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精選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7W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1

我是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擔任二年級語文,我每一學期結束都認真總結一學期的教學經驗和得失。根據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以及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成績,制定教學計劃,並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因材施教,以保證教學工作能順利地進行。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精選13篇)

語文教學方面的知識非常深奧。作爲一名語文教師,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必須首先做到:

一、在教學時設計好教學語言。教學語言要精煉,語言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語言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學語言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語言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語言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導學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抓住教學難點,不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掌握課文內容。

2、在教學時注意簡明、扼要。語言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語言,抓住課文的要點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地學習,輕鬆掌握課本內的知識。

3、在教學時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語言,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在教學時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着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也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格要求,不能放任自流。當然,也不能要求太嚴,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而受影響。

1、 在教學課堂中,建立起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探求、以及動手動腦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成爲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我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了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模範聽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表現,教室中沒有了死氣沉沉氣氛。

2、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生動、活潑、探究、思考、訓練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語文教學實踐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 、教師在教學時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有激情,上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態度,將知識傳受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昇華。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在學習中耐心細緻,在生活中無微不至。使他們從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 在教學漢字中能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在閱讀上多下功夫,讀出感情,身臨其中,多訓練看圖寫話,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使他們樂意去學習。在學習上不產生厭倦心理。把學習當成是一種生活樂趣。

2、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羣,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爲“小娃娃”、“小朋友”、“小寶寶 ”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學習生字時也可以 採取“玩遊戲 ”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根據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學習情境,能使學生富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四、課堂教學中變換形式,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

1、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佔優勢。根據這一特徵,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

2、教學時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遊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遊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

3、如在教學新課程“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左上方插圖,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在理解“節氣歌”和“二十四節氣”之間的含義。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注意特徵,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複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遊戲。如“醜小鴨”的“ 鴨 ”字的筆順,口令如下:“鴨”字怎麼寫?“鴨”字這樣寫: 豎、橫折、橫、橫、豎,撇、橫折勾、點、豎折折勾。這就是“對口令”。複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 詞語接龍等遊戲。

我從事多年語文教學,總結經驗,認爲語文教學是一個非常繁鎖複雜的工作,所以,在今後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我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現在教學的需要。教到老學到老。更好的爲語文教學服務。爭取做一位人民滿意的語文教師。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2

根據國中語文新大綱“讓學生多讀,通讀誦讀,培養學生對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敏銳的感受”的要求

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①字典隨身帶,邊看邊查;

②開動腦筋,邊看邊想;

③筆不離手,邊看邊畫;

④防止遺忘,邊看邊批;

⑤爲講故事,作好準備。

這種導讀方式,訓練了學生多種閱讀能力:

①閱讀的思維能力;

②閱讀的理解能力;

③閱讀的知行合一能力;

④閱讀的記憶能力;

⑤閱讀的表述能力。

所以我們要重視經典文章的背誦。

許多老師都重視讓學生背誦一些課本中重要的內容:語文老師根據新課標要求,要求學生背誦優美的篇章和段落;總之,背誦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繁多的背誦任務是學生學習的沉重負擔。對於背誦能力強的學生來說,完成背誦任務是不成問題的。

對於缺乏背誦能力的學生來說,背誦是非常頭疼的事情。背誦能力強弱,一方面要與每個人的智力有關,另一個方面也與是否有好的背誦方法有關。背誦方法得體,完成背誦任務就快速,沒有背誦方法或背誦方法不當或背誦方法單一,完成背誦任務的難度就會大些,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會多些。有點老師急於求成,過多批評學生,容易給學生心靈造成創傷,是不可取的。象這樣要求學生背誦,好比只教給學生“過河”的任務,沒有幫助他們解決“橋”或“船”的問題。在要求學生完成背誦任務的同時,教給學生背誦方法。

那麼,怎樣教給學生背誦方法呢?

1、學生教學生。

背誦任務完成得快的學生,除了能力好,記憶力強,就是他採用的背誦方法巧妙,如果讓這樣的學生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是怎樣背誦的,使背誦有困難的同學受啓發,用同樣的方法練習背誦將會良好的效果。比如建立學習小組,基礎好的學生帶動基礎差的學生,在生生互動下,容易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比較主動地去背誦,並且沒壓力,效果最好。

2、根據背誦材料作介紹。

由於背誦材料的內容不同,體現內容的形式多種多樣,背誦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刻板地用一種方法是不行的。老師應該根據背誦內容和體現內容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一些背誦方法。

常用的背誦方法有哪些呢?

(1)試背法。

試背法就是先閱讀一兩遍以後就試背,背不出時就打開課本看看,然後再背,直到完全背熟爲止。這種方法大多數學生都會,但是必須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和蠶食法並用。

(2)聽背法。

這種方法採用小組合作,就是別人背誦是自己在旁邊聽,用的是耳朵這個聽覺器官。這種方法對於背誦能力差的學生有好處,生生互動,優勢互補,比自己獨自背誦效果好。

(3)理清層次背誦法。

所謂理清層次背誦法,就是幫助學生在弄清要背的材料層次,逐層進行背誦。

例如《口技》的背誦,教師先理清層次,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及議論部分,這樣理清層次之後,背誦起來就容易了,而且對課文的理解也很有幫助,一舉兩得,何樂不爲?

(4)抓住關聯詞語背誦法。

關聯詞語有聯繫句意、連接段的作用。比如《紀念白求恩》“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抓住關聯詞語背誦,不僅可以提高背誦效率,而且能深刻理解關聯詞語的用法,同時能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

(5)理解背誦法。

我們常聽人說:理解了就記得了。這種說法很有道理。這種方法是在強化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需背材料意思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運用這種方法背誦,對要背的材料容易記得牢,可以經久不忘,成年人多運用這種方法,學生也可以運用。

(6)順文路背誦法。

順文路背誦法又叫順思路背誦法。作者寫文章有一個思路,摸準文章的思路進行背誦就容易的多了。

(7)跟蹤背誦法。

遊記一類的文章,作者這一刻在這裏,一會兒又到那裏,遊蹤在移動,引導學生進入遊境隨作者遊覽順序進行背誦,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容易背誦。

