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通用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2W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1

留下的人,苦啊。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通用18篇)

聽到這句話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媽媽剛走不久,我抱着她今年春節才和我一起買的大衣,坐在熒幕前眼淚啪啪往下掉到大衣上,我趕緊拭去——你留下我在這世上,苦啊。

和爸爸打過電話了,爸爸一個人守着空房子,聲音特別清楚地有點顫抖。

媽媽,你留下的爸爸,苦啊。

所以我太明白隋東風和林太是什麼感情,該有怎樣的神態了。所以很感謝幾位主角獻出了近乎於真實的演繹,讓我回校以後終於有機會好好哭一場。

這個故事風景美成了童話,而人生依然真實,羅芸要接受的始終是殘酷的離去。

東風要接受的始終是她不在了這個事實。

而這個故事即使是個悲劇,也是一個成人童話。電影裏純粹的愛情,單純的好意…映照着擔憂太多、雜念太多的我們。兩人相愛真的可以單純地愛一輩子。故事裏的他們動人的愛情、與梅琳達的友情、和林太的“親情”、梅琳達對老夫妻和孩子們的好……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那麼真誠純粹,以至於讓觀衆甚至不會爲後來的離別而難過,只覺得這些感情曾經存在過,就很美好了。

所以即使失去你很痛,我也曾在十八年生活裏,擁有過最偉大,最美好的母愛。

這部電影,像是生活給我的一個大大的擁抱。生活好像什麼都知道,不說話而已。

以上,講述一下我和《芸》的緣。

以下,迴歸對電影的評價。

我沒有專業電影評價水準,這是我第一次寫完整的影評。就說些自己可以說的吧。

看了這個問題下目前所有的影評。對其中幾個觀點發表以下拙見,歡迎指正。

第一個觀點:賭博來決定婚姻會讓人覺得價值導向和質感都非常奇怪。

——並不覺得奇怪,羅芸二十歲後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的饋贈,因此她很沒有安全感,不相信自己可以擁有一段長久的愛情,也怕在一起後她和東風都承受不了她的離去。然而當時又愛上了東風。這樣兩難真的無法下定決心,於是就交給了天註定。

第二個觀點,“故事既無懸念,細節又無燒腦之處,複雜的敘事時間切換模式似乎顯得並無必要。”

——故事真的沒有懸念嗎?羅芸是怎麼死的?羅芸從始至終的不安全感來自哪裏?隋東風不夠有安全感嗎?爲什麼還要反反覆覆地念及有“所謂的安全感”的鯨魚?

時間切換複雜嗎?我覺得沒到第一時間看不懂的程度都不叫複雜。時間切換顯然是對整部影片敘事來說肯定利大於弊的。先安排他們婚後平淡生活的情節在前,他們相識相愛的情節在後,這樣安排不會亂,因爲觀衆已經知道他們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如果先把相識相愛的激情放在前,到婚後一直平淡如水或者生離死別,敘事未免乏味。

影片開始隋東風說“我一直和一個叫羅芸的女人攪在一起”,我就猜到了影片懸念都在羅芸而非隋東風身上。不僅是觀衆,隋東風也一直在揭開羅芸的祕密。情節也是根據某個情節揭開羅芸的祕密程度高低來安排的。時間切換模式並非無必要,相反暗藏線索。

而且照觀點二的邏輯,直線敘述是合適的。但我反倒認爲很不合適。

直線敘述大概會讓這個故事傳達的意義變味。閃回式敘述傳達的是 “你來看,美好已逝,但曾經存在過。”比起直線式敘述傳達的“美好最後破滅了,你就接受這個結果吧。”,要更加溫柔,更加藝術化。人生本無意義最終都歸沉寂,但曾經的美好,曾經追逐過美好,讓人生顯得有了意義。

第三個觀點:鯨魚或許是她在平淡生活中對遠方的一腔幻想。

——並不僅僅是。鯨魚給她安全感,這是她自己說的。鯨魚龐大到不會被其他動物殺死。這正是羅芸所沒有的,她二十歲以後的生命每一天都可能會死。她能告訴東風嗎?她愛他,不可能讓他和自己一起受死亡的威脅。所以她只能帶着祕密,渴望鯨魚看似永遠的安全感。也正因爲這種不安全感,羅芸渴望立刻就過自己最想過的生活。這就是故事的矛盾點了。想離開餐館,卻不能告訴東風真正想離開的原因。於是同牀異夢,繼續這差強人意的生活。畢竟有他,生活就不算糟糕。不知道她每天都在面臨死亡威脅的東風,放下長笛拿起鍋鏟一干就是十五年,卻還想着多掙幾年錢給她多點安全感。而安全感似乎永遠填不滿——這部電影最大的遺憾,就是剛攢夠了所謂的安全感,剛決定好開始新生活,小芸就走了,剩下東風一個人。

東風歷程一萬五千公里,讓羅芸回到他們住了十五年的家,回到父母身邊,去到深海鯨魚的懷裏,最後,在那把天藍色長椅上,他爲她留下一句話“你在哪,哪就是我的家”。終於他拾起長笛,原來羅芸也爲他留下了信,“你看到這張紙條,我就知道你活過來了,我就放心了。帶着我的那份,好好生活…”

就像漁夫聽完東風講完故事之後給妻子打的那一通電話,我要告訴你,我愛你。

活着的人,還能做這些事,就早早地做吧。留下的人,帶着先走的人那份,好好生活吧。即使沒有了你,我不知道該怎樣好好生活。

——到底多愛東風,只有芸知道了。

但愛可以多真實,愛有多可貴,愛的力量多偉大,

熒幕前淚流滿面的我們,都知道。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2

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一部關於追憶愛情的電影,一部讓人相信美好愛情的電影,一部關於純愛和相濡以沫的電影,也是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故事溫暖而感動,風光寧靜而優美。它收穫了我對愛情的依舊期許,收穫了我對故事情節流下的眼淚,收穫了我對極光和鯨魚的嚮往。這部集太多美好而又溫柔的電影《只有芸知道》可能不會創造太高的票房,但卻足夠感動我的心,也讓我觸碰到如此美的風景,讓人不忍心錯過任何一幀畫面。

娓娓道來的一部慢節奏的電影,感人至深,源於真實的故事,源於相濡以沫的愛情。時間跨度很大,採用插敘和倒敘的方式將整個愛情故事穿插了起來,沒有那麼沉重,但卻給人淡淡的芬芳氣息。也許是影片的畫面感太過恬靜優雅,南半球的自然風光是那樣的唯美和諧,那些遇見如初的美好在這部電影裏都有了很好的呈現。那棵樹下的“前世今生”,只因有你的陪伴纔不覺孤獨,這份愛情讓人動容,這份牽掛讓人不捨,除了愛情,還有相知相伴的親情,以及緣分相聚的友情。我在這部電影裏不僅僅看到他們對彼此的感情,還有人性本善的光輝。最後的公園座椅以及上面刻的字就是對這份感情的一種延續和紀念。擇一人,過一生,可半路被留下的人,苦啊。這份相愛相守的愛情在當今的社會裏是更顯悽美而又難得。

我們在歲月的長河裏,總是免不了與一些人相遇和分離,分離的時候固然是傷感的,可那些曾經相知相守的回憶卻依然支撐着我們爲愛前行,畢竟離別苦,可走的那個人一定希望留下的那個人要開心幸福的走下去,哪怕是帶着兩個人的夢想呢。這應該是彩蛋裏小芸留下那段話的深刻含義。也許有人會覺得病逝的離苦是這部電影的俗套,其實不然,當我看到影片最後導演與原型朋友的合影才明白,這是馮導送給朋友的紀念吧。淡淡的憂傷,沒有刻意的煽情,絕美的自然風光,都讓人感覺如沐春風的舒服。

