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決勝時刻》電影觀後感心得影評範文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51K

《決勝時刻》講述了1949年黨中央領導人進駐香山,在國共和談破裂的千鈞一髮之際,全力籌劃建立新中國的歷史。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觀後感,方便大家學習。

最新《決勝時刻》電影觀後感心得影評範文5篇

20xx《決勝時刻》觀後感

今天,由黃建新、寧海強聯合執導的電影《決勝時刻》正式公映。作爲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重點獻禮影片,《決勝時刻》再現了1949年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進駐北京香山指揮渡江戰役、籌備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的歷史,著名演員唐國強、劉勁、黃景瑜、王麗坤等聯袂主演。本月11日,片中播音員孟予的飾演者、青年演員王麗坤曾做客《今日影評》並自評身處偉大時刻的“普通小人物”形象,引發觀衆熱議。

9月20日,電影《決勝時刻》的核心主創——編劇何冀平女士做客《今日影評》,以創作者身份解析這部以獨特視角還原偉大時刻的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獻禮影片,同時也與觀衆朋友分享片中領袖形象創作心得。

小人物映射時代波瀾

熱搜詞彰顯主席特質

對於新中國成立至關重要的1949年春天,曾在《建國大業》等影視作品中有過多次展現。爲集中描繪這一段光榮歲月,電影《決勝時刻》在劇作層面做出了怎樣的創新?面對《今日影評》拋出的疑問,影片編劇何冀平坦言,她在創作之初就希望能以一個特殊角度再現這段歷史。而爲了更加突出毛澤東的形象,她也在片中專門設置了警衛員陳有富、播音員孟予和小戰士田二橋這三個“小人物”。何冀平對《今日影評》表示,他們的加入不僅側面展現出毛澤東作爲領袖人物的人格魅力,更映射出大時代的波瀾壯闊。

《今日影評》節目現場,何冀平以緊跟新媒體潮流的“熱搜詞”形式,結合三個小人物關係視角“跨越時空”,爲片中的毛澤東形象選定出“職場好領導”、“熱心牽線人”及“走心忘年交”三詞。其中,“職場好領導”正是由黃景瑜飾演的便衣隊長陳有富眼中毛澤東的形象。據何冀平向《今日影評》介紹,在和平解放後敵特形勢複雜的北京,保衛毛澤東的工作極爲重要,而寸步不離主席身邊的陳有富自然與灑脫的毛主席發生了很多有趣的細節事件,在烘托主席與戰士親切關係的同時也展現出戰士們的無畏付出。

風趣幽默關愛青年

拉近領袖形象距離

灑脫之餘,毛澤東偉大的人格魅力還體現在他的幽默感上。《今日影評》節目現場,主持人陳旻誦讀了1948年毛澤東主席寫給李達的一封信:“吾兄乃本公司發起人之一,現公司生意興隆,盼兄速來參與經營。”毛澤東將共產黨的奮鬥史比做一個公司成長的幽默比喻,何冀平也對此萬分欣賞。大量查閱文獻的她在向《今日影評》分享另一則主席趣聞之後表示,當前一些文學或影視作品把毛澤東形象描繪得過於一本正經,而她所要做的正是拉近風趣的領袖與我們的距離。

對於毛澤東主席“熱心牽線人”的“人設”,何冀平對《今日影評》介紹道,主席非常喜歡幫助青年男女,她也因此在電影《決勝時刻》中設計了陳有富與播音員孟予間相愛並受到主席幫助的情節。據何冀平進一步向《今日影評》介紹,片中陳有富常因護衛主席而與愛人失約,毛澤東在瞭解情況後主動施以“錦囊”相助,絕不會因爲自己的領導身份而對下屬晚輩不屑一顧。

