外部因素,如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學校的管理制度等;二是體育教師自身因素,如自我發展需要、教學反思能力等。其中,教師自身因素在教師專業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從專業發展角度看,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教師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反思才能完成。教育學者杜威這樣說過:“教師應當對實踐進行反思,將教學看作是一種反思性的學術實踐,通過反思實踐來改進教學,做‘反思型實踐者’”。體育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職業形象,就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以自己的行爲表現,主動反思,做“反思型實踐者”,逐步推進自身專業發展。

反思型教師不僅要具有課堂教學知識、技巧和技能,還要具有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反思、研究和改進的能力,以及對教育的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進行更廣闊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發展——再反思——再更新——再發展”這樣一個無限往復、不斷上升的過程中,使自身的成長始終保持一種動態、開放、持續發展的狀態。

要想成爲反思型體育教師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簡單的過程,它需要體育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學習與提升,不斷地反思自己的知識、信念、行爲和各種視之爲當然的觀點,轉變那些不正確的假設、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爲,把反思的方法與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自我探究、自我發現、自我解決,才能逐步邁向批判反思之門。首先,要將反思滲透教學的全過程。即教師要進行全面具體的課前準備,並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活動的內容、對象、過程進行計劃、安排、反饋、評價與調控,最後在課後對上過的課進行回顧與評價,總結課堂教學的經驗,找出問題,分析原因,採取補救措施等。教師只有通過這些措施,形成對體育教學的系統反思,養成反思習慣,並使反思伴隨着體育教學活動的常規化而逐漸自動化。其次,要講究科學的反思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第三,經常記錄並剖析“關鍵事件”,以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突變事件的能力,促進教師的自身的發展。第四,要進行系統的理論分析。因爲系統的理論分析可以幫助教師審視那些教學中的直覺判斷,幫助認識和理解自己的行爲和思想,而且還可以爲自己的實踐提供多種可能,增強陳述自己行爲的理論基礎。

要想成爲一名批判反思型體育教師,就意味着要在批判反思的過程中,把個人的教學活動、集體的經歷以及正規的理論、研究視爲同樣重要的因素,使自身的教育實踐和思想更具有合理性。只有在不斷的批判與反思中教師的教學纔會得到持續地發展。爲成爲一名具有批判反思的體育教師努力!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5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着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

在於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着我,從師範中學習的藝術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6

學習了《點擊陶行知》一書,使我感受很深,陶行知先生真不愧是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教育思想在現今的教育中也是非常先進的,是無人能比的。通過學習是我在教育教學上有了很大的震撼,他的教育教學思想,能很好的爲我們的教學服務。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有三層含義。

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

其二教育必須作用於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

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決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這一理論將教育與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整合起來,教師要把教育融入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教育素材。向我們科學學科更要結合生活,利用生活實踐進行教學。從生活入手,走進生活,應用於生活。如教學《形狀與抗彎曲能力》一課時,我利用平時生活中不同的紙扇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的例子導入新課,讓學生通過實例進入教學,再把實驗中得到的結論,應用於生活、生產當中,用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事實,體現陶行知的教育理論,生活中有教育,教育作用於生活的理論思想。

二、讓學習成爲快樂的事

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學校裏先生都有笑容,學生也有笑容,有些學校先生板了面孔,學生都畏懼,那是難免有逃學的事了。所以,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是很要緊的事。”無論什麼時候,通過各種例子或活動達到教學目標,融入學生覺得有趣的內容或令人愉快的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有幫助的,活動與學生心理、思維特徵相吻合,充分激發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就學習內容發表意見,是將學生興趣融入活動的另一種途徑。

爲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開展活動時,教師必須選擇適合學生水平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內容,正如我們的科學課一樣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找出學生的興趣所在,要針對學生,巧妙設疑,使學生通過演示、實驗、討論、動手操作等形式,直接感知和體驗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在培養學習興趣的同時完成了全部過程。該讓學生做的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做,這樣才能讓學習成爲一件快樂的事。

