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的觀後感錦集

來源:瑞文範文網 9.16K

該片是一部以第二次國共內戰和朝鮮戰爭爲題材的電影,改編自楊金遠的小說《官司》。下面是一些觀後感,歡迎閱讀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集結號的觀後感錦集

電影集結號觀後感

“看了集結號,我對當年解放戰爭的慘烈有了更深刻的瞭解。穀子地帶領九連執行牽制敵人的任務,依託廢坑道,堅守陣地,打退敵人連續幾次的黑壓壓的進攻,血流成河,腦袋被削、胳膊上天,讓人看到戰爭的慘烈。但團長從佈置任務起就沒有打算給他們吹響撤退的集結號,戰爭就是這樣的無情,在敵衆我寡的困難時刻,需要局部作出犧牲包括以鮮活生命作爲代價時,有時也不得不作出的痛苦決擇。穀子地也明白這一點,以至向團長要什麼給什麼,要不到補充戰鬥員時還要了一個懦弱的“指導員”王金存。

戰爭結束後,穀子地回到浴血的戰場故地,尋找烈士的遺骸和戰友的親屬,卻遭遇了無視這些犧牲的戰士的犧牲價值、不給他們烈士名義的不公正的待遇。穀子地悲天長嘯而又無能爲力,只得把滿腔的怒火與悲愴化爲在別人看來是不可理喻的行動,在煤矸石山上刨呀刨,他要挖出烈士的遺骸來證明“組織不相信”的事實。這裏,我們看到的一個硬漢內心怒火中燒而又無可奈何的內心世界,看到的是對戰友深情和連長責任的準確描述。我們的心也被一鎬一鎬的聲音所震痛。

在幾次對穀子地進行身份甄別時,穀子地都滿懷巨大的委屈,壓制着沖天的火氣。明明是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戰將功臣,在醫院治療時卻被懷疑是敵軍臨時換的服裝而冒充的;好不容易忍辱負重到抗美援朝第一線、到新疆戍邊幹農活,還逃脫不了政治上“組織的不相信”。面對毛頭幹部的居高臨下的審查,這是比戰爭摧殘生命還要痛苦的煎熬,穀子地這個死過好幾回的人,終於爆發了,他舉起椅子怒砸戴着有色眼鏡的那個審查自己的人。我們觀衆的情緒也由憋屈向着叫好轉變,同時也暗暗地爲之着一把汗。

這是在特定的年代裏什麼都可能發生的事。好在結局是大圓滿的,經過那麼多番曲折反覆,跌宕起伏,終於找到了九連這個番號,上級也承認了烈士與穀子地的歷史。這個懸念一直留到最後。

我坐在電視機前,屏住氣在看着,沒有聲響。相信大家都會被此情此景所深深地震撼、深深地感動。而此役僅僅是一場阻擊戰,場面便是如此的悲壯、慘烈,作爲解放戰爭的一個縮影,使我進一步認識到當年的解放戰爭的艱苦卓絕。由此可見,我們新中國的成立、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換來的,我們不由得爲之肅然起敬。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電影集結號觀後感

電影集結號是馮小剛導演的最新力作,戰爭講述瞭解放戰爭時期,九連連長爲掩護大部隊撤離而帶領團隊與敵軍主力作戰的故事。

解放戰爭時期,連長谷子地接到團長命令,要打阻擊戰幫助大部隊撤離,以集結號爲撤退信號。整個連隊打光了,也沒聽到集結號響,穀子地被炮火轟暈在死人堆裏得以生還。之後漫長歲月裏,他尋找原來的隊伍,一是想找到團長說完成任務了,但全連陣亡;二想知道團長到底有沒有吹響集結號。穀子地最後找到的是團長的墳頭。一個司號員告訴穀子地,其實團長從來就沒有打算吹響集結號,原來爲了大部隊的轉移,團長和穀子地的連隊一樣,也是戰爭的犧牲品。穀子地醒悟後,決心挖出全連49個弟兄的遺骸,爲當年陣亡的弟兄們找回“烈士”稱號……

我們應該記住,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由先烈們用鮮血換回來的!也許還有許許多多的烈士們都無法正名,也許還有許許多多的烈士被長埋在一個個舊窯洞裏,但是每一個犧牲的烈士都是永垂不朽,讓我們向他們致以最深沉的默哀,向他們致敬!所以我們要努力讀書,將來爲祖國的建設出一份力,這樣,我們的祖國將來纔不會被侵略,也不會出現集結號中那一幕幕悲慘的嘲了!

電影集結號觀後感

年後,我看了集結號這部電影,看完之後只有四個字的評價:非常震撼!

集結號的內容是這樣一個故事:解放戰爭時期,連長谷子地接到團長命令,要打阻擊戰幫助大部隊撤離,以集結號爲撤退信號,整個連都打光了,也沒聽見集結號響,穀子地也被炮炸暈,在死人堆裏得以生還,之後漫長的歲月裏,他尋找原來隊伍的遺骸……爲追溯他們"烈士"的稱呼而活着……。

首先,我對那些日本人非常痛恨,他們搶奪民糧,殺人放火,後來被八路軍殺死,真是罪有應得,活該!活該!

