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16K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

炎黃,是人類的始祖,帶動了整個華夏族的發展與千古文明。我們身邊總有隱姓埋名捐助社會的公益人士,他們默默爲社會付出。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精選20篇)

最終有一天,我們認識了一位公益人士,他叫炎黃,他叫張紀清。這位老人用二十七年投身於公益,他來自江陰,用一個人的文明撐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

11月,一位老人在江陰市某銀行正起身離開,卻暈倒在地上。被好心人送進醫院。人們在他身上找到了三張匯款單,匯款人的名字,叫炎黃。那天,那個被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的身份終於解開。老人的名字叫張紀清。

“這不是什麼大事,是我們應該做的。”張紀清老人在感動中國裏與主持人這樣說。張紀清老人也沒有預料到會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解開隱藏了二十七年的身份之謎。原本老人打算把這個祕密保守一輩子,連最親近的子女都不會透露。在張紀清老人眼中,他做的這些都是小事,助人爲樂、濟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幾乎每年,祝塘鎮都會收到“炎黃”的匯款,而匯款地址卻是五花八門,尋找後發現地址都是假的。想尋找這位好心人的人們也只能失望而歸。“我要的不是名,是心!”這便是張紀清老人的初衷,老人想盡各種辦法“潛伏”,不願以恩人自居。

看着電視屏幕中的老人爲了自己的那份行善之心,從原本的祝塘首富到現在住在七十平米的房子裏與老伴靠養老金生活,從二十七年前寄出的第一筆捐款到二十七年後的如今,老人無怨無悔。因爲我們是炎黃的子孫,因爲我們有濟貧幫困的文明。

感動中國,有多人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無悔奉獻只爲給子女、社會、身邊的人帶去一份未來,一份溫暖,一份快樂。感動中國,雖然隔着屏幕,但感動中國的夜晚有多少人爲熒幕中那些感動人心的事蹟所流淚。感動中國,我們的身邊又有誰跟他們一樣在默默付出。只是我們不知道。但我們也許能跟他們一樣,我們同樣是炎黃子孫,我們同樣有傳承千古的文明。

感動中國,也許我們能感動未來。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轉動。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恆。因爲有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世界纔會繼續。因爲有那些無私付出的人們,身邊纔有感動,已致感動了整個中國。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2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開始了,我和我的家人懷着一種說不口的心情觀看了整場節目;節目之前我的眼裏全是期待,期待這節目快點開始。節目中淚水打溼了我的雙眼,父母的淚水也止不住的往下流。

我們一家人的淚水是爲那些平凡而偉大的人而流,我們一家人不僅被他們的事蹟而感動,我們更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執着、他們的愛、他們的信念而感動着······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有的是從事國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師;有的是爲人民治病的白衣天使;有的是普通的基層幹部,還有的是教書育人的普通教師,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中有的爲祖國航空業的發展貢獻出了全部的青春甚至生命,有的爲基層的農民工不惜臥底十幾家企業,只爲農民工有更好的工作,而更多的人則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贏得了尊重。

一般的老人都退休在家享受着晚年的天倫之樂,而這位老人,卻把自己最珍貴的時間留給了自己的工作,在病魔的折磨下他依然堅持工作直到最後一刻,林俊德,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爲了祖國的科研事業,爲了給後人更多的知識經驗,他放棄了手術。我心中不禁喊了一聲:“爺爺您走好”您不愧爲科研界的一座豐碑,您爲我國的科研事業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一根布帶,看似平凡,其實未然,這根布袋記錄了兩代人的記憶。小時候,這根布袋就是母愛,媽媽用它揹你長大這根布袋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揹着媽媽,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他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的傳承。這是感動中國節目組給陳斌強的頒獎詞。陳斌強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是他用一根布帶把他和患有老年癡呆的母親緊緊的系在一起,布帶的這頭是母親的愛,而另一頭是則是你對母親的牽掛和感恩。自從母親患上老年癡呆症後,你就用這更布帶帶繫着母親上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連五年風雨無阻。也許有人認爲這是很普通的事,是他分內的事,甚至自也能做到,但我們中有不少人往往有始無終。常言說“窗前百日無孝子”有的人可能找種種理由而放棄,可陳斌強卻做到了,他用堅持,責任詮釋了愛的真諦,人間的真情。讓我們學會感恩,懂得回報父母回報社會。

看完之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躺在被窩裏那一件件感人的事蹟,那一個個令我敬仰的人,那一個個爲信念而執着的奮鬥一生的鮮活的的人物永記在我的心中。

其實人的一生不一定做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令人感動,而那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也令我們感動,多幫助別人多做好事,多爲他人着想,先人後己等等,這些事並不足以堪稱偉大,但卻溫暖人心,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因爲平凡中有偉大,偉大中有平凡。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3

生活處處都有感動,也許那感動與世長存,也許那感動只是一瞬間,或者那感動是平凡的小事。感動帶給人們一次次心靈的深觸。《感動中國》帶給我們一次感動的饕餮盛宴。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感觸最深的是陶豔波母親。她那一抹感動深深觸及了每一個人的心靈……

陶豔波只是一個平平凡凡的母親,她本應該和丈夫兒子幸福安康的度過下半生,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她的兒子被查出先天性的失聰,這給還沉浸在幸福中的陶豔波一次沉重的打擊。但是,她沒有放棄自己的兒子,她堅信,她的兒子一定能開創輝煌。於是,她每天跟兒子一起上學,成了兒子一生的同桌。國小,國中,高中,乃至大學……陶豔波辭掉了工作,就這麼,好像回到了那個時代。陶豔波每天做隨堂筆記,遇到聽不懂,不理解的題便追着老師,一直追到了辦公室,請求老師給她再次講解一遍。晚上,陶豔波便細心地翻開筆記,給兒子講題,有時甚至要講好幾次才能讓兒子聽懂。三十多歲的她,鬢髮已經泛白,皺紋悄然爬上了她的臉頰。因爲過度的操勞,導致陶豔波的秀髮變得脆弱,最後一塊塊的脫落,使得陶豔波不得不戴上假髮。身體也未老先衰。現在,兒子在她的堅持之下,不負衆望,考上了一所好大學。

