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心得體會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5W
本文目錄國小數學心得體會國小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學習國小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度國小數學年會心得體會

首先,感謝學校領導爲我提供這樣一個學習的平臺,讓我有一個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機會。我有幸去泰安聽了“山東省國小數學優質課競活動”,現在我把聽課後的心得體會向老師們作一個彙報。老師們都知道,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我也不具備教學專家那樣的水平,還不能把競賽課的所有內容原封不動告訴大家。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個人聽課的一點膚淺的看法。說得不好的地方,請老師們諒解。我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這次競賽課中的變化。

國小數學心得體會4篇

(一)還數學課堂安靜

聽完這次競賽活動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次競賽課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開課在我眼裏是熱鬧有加,整堂課如雷貫耳的掌聲、讚揚聲、小組合作討論聲,遊戲高興地叫喊聲,真的聲聲入耳,還有那變幻莫測能刺激視覺的課件,一個比一個美,讓我們可望不可即。而這次的課堂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東西。課堂返璞歸真,已經安靜了很多,留給學生安靜思考時間,迴歸數學課堂抽象性或邏輯性。課堂變成了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能量,傳遞信息的空間,讓我們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堂教學的樸素與紮實。

(二)課堂教學體現數學味道

很多老師心裏想,數學課堂肯定體現數學味道,這還用說。老師們都知道,爲了迎合課改的精神,一些公開課,老師爲了讓數學課堂更加充實生動,更加吸引學生,老師在教學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識;爲了擴展學生知識面,老師又加入了相關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爲了豐富課堂語言,有感情,用着詩意一般語調講課;爲了節省時間,用了大量畫面精緻的課件。一節課下來,涉及的科目很多。學生不知這節課到底是什麼課,數學課也像,自然科學也像,綜合課也像,最終成了“四不像”。但這次的課堂卻體現了數學應有的味道,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這次講課內容多樣,不像以前公開課那樣多講幾何知識,或講簡單數學認識。對於一些抽象代數知識是避之若騖。這次不僅講一些比較抽象知識——如比、用母表示數、有餘數的除法、百分數的意義、中位數等。還講了一些比較有難度的知識如可能性的大小、雞兔同籠、莫比烏斯圈、郵政編碼等。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二是重視數學語言表達,教師語言簡潔精煉,言簡意賅,沒有多餘的話,最大特點是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注意學生語言的嚴謹性。

(三) 是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間變化的關係

這次聽課另外一個感受是:一走進教室,我們發現學生的課桌的擺放跟我們平常教室一樣,一排十人,三排,共三十人。不再是五六個學生圍坐在一起,以前一見到這樣的大型公開課,爲了方便小組間合作、交流。往往是五六張課桌拼在一起。合作學習是新課改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爲了迎合課改的精神,一些老師把合作學習看成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認爲課堂上有了小組合作就有了課改意識,就是一種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把學生獨立思考說成是一種封閉的弧軍備戰,是一種傳統的學習方式。於是在課堂上,特別是公開課,任課教師把合作學習到了“隨手拈來”,“動轍合作”的地步,從而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這次競賽課上很好的處理了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間的關係。就是需要討論的地方採取了同桌間互相討論。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一律強調學生獨立思考。不像以前一節課鬧哄哄地多次合作、討論。事實上,新課改所倡導的小組合作與學生獨立思考並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靈活運用才能發揮最佳效果。我們不能因爲盲從合作學習而丟棄獨立思考,首先應該要求學生獨立思考。一個人如果失去了獨立思考,他還有什麼創新呢?

