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6W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葉連平在自己家裏開設英語課堂(後更名爲“留守兒童之家”),免費給周邊孩子補習英語。教學用的書本、用具都是他拿自己的退休金買的。由於他教學態度認真、教學方法得當,補習的學生英語成績提高很快。他那間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擺滿了課桌。後來,吳江鎮政府出錢把他家對門的學校倉庫改建成兩間教室,一間供他上課,一間作爲圖書室。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9篇)

現在,葉連平的“留守兒童之家”裏有4個班級的70多個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語老師和語文老師。他戲稱自己沒有寒暑假、沒有周末,只有“黃金週”。有時,上午補習的孩子還沒離開教室,下午補習的孩子就已經到了,爲了給他們多上一會課,葉連平就坐在教室門口拐角處隨便扒幾口午飯。

批改學生作業是葉連平極爲重視的教學環節。沒課的時候,他早上8點就坐在教室裏,低着頭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也不時提醒記者抓緊時間,“還有好多作業等着批改”。

翻開葉連平批改過的作業本,滿目紅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細緻的修改,也有嚴厲的批評語,還不乏諸如“你用作業本太浪費,而且還有損壞”這樣的親切提醒。被葉連平批改過的作業本,就像是被他塗了“大花臉”,許多孩子就調皮地叫他“大花臉”老師。

在教室的牆上,記者看到,葉連平細心地將每個學生每個單元的學習成績都記錄在紙上,不及格的都用紅筆記錄。“我會定期更新成績記錄,讓孩子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激勵他們更加努力。”葉連平說。

來過“留守兒童之家”的老師都感嘆:這樣的教學任務量,不要說一名90歲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輕教師都難以承受。

20xx年來,葉連平從沒停辦“留守兒童之家”。許多經他輔導的孩子考上大學,甚至出國留學,葉連平欣慰地說:“看着孩子們學習進步,就能感受到豐收的快樂。”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2

每天中午,卜陳學校九年級學生程雨秋在葉連平家吃過午飯後,就到對門的“留守兒童之家”教室裏上自習。

“我家離學校遠,葉老師讓我中午不回家,就在他家吃午飯,可以節省出1個小時時間來學習。”程雨秋告訴記者,她父親因病去世,媽媽平日在周邊打工,供她上學。她希望能用好成績讓媽媽開心,但過去考試成績一直處於班級中下等,尤其是英語總是“拖後腿”。

葉連平了解情況後,不僅積極聯繫愛心人士資助程雨秋,還讓她每週日上午在“留守兒童之家”補習英語。平日中午,葉連平也抽出時間輔導她做作業,講解英語難題。

“葉老師每天供我午飯,一分錢都不收,還給我補習英語,我不能辜負了他的期望。”程雨秋學習十分用功,英語學習突飛猛進,考試總成績保持在班級前5名。

在葉連平家吃“免費午餐”的不只是程雨秋。去年剛剛從卜陳學校畢業的錢龍女,在葉連平家整整免費吃住了3年,直至今年考上了和縣幼兒示範學校。至今,在葉連平家客廳後面,錢龍女睡過的牀上還放着她未帶走的被褥。

“按會考成績是可以上高中的,但選擇上和縣幼兒示範學校,就是想成爲一個像葉老師一樣的好老師。”錢龍女略帶羞澀地說,葉老師讓她感覺當老師挺好的。

多年來,葉連平免費提供吃住的孩子超過了100名。有時候,孩子家長實在過意不去,就送錢或物到葉連平家,但都被他堅決拒絕了。他的理由是:“我一個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不缺錢花,而且我吃什麼就讓孩子吃什麼,並沒有特意準備菜。”

事實上,葉連平對買菜很講究,爲了買到又便宜又好的菜,他有時會騎車到20公里外的鎮上去買。免費辦補習班,還貼錢供午飯,老伴難免不理解。葉連平反問:“都是我的孩子,他們家庭困難,我能不幫一把嗎?”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3

由於受傷未痊癒,綁着腰圍的葉連平站着講課十分吃力。曾經堅持上課不坐、不喝水的葉連平,不得不向孩子們道歉,在講臺後面坐下來繼續上課,不時費力挺直佝僂的腰在黑板上板書。

5年前,葉連平腦出血加腦膜炎,到醫院做手術。按醫囑要住院一個月,但第四天葉連平就急着要出院。結果頭上的手術縫合線還沒拆,他就回到了“留守兒童之家”。還有一次,他做白內障手術,左眼手術,他就睜着右眼上課;右眼手術,他就睜着左眼上課,“一隻眼上課,一節課沒落下”。

“我希望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葉連平說。然而,他放心不下的是,他走了以後,這些孩子誰來管?

葉連平拿出積蓄2萬多元,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於20xx年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基金,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成立至今,獎學金已連續發放了7次,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

“我不在了,基金會仍會正常運行,孩子們仍會受益,可以讓我‘死而不已’”。葉連平高興地說。記者看到,他穿的秋衣袖口和領口處磨出了毛邊,還有不少小破洞。他冬天常穿的棉背心,還是1960年下放時妹夫送的,已經辨別不出原來的顏色了。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葉連平告訴記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後事。百年之後,他會把積蓄捐給葉連平獎學金基金,把遺體捐獻給醫學院,供學生學習解剖。

“不管生命還有多長,我都會沿着當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就忘記頭上有多少白髮了。”葉連平說。

當地人提到葉連平,無不敬佩,贊他爲“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對此,葉連平笑着說:“我充其量不過是個螢火蟲。”

車胤囊螢,終成大家。但願美麗鄉村,能有許多像葉連平一樣的“螢火蟲”。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4