徐帆突如其來的演技真的從微表情裏都能讀出真實,讀出感動,這就是演員的“技術”,瞬間就能將觀衆征服。而黃軒和楊採鈺兩人也在電影裏奉獻了動人的愛情和動人的表演,兩個人的表演都很有質感,讓人看着很舒服,特別是對小狗Blue的感情,真的更加的“抓人”,看得我也好難過。

“有你的日子,就是我要過的日子。”平淡而又真實的愛情是多麼的沁人心脾,它還原了愛情的本質,這份愛情沒有因爲忙碌的工作和平淡的生活而被沖淡,相反卻是在這樣的平凡歲月裏將彼此更加緊緊抓牢。願所有人都能夠遇見今生摯愛,攜手相伴餘生。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3

這部更貼近生活的電影卻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驚喜——相識後在相愛中相知,彼此陪伴,開一家餐廳,養一隻狗,生病,死亡,完成遺願。

今天的影院裏來了很多中年夫妻,他們並排坐着,電影散場,有一對夫妻遲遲沒有離去,我不知道他們在等待什麼,盯着屏幕,呆呆的樣子。

印象很深的一幕,是隋東風在海上講完自己的故事,那位船伕突然拿起對講,對着自己的妻子說:I love you 妻子的反映,則是中年夫妻特有的——你做了什麼錯事?還是外面有人了?

可能情感的表達在人生任何階段都很重要吧,喜歡,就要說,覺得不開心,就要傾訴,只可惜,漫長的生活裏,成年人漸漸收斂了自己的感情,好像不動聲色,是現代社會的優良品質一樣。

至於愛情,當我再次接受一段感情時,就明白一個道理——把他放在心上,把有他的日子,當成最好的日子,學會珍惜。

人生裏,有愛的人在,就是最好的日子,所以,我想過的日子,是有你的日子。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4

故事發生在生活在新西蘭的一對華人夫婦身上,結婚第十五年,妻子羅芸(楊彩鈺飾)猝然離世,隋東風(黃軒飾)帶着內心的悲痛和分成四份的妻子骨灰上路,他重走留下二人足跡的地方,重溫了過去美好回憶,完成妻子遺願,將妻子的骨灰分別留在了她最想“呆”的地方。在故事的結尾,隋東風回到北京,如妻子所願,又重新拿起了笛子,養了一條像死去的“布魯“一樣的狗。

故事本身相當簡單,尤其展現了隋東風對妻子羅芸的深情與無微不至的照顧。電影主要採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手法來講述出,妻子離世、二人開餐館、結識梅林娜、豢養“布魯”、林太家的生活、二人相愛結婚、看鯨魚,向岳父母報喪等事件。明地裏以路線,實則以時間爲線串聯起全部情節。影片缺點在於情節之間聯繫鬆散,缺乏張力,故事本身欠缺矛盾衝突,依靠好看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再輔以 “嘴上”功夫來吸引觀衆注意力,觀影中難免讓人打起哈欠。同時人物塑造單薄,缺乏立體感,主題不明確,勉強提溜出來兩個主題:一個是”苦的是留下的那個人“——中年喪偶的悲痛,另一個是“開餐館的那九年你都沒吹過笛子,願餐館能夠毀掉”——生計的操勞毀掉了生活的熱情。當然,兩個主題也都只是泛泛的點出來,缺乏有力支撐與深刻洞見。

影片的優點在於,精心設計過的優美鏡頭,展現了新西蘭優美恬靜的自然風光。深情款款的配樂,幫助人們更好的進入角色的悲傷。對戒指、鯨魚、笛子、長椅等具有象徵意味元素的巧妙設計,撥動觀衆內心琴絃。同時電影突顯了三個小驚喜,楊彩鈺的美顏,黃軒的演技以及徐帆的方言。

這部電影的好壞短長涇渭分明,顯示出馮氏電影一貫的創作風格——對故事矛盾與人性挖掘的忽視,對視聽元素與情感共鳴的高度看重。這些特點也決定和回答了爲什麼馮小剛的電影往往是票房得意,賽場失意。也說明了爲什麼馮小剛在名利雙收後想要追求“藝術創作”卻屢屢受挫。因爲電影藝術的核心要義便是要在由矛盾不斷推動的故事劇情中,對人性複雜而隱晦的深層紋理進行展現。可“美術助理“出身的馮小剛,沒有受過電影專業的系統培養,未能經驗並得到歷代電影前輩遺留下來的,關於創作理論與實操技巧上的寶貴遺產。一切都依靠自己在行業的摸爬滾打,積累實戰經驗,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總結出一套吸引觀衆的手段,從而靠着這一套票房手段從“低頭哈腰”混到了“揚眉吐氣”。

毫無疑問,在現實角度來評價馮小剛,他是非常成功的,貧苦出身,沒有受到過良好高等教育,卻依靠自己在電影行業的努力與實績,成爲中國當下最知名導演之一,成功躋身上流社會。成名之後,他也試圖去進行藝術創作,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從這些方面上來說,馮小剛理所應當得到人們的尊重與敬佩。只可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電影票房在成就馮小剛的時候也將他的天花板給封死了,多年積累下的經驗讓他過於迷信“優美畫面,動情音樂,賣慘煽情”能夠帶來的魔力。殊不知,一部電影的思想深度才決定了它的高度,一切外在的形式最終都要爲思想服務,顛倒主次後,只能是娛樂觀衆。這就要說到“匠”與“家”的區別,前者迎合觀衆,後者啓發觀衆;前者顯示出技巧嫺熟的聰敏,後者蘊藏深刻洞悉的智慧;前者總是汲汲於追求,後者嘆息兮求索。

馮小剛身上的矛盾太多,大家對其人品與作品評價也都趨向兩個極端,這一切的根由或許能從其矛盾的性格中找到答案。豆友五色全味在其影評《抱歉,我無法讚美〈芳華〉》中對馮小剛的性格進行了分析,已無我置喙的空間了,詳情大家可前去一觀。以下引該文的一句話。

時常都感到馮小剛的誠惶誠恐與自相矛盾。就像他經常語出驚人,但又常常很快認慫,內裏其實異常謹小慎微,膽怯又不安。”

最後進行總結,馮小剛的成功與侷限無不透露出其所處時代的特徵,重“感性”而輕“理性”,重“利”而輕“義”,國家與經濟一路高歌猛進,留下了一羣膽怯而又不安的個人。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5

這是一部很平淡的電影,平淡得甚至有點無聊。給了許多風景的鏡頭,的確是好看,但實在是少了煙火味,而且削弱了人與人的戲份,有一瞬間我甚至覺得自己在看一個優美的風景mv,幾度無聊得想拿起手機。

電影裏林太太說:“婚姻是要靠熬的,總會有想要離開的時候。”我以爲這是暗示着什麼,或者這種相似性會在男女主身上體現吧。結果他們倆竟然是頂好的模範夫妻,沒有任何大的爭吵。還伴隨着旁人的各種羨慕和稱讚,讓這份感情更像是浮在空中了,實在是太完美了,缺少了煙火氣,像是一副被框起來的精緻假畫。演員們的演技和臺詞也有點出戲。有些故意地擠眉弄眼,放大表情細節,這難不成是迪斯尼的影響嗎...還有翻譯腔調的臺詞,聽起來很彆扭。

