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祕密》讀後感(通用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65K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1

生命的創造是何等神聖和神祕。而從進化到現在,慶幸有蒙臺梭利科學的教育法指引我們往更理智的方向發展,而非愚蠢。能察覺到人類已經逐漸意識到兒童深不可測的精神世界,並且已經開始甦醒,當人們開始真正地關心兒童的健康時,終於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兒童的生命,這,也許是偉大的甦醒,而人類也逐漸走向成熟。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通用18篇)

即兒童時代已經開始出現,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對社會來講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首先,成年人應受到控告,在與兒童交流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爲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的誤解越積越多,就我們家兩老人家而言,在他們帶孫子孫女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常常使用軟暴力、威脅,還有許諾但不去實行。不理解並批評、壓抑幼兒的探索慾望……等等,種種根深蒂固的老教育和老問題。

而當我嘗試介入和幫助解決問題時,他們會非常抗拒並認爲我的方法是不對的,是不可行的。如此抗拒我也是有心無力。但儘管大人對孩子做了那麼多無可理喻甚至可以稱爲神經病懂得事情,孩子永遠都是原諒大人的,他們沒有生氣也沒有批評,而是平靜的面對這一切,但我相信他們的內心是很難受很痛苦的,只是會自動調整,他們的內心也會通過不停重複地包容大人的種種並重新調整自己的內在,所以我們常常也會說:“嬰兒是成人之父。”

事實上,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儘管兒童在當時並沒有將之表現出來,而且他還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祕密地完善這種精神生活,而需要進行這種精神生活的輔助則是愛和自由的環境。

說到敏感期,我就察覺到我們家侄子侄女的敏感期。侄子,2歲,敏感期的特徵是—模仿、口、手、自我意識。

當和姐姐在一起的時候姐姐幹什麼,越模仿越有趣,而口的敏感期最爲明顯,因爲只要是清醒的時間他就會翻零食櫃翻冰箱,永遠也吃不夠似的。但我們家兩老人家一直認爲吃零食是陋習(包括對我和哥哥也一樣)他們認爲吃飽飯纔是硬道理,結果把零食櫃給鎖了,冰箱下層不放可以直接食用的食物。可憐的侄子只能到處翻翻,大人們則理解爲“嘴饞”而我也只能表示無力。

而侄女,4歲,敏感期是——交往、情感,處於交往敏感期的侄女喜歡到隔壁鄰居去找好朋友,而且喜歡找比她小得孩子進行遊戲,因爲這樣她就可以決定事情的哪一位,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家被壓抑太多)所以,基本除去三餐和睡覺時間她是不在家裏面的,對於她這個行爲大人們也比較理解,所以,也由她了。

而情感的表現則是粘人、情緒波動大,而且據觀察她想從母親(我嫂子)身上獲得情感,但是當她一靠近過去她母親就覺得她滾在身上難受,直接回絕“走開”。堅持不懈的侄女希望還堅持一會兒,結果我嫂子就直接拿棍子相對。我的天吶!我大呼不妙,直接把他們分開,幾次相救,我侄女直接對羣毆建立了安全感並在我身上獲取情感。確實,兒童在其敏感期就能學會自我調整和掌握某種東西。但如果兒童在發展敏感期時發展遭到了障礙而無法正常發育,他的心理就會混亂甚至扭曲。

研究表明,兒童在敏感期時發脾氣時他們的需要,沒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這表達了他對某種危險的警覺,或對雜亂無章的反感,只要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或危險被消除,他們就會平靜下來。

所以,大人會明顯地發現兒童發脾氣這種反覆無常的舉動,但是由於這種心理衝突背後存在着不同的原因,所以,我們無法把所有發脾氣的原因都解釋清楚。但我覺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與幼兒溝通大概獲得理由並協助幼兒平靜地過渡。而成人應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爲一種職責,應該努力去認識在兒童行爲的背後,隱藏着一個可以弄清楚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沒有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兒童的愛,從本質上說是單純的。他愛,也許是因爲他想獲得感官印象並藉助這些印象不斷成長。愛並不是原因,而是結果,他想一顆行星,得到太陽的光芒。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2

寒假裏看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讓我對孩子的很多問題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並不是現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時造成的。 童年的祕密是什麼?蒙臺梭利認爲體現在:兒童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過人的教育,這種胚胎才能發育成一個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兒童心理的發展有各種“敏感期” 。

本書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兒童與社會

譯者的話裏裏這樣說:“兒童觀是對兒童的本質看法,它是建構教育理論的基礎,是開展教育實踐的前提。蒙臺梭利總結了盧梭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醫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科之大成,結合自己在兒童之家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對兒童的獨特看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臺梭利兒童觀,從而奠定了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理論基礎。”建構教育理論曾經聽說過並且自己在課堂中實際應用過,這個敏感期和其他專家不謀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認爲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獨特的感受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作者經過試驗和研究發現了孩子的敏感期,原來在幾十年前國外的教育已經進行到了科學的時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點介紹了蒙臺梭利學校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以及培養的成果,讓我在其中收穫不小。“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爲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相同,蒙臺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着兒童的自我實現。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3

假期,在飛往香港的飛機上,我翻開《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讀起來如沐春風,不忍釋卷。當放下手中的這本書時,內心感到無比羞愧,自認爲很瞭解自己的孩子,很瞭解自己的學生,可是讀過書後我卻發現,自己對兒童的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的瞭解卻是遠遠不夠的。其中有一個觀點引發了我對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蒙臺梭利指出: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文中寫道:“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權威壓制了自己孩子和學生自發性的活動?