三、讓寬容心激勵學生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許多學生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作爲我們教師要相信教育是尊重差異的,是不怕失敗的。常言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月有圓缺,學有遲速。人的素質各有不同,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總有快慢之分,如果出現不適宜的問題時,應耐心幫助,多多引導,切不可持冷嘲熱諷的態度,千萬不要扼殺了學生的自信和自尊。使學生害怕學習,把一肚子疑問困在心裏,既不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又使教學的過程變得呆板,沒有生機。寬容心便是母愛心。陶行知曾以愛迪生的母親來作爲教師們的模範,以此說明對學生差異的寬容,對學生“錯誤”的理解,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他說“像愛迪生母親那樣瞭解學生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學生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沒有對學生愛,即使再好的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靈的溝通、情的交融,就沒有和諧的課堂。教師只有抓住教育的規律,用寬容、愛心和微笑去面對每一個學生,纔會營造出和諧的師生關係,纔會發現周圍將是一道道永不退色的靚麗的風景。

總之,通過對《點擊陶行知》一書的學習,是我學到了許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尤其是教人求真,學做真人,您教育我們: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課堂上學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師不去做,讓他們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把學習看成快樂的事。用母愛之心去看待每一個學生。熱愛自己的職業,

如陶行知所說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顆草去。”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7

走進李鎮西《做最好的教師》,就走進了他的課堂,走進了他的心靈世界,走進了他的教育生活。掩卷沉思,感受師生之間最真摯的感情,感受教育最純真的浪漫,感受一位教育家樸實的教育情懷。

《做最好的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他和孩子們之間所發生的感人故事:受罰站的任安妮、課堂上搞怪的曹辛、讓李老師不惜打人的王紅川、不斷戰勝自己的楊嵩……每一個故事背後,都包含着教育思想的批判、積澱、昇華。莫言因爲擅長寫故事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李老師因擅長寫故事而成爲一位教育家。李老師說:“一個班主任一定要讓班級有故事,這故事中有學生的成長,也有教師的智慧。每一天平凡的小事,都可能成爲教育的契機,也能夠成爲教育的奇蹟。”的確,他把故事演繹到極致,講得有聲有色,創造了教育的奇蹟。

一個個故事,都是鎮西畢生智慧的結晶;一次次捧讀,都是自我心靈的淨化提升。我從書中感受到:在實踐中成長的老師將要經歷那樣多的磨礪,學生對教師的愛戴是多少點滴的累積,教師對學生的付出又是多少歲月裏的嘔心瀝血。

翻開書的第一章,我就被這樣一段話吸引:“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我反覆默讀着這段話,字裏行間都流露着對孩子的關懷。我突然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學習——這並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轉移到學生的頭腦裏,而首先是教師跟兒童之間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係。“活生生的”這讓我聯想到了愛!愛是鮮活的、富有生氣的,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愛心是好教師的基本條件,有愛才會有責任,有愛才有教育。

師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種平易近人並不是我之前所認識到的與學生打成一片,離開了嚴格要求,這樣的愛很容易演變成遷就與放縱,而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責任。我這才領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愛,是關心學生、理解學生的愛。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呵護他們單純卻機靈的心,用真心去鼓勵每一位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前進。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肩負起一位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頗多也受益匪淺。在讀此書以前,我一直認爲:做好一名老師,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滿腔熱情就足夠。現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擔起教師的職責,不僅需要我不斷的自我學習增加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愛心去灌溉。只有充滿對職業和對學生的愛,才能令我肩負起一名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最後,我想引用附錄中的一段話:教育是美麗的——美在理解、美在機智、美在創新!

雖然有人認爲,教師辛苦教師累,時間久了,就會產生職業倦怠感。而這種職業倦怠感,讓教師失去了繼續前進的激情和動力,失去了身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如果教師把學生作爲一個人,作爲一個生命個體,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實現心靈間的溝通融合,師生演繹的故事纔會真摯感人、纔會有厚重感。或是與學生一次傾心的談話,一次溫馨的家訪,課間與學生的一次遊戲,與學生一次真誠的書信交流;或是一個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輕輕拍他肩膀的動作;亦或是學生在你上課前幫你拿取上課用的資料,在節日時送給你他們親手執着的小小禮物……只要你願意,我們每分每秒都可以製造出精彩的教育故事,只要你願意,我們每時每刻都可以成爲故事的第一號主角。

