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5W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1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怎麼說,以前一直以爲只有重量才能將一個人壓垮,從沒有想過輕飄飄的物體也能將你打入萬丈深淵。尼采和哲學家所糾纏的神祕的”永劫迴歸“或許就是在告訴我們,沉重不一定是悲慘,而輕鬆也不會就是輝煌。想想我們經歷過的事情,想想它們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無休止地重演下去,即便那件事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那種癲狂的幻念將會席捲我們的頭腦,一步步吞噬着我們,而我們卻是如此無能爲力、無能反抗。生命無法承受的輕,又是那樣真真實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你無法拒絕。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精選15篇)

然後,便就開始問自己,”何爲輕?何爲重?就算知道輕重之分之後,我們又該如何選擇,是輕還是重?“

生活就是一出舞臺劇。在這齣劇中,我們會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角色。或者你會遇到特麗莎,或者你會遇到托馬斯,又或者你遇到的是薩比娜。然後,我們就會發現特麗莎跟薩比娜就是兩個不同的對立面。愛情是自私的,所以她讓特麗莎成爲了一個生命之重的人物。對愛情的專注和責任、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對事業的認真和執着、對善惡的愛憎和明斷……在重壓之下艱難地活着,活得實在。以至於在這個沒有美和真愛的世界,最後只能在一條狗的身上找到人間的牧歌、找到真愛。而薩比娜就是生命之輕的典型。就像文中薩比娜自己所說哦的那樣,”美就是被背棄的世界。“她放縱自己與托馬斯的放縱,隨心所願地生活着,就算生活對此充滿了不屑,依舊我行我素。而對於托馬斯而言,一切就又不知該從何說起了。托馬斯與特麗莎的相遇就像是一出精彩的劇集。一切都是那麼巧合,卻又巧合得讓你堅信就是有這麼巧合的事情。然後兩個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就這樣彼此相互牽制着,直至終老。就算生活中,兩個人無數次的刺激着對方,卻又還是那樣不肯離去。而一直輕浮的托馬斯在俄狄浦事件中展示了他生命之重的一方面。給人以一種社會正義感的強烈衝擊。然後我就開始慢慢明白生命不會在”輕“任意喧囂。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只是每個人追求幸福的方式不同。寂地說:”踮起腳尖,是否我們就離幸福近了一點。“剛開始看到這句話,充滿了憧憬,想象着頭頂上方的那片天空,是否真的就有天堂存在,而天堂又是怎樣的一種美好,如果那幸福的地方是如此的真實,那麼,踮起腳尖吧,追尋我的幸福。就像傑斐遜在《獨立宣言》裏告訴我們的,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雖然很多人都理解成每個人都有幸福的權利,但幸福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一種虛妄,只存在於追求的過程中,而在所謂的終點我們是看不到它的。

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就會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開大地,就像離開了真實的生活,走向另一種虛無。一切就開始變得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麼目的的草圖,即使給予我們機會回到過去重新選擇,讓我們得到更好的結果。可在這一過程中,難道就不會有什麼變質了麼?每一種經歷都有別樣的痛苦別樣的好,都是一種享受。

我們都在不停的選擇中成長,在這個社會裏,我們總該保留着自己的一份正義感,讓自己的生命有了重量,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貼近大地,天空總是那麼遙不可及,就讓自己更加趨於真實的存在。

當然,我也不能說作者就是在抨擊人類的生命之輕,每個人對作品的觀察角度不同,對作品的思考也就不同。見仁見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而或許,每個人都會要一個共同點,都會有一件事要共同的做,那就是熱愛生命所賦予我們的形式,然後永不後悔地堅定地走下去,直到遇見自己的幸福。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2

米蘭*昆德拉的鉅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很多人看不下去,於我一樣。已經許久沒看書沒寫字的懶人,今日倒是很想寫一篇文字。這本書含義深遠,我就寫寫一點點小小的啓發。

生命之輕,何爲輕?在金庸的武俠小說裏,常有鐵漢柔情。溫柔似一把利刃,可以讓鐵漢乖乖臣服。歷史上有太多類似的例子,如商紂的妲己,如明皇的楊妃,這就是輕。人生總不是一帆風順,總會跌宕,總會彷徨。而那些挫折,失敗和低谷也是輕。