她在書中批評成人並不是從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發去幫助兒童,而是取代兒童完成了所有他們想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同時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取代兒童的行動不僅表現在行動方式上,還表現爲通過暗示把自己的意識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由此我想,面對兒童的成長,我們應該像蒙臺梭利那樣,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用“有準備的”適宜環境導引兒童的內在生命力,並耐心的等待兒童完成其內在的心理變化,而不是用我們成人自以爲是的“對兒童的幫助”去打擾其破繭而出的過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長”的嚴重後果。

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將兒童處於在教師主導地位下的被動發展地位,即使有的學者強調教師只是處在主導地位,兒童纔是主體,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來發展自己,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演變成教師控制教育環節的各個過程,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甚至是直接將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加修改的複製到一個處在由“空白板”向“豐富板”發展兒童的思維體系中。

在閱讀《童年的祕密》一書時,我對蒙臺梭利的觀點十分認同,我認爲兒童本身擁有一種探求外界的衝動和本能,這種主動性賦予了兒童積極發展的生命力,兒童正是通過主動地探索來使自己在各方面適應由複雜的因素構成的環境,由此我認爲此階段的教師不應將環境加以人爲改變或安排,而是將兒童放在其所處的任意自然環境中,因爲每一個環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組成,不同因素組成的環境,都會對處於此環境中的個體提出一定的適應要求,也就是每個個體都會針對相應環境發展相應的適應能力,當然了,此時教師應該作爲一個外圍觀察者和輔導者,主要是對兒童的適應動力予以保持和強化及兒童出現的各種困難予以幫助,以保證兒童在此環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夠憑藉主觀能動性他駕馭的能力。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在“關鍵期”內,發展兒童所能夠發展的各種智力。

實際上這本書裏的珠玉比比皆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在某個地方被弄丟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不能再習慣性的用父輩們教育我們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而應遵循教育科學,沿着兒童成長的規律和精神世界的需求順勢而教。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4

《童年的祕密》中蒙臺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啓示。

成人爲了自己的方便而強迫兒童長時間睡覺。蒙臺梭利指出,如果我們要爲兒童的個性發展提供幫助,鑑於兒童是一個弱者,那麼有着更強個性的成人在指導兒童的時候必須控制自己。蒙臺梭利認爲,兒童並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發展,而是通過練習獲得的,因此,成人必須調整自己以幫助兒童享受行走的樂趣。蒙臺梭利表示,當我們評價兒童的心理髮展時,我們應該根據言語的出現以及從工作中激發出的手部動作的出現來考慮幼兒的心理髮展。

蒙臺梭利批評成人並不是從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發去幫助兒童,而是取代兒童完成了所有他們想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蒙臺梭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取代兒童的行動不僅表現在行動方式上,還表現爲通過暗示把自己的意識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蒙臺梭利認爲,由於成人不理解運動對於兒童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阻止兒童的身體活動。而一個“失去肉體自由”的人要比聾子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慘也更嚴重。

蒙臺梭利獨闢蹊徑地提出,兒童具有天賦的特殊的“愛心智力”,這種愛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的方式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的方式觀察他們周圍環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於兒童對我們成人的愛,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被喚醒。如果沒有兒童幫助成人振奮精神,那麼人類就會頹廢。

面對兒童的成長,我們應該像蒙臺梭利那樣,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用“有準備的”適宜環境導引兒童的內在生命力,並耐心的等待兒童完成其內在的心理變化,而不是用我們成人自以爲是的“對兒童的幫助”去打擾其破繭而出的過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長”的嚴重後果。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5

《童年的祕密》一書是著名意大利蒙臺梭利於1936年7月第五屆蒙臺梭利會議在英國牛津舉行之際出版的,該書是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闡述了蒙臺梭利的兒童教育觀。最近,在學習之餘較系統的讀了一遍《童年的祕密》。讀完此書,使自我受益匪淺,進一步提升了自我在兒童教育方面的知識,並且使得自我較爲凌亂的兒童教育觀念得到系統的梳理,並使得自我原有知識架構中的錯誤的觀念及錯誤的知識建構,得到進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下方我將自我讀《童年的祕密》的心得體會,做一整理。

讀完《童年的祕密》一書,我的歸納主要是從四個緯度來進行整理,即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幼兒的教育原則及環境;幼兒的心理歧變。第一:幼兒生理和心裏的發展。從事物是始終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角度來看,蒙臺梭利指出,兒童期是人的一生髮展中最重要的時期。在不斷地生長和發展變化過程中,幼兒的發展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這種發展是一種兒童個體生理和心理“實體化”的過程。透過這一章節的閱讀及自我在日常的幼兒教育實踐中,自我堅定地認爲幼兒在生理和心理不斷變化發展中,最突出的兩大特性是主動發展性和多元智力發展關鍵期。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將兒童處於在教師主導地位下的被動發展地位,即使有的學者強調教師只是處在主導地位,兒童纔是主體,是充分發揮自我的主動性和用心性來發展自我,可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演變成教師控制教育環節的各個過程,包括教學資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甚至是直接將自我的知識體系不加修改的複製到一個處在由“空白板”向“豐富板”發展兒童的思維體系中。在閱讀《童年的祕密》一書時,我對蒙臺梭利的觀點十分認同,我認爲兒童本身擁有一種探求外界的衝動和本能,這種主動性賦予了兒童用心發展的生命力,兒童正是透過主

動地探索來使自我在各方面適應由複雜的因素構成的環境,由此我認爲此階段的教師不應將環境加以人爲改變或安排,而是將兒童放在其所處的任意自然環境中,正因每一個環境都是由不一樣的因素組成,不一樣因素組成的環境,都會對處於此環境中的個體提出必須的適應要求,也就是每個個體都會針對相應環境發展相應的適應潛質,當然了,此時教師就應作爲一個外圍觀察者和輔導者,主要是對兒童的適應動力予以持續和強化及兒童出現的各種困難予以幫忙,以保證兒童在此環境中構成必須自我能夠憑藉主觀能動性他駕馭的潛質。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在“關鍵期”內,發展兒童所能夠發展的各種智力。第二:幼兒教育的原則及環境。蒙臺梭利認爲,爲了促使幼兒的心理髮展,兒童的教育應開始於兒童誕生之時,同時,幼兒教育就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重複練習。在兒童對外界事物處在敏感期內,正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由此,如果幼兒能得到滿足其內心需要的活動(蒙臺梭利稱之爲“工作”)時,他們就能聚精會神的不斷地反覆的練習這一行爲,直至這一行爲到達其所處的年齡得承受範圍內甚至對於一些天才兒童這種發展會超越幾個年齡發展階段。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想告訴我們的幼兒教育者,幼兒的好奇心會驅使着兒童不斷周圍的事