李鎮西老師說:“今天看來很普通很尋常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爲屬於你自己的教育‘文物’:照片,文字,現在還有視頻,這些都應該細心地保留下來。”李老師在工作之餘,筆耕不輟,記錄着教育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裏麪包含着李老師的教育智慧、文字功底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正是藉助李老師的真摯文筆,我們纔有幸分享他的幸福教育生活、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做一個有故事的老師吧,心存一份敬畏、憐愛和責任,胸懷一種理想、使命和信仰,與學生共同譜寫生命成長的精彩篇章。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8

讀完《做最好的自己》,感到其實做好自己並不難。作爲一名職業女性,工作經常陷入一種疲勞的狀態,經常會被學生的問題搞得自己覺得很累,我知道這不應該是年輕老師應有的心態,但是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總是會被學生不如意的表現所影響,開始經常抱怨這,抱怨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教教師這個職業,剛參加工作時的熱情減少了,這種心情影響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受李老師的影響,“既然只能當老師,那麼悲悲慼慼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選擇後者!”

是啊,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爲什麼不天天開心呢?可是,每天出現的讓人頭疼的事情,讓人頭疼的學生,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我經常想:多想孩子們可愛的地方,儘量把課上好,儘量和他們一起玩兒,這樣孩子們就會越來越愛自己,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又怎麼能不高興呢?

多麼簡單多麼樸素的道理,爲什麼我當初就沒想到呢,想想我們在工作學習中難免會與人產生摩擦,如果我們只盯着別人的錯誤,那麼只能讓矛盾越來越激化,但是我們如果想別人的優點,就會使我們很快的冰釋前嫌,問什麼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學生與老師的身上就這麼不可調和呢?其實還是緣於“愛”,如果我們給學生多點,再多點的愛,對於他們的錯誤我們都用理解之心,包容之心,責任之心看待,而不去苛求他們像成年人那麼懂事,師生關係會不會更和諧一點呢?在衆多的壓力與競爭下,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不論遇上什麼困難都不要氣餒,積極心態戰勝一切困難,一樣可以做到優優秀。

事實證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最好的自己,都可以做到優秀。我們更不必爲自己趕不上別人而太過自責,也不必因爲境遇不好而太過感傷,怨天憂人。我們所需要做的,是追隨自己心靈的選擇,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我們就會變成一個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對此我的理解就是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形式不同,成功的意義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實現理想,並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標準並不是單一的,社會給每個人提供了不同的舞臺,只要在自己的舞臺上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限,無論是令人矚目還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當然,在現實社會中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我們的理想和現實永遠存在着差距。而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改變心態,調節情緒,改變思考方式,不斷超越自己,努力讓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燒,做最好的自己。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9

最近拜讀了《做最好的老師》一書,該書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李鎮西老師25年來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全方位地闡述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

讀《做最好的老師》,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表明了一種更高的人生和事業的標杆,雖然最好永遠做不到,但是一個比一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意味着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經驗告訴我們,人要自信,要有幸福感,那就要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件事,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件事,日積月累我們會不斷的進步,慢慢的我們就會高興很多,快樂很多!就會朝最好邁進!

李老師在給高三學生的信中說到:“每一個人都是一棵樹,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片森林,在這個森林中的,有的人是喬木,有的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即將畢業,可能升入大學,可能參加工作,但志願和職業的選擇現在還不能取決於你。你以前的理想是好的,但現實並非可以隨心所欲”。是的,我們可能無法選擇我們的職業,無法選擇我們工作的學校,無法選擇我們所需面對的學生,我們可能無法成爲大師名人,但我們可以自己怎麼去做,可以選擇讓自己應該的位置,選擇做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還是在這一封信中,李老師說到:“你或許不是最美麗的,但離考研最可愛;你或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或許不會追富有,但你可以是追充實;你或許不會追順利,但你可以是追樂觀;你或許不會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是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中的一個最好的自己”是啊,我們在工作中有許許多多的困惑,有許許多多的煩惱,但我們可以去努力,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作爲一名教師,用良好的心態對工作與生活,用陽光的心態對待學生,對待你的課堂。你的學生同樣會收穫陽光雨露的的普照與滋潤,他們就會茁壯健康的成長!這樣良性循環,學生會越來越喜歡你,你離做最好的教師也會越來越近。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爲,也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某種人生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只管登高不問高”,儘可能每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暫時遭遇挫折與不幸,最後也將贏的人生的快樂,這叫“道是無情卻有情”。