(四) 多媒體的大量運用

最後我簡單地說一說有關多媒體的運用,老師們都知道,數學課堂上運用課件目的一方面是爲了節省時間,二是直觀形象展示給學生。這次的課件製作水平相當高,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課件華而不實的現象,學生的專著力只在課件表面的畫面上,沒有起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作用,課件成了擺設。課件是教學的輔助手段,爲教學服務,不能主次顛倒。

以上是我這次聽課後的感受。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改革走到今天,已經由當初的羽翼末豐逐漸成熟起來,我們感到由衷的欣慰。最後,也祝願老師們在自己的教學園地這塊實驗田裏結出豐碩的果實。

國小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國小數學心得體會2篇 | 返回目錄

3月9日,我參加了市教研室在第一實驗國小組織的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分爲觀摩課、錄像課和專家報告,下面談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第一實驗國小的xxx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觀摩課《小數的意義》,我認爲,這節課的精彩之處有二:

一、小數的讀寫和分類,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大膽放手,教變爲學。

這節課遊戲引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數,老師用棒棒糖做小數點組成不同的數,從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入手,引導學生試着讀0.2、1.56、1.798,然後適時讓學生總結讀法。小數的寫法也是讓學生自己完成,一點沒有教給學生的痕跡,知識自然生成,真正把學習教給學生自己來完成。個人認爲,這時要是能讓學生指出哪是小數部分,哪是整數部分會更好,爲學習小數的分類奠定基礎。

二、構建數學模型,學習小數的意義。

一位小數的意義是由問題引入的,老師出示三幅圖,直接問,那幅圖能表示0.4,圖 平均分 分數 小數0.4,初步建立了小數和分數的關係的表象;二位小數,學生先塗格子,認識0.06,0.25,並用分數表示,構建起分數與小數之間的數學模型: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寫成二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教學則是利用課件,從0.1、0.01到讓學生找出0.001,突破難點,構建模型。

總結王老師的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由學生已有經驗入手,直接讀寫小數,而不是教師教,知識自然生成,把學習教給學生,構建數學模型,突破難點。同時,王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自然,過程流暢,正如我在去年研修中寫的體會“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活動經驗基礎之上的,必須是爲學生積累新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新知識服務的。數學活動應該是已有知識和新知識、已有經驗和新經驗之間的橋樑。好的數學活動應該能讓學生有所思考,有所悟。”“設計好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體會和反思,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新知識。這樣下來,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很流暢的線條,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習者應該是感覺舒暢的,或者說,數學學習應該是有情感的!”

緊接着,我們觀看了劉萬元老師的教學錄像《除法》,這節課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劉老師這節課先根據情境,提出問題,利用小棒理解算理、探索算法,自主練習,課堂總結。正確處理了算理和算法之間的關係。在課件演示、學具操作、圖片等直觀條件下,對算理的理解可謂十分清晰,但是接下去的計算都是直接運用抽象的簡化算法進行計算。所以,在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之間應該架設一條橋樑,鋪設一條道路,讓學生在充分體驗中逐步完成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發展過程。 本節課劉老師就做好了算理和算法之間的溝通。

最後,泰安市教研室李萬江老師給我們做了《一節數學好課的思考》的報告,結合兩節課從十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讓我們受益匪淺。

一個上午的時間雖短,但我的感受卻頗深,我會認真學習這次研討會的精神,並應用於教學實踐,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學習國小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國小數學心得體會3篇 | 返回目錄

學習國小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

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

國小階段,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髮覺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學生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觀察每一幅插圖,充分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讓學生在領會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地說,可以單獨說、同桌說、集體說,讓學生在充分的看說基礎上培養數感。

國小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從而認識簡單的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簡單的幾何現象,進行簡單的測量,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再次學習新課標的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爲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

度國小數學年會心得體會國小數學心得體會4篇 | 返回目錄

參加國小數學年會心得體會

12月26日、27日有幸參加了爲期一天半的xx國小數學第15屆年會。在這短短的一天半里,觀摩了兩節精彩的數學課,聆聽了四位優秀教師的成長曆程,領略了國外的教育思想,分享了全國數學年會的精神。兩節精彩的數學課及四位優秀教師的成長曆程,讓我意識到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兩位校長的異國考察,讓我更深入地瞭解了中西教育的不同,翟主任的另類解讀全國數學年會精神,讓我看到了數學課革的方向及數學課堂中應注意的問題。尤其是本次年會觀摩的兩節精彩的數學課,讓我受益匪淺。

第一節是彭飛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彭老師沿用了面積公式教學的一般流程:猜想——驗證——得出結論,但在局體到每個環節的教學時又有突破。