全電影裏面,我最喜歡的一個情節(或者說畫面更合適)是,男主在見到女主心心念的鯨魚後,將女主的一部分還回海里,音樂起,塵隨風走。還有梅琳達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非常的羨慕。 由於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我不會懷疑兩人愛的深沉,只是它難免會被留下的人加了記憶的濾鏡,更像是一份緬懷一份執念,捨不得也記不得那些缺陷。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6

爲了這部電影,我去看了小說,被震撼被感動,好幾天才能緩過來。正如我當年看《白夜行》,看《嫌疑人X的獻身》。小說有所缺陷,但是陳念與北野的相依爲命的孤絕感讓人久久難忘。

再來是電影撤檔,JJ演唱的主題曲片花流出,裏面有一段小北的臺詞流出,我連忙和閨蜜分享:“完了,四字弟弟這個臺詞功底,太讓我齣戲了。”

但是當我在影院裏看到這一段臺詞時,那其中的違和感在整個片段裏已經變得微乎其微,這段兩人爆發的戲份讓我淚流滿面。

電影並不完美,導演爲了兼顧各個方面做的妥協和讓步在電影裏可見一斑,舉個例子,比如那位辭職班主任不能對上口型的配音,臺詞和表情的大相庭徑。

電影最後呈現出來的慘烈,尚不及原著的十分之一,那麼本應呈現出來的震撼效果也大打折扣。舉個例子,小說裏男主的名字是北野,而電影改成了劉北山,我實在是不想說在電影院聽到這個名字時,我嘴裏的水差點被我笑得噴出來了。

北野的名字本有一種張狂向上的生命力,這也符合他是妓女所生之子的身份,符合他極致孤絕的生命狀態。

陳念是母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舉目無親。

這樣的兩個人相遇乃至相依爲命才更有力量,極致的孤絕帶來極致的溫情,這些纔是整個故事的走向、人物的內在邏輯關係存在的基礎。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7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樣一句出自少年口中的話,聽起來倍覺真誠和可貴。這份真誠和可貴,多麼乾淨。

少年,字典上解釋:指十歲左右至十七歲這一時期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一定型式的自我價值觀和自我認識能力。

而即將邁入18歲的少年,幼稚着也成熟着,衝動着也自覺着,迷茫着也堅定着,獨立着也依賴着,用他們在成長歲月中所積累的認知,努力想要看清並且融入這個世界。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有灑滿陽光的少年時期,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早晨,不到九點鐘,我就被轟轟隆隆的裝修噪音打敗,於是決定帶上書本去“多樂之日”。路過影院,想起今天是《少年的你》定檔上映的日子,於是臨時決定去看一場電影。首場,人不多,大概一二十個,幾乎都是年輕人。我坐在他們的最後,靜悄悄的看完了這部135分鐘的電影。

陳念,一個孤僻的高三複讀女生,母親爲躲債逃遁他鄉,留她自己面對即將到來的大學聯考。她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一定要考上北大,要出人頭地。在學校裏,她性格內向,只求自保,拒絕了遭受校園欺凌的同學胡小蝶的友誼,在胡小蝶最需要溫暖和幫助的時候逃避了,最終胡小蝶在大學聯考前兩個月選擇了跳樓自殺。

小北,一個社會上的小混混,父母離異,母親要改嫁嫌他累贅遺棄了他。他13歲混入社會,靠替人打架爲生。他吊兒郎當、又痞又野,渾身像裹着沙礫,他的世界就是打打殺殺,就是滿身傷痕累累。這個沒有家庭、沒有父母疼愛的少年,硬得像塊石頭。一天晚上,陳念遇上了正在捱打的小北,他倆在這個世界上有了交集,但是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卻處處格格不入。

魏萊,一個家境富裕的復讀女生,陳唸的同班同學,成績很好,卻在美麗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顆蛇蠍般狠毒的心。她是校園欺凌的主使者,把胡小蝶逼死之後,又把矛頭對準了陳念。數番受辱之後,陳念選擇了報警,但是由於沒有直接證據不能定罪,最後校方只以停學來處理魏萊,但允許她參加大學聯考。這樣的結果換來的是對陳念更嚴酷的凌辱。

外表柔弱的陳念內心十分強大,而表面狂放不羈的小北卻有一顆純真柔軟的心,兩個少年在彼此孤苦伶仃的人生裏,在這個冷酷無情的世界裏慢慢靠近。“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裏,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陳唸對小北說:“只要努力,我們一定可以改變。”但小北依然遍體鱗傷,他對陳念說:“從來沒有人問過我疼不疼,你是第一個。”其實,不是他不疼,而是被家庭、被父母、被社會傷得太深,只能靠肉體的疼痛來麻醉自己。

在遭受了一次次欺凌之後,陳念問小北:“你能不能保護我?”“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句話成了這個少年心中最堅定的信念,爲此,他可以付出一切。從此,無論清晨還是夜晚,無論颳風還是下雨,陳唸的身後總晃動着一個人影,那是她心裏最踏實的保障。穿過隧道,就是小北破爛寒酸的家,那是看得見陽光的地方,可以讓她放下所有的戒備,可以讓她笑,可以讓她爲實現自己“保護世界”的理想而專心學習。

然而,總有意外。大學聯考前兩天,小北因爲其他案件牽涉而沒能在陳念放學路上保護她,就在那一晚,魏萊糾集了一幫子男男女女把陳念攔在小衚衕裏暴打了一頓,剪了她的頭髮,拍了視頻和裸照。小北迴來後得知真相要去報仇,陳念死死攔住了他。

終於考試了,下着大雨,小北在考場外看着陳念走進去。此時,魏萊的屍體被人發現,考完第一場,陳唸作爲嫌疑人被帶到警局,但沒有證據證明陳念是兇手(這裏有一段陳念跟審訊她的女警官的精彩對白),警方放她回去繼續考試,各種調查的焦點慢慢集中到了小北身上。

事實真相是這樣的:魏萊去找陳念,跪求她不要報警,陳念本來已經饒恕了她,然而這個可憎的女孩子得寸進尺,一直用高傲的口氣說一些侮辱人的話,陳念惱怒推了她一下,就這樣,魏萊滾下高高的臺階,頭部撞在水泥護欄上死了。小北爲保護陳念替她頂了罪。倆人在分開審訊的時候,都死死咬定跟對方不認識。

陳念考出了632的高分,赴京上學前,負責這起案件的年輕警官鄭易來找她,告訴她小北並非未成年,他被判了死刑。陳念終於崩潰了,大聲哭喊着:“我們出去一個就這麼難嗎?”事實上,是鄭易誘導她說出了實情,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想讓她的餘生生活在愧疚裏、悔恨裏。最終,陳念去看守所看望了小北,然後選擇了自首,因爲她未成年和長期受欺凌的事實,判刑四年。

影片結尾,陳念已經成爲一所民辦學校的英語老師。放學路上,她陪在一名怯懦的小女生旁邊,身後,是小北不離不棄的身影,他們大大方方的走在了陽光下……“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後面”,他們是彼此生命中最亮的光,即使微弱,也可予以光明和溫暖。