(8)抓句頭背誦法。

這種方法是抓住每一句話開頭一個字,安順序排列,然後進行背誦。用這種方法背誦,不容易漏句子,也不會產生大的停頓。背誦方法很多,如選擇清晨或睡前進行背誦、學生互助提示遺忘背誦、重點突破背誦、複習鞏固背誦等等。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背誦方法雖多,但要靈活運用可以根據背誦材料的量的大小和材料的內容形式採用某種方法,也可以幾種方法並用,不能拘泥於某一種方法,學生自主,只要背得輕鬆,背得快,背得好就行了。

充分利用早讀課,讓學生學會朗讀。熟讀成誦,這需要在朗讀上多下功夫。反覆朗讀,不厭其煩,讀得順暢、流利、朗朗上口,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如果把背誦比作“砍柴”,那麼“朗讀”就是“磨刀”。刀磨得鋒利了,砍柴還難嗎?事實證明:反覆朗讀後,就會發現課文差不多背下來了。讀得越熟練、越流利,背誦就越快、越好。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3

最近,筆者拜讀了由華東 師範大學教授魯子問教授撰寫,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小英語真實任務教學實踐論》一書感觸頗深,使我對任務型教學有了更深刻、透析的認識。

任務教學以具體的任務爲學習的動力或動機,以在情景中完成任務的過程爲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的成果的方法來體現教學的成就。學生有了具體的動機就能自主地學習、主動地使用所學語言去做事,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使用所學的語言,在使用所學語言做事情的過程中完成任務,獲得結果,發展語言實踐能力。簡言之,任務教學要求教師圍繞指定的交際目標和語言項目,設計出操作性強的任務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多種語言活動完成任務,最終達到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標。

任務教學包含三個部:任務前(Pre-task),即在任務的前期準備階段,教師要把主題和任務介紹給全班學生,即明確活動任務和目標;任務中(While-task),即師生圍繞主題而設計一系列真實的或模擬的、儘可能接近社會生活的任務和活動,熟悉語言,運用語言,通過獲得、處理和運用信息做事情;任務後(Post-task),即最後產生一個活動的結果。整個教學圍繞完成任務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感悟、體驗並學習和習得語言。這是一個動態的、各種語言技能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均得到綜合運用的過程。

本書還讓我明白,教師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要注意以下六點。

1. 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並具有可操作性;

2. 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爲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儘量真實。

3. 活動要有利於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4. 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它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繫,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5. 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 活動不應該僅限於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

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讓我對英語課堂中的任務的意義及設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解答了一直以來困擾我的兩個疑惑:

疑惑1:我在課堂做的任務不叫任務叫什麼?

我對任務的理解即:處理對話、文章是通過完成相應的練習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講語法、翻譯、知識點的呈現與訓練的過程的活動。看了任務型語言教學一書,否定了我的這些做法。書上舉例說:情景對話、較色扮演、角色朗讀對話、給出幾個問題,讀對話或短文回答這些問題,都不是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任務,那麼什麼纔是任務呢?我繼續讀書。搞明白了這些自己看來所謂的任務並不是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任務,任務型語言教學中所指的認識是真實的任務。那麼什麼纔是真實任務呢?

疑惑2:真實任務與學習型任務之間有什麼聯繫?

此書中還舉例:我們課堂上可能常操練這樣的對話:教師手裏拿個蘋果問What’s this?同學回答It’s an apple.這就是不真實的交際,因爲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蘋果,只是不知道蘋果這個詞而已。還有我們在學習現在進行時時,可能會設計成:教師一邊寫字在黑板上,一邊說I am writing. 這也是不真實的交際。因爲人們不會一邊做動作一邊自言自語地描述。那我就想了,這些都是我們平常上課慣用的練習方式,爲什麼現在卻被否定了?通過解讀這本書,我瞭解到,我們課堂上所做的的這些活動只能稱爲“學習型任務“,即課堂以外不會發生的事情。換言之,我們只有在練習現在進行時時纔會邊畫畫邊說I’m writing.課堂以外我們不會這樣做的。還有,我們只在課堂上纔會針對一個對話或短文給出幾個問題,然後讓大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或判斷正誤。這些活動只能稱爲是爲了實現某種學習目的而專門設計的任務,現實生活中是不會發生的。而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任務,應該是指接近或類似現實生活中各種事情的任務,也就是說,學生離開課堂以後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事情,如訂飛機票、寫信、在地圖上找到目的地、爲了確定本版牆報應設置哪些欄目等,這些與現實生活中做的事有聯繫的生活才叫做真實任務。當然,這些真實任務也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書上42頁就舉出了一個真實的任務設計,並且對於如何對任務進行選擇在52頁出世了一個圖示,告訴我們任務的設計應遵循由遠及近的原則。同時強調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課堂活動中,學生以表達意義爲主,而不是以操練語言的形式爲主,同時不過分強調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正確性,只要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意義的表達上就可以了。我的理解就是:比如設計一個買機票的任務,可能是按照怎樣打車----告訴司機目的地----付錢----到機場----有可能找不到售票處----尋求幫助----找到售票處----怎樣與售票員的相關對話----最後買到了票。這只是我通過對真實任務的理解,假設的一個任務。那大家完成這樣一個任務的過程中,要有語言的選擇,確定如何完成這個任務,而中間環節的完成要實現英語協商。因爲書中指出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學生可以使用他們以前學過的或接觸過的任何語言知識和技能進行表達,當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真實任務及如何實施真實任務時,我又產生了疑惑。

通過學習本書結合自己的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爲如果將任務型語言教學運用與高中英語學困生轉化,能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情感態度的視角對學困生的成因進行歸因分析,探索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下促使學困生轉化的策略,有以下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將任務型語言教學運用於高中英語學困生轉化,論證了學困生轉化的可能性和任務型語言教學對學困生轉化的優越性,豐富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理論。

2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下,爲高中英語教學尤其是學困生轉化探索了有可操作性的學習策略和教學策略,有助於推動高中英語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3 試圖呼喚教育工作者關注學困生,想方設法轉化學困生,落實新課程背景下的“三維目標”,體現“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4