陶豔波,她只是一個母親,卻有如此強大的毅力,也是因爲愛子心切。爲了自己的兒子,她哪怕放棄一切,放棄了容顏,健康。就手把青春埋葬在這裏,但是陶豔波認爲是值得的。她不問前方是否如履薄冰,是否將她百般摧殘,她所顧慮的,所希望的,就是兒子將來的幸福與健康。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

我們的母親也許沒有這麼讓人感動,我們自己也許也不會那麼命運多舛。但是請不要忘記,感動不需要轟轟烈烈,驚天動地,也許是生活中積累的一點點小事開始,那一抹感動,雖然清淡,但在紙上一點點積累起來,也是濃厚的。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4

觀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在這次頒獎典禮中,有爲了中華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學家于敏;有爲了山區孩子的前途而放棄優越條件去艱苦的地方教學的朱敏才、孫儷那夫婦;有堅持做好事30年的炎黃張紀清;有跟聽力障礙的兒子同桌16年的母親;也有爲了新疆的和平不畏犧牲的警察木拉提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而又讓我最感動的是警察木拉提和炎黃張紀清。

木拉提是一民警察,這是一個光榮的職業,同時也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職業,木拉提跟他的同事們每天有任務,每天都不分晝夜地工作。因爲他們在新疆,衆所周知,新疆是暴恐分子的根據地,所以有很多暴恐分子以及各種各樣的壞人,每年都有許多無辜百姓受到傷害,但因爲木拉提以及他的隊伍,使得老百姓能在這裏安居樂業,雖然木拉提他們很可能在某次任務中殉職,但他們依然不畏犧牲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木拉提的許多戰友都因爲執行危險任務而犧牲離開了我們,但木拉提依然爲了和平與暴恐分子勇敢戰鬥着。

還有一位也令我非常感動的人物炎黃,炎黃的真名叫張紀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爲孤兒院,學校,災區捐贈了許多資金,每次捐款都以炎黃的化名填匯款單。他原本有三百平米的房子,可他爲了捐款,賣了房子,住在70平米的屋子裏,默默地堅持做好事。因爲他每次捐款都用化名炎黃,人們找了他三十年,直到因爲他在銀行匯捐款時摔倒被送去醫院,人們看到他撒落地上的匯款單才知道他就是默默做了三十年善事的炎黃。

三十年來,他一共捐了幾十萬元。當主持人問他每次捐款時都怎麼想,他卻說:捐款只是一個小事,很多人在捐,只是我捐的時間長了一點而已。他讓我倍受感動的地方是他做了三十年的好事卻從不留名,其實他的真名是張紀清,正如主持人給予他的頒獎詞:是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祕密,你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願,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你爲我們點燃。

看完頒獎典禮,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都是如此平凡的人,卻又那麼偉大,他們值得我們敬佩,我們都應該學習他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爲社會貢獻出應有的一份力量!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5

今天,我觀看了“20__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後,心裏深受感動。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張富清。

95歲的張富清是中國建設銀行來鳳支行離休幹部,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洋縣,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他英勇善戰、捨生忘死,榮獲大軍區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退伍後,他自願申請轉業到當時條件堅苦的來鳳縣工作。他艱苦樸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載。20__年底,在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採集時,工作人員發現老人一張泛黃的“立功登記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勳卓著的戰鬥英雄。

“共產黨處處都是爲人民辦事的,爲國家昌盛辦事的。只有跟着共產黨,進一步受黨的教育,使自己爲黨、爲人民做點工作。”

今年95歲的老革命、老黨員、老幹部張富清,這樣講述着自己的入黨初心。

在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富清捨生忘死,只要部隊一有突擊任務,就報名參加。翻城牆、繳機槍、炸碉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敵人的子彈和彈片,掀起過他的頭皮,灼燒過他的腋下,撞碎過他的牙齒,但擊不穿他爲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麼都不說,祖國知道我。

在看不見硝煙的建設和改革年代,張富清公忠體國,響應組織號召,脫下軍裝,收起獎章,直奔當時湖北最艱苦、最邊遠的恩施來鳳,一干就是三十年。

時局艱難時,他以身垂範,動員妻子下崗;忠孝兩難全時,他堅守崗位,沒奔母喪成爲畢生遺憾;改革開放時,他殫精竭慮,破除陳規桎梏……在同事眼裏,他勤勞肯幹,任勞任怨,不矜不伐。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爲國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幹部,應該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離休了的張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沒有離休。他時刻銘記着自己老黨員的身份。

當他認爲自己不能再爲國家貢獻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歲截肢的他,拒絕在輪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條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白內障手術期間,明明可以給自己安一個好的晶體,他卻選了的一款;明明沒人會動他的藥,但他每次都將藥瓶鎖上,生怕別人挪用他全額報銷的一粒藥。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富清的偉岸,不止在少年從戎時屢立戰功,也在中年轉業後恪盡職守,還在晚年離休間奮進不息。

張富清曾說,戰場上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

的確,在人生的征途上,因爲信仰,他也一往無前。

__年黨齡,見證“絕對忠誠”

在新中國成立週年之際,一位黨齡__年的老戰士、老黨員,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對黨“絕對忠誠”。

