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關於歷史博物館觀後感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4W

下面是一些歷史博物館的觀後感,歡迎閱讀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些關於歷史博物館觀後感

中國歷史博物館觀後感

從93年來北京上大學,到現在有20xx年之多了。20xx年來,每天生活在這個城市,卻有一種“不知廬山真面目”的感覺,除了上學時的歷史課本之外,再沒有真正立體全方位的去了解過我們的首都。

參觀首都博物館新館給了我這個機會。首都博物館新館坐落於西長安街延長線白雲路的西側,外觀雄偉,氣勢磅礴。進入之後,按照導覽圖一一參觀,不知不覺沉醉於祖國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通過參觀首都博物館,我對首都的認識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爲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僅限於一個模糊的概念。這次系統詳細的參觀了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館藏京劇文物展、書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項展覽,不禁感慨祖國首都的文化底蘊之博,物產資源之博,藝術內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懷,包容和養育着生活在這裏的20xx萬人民百姓。 二爲史。北京是古城,歷史悠久。曾有多個朝代以此爲都,北京的歷史中填充着無數色彩繽紛的故事。

承載着朝廷權威的皇家玉璽,記錄着世代變遷的竹簡,刻畫着滄海桑田的鐵器銅器,象徵着雍容華貴的玉器古玩,還有留着戰爭疤痕的民間遺物,每一件都在給我們講述着自己說不完的經歷和史實。 三爲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風土人情是聞名世界的。展廳中模仿的婚慶場面洋溢着熱鬧喜慶,也洋溢着純樸的民風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從頭到尾透着誠懇和熱情;還有日漸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風情,街坊鄰里們談笑風生,互相幫助,誰家有事,一聲招呼,一個院落攜手共濟,不是親情而勝似親情,讓我們現代人無比羨慕那美好的和-諧。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溫和的、謙遜的,這是需要我們現在去重溫,去尋找和拾回的。 四爲美。名勝古蹟之美,現代建築之美,自然風光之美,北京的美無處不在。活靈活現的皮影兒和麪人兒,獨特的傳統服飾和民間剪紙,享譽世界的京劇文化,神祕高雅的篆刻和書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藝術之美更是魅力無窮。再看從博物館本身的建築設計,到展區展品的設置,無處不在的貼心服務,到細心品味的參觀人羣和天真活潑、認真參觀學習的孩子們,也展示了我們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瞭解一個城市,纔會真正熱愛她。參觀之後這一個月以來,我走在街上總是有意無意的用欣賞的目光去觀察路邊的建築;每次看到有損市容市貌的行爲時心中總是想,這麼好的城市,我們爲什麼不能好好愛惜她保護她。首都博物館是一個窗口,應該面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讓大家都來了解北京,熱愛北京,進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很難想象一個亂貼小廣告或隨意扔垃圾的人會是一個對首都,對國家充滿感情的人。因此,倡議各中國小校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參觀,倡議我們同事帶家人和孩子前去參觀,倡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到首都博物館進行參觀和學習。

歷史博物館觀後感範文

博物館珍貴資料都靜靜的躺在那裏,年復一年的被後人參觀。我看到了什麼,無需一一列舉,值得道出和銘記的是心中難以逝去的悲憤和從中而來的激勵。我們牢記這段歷史,把它深埋於自己的心靈深處,以此激勵自己發奮圖強,堅持不懈。歷史的車輪不能倒退,也決不會重演!中華名族的騰飛要靠我們今天的拼搏。當下,對於生活在富足安逸的條件下的我們這些年輕人來,勿忘九一八有着凝重的歷史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個國家的未來何去何從,撒於這個國家的年輕一代,正在受教育的一代。如今,過慣了舒適生活的很多年輕人,都把現在的一切看作理所應當的事情。他們似乎忘記了百年前曾經屈辱的歷史,忘記了千年來爲了民族獨立和振興而犧牲的無數英烈。很多年輕人沉迷於周遭的一些不良事物,忘記了學習和工作,忘記的前行的目標。現在,很多人都說“80後”如何如何的迷茫,“90後”如何如何的幼稚。我看不然,任何人都經歷過10幾歲、20幾歲的年紀,也都曾幼稚和空想過。