9月10日,是第34個教師節,當日上午,央視媒體攝製組專程來到和縣,採訪報道“爲農村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用責任和堅守詮釋人民教師崇高師德師風”的和縣烏江鎮卜陳村退休教師葉連平。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91歲高齡的葉老一生熱愛教育事業,“癡迷”三尺講臺,傾盡一生心力、財力,自辦“留守兒童之家”,爲農村留守兒童免費提供學習輔導的場所,努力用知識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幫助他們實現人生理想。“平凡中見偉大。”採訪過程中,葉老的事蹟深深感動了央視記者,他們給予葉老極高的評價。

9月10日教師節當晚,時長近6分鐘的葉老事蹟專題在央視新聞頻道播放,令無數教育人和觀衆感動和震撼,全國各大網站相繼轉載,各地網友紛紛跟帖評論點贊,閱讀點擊量逾10萬。

“我希望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站好最後一班崗”“我覺得人生付出越多,越覺得值,越快樂。所以我要爭取長壽,多活幾年,爲孩子們多做點貢獻!”葉老樸實而又豪邁的話語,讓人動容,更讓人敬佩。

據瞭解,現年91歲的葉連平老人,曾被授予“中國好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殊榮,其事蹟曾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文明網、中國新聞網等多家中央媒體以不同形式報道過。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5

女排精神是什麼?女排精神,歸根結底是一種愛國精神,是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更是一種高尚的人文精神,它向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對待生活、對待工作的態度。隨着中國女排重登世界之峯,相信女排精神也一定會給處於不同社會位置之中的中國人帶來更多的啓示與觸動。

就拿這次里約奧運會而言,女排也是一路坎坷、一路艱辛,咬緊牙關、奮力拼搏,最終力挽狂瀾獲得冠軍。中國女排每一步都走的很艱難,每一個球都打的很用力,每一局都贏的很不易,但是女排贏了,女排哭了,女排笑了,笑到最後纔是中國女排,纔是女排精神的完美體現。

中國女排逆風而上,郎教練的那句“什麼也不要想,打好每個球”,再次給我們巨大的啓發,“任憑風浪起、我自不動心”,對體育健兒管用,同時對我們企業也一定管用。只要我們幹部職工統一思想,擁有一顆如如不動的事業心,不爲眼前困難所動,盯住我們企業的每一個“求”,企業何愁不興。在這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時代,女排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們每個人都要從女排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獲得拼搏的動力。創業維艱、守土有責是一種常態,我們都必須具備一股永遠強大的內心定力。面臨困難,絕不退縮,堅持做最好的自己。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6

我們的城市,每天都在發生着細微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背後總有一些默默努力着的人,朱麗華就是其中一個。

1993年,朱麗華當選市政協委員。從此,微微前傾、側着耳朵全神貫注傾聽的朱麗華,成了市兩會會場上一道特殊的風景。

當一名政協委員,意味着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朱麗華對殘疾人方面的問題最有發言權,每年都要深入瞭解和反映他們的願望和要求。

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頒佈,朱麗華髮現其中有一條:“盲人可以免費乘坐市內公共汽車、電車、地鐵、渡船。”

當選市政協委員之後,朱麗華多次遞交提案,讓盲人可以免費乘坐公交車。雙目失明讓她查閱資料和實地瞭解情況都比一般人更困難,但是她從沒有想過放棄。

她首先將想法用盲文記下來,不斷梳理成文,再找人寫下來。她將盲文念出來,還要跟書寫的人解釋。寫成後,她還要一遍遍地聽人念,一遍遍修改,就怕出錯。

在她一次次的堅持下,提案被政府部門和社會大衆重視。在她的穿針引線下,殘疾人的相關民生問題被更加重視。

20xx年7月,市區首批公交“愛心卡”發放。拿到“愛心卡”的朱麗華,長舒了一口氣,心中的大石落下了,“多年來的呼籲與努力,沒有白費。”

實際上,擔任市政協委員以來,她的很多提案都得到了重視。

“我的診所就是我的消息來源。”她時常和來治療的患者聊天,着手收集材料。

一次,有一位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在診所向她反映,學校教師退休後就沒有了特殊教育津貼。按規定,退休教師也應該享受特殊教育津貼。朱麗華將這件事記在了心裏,她撰寫提案,最終讓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

爲了履行好委員職責,她在家人的攙扶下,現場用雙腳檢測城市的盲道,撰寫了關於建立殘疾人無障礙環境建設長效管理機制的提案。爲了提交電子版提案,她還特地買了電腦,自學電腦。

“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盡多少義務。”朱麗華連續五屆擔任市政協委員,每次參加兩會,她的家人就攙扶着她,從會場到賓館,一刻不分離。

參加兩會,別人能夠看材料,記筆記,朱麗華不行。不管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分組討論等,她總全神貫注聆聽,一次就能記住大部分內容。

20多年來,一直如此,“我眼睛看不見,就用心去聽。”

去年,她卸任市政協委員,成了市政協列席委員。身份在變,但初心不變,“我要做愛心傳遞的使者,讓更多需要關懷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7

周秀芳今年已是70歲高齡,10多年前就已從教育崗位上退休。但她人退心不退,一直關心關注着教育事業,特別是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20xx年春節,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到一個朋友講起湖南省漵浦縣北斗溪鎮的教學條件十分艱苦,教學設施十分簡陋,大部分教師都會被艱苦的條件嚇跑,孩子們沒有明亮、寬敞的教室學習,沒有合適的地方鍛鍊,教育力量十分薄弱,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周秀芳在心裏默默地記下了這個事情,並下定決心要去看看山裏的情況和那些孩子。過完年後,周秀芳就隻身跑到千里之外的湖南進行考察,所見所聞令她深感震驚。當時的九溪江鄉(現已合併到北斗溪鎮)只有一萬人口,卻分佈在海拔六百米的大山深處,有些村子連公路也沒有。“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到桐林國小考察的情景。當時正下着雪,三十多個孩子擠在教室裏,即使生了三個爐子,孩子們還是小臉凍得發紅,渾身瑟瑟發抖。”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周秀芳內心最柔軟的那根弦,她決定留下來支教。

漫漫助學之路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來回學校的路坡陡彎急,有恐高症的周秀芳上山下山坐在車上都要閉着眼睛;山上的學校簡單得難以想象,教室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風;山裏的學生住得分散,走訪一個學生都要走半天路,多少次她一回到簡陋的宿舍累得倒頭就睡……但只要看着一張張對知識充滿着渴望的熾熱雙眼,一羣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圍在她身邊甜甜地喊着“周老師”、“周奶奶”,她就覺得她的選擇十分正確,十分值得,她就會覺得非常幸福!