電影結束,字幕劃過,沒人有站起離開,也沒有人高聲喧譁,一切都安安靜靜的。

我從不是一個追星的人,更不要說是追周冬雨、易烊千璽這樣新生代的年輕演員。周冬雨的電影只看過《山楂樹》和《七月與安生》,總覺得稚嫩。後來在一部諜戰劇中看過幾眼她的身影,感覺太齣戲。但是我想說,這個陳唸的角色,她詮釋得非常好,她有一張少女臉,既柔弱,又帶着倔強的冷,她把陳唸的孤獨、隱忍表現的非常到位,在影片中不但貢獻了從頭到尾的哭戲,還貢獻了自己剃了頭髮的平頭形象……而易烊千璽更是令我吃驚,《長安十二時辰》瞅過幾眼,總覺得這個孩子還小,怎麼就演了這麼一個少年老成的角色。我個人感覺,這個片子裏,前半段小北的痞勁兒還不夠,大概就是因爲他那張太過俊朗的臉,是三好學生的臉,而不是小混混的臉。不過後半段還好,在陳唸的影響下,小北慢慢發生着變化,痞勁兒少了,就契合這個人物的氣質了。不得不說,易烊千璽成長的真快,有時候不說話,半邊臉抽搐一下、睫毛抖動一下、眼神變換一下,就已經詮釋了很多內容在裏面,這樣的演技是勝過當今不少小鮮肉的。還有就是,他們爲角色不惜犧牲形象,卸掉偶像包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入角色,這一點,我服他倆。(他倆演的很好,但是電影裏也有小硬傷,這裏不贅述)

電影的定位是反映校園欺凌問題,讓觀衆認識到校園欺凌帶來的巨大危害,它不但會改變人生,更會索人性命。

什麼是校園欺凌?就是指由少數人組成的羣體,對個別人進行圍攻、羞辱、孤立、毀謗,並對其身心進行持久的傷害。那麼,被欺凌的爲什麼會是ta?不知道,或許ta太漂亮,或許ta學習太好,或許ta太懦弱,或許ta出身卑微,或許ta怎麼都叫人看不順眼,但是,這都不是ta的錯。

陳念在受審時曾質問懷孕的女警官:“我是被欺凌者我有錯嗎?我尋求過幫助,可是有用嗎?如果是這樣一個不安定的社會,你忍心把你的孩子生出來嗎?”這些話擲地有聲,然而,也說到了關鍵點上,那就是家庭教育!

反觀魏萊何以成爲校園欺凌者,她家境富裕,她的媽媽言語中帶着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她認爲自己的女兒是最優秀的孩子,她給她規劃好了一個光明的未來。因爲大學聯考失利,魏萊的父親一整年都不跟她說一句話,她來到這個學校復讀,她要成爲她父母期望中的人上人,她不允許別人比她強,她靠着自己的美貌和金錢,無所不用其極的欺凌成績優秀的胡小蝶,胡小蝶不堪受辱跳樓自殺後,她不但一點都不追悔,轉而繼續欺凌成績好的陳念。她像惡魔一樣狠狠地捅人一刀,又像天使一樣帶着笑容去安慰,她不知道什麼是犯罪,她冷血,而她的內心,是不是也在渴望真正的關愛呢?這難道不是父母教育的失敗嗎?爲什麼女兒內心那麼陰暗,而父母就一點都沒有察覺呢?魏萊欺凌團的另一個女生,父親接到處理女兒的通知來到學校,二話不說就是暴打自己的孩子,這難道不是家庭教育的失敗嗎?

再來看看學校方面,只注重升學率,一個生命不在了,只賠了些錢就了事。警察到學校調查,當上課鈴響時,學校領導居然說:“讓她去上課吧,她們高三的時間耽誤不起。”難道一條逝去的生命真的不及幾節課重要嗎?

還有警方,在校園欺凌事件中,取證不足、缺少直接證據,所以即便陳念報了警,警方也無法對欺凌者給予懲處,尤其是這些未成年人,只能交回學校給予相應的處罰。可是,爲什麼取證不足?因爲學校的無關痛癢,因爲學生們的冷漠。大學聯考,也是一場競爭,這就是現實。

其實,不只是學生們的冷漠,還有羣衆的冷漠。陳念在小巷裏被欺凌的時候,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大的動靜,沒有一個人發出一聲正義的吶喊,沒有一個人打一下110報警,只在最後時刻,從一扇窗子後面,傳來一聲“再鬧就報警了”的低喊纔算制止住了這場暴行。

再看看那些被欺凌的對象,幾乎毫無例外的,生活在底層社會,有一個不健全的家庭,自身弱小,性格自卑懦弱,得不到足夠的關愛和保護,淪爲被欺凌者時不敢聲張。這不也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嗎?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十七八歲,本該是最美的青春年華,那些即將成人的少年本該在陽光下大聲歌唱。然而,在陰影裏,藏着什麼誰知道呢?不要因爲一時的欺凌,而成爲一生的影響。

校園欺凌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它需要家庭、學校、警方以及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共同努力,關愛他們,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我的天空裏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爲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已經足夠,憑藉着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想起了東野圭吾《白夜行》裏的這段話,想起了雪穗和桐原。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8

華人在國外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獲得生存空間與得到安全感。電影情節裏,葉問隻身一人去美國爲兒子找學校,美國的學校對於外國移民都要本地有身份地位的人的推薦信。葉問去找唐人街中華總會會長讓其幫忙寫推薦信,卻不料對方藉口葉問徒弟教外國人中國功夫而拒絕。看到這裏,筆者很不理解,爲啥在國外中國人要爲難中國人?中國人在國內不團結喜歡因爲小的利益相互爭鬥內耗,而在國外類似寫推薦信這種舉手之勞的事都不願意幫忙,真的讓人很無語。唐人街的存在就是中國移民們爲了生活便利與獲得安全感才聚集形成的社區,中華總會也是爲了維護華人利益而建立的,居然也會爲了一些事情而爲難新去的中國人,這無疑是中國人民族劣根的體現。不僅僅是那時候,一直到現在,這種華人不團結的現象在國外也是屢見不鮮。筆者認爲,中國人在國外應該如同日本人韓國人印度人在國外一樣,真正團結起來,抱團取暖,這樣華人作爲一個整體才能在所在國成爲一個強大的力量。

筆者認爲,甄子丹主演的葉問系列電影,是他的最好的影視作品,葉問也是他塑造的最受觀衆喜歡的角色。很多人是通過這個系列的電影更多的瞭解了大師葉問和詠春拳。甄子丹的精彩表演,讓一個溫文儒雅但是充滿骨氣與正義感的大師葉問形象,深入人心。以至於人們說起葉問,就會想起甄子丹,提取甄子丹就會想起他演繹的葉問。

葉問系列的電影,前幾部我都看過幾遍,相信第四部,我也會花時間再刷幾遍,好的電影是值得多花時間的。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9

牧馬人情節很簡單,小說也不長。講一個在西北牧馬的牧民突然接到失散多年的父親的邀請去美國繼承龐大的財產,因爲捨不得這方水土和妻兒,最終回來的故事。故事有三個主題思想,一:強調勞動換來金錢,和不勞而獲的金錢的區別。裏面從珊有一句臺詞(對她兒子說的):“錢只有自己掙來的花得纔有意思,花得才心裏安逸。我買鹽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賣雞蛋得來的錢;我買辣子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割稻子得來的錢;我給你買本本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加班打場得來的錢……”二:強調社會地位改變對愛情的影響。從珊(對他丈夫)說:“你是右派的時候,在我眼裏你是我男人,你平反了還是我男人,你要去美國坐汽車住洋樓你還是我男人。”三:強調知識差距無法改變愛情。當男主人公父親的女祕書,一個留美的美女問男主人公,怎麼和他不識字的老婆交流的時候,男主人公說:“人是高級動物,知識帶來的差距本來就很小,況且經歷也是一種知識。”

當然這種精神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被推崇的,現在看來有點過,但是如果稍稍吸收一點的話也許會有助於在功利時代保持心態的平和。1:勞動獲得報酬,即使是微薄的,我們不說驕傲,但最起碼也並不可恥。2:婚姻就是一個共同體,應該抱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心態,從吃不飽飯的牧民到美國億萬富的差距不敢說,但最起碼賺點小錢掌點小權出點小名的時候就先別急着換老婆(老公)了。3:別老覺得婚姻需要什麼事業上的共同語言,只要對生活的態度是一致的就行,在家裏還原的都是最本真的自我,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你說的話她(他)不懂又怎麼樣,那就說點能懂的,只會說別人聽不懂的話那才叫有病呢。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QQ上一個做記者的女孩子跟我聊天,我問她如果你可以向上帝提一個要求,希望他把你的男人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你才滿意呢?她說,我提要求的話就讓上帝改變我了,要麼永遠美貌,要麼長生不老,這樣想要什麼樣的男人都有!