一、重視學生操作、探究的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彭老師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將全班的猜想歸納爲三種不同的方法:底乘鄰邊、底乘高、底乘底。然後拋出問題:哪種方法正確呢?怎樣來驗證?學生根據長方形面積的學習自然而然的想到用方格紙來驗證。通過數小方格來驗證猜想,得出底乘高可能是正確的。然後小組合作剪一剪,拼一拼,互相交流總結,驗證猜想。在整個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是一位引領者,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學生的主體性得以體現。

二、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滲透。

“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彭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啓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爲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通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把三種方法放在一起,讓孩子們討論比較,轉化後的圖形和原圖形有什麼樣的關係,並以小組爲單位組織語言,組長彙報。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孩子們瞭解到轉化的思想很重要,在以後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可以提供方法遷移。

三、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和學習水平的深化

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掌握水平。以開放練習的形式,出示①計算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出示兩個平行四邊形,學生口答。②出示信息窗,將紅點問題作爲練習題來處理。③討論:下列兩條平行線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小相等嗎?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通過這些練習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認識,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改進學具,更有利於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掌握。

彭老師將傳統的長方形活動框進行了改進。在活動框下面附了一個長方形,這樣學生在拉動的過程中能直觀地看到:將一個長方形框架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爲什麼?

我的思考:

在享受彭老師精彩的課堂時,部分環節的處理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一:

學生將平行四邊形拼割成長方形的操作過程中,學生們手中的平行四邊形都是一樣的,都是向右傾斜的。是不是可以用不同樣子的平行四邊形來拼割更有利於學生直觀地接受?比如,有的平行四邊形向右傾斜,有的向左傾斜,有的上下長,有的左右長等等,但無論什麼樣子的平行四邊形最終都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

思考二:

學生小組合作將平行四邊形拼成了長方形後,如果接着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這個過程,爲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過程,這樣做是不是會更好些呢?

思考三:

練習題的最後一題,比較兩條平行線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大小。從學生的回答情況來看,這道題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如果能加強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對應高的認識,相信這道題對學生來說就不會存在難度了。比如在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後,課件出示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指一指底和對應的高分別在什麼位置,問問學生用底和不對應的高相乘可不可以,這樣就強調了用底和對應的高相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認識也會更深。本課的教學中平行四邊形底和高對應關係的尋找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爲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奠定了基礎,但彭老師的課中恰恰缺乏了這樣的一個環節。

第二節課是任敏老師執教的《兩位數乘一位數》,這是一節非常精彩的課。我個人認爲任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亮點一:創設實際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任老師將原有的信息窗中的情境進行了置換。在情境創設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美化自己學校的情境,使他們感受到“問題”就存在於生活中,就存在身邊,每時每刻都會產生,而解決問題又是我們的需要,拉近了數學問題與學生情感的距離,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亮點二: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滲透。

學生在用自己的方法算出12×3後,任老師及時地肯定了學生的想法,並告訴學生“把不會做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用3步計算,變成了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這種方法叫轉化。”注重了數學學習方法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遇到未知知識時能轉化成已有知識來進行解決。

亮點三:數形結合。

本節課的最大亮點是任老師設計的數形結合歸納算法,運用方格紙來探討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學生由直觀認識到抽象算法,也爲面積解釋乘法做了輔墊。

我的思考:

計算教學的算理、算法很重要,本節課任老師的重點放在了算法上,我想綜合整個國小乃至以後學生的數學學習,算理應該更重要。在學生列出算式12×3 ,應該讓學生理解12×3,就是3個12,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任老師沒能注重算理的教學,這也成了本節課的缺憾。

通過兩節觀摩課及翟主任對全國數學年會的精神解讀,讓我認識到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不斷反思的過程。教師走上了講臺,不是重複一次教案,而是通過師生共同活動進行的一次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平時應深入解讀教材,瞭解課堂,尋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課堂生命的再創造,爭取使我們的學生真正理解數學、走進數學,讓學生有興趣學、願意學,並且能自主地進行嘗試,爲學生真正營造一個綠色的生態課堂,真正使學生成爲一個具有獨立見解、善於理性思考的有用之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