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心得體會(精選2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1W

國學心得體會 篇1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百花園中一朵怒放的齊葩.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風靡文壇,故事流傳,廣及民間,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雅俗共賞.如此之宏著怎一個"夢"字解決呢 不錯,《西遊記》它的藝術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內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這兒,我只從弗洛伊德的"夢"論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解析《西遊記》.

國學心得體會(精選27篇)

爲了能使《西遊記》的創作與夢聯繫上,我們先來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創立初期,由於他得天獨厚的文學素養,他選擇了與"語言"有密切聯繫的"談療法"來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來,精神病人被封閉壓抑了的內心障礙,可以經由語言交談而得以宣泄或淨化.可見,精神分析學說在初期階段就與文學理論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重視,考察病人的語言反應到對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語誤,筆誤,讀誤的心裏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與作家的文學創作現象聯繫到一起了.這種聯繫實際上在標誌着精神分析學說誕生的《夢的解析》(1900)一書中已顯出端倪.

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學創作上來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將作家與精神病患者聯繫在一起,而這一聯繫的橋樑就是"夢".弗洛伊德認爲,作家的寫作也是在做夢,只不過是在非睡夢狀態下作夢,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內心無意識本能的變形顯現,慾望的替代滿足.我們往往會說自己作的夢是混亂,荒謬的,完全是一種變了形的東西.

國學心得體會 篇2

前幾周,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學國學的講座。聽了以後增加了我更多的課外知識。

主講師是英子老師,她1987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是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協會副會長。她曾經獲得過兩屆冰心獎大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她已經出版20多部童話、科普故事、小說等。還有一些童話已經被載入到教科書裏了。她給我們講了中國第一首民謠叫《擊壤歌》;這首民謠產生於堯帝時期,表現了堯帝時期的農民的無憂無慮的生活。然後又講了中國第一首文人詩歌《彈歌》。中國的第一首國歌《卿雲歌》,中國的第一首臣子爲帝王唱的歌《八伯歌》;還有古代的學生上課用的第一本教科書《詩經》。

通過了這一次的學國學的講座是我受益匪淺。豐富了我的閱歷。讓我明白了國學大致分爲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爲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爲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爲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爲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爲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爲國小、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這一次講座真是讓我長了不少見識。希望學校能多開幾次這樣的長知識的講座。

國學心得體會 篇3

對於從前的我來說,感覺國學有陽春白雪的味道,似乎是雅堂之事,是飽讀詩書者的功課,在大師們口中筆下舞蹈,高不可攀。如今,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感覺國學不僅在廟堂上生輝,在民間照樣閃光。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爲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聖賢的經典爲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時,外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這種以國學爲基礎的教育,爲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國能臣。然而現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對於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其實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這些道理也都寫在國學裏面,讓現代人可以瞭解祖先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讓現代人在浮躁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與幸福之本。

互聯網,手機,汽車等現代工具讓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功利。現代化提高了國人的生活節奏,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帶給人們快樂,反而帶給人們更大的壓力。是高科技的錯嗎?我想不是,人類要進步,社會要發展,必定要進入現代化。當人們的心靈面對這煩躁的社會,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心中少了那份寧靜與自在。當大家只是以物質爲基礎,而精神上卻一片荒蕪時,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是我們該靜下心來,研讀下我們聖賢的教誨時候了。

讀讀這些經典的語句就知道,“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關於學習,事業,人生的簡單而深刻的道理我們祖先早就歸納在國學中了,而且到現代業一樣的適用,不僅現在而且在以後綿長的歲月裏也一樣適用。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讓這些指導我們人生的哲理從我們身邊白白溜走,然後還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別人。

看到社會上的人可以越來越多的讀國學,瞭解國學,這是社會的進步,讓我們一起爲弘揚國學而努力。

國學心得體會 篇4

讀了《國學經典》有感_200字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記錄來,就成了一本本的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底蘊豐富,蘊藏豐富的爲人處事的經驗和道理,其思想內涵的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

作爲儒家所謂的“五常”。

就拿“五常”中的智來說吧。

“仁、義、禮、智、信”是爲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繫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過無礙。

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啓新的智慧。

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就像《愚蠢的狼》這篇文章講述的一樣:愚蠢者總會被聰明着戰勝。

這就如同聰明者總會騙的了愚蠢。

因此,現在就要努力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使自己變的更聰明!讀國學經典《論語》有感_300字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麼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

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

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這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讚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爲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平時在班裏,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誦讀了《論語》,多學學裏面爲人處世的道理。

你呢,要不一起來吧!國學經典之《三國演義》讀後感_1100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長江岸邊,在神州大地上,在20__年前的中國,這片神聖的土地經歷了什麼呢?三國時期。

雖然民不聊生,卻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卻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蹟、這個年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就像血液是熱的,更是充滿色彩的。

我從小就看三國,6歲時,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無味的書擺在了我的書架上,懷着充滿希望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鑽進了這本充滿魔力的書,直到現在,我還在研究三國。

這本書記載的是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羣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

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沒有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

個個秣兵厲馬,個個雄心勃勃,都想成爲最終的霸主。

特別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老大,都有無數的兵馬,無限的魅力,打來打去,一場仗打了八十多年後,終於決出了勝負,勝者不是魏、蜀、吳,而是新的勢力晉,這個搞笑的結局爲三國畫上了“!”,或是個“?”。

三國時期,不僅有血肉橫飛,猛將如雲的戰場,還有在戰場後方,無數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戰場”。

有像呂布、趙雲這樣的猛將,有像諸葛亮、周瑜這樣的不用刀槍卻勝過刀槍的謀士。

更有像劉備、曹操這樣的王者。

從這些英雄與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世界個個王者最終的目標無非是當上皇上,他們充滿野心,自以爲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後卻誰也沒能得逞。

做人就不要這樣,野心越大,輸得就越慘。

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實的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如果一口吃個胖子是絕對吃不下的。

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像劉備一樣渺小,但是隻要努力,踏踏實實的來攀登生活的這個梯子,當爬到梯子頂端時,你會看到自己腳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麼美麗。

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還不夠,除了有心還要有行動。

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

看看袁紹這樣的人,只是充滿了野心,卻不付出努力,一顆心是達到了成功,可是通過實際行動走的路,他還遠沒有走完。

這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有心計,劉備說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着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

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

關羽滿臉懊悔:“哎,千萬別像我這樣,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什麼好的結局”。

呂布來了,趙雲來了,董卓來了,他們都來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以史爲鑑,以史爲例。

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

《三國演義》本身就是真理。

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

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

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我還要在這個三國世界中繼續去探索。

國學心得體會 篇5

常言道:要育兒,先育己。我們給了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們寄予孩子夢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實現。我們爲了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對孩子最有價值的是我們選擇的教育方式。家長的教育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可是作爲家長,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呢?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好久。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20xx年接觸到國學經典,才明白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誦讀國學經典,相當於和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輕鬆的接受他的教誨、吸取他的智慧。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熟讀一些有高度價值的書,可以終身受益。

藉助中心校“讓孩子們海量閱讀”的活動,我就開始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到目前爲至,我和孩子們已經讀完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等。和兒子兵兵讀完了《易經》、《大學中庸》、《老子》、《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笠翁對韻》、《朱子治家格言》、《少年兒童詩詞啓蒙》,現在正在讀《孟子》、《黃帝內經》、《詩經》。