一、我對“小班化”認識的改變

在參加“小班化”教學實驗之前,我對“小班化”的認識只停留在一個“小”字,對小班化教師非常羨慕,覺得班額小,學生少,相對來說應該輕鬆很多。參加小班化教學實驗後才知道小班化教育絕非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簡單減少學額,而是在基礎設施建設、課堂教學環節、班集體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是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採用的基礎教育發展模式。

二、我的課堂變了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想先從課堂教學的探索入手,嘗試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小班特色的語文教學。我從營造教學氛圍、小組合作和多元評價等方面,進行了不同語文方法的嘗試,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有一點收穫。

(一)教學氛圍更和諧了。

我把發自內心的微笑帶進課堂,用親切和藹的目光注視着每個學生,在整堂課中表現出對學生信任與激勵的神態。一句句“講得好”、“說得不錯”激起學生興趣,從而達到師生共享成功樂趣的感情交流。通過創設情景化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諧的教學氛圍的營造,使學生的每堂課都學得快樂、輕鬆,使學生處於接受感知的最佳心理狀態,符合“樂學”的原則。以人爲本,面向全體學生,對每一個學生實行等距離教育,即教師對各類學生的關懷、教育一視同仁,讓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這是古板、擁擠、五六十人的濟濟一堂的大班教學無法比的。

(二)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多了。

小班化教學使我的語文課再也不是老師與幾位“課堂明星”的一唱一和,這樣的配合挫傷了大多數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我把如今的語文課叫做“全生總動員”。不再擔心那些膽小、不善表達的學生影響教學進度,而不敢請他們發言,讓語文課成爲每個學生演出的舞臺。

(三)小組合作雛形

說起合作學習剛開始我總是認爲一年級的孩子還太小,自己還管不了自己,什麼都不懂,根本不會合作。其實,專家研究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爲,在幼兒階段,兒童對合作選擇的認知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中超過一半的幼兒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可以通過與同伴合作解決,這說明孩子已經有了合作本領。學習和遊戲是相通的,在擔任了學校小班化教學的任務後,我明確了任務,我也要教會孩子在學習中的合作,幫助孩子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回顧在幾個月來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不成熟的做法:

1、識字學習中的合作:

(1)找生字詞:同桌對照一下找的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一起讀讀生字所在的句子,商量一下該怎樣組詞正確。這是最簡單的合作,孩子們都願意去做,且都有能力做,可以說是簡單的合作熱身。

(2)學生字詞:教師出示生字詞以後,同桌你讀一個,我讀一個,如有不對的地方給對方糾正後再讓對方讀一讀,讀完後同桌交換讀。這個過程既是認識的過程又是檢查監督的過程,這是要求稍高一些的合作學習。

(3)去掉熟字讀生字:請同桌兩個人互相說說這些字是怎麼記住的,然後互相讀給對方聽;或小組內說說記憶生字的方法。

2、寫字中的合作:

(1)同桌一起書空田字格里的字(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寫字經驗,如果寫的一樣就說明正確,如果不一樣討論一下錯在哪裏?)

(2)同桌把生字卡片上自己認識的詞語讀給對方聽,既鞏固自己已經認識的字詞,又互相補充了對方認識。

(3)小組互相監督平時的讀寫姿勢、紀律情況、發言情況等。。

(3)閱讀學習中的合作:

A同桌對照一下自然段序號標註的一樣嗎?不一樣的找一找問題在哪?

B同桌每人讀一個自然段,不正確的地方馬上給對方糾正,然後再讀。

小組內每人讀一個自然段,不正確的地方糾正後再讀。

(4)小組內分角色朗讀,小組長分好工。(爲今後真正的小組合作打基礎,樹立小組長威信)

4、爲了讓學生儘快學會合作學習,我把競爭也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快速記住漢字,在合作與競爭中正確閱讀課文,在生生的互相幫助和提醒中不斷進步,這樣的上課效果甚佳,我發現所有學生合作學習的這一刻精力是高度集中的,思維得到最大發揮,記憶也特別牢固。

(四)多元評價伴隨孩子快樂成長

1、講究語言藝術,讓學生感受被賞識的快樂。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人都有一種引起注意,得到認可,獲得讚賞的天然慾望,特別對於學習困難孩子一句表揚很可能喚起他的進取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課堂上,我尋找機會給班上的特別好動的李靖激勵性評價。“瞧,今天李靖坐得多直呀!”“你的發言真精彩,一定是認真聽課了!”“要是你上課不亂動,老師就更喜歡你了。”降低對學習困難孩子的要求,提問時,也選擇簡單的問題,讓他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對學習自然就產生了興趣。在教學中,我還把這種讚賞別人的評價教給每個學生,使他們更願意合作,同學關係也更融洽。

2、重視非語言評價,增強親和力。

在注重語言評價的同時,更要重視非語言性評價。體態語言的激勵評價。人體是一種信息發射站,人的接觸除了有聲的語言外,無時無刻不用動作、表情、體態等傳遞信息,表達感情。例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誇獎的手勢、一個會意的點頭、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輕輕的撫摸等等體態語都代表了教師的評價。這些都會牽動學生,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同時可以拉近你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一次語文課,學習能力比較差的陳子鵬同學猶猶豫豫地舉起小手,我以親切期待的目光注視着他,請他回答。他大膽地站了起來,我微笑着對他輕輕點頭,他得到鼓勵後,答得很好。我請全班同學用鼓掌給他評價。全班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他坐下去後就有點得意洋洋,講起了小話,我看着他微微搖搖頭,他馬上坐直,不講話了。我馬上給他豎起大拇指。“無聲勝有聲”,無聲的評價往往比有聲的語言更能讓學生接受,更能促進學習困難孩子的轉化。

3、採用延遲性評價,給學生進步的權利。

學生的能力品行肯定是有差異的,做爲語 文老師,我碰到那種因智力因素或懶惰因素造成學習困難的孩子就容易着急,但越心急越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嘗試採用延遲性評價,並降低對學困生的評價指標。讓他們也嚐到成功的喜悅。如:只要他們的作業對自己來說是進步的,雖然沒有達到優秀的要求,可以評優秀等,並印上小紅星,但要對孩子說明他的“小紅星”是打給他“認真的態度”。