借情設計呈現真實領袖

溫故知新只爲更好前行

電影《決勝時刻》中,16歲小戰士田二橋的形象,與毛澤東有着極爲密切的情節關聯。據何冀平繼續向《今日影評》介紹,片中經毛澤東批示回到家鄉的田二橋,始終與毛主席保持通信,兩人堪稱一對“走心忘年交”,更近似“父子關係”。然而不幸的是,田二橋在渡江戰役中光榮犧牲。何冀平對《今日影評》坦言,好像主席骨肉一般的二橋,是對犧牲於朝鮮戰場的毛岸英烈士的“借情”設計,意在真實展現毛澤東爲人父的不爲人知一面。作爲職業編劇的她表示,只有自己筆下的人物爲自己所喜愛,他們纔有可能被觀衆喜歡。

爲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包括《決勝時刻》在內的一批家國題材優秀影片集中問世。談及親身參與的獻禮影片創作工作,何冀平向《今日影評》深情表示,作爲一名電影工作者,自己有責任將這些名留青史的偉大人物活靈活現地寫出,並令他們的形象同時留存在銀幕與觀衆心中。回望歷史,是爲了更好地前進。秉持溫故知新態度的何冀平繼續對《今日影評》指出,我們一定要先知道這些歷史,才能知道今後應該怎麼走。

20xx《決勝時刻》觀看有感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博納影業聯合攝製,何冀平、黃建新、王青偉編劇,黃建新監製導演,寧海強共同導演的電影《決勝時刻》於9月20日上映。影片講述1949年,黨中央領導人進駐北京香山,在國共和談破裂背景下,全力籌劃建立新中國。影片中既有對歷史宏大敘事的多層面展示,也不乏對毛主席等黨中央領導人生活化一面的細緻刻畫,情感充沛,表現細膩。

19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影片《決勝時刻》在北京舉行專家研討會,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陳名傑,北京市委宣傳部影視處處長霍志靜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等行業專家、《決勝時刻》電影主創組成了22人專家團,在觀影后對影片進行了點評及提出建議,新京報記者揭祕影片拍攝幕後,及分享《決勝時刻》真實的觀影體驗。

生活化:呈現領袖生活和情感世界

從十年前黃建新執導的《建國大業》到今年的《決勝時刻》,不僅是導演本人,包括曾多次飾演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的演員唐國強、劉勁、劉沙、王健等人也都再次迴歸重聚。

談及兩部影片的異同,黃建新表示,雖所講故事發生的時間節點有所重合,但無論是敘事方式還是人物塑造,兩部電影在藝術創作上都有所不同。黃建新用“大事不屈,小事不拘”來形容《決勝時刻》的影片創作,他坦言,影片根據史實做了一部分藝術加工,但所有細節都有據可循,黃建新希望觀衆能夠在《決勝時刻》中看到領袖不常見的生活化的一面。

在拍攝《決勝時刻》時,黃建新將創作重點集中在塑造人物上:“何冀平老師寫人物是數一數二的,對人物有了聚焦,我們導演創作的維度就寬了,很多可能性也就出現了。前期溝通時,何冀平說有一個想法,就是寫幾個毛主席身邊的年輕人,比如他身邊的警衛隊長、小戰士、還有毛主席的小女兒,這些看似平常人身上不平常的故事讓我們很興奮,我們希望這個電影喜怒哀樂都有。”

黃建新強調《決勝時刻》要“以情制勝”,希望通過呈現領袖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打造出一部更加貼近時代、貼近年輕觀衆的主旋律題材電影。影片中大部分情節選擇從微觀視角切入,融入了大量毛主席個人生活的橋段,比如到戲院後臺跟梅蘭芳見面、在街頭品嚐北京小吃、教警衛員如何給對象寫情詩,毛主席教女兒捉麻雀,並圍繞毛主席設置多重人物關係,如陳有富和孟予“靠主席牽線”的純粹愛情,通過身邊人的故事,讓毛主席在性格、情感及生活細節等不同層面,無限貼近其真實日常生活的同時,也表現出領袖身上的直爽真性情。

效率:67個工作日輾轉11城拍攝

“67個工作日連軸拍攝,連續十餘天每天只睡三個小時。”黃建新說,《決勝時刻》創造了他導演生涯的一個“奇蹟”。

黃建新回憶,執導《建國大業》時,拍攝時長百餘日就感覺時間已相當緊張,而十年後執導《決勝時刻》,拍攝週期只有81天,除去轉場時間,實際拍攝只有67天,這樣緊張的創作週期,無論是對他本人還是整個主創團隊來說,起初都被看作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黃建新回憶:“《決勝時刻》後期錄音、剪輯、調光那段時間,我已連續十六七天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到最後人累瘦了、病倒了,但影片總算完成了。”