在張富清老人眼裏,在戰場上,共產黨員應做到“黨指到哪兒,就打到哪兒”,敢於衝鋒在前、敢於犧牲生命,那纔是對黨“絕對忠誠”;在祖國建設時期,共產黨員應做到“黨讓我去哪就去哪,哪裏最艱苦就去哪兒”,不講條件、不計得失,那纔是對黨“絕對忠誠”。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認爲,做這些,只是共產黨員的本分,根本不值得誇耀和“顯擺”。軍功章,他壓進了箱底,就連對至親好友都不曾提及;幹工作,遇到困難和委屈,想想犧牲的老戰友,他什麼都釋然了。

新中國走過了__年的風風雨雨,張富清老人的崗位、身份也一再改變;不變的,是他對黨的“絕對忠誠”。從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是“不改初心”,什麼是“淡泊名利”,什麼是“克己奉公”,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

__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燒的共產黨人,克服了千難萬險,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締造了新中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需要共產黨人以同樣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樣不畏任何艱險的豪情,去奪取新的偉大勝利!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6

他的成就足以打動世界科學史上任何一位偉大的科學大師。人們把他和愛因斯坦相比較,說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在他之後,許多人因爲發現了他預言的粒子而獲得了諾貝爾獎。毫不誇張地說,他爲現代科學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晚年,楊振寧回到小時候生活的清華校園,創辦了清華大學高級研究中心,致力於爲中國科學界培養新一代人才。正如他最喜歡的英國詩人艾略特所說,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而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萬水千山遍遊天下,榮辱與共。在他心裏,恐怕永遠忘不了已經深入骨髓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也忘不了祖國帶給他的東西。

20__年,獲得圖靈獎的楊振寧教授、姚期智教授相繼放棄外國國籍,成爲中國公民,正式成爲中國科學院院士。無論他們選擇了什麼,無論是形勢好還是時代所迫,楊振寧先生最終真正回到了他一生都不能放棄的故國,投身科研十年,發表了幾十篇科研論文,成績斐然。楊振寧先生被認爲是世界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許多國家都聘請他爲院士,以他的理論爲研究基礎。然而,面對這樣一位有成就的科學家,中國人卻對他頗有微詞。

有人說他不愛國,把他和一系列回國爲錢學森、鄧稼先工作的科學家相提並論。有人說這是奉承,而更多的人嘲笑它與現任妻子吳帆54年的戀情。其實我覺得當時情況變了,未來不可預測。作爲一個在世界科學界被載入史冊的科學家,或許養老只是選擇了一條最適合他繼續科研的道路,你我或許沒有更好的選擇。另外,我們很難知道各種各樣的原因。批評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老人恐怕太草率了。楊振寧不止一次展示了他的愛國主義。他把清華大學給他的百萬年薪和出售房產的資金,連同諾貝爾獎的一大部分捐給了清華大學高級研究中心,支持這裏的研究工作。

這樣的科學家,他用自己的行爲讓各種難聽的話難以立足。至於他和妻子王女士的感情,恐怕別人沒資格評論。他們不容樂觀的婚姻,已經走過了13年。不管外界怎麼猜測,他們都保持着平淡的幸福。

時至今日,這位90歲的老人依然興高采烈,與當代年輕人探討中國教育和未來科學。和老婆談感情,生活總是很難笑。這種淡而無味的甜味怎麼樣?爲什麼不被祝福?正如老陽所說,在如今的思想道德衝突下,這段婚姻可能還是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但只要雙方真心相愛,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的愛情會成爲故事。

我們是聽着科學家的故事長大的,恐怕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科學夢。牛頓-愛因斯坦-瑪麗·居里,一個又一個頂尖科學家,人盡皆知。然而,我們不應該忽視中國也有一位偉大的世界物理學家。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爲擁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當代物理學家而感到驕傲,併爲他的歸來而感到興奮。

少一些懷疑和無望的指責,多一些理性的評價和對科學的關注,讓老陽先生得到了他應得的尊重和公正的評論,也讓歷史悠久的畫家和神仙們少了一些“圖靈”的遺憾。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7

有一種溫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動。

——題記

20_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們分別是孫家棟、王鋒、支月英、秦玥飛、張超、李萬君、樑益建、郭小平、阿布列林、潘建偉等,並特別緻敬中國女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

其中樑益建的事蹟讓我感動,四川省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樑益建多年前學成回國,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嵴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爲國內的極重度嵴柱畸形矯正專家。近可能的爲患者着想,是樑益建的工作守則。到醫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經濟條件都不好。爲了讓患者儘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爲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爲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碰到有錢的朋友,他會直接開口尋求幫助,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20__年,樑醫生在涼山州木裏縣遇到一個年輕患者劉正富,當時即給他許諾,“你等着,我幫你找到錢就回來接你。”1年後,樑益建驅車7小時,去木裏縣接劉正富,併爲他實施了手術。爲了給這些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樑益建博士團隊從20__年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獲得幫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額近500萬元。

樑益建的頒獎詞是自謙小醫生,卻站上醫學的巔峯,四處奔走募集善良,打開那些被摺疊的人生;你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嵴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他們襯托着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放飛追逐着我們的中國夢。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心靈。中國夢,凝聚中華兒女的百年期盼,讓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烘托我們美好的中國夢,支撐我們美好的中國夢。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彷彿收到了神聖的洗禮,一個平平凡凡的人,經過一點一滴,也能變得很偉大,在感動於眼淚的背後,我收穫的不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語的那份震撼與動容。當他們的事蹟傳遍大江南北時,人們都爲之感動,感動的不只是那優秀的品質,還有那無私的愛。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8

在這一年裏,第一次感覺自己是那渺小;也是第一次深深體會到自己有一個欠不完的債,一個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債;更是第一次體會到母愛的偉大……

