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8W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1

在教學方面,我“遭遇”了新課程改革,這對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新課改倡導全人教學,強調課程教學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注重科學探究的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學習。。通過這一階段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精選17篇)

一、面向全體學生,滿足不同的需求,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學生在學習中存在智力、興趣性格、態度、語言基礎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差生,我儘量用難度適中的問題問他們,儘量讓他們回答有把握的問題,當他們回答正確時我總會說“Very good”如果回答錯誤我也會說“Thank you all the same.”以表示鼓勵。這樣他們會因信心大增,加強了參與意識,逐漸消除畏懼心理。面對優生,我則對他們提高要求,如單詞小測的錯誤率不得超過20%,課後要多做提高題,增加閱讀量等。

二、創造寬鬆、和諧的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消除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只有對英語感興趣,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好成績。刻板的學習,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適得其反讓他們厭惡學習英語。因此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於英語學習。鼓勵學生大膽地說英語,並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這鍛鍊了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膽量,也在無形中發展了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培養他們創新靈活運用英語的習慣。

三、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學習課文前我要求學生先預習,找出知識點;課後整理總結筆記,並發現重難點。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並加以改正。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爲矛盾雙方的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係,對完成教學至關緊要。在開學一週後我就讓學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給我的教學提意見,下課後我也經常深入學生中詢問他們的聽課效果,學習情況,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質量。這階段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名好的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耐心、愛心。

總而言之,教師要使英語成爲學生生活中須叟不可或缺的有趣事物。"變學習爲學生的自覺行爲,使學習過程成爲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的探索過程。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爲積極的學習者和有創造性的未來建設者,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英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取其精華,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不斷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而且作爲新課改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我們教師自身要深刻理解課改精神,把教學與課改目標緊密結合,不斷更新觀念,與新課程共成長。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2

英語已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學科,它不斷地走進國小課堂,那麼如何做好國小英語的教學工作也是我們每個英語教師關心和研究的問題。同時英語這一門課程也在國小已被列爲主要課程之一,隨着課改的深入發展,對於國小英語教學方法的探討,也在不斷的進行着。作爲一線國小英語教師如何實施課改呢?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我深有體會,有以下心得。

一、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

英語是一種語言,而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一種工具。隨着社會與實際經濟一體化,英語顯得尤其重要。所以,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就要求符合學習語言的規律,注重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要求我們在英語的教學中要從過去的應試教學嚮應用教學轉型。即所謂的“任務型”教學 。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是將英語的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當中,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英語,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在這裏,英語只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工具、一種技能,而不是僅僅作爲一門知識來學習。“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強調把學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樣利用英語作爲交流的媒體來完成任務,而不只是關心自己所說句子的結構是否正確。這有利於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生通過使用正在學習的語言來完成貼近生活的真實任務,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基本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例如:在中高年級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分析理解課文及其語篇後,教師會給出一篇內容(即詞彙、短語、句子結構等)相仿的短文、圖表等,首先讓學生結合自己剛剛所理解或掌握的內容來閱讀,之後聽教師所給的問題即所需完成的任務,學生自行或小組合作完成相應的對錯判斷、配對等任務後,以寫或說的形式特別是結合自己的感受或實際情況及經驗發表呈現任務的結果。通過這樣一系列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學生結合自身掌握的實際情況對完成任務,習得的同時,還加強了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

二、創設真實的英語教學情境

《英語課程標準》進一步強調教學應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儘量真實的語言情境,組織具有交際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爲此,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把新理念推向課堂班級層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釋放了學生的創造潛能。

情境教學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統一,在認知方面有啓迪學生的可暗示性,從而使學生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接受教育輸入,即如臨其境、觸境生情。如臨其境可以使學生感知的過程變得容易,觸境生情可以使學生的認知更加牢固。

語言學習的最好方式是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感知語言,並在感知的過程中自己領會到語言的真諦。尤其對國小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若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教學,學生浸染在其中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語言的本質,無須教師過多地解釋。多數日常用語可以通過教師設置情境來讓學生感知並掌握,例如:教師裝作不小心將學生的物品掉到地上,然後表情及語氣誇張的說:I’m sorry! 從而在此情境中讓學生感知並習得了I’m sorry. 這個日常用語。另外,還可以通過真實情境的機會教學來讓學生感知所學內容,在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滲透德育教育。例如:上課鈴響後,有的同學遲到,這時教師可以,讓這些遲到的學生站在門口,大聲地老師說:Sorry, I’m late! 根據這個真實的情境,全體學生都可以進一步對這一學習內容感知並習得,這時教師適時的說:Don’t be late next time!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德育教育。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語言,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課堂中,我還經常利用多媒體設備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把文字、聲音、圖像等融爲一體,創設學生主動參與語言交際活動的情境,讓學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語言觀。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容易進入角色,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