物發生瞭解的興趣,由此教育者,不就應限制兒童感知的範圍,而是儘可能的多爲其帶給環境,這樣幼兒就會獲得更多的感興趣的事物,兒童透過對一個個感興趣的事物不斷地重複練習,就會爲兒童今後的發展帶給更多的可能的空間,即使由敏感性構成的個體潛質,在今後的發展中,並未有什麼格外的突出發展,但對兒童的綜合潛質的提高是會有幫忙的。

總之,教師要儘可多的爲兒童帶給能夠使兒童重複練習的環境。二是自由選取。幼兒會根據自我的興趣和心理需要來選取所要感知的事物。所以,作爲幼兒教育者始重要牢記不好限制兒童的自由選取性,需要做的是儘可能多的爲幼兒帶給發展環境,以滿足兒童的自由選取。第三:幼兒心理歧變的分析。幼兒在發展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一個充滿敵意和不相容的環境,加上成人的盲目指導與壓制及不和幼兒心理髮展的不正確的干涉,會引起兒童心理髮展歧變。蒙臺梭利總結出幼兒心理歧變主要有八種表現:心靈的神遊、心理障礙、依附、佔有慾、權力慾、自卑感、恐懼、說謊。在幼兒身上,這些心理歧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繫的。所以,一個幼兒有可能同時擁有幾種心理歧變。心理歧變作爲一種功能性的失調,會使幼兒的心理處於紊亂的的狀態。由此,作爲幼兒教育者務必及早的發現這些問

題,同時要及時的運用各種有針對性的手段和措施,較及時,較快速的解決存在的心理歧變的問題。當然了,對於這些心理歧變,由於複合的形式不一樣,也就要求教育者應用不一樣的解決方案。所以要求教育者,要在實踐中充分的積累各個方面解決問題的經驗與手段,以便豐富自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潛質。第四:成人與兒童衝突的克服。

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儘管成人爲兒童做了他們所能做的一切,甚至爲了兒童的成長採取了各種手段和方法,但這並不意味着兒童必須能夠發展的很好,正因成人只是從他的角度出發來認爲兒童就應怎樣發展,怎樣發展會更好。這樣成人就使兒童用“自我的身體,別人的大腦”在發展,而並非是兒童利用自我的身體和自我的大腦並輔之成人的幫忙來發展。當然,家長也不期望自我的付出會給孩子的發展其副作用,只是正因他們的無意識行爲會影響兒童在其自身發展規律支配下的正常發展。

以上便是我讀《童年的祕密》的心得體會。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6

《童年的祕密》是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著作,全書分爲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很多部分讓我有很多的思考。

《童年的祕密》告訴我們,教育能夠採用一種幫忙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和培育兒童,從而對這些自然特性產生影響。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忙他正常發展”。

在那裏,除了環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條件是異常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徵”。蒙特梭利創辦的第一個兒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們忙於生計而無暇多份精力給孩子,他們的教師是毫無野心和先入之見的普通勞動婦女,這就導致了一種理智的沉靜。教師必須沉靜。他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無阻礙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內心清晰的源泉。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於是,我明白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教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教師的根本不一樣:一般傳統的學校,教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爲,明白要照顧他們,也明白爲了教育他們應當做些什麼;蒙特梭利的教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

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說,我們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理解陽光的哺育。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7

《童年的祕密》一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具體的例子,使人們更好的理解兒童,幫忙兒童的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可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爲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爲是爲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本顛覆常識的書籍。

《愛的智慧》這一章給我的觸動是十分大的,書中列舉的孩子與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早晨,兒童進入父母的房間喚醒他們,這是件令父母極厭惡的事情。可是,如果不是愛,還有什麼東西會使一個小傢伙一醒來就去尋找他的父母呢?黎明,當一個兒童去找他的父母時似乎是要說:“天已經亮了!是早晨了!”可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爲了去教導他們,而只是去看他所愛的那些人。看到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裏有一種溫暖的東西在涌動蒙特梭利對兒童的細微觀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讓人佩服。也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我一些固有的觀念,我們是否真的瞭解兒童,是否明白他們的心裏在想些什麼?我們真該適時的轉換一下主角進行思考,這樣才能讓自我更好地理解兒童的世界,瞭解童年的祕密。

每一個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們的教師,所以,並非有孩子的父母,或者教授他們知識的教師才應當來閱讀這本書。當一個成人看到兒童端了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這隻杯子可能會摔破,當他感覺到這一點時,他的貪婪就使他把這杯子看作一件珍寶,並從兒童手中把它奪過來。另一方面,兒童還必須構成他的行爲習慣,可是他從來也沒有得到許可去展現連續的行爲過程。如果兒童正在遊戲,成人就會打斷他,認爲該是散步的時間了。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帶出去了。這些都是不好的。當兒童工作時,他並不是爲了獲得某些進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

那我們應當如何去做呢《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裏給了我們答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在那裏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他們自我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爲他們所異常制的。這些對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無需過多的語言和暗示。最終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歡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喜歡工作。

而作爲老師,我們今後應當盡最多的努力幫忙孩子創立一個與他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使他們的心理生活自然地發展,傾聽孩子的心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爲一種職責,使他們健康歡樂地成長,僅有這樣才能維護兒童的權利,才能開闢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忙!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8

《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經過自我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經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簡便愉快的,而我們明白歡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理解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所以,作爲一名國小教師,學習對兒童進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我相信,教師的行爲、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學生,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爲常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童年的祕密”。

那我們應當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所學的資料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爲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明白的、感興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

最終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歡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資料,雖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未必實用,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9

《童年的祕密》這本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蒙臺梭利列舉了很多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在讀書過程中,蒙臺梭利對成人進行控訴,在她的論證中,我讀着感到一種愧疚感。確實,直到我們此刻生活中,都仍然出現着像書中列舉的錯誤的教育孩子的行爲。經過讀此書,讓我反省了日常生活中與兒童的錯誤交流方式,這也對我將來從事教育事業有必須的警醒作用。