做最好的老師,讓我們內心收穫一份寧靜,讓我們遠離浮躁,讓自己更加踏實與充實。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0

作爲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孩子們對老師非常信任。“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裏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事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爲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啓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級裏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對於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後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並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雖然我是一位語文教師,但對數學教學也從不放棄,我堅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學生就會給我回報,我做了,我也得到了。

以好帶差,以小組牽動班級整體,發揮小老師的作用,以習慣培養爲重點,以學科知識爲基礎,以拓展思維、能力爲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是我教學工作的宗旨,也許正是自己在平日的工作中做細點點滴滴,所以期末考試,學生的書面書寫乾淨整潔,能夠仔細的答題,班級的各項成績好。

低年級的小科課較少,大量的時間都是我們自己支配的,加強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搞好輔導也成了我們平日的重頭戲,及時調整教學狀況查漏補缺,讓學生不僅在課堂教學中有收穫,在輔導中也能拓展思維。

大量的輔導,必然規律帶來批改量的增多,尤其是低年級,不批改是根本不行的,低年級必須面批面改,自己也能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在漂亮的字上畫個圓圈,在乾淨的本子上畫朵小花或者小五星。班級38名同學,每位同學的本上都留下我認真批改、圈圈點點的痕跡。也正是因爲種種原因,學生很願意把自己的作業本整理乾乾淨淨讓我欣賞,讓我評價。在批改輔導中,我特別注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本着上課多叫幾次,批改多圈幾次的原則,把更多的機會送給他們,只要他們肯努力,我願意這樣去做,不厭其煩。

還記得和學生多種多樣的識字方法,清楚流利地表達,還記得學生清脆悅耳、富有情感韻味的朗讀,讀課文各種不同的表演,識字也很有趣,可以加動作或者表演,如:“躲藏”我躲起來。在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朗讀能力、書寫習慣正在學生身上紮根,這又一次讓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教師注重什麼,學生就會展現什麼,同時也就收穫什麼。我讀了《施捨的樹》這篇文章後,我被文中的大樹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這棵大樹爲小男孩做了許多事:讓小男孩在樹蔭裏休息,讓小男孩在它的樹幹上盪鞦韆,讓小男孩把它的樹枝砍下來做間屋,讓小男孩把它的樹幹鋸下來做船,讓小男孩坐在它的樹墩上休息。讀着讀着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媽媽很關心我,愛護我,天天燒飯給我吃,忙裏忙外,不讓我受一點傷害和委屈。

有一次,我發高燒了,頭暈乎乎的,媽媽騎着自行車馱着我到醫院裏去。在路上,媽媽一會兒問我:“卉卉,你要不要緊?”一會兒又對我說:“堅持一會兒,我們要到醫院了。”忽然,一輛卡車從我身旁經過,我乍一聽這聲音後一驚,人一下子跌倒在地上,媽媽心急如焚,立即放下自行車,把我抱在車上,一個勁地自責自己。到了醫院,醫生經過一番診斷,說:“沒什麼大礙,只需要掛兩瓶水。”我聽後有些害

怕掛水,媽媽對我說:“寶貝,放心吧,沒事,針扎一下像蚊子咬一樣。”我聽後點了點頭,心寬了許多。掛了兩個多小時,我的病情明顯好轉,媽媽心中的一塊石頭才漸漸放下。啊,媽媽,你就像那文中的大樹!爲我無私的奉獻!

其實,天下的父母親哪一個不是像大樹這樣愛自己的孩子,他們爲我們付出了許許多多,我們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用一顆孝心回報他們,讓他們感覺到我們已經長大了,已經懂事了!願天下的父母都幸福快樂。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1

作爲一名一線的國小數學教師,在五年的教學生涯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爲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爲教師的肩上的重擔,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涉及資料最全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從中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衝擊,同時也存在必須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讀了範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爲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穫非淺。範梅南先生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務必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我以爲,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爲先。中國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我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爲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爲教育。要實現真正好處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爲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裏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我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我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完美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着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裏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裏擊起快樂的迴響。那些個性的孩子孩子正是透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爲只要我們充滿期盼,他們或許很有期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爲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