4、充分利用教室空間開展評價活動。

教室空間是班級文化的載體,利用教室空間的開闢小組評比專區。在背書、作業、課堂表現等方面考覈孩子,只要達到老師要求,表現良好的就可以得到一顆小星星貼在自己小組的榮譽欄裏,集夠十顆小星星就可以換一個笑臉圓月亮。每得到一個圓月亮小組內每個孩子都會得到老師的獎品——精美的書籤,可愛圖案的小即時貼、作業本等,這樣激發了孩子的上進心,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也是增強了孩子的小組意識,競爭意識。

三、小班化教學中的困惑

在小班化教學實驗中,我還有很多困惑,請各位專家、前輩指點:座位的編排給那些愛說話、愛做小動作的學生提供了方便。課堂上只要是小組討論,學生個個嘴巴都在動,看似場面非常熱鬧,好像在合作討論,但仔細觀察,有的學生趁機還做其它的事,根本沒有耐心傾聽別人的發言,那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之中?發展學生個性與課堂常規矛盾嗎,該如何兼顧?如何使小組合作有實效?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5

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基礎,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級中學語文課程的編排體系,基本能夠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中滲透新課程改革理念和《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理論,並且還取得了相應的效果,中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但這與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學過程最優化》中的'最優化'理論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那麼到底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實現'教育教學過程最優化'呢?這也是我時常反思的一個問題。'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後我終於找到了一些眉目。我個人認爲:作爲一名成功的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苦練鑽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我們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必須課前鑽研教材、查閱資料、回納演繹。

究竟應該怎樣鑽研教材呢?個人感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緊扣文本,吃透教材。時刻以文本爲中心,利用充分的時間與文本對話。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學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設計應體現出其獨有的個性和特性。

(三)以'三維目標'爲綱,教學重難點爲領。努力做到綱領並重,時刻牢記:教學設計應該圍繞'三維目標',突出教學重難點。

二、寫好教學後記。

反思教中得失教學後記是教師在教完一課時後的心得體會,從教學後記可以觀出我們在教學一課時的優點是什麼?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裏?教師在明確了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後,就會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什麼?繼承什麼?摒棄什麼?這樣就不愁咱們教學水平提不高了。因爲我們的教師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長,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寫好教學後記是必要的,它對我們研究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三、時刻關注學生,以學定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

所以我們教師的教學內容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決定,不能一味地憑主看感受去設計教學內容,入而主宰整個課堂。我們教師應該是爲學生服務的,如果我們的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學習實際,那麼學生就會對咱們的教學內容失去興趣,從而大大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沒有了學習積極性,何談學習成績的提高?總之,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以生爲本、以學定教。

四、加強思想交流,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都源於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際關係。教師是學生的指路明燈;是學生最信任的人;是學生最爲依賴的人。學生的思想發展方向大多取決於教師,如果教師能夠給予學生良好的引導和幫助,學生的思想就可能會朝着良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入行良好的引導與幫助,那麼學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會向我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觀來我們教師只有時刻關注學生、懂得學生,不時與他們入行思想交流和心靈碰觸,做他們的良師益友,纔可能實現師生關係的真正和諧與平等。

五、抓住課堂契機,培養創新能力對學生入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每一箇中學語文教師的責任。

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間被髮掘的。作爲教師的我們,必須時刻抓住契機,科學地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撻出創新思維能力的火花,使他們體驗到創新的快樂和成功的快樂,鼓勵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當中,敢於創新、樂於創新、習慣創新。

只有這樣,我們培育的學生纔不會被社會所淘汰;才能立足於這個紛紛複雜的社會;才能適應各種激烈的社會競爭。綜上所述,我們新時代的中學語文教師只有滿足以上幾個條件,才能做好教學工作。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6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因爲學習原本是學生的一項創新性活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而這對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使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要求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爲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爲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一、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自由參與、創新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是老師恩賜、饋贈的,而是要讓學生主動探究得到。但學生的主體性不是天生的,要靠教師的引導和培養。教師要爲他們創設探究的氛圍,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發展。

在我聽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任課教師首先讓同學們通過品讀第一段,感受葫蘆長得好,種葫蘆人非常喜歡小葫蘆。接着教師出示課文中兩幅插圖,“種葫蘆的人就一心等着收穫葫蘆了。可結果怎麼樣呢?觀察這兩幅圖,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們馬上發現:“葉子開始是綠的,後來變黃了;掛在枝上的葫蘆落在地上了;種葫蘆人開始很高興,後來愁眉苦臉……”教師接着引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讓我們快去找一找吧!”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教師中心”變爲以學生爲本,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態”,這樣學生在課文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根據自己的體驗,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理由,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會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做事不能只想結果而不顧過程,要聽取別人善意的勸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在適當的時候予以點撥指導,使學生充分感受語言文字中的寓意,在讀中感悟、積累語言。

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能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運用信息技術,推進學習方式改革

信息技術作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開路先鋒,已經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課堂,爲課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徑,爲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營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的進行整合。特別適合於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究”方式的學習,爲學生髮散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你最欣賞哪位植物媽媽送種子的方法?爲什麼?”這一問題展開自主學習,當學生理解到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時,對“太陽一曬,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着跳着離開媽媽”這部分內容不易理解,教師及時播放課前查找到的錄像資料,孩子們聚精會神地注視着畫面,當看到豆莢裂開,一顆顆豌豆從豆莢中彈射到地上時,不禁發出一聲聲驚歎。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迫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豆莢裂開的速度真快,如果眨一下眼,就有可能沒有看到,所以文中說‘啪的一聲’。”“我知道爲什麼用‘炸開’了,豆莢裂開是有力量的,把豌豆寶寶們彈落到地上。”課件使學生對豌豆傳播種子的神奇之處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入的體會,學生身臨其境,與作者的感受產生了共鳴,使課文的難點得以突破。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更是把學生引進多姿多彩的世界,變抽象爲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發揮視覺和感知的作用,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輕鬆、愉快、主動地學習,爲傳統課堂教學增添了勃勃生機。