三、注重環境創設,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環境主要包括教室和英語語言運用環境,有稱之爲“硬件”環境與“軟件”環境。比如,可以在教室裏貼一些英文標識,用英語卡片展示一些英語文學故事作品等。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勵學生用所學過的英語進行交流,克服某些學生害怕或者不敢講英語的心理障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語言運用習慣。

四、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思維。

很多人爲什麼一開口就感覺說英語特別吃力,就是因爲沒有養成好的英語語言運用思維習慣。語言運用思維的培養主要是要求學生當看到某一物體或想表達某一個意思是,不需要經過大腦進行翻譯的形式而直接用英語說出來,就象運用自己的母語一樣自如。在教學中,我一般都是直接用英語進行表達,同時輔助相關的肢體語言,這樣可以加深學生運用英語的印象,同時可以比較快的提高學生學習說英語的能力。

五、採用多樣化活動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只要學生有了興趣,就能比較快的去接受,而且也不會那麼容易遺忘,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就深有體會,如果這節課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老師所教內容,那麼運用的也較好;相反,如果學習不感興趣的話,課堂教學就特別吃力,學生也很難去消化所教內容,課堂上就會出現各種現象,比如玩小動作等。那麼怎麼去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培養他們的興趣呢?這就需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一般學生比較好動,所以在設置教學時,主要運用遊戲教學,比如卡片遊戲,故事遊戲,律動,歌曲,包括肢體語言等多種教學教法相結合,通過各種不同的靈活教學方式往往會在課堂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程的特點是以學生爲中心,以活動爲主線,以獲取直接經驗爲主要目的,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激發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玩中學”、“做中學”、“樂中學”,使學生從實踐活動中獲得實際生活有用的語言知識。例如:在低年級教學講解animals(動物)的時候,教師將傳統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引進課堂,讓學生一起幫助“小蝌蚪”找媽媽,在尋找的過程中,認識了其他很多的動物。再比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字母時,我讓學生帶來toothpaste,將它擠並塗抹在桌面上,讓學生在上面任意寫了自己喜歡的字母,或從老師這裏聽到的字母,學生們都玩得不亦樂乎,感覺在玩中掌握所學內容輕鬆併爲學生所樂於接受和嘗試到他們認爲較困難的寫的任務。我還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有讓學生動嘴進行迷語、頭腦風暴等問答活動,有讓學生通過魔術表演活動來提高學習興趣,有利用設計精巧的教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分組遊戲,並設計多種有趣並富於創意的計分方式,有組織學生用有趣形象的英語習語或俚語進行對話表演,讓學生在相互交往中產生情趣、習得常用口語。如:學完一個單元后,爲了讓學生容易記住所學內容,我把本單元所涉及的單詞或句型作爲歌詞填入一首學生耳熟能唱的歌曲中或將學生掌握起來較爲困難或是重點編成朗朗上口的數來寶,讓學生通過好玩易記充滿節奏感的歌曲或數來寶來掌握所學內容。最終這些方法使學生在歡快、輕鬆的氣氛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並促進了口頭練習。

六、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情感”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學生的情感總是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逐漸萌發,進而迸發對教師的愛以及對真理和科學的追求。啓動課改後,我認真學習“新標準”、實踐“新理念”,課堂上的教學行爲的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教學民主,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已成爲我的自覺行動。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以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情緒更飽滿。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儘可能多地爲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教師要成爲學生最可信賴的心理支持源。因此在我的課堂上充分發揮尊重學生這一課改理念,例如課上目光的交流、微笑面對每個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進步、允許並歡迎學生在我的課堂發表與我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等。

七、使用合理的評價手段,促進學生髮展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與鼓舞。”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對學生評價的作用,評價也是一門藝術,好的評價手段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勵學生產生不斷向上的精神。學習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人、小組相結合,等級與評語相結合,在教學中要靈活地使用。這樣,對學生的評價纔是全面的、合理的。

