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文化心得600字國小(精選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9W

中秋文化心得600字國小 篇1

說了月餅來歷的傳說,再說月餅這個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們並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如李淵說的“胡餅”,還有“小餅”、“月團”、“宮餅”、“金餅”(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族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遊牧民族,統稱爲“胡人”,他們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麪餅,被漢族人稱爲“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中秋文化心得600字國小(精選4篇)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這便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有關了。

楊玉環,原名楊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美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衆,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見了沒有不動心的。好色的李隆基聽說後,便把時年已27歲的兒媳婦搞到了自己的後宮,冊封爲貴妃,萬千寵愛集於她一身。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擡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說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並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有的學者稱“月餅”一詞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中,我查了一下,並無此詞。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爲“金餅”,如與梅堯臣齊名的宋代文學家蘇舜卿有詩句:“雲頭豔豔開金餅”、“金餅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爲“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吃月餅風俗也廣爲流行。如“明嘉靖《威縣誌》稱,”中秋,置酒玩月,爲月餅饋之。“明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中秋文化心得600字國小 篇2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閤家團圓的日子,每年我們都會經歷一次,可今年的中秋節卻令我十分難忘!

今年的中秋節恰好趕上了殘奧會在北京召開,而我家又幸運地得到了中秋節這天的三張殘奧會的門票。我們全家一直很嚮往的地方,在中秋節這個美好的日子向我們招手。那天,我們去看了輪椅網球的冠軍爭奪賽。雖然是殘奧會,雖然不是中國的運動員,可現場的觀衆依然是那麼地熱情!緊接着,我們又去了奧林匹克公園的奧運紀念品專賣店。我買了五個殘奧會的微笑圈、一個福娃胸針和一個可愛的福娃吊墜。後來,我們又去欣賞了奧林匹克公園裏的音樂噴泉。

夜幕降臨了,我們玩了一天已經累得筋疲力盡,正準備回家了。就在這時,我不由得向天空望去,啊,我看見了一輪金色的、巨大的明月“懸掛”在夜空中!我一下子停住了腳步,看着天空中那一輪明月,一天的疲憊好像剎那間消失了。我拉起爸爸媽媽的手說:“爸爸媽媽,你們快看呀!今天的月亮真圓啊!我們去和中秋的鳥巢合個影吧!”“好呀!這真是個好主意!”爸爸說。於是,我拉着爸爸媽媽的手向鳥巢跑去。

來到了鳥巢,我們看到鳥巢周圍的人格外多,有老人、小孩、殘疾運動員和許許多多的外國友人。他們都在拍照留念,他們都想在這個與衆不同的夜晚和鳥巢、明月、火炬一起留下永久的紀念。我擡頭望着那一輪中秋明月,它在聖火的照耀下顯得更加明亮,更加美麗。明月的左下方是熊熊燃燒的烈火,而最下面是橢圓形的高大雄偉的鳥巢。媽媽給我設計了一個別致的姿勢:我的一隻手舉起來,好似舉着那神聖的火炬,神奇極了!拍完後,我跑去看數碼相機裏的照片:明月、火炬和鳥巢的燈光交相輝映,我的眼睛好像也比平時更大、更明亮了!

我特別喜歡這張照片,我將永遠珍藏。我和爸爸媽媽帶着別樣的心情、別樣的收穫回家了。這個別樣的中秋節會令我終身難忘。

中秋文化心得600字國小 篇3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爲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文化心得600字國小 篇4

八月十五的早晨,我睜開眼,穿上衣服,下牀後。發現爸爸媽媽早早的就把早飯準備好了,我講好衛生,來到飯桌旁,爸爸對我說:“家誠,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麼?”“八月十五團圓節。”我說。“對了,吃完早飯,因爲是團圓節,所以要到奶奶家過節。”爸爸說。我聽了甭提有多高興了。

過了一小時,爸爸把四爸接來了,我和媽媽把早已準備好的大包小包搬下樓來。有奶奶喜愛的衣服,茶和點心,有爺爺愛喝的口味甘醇的老白乾和葡萄酒……

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公路旁陸陸續續站着正在等車回家過節的人們。一排排白楊樹,整整齊齊的站在公路的兩旁,像在爲我們站崗,唧唧喳喳的小鳥飛來飛去,像在互相傳遞“過節了,過節了……”的好消息。

不知不覺中到了奶奶家,我向爺爺奶奶問好擁抱後,一家人沉浸在久別重逢的喜悅中。

叮鈴鈴,電話鈴聲響了,我拿起電話,原來是二爸三爸從北京打來的,我向他們問了好,把電話傳給了正在和媽媽忙碌着準備飯菜的奶奶。聽着奶奶高興的話語,和漫長的電話時間,我能感覺到遠在北京的二爸三爸是多麼的想念家裏的親人。因爲今天是團圓節!

中午,該吃飯了,媽媽和奶奶做了許多好吃的。有紅燒豬頭肉,那豬頭肉散發着濃郁的香氣,嚼起來,特有嚼頭,口味里加了5種作料,特別好吃。還有那韭菜肉丁餡的餃子,一口咬下去,湯汁橫溢……滿桌的飯菜真是一頓美味佳餚哦。滿桌的美味好像在向我招手,我兩眼放光,饞的直流口水。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坐下後,我迫不及待的夾起一塊紅燒肉,剛要往嘴裏送,就想起了媽媽對我講過的,“好東西要先給爺爺奶奶吃”的話,我站起來把紅燒肉送到了爺爺奶奶嘴裏,爺爺奶奶笑的合不攏嘴直誇我是個乖孫子。

到了晚上,村裏東一戶西一戶,都陸陸續續的放起了鞭炮。我們吃完晚飯,就來到平房上,也拿出五顏六色的五花八門的煙花和爆竹,開始燃放,我用香點燃了爆竹、煙花引線,就儘快的躲到遠處,轟轟轟……幾聲巨響所有的禮花都升上了天空,在天空中劃出一條條美麗的弧線,畫出了一朵朵美麗的太陽花,紅紅的牡丹花、燦爛的星星、小巧的燈籠花、飄灑的流星雨、蒼勁有力的煙花字……

今年的仲秋節,過的和往年一樣的歡快、祥和,願所有的人們永遠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