三、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在感悟中陶冶情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關注閱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努力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滲透到閱讀的內容和方法中去,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語文教學要把握學科的個性,以學生的語言發展爲本,加強語言的理解、感悟和運用,通過誦讀、聯想、評價,感受深刻的文本內涵。課文不僅是教的藍本、讀的範本、還是情感薰陶的樣本。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利用這一藍本、範本和樣本,讓學生感悟到課文中主題的鮮明,內容的豐富,語言的優美,構思的巧妙,表達的精彩,情感的渲染,思想的啓迪,靈魂的淨化,個性的張揚。

《假如》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那些飽含真情的語句,反覆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帶領學生感悟教材,感知社會生活,獲得美好的人生體驗,培養愛心。

教師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當小詩人來作詩的情境,通過課件向大家展示了世界上除了寒風中的小樹,飢餓的小鳥,殘疾的朋友還有更多的動物朋友、植物朋友、人類朋友,“如果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想爲誰畫寫什麼?拿起你手中的筆,把你們的願望寫出來。”教師爲學生架設了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以寫話爲載體,既橫向拓寬了教材,又不偏離語言文字訓練的本質。這樣不但讓學生產生了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語言,有了適當的情感基礎,我口說我想,我手寫我心,就水到渠成了。

學生們當堂寫道:“我要給奶奶畫一雙聽得見聲音的耳朵;我要給盲人畫一雙好眼睛,使他們不再生活在黑暗中;我要給山區的孩子畫一所漂亮的校園……”國小生的語言雖然稚氣十足,但他們的心靈是純真的,聽課的家長和教師此時都被孩子那一顆顆閃亮的心所感動了。雖然他們此時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通過學生的“讀、看、思、議”感悟到什麼是愛。這種“愛”並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真真切切感悟到的。只有感悟了才能愛之切、恨之深;只有感悟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課程將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和教學、學習方式,它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而且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學會學習,不斷成熟、不斷進步。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成爲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必須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學會創新,學會思考,在課程改革中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參與,探索、創新,激活學生思維,培養探究意識;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推進學習方式改革;通過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在感悟中陶冶情操。在這樣的學習方式引導下,經歷新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7

一、我對“小班化”認識的改變

在參加“小班化”教學實驗之前,我對“小班化”的認識只停留在一個“小”字,對小班化教師非常羨慕,覺得班額小,學生少,相對來說應該輕鬆很多。參加小班化教學實驗後才知道小班化教育絕非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簡單減少學額,而是在基礎設施建設、課堂教學環節、班集體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是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採用的基礎教育發展模式。

二、我的課堂變了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想先從課堂教學的探索入手,嘗試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小班特色的語文教學。我從營造教學氛圍、小組合作和多元評價等方面,進行了不同語文方法的嘗試,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有一點收穫。

(一)教學氛圍更和諧了。

我把發自內心的微笑帶進課堂,用親切和藹的目光注視着每個學生,在整堂課中表現出對學生信任與激勵的神態。一句句“講得好”、“說得不錯”激起學生興趣,從而達到師生共享成功樂趣的感情交流。通過創設情景化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諧的教學氛圍的營造,使學生的每堂課都學得快樂、輕鬆,使學生處於接受感知的最佳心理狀態,符合“樂學”的原則。以人爲本,面向全體學生,對每一個學生實行等距離教育,即教師對各類學生的關懷、教育一視同仁,讓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這是古板、擁擠、五六十人的濟濟一堂的大班教學無法比的。

(二)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多了。

小班化教學使我的語文課再也不是老師與幾位“課堂明星”的一唱一和,這樣的配合挫傷了大多數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我把如今的語文課叫做“全生總動員”。不再擔心那些膽小、不善表達的學生影響教學進度,而不敢請他們發言,讓語文課成爲每個學生演出的舞臺。

(三)小組合作雛形

說起合作學習剛開始我總是認爲一年級的孩子還太小,自己還管不了自己,什麼都不懂,根本不會合作。其實,專家研究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爲,在幼兒階段,兒童對合作選擇的認知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中超過一半的幼兒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可以通過與同伴合作解決,這說明孩子已經有了合作本領。學習和遊戲是相通的,在擔任了學校小班化教學的任務後,我明確了任務,我也要教會孩子在學習中的合作,幫助孩子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回顧在幾個月來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不成熟的做法:

1、識字學習中的合作:

(1)找生字詞:同桌對照一下找的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一起讀讀生字所在的句子,商量一下該怎樣組詞正確。這是最簡單的合作,孩子們都願意去做,且都有能力做,可以說是簡單的合作熱身。

(2)學生字詞:教師出示生字詞以後,同桌你讀一個,我讀一個,如有不對的地方給對方糾正後再讓對方讀一讀,讀完後同桌交換讀。這個過程既是認識的過程又是檢查監督的過程,這是要求稍高一些的合作學習。

(3)去掉熟字讀生字:請同桌兩個人互相說說這些字是怎麼記住的,然後互相讀給對方聽;或小組內說說記憶生字的方法。

2、寫字中的合作:

(1)同桌一起書空田字格里的字(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寫字經驗,如果寫的一樣就說明正確,如果不一樣討論一下錯在哪裏?)

(2)同桌把生字卡片上自己認識的詞語讀給對方聽,既鞏固自己已經認識的字詞,又互相補充了對方認識。

(3)小組互相監督平時的讀寫姿勢、紀律情況、發言情況等。。

(3)閱讀學習中的合作:

A同桌對照一下自然段序號標註的一樣嗎?不一樣的找一找問題在哪?