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下,絕不放下。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下。”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期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就應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個性的愛給個性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一樣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一樣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務必“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於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爲每個學生的成才帶給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纔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禮貌的場所。當然,作爲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纔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務必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爲夷。如在執教《圖形的周長》一課時,我在釘子板上圍了一個長4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讓學生探究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產生以下方法:(1)4+4+3+3(2)4+3+4+3(3)4×2+3×2(4)(4+3)×2,一切都在預料之中,透過比較優化算法之後,我正準備引導他們探究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這時有一名學生彙報了他的兩種算法:(1)4×3+2(2)4×4-2,迅速作出決定後,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就讓該同學上臺解釋給大家聽。他說:如果把四條邊都看作3釐米,就少算了2釐米,能夠列爲第一道算式;如果把四條邊都看作爲4釐米,就多算了2釐米,能夠列爲第二道算式。多好的思路!大家一齊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了他。這時我不失時機地追問:從他的發言中你能發現正方形周長該如何計算呢?整個過程自然流暢,正方形周長公式的發現水到渠成。讓學生靈動的思維火花不斷迸發,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是富有實踐智慧教師的明智之舉。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這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我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爲什麼的好習慣,讓自我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並善於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繫,迅速地切入正題。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2

作爲一名教師,常常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甚至有時還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總結其問題就在於授課不夠清晰與直接,有時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有時則跑題,有時講話超出了學生的理解水平,有時則削弱了教材資料呈現的清晰度,往往講得滿頭大汗卻達不到夢想的效果。閱讀《有效教學方法》一書後,我受到了很大啓發,我覺得教師若想把認真準備的課付諸實施,把教學原則成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還必須到達上好課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資料正確、方法得當,清晰授課、組織嚴密,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熱烈。

一、目標明確。

目標明確是指上課時教師明白這堂課要掌握些什麼知識和技能,要養成些什麼行爲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樣的態度,要學會什麼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在一節課上,師生的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進行,教師上課爲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時插入課外資料,爲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時把資料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以外的某些知識,甚至有相當廣度,只要是有利於目標的完成,都是能夠的。可是,漫無目的地講故事、東拉西扯,做那些與實現目標無關的事,應予以否定,對學生也同樣,教師要及時發覺並糾正學生努力完成任務。

二、資料正確、重點突出。

在一節課上教師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點資料的教學上,不要對所有任務和所有資料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對細枝末節的知識能夠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對重點知識、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氣教學,對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懂、弄清、熟練掌握。

教師講授的知識還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貼合邏輯的,技能或行爲要貼合規範,並且應當要求學生作出的反應同樣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教師就要及時予以糾正,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往往是崇高的、萬能的,他們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對待學生的疑問應持謙虛、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輕易作出沒有把握的回答。

三、方法得當。

教師應當根據教學任務、資料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善於選擇方法,創造性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無所謂好壞,但不一樣的方法有不一樣的使用範圍,教師上課運用的方法要與教學情境相適合。譬如,對尚未定論的爭議問題,能夠用小組討論法;爲了讓學生認識一個他們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狀,採用講述來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觀,等等。

四、清晰授課

一向以來,我以爲清晰授課只是講在上課時要口齒清楚,聲音洪亮,有活力,能做到抑揚頓挫。原先這只是清晰授課的前提,是基礎,是一小部分。僅有標準的普通話距離清晰授課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更爲重要的是資料組織,教師對課文的熟悉以及授課策略的選擇等要做到清晰授課,更多的功夫是在課上。

對於教師,要做到清晰授課,就要求在課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鑽研教學大綱,經過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瞭解教學資料的整體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繫,掌握各部分資料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仔細閱讀領會教學參考書,明確教材的地位和體系,掌握其中心資料和中心思想,確定教學目的,研究教材的組織和處理。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前要對所講授資料有清晰的理解思路,教師自身對知識有宏觀和微觀上的把握,對教材資料有深刻的理解。在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礎上,有要求教師在平時要苦練基本功,要有較好的表達本事,能夠將自我對知識的理解準確的轉變爲學生能夠理解領會的語言並表達出來。語言是教師將自我的知識轉換爲學生知識的主要媒介。學生在理解新知識時總要有一個反應時間段,而教師清晰的表達,能夠大大縮減轉化的時間。經過教師清晰的講授引導,構成學生較清晰的科學的知識脈絡。經過第一次講授,學生很難到達預定的教學效果,這又需要教師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不一樣的闡述方法,從知識的其他角度入手,進行再次論述。這樣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才會在學生腦海裏生根發芽。有了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語言的清晰表達,要到達清晰授課的教學效果,還要利用舉例、圖解和示範等方法,來解釋和澄清。