激勵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長在充滿激勵氛圍中的孩子,會不斷地進取。我的評語主要有“Terrific!”、“Very good”、“Well done”、“marvelous!”、“Wonderful”等。被讚揚的同學看到全班同學對他拍手喊出這些評語時,都是神采奕奕。我還採用作業蓋印戳兒、發放小禮物、sticker和小獎狀等激勵手段。有時,親切地對學生笑笑,摸摸他們的小腦袋,拍拍他們的小肩膀,捏捏他們的小臉蛋、甚至擁抱他們——這都是對他們的一種鼓勵。學生在課後會互相比比書上或牆上評比表上的“Sticker”多少,一種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局面逐漸形成。

總之,新課程改革,使得英語課堂教學走上了“綜合化、活動化、多樣化、情感化、多元化”的道路: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聽說讀寫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強。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它使國小英語課堂教學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3

我們學校從20xx年5月份開始進行教學改革,一年多以來我們不停的學習、嘗試試圖摸索出一套適合我們學校校情的教學思路。以下是我在教學改革中的一點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在數學教學“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學生需要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雙基”到“四基”的轉變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再是傳統的教和學,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也隨之發生着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爲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

教師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課堂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在課改實施中,我常有一種感受,我和我的學生一起成長。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只是一個技術人員,或者說是一個工匠,僅是用他人設計好的方案去達到他人設計好的目標。在課程改革中,在新舊理念的不斷碰撞中,一個個的問題和需求,激發我們數學教師“我要學,我要改,我要做”的參與意識。新課程的實施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爲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發展的空間,提高了教師的素質,使我們從普通的教書匠成爲研究者,設計者。

課改使學生開闊了思維,豐富了語言,課堂上再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課堂真正成了孩子們的天地。

我們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和客觀事實出發,以圖畫情景展現,使學生親自體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研究充滿數學的實踐問題。是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及羣體討論,獲得數學知識,真正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開放學生的眼睛,提供觀察機會。讓學生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去尋找身邊的數學知識;開放學生的嘴巴,提供表達的機會,將數學知識寓於童話故事、有趣的遊戲中,讓學生在熟悉喜愛的情境中領悟、表達,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開放學生的頭腦,提供思考的機會。在解決問題中,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經過學生自身積極地思考,探究發現數學結論,體會數學的魅力和活力;開放學生的雙手,提供操作的機會。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通過“塗一塗、分一分、圍一圍、折一折、拼一拼”的實踐活動,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開放學生的空間,提供表現的機會。

在課改的道路上我們也遇到一些困惑:

新教材注重解題策略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知識掌握不紮實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課堂學習中能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學困生可能是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久而久之兩級分化的現象出現。新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題策略多樣化,但對於純計算題的練習相對少,以至產生學生算得慢,容易錯,計算能力較薄弱的問題不可忽視。

新教材有的內容編排較難,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認知規律。如第二冊“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cm對學生很抽象,要求過高。如元、角、分的認識、二十四時計時法等內容,對於學生是難點,課時又少難掌握。

教學班規模大,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許多商榷的問題。要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但有限的40分鐘時間若留給學生足夠的合作與討論的時間又與課時進度發生矛盾,如何把握給予“時間”的度?

新的時代對我們數學教師有了新的要求,我們會與時俱進,不斷進取,跟上時代的腳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幾年來,在課程改革的實施進程中,越來越深切的感受到課程改革的推行確實對我們的學生受益非淺,對我們的教師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禮,師生同舟共濟,共同發展,充分地實現了以人爲本的發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煩,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談一談我們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新課程教材內容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那麼教師如何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新知識有親近感,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呢?我們在教學中注重讓數學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這樣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聯繫起來,使學習真正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根據知識特點的不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兩位數加兩位數第一課時,教材給學生提供的超市買玩具的情景是學生一般都經歷過的,容易從中提出數學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也便於調動生活經驗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爲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和寬鬆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根據同學的意見進行必要的反思,從而選擇合理的、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課堂教學中,教師更關注了知識過程的呈現,探究性的學習、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現了,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如何計算,而是讓學生自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這些設計使數學學習擺脫了機械乏味技能訓練,讓學習的過程充滿探索和思考,對知識的應用也變得靈活。