在誦讀中孩子變得有愛心了。每當我在家裏蹲下摘菜的時候,兵兵就會邊搬來一個板凳邊說:“媽媽,你辛苦了,請坐。”每當我在教室掃地時,總有孩子說:“老師辛苦了,我們會自己掃。”每當我聲音沙啞時,總會有孩子給我倒杯水。

在誦讀中孩子們變得講禮儀。一天早上,看到郭煜鑫,喊他,可他沒答應,邊上的同學們都說他不愛說話。針對此種情況,我及時教孩子們誦讀《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下午,在校門口又見到郭煜鑫,再次喊他,他馬上站好,說:“老師好。”我欣慰的笑了。

在誦讀中孩子的想象力豐富了。一次我在切土豆,兵兵走過來,看着土豆就說:“土豆,土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聽到兵兵讀詩,心裏很驚訝,從土豆都能想到《七步詩》真是太棒了。我就問他:“你看到土豆,是怎麼想到《七步詩》的?”他說土豆,煮豆,都有一個豆字。看到大風他會脫口而出:“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定四方。”

清明節前一天,我問同學們明天是什麼節日,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是清明節,一說清明孩子們就爭先恐後的背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背魏野的《清明》: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薪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看到孩子們能由節日想到古詩,心裏真是樂開了花。看來誦讀對孩子們的影響挺大的。

在誦讀中孩子的識字量增加了,興趣提高了。一次課堂上,我讓同學們預習《陽光》,同學們一下就讀出來了: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陽,像,金,野這幾個字都還沒學,你們是怎麼認識的?”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說:“老師,看看《格林童話》就認識了。”“是在讀書的時候認識的,我還認識好多字呢!”我故作驚訝的感嘆道:原來讀書有認識生字的好處呀!這是孩子們又接上了:讀書還可以知道好多的事,認識好多的朋友,明白好多的道理,遊玩沒去過的地方呢!我趁熱打鐵,既然書有這麼神奇的力量,那就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我的孩子們真的迷上了讀書,每天午飯、晚飯後總能看到他們癡迷在書中的身影。

經常誦讀國學經典,孩子不僅變得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性格也開朗了,在學習上奮發向上、在做事中互幫互學,爲以後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礎,並且還能從中培養孩子愛上閱讀的好習慣。我發現經常讀書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和理解力也有大大的提升。

我結合自己誦讀國學經典的親身體驗,想給在座的各位說和孩子們一起讀國學經典吧,在傳承中國文化中,在誦讀經典中,不僅可以看到秦朝的短暫,唐朝的繁榮,宋元文化的燦爛,明清文化的鮮明特點,更可以欣慰的看到孩子們成長的點滴,成長的快樂。

國學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我們應該多學國學,多讀經典,瞭解歷史。在中心校倡導的海量閱讀中,和孩子們一同暢遊在書的海洋中,與書爲伴,與書爲友,讓經典一代代傳承下去,使中國國學文化得到永生!各位同仁,作爲一名教育者,深知“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引導孩子愛上讀書,愛上經典,與孩子們一同行走在誦讀經典的路上,使中國國學文化得到永生!

國學心得體會 篇6

歷史如同夜空中劃過的一道流星,只是一瞬間,而詩詞卻讓美成爲永恆。詩詞,就是中華文化中的排列整齊的顆顆珍珠,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更是指引我們前行的燈塔!

通過這次比賽,可以看出每一位選手都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在僅有一字提示的情況下能夠喚醒腦中踊動的詩詞,在比賽過程中做到臨危不亂,對答自如。我最欣賞沂蒙老區的謝奕辰,她是一個不去計較成敗的人,不會因失敗而影響個人對國學經典的喜好與學習。

當一個人真正沉醉在詩賦的世界裏,就達到"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之境界,忘記是比賽,忘記要獲勝,只是幾位學士在交流心得,吐露真情。在被規則層層捆綁的世界,閱讀經典總能求得當下沒有的自由,暫時拋下瑣事,試着體味浩瀚無聲,這逃脫於時空外的孤獨未必不是賞心樂事。

詩詞,是歷代文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把他們像晶石一樣封存起來,而是學習傳承。古代有鑿壁借光的好學,聞雞起舞的勤奮,懸樑刺股的決心……。而這些精神是我們現在社會所欠缺的,也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

傳承中華國學,不僅要懂國學,還要行國學,最重要的就是踐行在實際行動中,真正做到與人爲善。

掌握和熟悉禮儀,就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待人接物接物恰到好處。禮儀作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在國學中可謂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孟子曾說過:"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環侍老。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貴於獸者,從有禮也"的孔融讓梨。忘不了"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的陶母拒魚。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朱衝還牛。

學習國學,傳承國學,就要"由外而內,由內而外"。所謂由外而內,是說將國學中的抽象的道理,具體方法記在心裏,是知識得到豐 富; 所謂由內而外,便是將從國學中學到的道理、 方法融入進生活中, 使人格得到昇華。要把"學"記在腦子裏,把"國"記在心裏。

國學國小士們向我們踐行了真正的中華國學,掉在地上的廢紙,僅有的美味龍蝦,陌生人向你借錢,撿或不撿,讓或不讓,借或不借都只是一剎那的決定,如果你選擇了是,禮儀的萌芽就會從你心中種下,久而久之便成習慣。

禮貌是一種習慣,他體現着人們的生活態度;禮貌是一種精神,它體現着人們的風貌。

其實,文明禮儀是從日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來的。尊重老師的勞動,不和老師頂嘴,下課時主動向老師問好;多和父母談心,分擔父母的勞累;對過路人的友好引路,幫他們找到方向;坐公交車時主動給老人讓座;不亂扔垃圾……

中國已經從睡夢中覺醒,我們不要再每天沉迷於電腦遊戲與偶像劇的虛幻世界裏,多去培養讀書的興趣,多去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多去關注國家,關注社會,當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纔會有一種真正的自豪感。毛爺爺曾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是的,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初生的朝陽,要以更加風采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沿着夢的方向,觸摸幸福,實現中國夢。

絃歌不輟讀書聲,風華正茂中國夢。——尾記

國學心得體會 篇7

自從暑假開始,我學習國學的時間已經不短了。學國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對度的理解。我認爲,“度”這個字很重要。我們幹什麼事,都離不開它。就比如說吃飯吧,不吃當然不行,但也不能多吃。如果多吃,可能會出事。再比如說喝酒,雖然“飲酒醉,最爲醜”,但不喝也不是最好。像吃飯喝酒這樣的小事,都要注意度,更何況大事了。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質勝文則野,文勝字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仔細一想,還真很有一些意義。如果一個人知識很多,但品德不好,那他對社會有用嗎?設想一下,假如恐怖分子有原子彈,那會怎麼樣?所有壞人知識越少,對社會反而越好。但如果一個好人,品德很好,但沒有知識,對社會的用處卻也不大。這兩種情況,都說走極端了。一個裝飾可多,一個可少。這些人對社會的用處,往往不及品味、知識都一般的人。所以,度這個字,在很多方面都很重要。