就這樣周老師留在了桐林國小給孩子們上課,她時不時的在朋友圈裏發一些當地教學的真實情況和感受,卻無意引起了在朋友圈的廣泛關注和傳播,大家紛紛點贊,並用實際行動支持周秀芳。當時雖遠在美國洽談業務的張剛,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昔日恩師周秀芳愛心召集後,完成業務就直奔漵浦南站,專程從上海趕到北斗溪去看望周秀芳。

“房子的門都關不住,風一刮裏面冷得刺骨。並且房子看上去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晚上四處都是黑咕隆咚的,看着都害怕。”當張剛看到破爛的校舍、簡陋的課桌椅和落後的教學條件,看到年邁卻毅然選擇在貧困地區支教的老師時,他的靈魂被深深地滌盪了,他當即決定捐資30 餘萬元重建桐林國小,並配齊學校所有的教學設施。去年4月份,桐林弘盛希望國小開始動工了。周老師在當地一邊教書,一邊監督建設進展。“老師的大愛情懷深深感染着我,作爲學生我一定會把這種大愛無疆的精神傳遞下去。”張剛回去之後,把周老師的事蹟在告訴了身邊朋友和大學同學,有感於周老師的無私奉獻,大家決定再在當地捐款建一所希望國小。就這樣,你出5萬,我出10萬,一共湊了35萬元。與當地政府和學校聯繫後,決定修建前進希望國小。去年9月,這兩所三層樓高的希望國小全部建成,學生們全部搬進了新校舍。不僅如此,在張剛和他的交大校友的支持下後來又捐修了撻溪國小和鳳型國小。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8

臺上,盲人中醫師朱麗華講述自己這些年的故事,一件又一件;臺下,黨員幹部感動於情、銘記在心。

“我們福利院兒童護理部照顧的都是一些腦癱、肢體殘缺、智力低下、發育不全的孩子,他們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時精心護理,麗華姐就是爲這樣一羣孩子無怨無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胡惠娟是嘉興市社會福利院兒童護理部主任,在她看來,朱麗華是她和其他福利院工作人員的勇氣和動力,20xx年來,她始終堅守在孤殘兒童服務一線,沒有退縮,“每次想到麗華姐身上那股韌勁、鑽勁、幹勁,我就又有了勇氣和動力,一次次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朱麗華是我的摯友,更是我尊重的大姐。她失去了光明,卻用她的愛與溫暖照亮了許多人前行的路。”市殘聯理事長聞人慶感慨道,這位她身邊的大姐,身殘志堅,心有大愛,樂於奉獻,以自己的模範行動,生動詮釋了紅船旁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朱麗華抹亮了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感動着周圍的每一個人。”

對於即將從浙江大學碩士畢業的朱麗霞來說,朱麗華是她夢想的領路人。20xx年,品學兼優的朱麗霞如願考上了浙江大學。當這個貧寒的家庭爲學費發愁時,朱麗華伸出了援助之手。每年5000元的學費,爲朱麗霞的夢想插上了翅膀,讓她的人生不再低着頭。

“我對朱阿姨的瞭解,始於新聞上對朱阿姨事蹟的描寫。朱阿姨在失去光明的情況下,通過自學,獲得中醫執業資格證書,成爲一名中醫師;在闖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後,爲社會無私奉獻——從爲嘉興現役軍人提供義務推拿服務,到捐資助學行爲變成一種常態,再到創辦私人診所,爲社會服務,這一切,都令我肅然起敬。”朱麗霞動情地說,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因爲一份善舉,有了勝似血緣的關係,也改變了一名優秀寒門學子的人生軌跡。“我知道,張海迪是朱阿姨仰慕已久的人,她對朱阿姨的人生有着重大影響,而今天,我想對朱阿姨說:朱阿姨,您也是我仰慕已久的榜樣!”

“無論前方道路多麼曲折,我必披荊斬棘,闖出美好的未來。”這是對朱麗華的真實寫照,更是我市黨員幹部堅定理想,守好信仰初心的動力所在。

聽着朱麗華的事蹟宣講,現場的黨員幹部們情不自禁地爲她鼓掌、點贊,紛紛表示要向她學習,時刻牢記初心,擔負起責任和使命。

市人大辦公室副主任易太賢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因爲兩次意外雙目失明,重新樹立對生活的勇氣,就足以讓人佩服,後來她參加培訓學技藝,困難可想而知,但她不僅自強,還用大愛捐助了那麼多孩子,爲她的奉獻和大愛致敬,向她學習。”

“朱麗華身殘志堅,她用自己的行動影響着我們,她的精神讓我們深受鼓舞。”聽完朱麗華先進事蹟報告會,海寧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費曉義和桐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範瑜都情不自禁地爲朱麗華鼓起了掌,在她們看來,優秀的浙大學子朱麗霞已經在傳遞朱麗華的信仰和初心了,“這也激勵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去努力克服,斬除荊棘,不把困難當困難,堅定理想,不斷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聽了朱麗華的事蹟報告,真正體會到了一個紅船旁的特殊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和人生境界。初心如磐,‘心燈’長明。”嘉報集團黨委委員張淵學感慨萬千,他感受到了朱麗華在人生道路上寫就的滿滿的自強不息、無私奉獻、樂於助人,“心中有信仰,光明在心裏,落實在行動,她的先進事蹟值得我們廣大新聞工作者學習。”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9