說起樂器,大家第一個就能想到鋼琴。當然,不是因爲琴聲的優美,而是彈鋼琴的人,觸動了我們的心絃。

無臂鋼琴大師——劉偉,他是我最感動的一位人物,他看似平凡,卻給了我人生的啓迪。

“只要你能邁出第一步,你就會成功”。這是劉偉在舞臺上說的一句話。的確,萬事只要我們做出了第一步的選擇,那麼在接下來,我們的汗水將會有所收穫,只要你去努力,去爭取。〝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就話就像劉偉的僅僅一小步人生。在小時侯活蹦亂跳的他,卻被電線杆壓倒在地,使他失去了雙臂,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他在醫院裏的3個月,都過得渾渾噩噩。每天早上睜開眼後,就失聲痛哭。

但是,在這幾個月裏。他每天會看到許多人進進出出,看到誕生的嬰兒和逝世的人。他有所感悟,突然覺得活着就是一種幸福。於是,他學會了很多,我們用手做的,他用腳也能做到。用腳穿衣,洗臉,吃飯,寫字,甚至自己還出版了一本書。爲了不父母親的期望,他學會了游泳。游泳是要用四肢來保持平衡的,而他呢?卻失去了雙臂,但是,這對他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活着。他曾說過這樣句話∶“活着是所有事業的基礎〞。是的,我們能活着就是一種幸福﹑快樂。

他爲了學好游泳,不讓母親失望。他每次游泳都在身上放一個木塊。在他的努力下,他獲得了〝殘疾運動會〞的冠軍。他想參加〝殘奧運動會〞,但是,一個災難又像晴天霹靂般的來到他的身邊。他煥上了一個難治的病,不能劇烈運動。他的夢想被打破了,可他不放棄。他堅強。他又彈起了鋼琴,他用腳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樂章。他成了無臂大師,彈鋼琴的佼佼者!

當命運的繩索無情的捆住他的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的爲夢想插上翅膀,用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那變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的軌跡!上帝爲他關上了兩扇天窗,卻爲他開啓了一個永久的無形的天窗。——隱形的翅臂,劉偉。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9

“感動中國”節目被媒體譽爲“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每一次觀看《感動中國》,感動都會在霎那間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無限的力量,強烈地震撼着我的心靈,衝擊着我的每一根神經,直到感動的淚水潸然而下。

_年度的頒獎盛典於2月3日晚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堅持_年愛心長征、改變山區麻風病村的中國臺灣愛心人士張平宜。此次當選的“感動中國”人物還有:爲新中國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朱光亞,爲官清廉的公安戰線楷模劉金國,爲人民羣衆奉獻一生的中國共產黨的基層幹部楊善洲,年屆90依然工作在手術檯上的醫生吳孟超,在危急時刻奮力救下墜樓嬰兒的“最美媽媽”吳菊萍,紮根高原地區支教的教師夫婦胡忠、謝曉君,靠賣羊肉串資助貧困學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從8歲開始伺候癱瘓養母_年的孝順女兒孟佩傑,自小失去雙臂卻創造出生命奇蹟的鋼琴師劉偉。走過0年的“感動中國”活動還向以白方禮老人爲代表的長年熱心公益事業而未能獲得榮譽稱號的所有愛心人士表示特別緻敬。

《感動中國》讓每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感動,我的心靈也同樣受到震撼和洗禮,感動和淚水之後應該是平靜和思索,我是十三億中的一個普通人,也是一名普通的合同教師,也許我這輩子都做不出讓國人感動的事情,但是我會盡本能來做一些對我身邊人有幫助的事情。我雖然不能像紮根高原地區支教的教師夫婦胡忠、謝曉君那樣爲高原付出,但我會全力照顧好我們班的每位幼兒,會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向他伸出援手,會幫助父母做家務減輕他們的負擔,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捐出微不足到的一點錢。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着別人,也感動着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爲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也許作爲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爲別人做些什麼,爲集體做些什麼,爲家庭做些什麼,那時的我們雖不能成爲感動中國的人,但一定是個讓中國人感動的人。

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時,走路的腳也更結實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點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於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0

從小,我就生活在中國!這裏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責任心的人才!今年恰逢新中國71歲生日。71年,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段輝煌,一份夢想。我是一名愛國的國小生,我是怎樣做的呢?

我把自己的紅領巾洗得乾乾淨淨,戴在脖子上,看着它迎風飄揚的時候,這是愛國。

我仰望着旗杆上冉冉上升的五星紅旗,向它致敬的時候,這是愛國。

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認真地聽老師講課,按時完成作業,這是愛國。

我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亂扔垃圾,參加環保活動,保護好環境衛生,這是愛國。

我把廢水、廢紙再利用,變廢爲寶,這也是愛國。

愛國,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讓我們努力學習,共創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1

我的祖國,高山巍峨,雄偉的山峯俯瞰歷史的風狂雨落,暮色蒼茫,任憑風雲掠過。堅實的脊背頂住了億萬年的滄桑從容不迫……

愛國,是一個恆久不變的話題,每一箇中國人,無時無刻不是在爲了我華夏大地而感到自豪!而每一箇中國人,心中也都會油然而生一種無法替代的情感,愛國。愛國是一個公民起碼的道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以愛國爲自豪!

但是看看現在某些人們天天把愛國掛在嘴邊,可真正有誰在愛國呢?亂扔垃圾,砍伐樹木,難道這些就是所謂的愛國嗎?不,他們在破壞我們的國家!我們沒有機會爲國犧牲,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果我們連這種基本的小事都做不了,還何來國爭光,爲國犧牲呢?

林則徐曾經說過: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大意是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來;難道可以有禍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嗎?就猶如當代的中國人,不僅要爲國自豪,更要在心中升起這份濃濃的愛國情感,爲祖國做出貢獻,爭得榮譽!

民族英雄鄧世昌死前曾說過;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已經加入軍隊,保衛國家,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今天這件事,死了也值!我佩服他那種決心,佩服他那種衛國死而無憾的精神。鄧世昌是偉大的。年僅45歲。是多麼年輕呀!他31歲進入軍隊。他把35%的時間與青春都獻給了國家。他願意與軍艦共存亡,願意衛國犧牲,他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這種行爲才叫真正的愛國!