那又爲何生命無法承受輕者?在我看來,輕者不輕。輕的背後是沉重如山的負累,是輕的外表下卻於無形中隱藏的重。近代史上有這麼一個臭名昭著的女人——慈禧。她的愛慕虛榮,她的膽小怕事,她的所有輕的本質,葬送一代王朝,也使中國在世界發展潮流中然而停滯不前。輕的力量不容小覷,小則毀了一個人,大則毀了一個國。如此一來,生命如何去承受輕?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輕帶來的都是不堪之重。特雷莎用自己的陰柔懦弱將名醫托馬斯緊緊捆在自己身邊。然而正是他們的田園牧歌成就了兩人最後的幸福。托馬斯放棄了鬥爭,放棄了名利,放棄了責任之重,而選擇了生命之輕。在年邁那幾年過得安穩自在。輕與重之間,輕,便屬於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睿智。近些年來,太多太多的勵志人物給這個浮誇的社會注入了大股正能量。斷臂鋼琴師劉偉,在最低迷的時刻,最輕的生命階段,尋找到另一條出路。創造了腳彈鋼琴的奇蹟,收穫生命之重。生命之輕,輕的是肉體,重的是靈魂。正是輕,讓我們多了一次成就的機會。有人說當你處在人生最低谷時,其實你是最大的贏家,因爲無論你怎麼走都是在向上。輕時,才擁有無窮的力量。輕是蓄積,是醞釀。輕到一定程度會爆發出生命至重!

叫生命如何去承受輕呢?軟弱之輕是毀滅之重,身殘之輕是志堅之重。輕是無形之重。生命不能承受其重,更不能承受其輕。而我現在寫着文字之輕,品味着領悟之重。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3

看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帶着一絲附和熱望的心情閱讀它,所以只能隱隱約約瞥見深入精神骨髓的主題,我全心全意地追求,想要清楚明白作者的心緒是以何種決然的姿勢延伸至他的信仰世界。昆德拉用他敦厚鬆弛的文筆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轉綽約,燃到盡頭的溫存化做濃濃密密的欣喜。我們都是害怕孤單的孩子,提着昏暗的燈籠尋找思想的光源。

思想的高尚和明麗,不禁讓我們產生種種對生命理性思考的“動盪性”。這是一種大而神聖的境地,是任何脫離私心脫離狹隘的思想者的圈地。昆德拉是在用靈魂寫作,用靈魂舞出生命的曲線。同樣,靈魂是兼併了私心,兼併了狹隘的。否則,思想與寫作,將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眩目火花。只有對生命,對人類存在的廣闊的空間的有針對性深度的思考,才能包容這些無限幽靜卻時時閃碩着不安分之感性的意境。

在這裏,思想上作者抨擊“虛無”的舞臺。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們費神。可是隻有經歷瞭如此痛苦的費神時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廣度範圍之內產生它的榮耀式自身結晶。

他試圖探清這種“虛無”與“實在”的存在性,對人類的精神進行層層剝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裏行間的一覽無餘的“憐憫”。憐憫很多種——對“掙扎”的概括,對“死亡”的傾心,對不完滿情節的恣意渲染等等。

最喜歡的人物是薩比娜。那個獨立的,有豐富的“內涵”的女子。輾轉於兩個男人或完滿或不完滿的愛情之中,流離於本性或孤獨或幸福的狀態之中。

她有着非常吸引人的個性,個性包裹着那具尋找獨特尋找自由的靈魂之身。所以當讀到她戴着一頂與她美麗而冷漠的外表極不相稱的圓禮帽出現在鏡中時,不禁被她的神祕之美所折服。昆德拉另加重筆描述鏡中的影象:她手牽着一位身穿灰色西服,打着領帶的男人。

理所當然的,這段全情節理性描述的段落成了我最愛本書的三大支點之一。另外兩處則是特蕾莎託着她笨重的行李捂緊傷口逃離那個一心掌舵她的男人,逃離她曾以爲可以棲身的地方。只是她在引誘,她本着這樣難以讓人猜測的心情離開。還有關於小狗卡列寧的微笑的完整敘述,是整本書顯的最爲清新,最爲感性的章節。它的存在使“不可承受生命之輕”這一主題思想更爲深刻生動,也在托馬斯與特蕾莎的靈魂心田上植下一束超越庸俗超越無奈的幸福之光。在這裏,人的本性被作者埋下的這一高層隱喻反覆地踐踏。同時,所有的低俗又被反覆的引申和強調。人性受到了它存在爲此最顛覆理念的的批判和譴責,不留餘地。

