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奧會個人心得體會(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2W

2022年北京冬奧會個人心得體會 篇1

我來了!是誰來了?當然是我們中國人來了!是20__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東道國來了。想到這兒,我心裏滿滿是自豪感。

2022年北京冬奧會個人心得體會(通用5篇)

我們中華民族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接近於兩個多歐洲的人口,有我們中國參加的奧運會纔是盛大的國際體育盛事。更有意義的是,20__年世界冬奧會和殘奧會將在北京舉行。去年冬奧會和殘奧會的吉祥物揭曉,“冰墩墩”和“雪容融”脫穎而出。

冰墩墩,他寓意深刻,“冰”象徵着純潔、堅強,是冬奧會的特點。“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潑、可愛,契合熊貓形象,象徵着冬奧會運動員強壯的身體、堅韌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奧林匹克精神。

冰墩墩頭部外殼造型取自冰雪運動頭盔,裝飾着彩色光環,其靈感源自於北京冬奧會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流動的明亮色彩線條象徵着冰雪運動的賽道和5G高科技,左手中的心形圖案,代表着我們國家對全世界朋友的熱情歡迎。冰墩墩整體形象酷似航天員,寓意創造非凡,探索未來、體現了追求卓越、引領時代,以及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

雪容融名字的寓意同樣深刻,“雪”象徵潔白、美麗,是冰雪運動員的特點。“容”意喻包容,寬容,交流互鑑。“融”意喻融合、溫暖、相知相融。“容融”表達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鑑、和諧發展的理念,體現了通過殘奧運動創造一個更加包容的世界,體現了通過殘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

雪容融,以燈籠爲原型進行設計製作。燈籠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有着20__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公認的中國符號。他是歡樂喜慶節日氣氛和“瑞兆豐年”喻意的完美結合,表達了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共同享有的辦奧理念。

我喜歡你們,冰墩墩和雪融融。

2022年北京冬奧會個人心得體會 篇2

最後一個音符落在冰面上,隋文靜、韓聰恰好完成最後一個動作。10月15日,他們演繹了經典曲目《憂愁河上的金橋》,奪得“相約北京”亞洲花樣滑冰公開賽雙人滑冠軍。

4年前,在芬蘭赫爾辛基,“蔥桶組合”第一次把世錦賽金牌掛在了脖子上,成爲中國第三對獲此殊榮的雙人滑組合。但在20__年平昌冬奧會上,賽前傷腳已經腫到看不見骨頭的隋文靜吞下止疼片堅持比賽,與韓聰以0.43分之差屈居亞軍。

沒有誰刀槍不入,但可以百鍊成鋼。這些年,隋文靜與韓聰嚐盡榮耀與傷痛、喜悅與遺憾,對勝利的渴望卻只增不減。韓聰期待着在北京開啓新篇章,隋文靜更是霸氣十足:“北京冬奧會,看我們迸發光芒!”

冬奧戰鼓已咚咚擂響。未來的100天,中國冬奧健兒們將繼續摳細節、找問題,進行最後階段的備戰。

衝刺!這是所有冰雪人發自心底的吶喊。

在20__-20__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盃北京站中,平昌冬奧會冠軍武大靖率隊曾打破北京冬奧會新增項目20__米混合接力世界紀錄,並最終奪得冠軍。“我將全力以赴迎接北京冬奧會,力爭爲祖國奉獻最精彩的比賽。”

今年3月,帶傷出戰的中國自由式滑雪運動員谷愛凌在20__年自由式滑雪世界錦標賽上奪得兩金一銅。“參加北京冬奧會對我意義重大,能代表中國參賽更是莫大的榮幸!”

在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冬奧會成功時,冬奧會的109個小項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項目中國此前從未開展過。中國冰雪人把全項目參賽和取得歷史成績作爲征戰目標,確定了“擴面、固點、精兵、衝刺”的備戰方略。6年多來,冰雪運動基礎不斷夯實,冰雪運動成績取得飛躍。

盛會舉世矚目,世界翹首以待。

國際奧委會副主席、澳大利亞奧委會主席約翰·科茨介紹,澳大利亞奧委會將派41名運動員參加北京冬奧會,殘奧委會將派9名運動員和2名嚮導參加冬殘奧會。英國奧委會10月14日公佈了首批參加冬奧會的運動員名單。34歲的英國選手格雷格·盧瑟福德正積極探索“跨界”。他是倫敦奧運會男子跳遠冠軍,目前正跟隨英國雪車隊一起訓練。“我知道多數人會覺得在不到一年時間裏,在自己從未參與過的項目贏得奧運獎牌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希望創造歷史。”