時代在前進,中國千千萬萬子孫在不懈努力,他們深愛着祖國,無時無刻不在想着讓國家日益強大。抗擊“非典型肺炎”的勝利讓世界震驚;“神六”的成功飛天讓世界意想不到;“汶川地震”的衆志成城讓世界瞠目結舌;“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世界刮目相看,“太空漫遊”讓世界再次感受中國的力量……

我愛我的祖國,我希望愛國精神能在全世界中國人身上永遠流傳下去。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2

感動或許有很多,也許忘了很多,但是那一份感動卻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裏。

記得那是一個寒假,天氣異常的寒冷,這時候的我正要回老家見爺爺奶奶,或許太久沒見,也許他們的頭髮又白了,皺紋又長了。還記得小時候他們經常帶我去爬山,種田,捉蝦…,生活多姿多彩,總是一向陪伴我,長大後,與他們的接觸少了,但是每次他們話語中都是濃濃的關心,充滿溫暖。帶着這份懷念與感激,很快回到了家裏面,依舊是清新的味道,讓人懷念的過去,小時候的味道。兩位老人真的老了,但是對我溫暖的笑容,溫暖的話語未曾改變。

那幾天,我過的很開心,時間不知不覺悄悄的流走了,我又要回去上學了,爺爺奶奶們每一天還多炒幾個菜給我吃,只要見我吃的開心,他們也笑了,這小小的舉動,令我大大的感動。最後我要回去了,爺爺奶奶還勸我多留下來幾天,但是並沒有強求,依舊見叫我好好讀書,好好聽話,好好吃飯。這普通但是的話語竟是滿滿的暖意。

爺爺明白我要走了,匆匆的出去了,一開始我並未在意,但是見着越來越冷的天氣,我有些着急,於是出去找爺爺,只見遠處的田裏,見者一個忙前忙後的身影,我跑過去一看是爺爺奶奶爺爺在田裏摘菜,汗水溼透了他的衣服,額頭佈滿滿滿的細汗,手也凍的通紅,但是絲毫沒有放慢手中的速度。爺爺見到我,微笑的問我喜歡吃什麼,我指了指綠油油的青菜。不久,我就要回去了,我拿起行李,和爺爺奶奶告別,爺爺把他剛剛摘好的菜我愛吃的菜都給我了,看見他一個人忙碌的身影,滿是感動,我的眼眶紅紅的,淚水在打轉,坐到車上,看着越來越小的兩個身影,眼淚不爭氣的流了下來,看着嫩綠色的蔬菜,心裏暖暖的。

或許感動沒有大事件,沒有華麗的語言,但是我卻從普普通通的生活體會出感動,儘管是些嘮叨,是些食品,但是這些東西都寄託了他們對我的愛,或許這纔是感動。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3

愛國,是一種深切的情感。每個人都愛養育自己的父母雙親,都愛自己的家,愛自己舒適的小院,進而愛自己生於斯的故土、長於斯的祖國。愛國不是一種抽象化的概念,它時刻蘊藏在人們的心底,人們對祖國的感情,就像與父母家人一樣,永遠割捨不斷。

愛國是我們心底的激情,又是我們心中的信念。每一箇中國人,熱愛自己的祖國是理所應當的事。這種信念植根於我們祖國曆史上無數愛國英雄的心中。愛國將領史可法堅持抗清鬥爭,被俘後英勇不屈,慨然就義;飛機設計師馮如爲國爭氣,設計我國第一架飛機,在國際上引起轟動,而他不爲國外榮華富貴所動,毅然回國……這些事蹟說不盡、數不完,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歷史,一步民族自強不息的歷史。作爲這部歷史的續寫者——我們愛國的信念,正是在祖先們愛國精神的滋養下,開始抽芽、長大,並堅定的樹立起來。80後的大學生們喊出來這樣的口號:在我們心中的價值天平上。祖國是最重的砝碼!愛國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更應該是中華子孫的美德。

愛國更是一種責任。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長年累月地堅持。郭明義,16年捐出工資總額的一半參加希望工程,資助特困學生180多人,撐起了180個家庭的天;20載累計獻血6萬多毫升,相當於自身血量的10倍,挽救了75條鮮活的生命。他7次發起無償獻血倡議,600多名礦業職工積極響應;他8次發起捐獻造血幹細胞活動,1700多人踊躍追隨;他發起的捐資助學活動已有2800多人蔘與,資助孩子1000多名。他不但以德束己,而且以德樹人,他的高尚行動,感染甚至教育了很多人;他不僅獨善其身,而且兼善天下,很多人,特別是那些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因他而感受到人間的溫暖;他積極獻血、熱心公益,他的愛心和感召力,使他一個人的力量最終形成了一個團隊,一個集體,以致推動整個社會風氣的改善;他不但正己,而且正人,他用自己踏踏實實的工作,端正了社會風氣,增強了人們對社會公平公正和奉獻社會的理解和認識。這種精神,包含着當代公民具有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和自主意識,表現爲當代公民濃烈的人文關愛、國家情懷與自覺擔當。這種精神,內化爲個人品質,就是崇高的公民道德與良好的公民素質;外鑄成社會力量,就是爲他人奉獻、爲社會分憂、爲國家盡責。

愛國是一種深切的感情,是一種堅定的民族信念,是一種振興中華的責任感。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推動着我們,爲了祖國光明的前途,爲了民族燦爛的未來,幹!拼!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4

“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於3月3日晚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播出。20__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顧誦芬當選爲年度人物。組委會以唐代詩人韓愈《送汴州監軍俱文珍》中的一句“沖天鵬翅闊”表達了對顧誦芬院士將畢生理想與祖國需要緊密相連,心有大我,赤誠報國,爲新中國航空事業和國家科技事業傾盡心血的無限敬仰。