博納影業總裁於冬也表示,《決勝時刻》的高效完成是一個“奇蹟”,67天輾轉北京、上海、瀋陽、寧波、大連等11個地方,創作也保證了藝術質量,尤其黃建新這次也彌補了不少在影片《建國大業》創作中的遺憾,尤其看至片尾,彩色的《開國大典》中毛主席真實的光輝形象出現引全場鼓掌:“我們有信心,這個片子在上映後會引發更廣泛的社會關注和很好的社會效益。”

創新:周恩來形象塑造更立體

《決勝時刻》中飾演周恩來的劉勁也參加了專家研討會,自踏入影視圈,劉勁便成了專演周恩來的特型演員,塑造周總理有無可比擬的經驗。很多人說,演員塑造角色,但在劉勁看來,多年飾演周恩來的經驗也讓他不知不覺中重塑了自己。

劉勁回憶,第一次飾演周恩來是在1995年的電視劇《遵義會議》中。隨後的20xx年間,劉勁扮演過不同時期的周總理形象,讓他印象最深的是黃建新執導的《建國大業》及這次的《決勝時刻》。劉勁希望自己在《決勝時刻》中將周恩來的另一面表現出來:談判桌上,周恩來與自己亦敵亦友的兄弟張治中據理力爭、寸步不讓,但在談判桌下以情動人規勸張治中,展現兄弟情誼,“以前我們看到的周恩來是顧全大局、忍辱負重爲黨爲人民的革命情懷,理想信念表現得較多,但在這部戲中,周總理的形象會更爲立體和豐滿。”

研討會現場劉勁還表示,演員能碰到一個好題材是最幸福的事,“十年前我和黃導拍攝了《建國大業》,我們一直期待再合作,這次通過《決勝時刻》我終於又回到了這個團隊。這是一個非常溫暖、強大、出作品、出經典的團隊,演員在現場隨時都是一種創作狀態,我們8月份拍3月份的戲全是穿着大棉襖,不拍戲時也不會把衣服脫掉,因爲想一直在戲裏。”

20xx《決勝時刻》觀看影評

在《決勝時刻》最關鍵的時期,黃導每天只睡幾小時,真的太不容易了。黃導和寧導都是有創業激情的。這一部電影是組織化創作的一次生動實踐,我們這一次圍繞中共中央在香山整理了上百萬字的資料給創作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經驗。這次《決勝時刻》主創團隊還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能突破《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刷新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最新的票房紀錄,我們期待。

儘管《開國大典》《建國大業》都涉及相同的內容,但是《決勝時刻》這次整個創作過程,能看出來確實是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一次特別的新突破。大家一致覺得這部片子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一份厚禮,因爲影片故事中在香山的這一段時間,是奠定新中國大局未來格局的一個關鍵時期,影片把這段黎明光輝的朝氣呈現了出來,是一份非常好的獻禮作品。

影片藝術上的突破我也很想特別提及,過去我們都是從黨的角度去寫歷史,現在是站在多維度去描述歷史的立體性。我們設計了警衛員、家庭成員,給了這些任務不同的各個層面的人物以塑造空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意識,無論是大人物、小人物、敵人……人物都“活”起來了。這一點上,《決勝時刻》有了一個很大的突破。

這部影片有幾個突出的特點,首先影片敘事節奏控制得非常好,能夠把人代入到敘事當中。電影整體結構非常豐滿、非常有激情,影片觀看過程當中,能讓觀衆沉浸在一種飽滿的情緒狀態裏,我覺得這是整體的敘事、節奏、風格區別於我們之前看到的主旋律題材電影的原因,它讓我們有很多新的感受,也讓我們有新的感動。

第二,領袖的人民情懷和戰友情懷傳遞得非常充分,通過細節呈現在每一個重大的關鍵點上,領袖們心中想到的是人民,是人民的生活,這種表達拓展了我們主流價值表達的新空間,說明了“決勝時刻”時我們在光明的道路上前行,最重要的就是把人民情懷和戰友情懷放在首位。