引用弗朗索瓦。裏卡爾的思考來結束我清淺的閱讀吧——“大使,這種對”被遺棄的世界的憐憫“,也是透過或進入遮蔽生命的幻景、意義和直說,直面生命,直面生命的赤裸和顯然時的眩目。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4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這本書的名字恰如其分的揭示了書中蘊含的哲理:生命不能失去它的重量,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的存在。相反,當重量完全卻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人也就越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對生命的最終意義表示出了懷疑,那麼我們該選擇什麼呢?是輕?還是重?

人生離不開“輕”,“輕”是人留戀的終極原因,比如:愛情,友誼,音樂,欣賞大自然,藝術創作等這些對生命本身的享受。在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們喜歡自由,追求友誼,愛情和童真。他們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離不開“重,”重“給人能帶來充實,在”重“的圈子裏,人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從其中感到心靈充實的幸福,人會在人的本質力量化過程中發現自己,肯定自己,爲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過這樣深刻的體驗,比如:當我們站在領獎臺上,我們心中洋溢着喜悅之情,我們會通過”獎牌“看到我們的本質力量,我們會體會到被衆人肯定後那種精神上無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們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輕“與”重“外,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可稱爲”沉重的輕“。所謂”沉重的輕“,是指人在無所事事的情況下,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孤獨等難以承受的感緒和糾纏在精神之中解不開的死結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中,提到托馬斯在開始離開他的妻子特麗莎的幾天裏,確實獲得了自由,他又迴歸到了單身漢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氣息。但是不久,失去責任的”輕“就讓托馬斯難以承受,他發現自己原來更需要承擔家庭責任的這份”重“。”沉重的輕“是人生的一個困惑,大多數無所事事的富人經受着難以言表的煩惱,傑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愛情中的”沉重的輕“而自殺身外亡,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來源於想不開的”沉重的輕“。

生命是用來感受的和體驗的,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掙扎,在無數的困難中學會了堅強,同時我們學會了包容,在這樣的心態中我們得到了最大的快樂,或許逆境中也是一種美麗,在這當中我們得到了洗禮。不管是怎樣的困境我們將勇敢的面對,直視這些問題,在每個人的心中總有那麼一塊淨土,它是那麼的純真與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經是生命的本質,那麼生命還有什麼價值“昆德拉說的好,正是因爲這樣,生命才總是像一張草圖,沒有前生也沒有來世,生命僅此一次,”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只能做一個決定,上天不會賦予我們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以供比較不同的決定,因此每一步都是探索,承擔着選擇的重任,生命正是在探索和選擇中得以本質的延續“,此間的重量,是非如此不可,非選擇不可,沒有人可以預知下一步將會是怎樣,走一路是山窮水盡,也許是柳暗花明,如此橫亙在前的重量,不得不承受。既然生命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能做的無非就是將重量扛在肩頭,在選擇中把僅此一次的生命畫寫完整。也許,當我們義不容辭的承擔了責任,擔當了道義,負起了關懷,給予了呵護,生命承受的這些重量會爆發出強勁的聲音和力量。

生命是什麼呢,我說其實生命就是出生死亡,當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是父母賜予我們最初的生命,生命就這樣開始了旅程,從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澀,從青年的莽撞到中年的穩重,最終我們學會了包容與寬恕。在這個旅程中我們走過平坦的大道也走過崎嶇的山路,在困難面前我們學會了面對,在一個接一個的窘境面前我們漸漸成熟,在責任面前我們能夠從容面對。學會擔當責任,此生不枉過。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5

我喜歡米蘭·昆德拉,雖然他的書看得並不多。《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一直想要看的書。適逢考完會計基礎跟道德,特想看點什麼,就看了《布拉格之戀》,看完之後接着就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大概中午三點開始看,看完已經快十點。洗個熱水澡,就爬上了牀。

我是應該先看書的。

我覺得電影也闡釋得不錯。不過,當然,相對於原著,就遜色了很多。

我一邊看電子書,一邊想起電影一邊擴展,我有些理解跟導演是不太一樣的。我應該先看書。無疑,因爲先看了電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想象。