經過讀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兒童並不是一個無意識的個體,相反,兒童有着巨大的精神世界,這種精神世界甚至不允許成人去打擾,一旦打擾,兒童則會朝着與自我個性相反的方向發展。大人都自以爲是地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不會去研究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願望。兒童有自我的秩序模式,成人一旦打亂了這種秩序模式,對兒童則會造成影響。

在教師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我的言行舉止,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在學生的視線範圍內,正如學生都帶着教師的影子,學生對教師有一種極強的模仿本事。教師寫字的姿勢,做事的方式,對人講話的態度等都在無形中影響着學生。

蒙臺梭利說,成人應當努力瞭解兒童的需要,這樣他就能夠給兒童供給一個適宜的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僅有這樣,才能開創一個教育的新紀元,它將帶給人類真正的幫忙。如果兒童要發展他的個性,成人必須控制自我,領會兒童的表示,並且,成人應當把這當作是一種特殊的事,使自我能理解和追隨兒童。這讓我想到在教師職業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以學生爲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選擇。教師能夠跟着學生走,而不是學生完全跟着教師走。在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的自我實踐本事。學生實踐得來的知識比教師苦口婆心叮囑的知識點要來的深刻。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體驗的歡樂,即使發生了錯誤,也不能妨礙他們這種歡樂的心境,他們在錯誤中將成長的更快。

蒙臺梭利在書中還講到此刻在我們社會中更加明顯的溺愛問題。蒙臺梭利認爲,家庭財富應當給兒童幸福,而不是一個奢侈的環境。此刻“小皇帝”“小公主”很多,上大學了還不會洗自我衣服,不會打掃衛生,甚至要父母陪讀等現象。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逃避現實,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勞,導致的是抗挫折本事的降低,自我生存本事的薄弱。

在書中,蒙臺梭利還提到,不僅僅是成人對兒童擁有愛,兒童對成人也擁有愛,只是這種愛常被成人無意識地打斷。如一個兒童早晨醒來,會去父母的房間叫父母起牀,這是出於兒童對父母的愛,其意是說“新的一天已經來了,快起牀享受。”可是成人會以一句“都說不要早早進來我房間吵我”傷害了兒童。兒童行爲受到打壓,便朝着成人阻止的方向、成人的意願發展。在這一個發展過程中,逐漸消失了兒童本來的愛與個性。教師要充分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例如學生幫教師擦黑板,主動幫教師撿粉筆等,這些都是學生出於對教師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有時得不到教師的迴應,則會打擊學生。甚至教師不理解學生“愛”的表達,錯怪學生。學生有時對教師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教師要擅於傾聽學生,關注學生。

《童年的祕密》不僅僅是對教師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同時也是父母的育兒經典。我覺得每個人都應當讀讀這本書,在書中探索兒童的奧祕。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10

《童年的祕密》有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靈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正因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爲是爲了孩子好,當然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用錯了方法。這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蒙臺梭利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個性是學前教育工作者來說十分值得一看。

這本書裏的好的觀點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講幾個對我感觸比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這是蒙臺梭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一點,我們知道,蜜蜂的幼蟲都要經過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裏所有的雌幼蟲都可能成爲蜂皇。但這個蜂羣只選取一隻雌幼蟲作爲蜂皇。工蜂爲她準備一種稱爲“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餵了這種極美的食物之後,這個被選中的雌幼蟲就成爲這個蜜蜂羣體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選她時,她已經年歲較大,就不可能成爲一隻蜂皇,正因她已經不再會有貪婪的食慾,她的身體不可能再發展成一隻蜂皇。這些例子能夠使我們意識到兒童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兒童內含着生機勃勃的衝動力,由此使他產生驚人的舉動。不能跟隨這些衝動力,意味着他們軟弱和無活力。

然而當敏感期兒童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時,這是就會有一種外部表現,成人稱之爲“發脾氣”。然而這真的是兒童的一種無理取鬧嗎?當然不是,是正因我們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兒童這種反應背後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發脾氣”的名稱。我們把任何沒有明顯動機的行爲,任何固執或無理性的行爲當做任性。我們也注意到某些發脾氣的方式會更加惡化。很多任性的行爲只是人們過去錯誤地對待兒童並由此惡化而導致不正常的結果。跟敏感期的內部衝突有關的各種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樣是短暫易逝的。

因此,我們務必尋找兒童每種任性背後的原因,這完全是正因這些原因就是我們尚未知道的東西。一旦找到這些原因,就能使我們深入到兒童心靈的神祕幽深處,併爲我們明白兒童及跟兒童和諧相處帶給了基礎。

一向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法則。因此,我們經常會阻止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們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儘可能少的時刻內到達他的目的。於是,當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時候,他往往不能自己來完成,成人怕兒童打翻熱水,打翻杯子,於是,成人自己來代替孩子來快速地完成這些。他們可能會斥責兒童正因他們心疼那個被打碎的杯子,但是,如果是一位客人來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這個杯子,成人立刻會對客人說:“沒事,沒事,一個杯子值不了幾個錢的”在那裏,兒童的身份地位顯然被看輕了,沒有得到重視,同樣是人就是正因我年紀小就能夠有這麼大的差別嗎。

請把兒童當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兒童就應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社會在生活的好處上,要做到兒童與成人的平等。

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讓我也意識到自己對待兒童那些錯誤的態度。書本上的每一句話我都覺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長,但是,這天,在此刻的這個社會,不會像蒙臺梭利那個時期那樣忽視兒童,而是有點溺愛兒童,但愛的方式還是不適用於兒童,用哪種方式才能真正瞭解兒童,才能使兒童更好地發展,還是我們要思考的話題。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11

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一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具體的例子,使人們更好的理解兒童,幫忙兒童的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於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帶給了兒童很大的傷害。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我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終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此外,由於成年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他們總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把自我的意志強加在兒童身上。所以,兒童從小就被戴上無形的枷鎖,被迫按照成人的意願去執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們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臺梭利認爲,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與成長,主要是因爲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