但,事物的發展總是曲折向前的,年輕人不怕犯錯誤,可怕的是反覆的跌倒和爬起。我們要吸取歷史的教訓和前人的經驗,不辱使命,國家興亡,我的責任。

當前,中國的發展處在歷史最好時期,機遇和挑戰並存。黨中央又提出了開發西部,振興東北和中南崛起的戰略部署。我們年輕人的開創精神有了體現的時機和空間。我們要把握機會,刻苦學習。學習是我們當代年輕人最大的實際,最大的任務。當然,不能只顧低頭讀書,還要擡起頭看世界的發展形勢,瞭解我們身處的位置,瞭解自己所學科目的前沿。

多難興邦!歷史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至今還在耳旁迴盪。歷史的一幕一幕,至今還在腦海中閃現。年輕人的責任,我們更是一刻不敢忘記。

挑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爲中華之騰飛而讀書,無愧未來國家主人之身份。

廣州近代歷史博物館觀後感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灑滿革命烈士鮮血的歷史,是一部仁人志士探索前進的歷史。百年來,不計其數革命志士爲了探索中國前途,爲了中國的獨立自主,爲了中華民族的富強,爲了中國人民應有的人權,更爲了中國的統一強大,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英勇獻身。

穿過廣州近代歷史博物館長長的走廊,我們看到了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英勇地將那一箱箱罪大惡極的鴉片銷燬;看到了廣州三元里人民痛擊英國侵略者留下來的炮臺和武器;看到了洪秀權的畫像,想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接着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洋務運動爆發,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一個沉積幾千年的民族一次又一次地被蹂躪、瓜分和凌辱。六君子的血跡仍未褪色,鴉片戰爭的硝煙依然瀰漫,北洋水師的覆沒依舊曆歷在目,黃花崗前的血河還在流淌,三民主義口號剛剛響起,隨即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又籠罩在整個中華大地。在博物館中彷彿歷史重流,一切的一切都感受到那個時代帶給我們的震憾,感覺着中國人民一步步走來的不容易。漫步在博物館的長廊,思索着近代的中國,心靈得到了洗禮,不禁讚歎革命烈士的愛國主義精神,更加激發了我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堅信在不久將來,中國一定會變的更強大、更繁榮、更昌盛。

展館內革命烈士的血衣和就義前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字裏行間滲透着對家人的牽掛和內疚,深情的表露中又真切地體現了“他們先天下之優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胸襟與深明大義的豪邁氣概。回首歷史,從“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到“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爲天下人謀永福也”的林覺民,從“爲了明天的青年能夠愉快的工作,幸福的相愛,我們死而無憾”的周文雍、陳鐵軍,到視死如歸的江姐,他們的豪言壯語,他們的真情流露使我更加堅信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懷壯志豪情的人民。

一曲悲壯的革命的歷史告訴了我,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告訴了我,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們的英雄本色告訴我:在我們民族最危險的時候,總有一批仁人志士,他們心懷一種超越人世間任何艱險的信念,在黑暗中不斷的探索,爲了心中的理想,他們頭可斷、肢可折,爲了全中國的大家,不惜犧牲自己的小家。而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堅信:若祖國面對危機,當民族面臨危難時,一定會有更多這樣的人爲了信念與理想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的鮮血,因爲我們骨子裏流淌着中華民族的血液,我們都是中國人。

歷史博物館觀後感

11月3日,日本的文化日,我們決定去參觀一下長野縣的歷史博物館。

我們先來到了位於千曲市的“長野縣立歷史館”。因爲是文化日,所以免費開放。在日本待了十幾年,卻不知道文化日裏有很多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真是孤陋寡聞。

今天人很多,好像在搞什麼活動。後來看到了到處飄揚的“森將軍祭”的白旗。我對日本歷史一無所知,更不知道這森將軍爲何許人也。女兒倒是津津樂道,告訴我們上次學校組織來的時候,他們爬上了那個山坡。那是森將軍古墳,據說建於1620xx年前,是長野縣最早也是最大的古墳,埋葬着當時信濃國的統治者。

進到歷史館裏面,女兒有點兒興奮,帶着我們左竄右竄,顯得她很輕車熟路。這裏展出了從繩文時代到現代日本的社會發展史,大約20xx年。我這人對歷史知之甚少,主要是不喜歡記憶那些繁瑣的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倒不是對歷史本身不感興趣,所以很多東西一看而過,不留痕跡。但參觀了這樣的歷史博物館後我想會在我記憶的存儲器裏留下一點東西,因爲日本的這種博物館大多修得很有品位和水平,通俗易懂,可以讓普通人及小孩子看得明白,而且有很多模型或實物,讓人能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時代的生活情景。比如這裏有繩文人住的茅草屋,屋內擺放着他們所食用的野味模型及獵到的動物標本。也有江戶時代的民宅,還有20世紀初岡谷的繅絲業發達時期的機器及養蠶的模型。這樣的東西可以讓參觀者尤其是孩子不感到乏味,又容易理解。