我知道我沒看懂。因爲它表達的太多,層次太多。很多地方,只要你細細品味,就可以讀出很多深度。我想沒有人一次全能看懂的。

我沒讀懂托馬斯,沒讀懂特雷莎,沒讀懂薩賓娜,我大概誰也沒讀懂。我沒讀懂性友誼,沒讀懂自由,沒讀懂個性,但或許我讀懂了他們的愛情。

托馬斯對特雷莎的愛如此之深重,而他卻企圖輕輕的去愛。事實上,他可以爲了她失去一切。特雷莎遇到了生命中一直在等待的男人,而且幸運的得到了他的愛,他的寵愛,但卻覺得抓不住他。他們都只是知道對方在自己心裏的絕對性,而沒有被告知自己在對方的高度。他們於對方,已不僅僅是愛。但他們一起的生活, 除了愛之外,卻隱含着痛。生命不能承受的痛。

不過結局很美好,像個童話。他們最後終於完全的走入了對方,屬於彼此。 我喜歡這個結局。

所有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歡的是薩賓娜。但我最讀不懂得也是她。她愛的是誰,她追求的是什麼,她想要怎要的生活。她一直走,一直逃,她最後會停留在哪裏。

我喜歡電影裏特雷莎和薩賓娜互拍裸照的那一段。赤裸相對,很多感情都是可以被理解和諒解的。我覺得那以後特雷莎不會再對薩賓娜懷有敵意。

有點慶幸,這本書不是高中以前看的,不然讀不懂得會更多。以後有時間還可以再看。生命,生活,很深的藝術。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6

一開始就被圖書的書名給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很自然變想起了以前課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沒有鴻鵠之志,也不喜歡轟轟烈烈。我向往平淡、靜謐。所以一看到書名,靜靜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內容會成爲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沒有看懂,不知道這書到底是要講什麼?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裏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他和托馬斯的狗)那裏獲取什麼,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常折磨人類情侶的問題:他愛我麼?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多麼?也許我媽所有的這些關於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的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的希望被人愛,就是說,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哪裏得到什麼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制和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臺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後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祕莫測的真理。

……

書沒腫麼看懂,有時間繼續看一下!而且裏面的很多文字很現實,很唯美。有想要看一下的可以找我哦!到底選擇是什麼呢?是輕還是重?慢慢琢磨吧!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7

生命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命?以前,我從沒思考過。今天,我們學了《生命 生命》一課,我才恍然大悟,對這問題也有了深刻的思考。生命脆弱的飛蛾告訴我,掉進磚縫的香瓜子告訴我,身患重病的杏林子告訴我,我們應該珍惜生命。

小飛蛾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極力鼓動雙翅,來表達它對生命的渴望;香瓜子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成長,表達對生命的熱愛;杏林子在病痛的折磨下,堅持寫作,不向命運屈服。它們都一對生命的珍愛,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小飛蛾在作者將要把它捏死時,極力掙扎,獲得了重生;磚縫中的香瓜子在沒有泥土、沒有陽光的情況下,茁壯成長,獲得了僅僅幾天的生命;身患重病的杏林子在殘廢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寫作。

看來,,只要我們珍愛自己的生命,不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就可以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不管我們是健康還是殘廢。

比如:張海迪。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爲了學習醫學知識,克服了許多困難;爲給鄉親們鍼灸治病,受到了人們的讚譽 。她不僅得到了別人的讚美,而且,也學習了許多知識。她在高位截癱的情況下,自學了國小、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後來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然而,也有一些人,因爲工作或學習上有一些不如意,就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來世上只有一回,所以,我們一定要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我們現在是小學生,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時間,愛護我們自己的生命!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8

學習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後,它使我受益匪淺。

課文主要講作者從三個簡略的小故事體會到要珍惜生命,不能讓寶貴的生命白白流失,還要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社會上有兩種人生態度,第一種是負責的,例如一些父母下崗在家,沒有固定的收入,但是他們在家裏勤學苦練,努力學習,珍惜着每一分每一秒,決不會浪費一分一秒時間學習。第二種是不負責任的,例如一些富有的人經常吃喝玩樂,好吃懶做,整天看電視,玩電腦,睡懶覺,浪費生命。如果讓你選擇人生,你會選擇前者還是後者呢?有一句名言: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意思是你可以珍惜的使用生命,也可以白白糟蹋生命。一切都由你本人決定,可以對生命不屑一顧,也可以對生命負責,珍惜生命,做出一番有意義的事情。