“成年人應當受到控告”這樣一個觀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悲。或許,很多父母都打着“爲了孩子”的旗號,卻不知,他們的行爲正在一步一步地傷害孩子。兒童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我們正確地理解兒童,適應孩子的思維,適應他們的步伐,從他們的需要出發,真正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今日,我們更應當關注兒童的問題,在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爲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除了考試、作業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家教等等,試問小小的心靈是否能承受呢?事實上,孩子們都在控訴這樣的生活,可家長卻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讓兒童在如此殘酷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仍能堅持着最初的完美呢?這樣一個沉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而作爲師範生我們今後應當盡最多的努力幫忙孩子創立一個與他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使他們的心理生活自然地發展,傾聽孩子的心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爲一種職責,使他們健康歡樂地成長,僅有這樣才能維護兒童的權利,才能開闢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忙!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12

以前沒當幼兒園教師之前,認爲幾乎每個人都能夠擔任幼兒教師,但自從接觸之後才明白,幼兒教師不僅僅要有愛心、耐心和照顧孩子的本事,並且要具備幼兒教育的理論知識。我自從當了幼兒教師之後,不斷地向同事學習他們的工作本事,並且園裏也給予我們理論上的學習。這次我閱讀了《童年的祕密》,說實話,剛開始打開看主要是寫關於幼兒一些行爲及其心理理論,我心想這似乎跟我的實際工作聯繫不夠緊密,但看着看着,我漸漸感覺到這書中講的很多知識其實是我們作爲教師必須瞭解的,並且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文中的第二章說道,弗洛伊德用“壓抑”這個詞來描述成人教育兒童的方式,成人總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當一個兒童受到成人壓抑時,他就不能獨立堅強的發展和成長。成人包括父母,老人及孩子周圍的人,甚至我們幼兒教師。成人總是認爲是過來人,自我給孩子做的決定是爲孩子好,避免孩子走一些彎路,浪費孩子的時間和我們大人的金錢,其實他們的想法是有必須錯誤的,孩子如果沒有必須的自理本事,對以後的成長和發展造成必須的影響。

我有個相處四年的同學,學習一向是班級第一名,教師佈置的任務從來不拖,剛佈置就要做完。同學們認爲她很要強,追求提高,很有自信。可是,僅有她自我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同學才明白,她內心的“無目標”感和不自信。不明白自我想要什麼,只明白學習的時候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實際只是爲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學生”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因爲從小父母就是這樣教導她,什麼事情都是父母給她安排好的。父母的評價於是就成了她對自我的評價,長大以後,別人的目光和評價就成了她對自我的評價,反而失去了自我對自我的真正“感覺”。她在遇到一些生活事情時缺乏主見,不知怎樣去處理人際關係,甚至和陌生人說話時也會臉紅......這就是在成人的壓抑下所造就的性格和成長道路。而我瞭解的其他同學卻截然相反,不僅僅處事經驗豐富並且有很強的生存本事。

經過我看這本書結合我身邊朋友的經歷,讓我受益到:成人或者我們教師如果給予孩子不恰當的幫忙或以不科學的教養觀去教導孩子,過分地給予些什麼、看到孩子發生錯誤急着想幹預些什麼,還不如做一個觀察者,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他自然地展現和成長,還兒童一個天然的生活。

《童年的祕密》給我啓發當然不止僅有這些,我相信經過更深層次的閱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幫忙,對我以後的工作、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忙,我也會給朋友及家人介紹讀閱,讓成人有個更好的方式來教育祖國的花朵。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本書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經過自我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經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啓示。

“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是《童年的祕密》第一章今日兒童中的一句話,這句話,一向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我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權威壓制了孩子自發性的活動

一、人的心理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我感到這本書挺枯燥的,甚至有點誇大兒童的作用,講到兒童的精神,潛意識及兒童的心理,似乎把人類人生的成敗都歸結到了兒童期,未免將兒童期成長的作用有點太誇大化了,可是經過後面資料的閱讀才明白,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鋪墊。

在後面的講述中,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蒙氏工作,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知識的提升!試想想,處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怎會不歡樂,我想這是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簡便愉快的,而我們明白歡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對孩子的心理進行必須的揣摩與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對幼兒進行死教育,從來也不研究他們的心理狀態及需要,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什麼學習成果了!

所以作爲教師,學習對幼兒進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並且我還有更深的理解,擁有一位“好”教師,不光是孩子的幸運,更是家長的福氣,我相信教師的行爲、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家長,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

二、對於成人的斥責

也許是對幼兒的教育及此刻幼兒所處的現狀百感交集,所以蒙臺梭利好不留情面的對成人進行了斥責,他把成人對幼兒的關愛看作是成人自私自利,我承認成人在照看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勢必會走彎路,或出現一些錯誤的舉動,但在孩子面前,我卻覺得父母都是無私的。

如果沒有成人組成的人類社會,我將質疑一個嬰兒會憑自我的本事而成長爲一個真正的人,成人的努力是在教會孩子怎樣去更好的適應社會,當然也不排除極少數的成人對此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成人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最自然的本能就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適應社會並能夠生存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成人蔘與,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性格都會起到必須的作用,這是自然存在的矛盾相對論,但總體來說,依照此刻社會的發展來說,人類還是在不斷的發展的,人類的教育總體來說還是好的,但對於某些方面,某些家長還缺乏正確的引導,只要將正確的方法加以推廣,科學的理念得到普及,相信未來的人類將是更加智慧無比的,但與此同時,作爲教育者,我們更加的感到了肩上人物的重要性。

三、關鍵期與教育

我覺得蒙臺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製出了各種適合幼兒操作的蒙氏教具外,還有一項就是幼兒關鍵期的確立,配合幼兒不一樣的關鍵期進行適時的教育,這也許就是孩子們有出色表現的原因吧!對於這一點,我想任何一個蒙氏教師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現的各種現象,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供給什麼樣的環境。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此刻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景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依據孩子的敏感期,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資料,我想在今後的時間我將進行第二遍的閱讀,相信將會有更大的收穫與驚喜!