“每當國慶閱兵戰機呼嘯飛過,都是萬衆矚目的時刻。人們在仰望的時候,也是在行注目禮。幾代戰機幾代人,他在長空留下了鮮明的痕跡。”組委會在給予顧誦芬院士的頒獎詞中這樣寫道: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的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考慮到身體原因,今年92歲高齡的顧誦芬院士未能親臨頒獎盛典現場,他以視頻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感謝。他表示:“組委會將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授予我,自己感到很慚愧。我沒有做出什麼,黨和國家給了我太多了。感謝組委會,感謝全國人民,還要特別感謝一代代爲祖國航空事業接續奮鬥的全體航空人。”

顧誦芬院士出生於1930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是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引領者、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航空工業第一位航空報國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顧誦芬院士始終致力於推動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發展。創新設計多型飛機氣動佈局,建立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殲8、殲8Ⅱ超聲速殲擊機,開創了我國自主研製殲擊機的先河,殲8系列飛機是20世紀我軍核心主戰裝備。他建立了我國殲擊機研製體系,爲航空武器裝備跨代升級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他高度關注國家戰略安全,爲大飛機飛上藍天提供決策支持。他對黨忠誠,甘於奉獻,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飛機設計領軍人才,爲新中國航空工業70年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航空工業各單位很多幹部職工通過各種形式收看了頒獎典禮,再次被顧誦芬院士爲航空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和他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所感動。顧誦芬院士是航空工業瀋陽所的第二任總設計師,作爲他的後輩,現任瀋陽所總設計師的孫智孝說:“顧老爲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做出了彪炳史冊的開創性貢獻。我是所裏第六任總設計師,雖然肩上擔子很重,但在老一輩飛機設計師們的精神指引下,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完成好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爲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來自航空工業成飛的“90後”員工吳鬆澤則表示:“顧老和老一輩飛機設計師們在‘一張白紙’的背景下開創了新中國飛機設計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他們永遠奔騰在祖國航空事業第一線的品格深深打動了我。作爲一名新時代的飛機設計師,我要傳承好前輩們忠誠忘我、探索不已的精神,早日成爲一名合格的新時代航空強國建設的接班人。”

“感動中國”自20__年啓動以來,近200位人物和羣體走進大衆視野,他們傳遞出的精神力量激盪人心,令無數國人爲之動容。其中,“壯志凌雲”的殲10飛機總設計師宋文驄和“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航空報國英模羅陽分別於20__年和20__年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他們與顧誦芬院士一樣,作爲航空人的傑出代表,身上凝結着的“忠誠奉獻、逐夢藍天”的航空報國精神,感染和激勵着後來者們接續奮鬥,也讓更多國人認識“深藏功名塵與土”的航空人,認可“隱祕而偉大”的航空事業。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5

這幾天,在押人員王某病情有些變化,毛卓雲也變得更操心起來。爲了穩定他的情緒,毛卓雲花了一番周折,找到了王某的母親。

用情感來關懷這些患病的在押人員,這是毛卓雲20xx年來一以貫之的做法。考慮到管教民警的安全,看守所給他們配備了手套、防護服等設備,但毛卓雲從來不用。他覺得戴手套穿防護服,會使他和艾滋病在押人員距離遠了。“就像父母對待子女,老師對待學生,醫生對待病人。從身體上,心理上關心他們,反而促進他們配合。”

坦誠相待這些患病的在押人員,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背後的危險也是無處不在。眼前這疊厚厚的筆記本里,毛卓雲記錄下了一次次驚心動魄的瞬間。

豁出去幹,這是毛卓雲20xx年軍旅生涯歷練出來的氣質。20xx年,看守所艾滋病監區成立,面對這樣一個很多人眼裏爲之色變、而且還是最普通基層民警的崗位,從部隊副營級幹部轉業的毛卓雲二話沒說攬了過來。毛卓雲希望從軍十幾年轉業回來,能做出一些事業,做出一些成績,而在最艱苦最危險的崗位上,更能做出一番事業。

在平凡的崗位,展現自己的責任與擔當,毛卓雲說,20xx年來,他送走了一批批在押人員,這些人在離開後,都不忘給他寫信,而信中對他的稱呼不是生硬的“毛管教”、“毛警官”,而是“毛老師”、“毛校長”,甚至“毛爸爸”這樣的溫暖的字眼。

毛卓雲自勉,一定要繼續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退伍軍人“退伍不褪色”優良傳統,做好每件事,管好每個人,這就是我本職工作崗位的初心和使命。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6

周秀芳,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的一名退休教師。20__年,她懷揣支教夢想,不遠千里從寧波來到湖南省漵浦山區支教助學。三年多時間裏,周秀芳發起愛心接力,將寧波、上海、杭州數萬市民的愛心和物資源源不斷地搬運到漵浦山區,如今,愛心團隊已發展到3000多人,在漵浦山區共捐建希望國小22所,其中8所已投入使用,讓322名貧困生得到結對幫扶,建校和資助貧困生累計捐獻款物達20__餘萬元。周秀芳的愛心事蹟在漵浦和家鄉寧波兩地都引起了強烈反響,被大家親切地稱爲“支教奶奶”。她先後獲評“20__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人物、“浙江好人”、湖南省“最美湘女”等稱號。20__年10月17日,周秀芳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7

毛卓雲,男,1963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浙江省寧波市看守所管教四大隊民警。1997年從武警寧波支隊教導隊副營職轉業後參加公安工作,20xx年調入寧波市看守所。