度這個字是必須有的,也是不能少的,好多事情就壞在沒有度上。“水至清則無魚”,一條河裏的水,如果清到沒有一點髒東西,那魚也沒有食物,自然不能生存。可如果水太髒了,同樣也沒有魚。再有,假如你給一個在沙漠中走了兩天的人水,這是好事嗎?相信大家一定說是。但如果賭氣灌上十幾瓶,那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這,就是我學國學最大的感受—對度的理解。

國學心得體會 篇8

談到國學經典,我心十分澎湃,所謂國學,就是一國之所術也,這也必然與我們的古聖先賢緊密相關。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經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裏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啓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爲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國學聖賢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爲“國學”。以國學啓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爲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爲“袖裏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啓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爲規範的國學啓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啓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以上是我對國學經典一點感悟,希望對國學愛好者學習國學經典和國學聖賢文化有一定的幫助!同時我也希望國學經典能成爲世人的千古國學,讓我們的民族精神永傳下去。

國學心得體會 篇9

7月25日至27日,我參加了明德國學中心舉辦的針對中國小教師的國學經典培訓。主要內容以以《弟子規》爲主,方法是誦讀。另外,老師還針對學者都是成年人以及都是教師的原因,專門針對夫妻相處、長幼相處以如何在學校中貫徹學習〈弟子規〉以及所取得的成績。時間很短,並不能學得太深,但是其中的感悟卻是很深遠的。

首先明德培訓中心是一個受教育局許可的民辦短期非盈利性學堂,地方是一個很幽雅的華僑老家,辦學資金主要由店鋪租金和民間熱心人士所提供,這些華僑和熱心人士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及提高國民素養作出了這麼大的貢獻,其愛心、善行讓人深深感動。第二,培訓班雖然學習時間不長,卻免費給大家發了好幾本有關修身養性教子之書,讓星星之火引起燎原之勢。第三,從上學以來,學了不少知識,上了不少課,也看了不少書,卻比較少這樣專門教大家待人處事修身養性的書,而這些知識卻又是我們做人最基本的,現在及時補上也不晚,而且作爲一個教師一個母親,這次學習必將對我教育學生教育孩子產生較大的影響。

記得課堂上,老師問過一個問題:誰覺得自己有把握把孩子教好的請舉手,我想了想舉了,據說現場七十多人聽課,只有我和另外一個老師兩個人舉了手。老師說了句你們都是老師啊!?其實,我舉手後也問自己,是否真的那麼有把握,想後也彷徨了。因爲,我舉手的原因是因爲覺得自己能在孩子學習及各項技能方面有把握教好,但是涉及到孩子的性情卻深感愧疚,因爲在外頭看上去很聽話的孩子在家裏卻常常不聽我指揮,時常讓我生氣,這點讓我覺得很吃力,我也再三反思,是否是自己平時做出了太多不好的榜樣,或是大家庭氛圍有不適合孩子成長的東西,一直在盡力避免讓孩子接觸到看到,不過效果還是不是很明顯,一直很想找個突破口解決這個問題。

學了國學後,我突然明白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正好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爲像〈弟子規〉、〈論語〉、〈三字經〉、〈家庭倫理學〉等書能從小規範孩子的言行,爲孩子的做人打下良好的生命底色。從此,我決定每晚睡前和孩子一起讀背這些經典,一邊背一般理解其中的意思,同時注意複習背誦和與平常的表現品行聯繫起來,及時總結表揚獎勵,我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很適合我的孩子。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地補上傳統文化這些課程,讓自己也在學習中提高綜合素質,另外,因爲學習我也變得更注意禮儀禮節,包括更平等地對待孩子,這樣孩子也越愛聽我的話,形成良性循環。

覺得不管什麼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所以讓孩子從國小習怎樣做人特別重要,我要一直堅持下去!

國學心得體會 篇10

國學社向我約稿,我誠惶誠恐。因爲無論是文化修養、閱歷感悟還是身體力行等方面,自己都很淺薄。可再一想,不妨說說自己學習國學的一點個人心得,拋磚引玉,引起大家更多的參與,共築我們的精神家園,把研討共修擴大化,想到這些,也就心安了。

自20xx年2月第一次上課以來,至今已有四個月了,自己感到收穫不少。實際上,在進明德天下國學社之前,我就一直對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愛好,可只是零散的學習其中的隻言片語。這種情況自從參加國學社以後有了改變,有了外力的促使,倒也使我開始去學着堅持。回想四個月來,收穫很大。

大概有三方面的收穫:

第一方面,在國學領域似乎有了一種要入門的感覺。

從文字關到義理關以及研討,上課所帶來的是古今的一種貫通感,似乎有了一種豁然開朗、不斷更新自我的感覺。有什麼疑惑,請教老師和同學,大家都是那麼無私、友愛的答疑釋惑。學的很過癮、很暢快,原有的學習興趣越來越強。也許國學就像月光寶盒,裏面看似樸素,實則蘊含着大道。而打開盒子很容易,可是想要開啓裏面的大道,是需要鑰匙來解開其中的密碼和玄機的。原來自學國學容易陷入文字層面,義理層面和人生層面很少引發,有了明師啓發引導、同學共修就是最好了。而這使我開始發酵,這也會使我在人生大道上愈行愈遠。

第二方面,是心態和情緒方面好了。

原來的我是個急性子的人,有着很多的迷惑,心態不定。而現在心靜了,情緒平了。很享用現在這種心靜如水的感覺,似乎冥冥之中到達了一種早就期待的境界和感覺。還記得《大學》中的那句話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說的太好了,自己似乎對這句話有了一種感性的領悟。學《大學》使得我對自己的“止於至善”、“至於何方”有了更長遠的思考,這樣在面對外界的各種紛紛攘攘時,能夠做到心靜而自有方寸。心中能夠有所靜,源自每次不同課程中的收穫,有些來的直接,有些潛移默化。

比方說,當我聽到“退一退海闊天空不如停一停海闊天空”時,心頭一震。實際上“退一退”更多的是講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而“停一停”講述的更多傾向於人面對自我的一種心態和方法。因爲只有“停一停”,纔會有時間選擇自己的情緒。也似乎懂得了歷史上許多大家能夠面對小人時,心有城府含而不露又能合作的原因,至少有一條那就是達到了運用情緒的高境界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情緒。

比方說,當我得知“所謂卦象無所謂好壞,它只是告訴人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並且應該注意什麼”、“唯有一謙而四益”時,似乎豁然開朗。

每每回憶起課上的妙語連珠,心中非常愉悅。

“學問忘了就是會了”、“解決化解內心的所有對話”、“找到內心多個自我中的那個主我”、“完成內心紛雜世界的統一大業”、“不給錢還是願意幹的事就是最想幹的事”、“遇境煉心”、“國學有如人生旅途中的明燈”、“面對世路更要學會走心路”等等,總之要在關注世事的同時,別忘了反觀自我,挖掘自我,認識我是誰,明白自己這輩子要幹什麼。走世路的同時也要走心路。