這幾天,在押人員王某病情有些變化,毛卓雲也變得更操心起來。爲了穩定他的情緒,毛卓雲花了一番周折,找到了王某的母親。

用情感來關懷這些患病的在押人員,這是毛卓雲20xx年來一以貫之的做法。考慮到管教民警的安全,看守所給他們配備了手套、防護服等設備,但毛卓雲從來不用。他覺得戴手套穿防護服,會使他和艾滋病在押人員距離遠了。“就像父母對待子女,老師對待學生,醫生對待病人。從身體上,心理上關心他們,反而促進他們配合。”

坦誠相待這些患病的在押人員,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背後的危險也是無處不在。眼前這疊厚厚的筆記本里,毛卓雲記錄下了一次次驚心動魄的瞬間。

豁出去幹,這是毛卓雲20xx年軍旅生涯歷練出來的氣質。20xx年,看守所艾滋病監區成立,面對這樣一個很多人眼裏爲之色變、而且還是最普通基層民警的崗位,從部隊副營級幹部轉業的毛卓雲二話沒說攬了過來。毛卓雲希望從軍十幾年轉業回來,能做出一些事業,做出一些成績,而在最艱苦最危險的崗位上,更能做出一番事業。

在平凡的崗位,展現自己的責任與擔當,毛卓雲說,20xx年來,他送走了一批批在押人員,這些人在離開後,都不忘給他寫信,而信中對他的稱呼不是生硬的“毛管教”、“毛警官”,而是“毛老師”、“毛校長”,甚至“毛爸爸”這樣的溫暖的字眼。

毛卓雲自勉,一定要繼續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退伍軍人“退伍不褪色”優良傳統,做好每件事,管好每個人,這就是我本職工作崗位的初心和使命。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日前,央視網公佈“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名單,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已故退休職工王婭作爲天津市和國家電網公司唯一代表成功入圍。20xx年1月31日前,“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接受公衆投票,市民可以到“央視網”爲“中國好人”王婭投上寶貴的選票。

除王婭之外,“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還包括中國女排、四川森林消防員、曾任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顧方舟、戰鬥英雄張富清、獲得國家榮譽稱號勳章的樊錦詩等20名候選者。

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已故退休職工王婭用生命做慈善,畢生捐資助學,事蹟質樸無華,傳遞了無私忘我、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是國家電網公司系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榜樣,是新時代“普通人慈善”的典型代表,是“用生命之光點亮寒門學子求學之路”的最美國網人,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德向善、大愛無聲的傳統美德,生動反映了國家電網員工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風貌。她的先進事蹟在中央及地方新聞媒體、網站、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自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傳遍大江南北,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產生強烈反響,被譽爲“中國最溫暖的樣子”。在20xx年第一期“中國好人榜”中,王婭名列榜首;今年5月,王婭當選天津市第六屆道德模範;9月,王婭獲評天津市“慈善之星”。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老校長名叫杜嵐,是一位巾幗英雄,她有着傳奇的一生。自從1936年執教澳門濠江中學,杜嵐就決意爲澳門的愛國教育事業貢獻一切,決心將濠江中學改造成爲一所以愛國主義爲宗旨、以勞工子弟爲主要培養對象的新型學校。在學校最困難的時候,杜嵐夫婦連結婚戒指都典當了出去,也絲毫沒有動搖辦學意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那天,時任澳門濠江中學校長的杜嵐帶着一臺收音機,早早便來到學校。下午3時,當五星紅旗在北京升起時,伴隨着收音機裏播放的來自天安門的國歌,杜嵐老校長帶領着全校師生在濠江中學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那個時候澳門還沒有迴歸祖國的懷抱,升旗本身帶有巨大的阻力。面對澳葡當局的百般刁難,杜嵐老校長理直氣壯地說:“我是一箇中國人,新中國的成立,我們的國旗,我們要升起!”澳葡官員自知理虧,但也只答允升掛一天,而在杜嵐老校長和全校師生的堅持下,五星紅旗最終在濠江中學、在澳門上空高高飄揚了整整三天。從此以後, 濠江中學每年校慶和十一國慶日都要舉行隆重的升國旗儀式, 70年來從未間斷。

爲了能在這一天準時升起這面五星紅旗, 杜嵐校長在幾個月以前就派人到內地聯繫此事並訂購五星紅旗。同時爲了不影響按時升國旗, 杜校長甚至請人給五星紅旗拍照,並以照片爲樣板, 買了10 多米紅布, 自己親手製作,後來這面五星紅旗還曾被展示在濠江中學的榮譽室裏。

杜嵐老校長多年不改赤子情懷。1999年12月20日,澳門迴歸祖國的那天清晨,已經87歲高齡的杜嵐老校長平時走路還需要拄着柺杖,而在升旗時,她把柺杖一擱,徑直走向升旗臺,興奮地親自拉動滑輪升起國旗,和孩子們一起迎來了澳門特別行政區陽光燦爛的第一天。澳門終於迴歸祖國懷抱,老人終於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她滿懷激動地作詩道:“兩情一國創新,又賴羣賢齊獻謀。昌盛繁榮應有待,故園可藉已無憂。”這其中飽含了她對澳門與祖國光明未來的無限暢想。20xx年,享年101歲的杜嵐老校長離開了我們。但是她的故事和精神一直流傳着,成爲一代代澳門學子寶貴的愛國課。從1949年到現在的70年間,這一課從未中斷。