《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經過自我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經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爲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蒙臺梭利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爲我們提示了童年的祕密,讓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瞭解和理解兒童。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簡便愉快的,而我們明白歡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理解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在讀全書的過程中,有一種情感一向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我的行動,使得他的行動不僅僅因爲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個人無法到達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主角的統一。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爲常,並認爲自我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

成人總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本事只能理解,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我係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終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扣扣子、繫繩子的工具。

《童年的祕密》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試想今日,我們在解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中發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爲孩子創造迴歸以人爲本的生態式教育環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於發現兒童的渴望,我們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的解放和童年的真義嗎

作爲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着自我的學生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於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而學生們應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卻似乎總是無動於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於武斷、包辦與專制。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細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細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加倍呵護。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

所以,作爲一名幼兒教師,學習對幼兒進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長我相信,教師的行爲、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家長,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爲常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童年的祕密"。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13

一種自信,一種精神,中國這條巨龍甦醒了。

——題記

從1920xx年到20xx年,從開天闢地到共襄盛世,中國共產黨改變了中國。90年風風雨雨,90年奮鬥不息,90年後那個盛世中國重新出現在史書的版圖之上。那,是令炎黃子孫引以爲傲的新中國。

1920xx年至1949年,應該是最悲痛的回憶了。我們永遠記得那些祖國遭受壓迫的日子。在圓明園燒焦的廢墟上,我看祖國是一灘血;在鄧世昌勇猛的“致遠艦”上,我看祖國是一團火。我痛心着,但我堅信祖國會站起來。浩浩蕩蕩的大革命開始了,從十月革命到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山先生、毛澤東、鄧小平,他們把飽經滄桑德瞳孔放大,指引多災多難的祖國,從世紀的風雨中神奇地走過!浴血中華,開天闢地。

1949年至1978年,有開國大典的歡慶,也有“文化大革命”的悲痛;有對,也有錯。但,誰也無法否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因爲現實已經證明,這是正確且具有生命力的選擇。中國共產黨,他們歷經波折,用鮮血和生命,帶領中國人民向前進。“抗美援朝”的勝利,“兩彈一星”的發射,“四人幫”的粉碎,世界給予中國了肯定,中國人民踏上富強之路。曲折探索,奠基偉業。

今天,以爲黨中央,正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美麗的家園,開創和諧盛世。20xx年北京奧運會舉行,上海世博會的圓滿舉辦、廣州亞運會的成功舉行,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那條巨龍甦醒了!改革開放,共襄盛世。

現在,就讓我們用知識加汗水,以滿腔熱情,擁抱新希望,迎接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21世紀吧!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14

"Tomorrow is another day。"第一次看到這句經典英文不知是何時,只記得它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此後,每當我感到絕望無助的時候,我都會告訴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這句話,助我走過了許多坎坷道路,可是自己卻一直不知它的出處。不經意間看到了《亂世佳人》的片段,影片的最後思嘉倚着門,絕望而無助,但是痛定思痛之後她用倔強而又堅毅的表情告訴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出於對經典的好奇,一口氣看完了《飄》。

很厚的一本書,分爲上下兩冊,剛開始看的時候都懷疑自己是否能看到最後,但是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吸引着我。

我想,沒有多少人會喜歡思嘉,我自己也不那麼喜歡這個人物,但是卻不得不打心底裏佩服這個倔強堅毅的女子。當思嘉還是個大小姐的時候,所思所想是如何讓自己更具魅力,如何讓自己在男性中更受歡迎,與一般的大小姐唯一不同的就是她做的很成功。但是戰爭的爆發以及家庭的變故卻使她不得不去面對一系列遠遠超出一個女人能承擔的災難。我記得思嘉爲了堅守自己的財產開槍打死了一個北佬後的鎮定,也記得逃亡路上白瑞德離去時她的那一巴掌有多麼響亮;我能想象在塔拉爲了維持生計她親自去地裏摘棉花時太陽的毒辣,也能想象什麼都不會的她給媚蘭接生時的困難重重……面對困境,面對她無法接受的殘酷現實,她都告訴自己:我現在不去想這些。思嘉不去想處境有多麼多麼的艱難,面對困境,她只去想自己能做的事情和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然後抓住每一次翻身的機會,拼命地向光明的方向爬去。縱然腳下是懸崖萬丈,但還是走過了那條窄窄的獨木橋。

思嘉是自信的,雖然她並不是城裏長得最美的,但因爲她的自信卻是追隨者最多的。面對困難,她表現出來的是驚人的勇氣。我眼中的思嘉,無所畏懼,一心只追逐自己想要的東西。

也許思嘉過於現實。本來就是一個自私的人,加上戰爭的摧殘,使本來就自私的她更加熱衷於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戰爭年代,思嘉撐起了已經破碎不堪的家。她日夜操勞,卻食不果腹,常常在夜裏被餓醒。嚐盡了飢餓的滋味,她發誓不讓自己再捱餓。之後的所作所爲,包括搶走她妹妹的情人等難以讓人接受的做法,都是爲了達到她的目的。生在和平的年代,我不知道戰爭在肉體和精神上的傷害,但是我理解一個人爲了生存不擇手段。人畢竟也是動物,也是生活在充滿競爭的世界裏的動物,一旦食不果腹,必定飢不擇食,不擇手段。

我不能理解思嘉的'愛情,畢竟我經歷的感情不多,畢竟感情是很難說清楚的。只能說人總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而只有成熟之後才能明白自己的感情。白瑞德最終還是離開思嘉了,不是不愛,而是對愛已經徹底絕望了。也許思嘉過於倔強,終使她本該幸福美滿的婚姻因充滿了誤會而支離破碎。思嘉就是思嘉,即使深愛的人離開了自己,她也堅信自己一定能把他“搞回來”。