回答得很絕,但其實就我對她的瞭解,應該在內心深處也是對純潔的愛情有幻想的,只是遇不到所以才關閉了心。回頭看看,誰不是呢。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10

“國產、翻拍、犯罪”,近幾年貼着這些標籤的電影屢見不鮮,賣相看着都不錯,但到最後,沒有誰真能博得一個叫好叫座的結果。

《誤殺》算是突破了這層無形“界限”,它或許不如原版《誤殺瞞天計》那樣精巧、凌厲、暢快,但它在原故事基礎上做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加法,譬如人性掙扎、譬如社會縮影。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初次執導長片的柯汶利,居然能使用那麼多技法去實現那麼多想法,且不說完成度有多少,光是此能力就足以另眼相看了——比如讓觀衆絕對無法忽略的“羊”。

能做到這一切,都離不開那份對“電影”的熱愛,而“熱愛電影”恰恰也是《誤殺》的看點之一……於觀衆們而言,這樣用心的創作者越多越好。

故事發生在有些“架空”意味的泰國村鎮,男主角李維傑是個不算移民的移民,父母早年死於暴亂,他從小以孤兒的身份長大,成家立業後守着妻子阿玉和兩個女兒,過着清貧拮据、知足常樂的小日子。

李維傑和萬千男人一樣,有着大同小異的“中年危機”,尤其是上高中的女兒平平與自己日漸疏遠,他察覺到了這份生疏,卻總是無可奈何,無法改變。

此外,李維傑還是個妙人,力所能及惠利旁人之餘,平時沒什麼不良嗜好,唯獨酷愛看電影,國小都沒畢業的他,通過多年觀影延展了自己靈魂的寬度和深度——近一年觀影量達800多部,李維傑絕對是超級資深影迷。

對喜愛電影的觀衆來說,這是個能拉近距離的親切設定,那句“當你看過1000部以上的電影,這世界上壓根就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成了許多人最喜歡《誤殺》的臺詞,而拉韞那句“給我查他一年的觀影記錄!”更是讓我情不自禁笑了好久……

然而,李維傑又是“聽過許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典範,他自認沒什麼本事,最後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僅有的“經驗”擋在妻女面前。

和李維傑棋逢對手的警察局長拉韞,一定程度上與他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信奉破過上千個案件的經驗,同樣會爲了孩子不顧一切,又同樣在憤怒、仇恨、愧疚中迷失。

《誤殺》把“麥高芬”(指電影中推展劇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標)玩到了極致,據我統計,電影中先後出現了8次與羊相關的場景或線索,把它們貫串起來,也就理解了主題和角色。

影片的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譯爲“沒有牧羊人的羊羣”,意譯爲“羣龍無首,烏合之衆”,剛開場就是黑暗中的一聲羊叫,這也爲整部片子打下了基調。

第二次出現羊,是李維傑去寺廟裏祈福佈施——李維傑信佛,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樂善好施,僧人背後的羊意喻着他良善的本性。

第三次出現羊,則是在李維傑沉車滅跡的時候——羊羣和牧羊人意味着目擊者,李維傑恐懼地躲避,象徵着他本性的抽離。

第四次更明顯,李維傑正盤算換地拋屍,碰上了惡警桑坤前來報復生意夥伴,一番爭執後,暴怒的桑坤打死了身邊的羊,李維傑也借保護妻女之名,徹底踏入了“惡”的領域。

第五次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羊是種羣居動物,視力極差,當它們單獨行動時,很容易被肉食動物捕食。”此時李維傑已經千叮萬囑,確保家人們別在警察審訊時成爲“獨羊”。

接下去有一段插曲,雖然沒有出現羊,但性質同樣重要——素察被埋時並沒有死(和倒地拳手一樣都是閉氣假死),李維傑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爲了永絕後患,他默許讓素察悶死在了棺材裏,之後還用羊屍調了包——恐懼、內疚的李維傑再次去寺廟佈施,被僧人拒絕了。

因爲僧人說只接受“無相佈施”:先前李維傑沒有慾望和訴求的“善”才稱得上無相,而此時他與許多追求名利、渴望卸下負罪感的俗人一樣着了相,自然無法成行。這場佈施完全對標了前一場,僧人背後的羊也不見了。

第六次出現羊就是大雨中開棺查屍的關鍵戲份,這次更像是對前幾次的補充,羊屍曝光、衆怒難平、騷亂橫生,李維傑作的惡、造的孽,也像那具羊屍一樣示於衆人且無法控制了。

第七次,李維傑又一次回到了寺廟,此時他已決定向都彭和拉韞坦白,認罪悔過,面對僧人他問心無愧,羊也又一次現身。

第八次,便是牧羊人在結尾接受採訪時說,“羊只要能好好吃草,纔不會管是誰在褥他們身上的毛呢。”暴亂之後的街道看似正漸漸恢復秩序,但有些東西一直都沒有變……

再結合“烏合之衆”這個英文片名:羊一直是羊,也始終是羊。

除了花式把玩“羊”這個麥高芬外,《誤殺》在許多細節和鏡頭上,都彰顯了自身細緻的考量和不俗的技巧。

比如“李維傑看拳賽”和“阿玉平平反擊素察”兩場戲剪到一起呈現,不光是時間和節奏上的同步,同時也暗示了素察的假死;

比如小女兒安安用叉子劃飯桌,讓李維傑聯想到了素察死前抓棺材板的慘狀,強裝鎮定的他立刻叫停;

又比如安安遞上了改過分數的100分考卷,聯繫到之前一家人看了電影《天才槍手》以及殺人事件的瞞天過海,顯然安安有了撒謊和不擇手段的苗頭,而這也是李維傑決心自首的原因之一……

《誤殺》中的慢鏡頭讓人過目難忘,特別是大雨裏開棺的的高潮戲,幾乎全程使用慢鏡頭,進一步放大了濃郁的戲劇張力。

所有角色都匯聚在了這個看似寬闊實則狹小的空間裏,焦慮、急迫、跋扈、憤怒、恐懼、驚惶、悲愴等無數心緒都混雜在溼潤的空氣中,配合高曝光度的灰暗畫面和循序漸進的音樂渲染,衆生百態輪番出現,情緒敘事一氣呵成。

此外,肖央和陳沖兩位主演的演技也值得吹一下:

年近40的肖央在展現中年小男人“油膩感”方面,算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此基礎上,他懂得情緒上的“收”,更顯出了李維傑的小心謹慎和口是心非;陳沖抓住了母親“老來得子”的溺愛心態,用拉韞專業幹練的一面,反哺她關心則亂、衝動盲目的另一面,使這個角色成爲“誤殺”中的補充註解。