B同桌每人讀一個自然段,不正確的地方馬上給對方糾正,然後再讀。

小組內每人讀一個自然段,不正確的地方糾正後再讀。

(4)小組內分角色朗讀,小組長分好工。(爲今後真正的小組合作打基礎,樹立小組長威信)

4、爲了讓學生儘快學會合作學習,我把競爭也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快速記住漢字,在合作與競爭中正確閱讀課文,在生生的互相幫助和提醒中不斷進步,這樣的上課效果甚佳,我發現所有學生合作學習的這一刻精力是高度集中的,思維得到最大發揮,記憶也特別牢固。

(四)多元評價伴隨孩子快樂成長

1、講究語言藝術,讓學生感受被賞識的快樂。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人都有一種引起注意,得到認可,獲得讚賞的天然慾望,特別對於學習困難孩子一句表揚很可能喚起他的進取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課堂上,我尋找機會給班上的特別好動的李靖激勵性評價。“瞧,今天李靖坐得多直呀!”“你的發言真精彩,一定是認真聽課了!”“要是你上課不亂動,老師就更喜歡你了。”降低對學習困難孩子的要求,提問時,也選擇簡單的問題,讓他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對學習自然就產生了興趣。在教學中,我還把這種讚賞別人的評價教給每個學生,使他們更願意合作,同學關係也更融洽。

2、重視非語言評價,增強親和力。

在注重語言評價的同時,更要重視非語言性評價。體態語言的激勵評價。人體是一種信息發射站,人的接觸除了有聲的語言外,無時無刻不用動作、表情、體態等傳遞信息,表達感情。例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誇獎的手勢、一個會意的點頭、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輕輕的撫摸等等體態語都代表了教師的評價。這些都會牽動學生,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同時可以拉近你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一次語文課,學習能力比較差的陳子鵬同學猶猶豫豫地舉起小手,我以親切期待的目光注視着他,請他回答。他大膽地站了起來,我微笑着對他輕輕點頭,他得到鼓勵後,答得很好。我請全班同學用鼓掌給他評價。全班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他坐下去後就有點得意洋洋,講起了小話,我看着他微微搖搖頭,他馬上坐直,不講話了。我馬上給他豎起大拇指。“無聲勝有聲”,無聲的評價往往比有聲的語言更能讓學生接受,更能促進學習困難孩子的轉化。

3、採用延遲性評價,給學生進步的權利。

學生的能力品行肯定是有差異的,做爲語 文老師,我碰到那種因智力因素或懶惰因素造成學習困難的孩子就容易着急,但越心急越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嘗試採用延遲性評價,並降低對學困生的評價指標。讓他們也嚐到成功的喜悅。如:只要他們的作業對自己來說是進步的,雖然沒有達到優秀的要求,可以評優秀等,並印上小紅星,但要對孩子說明他的“小紅星”是打給他“認真的態度”。

4、充分利用教室空間開展評價活動。

教室空間是班級文化的載體,利用教室空間的開闢小組評比專區。在背書、作業、課堂表現等方面考覈孩子,只要達到老師要求,表現良好的就可以得到一顆小星星貼在自己小組的榮譽欄裏,集夠十顆小星星就可以換一個笑臉圓月亮。每得到一個圓月亮小組內每個孩子都會得到老師的獎品——精美的書籤,可愛圖案的小即時貼、作業本等,這樣激發了孩子的上進心,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也是增強了孩子的小組意識,競爭意識。

三、小班化教學中的困惑

在小班化教學實驗中,我還有很多困惑,請各位專家、前輩指點:座位的編排給那些愛說話、愛做小動作的學生提供了方便。課堂上只要是小組討論,學生個個嘴巴都在動,看似場面非常熱鬧,好像在合作討論,但仔細觀察,有的學生趁機還做其它的事,根本沒有耐心傾聽別人的發言,那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之中?發展學生個性與課堂常規矛盾嗎,該如何兼顧?如何使小組合作有實效?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8

通過《國小語文有效教學理論及實踐》這一專題的學習,我知道了課堂教學有效性已成爲課改之路上的值得總結與反思的話題,更加科學地利用課堂內外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師追求的目標,

一、正確理解課堂教學有效性

不同的效率觀各有不同的結果,什麼樣的課堂是高效率的課堂?學生會不會學,能不能創造性解決問題?思考的廣度與深度怎麼樣?學生學會的程度是不一樣的,答案的正確與否,不是一個是與不是,更重要的是好與不好。同時,我們應該明確好的課堂不僅有質,而且有量,如果教師一節課講多了,而學生還是知之甚少,言之無序、無物,就不是好的課堂;如果一節課只是讓學生學習討論一個小問題,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學目標,也不能算是好課。高質量的課堂要求教師既能完成教學目標,又能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講解問題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組織討論不在花哨而在實用,合作互動不能趟河水而要多聯繫教材等。

二、提前佈置學生預習事半功倍

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而這種要求尤其表現在課外的預習環節,學生通過相關的學習資料,從蒐集到整理,閱讀與思考,可以獲得與文本相關的大量信息,爲學習課文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預習過程中,學生熟讀課文,學習生詞,理解詞句意思,課堂教學中減少了大量的時間,教師先要進行糾正、引導、鞏固等,就可以實現教學的目標,真是事半功倍。

三、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

效率的含義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其實,一節課40分鐘,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鐘左右。這也就是爲什麼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突出重點的原因,也是現在課堂教學逐漸調整的原因。因爲,我們發現孩子不能夠集中40分鐘的精力,那麼每個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鐘出現在哪個時間段呢?這20分鐘是集中出現還是分散的呢?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鐘的注意力,而是根據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讓她在有效的20分鐘裏發揮她的潛力。這和老師的教學安排有關,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注意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我們應該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式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並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教師滿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四、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就要講究動(“動”是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解答、討論。)靜(教師講,學生安靜的聽)互補。有人講一堂課能使學生“靜”的時候“動”起來,“動”的時候“靜”下來,這堂課大體便成功了。我覺得此話頗有道理。“動”和“靜”就像音樂中的高低音組合,兩種音組合的好,才能產生出美妙的樂章。只有“靜”,教學成了老師的演講或個人表演,學生就會被動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動”,也不是成功的教學。所以教師在每講一個內容時,要給學生留有相互探討,積極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論及中國畫的構圖技巧時說:“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意思是說留下的空白,可以用來跑馬,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過去。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部分,則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是教學上的粗線條,是寫意;而對重點部分,特別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濃墨重彩,認真描畫。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9

隨着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學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謂“質量求生存,質量求發展”。而學校質量提高的關鍵是如何構建有效課堂。教師應如何發揮能動作用,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呢,下面就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準備工作。課前要認真研讀學科課程標準,領悟語文課標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爲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興趣、情感去閱讀課文。教師還應廣泛閱讀書籍,積累相關資料,及時瞭解所教學科的發展新動向。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準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爲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並給予適當的激勵。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自己課前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可以採用分組討論、說笑話、分角色表演、做遊戲等活動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中,要多注意學困生的表現,教師要善於發現其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隨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爲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時採用視頻教學,學生就可以一目瞭然,直觀的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六、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的交往互動才能充分展開,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創新因素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學生自主創新的潛能纔會得以開發。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構建國小語文有效課堂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10