《決勝時刻》是一部出人意料的電影,按照常理,文藝作品要呈現重大歷史,一般都會用波瀾壯闊宏大的敘事和全景描繪,我們之前有很多這樣的創作,但是看了《決勝時刻》以後,我發現片中有和平談判、渡江作戰、新中國成立等重大的歷史事件,但更多的是宏大歷史中生動的細節切片,這帶給觀衆意外的發現,從而使得《決勝時刻》與衆不同。

《決勝時刻》這種以小見大是以科學歷史觀爲前提,正因爲如此,影片雖然採取了歷史細節、生動切片但沒有遮蔽歷史、淹沒歷史,也沒有讓歷史碎片化、冗長化,它對歷史塑形和築魂的同時,也從歷史、意義、思想和審美價值出發,極大增強了歷史感染力,讓歷史鮮活了起來。

我看了之後一直在思考,這種主旋律電影會不會受到年輕觀衆的喜愛?我覺得一定會!因爲我在看片子的時候好幾次特別感動,甚至有想哭的衝動。在電影院觀影的氣氛感染了我,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看,而且在每一個有趣的地方,我能感覺到觀衆同步地都對這部分產生了一樣的印象。

我覺得一個藝術作品最高的境界反而是“自然”,所以我覺得《決勝時刻》從導演、編劇等方面,特別好的一點就是舉重若輕。比如我印象特別深的幾場戲,毛主席去看梅蘭芳的演出,我看到兩個人的偉大,梅蘭芳的反應淡定得體,這段戲讓我舒服的地方在於,電影沒有非要衆星捧月般地去塑造偉人,而是沒有丟失配角的存在感。所以年輕人來看這片子的時候,能看到每個角色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都有光彩,從創作上來講,這點我很佩服。也希望宣傳的時候,我們也能用年輕人所喜歡、所接受的方式來傳遞給他們,我相信這樣做,電影一定能成爲一個爆款。

這個影片沒有疲於敘事,尤其開場很棒,有抒情性、有詩意,是大格局、大情懷的東西。我看這影片一方面是學習,另一方面也希望有一些總結,很多這類主旋律題材的影片它有些東西是必須表現的,但如何也保證藝術上的戲劇性?《決勝時刻》這方面做得不錯,比如何冀平老師設計的播音員角色非常重要,她上來就念文件、念通訊,把大歷史、大政治的這些內容通過播音員傳遞給觀衆,這是戲,他們把情緒融到戲裏了。

20xx《決勝時刻》觀看心得

1949年3月,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進駐香山,踏上了“進京趕考”的征程。國共和談、渡江戰役、籌備新政協和開國大典等一系列影響中國命運的大事,都發生在香山。但這段歷史,在以前的影視作品裏鮮有集中表現。今天,這段蕩氣迴腸的革命往事正式搬上大銀幕。作爲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獻禮之作,由黃建新監製導演,寧海強共同導演的電影《決勝時刻》在北大首映、全國點映中收穫了首批觀衆的好評。昨天,《決勝時刻》專家研討會舉行,主創人員回顧了創作歷程,與會者一致盛讚其角度獨特、故事豐滿、細節感人,完成了主旋律電影創作的又一次突破。

創作歷程

14天寫出大綱,67個工作日完成拍攝

去年10月,博納董事長於冬和導演黃建新接到了北京市委宣傳部的任務,要籌拍一部講述1949年香山故事的獻禮片。“佈置完任務出來,我和於總就站在路邊發愁。”黃建新坦言,當時自己就覺得“太難了”。如何不重複以往的主旋律創作,找到新的路徑?