其次,我對那些英年早逝的英雄們感到痛心,指導員爲救一名小兵被敵人炸成兩半,呂寬溝爲一塊表放棄自己的生命,可惜I惜!

最後,便是對那些英雄能人的欽佩,王金存用最後一口氣炸燬了兩輛敵人坦克,全連人都死了,就剩穀子地一人,還繼續戰鬥,佩服!佩服!

集結號真讓我感動,它告訴我們:只要國家強大,就不會讓別的國家攻擊。

電影集結號觀後感

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對麼?

影片分兩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戰爭慘烈的場面。穀子地連長帶着全連弟兄向陣地進發的時候,他回頭看向身後,鏡頭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帶着全連所有的弟兄走向絕望和死亡,因爲,集結號永遠不會響起。

影片後部分,穀子地無法從失去弟兄的悲慟和陰霾中解脫,他耗其畢生去尋找,盡力彌補失去戰友的遺恨。他悲憤地在團長的墓前哭喊,你們怕被敵軍咬死?我們全連弟兄都被咬死了!他執着的挖着汶河邊的煤礦,試圖挖到戰友的屍骨;他終老在汶河畔,終生守候着他的戰友。

2小時零3分鐘,影片結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想問,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對的?到底是不是該歌頌的?

對於指揮戰略上看,犧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沒有錯的。兵書有云,丟卒保車。這樣能夠保存大部分實力,以贏得最後的勝利。可是,在人性面前,這難道是對的麼?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權利,都有死亡的恐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是多麼的渺小。整個電影,似乎都在對這個進行反思。反思戰爭的殘酷,反思犧牲的價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執着。

穀子地是執着的。他的人生故事在電影前半部分已經基本結束了,從那場戰役後,正如他所說,他的耳朵什麼都聽不見,那集結號的號聲在他耳邊響個不停。他的後半生是他前面慘痛人生的註解。他沒有家庭,沒有妻兒,他只是固執的尋找和回憶,即使是那樣慘痛和悲壯的記憶。

再慘烈的犧牲,只能用烈士稱號和榮譽獎章來衡量,再痛苦的別離,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數來計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着比什麼都好。戰爭是殘酷的,也許這正是影片試圖告訴我們的。

集結號體現了導演和編劇的水準,是國產大片裏能把故事講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編劇劉恆有多牛逼,可以看看電影的原型小說,楊金遠的官司。這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慘不忍睹,連基本的短篇小說敘述手法都成問題,只能勉強稱之爲一篇語句流暢的記敘文。而劉恆從這篇記敘文裏提煉出來的故事,和改編出來的劇本,比原著不知道強到哪裏去了。細心的觀衆可以看一下電影中的對白和細節,“大聲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還有拿到烈士追認文件時,穀子地木然的臉和唯一的一句話:“等等,我得把臉先洗乾淨。”從中能看到點東西,一些國產大片裏不尋常得見的東西。

要說到深度,集結號算不上有深度,太極旗飄揚裏那種錐心刺骨的傷痛和悲情是沒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裏那種對喪失身份的焦慮和壓迫感也沒有多少。穀子地這個人,被塑造成一個完全喪失自我,一心只爲兄弟們存活的軀殼,以極爲簡單的邏輯和堅持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與此同時,他的情感爆發在後半場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這是可以原諒的,完全可以原諒的。誰都能想到,如果把戰爭渲染得再殘酷一些;把穀子地的身份轉變再加強一點,從戰鬥英雄變成叛徒俘虜甚至因此下獄;把結尾去掉,改爲穀子地在紙錢堆裏燒掉追認烈士通知書,最後去汶河邊自殺,可能更爲震撼。不過,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貴的國產地下電影。

雖然是一部商業電影,但是馮小剛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電影。至少戰爭場面裏的中國軍人行動如風,出槍迅捷,可以說得上是很“颯”。要說真有什麼缺陷,那就是太他媽像美軍了,太像兄弟連之巴斯通戰役,那些戰士過於現代,而沒有真正解放戰爭時農村子弟的質樸。可他們都是很鮮活的人,會恐懼,會悲傷,會貪生求活。軍人形象不再是傳統手法裏那種大無畏加點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榮中死去,生前他偷過甘蔗。穀子地槍殺戰俘,單憑這個情節就強於一打國產戰爭片。

在三大導演裏,我還是最欣賞馮小剛。張藝謀在扮演明星,陳凱歌在扮演藝術家,只有馮小剛還是個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聰明,知道往哪裏捅羣衆會笑,往哪裏捅人民會哭。夜宴是他嘗試大片的開始,雖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結號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確的感覺。他懂得如何說好一個故事,能夠找到投錢的大頭,能整合手裏的資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電影。馮小剛極少做90分以上的電影,但是他的幾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擔心他的電影被投名狀擊敗。但是現在看下來,陳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許,集結號所有值得批評的地方,都蘊藏了一種可能性---馮小剛知道應該怎樣,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樣。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裏那麼拍。在這個意義上,在中國拍大片,張導和陳導我們都已經領教過了,真正值得期待的,還只有小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