相比之下,譚卓的阿玉就沒太多發揮,像是又一個典型的“譚氏人妻”,許文姍的平平就更一言難盡了,反倒是小女孩安安看着很有靈氣。

值得一提的是,《誤殺》還加入了許多罪案之外的元素和思辨(前文中的“羊”其實也有這方面的意思)。

倘若父親都彭不疏於管教素察,母親拉韞不過分溺愛素察,倘若李維傑平時不樂於助人,沒給大家留下個好印象,倘若桑坤平時不欺壓平民,沒惹得街坊鄰居怨聲載道……故事不會走到最終一步。

正片結束前的最後一個鏡頭,是秦沛飾演的頌恩大叔接受採訪,他面帶笑意即將開口,觀衆卻沒能聽到他對李維傑的看法……

這番留白,以及上述所有影片的成績,無不彰顯着《誤殺》監製陳思誠以及導演柯汶利的野心。

對陳思誠來說,《誤殺》是他在“唐探系列”外的又一次豪賭,對柯汶利來說,《誤殺》是他走向更遠的敲門磚。

雖然前面說了很多優點,但此片終歸還是差了口氣:柯汶利像是一個刷題無數的國小霸,熟悉並抓住了所有得分點,可在最終卷面上,仍然缺乏一些“渾然天成”的順暢和從容,這是“好學生”與“優等生”之間的距離,也是《誤殺》距離優秀電影之間的距離。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11

你給我所想要的安靜與尊嚴,我給你所願的認可與提攜!

——題記

電影《觸不可及》是根據自傳小說《第二次呼吸》改編,它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菲利普,一個無憂無慮的富豪;德瑞斯,一個遊手好閒的混混。本是兩個不可能觸碰的階層,本應是兩個此生毫無交集的人。本應就像是電影名字那樣——觸不可及。然而一次意外的跳傘事故,一次不想應徵的面試,兩人卻因此形成了僱傭關係,並結下了一生的友誼。

在衆多的應徵者中,菲利普選擇了德瑞斯,他給出的回答是:他總是忘記我癱瘓的事實,我要的就是這樣的人,沒有憐憫沒有特殊對待沒有歧視。我要的是你把我當正常人對待,不要把“他有病”作爲向別人解釋的託詞;不要把那同情的眼神時刻掛在臉上;不要時刻存有那一絲憐憫之心。

有人說,是德瑞斯讓菲利普獲得了新生。的確是,一個活潑幽默,一個沉穩內斂,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卻在慢慢的相處中越發融洽。把他放在副駕駛,在公路上的飆車;取笑他是癱子;調皮的把他的鬍子刮出各種樣式;在他生日Party生跳舞助興;凌晨四點帶他去呼吸新鮮空氣;帶他去和筆友見面……在菲利普那片的黑暗的世界中,德瑞斯是一縷陽光,給他帶來了平等、快樂、溫馨、愛情。

在潛移默化中,德瑞斯也在發生着變化。學習畫畫,培養藝術氣息,在菲利普的幫助下賣出處女作;在又一次面試中,跟HR談論藝術,受到賞識,獲得了一份司機的工作;當鄰居把車再一次停在菲利普的家門前,德瑞斯耐心解釋門口標有不能停車的標誌,彬彬有禮,盡顯紳士風度。

影片的結局是,菲利普再婚,育有兩女,德瑞斯成爲公司高管,育有子女三人,兩人一直保持着很深的友誼。

因爲看懂了彼此的善良,所以不會把自己認爲的好意強加給你,只是在我能力範圍內帶給你想要的一切。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12

由許月珍監製、曾國祥執導、《七月與安生》原班團隊打造的電影《少年的你》今日正式公映。影片發佈一組全新劇照,周冬雨和易烊千璽素顏出鏡,哭戲和內心戲都很有感染力。尹昉、黃覺、吳越、周也、張耀、張藝凡、趙潤南等實力派、新生代演員演繹的社會羣像真實可觸摸。該片立足真實,堅持“反欺凌、反暴力”,將少年情感複雜性與成人世界相結合,也讓影片有了更大的格局。目前,電影《少年的你》各項指數更領跑同檔期位列第一,被贊“近年最好看的青春片”,成爲觀衆的同檔期“觀影首選”。

真實呈現 打造不一樣氣質的青春片

《少年的你》講述了被一場校園意外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如何彼此守護、相伴成長的故事。影片將少年情感複雜性與成人世界相結合,立足於真實,展現了不一樣氣質的青春世界。監製許月珍透露:“要做到真實感不容易,除了在造型上要求素顏,甚至不惜把演員們‘粗糙化’,加入生活質感和生活印記,在劇本打磨上精益求精、拍攝手法上也強調偏向紀實風格。要讓觀衆相信每一個角色都是身邊可信可觸摸的人物,是不能有任何一點不真實和不真誠的。”

電影對每個角色成長的呈現都非常真實,而緣起正是來自於主創團隊對少年世界的敏銳洞察。正如導演曾國祥所說:“少年的成長裏經歷的不只是學習,也不只是對愛情有追求,他們也許有自己的苦戰,我們希望能如實表達他們成長的困擾和熱情”。

反對暴力 《少年的你》關注青少年成長

近年來,校園欺凌一直是全社會密切關注的青少年成長問題。電影《少年的你》在展現真實青春世界的同時,堅持“反欺凌、反暴力”,是近年來少有的守護青少年成長的現實青春力作。從項目伊始,監製許月珍和導演曾國祥就帶着一種使命感在拍電影《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在採訪中說:“我們都特別想要把這個故事拍好,想告訴像陳念、小北那樣的少年,你可能總會遇到一個人或一些朋友,他們會願意去幫你,而且你不是孤單的。”

除了時刻肩負使命,監製許月珍還視拍《少年的你》爲電影人關注青少年成長的一種方式。“如果看完電影,每個人都能想一想‘我要做一個怎樣的少年?我們要給小孩一個怎樣的青春?’能引起觀衆這樣的思考,就很有意義了”。在影片中,社會各方的力量,從政府到學校到家庭,都在努力想辦法守護青少年成長。

素顏出鏡 周冬雨易烊千璽奉獻驚喜演技

周冬雨是公認的“無齡感”女演員,超強演技和敏銳表現力爲角色增添少年質感。易烊千璽自帶一種兼具沉穩和熱血的氣質,而他身上的“少年氣”也成爲了這個角色最大的優勢之一。導演曾國祥透露他們在戲裏完全突破了過往的形象,“在電影中他們都放下了自己平時最光鮮的東西,素顏出鏡融入到角色中,比如給冬雨臉上加上雀斑,給千璽故意弄得比較粗糙”。

除了素顏出鏡,周冬雨和易烊千璽在片中都有極重的內心戲和哭戲,而且兩個演員都拿捏得非常到位。周冬雨的每場哭戲都有不同的層次,感染力很真。不少觀衆表示:“看《少年的你》把我哭慘了。想給陳念遞紙巾”。而易烊千璽對的內心戲演繹卻超乎一個新人演員的表現,眉宇間自然流露出小北的善良、孤獨與倔強。監製許月珍也盛讚“我很少見到一個少年是這樣的,他懂角色的孤獨,所以眼睛裏有感情”。

