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教學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4.47K

一、語文教學抓住“讀中感悟”的主線

二年級上冊教學心得體會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比傳統的教學更注重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而堅持以讀爲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恰恰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方法和途徑之一。

我在語文教學中始終將“讀”貫穿於每節課之中。如在教學20課《不認識媽媽的孩子》一課時,我提出了: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問題?孩子們很快就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爲什麼這個孩子不認識自己的媽媽?這個孩子是誰呀?他是故意不認識媽媽的嗎……帶着這些問題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饒有興致地讀起書來。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孩子們瞭解到以上問題的答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己動腦筋發現了問題,自己再通過讀書來解決,這是孩子們樂於爲之的事情。

再如教26課《快樂銀行》一課時,請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不讀懂的可以在書上畫上波浪線或是在句子旁邊打上一個問號,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和感悟,並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看大家是否能夠解決。孩子們在交流中往往會這樣說:“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爲什麼熊貓媽媽和熊貓寶寶萬分快樂,他們存入了九千九百九十分?誰來幫我解答?”如果在剛纔的閱讀中對這個問題有所體會的孩子就會說:“我來幫你解答這個問題……”提出問題的同學再通過語言進行感謝。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朗讀、善思和分析能力,而且協調了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培養了他們相互交往、合作的能力。

在每次備課中,我往往抓住幾個重點的問題進行分析,設想孩子們會怎樣回答,而我怎樣去應對和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每節課我在課堂上提的問題都很少,都是請孩子們通過質疑或是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問題提出來。然後經過篩選,使它們在一堂課的不同教學階段一一呈現。比較膚淺的問題在初讀課文時自己或同桌、小組內解決,而有一定難度又能突出重點的問題則在充分朗讀感悟之後全班同學共同來解決。

二、倡導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使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這種交流方式第一可以解決目前班容量大,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相對減少的教學弊端。第二給每個學生提供說話交流的機會,使他們敢說話、會說話,培養口語表達能力。第三通過同學之間的交談、溝通,可以培養學生的交往合作能力。

當然小組活動在一節課的安排上不能過於頻繁,而且要使用恰當。比如前面提到的初讀課文時設計的“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這一環節就可以先安排小組活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然後再全班交流。再如對於課文的結尾拓展延伸時可安排小組活動。在教第7課《從臺灣飛回來的鴿子》的第二課時時,爺爺要走了,親人們會對他說什麼?爺爺會說什麼?可以讓學生在瞭解時代背景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體會親人分別時依依不捨的心情,獨立思考後在小組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感悟,然後在小組進行口語交際的表演,最後請幾組的代表到講臺前展示。

這樣藉助小組的活動方式,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課堂上動起來,既鍛鍊和提高了孩子們的口語交際、表演技能,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所以,我在教每一節課時都努力從某個環節中尋找這樣一個點,讓學生充分地想、充分地說、充分地演。

其實許多時候我們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些孩子,尤其是學習稍差的孩子。而每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每個人都希望成爲焦點,每個人的能力也都是具有可塑性的,如果能調動起孩子的這些積極因素,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鍛鍊和提高,他們一定會更加快樂和自信。

三、在課堂中發揮評價作用,建立新型師生關係

在語文教學中我總是鼓勵學生學會傾聽和評價,在老師和同學講話的時候,要認真傾聽,瞭解講話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加上自己的見解合理地去評價。比如,在老師和同學朗讀課文時,我引導學生們認真地傾聽,然後針對朗讀的速度、感情表達等方面自己來評價。而且我教給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時候要注意說話的語氣、方法,要先肯定優點,再指出不足,使對方易於接受和理解。而被評價一方,除了要具備謙虛的美德,而且對評價方心存感激之情,因爲他的提示、建議會使你的朗讀水平進一步提高。一時間,師生評價、生生評價貫穿於每個課堂。起初,學生們之間有些扭捏,方法也略顯生硬,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運用的得心應手,評價與接受評價已成爲很自然的事情。