我談談自己的學習心得。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更清楚地瞭解到本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創設“我知道”“寬帶網”兩個全新欄目;大幅度地更新課文,具時代感,貼近兒童生活;課後練習重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着眼於積累語言,啓發思維,培養這些語文實踐能力;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和力;積極倡導學生的合作學習,體現開放性和彈性。它又使我認識到,在教學本教材時要注意到以下問題:要注意把握同組教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教師應該在學習相應課文的時候,及時佈置學生做好前期工作,爲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識字和寫字教學應該遵循識寫分開、多認少寫的原則;閱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通過集體讀、分組讀、領讀、男女學生對讀、配樂朗誦、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並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去感受、體驗、思考,去領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閱讀表達出來;教師要努力開發、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之下,走出校門,走進自然、社會,走進火熱、沸騰的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領悟到:實施開放式學習,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在低年級實施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學會學習,已經成爲實施新課標、新課改的策略平臺。因此,我們應該在更大自由度的環境中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中國有句古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足見育人的重要和不易。通過本次學習,使我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得到一些啓發:

1、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語言編排學習內容。

2、用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思考的方式向學生提供信息和提問。

3、採用有意義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任務之中。

4、教學方法靈活可變,以適應學生學習進度的差異。

5、設法把課程內容和學生課外生活結合起來。

6、自信(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好更積極地學習)。

通過學習這次教材分析,使我更好地瞭解到本教材的特點以及在教學中該注意什麼地方、該用什麼方法去進行教學,實是受益非淺!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11

雖然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但是我卻深深的感受到語文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了,這時每位語文老師都需要仔細思索的,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設計好教學導語。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要培養學生髮現美的意識。米開朗基羅在被視爲平常的大理石中發現“大衛”,牛頓在蘋果落地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卞和在執著信念中發現和氏璧。要想讓學生能發現美,除非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的眼睛。“一花一世界,一鳥一天堂”,運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這裏有母親的呵護,朋友的問候,老師的關心,一絲一縷中都寓含濃濃深情。要從身邊瑣碎生活小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知美。從花的香、草的綠中體味自然,從陽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從絢麗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豐富。

培養學生深刻思考意識。感覺於世界豐富多彩,體會生活絢麗繽紛,要能學會思考。創造人的是自然,啓迪和教育人的卻是社會。要能感動於社會中事、物、人,並且能激盪內心的揚善溢美的思想情感。學會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對生命意義感悟,對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的真諦。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12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因爲學習原本是學生的一項創新性活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而這對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使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要求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爲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爲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一、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自由參與、創新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是老師恩賜、饋贈的,而是要讓學生主動探究得到。但學生的主體性不是天生的,要靠教師的引導和培養。教師要爲他們創設探究的氛圍,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發展。

在我聽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任課教師首先讓同學們通過品讀第一段,感受葫蘆長得好,種葫蘆人非常喜歡小葫蘆。接着教師出示課文中兩幅插圖,“種葫蘆的人就一心等着收穫葫蘆了。可結果怎麼樣呢?觀察這兩幅圖,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們馬上發現:“葉子開始是綠的,後來變黃了;掛在枝上的葫蘆落在地上了;種葫蘆人開始很高興,後來愁眉苦臉……”教師接着引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讓我們快去找一找吧!”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教師中心”變爲以學生爲本,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態”,這樣學生在課文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根據自己的體驗,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理由,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會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做事不能只想結果而不顧過程,要聽取別人善意的勸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在適當的時候予以點撥指導,使學生充分感受語言文字中的寓意,在讀中感悟、積累語言。

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能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運用信息技術,推進學習方式改革

信息技術作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開路先鋒,已經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課堂,爲課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徑,爲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營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的進行整合。特別適合於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究”方式的學習,爲學生髮散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你最欣賞哪位植物媽媽送種子的方法?爲什麼?”這一問題展開自主學習,當學生理解到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時,對“太陽一曬,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着跳着離開媽媽”這部分內容不易理解,教師及時播放課前查找到的錄像資料,孩子們聚精會神地注視着畫面,當看到豆莢裂開,一顆顆豌豆從豆莢中彈射到地上時,不禁發出一聲聲驚歎。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迫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豆莢裂開的速度真快,如果眨一下眼,就有可能沒有看到,所以文中說‘啪的一聲’。”“我知道爲什麼用‘炸開’了,豆莢裂開是有力量的,把豌豆寶寶們彈落到地上。”課件使學生對豌豆傳播種子的神奇之處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入的體會,學生身臨其境,與作者的感受產生了共鳴,使課文的難點得以突破。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更是把學生引進多姿多彩的世界,變抽象爲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發揮視覺和感知的作用,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輕鬆、愉快、主動地學習,爲傳統課堂教學增添了勃勃生機。

三、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在感悟中陶冶情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關注閱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努力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滲透到閱讀的內容和方法中去,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語文教學要把握學科的個性,以學生的語言發展爲本,加強語言的理解、感悟和運用,通過誦讀、聯想、評價,感受深刻的文本內涵。課文不僅是教的藍本、讀的範本、還是情感薰陶的樣本。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利用這一藍本、範本和樣本,讓學生感悟到課文中主題的鮮明,內容的豐富,語言的優美,構思的巧妙,表達的精彩,情感的渲染,思想的啓迪,靈魂的淨化,個性的張揚。

《假如》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那些飽含真情的語句,反覆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帶領學生感悟教材,感知社會生活,獲得美好的人生體驗,培養愛心。

教師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當小詩人來作詩的情境,通過課件向大家展示了世界上除了寒風中的小樹,飢餓的小鳥,殘疾的朋友還有更多的動物朋友、植物朋友、人類朋友,“如果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想爲誰畫寫什麼?拿起你手中的筆,把你們的願望寫出來。”教師爲學生架設了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以寫話爲載體,既橫向拓寬了教材,又不偏離語言文字訓練的本質。這樣不但讓學生產生了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語言,有了適當的情感基礎,我口說我想,我手寫我心,就水到渠成了。