我常常想,爲什麼很多讀者都不喜歡思嘉?也許是因爲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思嘉的影子,每個人本質上都是像思嘉那樣自私貪婪愛慕虛榮的,但是我們卻沒有勇氣去實現自己的自私貪婪和愛慕虛榮。思嘉卻是無所畏懼,倔強堅毅地活着。我們有她所有的缺點,但是卻沒有她的絲毫優點。這樣的一個人與我們的反差太大,這樣的一個人是鏡子,總是照出自己不好的一面。

思嘉的結局是很讓她自己心碎的,但我堅信她還會倔強地活着。

我想,不一定要那樣放縱自己的本質,但是可以學着去領會"Tomorrow is another day"精神,學着不管面臨多大的困境都要倔強地活着!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15

人類之所以妙,大概在於這情感豐富上,人體大腦藍斑的存在,讓生活變得分外不同。

《紅處方》,這本書在一週左右的時間內讀完了,畢淑敏的第一篇長篇小說,也是我讀到的她的第一篇小說。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也由之前的沒有鍾愛的作家到有鍾愛的作家。一直以來是蠻喜歡畢淑敏的文章的,從《我很重要》開始,但如今成了甚是喜歡的鐘愛。她的作品讓我看到了與衆不同的世界,一個我從未接觸過的價值層面,但到底文裏還是若隱若現地透露着關於探討幸福、追求幸福的永恆話題。

頭一回借書前不看簡介,是因着摯友的提及,也因此,翻開書才知道,這裏頭藏着的是一個特別的世界,一個關於毒品的世界。在走近這個世界之前,我和大部分人的想法一樣,那些個癮君子,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咎由自取得此結果,不值得憐憫。看過這個世界之後,明白這之前的想法只是看癮君子的表層表現而產生的片面感受,這樣的想法不可謂對錯,但顯然是不可取的,我們會因此無意中傷害到他們。他們是值得人們關懷的,相信至此局面,也並非他們內心真正希求的,他們求的不過是一種幸福的感覺。用生命科學的知識去解釋,人感到幸福的時候,體內會有一種名爲 “F 肽 ” 的物質,他的分子結構是中心碳原子上,有一個芳香環,一個哌啶環,和一個苯環,而嗎啡也正具備了中心碳原子,芳香環保、哌啶環和苯環。嗎啡就這樣騙了腦神經,讓人進入虛妄的幸福。幸福,人人求之,有這麼一種快速得到幸福感的途徑,自是有人會對其趨之若鶩。可見,貪求幸福感纔是原罪。即使得到的幸福感是虛妄的,短暫的,過後會帶來更大的空虛感和身體傷害,嘗過它滋味的人們仍是難以戒掉它。

太多的吸毒患者在成功戒毒之後會復吸。生理上的癮是不難根除的,可心裏上的癮沒那麼容易戒。幸福會讓人留戀,使人成癮 , 一點都不意外。毒品使人迷戀,更多是人心理上的依賴,讓人痛苦的是擁有後的失去,這比從未擁有過更令人神傷。

大多數吸毒患者皆因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對生活不滿意,纔會產生觸碰毒品的念頭。恰好,那些 “F 肽 ” 的模仿者使他們的得到了他們最終所求的感覺。而有那麼些患者並不是自願選擇吸毒的,只是一不小心沾上成癮,這類人大多數很願意戒的,他們的意志往往比那些自願選擇毒品的患者強。這其中並沒有太複雜的緣由,因現實生活中有着他們在乎珍重的東西,不願自己就這麼被毀了。但當他們將生活的苦難放大,在心理上和吸毒時得到的快感做比較,如此,他們的意志會薄上好幾分。

話說,很多政要會吸大麻,這類人在社會上是有權地位的上等人,在平常人看來他們生活光鮮亮麗,可爲什麼他們會吸呢?壓力大,需要釋壓?可能吧,他們的世界離我太遙遠,反正我是不懂他們的世界。但站得越高,風險越大,這道理我還是明白的。他們身上揹負的責任,可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雖說,他們擁有的比他人多,可揹負的也多,如此,他們還不如平凡如你我般的人更容易獲得滿足、幸福,畢竟沒有人會覺得心頭壓一塊石頭會是舒服的。亞里士多德說過 “ 幸福意味着自我滿足 ” ,又有一說: “ 幸福絕非輕易獲得的東西,在別處不可能找到,只有在我們身上才能發現。 ” 正因爲我們平凡,因爲我們要求不多,更容易滿足,也因此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紅處方》裏的故事讓我思考的還有很多。人拿動物來做實驗,發現其實很多我們以爲是人性的東西,也同樣出現在動物的生活中。譬如,將性作爲交易,當一雌一雄兩隻猴子餓極了,得到食物時,雌猴知曉自己搶不過雄猴,會用自己的身體去誘惑雄猴從而得到食物。這和其他交易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因爲世人價值觀不一樣,有人就將其上升到倫理道德的層面。可我認爲對做這類交易的人,不適過度批判,畢竟他們並沒有損害他人利益,且建立在自主意願上。在這一點上,我更認同西方一些國家的做法,將紅燈區合理化,相應地會降低相關疾病的傳播。

院長簡方寧的這般結局,是我願意看到的,毒癮讓她不得不結束自己的生命。隨着生命的逝去,不僅是擺脫了毒癮的折磨,還有作爲院長承受的心理壓力和失落。作爲院長的她,每天要面對這麼一羣將人性弱點發揮到極致的吸毒患者,心裏上的喟嘆不會少,但她盡心做得更好,將自己的全副精力都分給了戒毒醫院,希望能解救更多的人。特別是在沈若魚的襯托下,我對簡方寧這個院長更加敬佩,她不僅用藥物治療患者,還嘗試着從心理上給予病患支持,可惜,她的第一次嘗試,一個人格變態的女吸毒患者,將她推向了死亡。在她的葬禮上,衆多痊癒病患的出席讓我們看到了她的付出並不是徒勞的,而是很有價值意義的。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在事業上,她做得很好,相應的,對家庭,她就不能給更多的心思了。她的丈夫身體出軌了,這個結果並不讓人意外。