類似情況,舉不勝舉。

第三方面,那就是促進了專業領域水平的提高。

我做的是新聞影視工作,含有兩方面功能:一個是記者功能,一個是編導功能。鐵肩擔道義,妙手駐文章。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得我選擇了這樣一種生產精神文化產品行業,從事了紀錄片的編導工作。越做越發現,自己所做的意義也許是一種歷史的記載、時代的引領。司馬遷爲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寫《史記》。當代電視電視劇電影工作者也應該給自己定位是文藝工作者,這樣至少能夠保證文以載道、藝術爲人民服務對歷史負責,引導人們的高級趣味、承上啓下、傳承傳統和歷史、引領時代。而這正是我樂於學習國學的重要原因,我學的影視更多的是一種表現手段和方法,我學國學更重要的是學到中華文化的“核”,這也是所要表達的,從而活在當下、引領當下。通過學國學使得自己對紀錄片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這樣也許就增加了更多的深刻和高度。

當然,如果抽離出自己,或者跳出以上這個所謂立場,也許這種所謂的“精英”意識“精英”文化和“草根”意識“平民”文化是有着矛盾的,這也是自己一直在考慮在矛盾的一個問題。這次就在這個平臺上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我也真誠的希望能聽到更多的聲音,希望大家能幫我解疑釋惑,共同來思考這樣問題。

總之,明德天下國學社,對於我的成長意義非凡,也註定了成爲我成長成熟成業中的重要豐碑。

在這裏發自內心的說說心中的感謝,感謝王鵬老師的引見和指導,感謝明德天下國學社的氛圍和平臺,感謝三位高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和對中華文明承下啓下的使命感責任感以及生命的激情,感謝各位同學的良師益友式的各種貢獻和一心向善,感謝所有學社工作人員以及所有發起人默默奉獻勤勤懇懇和多方奔走,感謝湯傳忠社長倡起組建和全心付出,感謝濟南體恆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這樣一份天空和氛圍,感謝歷代先賢聖者、志士仁人爲我們書寫和踐行的偉大的中華文明!

也許真的是,人生本沒有什麼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人生本沒有什麼意義,賦予了什麼意義,也就有了意義……

國學心得體會 篇11

我認爲國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在整個歷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載體,而歷史又是我們認同這個國家的最核心的東西。

什麼是國學?雖說百年來不斷在討論,但是並沒有大家都認同的說法,因爲這是個新名詞。近百年來,西方文化東漸,產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國本土傳統文化之間的差異。最初用新學和舊學、中學和西學這樣不同的名字來區別。後來又提出國學的名詞,其實也就是中學,也可以說是一種舊學,因爲它是國產的。在一段時間內,把中國的文化都加上“國”字,比如說中國的繪畫稱國畫,中國的武術稱國術,中國的戲劇稱國劇,中醫稱國醫。

國內學者對國學一直存在着兩種態度。一是“國粹論”者,一是“國渣論”者。前者崇古嗜古,認爲古代學術文化都是“國粹”,後者則非古反古,認爲是“國渣” ,要人們“愛惜精神,莫讀古書” .這兩種態度,都是片面的。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是複雜的,它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繼承和弘揚精華,否定和揚棄糟粕。如果不去接觸,不去探討和研究,又怎麼知道哪是精華,哪是糟粕呢?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歷史文化遺產最爲豐富,而且延續到當代的唯一國家。所謂東方文化,就是以中國文化爲主要內容的。對於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外國人一直不斷的在研究,我們自己如果棄之不顧,嚴加拒絕,那就等於無自知之明。

國學心得體會 篇12

我們中國是個泱泱大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而國學經典則傳承着我國幾千年的燦爛文明,記載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識精髓,它爲炎黃子孫書寫出最爲驕傲的一筆。

從我剛學會說話起,外婆就常常陪在我身邊,吟誦着“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從此,我就和國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到我懂事時,外婆和媽媽開始教我背誦許多唐詩、三字經,但那時,我也只知道跟着背,並不知道其中到底蘊含着什麼,讓媽媽這麼想讓我學習。

到了上國小的階段,剛識完字,學完句,語文老師就天天讓我們背幾首唐詩宋詞,並給我們細細的講解,我漸漸地明白了國學經典的底蘊。進入三、四年級,我們開始背誦和學習《三字經》《論語》,這些經典,我認爲是含有知識、感情最多的,使我受益匪淺。

我本來是一個丟三落四、慢性子的女孩,做作業時就想玩,三心二意,成績老是不穩定。自從學了論語和一些古文後,就十分認真了,學習也非常主動了,成績也有進步了。當我想玩時就想起“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當我學習拖拖拉拉時,就會想起“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

有時候與同學之間有些小矛盾的時候,我義憤填膺,總想爭個高低出來,“禮之用,和爲貴”、“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這些國學經典名句就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於是我不管誰對誰錯,都能很平靜隨和的對待,和同學友愛相處。

國學知識博大精深,一直影響着我的成長,它讓我學會了文學的精美、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國學心得體會 篇13

中華經典傳承幾千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魂與根。寒假期間,我觀看了山東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國學小名士》節目,讓我真正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的心靈也受到了莫大的震撼與洗禮。

山東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如同讓我們品嚐了一道古代經典文化大餐,演繹出了國學經典的獨特魅力,有代代傳誦的唐詩宋詞,有琅琅上口的傳統蒙學讀物《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有千年流韻的名篇雅言……。通過觀看比賽,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等獎獲得者張曉萍同學的《孝滿天下,讓愛回家》的朗誦,它讓我們認識了以孝德感人的黃香、朱壽昌、朱德等,號召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做一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人,不要給自己留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而那些身着古裝的國學小名士,他們扮演的小李白、小杜甫、小白居易、小李清照、小蔡文姬、小蘇軾更是讓我忍俊不禁,發自內心的喜歡;那一個個膾炙人口的詩句,聲聲入耳,滌盪着我的心靈;那出自聖賢孔子之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語句,讓我懂得了應該以能者爲師,學會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虛心向別人請教。要海納百川,虛懷若谷,方能擁有高山般的情懷大海般淵博的知識。

人生猶如一條漫漫長路,有許多岔道,當我們迷茫不知如何選擇的時候,需要一個智者的指引,那個人就是經典詩文;我們少年兒童猶如一顆顆茁壯成長的幼苗,那麼經典詩文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陽光、雨露……

“誦讀經典,與聖賢對話;傳承美德,讓心靈成長。”讓我們開啓心靈的大門,去吟誦去領悟,爲傳承祖國的文化傳統美德而共同努力吧!