記得有一次,我們學習了一篇新課文21課《鳥路》,我在班裏配樂朗讀這篇課文。讀完之後,我照例請學生對此進行評價。有的同學說,老師您讀得聲音洪亮,而且很有感情,讀出了對鳥路的喜愛。只是有一個地方讀錯了,希望您下次注意。我笑着對她說:“謝謝你,我會努力的!”幾個同學紛紛對我進行評價,其中一個叫李亞坤的孩子的發言讓我至今難忘:老師您讀得挺好的,可是我覺得您一定讀的次數很少,有的地方不熟練,好像直接拿起書來就讀的樣子。我不好意思地說:“老師的確沒讀熟,下面我們一起讀這篇課文,下課之前我再給大家讀一遍,看老師有沒有進步。”臨近下課幾分鐘,我又當堂朗讀了一遍課文,受到了全班同學的一致讚揚。第三天,我們學習下一篇課文《熱鬧的大山》。我又在班裏配樂朗讀,並請大家進行評價。這一次,大家對我的評價明顯高於上次。李亞坤的發言格外引人注目:霍老師,今天您讀得課文特別有感情,我知道您昨天晚上一定認真讀過。您比前天有了很大的進步。如果我是家長來給您打分,一定給您打十分。”通過這次的小插曲,我更加堅定了注重評價以此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的信心。而且我對教學中的每個環節也更加註重,尤其是每篇課文都會反覆誦讀,先感染自己,再感動學生。

四、指導學生勤於動筆的習慣

從一年級下半學期我開始引導學生寫一些小練筆,學生從最初的不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語句不通順,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到後來寫的小文章格式正確、行文流暢,羽翼漸漸豐滿。進入二年級後,我從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方面入手。多給他們推薦一些故事性強,蘊涵很多生活哲理的書籍,讓他們從小就與書爲伴,養成閱讀、善學的良好習慣,豐富學生的識字量和課外知識,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創設人人愛讀書、會讀書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做有豐富知識內涵的人的意識。同時指導學生寫了“給老師的一封信、美麗的秋天、雪景、我的小製作”等十幾篇小習作,從內容、字數等方面提出了高於一年級的要求。現在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做到立意新穎、言之有物、行文流暢,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儘量將讀與寫緊密結合,並且貫穿於每一節課。比如在教第4課《愛唱歌的大葉楊》這篇課文時,當學到“唱給學步的小寶寶,他在和蝴蝶捉迷藏。唱給勤勞的老奶奶,她坐在樹下縫衣裳……”一段,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之後,說:“如果你是學步的小寶寶、享受涼爽的老爺爺、老奶奶,你和大葉楊之間會說什麼?”學生先是同桌互相演練,然後全班展示交流。“如果你是大葉楊,你還想把涼爽和歌聲獻給誰?能不能仿照課文中的第二段說一說?”(做進一步的想象延伸)學生靜心思考後,開始小組討論。熱烈的討論後,我請個別學生展示交流,最後鼓勵學生把它寫下來。同學們有的寫道:唱給勤勞的媽媽,她在樹下洗衣服。有的寫道:唱給敬業的霍老師,她在樹下備課、批改作業。還有的寫道:唱給不辭辛苦的清潔工人,他們在認真地掃落葉……

第三冊的第九課《信》是一首兒童詩歌。文章用簡練、明快的筆觸介紹了文中的“我”替小鳥、花朵、大海等寫的信,讀來讓人倍感親切、清新。在學生充分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以“如果我是文中的小朋友,我會給誰寫信,會寫些什麼?”爲題,請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接着,我鼓勵學生按照文中的格式,寫一兩段話。然後我建議大家把自己寫的文章讀給小組的同學聽,大家當小評委,給自己點評。最後,我請各組派代表把自己的作品念給大家聽,並在黑板上寫下了幾篇,大家一起點評、交流。看着自己信手寫下的一句句生動、有趣、富於想象的詩句,聽着老師鼓勵大家的話語:“你們都是富於潛力的小詩人、小作家!”興奮、自信的表情在每一個學生的臉上涌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