戒毒醫院是到處可見的人性弱點、醜惡面,就是連醫生護士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纔在這所陰鬱的醫院待着,作爲“臥底”的沈若魚看得真真切切,在醫院沒待多久就逃似地離開了。然而,故事的最後,沈選擇了承接簡的事業。這讓人意外嗎?還好吧,在那段得知簡染上毒癮,收到簡的信的日子裏,有了預示。沈的丈夫也能預料到她做出這樣的選擇,並沒有阻攔她的意思,這樣大概是理解和支持她的吧。在從逃離醫院到主動要求到醫院工作,雖說是兩個不同的身份,境遇會很不一樣,但仍會接觸到那些醜惡面;而她做出了這樣的選擇,顯然是已經克服了心理障礙。我想她會把這份事業做好。

這是一個我從未接觸過的世界,如今能窺探到這個世界的一隅,甚是驚詫,細想,這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其實我正處在這個我以爲遠離自己生活的世界,世界這麼大,我們不可能接觸所有面,能這麼看看,瞭解瞭解,也是不錯的,我沒有那麼一顆偉大的心,犧牲自己很多,面對一羣陰鬱的人,嘗試挽救他們。但我盼望着,這類人能越來越少。這大概要從關注人們的幼年生活、心理開始,這最終聯繫到了一個詞 —— 教育。教育,國之根本。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16

〃老的詛咒是德國着名兒童文學作家爾夫岡·霍爾拜恩和海克·霍爾拜恩夫婦的作品。當我讀這部書的時候,好像跟着主人公阿頓、佩塔赫、薩沙、雅西爾鑽進金字塔下的密室、穿越地下暗河、貓王神殿,進入帝王谷阿肯那頓法老的祕密陵墓阻止詛咒應驗,身臨其境、妙不可言。

書中講述了3320xx年前法老阿肯那頓被他的朋友埃葉殺死,被長矛刺中後的阿肯那頓居然還活着,然後他對埃葉發出驚世駭俗的詛咒:“你將……活着。你將永遠得不到安息……直到……有一天……一個死人把所有武士從他們的沉睡中喚醒!只有那時,你纔可以死去!”3320xx年以後,星辰又運行到當年的位置,法老的詛咒即將應驗,埃及將陷入巨大的災難,成百上千無辜的人將面臨死亡。阿頓、佩塔赫、薩沙、雅西爾爲了阻止奧西里斯這一災難的發生,去了阿肯那頓的陵墓,但是失敗了。只要日出,一切都晚了。阿頓的爸爸在日出之前啓動了未完工的水壩,沙漠變成了沼澤,太陽出來了,武士復活了,但是被子水浸泡過的武士一遇到陽光就開始化解,這場災難避免了發生。整本書從頭到尾情節神妙離奇,懸念不斷,給人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書中的小主人公善良的人性、勇敢的行爲,讓我大爲震撼。讀完這部書,我得到了一個重要的啓示:人或許無法改變命運的進程,但完全可以改變它的結果。它就在人的能力之中,可以在已發生的事情中獲得最佳結果。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17

這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和時間賽跑》這篇文章,他的作者是中國臺灣作家林清玄。他寫的文章像清水,又像茶,品起來回味無窮。

這篇文章主要講作者外祖母去世,他很悲傷,他的爸爸媽媽也不知所措,爸爸知道,與其騙林清玄不如實話實說。爸爸對他說:“外祖母再也回不來了……”他不明白就問爸爸,他認爲爸爸說了個謎。慢慢地他明白了,一天他下定決心和太陽賽跑,結果他贏了。小作者快樂得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後來的二十年裏他收益無窮。他還要把他知道的知識教給他的孩子。

童年,像一條彎彎的小河;時間,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來回的穿梭。當我打開課本,看了這篇《和時間賽跑》課文時,對我有了很大啓發和感受。

課文是這樣講的:一個小男孩的祖母去世了,他非常難過,爲了排除自己的憂傷,他一圈圈的跑,以至到後來和太陽賽跑。也因此受益無窮,讓他認識到:人雖跑不過時間,但卻可以比原來跑快好幾步。

有句格言說的好: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這句格言告訴我們,時光老人給我們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如果你浪費了時間,後悔也來不及了。你如果虛度了光陰,少年時光就永遠失去了。花兒卻有重新開放的那一天。

所以我們要充份利用好時間,和理安排時間。比如可以趁等別人的時候算算題、看看書。你可以在媽媽幫你抄題時寫其它的作業,也可利用這段時間預習下一課,或背會兒課文、

時光老人給我們一生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之所以喜歡這篇《和時間賽跑》是因爲它猶如一杯生命之泉,向我們傳遞着一個真諦:時間就是生命,要珍惜時間。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18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偷影子的人》中男主人公從小的玩伴、一生的朋友呂克是一位麪包師的兒子,對他來說,從一出生便被剝奪了選擇未來職業的權利,他不得不繼承父親的手藝,終生工作在自己家的麪包店。而起初的男主人公也毫不懷疑這是呂克的夢想。可是,當突然有一天,他偷走了呂克的影子,發現了呂克心底的祕密。呂克的影子告訴他,其實呂克的夢想是成爲一名醫生,並請求男主公幫助呂克成爲他想成爲的人。當天晚上,男主公便履行諾言找到了呂克的父親。最終,呂克得到父親的許可,來到了男主人公所在的醫院學習醫學。

當夢想還是夢想的時候,總會讓人忍不住幻想,渴望。可一旦走在了實現夢想的道路上時,則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當呂克真正當上了醫學院的學生,才發現這個夢想令他多麼的不快樂,而他也終於意識到,什麼是他想做的,什麼是他不想做的。他希望的是看到別人的笑臉,清晨熟人之間親切地招呼,而這些,只有做一名麪包師才能夠真正獲得,而成爲一名醫生只是他想當然的一個願望,並不真正的適合他。於是,呂克堅定的放棄在醫學院的進修,轉而回家踏踏實實的做起了一名麪包師。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大自然的世界多姿多彩,只因它們找對了自己的位置。人類也應當如此,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你才能夠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