國學心得體會 篇14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慾的矇蔽而後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後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養自身道德作爲根本。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這就叫做知根本,這就叫做良知到來。

在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在《大學》中還有一段話闡明瞭這個關點,“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意爲:所謂整治自己的家族在於修養自身品德,是因爲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於自己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於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於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於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知道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而瞭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語這麼說:“人們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壯 。”這就是說不修養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文字雖然闡述的是修身齊家之義,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須克服感情偏私問題。在一個大家庭中,對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長幼親疏之間、姑嫂妯娌之間同心協力、和和睦睦,是很難辦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無偏見,無好惡,待人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由此可見,“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作爲一名老師,這種品質顯得尤爲重要,每位老師應該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爲誰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樣好壞等作爲喜歡或討厭他的標準,這樣纔不愧於“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從品讀、學習《四書》中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感謝《國學經典》,因爲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國學心得體會 篇15

近日,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xx年年會上的演講中引經據典,對亞洲和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事業做了闡述總結。世界各國媒體高度評價席主席的發言時,國內也掀起了一股古文熱,很多年輕人都趨之若鶩,去尋找古文的原文與出處。

在講到勇於變革創新,爲促進共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時強調:世間萬物,變動不居。“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要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衝破制約發展的舊框框,讓各種發展活力充分迸發出來。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出自漢代桓寬的著作。桓寬,漢宣帝時舉爲郎,後官至廬江太守丞。其知識廣博,善爲文。著有《鹽鐵論》六十篇。採用對話文體,以生動的語言真實反映漢昭帝時鹽鐵會議的辯論情景,保存了西漢中葉的經濟史料和豐富的經濟思想資料。這同時也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之一。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中的“知”在古代通“智”;而“制”是方法。這句的意思是明理者根據時間的不同而改變,智者依照事物的不同特性而採用不同的方法。

此理也甚合《孫子兵法》的主張,在古代論兵時,《孫子兵法》一直提倡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處理問題。並說“知天知地,勝乃可全”(知道時間、空間的變化規律,勝利就可以保證)。又道:“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就是要根據不同的目標屬性用不同的方法權變處之。)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動態地、辯證地、宏觀地看待事物,是企業家朋友們最值得思考的方向,也是我們學習國學經典的主要目的之一。

用言極其精準,通過引用古文既表示了中國改革的決心和勇力,又鼓勵其它亞洲國家也要因時而變,通達共贏。

國學心得體會 篇16

國學博大精深,自問知之甚少,原本以爲“國學”只是年老學者們鑽在故紙堆裏埋首做的文章。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才明白國學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們中國文人的精神脊樑。我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爲有了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做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發展,也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通過這次在線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素養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誘惑頗多,如何剋制貪慾,就要靠平常多學、多思,以史爲鑑,以人爲鏡,雖不一定能達到“貧而樂,富而好禮”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接濟天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不是玩笑話,是一個我們忽視了很久的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身爲中國人最幸運的不過擁有祖輩聖賢們留給我們的金玉良言。這些經過千百年的印證的人生的體會,爲人處事的道理,學習知識的方法甚至是細緻入微的生活感悟,我們的祖先從不吝於賜教,早就傾囊相授了。

二、學習國學,必須取其精華

現代人學國學最重要的是明白爲什麼而學?有人學《周易》是爲了看風水,學道家是爲了練氣功,中國自古以來興盛的是術,寂寞的是道。四書五經在古代是歷朝君王假以利用統治臣民的工具,有許多觀點論述不附合現代社會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多思考,以社會發展進步的眼光取其精華,古爲今用。例如: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統治者藉此標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個人威信,以愚弄百姓,達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統治效果。現今社會雖也應“以德爲政”,但我認爲這“德”應是“良法”,“法制”纔是社會進步的標誌,纔是真正的“北辰”,才能“衆民擁之”。

三、學習國學,結合中西方文化對照借鑑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爲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着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品質和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縱觀世界文明史,我們同樣也可有所領悟。例如,數千年前古希臘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類千古永恆的目標—“奧林匹亞”精神。公元前600—320xx年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中國產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們正爲“儒學治國”“政道治術”時,印度有了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流傳至今;西方有了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偉大的哲學家。

因此,我們學習國學更應跳出關係圈,以國學的精華養成處世爲人之道,以寬闊的胸襟,求實的態度,樹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裏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啓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爲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爲“國學”。以國學啓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爲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爲“袖裏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啓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爲規範的國學啓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啓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着中國五千年曆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爲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爲源頭。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爲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爲這裏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聖賢的經典爲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時,外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這種以國學爲基礎的教育,爲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國能臣。然而現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對於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其實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優美的教育讚歌——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古典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化經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對我國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橫貫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古典文學,鑄就了華夏民族贍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學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範疇,閃爍着中華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無數中華英才,千古風流人物,他們使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響着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國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學,是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它能穿透深邃的歷史時空,和我們的心靈相遇,相勵、相慰,猶如世代相傳的火種,點亮近代相承的人們的智慧和情感之燈。

打開古典文學,你就猶如進入了知識的寶店,讓你大開眼界,讓你如飢似渴,讓你得到一把把開啓智慧的鑰匙,空虛、無聊、浮淺、驕躁將遠你而去,你的精神將得到大的昇華。從國學中你可知道如何勵志、勵煉、學習、生活、審美、健身、醫療等。古典文學不僅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國學,受益仍是匪淺。老子的道德經能夠培養我們的哲學思想,增強自身的修養。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指導着我們的學習、生活,是做爲人的道德準則。而孫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深得中外軍事、經濟、史學家的青睞。司馬遷《史記》不僅記敘了中華文明史,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

我認真看了《國學經典與教育》的視頻和讀本,其中《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愛國首先要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爲這個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媽媽工作多麼辛苦,回到家後,爲我洗衣做飯,輔導我功課。現在我們已經是成家立業了,也爲人父母了,我經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愛心,要學會體貼父母,關心別人,也可以爲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一代一代傳下去。

人與人之間都要和睦相處,互相關愛,別人做錯了,就要以理服人,儘量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他們的優點,幫助自己改正壞習慣。學習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見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完美。

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爲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爲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衚衕,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着自己,只有親身付出,纔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通過這一段時間網上視頻和讀本的學習以及對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經典的涉獵,感覺國學不僅在廟堂上生輝,在民間照樣閃光。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爲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閱讀和學習國學經典,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爲,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這使我受益匪淺,我學到了許多,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取其精華,融入其中,讓學生們用心去感受我國古代文化的燦爛。

國學心得體會 篇17

歷史,宛如一場絢爛多彩、扣人心絃的舞臺劇。但最終戲終人散,留下的是浩如煙海的卷帙,讓我們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裏,讀出無數的悲歡離合與惆悵。

從小,國學就陪伴在我左右。

一年級,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學會了背誦《三字經》,讀懂了裏面很多的故事,從中也學會了很多。其中不能忘懷的,是黃香齡的孝順。也是她,教會了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長輩。

二年級,我總會捧着一本《唐詩三百首》,和同學們一起搖頭晃腦地讀了又讀,背了又背。於是——李白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詩句總讓我愛不釋手。

三年級,老師給我們講《宋詞》。從歐陽修到辛棄疾,再到李清照,我不得不驚歎中華文字的奧妙,不得不驚歎詞人們的才學,也不得不讓我愛上了中華博大精深的國學。

四年級,教室裏瀰漫起了國學的幽香。到了下午就成了我們最高興的時候,因爲每天都會有一個同學來講述自己喜愛的三國裏的故事。情節總是那麼扣人心絃。有時候上課,老師還會給我們講一些水滸、西遊裏的經典故事,讓我們好不樂乎!