此外,尹昉、黃覺、吳越、周也、張耀、張藝凡、趙潤南等實力派和新生代演員的加入也貢獻了相當出色的表演。尹昉將第三個少年鄭易身上的追求正義的少年之心演繹得潤物細無聲;黃覺爲老楊警官特意蓄鬍素顏,讓人感覺那個角色就在身邊;而吳越塑造了一個非常新鮮的媽媽形象,糊塗、天真,跟女兒陳唸的身份調了個。成人陣營的豐富讓電影中的少年世界更具層次感和羣像感。

幕後升級 許月珍曾國祥提升青春格局

電影《少年的你》是《七月與安生》原班團隊迴歸再升級之作,包括導演曾國祥、監製許月珍、編劇林詠琛、李媛、許伊萌,攝影指導餘靜萍、造型指導吳裏璐、聲音指導黃錚等,主創們經過了前作的磨合,再次合作不改初心,力圖還原最真實的青春本色。

導演曾國祥與監製許月珍相識多年,都致力於挖掘電影裏更深刻的情感和主題,較前作《七月與安生》,電影《少年的你》呈現了“更大的格局和羣像感”。正如監製許月珍所說“不只是呈現青春,更希望去討論青春在社會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不少看過電影的專業人士表示:電影《少年的你》跳出了以往青春片聚焦青春愛情的思路,將鏡頭對準需要守護的青少年,是近幾年來最有格局的現實青春片。

觀影首選 “近年最好看的青春片”

作爲年度最受觀衆期待的國產青春片,電影《少年的你》開畫後深受觀衆好評,看哭無數觀衆,成爲同檔期的觀衆“觀影首選”。無論是以真實青春爲底色的電影質感,還是演員們富有感染力的哭戲和情感戲,都得到了觀衆的力贊:“這是近年最好看的青春片”、“情感細膩真實”、“《少年的你》就像從石頭上開出的花,真實有力量”、“作爲一部青春片跳出情懷、沒有符號,依然拍得如此動人,強力推薦”。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13

蕾伊是帕爾帕廷的孫女,成爲了最後的絕地武士,改姓天行者了(憑啥啊?你是過繼了還是嫁給開羅人了?就算是嫁過去也是姓索羅的吧?)。

凱洛·倫轉變了,迴歸了光明面,成爲了本·索羅,親了蕾伊,然後迴歸了原力。

萊婭最終迴歸了原力。(或者一直是一個絕地武士?)

帕爾帕廷是最終反派。

波·達默隆沒死,當上了義軍司令,但還是隻會帶領部隊突擊,最後差點掛在決戰裏。

芬恩也沒死,還有了個名號:將軍,而且跟蕾伊也沒啥感情線,跟TLJ裏的黃種人妹子也沒感情線,導演給安排了一個黑人妹子。

怎麼說呢?看完天行者崛起之後,我只想模仿周星馳老師問一句:“這下大家滿足了吧?”——導演跟編劇肯定是想着觀衆想看啥就往裏加啥,最後變成了一鍋經過烹飪過的屎。

一部徹頭徹尾的大爛片,拼湊的情節,隨意的劇情設置,被完全無視的基礎設定,刻意討好觀衆的爛俗橋段,甚至還有明顯的抄襲場景——你甚至能在大決戰裏重溫一遍《復聯4》,還不是一個場景,是兩個!

我花了90塊錢,衝着世界上最偉大的幻想作品的名頭,還和周圍說話的觀衆發生了一點衝突,結果最終就看到了電影史上製作費用最高的一坨垃圾?

有人說,可是電影的大場面很好看啊?

Really? are you Serious?

本作所謂的大場面,只有最後決戰中那些漂浮在天空中的死星戰艦,還大部分是靜止畫面,空鬥場面極少,比原力覺醒和最後的絕地武士至少差出四五個量級。

其實去看電影之前,因爲在微博上看到有人發了歐美的部分媒體評論,我已經調低了預期值了,沒想到受到了本年度第三次“大IP超級爛尾結局”的暴擊(沒錯,前兩次分別是權力的遊戲第八季和復仇者聯盟4).

我這麼說吧,跟星戰9的爛尾程度比起來,哪怕是權遊第八季的爛尾都變得可以接受了,復聯4的平庸都算得上是光彩奪目了。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14

好的故事。好的電影,有開始,有進行,有高潮,有結束。這部電影我認爲最好的是做到了完整性。尤其是故事進行和高潮,結尾稍微有些倉促。是個遺憾。受益人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這次電影探討的是愛情在真實的人性面前到底應該什麼樣。大海的假戲真做融入了自己對淼淼的真實的愛意,在鍾振江一次又一次的騙局設計圈套,他選擇了避嫌。故事本身有時候經常讓人覺得無法融入,也就是不相信他是真實的,但是看完整部片子,我覺得邏輯性很強,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真實環境和情景中的人。我自己本人,是真的相信了這個故事。有人說,好的電影要講好,我認爲這個劇本本身是一個好故事。貪婪和自私之下,人的扭曲,愛情的幻滅有時候比電影還要精彩。

柳巖在這部片子裏飾演一位打色擦邊球的女主播,在現實社會裏,她遊走在金主之間,懂的男性的心裏,也被男性貼上了拜金女和的標籤。她不在乎,只想賺更多的錢,可是當真正遇到一個對的人的時候,這樣一個被人們認爲人盡可夫的女子,卻展現了對愛情和家庭異乎尋常的善良和堅韌。看完整部電影,我覺得女主本人的內核這不就是柳巖自己嗎?被貼標籤,被嘲笑,被諷刺,卻只能依靠這些來迎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相信。每一個被大家認爲是這樣那樣的人,或許有大家看不到的一面。想想,柳巖得訪談,她真實,也敬業,從沒有什麼破壞別人家庭的新聞,也沒有炒緋聞上位,她靠的一直是自己。 故事的結尾稍有不足,急於倉促,在大海出獄後,來到了自己心中的一處淨土尋找自己的兒子和淼淼。小狐仙最終決定迴歸平凡家庭,悠悠有很大很大的原因,他補上了小狐仙人生缺失的一環。整部電影最值得反應的就是社會的現實和人性在金錢面前的扭曲,是一部具有觀賞性的電影。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15

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羣藍精靈,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這首歌出自於那個動畫片嗎?今天我就去看了這個電影。下面我就給大家講我看完電影的感想:

今天下午,我約好和朋友一起去看一部動畫電影,名叫——《藍精靈》——尋找神祕村。

電影的主人公是藍妹妹,她是巫師格格巫用泥做成的,到了藍精靈村,是藍爸爸把他從邪惡帶到了善良,村子裏就只有她一個女生,有一次,她和夥伴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在一座石頭搭成的牆的面前落下了,她看見一個藍精靈,可是那個藍精靈一看見她就跑,跑過了城牆,當她的夥伴們找到她,她對夥伴們說:“我看見一個藍精靈,她看見我就跑,她跑走之後,只留下了一個帽子。”這個帽子是藍妹妹堅信在他們的村莊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藍精靈村莊。

當他們發現格格巫的陰謀時,藍妹妹和聰聰、健健,還有笨笨組成的四人小組,揹着藍爸爸,踏上了一段探訪和守護神祕村的冒險之旅。他們經歷的各種危險,克服了重重困難,也見識到了大開眼界的奇妙世界,比如說:螢火蟲燈泡,火蜻蜓,還有在黑暗裏發光的快快兔。最後終於找到了他們。可是和他們在一起不久,格格巫又來了,他拿出了自己製作的藥水,是可以讓人凍住的。所有人都被凍住了,除了藍妹妹,他們被抓住了,最後多虧藍妹妹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才戰勝了格格巫,成功的脫險了。可是藍妹妹又變成了原來的樣子,最後大家通過友誼,藍妹妹又變成了藍精靈。大家開心極了,拉着手唱起歌來。