張海迪就是張海迪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她自小是一位殘疾人,可是她非常珍惜時間,整天看書學習知識,自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她用自學的醫藥知識和鍼灸技術落後爲羣衆治病,被羣衆譽爲“80年代的新雷鋒”。她忍受着病魔的摧殘,用驚人的毅力寫了長篇小說《絕頂》與《天長地久》,作爲文化交流學者到德國生活了一年,還當選爲中國殘聯主席。1994年獲得中國作家協會莊重文學獎,1994年獲得全國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她取得的非凡成就,連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也自愧不如,她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她的精神激勵着我們,勇往直前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障礙。

這就是我對《生命生命》這篇課文的感悟。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9

我一直將書當作我的知心朋友,這個暑假我結識了一位新的朋友《傾聽生命》,講述了一個個關於生命的小故事。“偉大的奇蹟”感觸最深,他告訴我生命是堅強的,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只要還有一線希望,也要把握住。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採完野菜,坐在地上正準備吃晚餐的時候,飛來了一隻蜜蜂打擾到了他,他就用腳把蜜蜂踩到土裏,沒想到,小蜜蜂重新飛了起來。主人公又再一次把小蜜蜂踩入土中,這一次可沒那麼幸運了,因爲它的一支翅膀受傷了,以爲活不了的蜜蜂,沒過一會,既然又一次奇蹟般的爬出泥土,拖着受傷的翅膀,吃力的飛走了。

這個故事讓我聯想起了我小時候的一件事:一天,頑皮的我用一把玩具槍對着一隻小青蟲開了一槍,疼得小青蟲在地上直打滾,我本以爲小青蟲肯定會死,但是,它卻勇敢地活下來了,並開始練習行走,一次、兩次、三次、一次次的失敗讓它越來越堅強,最終,小青蟲爬起來了。

這篇文章,另人回味,促人深省,小動物尚且有如此不被困難打敗的精神,我們人類不也具有這樣的精神嘛!

在__年的汶川地震、7.23動車事故中,多少人失去了親人,沒有的胳膊,沒有的雙腿,失去了自己的家園,可他們依然選擇堅強的活着。

當我們遇到困難,遭遇挫折時候,不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首先不要怕,找到原因,理智的去分析,然後勇敢的去面對它,戰勝它,就象“不倒翁”那樣,有着一顆不倒的心,永遠不向困難低頭,總會有奇蹟出現的。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10

生命是什麼?我以前還真沒有思考過,學習了《生命生命》這一課後使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深刻的感悟。

學習這一課時,我一直被感動着。感動在於飛蛾面對危險,不管能否逃生,它都極力去克服和戰勝;感動在於小小的香瓜子竟然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衝破堅硬的外殼,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的那種頑強;更感動於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在被病痛折磨、行動嚴重受限制下,沒有沮喪,沒有沉淪,而是以堅強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自學成才後把愛回報給更多的殘疾人。是啊!她沒有讓短暫的生命白白流失,她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是有限的,可生命的價值是無限的。像杏林子這樣身殘志堅,珍惜生命的人還有很多。像音樂巨人貝多芬: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下,面對殘酷的雙耳失聰,他沒有屈服,反而更加熱愛生命和音樂。他耳朵聽不見,就用筷子頂着琴鍵,通過琴鍵的陣發感覺聲音來作曲,創作了許多舉世聞名的音樂鉅作。他的音樂被譽爲“靈魂的聲響”。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在他的音樂史中流傳併發揚光大,深深震撼着人們的心靈。

再說海倫·凱勒,不到兩歲就因病失去了聽力和視力,但她並沒有放棄,憑藉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強不息,克服生理缺陷,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戰,又將愛心擁抱世界,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

他們都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活得充實有意義,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改變了生命的寬度,生命的內涵。

生命是偉大的,也是渺小的;是發光的,也是灰暗的;是奇蹟的,也是平凡的,重要的是你自己怎樣把握!懷着對他們的無限崇敬,今後,我要更加努力學習,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讓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11