五年級,《千字文》的故事讓我們稱奇。它的編寫者周興嗣只用了一夜的時間就將它完成,且精思巧構,知識豐贍,音韻諧美。可一夜之間,他的頭髮也全白了。這讓我傷心了好久。

六年級,我們開始學習了《史記》和《資治通鑑》的一部分。歷史,好像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了畫卷,讓我不斷的去探索,去發現那帝王龐大的功業;賢者絕頂的智慧;將帥領兵戰功的傳奇;英才特有的豪傑。讓我在其中獲得無數的人生哲理。

到現在,國學陪伴了我整整六年,也見證着我的成長。我相信,那國學中的經典與傳奇,將會繼續伴我成長。我也會將它們永恆珍藏。

國學心得體會 篇18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學有利於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文章,讓我在這很美好的春天裏感受別一樣的情懷。古代的詩人們也寫了不少讚美春天的詩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說《詠柳》、《早春》等等。《詠柳》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於春天的讚美之情,借柳樹來抒發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句是把二月的春風比作了剪刀,多恰當的比喻啊!

我不僅瞭解了春天的詩歌,而且也學到了不少夏天的詩歌呢!就說《小荷》吧,詩人把初夏到來的時候寫的惟妙惟肖。荷花剛開始的時候在詩人筆下變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剛剛開的時候樣子。

夜晚來臨,月亮也隨之出來。讓我們來看看詩人中的月亮是怎樣的吧。《中秋月》、《關山月》這些都是描寫月亮的詩歌。讓人感覺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麗。

總之,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識絢麗的奇葩,他的無窮魅力值得我們長久而深入的探究。

這幾日我又將《道德經》反覆觀看數次,覺其精妙之處堪稱一絕。《道德經》乃春秋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氏。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經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關赴秦講學,死於扶風。老子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爲“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經》全文五千餘字,分爲兩部分,上部分爲“道經”,下部分則爲“德經”。《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該書充滿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自然之災祥、國政之興衰、植物之枯榮、動物之壽天、家道之禍福以及內聖外王之道、強兵攻戰之術、富國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經》被稱爲萬經之王,老子更是被奉爲中國哲學之父。

《道德經》之上篇“道經”開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繳。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衆眇之門。” 在這裏,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這個概念,他認爲“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可爲原理、原則、真理、規律。“道”分有形、無形兩種端別。無形,乃天地渾濁初分之元氣。有形,則爲宇宙衆生萬物產生之命脈。“無,觀於妙。有,觀於端。”宇宙萬物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的。“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語言說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奧妙,這就需要無形到有形的一個過程。

《道德經》下篇“德經”則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無爲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也。”老子在這裏說,“道”的屬性表現爲“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爲就是“有德”,反之,則是“無德”。“道”和“德”不可分開,但是又有所區別。“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此乃孔德。“爲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此乃常德。“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當歸屬於“上德”,其合乎與“道”。

閱以其書,“目”“心”“胸”頓然大開,使人神清氣爽,居於“道”“德”之上,忽覺塵世之“惡”“卑”“賤”如泡沫幻影,名利隨之,感受於天地正氣渾然。萬望各位朋友隨緣一看,增識廣知,無弊於己。其,鄙人已閱過數幾十遍,其之不煩、不厭,常觀至半徑,大呼過癮!快哉!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爲它們不爲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爲,有助於國家的穩定,片面的無爲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無爲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爲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國學是瑰寶,我們作爲大學生,承擔者建設中國,富強華夏的歷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學習工學,誦讀經典,增長智慧,利用國學,爲中華造福。

國學心得體會 篇19

星期一晚上,觀看了《國學小名士》節目,讓我學到了以前許多不知道的詩詞,比如主持人宋磊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媽媽說意思就是:有好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找我玩,我很開心。我覺得這句話很美!

節目共分爲三個環節,第一環節是詩詞接龍,關鍵字是“人”,孫小梅老師簡單地介紹了幾個關於“人”字的典故,比賽就正式開始了。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選手都已準備好,他們都很有才華,每個選手都信心十足,火藥味也很濃,看得我是自嘆不如,我也開動腦筋用力想與“人”字有關的詩詞,但是能想到的卻很少,我暗下決心,今後一定多讀書,少看電視,爭取會背更多的優美詩句。

第二環節智勇雙全,分爲兩輪,第一輪是必答題,第二輪是搶答題,這一環節當中,叢昊辰大哥哥表現得很優秀,他的口才很好,話雖不多,卻有他獨到的見解。還有一些選手看起來慢吞吞,卻能在關鍵時刻急中生智,安全過關。這一環節當中有三個選手被淘汰出局,這三個選手剛上場時自信滿滿,即使被淘汰了,也沒有灰心喪氣,而留下來的選手態度也很謙虛。這一環節中我學習到了“勝不驕,敗不餒”,勇敢地面對挑戰。

第三環節是創意誦讀,剩下的三個選手看起來都很放鬆,即使到了一曲詩詞定勝負的關鍵時刻,也看不出他們有一絲一毫的緊張,真的像書上說的“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這點是我最需要學習的地方,因爲每次考試前或出成績的時候,我都特別緊張。我覺得有位大哥哥說得對,失敗了沒有關係,努力過就可以了,下次還有機會。我要好好記住這句話!

節目結束了,我還意猶未盡,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國學小名士》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還明白瞭如何做人、做事。

國學心得體會 篇20

自20__年_月第一次上課以來,至今已有_個月了,自己感到收穫不少。實際上,在進___國學社之前,我就一直對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愛好,可只是零散的學習其中的隻言片語。這種情況自從參加國學社以後有了改變,有了外力的促使,倒也使我開始去學着堅持。回想_個月來,收穫很大。

大概有三方面的收穫:

一、在國學領域似乎有了一種要入門的感覺。

從文字關到義理關以及研討,上課所帶來的是古今的一種貫通感,似乎有了一種豁然開朗、不斷更新自我的感覺。有什麼疑惑,請教老師和同學,大家都是那麼無私、友愛的答疑釋惑。學的很過癮、很暢快,原有的學習興趣越來越強。也許國學就像月光寶盒,裏面看似樸素,實則蘊含着大道。而打開盒子很容易,可是想要開啓裏面的大道,是需要鑰匙來解開其中的密碼和玄機的。原來自學國學容易陷入文字層面,義理層面和人生層面很少引發,有了明師啓發引導、同學共修就是最好了。而這使我開始發酵,這也會使我在人生大道上愈行愈遠。

二、心態和情緒方面好了。

原來的我是個急性子的人,有着很多的迷惑,心態不定。而現在心靜了,情緒平了。很享用現在這種心靜如水的感覺,似乎冥冥之中到達了一種早就期待的境界和感覺。還記得《大學》中的那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說的太好了,自己似乎對這句話有了一種感性的領悟。學《大學》使得我對自己的“止於至善”、“至於何方”有了更長遠的思考,這樣在面對外界的各種紛紛攘攘時,能夠做到心靜而自有方寸。心中能夠有所靜,源自每次不同課程中的收穫,有些來的直接,有些潛移默化。

比方說,當我聽到“退一退海闊天空不如停一停海闊天空”時,心頭一震。實際上“退一退”更多的是講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而“停一停”講述的更多傾向於人面對自我的一種心態和方法。因爲只有“停一停”,纔會有時間選擇自己的情緒。也似乎懂得了歷史上許多大家能夠面對小人時,心有城府含而不露又能合作的原因,至少有一條那就是達到了運用情緒的高境界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情緒。