學生們當堂寫道:“我要給奶奶畫一雙聽得見聲音的耳朵;我要給盲人畫一雙好眼睛,使他們不再生活在黑暗中;我要給山區的孩子畫一所漂亮的校園……”國小生的語言雖然稚氣十足,但他們的心靈是純真的,聽課的家長和教師此時都被孩子那一顆顆閃亮的心所感動了。雖然他們此時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通過學生的“讀、看、思、議”感悟到什麼是愛。這種“愛”並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真真切切感悟到的。只有感悟了才能愛之切、恨之深;只有感悟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課程將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和教學、學習方式,它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而且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學會學習,不斷成熟、不斷進步。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成爲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必須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學會創新,學會思考,在課程改革中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參與,探索、創新,激活學生思維,培養探究意識;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推進學習方式改革;通過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在感悟中陶冶情操。在這樣的學習方式引導下,經歷新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13

不知不覺中,我教學生涯的一年已經過去了。應該如何處理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如何適應自己作爲一名教師的心理上的轉變,如何擺正自己在教學和學校生活中的位置,一直是我這一年來苦苦思索的問題。

在我校的中專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和保持學生較濃的學習興趣,應該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充分研究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爲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爲參與實踐的動力,爲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我帶的是中專一年級,班主任也是年輕的老師,所以我們之間的共同話題很多,可以就學生以及班級工作互相切磋。中專生這個年齡的特點是: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如果教學中忽視這些特點,單純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機械地講解,把他們純粹當成知識的容納器,填鴨式地問他們灌輸在他們眼中枯燥無味,冷冰冰的語法、詞彙,他們便不感興趣,因而也就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中學英語教學質量不佳,恐怕這是一個主要原因。學習需要興趣。就某種意義上講,學英語就更需要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保持它,使之成爲他們學習的動力,正是趣味教學考慮的出發點。

新生大都不喜歡主動回答問題,課堂氣氛稍顯沉悶,聽力和口語也都相對比較薄弱。聽不懂就更無法主動學習,克服這個英語學習上的攔路虎迫在眉睫。爲了提高大家的聽力和口語我要求學生作值日報告“Duty Report”:每堂課給學生3分鐘朗讀小故事、小幽默或是自己的經歷,說者鍛鍊口語,聽者鍛鍊聽力,並由老師總結髮問。一開始的幾堂課我嘗試用全英文的方式授課(內容是對話,比較簡單)來對我班同學的英語水平摸底,但課後學生反映接受有困難,聽課效率不會很高。通過找學生個別談話以及讓學生寫自己學英語的困難和對英語學習的期望等方式,我對同學們英語方面的弊病有了一個粗略的瞭解。對講課方式和步驟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由原來的全英文授課變爲中英各半,課文前的導入部分自己設置問題,課後帶領學生聽磁帶以鍛鍊聽力。

其次,隨着授課方式的改變,中文多起來了,我也漸漸放下了一開始異常嚴肅的面具,利用畫畫和身體語言把習題中的錯誤問題表現出來,使學生們更容易認識到錯誤,並加深印象,另一方面,講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西方國家的風俗習語,增加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增加幽默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並適當地加入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諺語、典故甚至廣告詞,比如“As we all know/As is known to all/Everybody knows,”意思是“大家都知道”我就形象得告訴大家這句話的意思是“地球人都知道”,引得大家會心一笑的同時又加深他們的印象,這些方式對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有很大的幫助。

二、充分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

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於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呈現語言材料前,教師要想辦法爲學生創設新穎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再由該情景過渡到課本所展現的情景中,同時,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掛圖、簡筆畫、現場錄音、多媒體課件等,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比如在進行課文教授時,教師可用從網上下載的聽說讀寫的英語材料、採用自制課件來進行教學,通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用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再次,相同的知識要反覆操練。因爲人的記憶是有規律的,如果不及時鞏固,反覆記憶,學過的知識還是會很快遺忘。所以我們要根據記憶規律引導督促學生不僅在課上更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抓緊點滴時間反覆操練,鞏固記憶知識。這一點也可以從我們平常的默寫和小測驗中看出來。

三、注重“以人爲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爲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着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於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以人爲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爲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爲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母語習得研究及外語學習研究均證實: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 “我們該教些什麼”,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 ,更應強調的是學生“能幹什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

因爲之前就一直聽說老師如果與學生太過親近,會讓學生產生與老師是同輩的錯覺,從而不利於老師威信的建立,再加上從前實習時自己的親身體會和有經驗的老師的忠告,所以我決定先兵後禮,先唱白臉再唱紅臉。第一節課我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然後就重點講了我們學校英語教材的特點,學習英語的方法和技巧等。讓他們對中專的英語乃至中專生活有一種緊張充實的預先感覺。給了他們一個小小的下馬威。既保持了適當的距離也爲我以後處理師生關係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師生關係是以基本的人性觀爲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認爲,人的天性是懶惰的,不思進取的,需要嚴格教誨才能啓迪良知,那麼權威型的師生關係應該是最爲有效的。傳統的師道尊嚴,便是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的體現。現代教育觀則認爲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無疑會扼殺兒童的創造力與稟賦。在教學過程中,耐心是至關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師良好行爲的體現。教師的工作是解決學生不同程度上的問題,其中除了教學上的,還有心靈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對待形形色色的問題,不計其數的學生,都要用一顆熱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數學生,特別是“差生”,學習英語的毅力和耐心都較差,聽課時的心情也常處於一種抑制狀態,覺得學習無聊。因此,在課堂上除了多給他們參與活動和發言的機會外,特別是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和質疑,哪怕再淺顯也應耐心回答,並予以支持和表揚,這樣對消除他們心頭的恐懼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

總之,英語學習,興趣爲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象失去了興趣還能怎樣培養交際能力。所以,作爲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並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把英語學習及教材大綱中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

以上就是我個人任教一年以來的心得體會。前路漫漫,學生的多樣性和潛在性像是一個寶庫有待我們去挖掘,發現和雕琢。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僅要授以魚,更要教授學生捕魚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也是成爲一名合格的成功的教師的一個方面,而距離這一步,我還有很多路要走。不過我相信,我會盡全力作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