杜嵐老校長一生奉獻於教育事業,她對祖國母親的愛則爲此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內地改革開放之初,面對澳門與內地交流時的語言障礙,杜嵐老校長從內地請來優秀教師,並要求學生們在課堂上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就這樣,濠江中學成爲在澳門率先推廣普通話的學校。杜嵐老校長曾在演講中說道:“今天我們所提倡的愛國主義教育是現實的,是國際性的,我們要使大家認識到今天的人民中國纔是自己的國家,纔是可愛的,纔是有前途的。”

杜嵐老校長總說她做的是陽光下最有意義的工作,而她確實也像陽光一樣照亮了千千萬萬澳門學子和教育工作者。直到88歲,她才放心傳遞手中的接力棒。現任澳門濠江中學校長的尤端陽是杜嵐老校長的接班人,也是她的女婿。尤校長繼承了杜嵐老校長的教育理念,他將杜嵐老校長的故事寫進了濠江中學的校史讀本,作爲開學第一課教給孩子們。在澳門迴歸後的20xx年裏,濠江中學每逢週一都舉行升旗儀式。愛國情懷也融入到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會學習國旗、國徽、國歌的知識,堅持學習並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如今74歲的尤校長依然堅守在講臺給孩子們上書法課,他說:“雖然我74歲了,但相比杜嵐老校長(致力於教育事業到88歲),我還很年輕。”杜嵐老校長用自己的行動給一代又一代的澳門學子上了最寶貴的開學第一課,尤校長又將這堂生動的愛國教育課繼續發揚光大。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從甘肅返回天津後,王婭即將面臨接下來的治療。與病魔抗爭的過程痛苦而漫長,半年多的時間、四個療程的化療,1米6左右的王婭體重驟減到70斤左右,頭髮大量脫落。就在醫生爲她會診下個療程的治療方案時,王婭卻決定:停止昂貴的化療治療,用節省下來的錢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

王婭冷靜地說:“我產生耐藥性挺快的,第四個療程結束了,藥效在逐漸降低,而副作用在一次次的化療中在疊加。我越來越沒勁兒,越來越吃不下東西。放療時間又長,又痛苦,效果又不見得好,最後我想了想,放棄了。”

在生命倒計時之際,王婭心中牽掛的是那些西部的孩子。此時,她還要完成一個未了的心願,那就是捐出自己的房子。幾經努力,生前捐贈終於成功辦理,王婭70平米的住房,在她生前就贈予給了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這也是她唯一的一套房子。有人勸她,病魔無情,要留下足夠的治療費用。可王婭總是說,自己有錢,別擔心,可實際上,她連救命的藥都嫌貴。從醫院回到家裏,王婭的進食開始困難,需要輸營養液維持。

除了在生前捐房助學,王婭還簽署了遺體捐獻協議,連僅有的軀體也奉獻給醫學事業。

傾盡畢生積蓄與房產捐資助學,她用生命之火點,亮貧困學子求學路。如果說,總有一種力量讓人淚流滿面,王婭傳遞的就是這種力量,她用愛照亮了更多人的心靈,喚起更多人的良善之舉。如今,“王婭精神”的火種在津城越來越旺……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71歲的周秀芳是李惠利國小一名退休老師。20xx年,她懷揣支教夢想,不遠千里,從寧波前往湖南漵浦山區支教助學,用大愛情懷爲山區孩子點燃了夢想之燈,爲山區脫貧架起了愛心之橋。3年多時間,周秀芳累計發動愛心人士近萬人,在漵浦山區捐建希望國小22所,已落成16所,讓近400名寒門學子得到結對幫扶,捐建學校和捐贈助學款物累計達20xx餘萬元,助學之餘,她還積極爲山區脫貧努力奔走。爲進一步推進東西部精準扶貧,她遠赴延邊成立周秀芳愛心驛站,引導社會幫扶資源向延吉、和龍集聚。

周秀芳的感人事蹟在寧波、湖南、延邊等地引發了熱烈反響,光明日報、新華社、人民網、央廣、浙江日報、湖南日報等幾十家主流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周秀芳先後獲評“20xx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人物、“最美寧波人”、“浙江好人”、湖南省“最美湘女”等稱號,成功入選20xx年6月“中國好人榜”。

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以及浙江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寧波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萬亞偉,寧波市委常委、原鄞州區委書記胡軍等兩地省、市領導高度重視,並相繼作出重要批示。20xx年9月12日,寧波市委常委、鄞州區委書記褚銀良作出批示,要求學習周秀芳的先進事蹟。

《決定》要求,學習她愛崗敬業、退而不休的園丁風範。在漵浦教育界和廣大山區村民中,“支教奶奶”——周老師代表了教師職業的一種精神高度。學習周秀芳,就是要學習她愛崗敬業、退而不休的園丁風範,把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融入到生命之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決定》要求,學習她樂於奉獻、踐行公益的高尚品德。她堅持無私奉獻、快樂公益的人生格言,通過給貧困學子購買學習和生活用品,資助貧困家庭、患病的孩子,率先爲村裏修路捐款等事蹟,將“支教奶奶”樸實、平凡而又偉大的形象詮釋得淋漓盡致。學習周秀芳,就是要學習她樂於奉獻、踐行公益的高尚品德,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讓志願公益成爲一種生活習慣。

《決定》要求,學習她牽線搭橋、匯聚愛心的燈塔精神。從最初的學生羣體,到後來的多個愛心團隊,到相關部門發動的愛心力量,再到5000多名愛心人士網上衆籌,一所所希望國小在周秀芳的牽線搭橋中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追隨周秀芳的腳步,推動愛從點的閃光演化成線的延伸和麪的擴展。學習周秀芳,就是要學習她牽線搭橋、匯聚愛心的燈塔精神,以大愛的精神和行動,爲“愛心寧波”、“義鄉鄞州”代言。