比方說,當我得知“所謂卦象無所謂好壞,它只是告訴人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並且應該注意什麼”、“唯有一謙而四益”時,似乎豁然開朗。

每每回憶起課上的妙語連珠,心中非常愉悅。

“學問忘了就是會了”、“解決化解內心的所有對話”、“找到內心多個自我中的那個主我”、“完成內心紛雜世界的統一大業”、“不給錢還是願意幹的事就是最想幹的事”、“遇境煉心”、“國學有如人生旅途中的明燈”、“面對世路更要學會走心路”等等,總之要在關注世事的同時,別忘了反觀自我,挖掘自我,認識我是誰,明白自己這輩子要幹什麼。走世路的同時也要走心路。

類似情況,舉不勝舉。

三、促進了專業領域水平的提高。

我做的是新聞影視工作,含有兩方面功能:一個是記者功能,一個是編導功能。鐵肩擔道義,妙手駐文章。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得我選擇了這樣一種生產精神文化產品行業,從事了紀錄片的編導工作。越做越發現,自己所做的意義也許是一種歷史的記載、時代的引領。司馬遷爲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寫《史記》。當代電視電視劇電影工作者也應該給自己定位是文藝工作者,這樣至少能夠保證文以載道、藝術爲人民服務對歷史負責,引導人們的高級趣味、承上啓下、傳承傳統和歷史、引領時代。而這正是我樂於學習國學的重要原因,我學的影視更多的是一種表現手段和方法,我學國學更重要的是學到中華文化的“核”,這也是所要表達的,從而活在當下、引領當下。通過學國學使得自己對紀錄片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這樣也許就增加了更多的深刻和高度。

當然,如果抽離出自己,或者跳出以上這個所謂立場,也許這種所謂的“精英”意識“精英”文化和“草根”意識“平民”文化是有着矛盾的,這也是自己一直在考慮在矛盾的一個問題。這次就在這個平臺上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我也真誠的希望能聽到更多的聲音,希望大家能幫我解疑釋惑,共同來思考這樣問題。

總之,明德天下國學社,對於我的成長意義非凡,也註定了成爲我成長成熟成業中的重要豐碑。

在這裏發自內心的說說心中的感謝,感謝王鵬老師的引見和指導,感謝明德天下國學社的氛圍和平臺,感謝三位高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和對中華文明承下啓下的使命感責任感以及生命的激情,感謝各位同學的良師益友式的各種貢獻和一心向善,感謝所有學社工作人員以及所有發起人默默奉獻勤勤懇懇和多方奔走,感謝__社長倡起組建和全心付出,感謝___公司提供的這樣一份天空和氛圍,感謝歷代先賢聖者、志士仁人爲我們書寫和踐行的偉大的中華文明!

也許真的是,人生本沒有什麼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人生本沒有什麼意義,賦予了什麼意義,也就有了意義……

國學心得體會 篇21

“飛花令”又火了!這一波詩詞文化熱潮比年初來得更猛烈,上週播出的山東衛視《國學小名士》節目中,兩位00後才女以“月”爲題的“飛花令”被盛讚爲“最強飛花令”,兩人在短短三分鐘時間內連續過招25輪、說了49句帶“月”的詩句,出自43篇不同的詩歌和古文。

這段視頻在網上迅速成爲熱門話題並持續發酵,《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人民網》《央廣新聞》《中國新聞網》《環球時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日報》等主流媒體都紛紛轉發,進一步帶動了“最強飛花令”的走紅。僅《人民日報》單條視頻播放量就達到了912萬次,“央視新聞”等多家微信公衆號的相關文章閱讀量都突破10萬+,視頻點擊量破億,“最強飛花令”真正達到了刷爆網絡的傳播效果。這場“飛花令”的比拼,爲何能引發刷屏效應?視頻火爆的背後是否意味着新一輪文化類節目熱潮的洶涌而至?在文化類節目扎堆的電視熒幕中,《國學小名士》爲何能突出重圍?

國學心得體會 篇22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大家好!我是來自惠民一實黃岡國小三年級一班的國學小名士——董正盛。”我也想像參賽選手一樣自豪的介紹一下我自己。 剛開始看《國學小名士》的時候,我發現有很多知識是課本上學不到的,他們竟然也能對答如流,真被他們驚人的記憶力、豐富的知識儲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現場應變能力驚呆了。其中有一期中的參賽選手楊震竟然和我們是同齡人,僅僅上三年級就敢上臺與國中、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比拼,太佩服他的勇氣了。我是一個不太愛表現自己的人,平日裏有類似的展示活動,我都不願意主動參加,看了《國學小名士》以後,我也想向楊震學習,抓住機會,鍛鍊自己。 爸爸媽媽告訴我,《我愛記詩詞》和《名家對對碰》更多的是考察參賽選手的國學知識儲備,有不足可以在生活、學習過程中彌補。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我們平時多注意積累,多留心就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學習知識是簡單的,但是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的生活中,變成自己的實際行動就不容易了。所以我更喜歡《美德大考驗》,桔子撿不撿,垃圾桶扶不扶,通過別人的表現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從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學以致用”。

在觀看《國學小名士》的過程中,我也學到了很多日常

禮儀,比如吃飯的時候必須長輩先入座,還要照顧身旁的人,多幫別人斟茶倒水,餐桌上不要大聲講話,筷子尖、茶壺嘴兒不能對着別人等。恰好過春節,我將這些禮儀直接用到了生活中,得到了長輩們的表揚。

《國學小名士》的比賽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是它留給我的啓示將伴隨我成長。我將時刻以國學經典激勵自己,努力成長爲一名“知行合一”的國學小名士。

國學心得體會 篇23

我看完了經典誦讀感覺心裏真的是 感到很高興,非常的有挑戰性,看着他們有5分的、10分、15分、20分、25分的,我心裏很激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那就是許多人行走,他們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師。這句讓我收益非淺的詩句,就是出自於儒家的聖賢孔子之口。這句之所以能讓我受益非淺,是因爲它包含着一個哲理:“能者爲師,虛心請教。”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爲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爲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該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收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就拿我們班來說吧!在這個57人的集體裏,就有我許多的良師益友:作文天才徐嘉遠;唱歌能手周知奕;小書法家沈楠傑;管理專家王親雲……他們的才華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不就可以在這萬頃綠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識的養分嗎?這正是《論語》孔子傳與我的做人學問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的岔道,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國學就是經典詩文,因爲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經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價值歷久彌新,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揚這一民族的瑰寶。而且對於我們少年兒童來說讀誦經典,自幼就開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薰陶,就定能奠定一生優雅的人格。讀誦經典的同時也可以提高我們的古文和白話文水平,有助於我們對其它知識領域的領悟和旁通,更能促進各科學業的進步。

假如說我們的心田是一塊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陽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經典詩文就是那陽光、惠風和細雨。只要你願意時時刻刻去吮吸去領悟去誦詠,那我們的理想之花一定會開得更豔持得更久。

那我們就繼續誦讀吧!好好地擁有它,記住它。讓它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它來耕耘我們心中的土地,提升我們的品位,弘揚中華民族之精髓,更讓它引領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向成功邁進吧。