人們時常感嘆生命的沉重,總有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爲相信生命可以永恆輪迴嗎?人們總是認爲今日的選擇或者是現在所做的事會對以後抑或是將來甚至來世都會有着深刻的影響和必然的聯繫,所以,當我們面對眼前的事情並且作出選擇的時候,纔會患得患失,憂慮重重,使每一次的選擇變得沉重,以至於使生命也變得沉重。那麼,事實上又真的是這個緣故嗎?其實世間並不存在永恆輪迴,生命只有一次,並且從一開始,它就頭也不回地向着終點奔去。只有一次等於一次也沒有,只活一次等於一次也沒活。

人的一生是一張永遠不能成爲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場永遠不能正式登上舞臺的彩排,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到頭來,我們自己是無法通過比較來檢驗出究竟哪種生活方式更正確。於是我們沒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選擇都看得那樣的重要,那樣的沉重,我們儘可以做一個凡夫俗子,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輕鬆,然而,真的能夠這樣嗎?也許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還是會有一些人難以承受這種生命之輕,有甚於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醫生托馬斯和他的情人薩賓娜,在他們身上,靈魂與肉體是相分離的,肉體能盡享的輕卻使靈魂感到莫名的沉重。

賞讀這一段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的文風類似於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慾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爲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特雷莎的媽媽——薩比娜年輕時很漂亮,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遊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爲她愛他,而是因爲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於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繼而去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離過兩次婚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這段的印象是最深刻的。米蘭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卻只能從中選擇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爲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原本擁有的一切,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獲得自己最基本的權利的時候,作爲媽媽的她暴跳如雷,這才意識到一切正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後所擁有的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着女兒留下。可一切都是徒勞,因爲她從來都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即便是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丟掉了靈魂。只有特蕾莎,雖然她沒怎麼逃避,但她最終也只能在“卡列寧”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報的忠誠。那麼這些逃避者的最終結果又將如何呢?當他們步入中年,一無所獲,認識到這種逃避的生命之輕是最難承受的時候,一切都晚了。生命,始終是永劫無歸的,不可以重新來過。因此,對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來說,逃避人生,逃避責任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對於曾經的生命之輕,都將會是難以承受,也無法承受的。另一方面,米蘭所要傳達的愛情觀又是什麼?“愛情”總是玄而又玄。曾經以爲,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我們用太多的理性思維去思考它,那麼愛情將不再純正。然而現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我們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以此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後包容他的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纔是愛情。米蘭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隨責任走過的愛情纔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裏,才恍然發現,執着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麼地愚蠢,愛情亦或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難以抉擇的問題,選擇據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選擇打抱不平還是熟視無睹?在這種情況下,這本書的確幫了我們不少忙,遠離輕鬆選擇刻苦,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給自己力量,就像托馬斯念着這句話離開醫院去波西米亞找特雷莎並與之共度一生一樣。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爲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一種選擇是正確的,因爲任何比較都不存在。”這是托馬斯最初對是否開始這段愛情的掙扎。其實,我本人是不太贊同這句話的。誠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生命旅途中相似的選擇卻太多太多,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過去失敗的決定中,吸取經驗從而對下一次抉擇展現出十足的信心,而對與錯完全取決於我們自身以及身邊的人是否快樂。

小說主人公雙雙意外身亡的悲劇,不僅是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是我們許多現代人的悲劇。或許,作者正是在托馬斯一類人的身上,寄託了自己對人生無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當看到小說結尾,我已經不能輕鬆地微笑,一縷深切的悲涼從遙遠的天際襲來。

正如米蘭所感慨的那樣,生命的初次排練便已經是生命本身,生命永遠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生命之畫是如此的潦草,還未來得及修正,也根本沒有機會修正,就畫完了匆匆的一筆。也許生命一切的結果,無論暗淡還是輝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讚歎,一切的抉擇也沒有所謂正確、錯誤之分,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軌跡。因爲對於所選擇的道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比較其優劣!而使我們必須這樣走的理由,便是無數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註定的“非如此不可”。這“非如此不可”是加載在我們身上的一道命運的符咒,或許正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內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回味這“生命之輕”,都好像是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領悟。當我們漸漸長大,經歷了所有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之後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將是雲淡風輕,塵埃落定。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12