《決定》要求,學習她勇於嘗試、科學扶貧的大愛情懷。周秀芳以愛心支教爲支點,主動創新,大膽實踐,積極推動東西部扶貧戰略協作多點實施、多領域發展。發揮周秀芳愛心品牌的影響力、號召力,在延邊成立周秀芳愛心驛站,引導社會幫扶資源向延吉、和龍集聚,走出了一條全新的精準扶貧創新之路。學習周秀芳,就要學習她勇於嘗試、科學扶貧的大愛情懷,積極投身對口扶貧、精準扶貧,廣泛發動社會參與,進一步推動東西部扶貧協作深入開展。

《決定》指出,周秀芳以忘我的堅守和付出,生動詮釋了“義鄉鄞州”的精神,以大愛的精神和行動,充分展現了鄞州人善義、信義、仁義的精神品格,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教材,是弘揚社會道德風尚、推進東西部精準結對扶貧的身邊榜樣。全區廣大幹部羣衆要積極行動起來,認真組織、精心安排、廣泛參與,充分運用各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迅速掀起向周秀芳學習的熱潮。要把學習活動與全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與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結合起來,與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結合起來,與大力實施“六大專項行動”結合起來,真正讓廣大幹部羣衆在學習活動中受到教育、觸動思想、提升境界,進一步提振精氣神、錘鍊好作風、展現新作爲,爲加快建設都市核心區、打造品質新鄞州而努力奮鬥!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一個人可以沒有視力,但不可以沒有事業。我叫朱麗華,是一名盲人黨員,也是嘉興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師。

我本來和大家一樣,生活在五彩繽紛的明媚世界裏,兩次不幸的意外,把我從光明推到漆黑無邊的聽覺世界,那年我還沒滿20歲。1983年海迪姐姐的一場報告如一盞明燈點亮了我的人生,給了我重生的勇氣和信心。

掌握推拿治療的方法是我夢想的啓航。我於1985年被嘉興市民政局選送到浙江省舉辦的第一屆盲人中醫推拿培訓班學習。盲人離開了家庭,在生活中有諸多不便,學盲文和推拿技術更是困難重重。一年後,我學成歸來被分配到市社會福利院醫務室工作。在工作中我邊學習邊實踐,掌握了推拿治療的方法,由中醫士晉升爲中醫師。

1990年1月份,一名腦癱患兒突然抽筋,我一把將孩子抱住。孩子沒有摔倒,我卻因急性扭傷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站不起來了。住院一個月,剛剛回到家,福利院吳院長趕到我家,說有20個從全國各地過來的腦癱患兒正在等我治療。我媽在後面含着眼淚跟我說:“你要當心身體啊!”

從事推拿至今,我治療患者累計22萬多人次。我治療的308例腦癱患兒總有效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還有25例小兒哮喘病人被我治癒。

創辦好自己的診所是我夢想的放飛。20xx年,機關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後,我所在的診所也轉制了,從此我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從開始的只有我一個人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十多個人。診所雖小,卻也是醫保定點單位,還是市區96345的第一批加盟企業。

積極投身公益事業是我夢想的傳遞。我覺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盡多少義務。至今我已累計帶過盲人徒弟、學生100餘人。從1989年至今,我爲3000多人次軍人義務治傷療傷,表達嘉興市民對軍人的崇敬之心。

我的資金是有限的,但我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到無限的愛心中去。1990年,在全市開展的第一次“我爲南湖增光輝”活動中,我捐出了兩個月的工資;20xx年,在全市開展的第二次“我爲南湖增光輝”活動中,我交納了1萬元“特殊黨費”。20xx年汶川地震時,先後4次捐款20xx多元后又交納“特殊黨費”10萬元。我通過嘉興市政協、市紅十字會、市慈善總會、市總工會、市婦聯、市殘聯、市關工委、南湖晚報等單位,除了結對嘉興本地的貧困學子外,還結對了龍泉、松陽等地的貧困學生。

前不久,有同志給我統計了一下,說我的資助榜單上已資助了貧困學生480多人次,捐款數額333萬元。再窮不能窮教育,生活上只要我儘量節省一點,一年下來也能多資助幾名貧困學生。

雖然我失去了光明,但我得到了很多。20xx年,由省、市殘聯推薦,我被評爲“全國自強模範”,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的接見。我還獲得過“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鋒”“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道德模範”等榮譽。

作爲南湖旁的黨員,當我在中共一大會址重溫誓詞、在南湖紅船旁回首歷史時,1994年入黨時的一幕就回放心頭。我承諾,既然進了黨的門,就要做好黨的人,愛崗敬業在診所,樂於奉獻在社會,活着從醫幾十年,死後器官捐醫學,我願骨灰撒大海,不佔人間一寸土,將把此生獻祖國。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20xx年5月,市看守所前後共收押十幾名涼山籍人員,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低,最高的讀到國中二年級,有5人是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的純文盲。毛卓云爲此專門購置了紙筆,自制了識字卡片,把監室變成了教室。

開班一段時間後,班裏不識字的“付同學”學會了寫作文:“毛警官的話猶如清風一樣,驅走了我心中的陰霾,像雨露一樣滋潤着我乾枯的心田……”

在押人員陳某在擦牀板時不小心木屑扎進了手指,疼痛不已,居然哭了起來。

毛卓雲瞭解情況後,便拿了膠帶,想用膠帶把木刺粘出來,但沒效果,費勁周折終於將木刺拔出來了,流了不少血。毛卓雲用酒精棉球幫他止住了血,陳某看看沒事了,開心地笑了起來,說了一句“謝謝,毛爸爸!”毛卓雲當時還沒反應過來,自己咋成了“爸爸”,事後一想,可能是他缺少關愛的原因吧。

即便離開了看守所,在押人員也願意和毛卓雲保持聯繫,“毛管教說了,有困難隨時找他”。

毛卓雲曾經管教過的一名在押人員,回顧其自身經歷在監獄中寫了一本書《假如時光倒流》:“毀掉了我原本幸福的家庭,讓我從一個正義使者變成了惡魔的化身,惡魔最終並沒有走向毀滅,而是選擇了新生,多虧毛警官。”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與孔子“對話”的習慣,維吾爾族女孩希爾娜依·麥麥提已經保持了6年。