藍妹妹和她的藍精靈家人們,靠自己的能力,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她教我們如何勇敢的面對險惡和未知,使我懂了的愛才是一切的一切。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16

展示了導演才華和電影技巧,這是我國電影全新類型片,劇本融入心理博弈的反偵視角的"另類",演繹探案和洗罪的搏鬥,反傳統的足夠吊人胃口!由善良老實本分的"小蘋果"李維傑護犢誤殺引發,李利用博覽電影習得的推理分析和探案心理學技巧想方設法爲自己脫身,爲了承擔養家護家的職責,從理性角度刻意和天真,要求通過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細節化特寫化和家庭關係紐帶煽情化構設並配合出色的音效供給給觀衆強烈的"同受"感、衝擊感和帶入感。

選角上,肖央形象人設完全符合這個角色,重點演繹忠厚但持堅和舉重又若輕的感覺,而陳沖的強大"反派氣場"的影片內容堅挺的關鍵和成功點,威儀瀟灑的職業裝讓人不寒而慄,晦暗淅瀝雨天掘墓的蕭肅場景和李對羣衆和輿論形成排山倒海的工具化利用將劇情推向高潮,讓人很爽,描寫主人公心理的沉穩精細冷靜智謀和對事件發展的牽引能力,而妻子和局長的一撇充滿"原來如此"的含義,反襯這一效果。

片中提到的"蒙太奇",李相當於小範圍和大範圍中玩了兩次蒙太奇,後一次相當"致命"的民意認知強化策略讓警察等公權機構站在吸引來民衆的對立面,點燃沉珂舊疾的民怨和官民矛盾,道德綁架甚至政治倫理綁架,剝奪此案就事論事解決的可能性,這是爲什麼故事背景選取發生在泰國亦或緬甸等等國家的緣由,那裏的官僚腐敗,公權私用很普遍,法制不健全,基層執法人員素質低下,社會不公平矛盾大,上層社會的政治名利化和下層民衆的疾苦日常鮮明反差,但這可能引發或被利用形成醜化諷刺他國的觀感,況且泰國同中國關係和睦!影片最後,扭轉了畸形的善惡站位,李善始"善"終,大善是善,小惡也能致罪,誤殺始終也是殺,而犯罪就是犯罪,不能"對等抵扣"和折算的,"白白"浪費了整個艱辛驚心動魄的脫罪歷程,稍顯"可惜"!托出了,價值層面的反思乾貨,李和妻子都露出瞭如釋重負的微笑,燦爛而輕鬆,一掃之前的提心吊膽和膽戰心驚!因爲這一切,一家人的心,父和女的心重新聚攏!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17

第一個謊言

從電影一開始就有暗示,男主的旁白說“這是隻有我和她所知道的,關於這個世界的祕密”~當然這句話不是謊言,謊言要從男主的出場說起......大雨傾盆而下,人們都忙着躲進艙內,只有男主衝進雨裏一陣歡呼雀躍、手舞足蹈,然後一大捧氣死牛頓的“反重力水團”忽然打到了船上,初登場的圭介出手救下了男主~

換個角度想一下,難道這不是男主把自己經歷傳奇化的想象嗎?

事實的真相可能是這樣的:在雨中忘乎所以的男主一時腳滑摔倒,而圭介碰巧路過,扶起了他,這樣接下來圭介訛詐男主啤酒和午飯時,男主的不情願也就合情合理了-----所以第一個謊言就是,根本沒有天氣異象,甚至,可能也沒有救命恩人。

關於這一點,後續劇情裏也能看到端倪,劇中只有孩子才親眼看到了雨水中的異象,其中一個目擊者,是還只會叫“MAMA”不會叫母親的小孩子,他看到窗外在雨中跳躍的“魚”,並指給了媽媽看,但是媽媽卻沒有明確的語言回答;另一對目擊者是兩個國小生,他們看到了滯空在天上的“水團”,還被淋成了落湯雞,可是這段劇情也沒有後續,劇中所有成年人看到的,只有那無休無止的壞天氣,和網絡流傳的各種獵奇視頻,衆所周知,這個時代視頻是可以作假的,對嗎,喬碧蘿殿下?

無數個巧合

如果100%的晴天巫女的事蹟都是偶然呢?如果每一次天氣的放晴都是碰巧,包括那場煙火大會的放晴都是萬中無一的巧合呢?如果這整個故事都是男主和女主一廂情願的腦補和幻想呢?導演把男女主的年齡故意設定在16歲和15歲,我猜是因爲這個時候的孩子們對現實的認知還沒有固化,也是最富想象力的年紀。

有沒有這樣的可能呢?因爲前面的一系列天晴的巧合,在加上圭介侄女夏美說的“巫女祭天”傳說,只有15歲的女主因爲善良,也因爲男主睡前的那一句“我當然也希望天氣正常啦”的話,從而決定,一人前往神社,祈禱祭天,但是一夜的疲憊,女主昏倒在了神社前面,幸好男主找到了她。

大家想一下,女主成爲晴天巫女的契機是因爲她媽媽的過世,這一定是段悲傷且難熬的時光,女主一定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不然東京那麼大的地方,那麼多的人,爲什麼只有女主能找到那所爛尾樓呢,爲什麼只有女主才能發現那座神社呢?-----那座神社應該是女主能夠挺過來的心靈寄託吧?

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感悟體會_《只有芸知道》觀後感影評 篇18

「手機2」一直沒動靜,馮導悶聲拍片,年末了來了一部“很不馮氏”的返璞歸真之作,改編了摯友夫婦的真實故事。總覺得這風格票房很懸,點映場場次挺多還補貼了不少電影票錢,馮導爲了賺一波口碑也是很拼。可熱度如果真起來了,評分怕是也不會很樂觀。

影片都明示了“謹以此片紀念一段相濡以沫的愛情”。再分析得太多,顯俗。然而俗就俗吧,聊聊。

像這種類型的愛情片,沒有什麼“山無棱天地合”,沒有小三小四的雞飛狗跳,也沒有戲劇性的衝突作引。馮導敢於把長度定在132min也是很有魄力。把舞臺定在新西蘭,從大背景先把觀衆的心拉得慢下來。再把故事時間線全打亂,半強行地牽着觀衆的注意力走一走,過了會兒也就適應了。

把時間線打亂這一點很有趣,真是因爲這樣做,避免了讓這部電影落入俗套。畢竟以當事人的角度,往往是很難按照時間線的順序(相識-相知-相愛)去回憶的。若把倒敘回憶啥的都忽略只看主線的話,這部電影其實就是男主人公隋東風(黃軒 飾)通過回訪故人故地從喪妻之痛中走出來的過程。正因此,兩人一同度過的20xx年是記憶中最深刻的,放最開始,相識時的青澀美好在中間,最後纔是痛徹心扉的訣別。

然而如此大的年代跨度,是需要演員的演技去提高信服度的,每一個階段的氣質都應該不同,這一點上黃軒做的要比楊採鈺強許多。

另外這部電影中其實有太多童話故事的成分。比如電影中倆人一直處於“彼此疼愛彼此掛念彼此尊重”的狀態,連一次架都沒吵過,也太過理想化。更別提開一家中餐館十幾年,身上都沒有沾染太多“生活的疲憊感”。雖說是“紀念愛情”,可這愛情也需要根植於現實哇。。所以這部電影與其說是“紀念愛情”,不如說是“紀念愛情中的美好”?

歸根結底,說全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新西蘭的美麗風光和可愛的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