早就聽說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小說,一直想看看,幾年以前在書店裏沒有找到,時間久了,也就忘了。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到書店裏看到了這部小說,也由此對本書的作者——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有了一些認識和了解。但當我看完之後,對這部小說的名字並沒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它爲什麼要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呢?再次看完之後,有了一點感覺,但也還是很模糊,覺得此書真的不好弄懂,深奧的如同一本哲學。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太笨的緣故吧,總之,難以看得透徹。所以,我的讀後感也不一定說的正確,希望能得到了解這本書的朋友給予提示和諒解。

首先我覺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輕”字,在這本書裏其實份量是最重的,是反其意而用之。如果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所強調的是“不能承受”,那麼可不可以這樣理解,那就是反過來說,能承受的只有“生命之重”了。如果能拋去本書中那些令我反感的晦澀情節和細節描寫,我不得不承認,它不愧爲一本非常好的充滿哲理性的小說。那麼又怎樣來看待人生中的輕與重呢?我的理解是:輕是逃避,而重是責任,是爲自己,也爲他人負責的一種崇高境界。而書中的幾個主人公,都是不想對別人負責,甚至也不想對自己負責的生命之輕者,比如說托馬斯的逃避家庭,逃避親情,甚至不想認自己從未盡過義務的兒子。在他的整個生命過程中,他總是在不斷的更新着情人,只和她們保持着短暫的友誼。但就是這麼一個放蕩之人卻又有着維護自己尊嚴的個性,他認可丟掉醫生這個令人羨慕的職業,也絕不在能換回工作的一張協議書上簽名,從這點可以看出,他又是個矛盾的綜合體,有着分裂的人格。

而薩比娜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只有特蕾莎,雖然她沒怎麼逃避,但她也只能在“卡列寧”一條狗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報的忠誠。那麼這些逃避者的最終結果又是如何呢?當他們步入了中年,一無所獲,認識到了這種逃避的生命之輕是最難令人承受之時,一切都已經爲時已晚了。因爲生命是永劫無歸的,不可以從新來過。所以,對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來說,逃避人生,逃避責任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對曾經的生命之輕,都會是難以承受,也無法承受的。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13

終於又有時間讀點書了,感覺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過,似乎曾經也這樣提到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度過了第一部分第16節,終於讀到了輕重的啓示!細加掂量的決斷與命運之聲聯繫在一起;重、必然和價值是三個有內在聯繫的概念:必然者爲重,重者纔有價值。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人的偉大在於他扛起命運,就像用肩膀頂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樣。人只有一次生命,絕無可能用試驗來證明假設,因此他就永遠不可能知道爲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對還是錯。

我們都覺得,我們生命中的愛情若沒有分量、無足輕重,那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總是想象我們的愛情是它應該存在的那種,沒有了愛情,我們生命將不再是我們應有的生命。我們都堅信,滿腹憂鬱、留着嚇人的長髮的貝多芬本人,是在爲我們偉大的愛情演奏“Esmusssein!”

“如此必然的決定依賴的卻是這樣偶然的愛情。”

我的生命裏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卻沒有一次讓這些偶然成爲必然,或許生活已經告訴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無法接受,我不想承認這必然的結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從必然開始,那麼過程中能否出現偶然的驚喜嗎?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14

生命,是人最珍貴的東西,失去了就不能找回來。作者通過三種不同的生命,體現出了生命的寶貴。寫了飛蛾的求生的慾望令作者震驚,香瓜子在磚縫中不屈向上的精神令作者敬佩,作者靜聽自己的心跳而感到震撼。

我想生命是非常脆弱的。而這篇課文引發了我對生命的思考。我的感受是:我要樹立生命意識,生命雖然短暫,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開展它的寬度。我們要珍重生命、熱愛生命、欣賞生命、珍惜生命。不能白白地糟蹋、浪費生命!要努力的體現生命的價值,要創造豐富多彩的人生!就像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經獻給了爲人類的解放而奮鬥。”說明我們一定要珍惜、敬重生命!還有魯迅先生說的:“浪費時間這等於浪費生命。”所以我要從現在做起,好好地珍惜時間,否則就是浪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去保護生命!不能讓這寶貴的生命白白地離去!