每天早操前,她都要面對校園裏一尊3米高的孔子像鞠躬三次,認真地朗誦一段愛國誓詞。周而復始的儀式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名言已開始影響希爾娜依的學習生活。有一次,遠赴幾千公里以外參加夏令營時,她參觀了“夢想中的孔廟和孔子像”,也發現了她所生活的鄉村以外“更大的世界”。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前進鎮國家通用語言國小,希爾娜依快國小畢業了,她最大的願望是考進“疆內國中班”,走出農村到大城市接受教育。連續多年超過80%的“疆內國中班”錄取率,讓這所國小的名氣越來越大。

每到開學季,周邊村子、鄉鎮甚至縣城的維吾爾族老百姓紛紛帶着孩子在校門口等待入學報名,儘管附近有免費的公立國小,但一些人寧願掏一些學費也要讓孩子上這所國小。

20xx年,庫爾班·尼亞孜拿出積蓄在家鄉前進鎮(原依麻木鎮)辦學,鎮裏99.5%的人口是維吾爾族,絕大多數不會說國家通用語言,辦學初期有不少質疑聲甚至各種阻擾,但庫爾班·尼亞孜堅持了下來。他堅信:只有語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語言通,就能心靈通。

20xx年年底,庫爾班·尼亞孜成爲全國100名“改革先鋒”之一,獲得“民族團結進步的踐行者”榮譽稱號。

一路走來,庫爾班·尼亞孜和他的這所國小經歷了不少困難。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從20xx年辦‘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到現在,我沒有向學生收過一分錢。”“爲什麼不收?”“在物質生活上我低水平,在精神生活上我高標準,這是我一直堅守的原則。”“但是掙一點錢沒有壞處啊!”“你說這個錢能夠解決任何問題嗎,我認爲不能,我拿着國家的工資、吃着國家的糧,我不能再跟國家、跟政府、跟組織要賬,我要把省下來的錢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這段對話是前不久央視《面對面》著名主持人董倩採訪葉連平時的實錄。“時間對我來說太寶貴了,我都92歲了,還能活幾天啊,我就是舍下這條老命,也報答不完黨對我的恩情吶!”9月2日的採訪中,葉連平飽含深情地對記者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中去!”

“加入黨組織,實現我人生最大夢想”

1920xx年,葉連平出生于山東青島。青少年時代的葉連平在南京當了一名勤雜工,聰明好學的葉連平有幸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後經人介紹,他來到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一個叫“卜陳”的小村,成了村裏的“豬倌”。因爲村裏一位代課老師考上大學,他被鄉里舉薦爲該村國小語文代課教師,每個月36元錢,這一干就是幾十年。因爲工作成績突出,葉連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宣誓的那天晚上,這個連大山也壓不垮的老人第一次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我終於如願以償加入了黨組織,我要把自己剩下的日子全部交給黨,交給講臺,交給鄉村的孩子們!”葉連平暗自發誓。

退休後的20xx年間,學校哪位老師有事情請假了,葉連平都主動代課,充當“替補”教師。那20xx年,和縣哪所學校缺少老師,他都樂此不疲上門爲孩子們上課,短的幾個月,長的幾年。

辛苦的付出,讓葉連平榮獲了“全國中國小德育先進工作者”“省道德模範”“省優秀共產黨員”“中國好人”等多項榮譽和獎勵。他把組織上獎勵給自己的獎金,要麼用於學校栽植樹苗、修築旗杆、購置二手風琴、安裝電燈、添置運動器械,要麼爲老師們購買保溫桶、毛巾、肥皂、臉盆等日常生活用品,葉連平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他的助人爲樂精神贏得了大家的無比尊敬。

不忘初心,創辦“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葉連平生活的卜陳村,比鄰長江,地處省道。20xx年左右,村裏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每年暑假,頑皮的孩子們在省道邊上打鬧嬉戲,爬樹逮鳥,極易誘發安全事故。葉連平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我是共產黨員,又是退休的人民教師,我有責任和義務看護這些孩子呀!”葉連平說幹就幹,他將自己30多平方米的房間收拾出來,創辦和縣關工委首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爲孩子們免費提供學習場所,義務教學,分文不收。從20xx年至今,葉連平創辦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共義務輔導留守兒童1000餘名。

因爲看到孩子們學習成績進步快,他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孩子越聚越多,本村的、鄰村的,甚至連南京浦口橋林國小的孩子也送來了。

有的孩子因爲住家比較遠,來回不方便,葉連平就讓孩子們吃住在自家裏。現已工作的洪瑞瑞同學爸爸去世得早,媽媽又遠走他鄉,年邁的爺爺難以撫養洪瑞瑞,葉連平知道後就讓她吃住在自己家裏,這一住就是兩年多。國中畢業後,葉連平將其送到馬鞍山幼兒師範學校讀書,並墊付了1950元的學雜費。此後,葉連平還通過烏江鎮婦聯爲洪瑞瑞聯繫了烏江工業園振海重工企業負責人,解決了洪瑞瑞五年制大專的學費。

剛開始,老伴並不理解葉連平的舉動,她認爲葉連平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難以承擔如此重負。上課不收費也就罷了,還讓孩子們吃住在家裏,一文不收,這不是“老二百五”嗎?!可看到丈夫無微不至地照顧這些留守孩子,老伴還是被他的助人爲樂精神感動了,並默默地配合丈夫的工作。

20xx年間,葉連平輔導過多少孩子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但幫扶過的孩子有多少人考上大學,成爲國家有用人才,他一個也忘不掉,每每說到這些有出息的孩子,葉連平臉上總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對自己“摳門”,對孩子們卻非常捨得