國學心得體會 篇24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爲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爲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爲傲,作爲一名教師,就應該更好地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啓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它可以作爲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爲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論語》裏許多關於修身養性的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作爲教師,爲人師表,更是要牢記自己的責任,約束自己的行爲,真正做到身正爲範。在當今這個花花世界,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爲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價值觀發生變化,功利性比較強,而作爲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爲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爲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激趣教學,發揚傳承

《國學》裏的內容極其豐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較深奧,對於國小生來說,他們只需要知其言,而並非一定要知其意。就像陳建先老師說的那樣,“我們老師只需要給他把那扇‘國學’的門推開,裏面豐富的內涵要待他們將來自己慢慢領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應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誦讀、遊戲、體驗、角色扮演、量化訓練、競爭比賽、動手操作、家庭鞏固等,多種符合兒童心理髮展規律的方法和手段混合使用,還利用多媒體動畫、視頻、軟件、電腦、液晶電視,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國學。

三、熟讀成誦,感悟人生

國學經典,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是對國小生進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國學誦讀對幼兒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積極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覆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在朗讀水平大面積提高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不但提高文學修養,而且開闊了視野,知識面不斷擴大。最後,促進了幼兒表達能力的提高。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誦讀可以使孩子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他們的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地豐富,而在誦讀中也學習到一些表達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到孩子們每天的進步。

四、加強學習,提升水平

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我作爲教師國學功底還不夠深厚,急需提高。國學經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文明的沉澱,歷盡歲月河流的淘洗,依舊光彩奪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我們教師有必定的教學任務,我們應該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提高自己的閱讀量、閱讀水平,通過相互學習交流,培訓等手段來提高我們教學水平。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應懷着謙虛謹慎的態度向他人學習。“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通過學習,讓我深刻領略到國學的魅力,《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老師是很好的傳承者,我們應當做學生的導航者,爲他們打開這扇門,讓他們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精美的詞句,構築自己人生美好的詩篇。

國學心得體會 篇25

兩位才女的這場“飛花令”比拼,出自於上週《國學小名士》節目的中秋節特輯。當期賽事主題爲“詩詞”,“花好月圓人團圓”的傳統節日氣氛正酣,因此,選手高晗和賀莉然之間的對決都圍繞着中秋展開,因此,“飛花令”遊戲就選擇了“月”的主題。

“飛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種文字遊戲,經過改良後,成爲近幾年的詩詞文化類節目中的一個標誌性競技環節,要求選手圍繞某一關鍵字,依次說出含有該字的詩句,《國學小名士》規定對戰雙方的思考時間僅爲5秒。

實際上,用流行語言闡釋的話,“飛花令”就是高手間的“詩詞battle”,這跟說唱歌手在freestyle中互相diss是一樣的道理,既緊張又刺激,“飛花令”不僅是對選手的詩詞儲備,更是一場心理素質的較量。

高晗和賀莉然之間上演的就是以“月”爲關鍵詞的“飛花令”。從一開始,兩人就對答如流,思考時間都不超過1秒,不到一分鐘便你來

十幾個回合下來,兩人依舊勝負難分,直到二十四輪之後賀莉然才一時間沒能對上、遺憾落敗,這場精彩的對決持續了三分鐘,兩人連續說了49句帶“月”的古詩詞,平均每10秒就說出一聯詩句,比賽結束兩個小名士贏得了主持人、專家以及觀衆的滿堂喝彩。

隨後,這段視頻便在網上引發巨大反響。網友都爲這兩個飽讀詩書、才思敏捷的00後小姑娘所折服,“飛花令”對決中,她們要在極短時間內快速反應,大腦像機器一樣高速運轉,搜索出帶有關鍵詞“月”的詩句,且準確無誤地說出來,而隨着進程的深入,她們還需要記住自己和對方說過了哪些詩句、避免重複,同時繼續思考新詩句。

我往十個回合,酈波、李山等專家都不禁爲她們豎起大拇指、連連拍手。

國學心得體會 篇26

觀衆們在觀看後感慨道,這兩個小名士各種帶“月”的詩詞張口就來,且淡定從容,可以說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最佳註解。網友們也自我調侃,對比這兩位才女,“覺得自己像個文盲”,“我的書白讀了”,“這幾分鐘說出的詩,夠我一輩子讀的了”。

文化類節目也能實現病毒式傳播效果

電視在傳統文化傳承上的新成果

“飛花令”,這種觀衆並不陌生的詩詞遊戲又被“小名士”們玩出了新的高度,而這場對決的視頻也在刷新着文化類節目網絡傳播的新紀錄。包括央視、《人民日報》在內的主流媒體發佈的微博、微信閱讀量和轉發量開創文化類視頻新高,這一條視頻的播放量更是迅速破億。

媒體和網民對“飛花令”的集體關注,讓人再度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傳播力量。“最強飛花令”登上熱搜、實現病毒式傳播效果,從一個側面證明文化相關內容也能達到大衆傳播、全民熱議的現象級反響。這或許是以往文化類內容生產者所無法想象的。

年初,《中華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代表性節目集體掀起了一股文化熱,文化被卸掉了曲高和寡的包袱,走進了大衆視野。而後接棒的文化類節目承擔的使命是,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電視化演繹,帶動全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喜愛,真正讓傳統文化沁入心骨,甚至活學活用。

《國學小名士》的這一役,讓網民集體聚焦詩詞文化的同時,有了成功帶領全民領悟中華詩詞之美、學用傳統文化的意味。視頻在網絡的刷屏,在一定程度上標誌着作爲文化類節目《國學小名士》使命與目標的達成、文化內核向大衆傳遞的階段性成功。

從網友“中華古典詩詞就是美”、“感覺自己要去讀書的請舉手”之類的評論中不難看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古爲今用”的節目訴求已然有所實現。

而以18歲以下的國學少年爲主角,體現了《國學小名士》“弘揚國學,啓迪少年”的主旨。紮根於“最能讓國學在當代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少年羣體,更體現了山東衛視引領青少年學用國學和傳統文化的決心與擔當。

國學心得體會 篇27

《人民日報》刊登的文章《讓成長更優雅》中,就對《國學小名士》節目點讚道“展現了’國學名士’所具備的朝氣蓬勃、知書達理的精神氣質”,並稱贊節目中的小選手“‘腹有詩書氣自華’,以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浸潤,塑造孩子自信、優雅、從容的士子之風”。

“文化+娛樂”的差異化定位

成就山東衛視青春化轉型的拳頭作品

可以說,掀起了新一輪傳統文化熱潮的《國學小名士》,給下半年的文化類節目打了一針強心劑,即便同類節目扎堆,深耕精品化、創新性內容創作而打造的頭部內容總會有突圍的可能。而對於山東衛視而言,《國學小名士》也成了去年全面深化改革、青春化轉型而生產出的頗具頻道特色的拳頭產品。

隨着去年8月18日山東廣電史上力度最大改革的啓動,一年來,山東衛視決戰週末、創新編排,週四至週日920時段季播節目帶成功崛起,實現了全周收視平衡,收視位次前移,甚至呈現出略好於周間的態勢。《超強音浪》《花漾夢工廠2》《超級驚喜》《育兒大作戰》等多檔節目收視穩居同時段前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