五、組織嚴密。

課的進程次序分明、有條不紊,課的節奏緊湊,不一樣任務變換時速度自然,

課堂秩序好。教師要有必須的組織才幹,取得學生的進取配合,才能做到組織嚴密。

六、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熱烈。

一節課應自始至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進取性,課堂上學生的進取性是否得到發揮取決於教師的啓發和引導,教師在課上要邊教邊觀察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反應調節自我的教學。一旦發現學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發揮教學機智,經過調整資料、方法、管理三個方面去激起學生的進取狀態,如果資料太深了,就該儘量的淺顯的方式來揭示的本質;如果進程太慢了,就該立刻加快來完成;如果學生太疲勞了,就該改個方法,如改講授爲議論或談話,甚至講個與爲課題有關的故事。教學是藝術,是無止境的,教師要把課上得如同藝術創造的精品,實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識地長期追求和探索。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3

不知不覺我的教學生涯已經有幾十年之長,在這幾十年中,我一直有幾個疑問,怎樣纔算好老師?好老師的特質是什麼?每個老師踏上這行業的時候一定都告誡自己要成爲一名好老師。一個好老師,所從事的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而是“教育”工作。教育工作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好老師在這裏》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話是:“教育不是你想帶給孩子什麼!而是你想帶給自己什麼!不要用冠冕堂皇的句子說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帶着這些疑問我走進了溫州新華書店買了這本《好老師在這裏》。我想它一定可以爲我解答這些疑問。

畢業以來,我現在教授的班級是我一屆自己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的畢業生,對班級的每個學生我都非常的瞭解。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完整的喜怒哀樂,都需要老師細心貼近。可是教師專業工作做久了,就會習以爲常地成了“職業”工作,滿滿一個班的孩子在老師眼中漸漸長成同一種面孔,不經意間,老師就忽略了孩子的個別情緒和差異,人和人之間的友善關係也漸漸僵化起來。美惠老師在工作中主張“用真心換真情”,她認爲,“用真心換真情”的第一步,就是要“看見孩子的情緒”,而且要溫柔地對待。

在這五年的教學生涯裏,我有批評過學生也有表揚過學生,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活,當我嚴厲地去批評學生的時候,我並沒有感受到他們的心悅誠服。反而,只是一個充滿鼓勵的眼神,一個充滿溫情的動作,一個微不足道的幫助,卻使他們更靠近我。我想每一個老師都是想當好老師的,讓我們打開心扉,走進孩子們的世界,用心傾聽孩子們心靈的呼喚,讓孩子們無邪的笑容在陽光下如花綻放。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個新鮮又真實的教育故事,而且還匯聚了一羣優秀的教師,他們因爲投入而變得優秀。由於投入,他們細心地關心孩子,本能地理解與尊重孩子;由於投入,他們勤於鑽研、善於反思;由於投入,他們不辭辛苦,不怕勞累;由於投入,他們變得更加優秀。所以我們在自己的教學中一定要全心全意的投入,才能讓我們的教學更加的優秀。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4

音樂教師讀書心得交流

一、《中國音樂教育》是音樂教師的良師益友。音樂審美教育體現在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中,體現在音樂教育教學的活動中,音樂教學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教學情操以及必要的音樂審美能力。在這些方面,中國音樂教育專刊爲音樂教師提供了及時的幫助和引領的作用。對於我們及時瞭解教改動態,教育資源教育信息等提供了通暢的渠道。是音樂教師的良師益友。

二、資源豐富、內容廣泛,是音樂教師教學的資源庫。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是,信息量大,交流面廣,教師不用走遍千山萬水便可知各地區的教育教學動態,幫助教師作好教學交流,可以看到全國各省市地區的音樂教育成果,爲音樂教師搭建學習與交流的平臺。

三、教學研討氣氛濃厚,爲一線的教師提供了教學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的音樂課教學的確比以前鮮活了許多,可是在深入一線聽課的過程中卻也發現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如果音樂教改抓的只是表面的轟轟烈烈,忽視了音樂的本原——音樂性,那將是可怕又可悲的事。音樂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音樂的想象力、還要引導學生提高學習音樂的意志力、音樂的表現力等。音樂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關注音樂”,就是要僅僅圍繞音樂的特點實施教學!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5