奧地利雪橇隊主教練勒·弗裏德爾期待隊伍在冬奧會勇創佳績:“我們希望在冬奧會雪橇4個項目中都力爭獎牌。”跳臺滑雪強國波蘭也雄心勃勃,滑雪協會官員亞當·馬維什認爲,跳臺滑雪隊有能力在北京奪得獎牌。

“和東京奧運會一樣,北京冬奧會也將是一屆特別的奧運會,今年夏天的經歷能讓我們帶領運動員在狀態下向着北京冬奧會進發。”法國奧委會主席布·昂裏凱斯對100天后的北京奧運會充滿期待。

同心築夢,凝心聚力。疫情依然肆虐的今天,世界更加需要奧林匹克。

20__年2月4日,當北京冬奧會主火炬點燃,當全球冰雪健兒匯聚在五環旗下,中國將兌現對國際社會的莊嚴,世界將迎來一屆“里程碑式的”奧運盛會……

2022年北京冬奧會個人心得體會 篇3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佈的《社會心態藍皮書》指出,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程度在進一步擴大,社會總體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爲59.7分,進入到“不信任”水平。專家對此提出,社會誠信已經到了警戒線,由此導致社會衝突增加,中國正在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誠信危機……

對此,筆者深有同感,在以前,鄰里之間互幫互助是常事,沒事也串個門兒聊聊天,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現在卻找不到這種感覺了,就算是同在政府一個機關大院上班,很多人也相逢未必相識,有的平時見面也不打個招呼,甚至連一個微笑都沒有。據1月 24日的《北京晚報》報道,有一對母子在家裏身亡,兩年之後才被發現,這駭人聽聞的怪事讓人深感世態炎涼。從過去的“信義之邦”到現在的“誠信危機”,中國已建立幾千年的誠信體系面臨挑戰。

如何化解這場“誠信危機”,筆者以爲,政府必須要帶頭講誠信。大家都知道,社會誠信包括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和個人誠信,其中政府誠信最爲關鍵。因爲,政府既是社會信用制度的制定者、執行者和維護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範者。如果政府不講誠信,企業誠信和個人誠信就更無從談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積極的如此,消極的更如此。近年來,我們有些政府部門和官員誠信缺失,表面一套、背後一套,欺上瞞下,對整個社會的負面影響極壞。如20xx年,“郭美美事件”引起軒然大波,讓人們第一次強烈地對政府和一些機構產生不信任感。

政府要帶頭講誠信,黨員幹部就必須要帶頭講誠信。黨的報告提出:“抓好道德建設這個基礎,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模範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議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力力量。”黨員幹部講誠信首先要對黨忠誠,要始終牢記入黨宣誓時許下的對黨忠誠、永不叛黨的諾言,要始終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保持一致,忠心耿耿向着黨,誠實守信緊跟黨;其次是要對人民忠誠,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中的有關規定,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對人民羣衆不忽悠,不欺騙,要對人民羣衆說過的話堅決落實,切實用誠信樹立黨員幹部的良好形象;此外,還要對家庭忠誠,要自覺做到對得起父母,不幹讓父母傷心、家人操心之事;要對得起妻子,不幹違背良心、沒有道德之事;要要對得起兒女,不幹讓人瞧不起、受人遣責之事;對得起親友,不幹違法亂紀、沒有光彩之事。

如果我們每個黨員幹部都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對身邊的人不說謊、不欺騙,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伸出援手;如果全國8000多萬黨員都來講誠信,給大家樹立榜樣,堅決“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誠信之花就一定能在全社會開花結果、落地生根。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黨員幹部必須要帶頭執行好。只有這樣,我們偉大的“中國夢”才能早日實現。

2022年北京冬奧會個人心得體會 篇4

本屆冬奧會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如期舉辦的全球綜合性體育盛會。經過6年多的精心籌備、20__多個日夜的頑強奮鬥,中國克服疫情影響,實現北京冬奧會如期開幕。“雪如意”“水晶鞋”“雪游龍”等蘊含中國文化魅力的體育場館,美輪美奐、激情飛揚的開幕盛典,向世界展示了踔厲奮發、團結拼搏、活力澎湃的中國風采,展示了我們國家和民族陽光、富強、開放的良好形象,展現了人類面對困境戰勝挑戰的堅韌之姿。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不僅有利於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瞭解和認識,而且勢必有力增強億萬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心和昂揚鬥志。

2022年北京冬奧會個人心得體會 篇5

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衆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着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後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爲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着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爲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衆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爲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着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祕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