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得體會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2W
本文目錄文化心得體會學習心得體會:奏響新時期文化的主旋律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爲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文化心得體會4篇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爲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學習心得體會:奏響新時期文化的主旋律文化心得體會2篇 | 返回目錄

xx年3月4日xx同志發表的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提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裏,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都必須旗幟鮮明。要堅持以熱愛祖國爲榮、以危害祖國爲恥,以服務人民爲榮、以背離人民爲恥,以崇尚科學爲榮、以愚昧無知爲恥,以辛勤勞動爲榮、以好逸惡勞爲恥,以團結互助爲榮、以損人利己爲恥,以誠實守信爲榮、以見利忘義爲恥,以遵紀守法爲榮、以違法亂紀爲恥,以艱苦奮鬥爲榮、以驕奢淫逸爲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建設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重要一步。

在邁進21世紀的新時期,時代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在現代化的信息社會中謀求更有利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爲逐步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懈奮鬥,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各種思潮隨着信息的高速流通,不斷地衝擊着人們的心靈;而面臨着絢爛多彩的種種價值觀,不少人產生了疑惑,迷失了方向,走入了歧途。更可怕的是整個社會風氣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蝕。網上曾流傳過一個帖子,叫作“國內十大著名荒唐禁令”,都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發生的事情。其中有“嚴禁用公款打麻將”,有“海關官員不得庇護走私”,還有“嚴禁酒後駕駛機動車輛”,還有嚴禁銷售假藥、嚴禁向患者索要紅包等。

醉酒駕車本是一種違法行爲,卻需要在內部紀律中加以重申,而公款賭博、庇護走私、銷售假藥等不言自明的底線性規則,卻需要鄭重其事做出規定;面對落水的兒童,有人先開口討價還價;當有輕生者欲跳樓時,人們拿着望遠鏡看熱鬧,併發出“快跳,我們等不急了”的催命的呼叫。人們不禁懷疑:難道,我們這個曾經以民族傳統美德而自傲的文明古國,竟然已深陷於道德危機之中?

在我們民族歷史的發展歷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原則,並遵奉之於日用修身處世原則,“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寧可毀人,不可譭譽”、“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失節”等等格言警句,古代的哲人志士將榮辱放到了與人格一樣重要的地位,這是寶貴的思想財富。我們曾經被譽爲“禮儀之邦”也決非偶然。但是經歷了近代百年風吹雨打,傳統文化也遭遇了新陳代謝,甚至是徹底的否定、瓦解與崩潰。但由於戰爭的頻繁、形勢的動盪,新文化並沒有隨之而確立。貫穿於20世紀的全面的反傳統思潮與運動使中國人的精神幾乎陷入虛無。新中國的建立,也是新主流文化開始發展的開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西方各種思潮的影響不斷加大,物質財富迅速增長、人們自由活動空間的也在增大——主流文化的建立與建設已經是迫在眉睫黨和國家更加重視新文化、新道德的建設。從鄧小平同志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到xx大報告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文化綱領,從xx同志的“三講”教育、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無疑這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新道德過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現在胡總書記的“八榮八恥”,是針對新形勢,面向中華民族的未來,緊密聯繫當前社會風氣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汲取了我國傳統榮辱觀的精華而提出的,榮辱觀是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決定的。不同的榮辱觀,是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榮辱觀滲透在整個社會的生活之中,不僅影響着社會的風氣,體現着社會的價值導向,標誌着社會的文明程度。“八榮八恥”對於我們國家以更好的姿態迎接新挑戰具有重大意義。

社會生活多樣性,給了每個人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論怎樣選擇,都不能離開做人的底線,都不能顛倒是非,以醜爲美,以惡爲善,以恥爲榮。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在我們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時,必須樹立的社會價值觀和個人人生觀。它應當成爲我們這個社會的共識,也應當成爲每個人做人的準則。在日常生活中,唯有人們誠實守信、遵紀守法、互相關愛,才能不斷推動制度完善和社會前進,不斷促進生產力的更快發展,不斷維護社會穩定與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這樣的和諧社會中,人民的生活,不僅在物質層面有充分保證,而且在精神、道德層面,也會享受到更多的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將得到切實的提高。

在和平和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不僅表現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文化感召力和影響力日益成爲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組成因素。倘若沒有主流文化的凝聚作用,我們民族就難以形成強大的集體力量。在1998年的大洪水面前,在xx年的“非典”危機面前,我們正是憑着衆志成城的意志,發揚團結、勇敢、勤勞的精神戰勝了巨大的困難;在國際交往和競爭中,唯有憑着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獨特不凡的民族文化,才能始終彰顯國家的無形影響力,並有力地抵制一些惡意的文化侵蝕,保持着穩定的民族價值觀、道德觀。而這些無疑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自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心理保證。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着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它無法真正的自信地創造出輝煌成就。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磨難,現在我們民族正在奏着新時期文化的主旋律,向着美好的世紀進發!

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文化心得體會3篇 | 返回目錄

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參加了由肇慶市教育局組織的爲期7天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交流,深入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觀》、《弟子規》等課程。教授們的講座理論聯繫實際,深入淺出,使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同時讓我深有感觸,受益匪淺。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爲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爲自己說過

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裏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着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夥伴們玩戶外遊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經、弟子規 、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個人若能在孩童時期就汲取人類最好的精神營養,早早培養起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爲根基的教育就是爲了讓學生能夠廣泛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養大有好處。相信通過以中國傳統文化爲根基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給他們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用傳統文化的教育來點亮孩子的心靈。

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着密切的關係,學校教育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爲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纔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作爲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着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爲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文化心得體會4篇 | 返回目錄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出現了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爲自己的統治服務;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邯鄲學院聽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邯鄲”的講座之孝道後,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孝”是一棵從人的心靈深處生長出來的道德之樹的根,根正才能大樹茁壯,根深才能枝葉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飄香。沒有這個根,學什麼都不會對社會、對人類有益,禽獸不如了,所學所做只能是欺世盜名而已。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這個根、這個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髮地,一旦觸動,便如閃電一般照亮那個地方,最能“搖其心、動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說最能幫助人迴歸本性,迴歸人性,恢復本善。孝是衆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xx提出的以德治國方針,xx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實則都包涵了中華傳統的孝道。

孝關乎着人們的精神生活,它讓人的內心充滿溫暖,並把人提升到一個莊嚴和神聖的境界。“百善孝爲先”的古訓早已成爲我們生活中的準則。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是行孝的三個含義。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爲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在兩千五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這個在孝行裏面排在最後的層次上,認爲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我們時代的不幸,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養父母之心,首先是不能讓父母爲你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所以今天我們學習《孝經》也好,《論語》也好,《弟子規》也好,就是要把祖先那裏的“孝”轉化爲現代“孝”的智慧,與時俱進,融入到現代生活中,煥發出人性的光輝,把孝化的習俗作爲時尚,上升爲信仰。孝心不能等,從現在開始;孝心不用說,從做開始。以孝爲本,以孝爲榮,以孝爲樂。跟風就跟行孝風,追星就追賢孝星,成就我們的孝道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