近來,我閱讀了《國小數學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一書,這本書對國內外的課程改革的特點,以及國小生數學學習的特點與分類,爲什麼要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以及如何改變學習方式等作了些介紹。

書中說國小數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支柱學科之一建國50多年來,經過全國廣大國小教師及數學教育專業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國的國小數學教育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隨着21世紀的來臨和數學教育國際視野的拓展,大家感到,我國的國小數學教育還存在着種種不足,特別是在培養學生創造意識與實際能力方面,更顯得十分薄弱。爲此,近幾年來,教育部組織了各方面的專家、教研員及部分一線教師,集中力量編制和審議新的數學教育課程標準。同時,全國各地也在組織各方面的力量,重新修改編寫中國小數學教材。這項工作意義深遠,它的成功,將爲我國培養新一代適應時代要求後備合格人オ創造有利條件。作者分爲三個部分對本書進行了介紹。

第一部分重點介紹我國國小教學課程改革的概況。在第一章中,作者分析了建國以來國小數學課程的發展有就此學數學課程實施的狀況,並且對我國國小數學教材的幾次重大改革進行對比分析。這些分析對我們瞭解國小數學課程的發展,理解目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性,提供了清晰的脈絡。第二章分別敘述了我國新課程標準編制的基本理念及目前正在各地使用的全國實驗性教材編寫的特點。這些基本的理念與教材特點的分析,對理解當前數學教育的改革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第三章介紹國際國小數學改革的基本概況,這對拓展師範生和廣大教師的研究視野,把握國外數學課程發展的趨勢提供了較爲系統的信息。

第二部分介紹國小數學教學理論的研究。其中,第四章闡述了國小數學的學習理論。在這一章中,較詳細地分析了國小數學教學的基木特點、類型、層次,重點探討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途徑和策略。第五章分析國小數學教學的內在特點及基本關係本章從教師決策與學生參與兩個角度,對國小數學教學過程進行了較爲全面的剖析。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分別探討了課堂教學模式及教學的藝術,這些可操作性問題的討論,對師範生今後進人學校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部分重點分析國小數學教學的各部分內容。其中,第八章在概念教學方面,討論學生概念形成的特點及培養學生數概念的途徑。第九章在計算教學研究中,深人討論了計算教學的內容分佈、策略及計算教學改革的趨勢。第十章在幾何教學方面,作者把幾何教學界定爲經驗與實驗的教學,在解決問題方面,作者介紹目前解決問題的基本理論,並作了深人探討,這爲師範生以及廣大教師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礎。

通過對本書的學習使我深深的認識到教師上課時應根據學生的特點,發揮學生本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點,教育學生向的方向發展而不應當根據教師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要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6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過國小六年》這本家庭教育書籍,是在長春的聯合書城。當時和好朋友一齊去買書,爲了湊夠買300元錢的書就能夠辦一張會員卡,我就毫不猶豫的聽了書店工作人員的介紹買了這本書,理由是這本書書是師大附小的老師推薦給家長看的。

回到家之後,利用空閒時間慢慢品讀,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讀了一遍後,又挑重點地方讀了第二遍。本書的作者是劉稱蓮。她是一個普通的母親,在培養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注重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從實踐中摸索出了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倡導和諧的親子關係,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自己的孩子,18年的時間,她培養了一個素質全面,成績優秀的女兒,她的女兒同時被北大和香港大學錄取。本書重點記錄的她的女兒在國小階段成長的點滴。

讀完此書,作爲教師的我才感覺到對自己兒子的教育與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顏。在培養孩子的寫作潛力上,我沒有像作者那樣給孩子寫“下水”作文;在培養孩子的耐心時,我不會像作者那樣陪孩子一齊玩拼圖,讓孩子從中體會到“輸得起”的人生態度;在節假日,我沒有把逛書店作爲孩子休閒交流的地方,讓孩子泡在書海中學習和感受……這一樁樁事例,無不體現出作者的出發點,都是基於有利於孩子成長來思考的。