由此想起前年回北京時,曾經帶女兒參觀過號稱中國最大的科技博物館的“中國科技館”。從外表看,建築物稱得上造型很有氣派,且頗有創意。進到裏面也很寬敞而有現代感。但是所展示的東西卻實在不敢恭維。解說詞晦澀難懂,別說是小孩,就是大人理解起來也不容易。實物呢,則不是不能正常運轉,就是即使運轉起來,也不知其要說明什麼原理。我想這是便是差異,即在日益發展的中國,人們常常追求擁有一個富麗堂皇的外表,但卻對是否擁有與其外表相匹配的內質視而不見,當然也許是管理、經營水平還不到位吧。

再回到眼前這個歷史館。除了室內設施外,外面還有幾間茅草屋,供人們體驗古代人的感受。天下起了雨,在這不遮風又不擋雨的昏暗小屋,不禁令人感嘆人類追求舒適享樂的慾望是怎樣地推動了社會文明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啊x且這種發展是那麼地不可逆轉。我很難想象現代生活在鋼筋水泥或優質木材建造的溫暖潔淨的住宅裏的人們,再回到這種自然的環境裏。雖然有人會去做一些迴歸自然的體驗,但那不過是一時追求新奇、刺激的冒險,而不會將自己的生活基盤永遠建在那兒。

之後我們去了縣內另一個歷史博物館——“鬆代大本營地下戰壕”遺址,可惜時間過了開館時間,只能在門口的小展示室裏看了看。以前從沒聽說過這個地方,聽了女兒的講解,並看了展室出展的內容,才知道二戰期間還曾有過這樣的歷史。

原來這是1944年11月11日日軍緊急開工的一個戰壕工事的遺址,之所以至今作爲歷史教育的一環展示給世人,是因爲它不僅是戰爭的產物,而且還是種族歧視的一個血的見證。太平洋戰爭末期,行將覆沒的日軍以繼續維護天皇制度爲目的,決定在本土與盟軍決以死戰,並將指揮中樞轉移,最終穴了在長野縣鬆代町的三山環繞之中建立所謂的鬆代大本營。於是開始了緊急修築戰壕的工程。據說當時的修築工程十分艱難,日軍動員了很多當時爲日本殖民地的朝鮮人及一些日本人作爲民工參加勞動。但是象岩石爆破及日夜倒班這樣的最艱苦的勞動則都是讓朝鮮人做。沒有好的安全保障,工期又緊,所以工傷事故頻發。多時一天死掉幾十人,而且死掉的人常常不爲人知,連屍首也找不到。據不完全統計,死者在7000人以上。另外,爲滿足日軍長官的肉慾,還綁架了一些朝鮮女性做慰安婦,並設置了慰安所。這種罪惡行徑,不僅使無故女性遭受性暴力的蹂躪,也充分暴露了殖民者的冷酷而無人性。

也許是我歷史知識貧乏之至,迄今爲止,我竟不知有這樣一段血淋淋的歷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社會對這段歷史的宣傳教育不夠。我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否在全日本的國小用社會教科書上有記載,只知道它是長野縣大多數國小“社會見學”的一個內容。但願這種教育能夠培養下一代正確的歷史觀,以適應越來越廣泛的國際化需求。

戰後60餘年,圍繞如何認識歷史的問題,日本與亞洲周邊國家的矛盾衝突不斷。但通過對歷史博物館的參觀,我覺得雖然右翼勢力的囂張影響着一些人的歷史觀,可是更有一些正直而善良的人們在爲還歷史的本來面目而不懈地努力着。正如長野縣歷史館的網頁上所寫的那樣:“歷史爲何物?我們能說它與我們無關、它僅僅是過去的記憶、它不過是教科書上的文字嗎?如果我們被亞洲人民問到日本的過去,我們能說隨着時光的流逝,過去也消失了嗎?”

我相信有正義感的人一定會認識到:歷史是不能抹殺、不能迴避的真實存在,只有正視、反省它,才能真正成爲“前車之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