20xx年起,毛卓雲一直從事男性艾滋病在押人員專職管教工作。20xx年來,面對巨大的監管壓力、高傳染性的監管風險和空白的監管經驗,他勇挑重擔,無私無畏,累計管理教育500餘名艾滋病在押人員,用法律、溫情和關懷與他們牽起彼此信任的“紅絲帶”,幫助他們認罪悔過、重拾信心、重歸正途,把風險留給了自己,把安寧留給了社會。先後獲得浙江省政法工作先進個人、浙江省公安機關愛民模範、浙江省優秀人民警察、寧波市優秀人民警察、寧波市監管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榮立個人二等功一次、個人三等功三次。浙江省委書記車俊,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公安部黨委委員、副部長孟慶豐,公安部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劉釗,浙江省副省長、公安廳長王雙全,公安部監管局局長朱守科等領導相繼作出批示,對毛卓雲先進事蹟給予充分肯定。法制日報、人民法治網、人民公安報、浙江日報、浙江電視臺、浙江之聲、平安時報、浙江法制報、寧波日報、寧波電視臺等20餘家國家、省、市級媒體對毛卓雲先進事蹟進行了報道。

勇挑重擔、無私無畏,他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寧留給社會

20xx年,寧波市公安局黨委決定將全市艾滋病在押人員集中羈押於寧波市看守所。面對巨大的監管壓力、高傳染性的監管風險和空白的監管經驗,許多人望而卻步,毛卓雲卻主動請纓,一干就是20xx年。

爲了拉近與艾滋病在押人員的距離,毛卓雲只試穿了一次單位爲他配發的防護服就擱置了。20xx年,爲更加拉近距離,他將艾滋病在押人員從裝有玻璃牆隔絕的特殊監室搬到了普通監室,近兩年他更是將談話室搬進艾滋病監區,但隨之而來的職業暴露的風險也大大增加。面對別人的不理解,毛卓雲表示,管好艾滋病在押人員,讓他們既體會法律的威嚴,又感受人性的溫暖,在認罪、悔罪中看到未來和希望,將爲社會安寧增加一個重要砝碼。

曾經,一些艾滋病患憑藉着一張疾控中心診斷書,有恃無恐、屢屢作案,因“不符合收押規定”而繼續流竄社會、危害社會。正是因爲毛卓雲挑起重擔,啃下硬骨頭,違法犯罪艾滋病患依法得到懲處,涉艾案件隱患大幅減少,爲平安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愛崗敬業、刻苦鑽研,簡單的事情重複做用心做,他就成了不簡單的業務專家

毛卓雲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艾滋病在押人員管教工作可以借鑑的經驗不多,毛卓雲主動鑽研法律法規,向市疾控中心請教知識,自學心理、教育、醫學等知識,成爲全市艾滋病防控的行家。同時他潛心鑽研,邊實踐邊總結,20xx年來積累了十餘萬字工作筆記,總結提煉出 “五心工作法”,在全省推廣。“毛卓雲工作室”獲得省廳命名授牌,本人被評爲優秀教官,在他的精神感召和傳幫帶作用下,市看守所多名同志主動要求接班艾滋病在押人員管教工作。

忠誠使命、胸懷大愛,他成爲在押人員眼中的 “毛老師”“毛校長”“毛爸爸”

艾滋病在押人員既是違法犯罪嫌疑人,也是社會上受歧視的人羣,很多人心理扭曲、漠視親情、仇視社會。20xx年來,他對艾滋病在押人員就像父母對待子女、老師對待學生、醫生對待病人,有愛心、有耐心、有真心,給予艾滋病在押人員活下去的決心和重歸社會的信心。他教沒文化的在押人員讀書寫字、他爲被木刺扎進手指的在押人員拔刺止血……他成爲了在押人員眼中的“毛老師”“毛校長”“毛爸爸”。

即使在押人員離開了看守所,毛卓雲還和他們經常保持書信聯繫,還爲他們組建一個“關愛會”微信羣,繼續傳遞正能量,鞏固教育轉化效果。他立足公安監管平凡崗位,用行動用愛心感化溫暖艾滋病邊緣人羣,讓紅絲帶飄出高牆,彰顯了黨和政府對艾滋病羣體的關心愛護。

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從未向組織提任何個人訴求

無論是在部隊還是公安系統,毛卓雲始終對黨忠誠、服從安排、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特別是在艾滋病在押人員監管這個崗位上,毛卓雲從未抱怨、從不計較、默默堅守,沒有向組織提出任何個人訴求。爲了不讓家人擔驚受怕,前兩年毛卓雲隻字不提自己工作崗位,直到妻子偶然翻看報紙時,才知道丈夫在艾滋病在押人員監管崗位工作了整整兩年。如今年近57歲的毛卓雲,不因安全風險巨大而畏懼,不因從未提拔重用而消極,不因臨近退休而懈怠,在平凡的監管崗位上二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守護着高牆內的一份平靜,守望着社會的一片安寧。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8

毛卓雲的故事,要從20__年初說起。當年,寧波市看守所設立了全市唯一的特殊監區——艾滋病監區,關押全市犯罪嫌疑人中的艾滋病患者,這些艾滋病在押人員多數與犯罪有關,因吸毒患上艾滋病的他們脾氣暴躁,抵抗心理強烈。

當時的看守所領導犯了難,這個“燙手山芋”誰願認領?毛卓雲瞞着家人,向領導立下軍令狀:“給我半年時間,管得好,讓我幹;管不好,我主動退下來。”

誰也沒想到毛卓雲一干就是12年。“其實第一次進入監室內心是發怵的。”毛卓雲回憶起剛接手監室,與一個艾滋病在押人員談話時,對方毫無徵兆地就是一拳,重重打在毛卓雲臉上,讓他一時手足無措。之後的壓力也是接踵而來,一旦在管教過程中,遇到處於發病期、心理有缺陷或者吸毒過量產生幻覺的在押人員,突如其來的異常行爲,往往會對管教民警構成威脅。