此書讓我的收穫頗豐,此刻談談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讓孩子泡在書海中。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孩子不喜歡讀課外書,其實是我沒有找到正確的引導的方法。首先家裏要有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父母更要和孩子一齊讀書,這一點和我校的親子共讀是一致的。讓孩子讀感興趣的書,哪怕開始的時候和學習的書並沒關,但是當孩子的興趣培養起來後,他就會不知不覺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書,這是名著和文學書籍就會走近孩子的視野中。從我兒子的身上我就明顯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以前的兒子從來不讀課外書,是一本校園文學書《淘氣包馬小跳》讓他愛上了校園文學。那次我和他一齊去書店買學習用品,兒子自己挑了一本《淘氣包馬小跳》。回到家後,我陪兒子一齊看,兒子一看就上癮了,連上廁所的時候都在看,看完後,又央求我給他買另一本。

看到兒子有主動讀書的願望,我沒有吝嗇錢,在網上給兒子買了全套的《淘氣包馬小跳》共20本。看到兒子捧着新愛的書讀的時候,我真的感覺的由衷的高興,當兒子讀完這一套之後,又讀了楊紅櫻的《笑貓日記》全套16冊和《漂亮老師和壞小子》系列。此刻每當我和兒子去吉林或者長春的時候,孩子最愛去的地方不是遊樂園,而是書店。我們母子都喜歡在書海中漫步,暢遊。如今,兒子讀完的書已經有幾十本了。這中間包括校園文學、四大名著、科普知識等等,只要是兒子買書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覺到兒子寫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樣“詞窮”了。書讀多了,他的想象力也豐富了。每一天我家睡覺前都會看到我和兒子各持一本書在牀頭品讀,雖然是個讀個的,但孩子真的是愛上了閱讀。

二、愛在自由裏。孩子不是機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長,教育不僅僅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愛化做涓涓細流,時刻滋潤孩子成長的心田,與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不要因爲虛榮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績方面和別人攀比,在孩子國小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學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多一點耐心與愛心,讓他把各方面基礎都打紮實了,正如厚積而勃發。在給孩子學習時間的同時更就應給孩子玩的時間,有的時候,玩中也是一種學習。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相信是每個爲人父母的最大的心聲。

讀完此書,收穫還不僅僅僅是這些,我會把我學到的教育理念不單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也會用在我的學生身上,讓我的學生們也在陪伴與自由中快樂成長。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7

書是知識的海洋,讀書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品德,提升一個人的思想,鑄造一個人的靈魂。通過讀書,讓我們學會了本領,掌握了技能,得以在這個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資本,通過讀書,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情懷。堅持讀書是教師最起碼的職業底線。尤其是處在這樣一個學習社會化的時代,只有讀書,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進專業發展,超出“匠”的侷限。

讀書,能夠促進教師的精神生長。人,最可怕的是靈魂空虛和精神萎縮。由於生存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於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這種“更可悲”狀況的最可行的辦法唯有讀書。

書籍會使教師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讀書,才能消除“職業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師具有充實的靈魂和不斷生長的精神。書籍中,那些大師充滿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語,超脫的情懷,會使我們變得特別開闊、靈動、開放、樂觀、曠達。一個對書籍敬而遠之的人,不管他怎樣刻意包裝,總是難以瀟灑起來的,惟有經過書卷的浸潤,纔有可能超越自我、發展自我。當我們獨處的時候,享受讀書的樂趣;當我們交往的時候享受讀書帶來的文雅和氣度;當我們創造教學生活和生命的時候享受讀書而獲得的魅力。這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奇異的感覺:書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靈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教育家的成長曆史,就是他的讀書的歷史。教師作爲傳承文化的使者,必須伴隨着讀書而發展而超越自我。

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讀書是課改的需要。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尖銳而有力的挑戰。新課程不再像傳統課程那樣統一機械、墨守成規,很少變通,而是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價值取向,決定了教學目標和結果的不確定性;個別化教學決定了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綜合性的加大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確定;師生共同探討新知決定了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作爲課程具有的自主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不確定性;……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個嫺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學設計者、決策者、支配者、智者、專業知識的發展者和創造者。

因此我深刻體會到,不讀書,就不知道當今教育觀念變化之大,教育形勢發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學觀念落後到什麼地步,自己過去的教學是多麼可悲、可笑。只要一讀,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心裏就會敞亮多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