就在大家都一籌莫展之際,藝術總監張和平提出,他有一個最佳的編劇人選,就是曾創作過《天下第一樓》《新龍門客棧》《投名狀》《邪不壓正》等一系列佳作的金牌編劇何冀平。

“接到這個任務我也有一點猶豫,因爲我從來沒有寫過這樣的紅色主旋律,完全沒有經驗,好在沒有經驗也就沒有顧慮。我想,不管什麼題材,必須要好看。”何冀平透露,當時她面臨的最大壓力就是要快。“11月接到任務,3月就要開機,所有人都在等我的本子。”

在翻閱了大量資料,並惡補了相關的影視作品之後,何冀平用了短短14天時間,就拿出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故事大綱。“我的劇本向來是寫人物,人物要有情感,有溫度,有激情,尤其是毛澤東這樣一個人物。如何表現他?我就設計了三個小人物,他們和毛主席之間的故事就構成了戲劇性,寫出了不同層次的情感。”

這樣一份大綱擺在黃建新面前,一下子就讓他興奮了。“何冀平老師寫人物是數一數二的,劇本這樣一聚焦,我們導演在創作上天地就寬了,可能性也出現了。”他透露,由於劇本採取的是虛實結合的創作方式,一開始大綱送上去報審的時候,專家對“虛”的部分是存有異議的,直到完整的劇本出爐,看到“劇本把毛主席寫的那麼生動”,終於順利過審。

接下來的拍攝任務異常緊張,作爲有豐富製作經驗的導演,黃建新把製作流程細化到了每一天。“當時算了一下,除去轉場,一共只拍了67個工作日。”爲此,他和導演寧海強、攝影指導邵丹提前製作了“視覺前端劇本”,“我們用了二十幾天的時間,拿了全世界100部戰爭片,拼裝出了電影裏的那場戰爭戲,最後剪成長度四分五十幾秒的片段,把音樂配上反覆修改。”實拍時,寧海強導演展現了他對戰爭片強大的駕馭能力,調了八臺機器同時拍攝且無一穿幫,大大節省了後期製作的時間。黃建新總結,“動用一切方法塑造人物,展現喜怒哀樂,是這部電影創作的核心。”

優秀的劇本和強大的團隊爲《決勝時刻》注入了靈魂,也讓演員有了充分施展的空間。曾多次飾演周恩來的劉勁說:“作爲演員來說,真的是需要一個好劇本,所以這一次要感謝冀平老師創作了人物形象非常鮮明的一個好劇本。”他認爲,片中不只是小人物寫得非常有特點,對領袖人物的塑造更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人物形象有溫度、有情感,觀衆看了以後反響很強烈,領袖人物的另一面在這部戲裏也表現了很多,包括周恩來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但在談判桌下跟張治中是一種兄弟情誼,這種反差表現得特別強烈。我演得很過癮,大家也感覺到這個周恩來和以往的周恩來形象不太一樣,很豐滿。”

在出品人於冬看來,《決勝時刻》有點像當年《建國大業》的姐妹篇,當年創作時的很多遺憾在這一次都彌補了。“尤其是片尾,當修復後的高清彩色4K的開國大典影像首次亮相大銀幕,真實的毛主席的光輝形象出現以後,全場鼓掌!所以我們很有信心這個片子會在今年的國慶檔放映後,引發更廣泛的社會關注和很好的社會效益。”

專家點評

角度獨特、故事豐滿、細節感人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爲,這部影片的敘事節奏控制得非常好,讓觀衆非常容易被代入,“整部影片的觀看過程當中,觀衆都沉浸在一種飽滿的情緒狀態中”。其中,領袖的人民情懷和戰友情懷錶達得非常充分。饒曙光說,自己在看到任弼時拉小提琴向戰友告別的段落時,忍不住掉下了眼淚,“這樣的細節有新鮮感,把幾十年浴血奮戰的戰友情表達到了極致”。他還提到,小人物的塑造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特別是小戰士還有毛主席的女兒,這些人物能夠跟當下的觀衆實現一個有效的對話,使得年輕觀衆不僅僅瞭解了革命歷史,更感受到革命烈士所帶來人性的表達和感動。”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身邊很多年輕觀衆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當時我就覺得這電影成了。這部電影立意很高而表達又平易近人,情感濃郁而又理性深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一川分享了自己的直觀感受,並進一步表示,“影片深度挖掘了北京香山在新中國成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爲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設做到了很重要的奠基作用。我相信這部電影上映之後,雙清別墅和香山會成爲北京文化旅遊一個新的勝地。”