“共產黨員的標準是什麼,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啊!”葉連平說。

20xx年,葉連平拿出2.1萬元退休金,連同烏江鎮政府和社會捐贈,成立了葉連平獎學基金,獎勵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和資助家庭貧困的孩子。

基金成立8年來,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他又陸續投入5萬元。至今共發放了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42名留守兒童。

每年葉連平還要自掏腰包組織留守兒童開展夏令營活動,帶領孩子們參觀學習。安徽省科技館、安徽博物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讓學生親眼看看,比上課講多少遍印象都要深刻!”“老師的工作,絕不止在三尺講臺上。教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主要的!”葉連平說,走出去教育,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科學文化素養,還孕育了孩子們的家國情懷。

每年暑假,葉連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吸引了從省內外來的大學生支教團,他們在此開展暑期課外輔導活動,將七彩課堂搬進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豐富了孩子們的暑假生活,葉連平也自始至終全力爲大學生支教團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爲了讓有限的資金髮揮出更大的作用,葉連平省吃儉用。前兩年,他出行全靠自行車,每次都要騎車到離家7公里外的鎮上買菜,因爲那裏的菜便宜。到南京給孩子們買學習資料,他就把自行車騎到好幾公里外的公交車站,再乘大巴趕往目的地。之所以這樣做全都是爲了節約開支,把省下的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葉連平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裏,室內擺設陳舊,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穿着也極其樸素,至今仍穿着破舊的襯衣和帶有補丁的褲子。

發揮餘熱,當好“宣傳員”“戰鬥員”

在通往葉連平創辦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路口,一塊黑板報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個黑板報是葉連平20xx年前創辦的,黑板報上書寫的大都是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內、國際新聞,從此經過的村民不時地停下腳步駐足閱讀。

“從這塊黑板報上,我們瞭解到了許多天下大事,內容很豐富!”村民劉福林說,這要感謝葉老師給他們提供了一處瞭解外界的窗口!

採訪中,烏江鎮卜陳學校校長居平樹介紹說,葉老師堅持20xx年爲村民辦黑板報,寒來暑往,從不間斷,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他是我們身邊最生動的教材,黨員幹部學習的楷模!”

20xx年來,葉連平在教學之餘發揮餘熱,積極給有關單位作宣講報告,他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警營,樂此不疲給黨員幹部和企業員工宣講黨的奮鬥歷程,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宣傳員”“戰鬥員”作用。

20xx年,葉連平被上級評爲“三感人物”,獲獎金1000元,他把獎金全部用於“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購買課外讀物。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要嚴格按照新時代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不已。”葉連平說,“我希望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牀上!”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8

9月7日上午,馬鞍山市首位全國道德模範葉連平載譽回到和縣烏江鎮卜陳村,副縣長王竹梅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前來迎接,並送上鮮花表示祝賀。

回到家鄉的葉連平並沒有直接回家,

而是來到了“留守兒童之家”,

在這間教室裏,

他和大家分享了

此次去北京領獎過程中的所見所感。

葉連平表示,

這次北京之行讓他收穫頗豐,

近距離接觸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道德模範,

深刻感受到了榜樣的力量。

全國道德模範葉連平:

“我的收穫可以說是空腹而去,滿載而歸,我能看到,我能聽到,而且我跟他們直接面對面,表示了我對他們的崇敬,那個盛大的會議,從上到下,大家都感覺到受益匪淺。”

2022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9

1986年,從新疆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庫爾班·尼亞孜成爲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教師。上世紀90年代,跟隨着“下海潮”,庫爾班·尼亞孜停薪留職到內地做生意,因爲沒有語言障礙,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庫爾班·尼亞孜看到種種新氣象:人們思想觀念開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別勤奮、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視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進。他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新疆和這些地區在發展上的差距?”

後來,庫爾班·尼亞孜回到家鄉烏什縣伊麻木鄉(20xx年4月,伊麻木鄉撤鄉設鎮),經營一家藥店。小鎮人口2 . 7萬人,絕大多數是維吾爾族。由於地處偏遠,絕大多數羣衆不懂國家通用語言,鄉親們出去務工、做生意非常困難。

一天,一位老人帶着孫女到藥店買藥,庫爾班·尼亞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訴老人如何治療。誰知老人卻斥責他:“我的孩子長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詛咒才變成這樣。”

類似的事情見得多了,庫爾班·尼亞孜深刻地意識到,打針吃藥只能解除身體上的病痛,卻治不了精神的匱乏和思想的落後,他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來改變這種狀態。

“語言不通是制約少數民族羣衆接受更高層次教育、融入現代文明的一大障礙,也容易讓宗教極端思想鑽空子。”庫爾班·尼亞孜說,讓孩子們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就等於爲他們搭建一座通向現代文明的橋樑。於是,他決定在家鄉開辦一所國家通用語言學校。

20xx年5月,庫爾班·尼亞孜拿出60萬元積蓄,在家鄉創辦了一所國家通用語言幼兒園,並從附近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請來了漢族教師。庫爾班·尼亞孜帶着老師挨家挨戶做動員,一遍一遍給維吾爾族老鄉講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誠意打動,答應讓孩子試試。他們走村串戶,總算動員了80多個孩子來報名。

一年後,幼兒園的孩子們畢業了。看到孩子們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能說一口比較流利的國家通用語言,庫爾班·尼亞孜看到了希望,又順勢開辦了國小。

20xx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學校已經從創辦初期的2個班80多名學生髮展到現在的11個班600多名在校生。學校累計培養了九屆共計600多名國小畢業生。其中,450多人考上內初班。20xx年,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穆薩·圖爾貢,以701分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成爲烏什縣第一個被清華大學錄取的學生。現在,不僅是依麻木鎮,連縣城甚至外縣的家長,都排着隊想把孩子送到庫爾班·尼亞孜開辦的的學校上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