“因爲擔心監室安全,經常做噩夢,半夜醒來會打電話詢問監室的情況。”56歲的毛卓雲說着摸了摸自己斑白的頭髮。

毛卓云爲了獲得他們的信任,特別參加了司法專業自考,還自學心理學、病理學,幫助在押人員正確認識艾滋病,幫助他們申請免費的抗病毒藥物,教育他們如何提高身體素質……漸漸地,艾滋病在押人員的心態逐漸在改變。

艾滋病監區風險高,每天上班如同走在高壓線上。對待艾滋病在押人員,壓,行不通;哄,行不遠;騙,走不近;在荊棘中,毛卓雲摸索前行。

“剛開始與艾滋病人完全沒辦法接觸,只能通過‘冷處理’。”毛卓雲說道,於是他選擇給在押人員寫信。毛卓雲記得很清楚,那時看守所爲了保護管教,還特意改造了幾間隔離性強的特別監室,監室有厚厚的玻璃門。他把一封封信件貼在監室玻璃門板上。

毛卓雲回憶,“信的內容大致是,我們是平等的,你們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但必須合理,我們儘量滿足,但我們也有對你們的要求……”信件,成爲連接毛卓雲與在押人員“紅絲帶”。

親手寫信這件事,毛卓雲堅持了12年。他與前往監獄服刑人員,常有信件往來,但因辦公室搬遷、信件傳輸等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毛卓雲只保留下來近百封。

6月21日,毛卓雲收到來自十里豐監獄的一封信。寫信人是因販賣罪、運輸罪判爲死緩的小郭(化姓),曾在寧波市看守所刑拘一年零八個月。他在信中說道:“今年我已經收到您的4封來信。在6月26日國際禁毒日來臨之際,我又回想起那段時間,是你的耐心、關愛讓我從絕望、黑暗、無助中振作起來。”

毛卓雲說,20__年,小郭被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死刑後,痛哭流涕,心灰意冷。但因其檢舉他人販毒行爲,毛卓雲幫其打印改判案例,用愛心激發小郭的求生願望與重新做人的決心。之後他們便通過信件聯繫至今。

他用法律、溫情、關懷、愛心與艾滋病在押人員牽起彼此信任的“紅絲帶”,幫助他們認罪悔過、重拾信心、重歸正途。

毛卓雲把談話辦公室搬進監區,與在押人員“朝夕相處”。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9

在一些人眼裏,國家利益和國家的安危毫不重要。但是在另一些人的眼裏,國家利益和國家的安危有千斤重,甚至高於自己的生命。

我們的先輩用熱血灌溉了我們至高無上的祖國,用他們的血肉鑄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用他們的拼搏精神拼出了祖國的今天。

一個人只要他有一顆愛國之心,就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什麼苦楚、什麼冤屈都能受得了。

是啊,每一個人都一樣,無論跑到天涯海角,也始終脫離不了祖國,祖國永遠在你身邊陪伴。其實每一個人,甚至是一種動物,都有一顆愛國之心。只是這顆愛國之心只有真正醒悟、真正理解人生意義的人才能完全發揮出來。但是,這顆愛國之心很脆弱,稍有不慎就會被玷污。其實,只要心中充滿愛國之情,就算有比天墜下來還大的難關也會被攻垮的。

我相信,如果有一天祖國真的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災難,大多數人都會捐軀赴國難,視死如歸的。如果有一天亡了國,只要牢牢堅守祖國的信念,就等於擁有了無窮的力量,所向披靡。戰勝一個又一個的敵人,讓我們的祖國重現今日的輝煌。

祖國像一位偉大而又溫柔的母親,養育了我們。如今,我們長大成人,要用偉大的成就來回報祖國。我們的祖國其實有一顆雄獅的心,但這顆雄獅的心要用我們的行動來喚醒,要用對祖國的無比的熱誠來將他喚醒。

現在,是我們青少年立下遠大志向的最佳時機。讓我們都做一個重視國家利益,關心國家安危的有心人,讓我們打下紮實的基礎,爲我們對祖國的建設做貢獻。

愛國不是從口裏說出來的,不僅要時刻心懷祖國,還要從一點一滴的實際行動做起,從自己做起。我提出倡議:全國人民共同從實際做起,從自己做起。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未來而歡呼,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未來努力、奮鬥吧!

學生觀看202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20

爲了深入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保山市永昌國小積極響應上級部門的號召,11月1日下午,學校黨支部組織全體教職工在五樓報告廳集中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學習她愛崗敬業、履職盡責、爲人師表、像紅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

初心不改、使命不棄。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點燃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誠愛心托起了無數困難學子的人生夢想,用自己真情摯愛,詮釋了什麼是大愛無疆、大愛無私、大愛無聲。她以勇者無畏、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續寫着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張桂梅同志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張桂梅同志對黨和人民的無比熱愛和無限忠誠,充分體現了一切爲了羣衆、一切爲了人民的爲民情懷和堅定信仰。其事蹟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淨化了我們的心靈,深化了我們的情感,真可謂感人肺腑、振人心魄、令人肅然起敬。

黨支部書記、校長輝春梅同志要求,全校教職員要認真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恪盡職守、愛崗敬業、心繫羣衆的高尚品德;學習她注重學習、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態度;學習她厲行節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淡泊名利、牢記宗旨、忠誠於黨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敢闖敢幹、敢爲人先、敢於擔當的開拓精神;學習她堅定信念、執着堅定、無怨無悔的人生追求。

在當前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要把向張桂梅同志學習作爲重要載體,全體教職工廣泛深入學、聯繫實際學、結合工作學。讓每個黨員清楚知道作爲一名普通基層黨員,應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鍊,守初心、擔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立足崗位,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在工作點滴中提升自我、服務人民、實現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蹟。要把張桂梅同志作爲一面鏡子,認真開展自我剖析,及時整改落實,真正心繫學生,努力成爲一名新時代“四有”好教師。

家訪中,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張桂梅都要重病一次。對於62歲、身體長期有病的張桂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次的“長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