除了立意深刻,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更肯定了影片在藝術上的突破。“以往我們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走過戲劇化、詩意化、多維度、細節化等不同階段,但這部作品又往前推進了一步,它是人物的歷史。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歷史其實是人的歷史,而這部電影就是用藝術的方式,讓一些消失的歷史和人重新在大銀幕上鮮活起來。”在他看來,影片很巧妙地設計了警衛員、播音員、主席的家人以及民主黨派不同個性的人士,爲塑造領袖人物創造了一個真實的空間,提供了讓人物活起來的可能性。此外,尹鴻也肯定了影片在製作上還原歷史的精準把握:“這兩年有些作品過度渲染戰爭場面,但《決勝時刻》在這方面樹立了非常好的標杆,使影片的質感和最後紀錄片的質感毫不違和,營造出真實的歷史感。”

“《決勝時刻》是一部出人意料的電影,一般重大歷史題材都會有波瀾壯闊的宏大敘事和全景描繪,但《決勝時刻》更多的是宏大歷史中的生動切片和壯麗史詩的細節。” 《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注意到,影片的英文名是《毛澤東1949》,“這個譯名很好地體現了它的藝術特點,代表了一種更有溫度的想象,一種更富細節的遐思”。

在細節處理上,《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特別喜歡毛主席幫貼身警衛寫情書、和小女兒抓麻雀、去戲園子看《霸王別姬》等情節,“這些情節生動刻劃了主席作爲一個普通人的兒女情長和人之常情。這種虛實銜接恰到好處天衣無縫,唐國強在塑造上真的是爐火純青。”

20xx《決勝時刻》觀看體會

今日上映的電影《決勝時刻》,給觀衆準備了一個大“彩蛋”——片尾將播放時長4分鐘的開國大典彩色紀實影像。能夠第一次在大熒幕上看到如此超清畫質的珍貴影像,大夥紛紛叫絕,“震撼”“請多排片”。

一個個歷史節點,一頁頁山河變遷。開國大典,新中國滄桑鉅變的起點,深深烙印在國人的集體記憶中。在課本上、在影視作品裏,每每讀到、聽到、看到這一歷史時刻,那份激情與澎湃總會油然而生。而今,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開國領袖的莊嚴宣告依然響徹雲霄,中國人民已經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可以自豪地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道一句,“這盛世如你所願”。

圖片是凝固的歷史,影像是歲月的再現。感動源於鉅變與飛躍,也源於歷史影像帶來的那份真切。其實,對於許多歷史事件,我們是既熟悉又陌生。就拿開國大典來說,我們都知道,對其中的諸多細節也能如數家珍。但這份認知大多來自文字以及珍稀黑白影像,在時間、空間上難免有一些距離感。而這一次,在超清的歷史影像中,凝固的時間重新流動,老一輩革命家們的音容笑貌以及許多歷史細節清晰可見,你我仿若親臨盛事,歷史的豐富、深厚與生動就此展現。

而這一珍貴的“彩蛋”,得之可謂意外。導演黃建新偶然聽聞,在網上看到過開國大典的彩色錄像。爲此其費盡心力、幾經波折,終於在俄羅斯檔案倉庫中,找到了一段4分鐘的開國大典影像。後經修復,膠片宛若新生。這啓示我們,近代以來,限於特定時期的條件,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的記錄和保存難度較大,但這並不意味着一些史料不存在。就現實來看,有不少珍貴的歷史資料或散落民間,或沉寂於國內外的檔案館、圖書館,下番功夫收集挖掘、系統梳理,一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歷史是厚重而沉靜的,但它會因細節的完善而更加豐滿鮮活,會因呈現方式的立體而更加有血有肉。開國大典復原照震撼人心,對我們是啓示也是提醒,“論從史出”,無論是抗戰史、解放戰爭史還是近現代史,我們都應該以更積極的態度去挖掘、保護、利用、記錄相關史料,讓它們更清晰呈現在大衆面前,讓我們的歷史記憶更加真實豐富、栩栩如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