生命是多麼寶貴的啊!生命是多麼珍貴的啊!生命是多麼脆弱的啊!生命是多麼幽遠的啊!生命是多麼熱烈的啊!所以我一定要創造出奇蹟的人生!不能糟蹋生命,要延續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我希望,我的生命不能白白地流失,我一定要對我的生命負責!生命對於我來說是一塊畫布,我的表現就是一枝神奇的筆,我每天的表現都在畫布上體現絢麗無比的一幅畫。所以我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從今天做起,我一定爲自己負責,讓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現在,我要好好地學習,不能讓父母操心!各方面一定要表現地突出,就這樣纔不會讓我的生命白白流失!

《生命》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作者教育了我要珍愛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從而我知道了生命的重要!

如果我是一名醫生,我就會深刻知道生命的重要!如果我是一名科學家,我就會在我生命的歷程上添上累累的科研碩果!如果我是一名老師,我會教出許多優秀的學生,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作文 篇15

深夜,我反覆翻閱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太過深奧,輕與重的意義,也在生命的概念裏同空氣一樣難覓其形。昆德拉在這本小說中不僅勾畫了西方社會的人生百態,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虛無與空幻,細品之下,猶如迴響。

書中外科醫生托馬斯以六個巧合的機遇使他結識了後來成爲妻子的特麗莎,並且成爲走進他內心深處的第一個女人,也融入進他剩餘的生命中,但一切並沒有童話中那麼美好,相反,書中的他只感到了憂鬱與迷茫.正如“永劫迴歸”的人生太過沉重一樣,充滿巧合機遇的人生又顯太過輕飄和荒誕,難以把握的同時,也難以承受。而事實上,我們在一邊不滿於這偶然性的人生時,卻一邊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生命正是由這一個個輕浮虛幻的巧合所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積組成的(或許,你的夢想本當一位藝術家,作家;可最後,卻因種.種巧合成爲了我的閱卷老師。)也許只有死亡,纔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聖嘆批《西廂記》:幾萬萬年月皆如水逝,雲捲風馳電摯,而疾去也。”筆鋒一轉,寫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麼“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後又非我也,然則今雖猶尚暫在,實非我也”。於是,“以非我之日月,誤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揮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過是宇宙運轉幾萬萬年月的偶然產物罷了,這生命實質之輕溢於言表。在面對生命的重大選擇時,芸芸衆生不過是被環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罷了,有多少人有着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我相信這種信念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賦予我們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書中這樣寫道:“這就是獨一無二的‘我’,”時刻隱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們所能想像的,只是什麼是人的共同之處,這各自的‘我’正是與這種一般估計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說,它不可猜測亦不可計算,它必須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們這個逐利又爲利所逐的時代,又有多少人對自己的認識僅限於鏡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馬上有錢”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來,聽聽自己靈魂深處的吶喊呢?在這媚俗的社會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麼?

書中主人公托馬斯也意識到了這些,他知道這性的人生,決不能隨波逐流,可他卻沒有像居里夫婦一樣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負擔的方式,拒絕媚俗的社會。可沒有負擔的他變的太過輕飄,反而難以詩意的棲息在這片大地上。因爲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輕鬆,而承受着‘輕’的痛苦。這種輕鬆的實質卻是人生的虛幻。但事實上,這樣的生活也絕非他想要的,他時常沉思於一句德國諺語:“只活一次,等於一次也沒有活過。”只有一次的人生,用於享受也無法通過經驗對比得知對錯,畢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顯得那麼不平凡了。然而這種平凡並非是托馬斯那樣的放縱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須創造自己獨立的人生價值,如果在此同時又不願被世間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說的一樣:“個體必須始終在社會中掙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滅”。那麼這種超脫於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楊絳先生一樣“無名無位自在”的平凡,超脫於世俗之外,又有着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這樣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態,也知道什麼纔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們的平凡,他們的執着,他們對自己的理解,會讓他們在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響生命的凱歌。

這輕飄的生命,充滿了偶然與虛幻,回不到過去看不見未來,剛剛看破滾滾紅塵,卻也難逃歲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釋放自己靈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於世俗,點亮自己的人生。這並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全部意義,但卻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學內涵。

窗外,疾行的車流從一個未知,駛向另一個未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