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設立了相應的情景教學環境,學生不僅能夠在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聽中學,在思考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而且獲得了學習中的樂趣和自身全面、和諧的發展機會。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繫,摒棄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思想,更加註重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評價方法的轉變。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新課程要求評價注重過程,強調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變重結果評價爲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於: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有“盡力則行”的要求和評價,既承認個人的侷限又能表現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別人,因爲努力是每一個願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種結果卻不是我們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變重結果評價爲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在不同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獲得不同的心理髮展水平,淡化“區分”,突出“轉變”,追求每個學生在原有心理髮展水平上的進步和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診斷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從而發揮評價的改進與激勵功能。正如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學專家斯塔弗賓所言:“評價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運用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發展,更清晰、更準確地描述學生的現狀和進步。

四、師生關係的轉變。新課程標準認爲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數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注重激發學生回答的慾望,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另外,教學中我們還有不少困惑。

一、新課改對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我們是農村國小,留守兒童很多,加上家長對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長對學生的學習不聞不問,即使過問,頂多關注分數,根本不懂得什麼叫能力,不懂得什麼叫“減負增效”,給教學帶來了困難。

二、新課改在課時安排上更緊了。新課程方案的課時數有了很大的變化,象三年級每週只有四課時,對於優生來說,問題不大,尖子將更尖,教材的編排有利於他們發展思維,拓寬思路,但對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師有時爲了幾個差生通常要費好幾倍的時間,但是還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課表又都安排的滿滿的,學生在校時間又嚴格控制,這樣就成了一對矛盾,迫於進度的要求,又不得不開新課,這個知識還未掌握,下一個知識又來了,簡直是應接不暇,最後就達到了雲裏霧裏,糊里糊塗的境界,基礎知識掌握不牢,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新課程要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的機會相對多了,班級名額多,動手機會多,組織教學難了,讓學生多活動,擔心教學任務完不成,因爲一週只有四節課,不讓學生自主探究吧,又與新課程相違背,現在每學期市局要調研,平時學校要檢查,也許是我們太在意結果吧。

三、新課改對教師課堂調控更難了。強調以學生爲主體,強調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常常一發難收,課堂紀律,難於控制。學生分小組活動,合作探究,這鍛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師也成爲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並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同時關注討論的進程,瞭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但問題又來了,目前教學班人數多,學生分組六人一組,一個班要分八組以上,四人一組要分十二組以上,活動中教師照顧不全,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就把活動時間變成聊天時間了,教師的輔導引導作用就起不到了,難以實現關注每一個學生。

四、新課改對課前準備更復雜了。爲了實現《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所有數學知識的學習,都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並展開數學探究。因此教科書中創設了豐富的問題情境,引用了許多真實的數據、圖片和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並提供了衆多有趣而富有數學含義的實際問題,所以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充分的教學準備,教師不僅要把教材處理好,課備好,而且要準備好一些教具、投影儀等,條件好的學校要準備課件。但是,由於我們是農村國小,硬件條件跟不上,不可能同時使用課件,全校二十個教學班只有一臺投影儀,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師的自制教具又相當缺乏,從而造成教學準備不夠充分。上課只能讓學生看課本或看掛圖,失去了實物形象的效果。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4

當前,英語教學處在一種改革,創新,發展的階段。作爲農村國小英語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不斷的豐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驗,參與,合作與創新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怎樣才能緊跟新形勢,把《英語課程標準》的理念滲透到英語課堂教學中,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呢?結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環境特點,我在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

一、創設情景,營造愉快的語言氛圍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課程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國小英語創設情景組織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創設形式多樣的情景,爲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用英語進行練習的可能,從使用最多的實物,動作,圖片,幻燈,錄音,錄相,表演,多媒體課件以及師生會話,歌曲,遊戲,比賽等手段,如組織學生進行日常對話,打招呼,學生一起做遊戲等等。隨機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相應的方法,手段,讓學生能夠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我通常的情境導入做法是:

1.對話導入(Greeting).如三年級學習“Hello”先老師和學生一個個地打招呼,然後再告訴學生“Hello”的意思。

2.英語歌曲導入。(Sing a song.)先讓學生聽教師唱“Body Song”並表演動作,再引出身體各部分的教學。學生興趣昂然。

3.出示圖片和實物導入。如教學“I like biscuits”中的單詞∶milk bread rice等,教師先拿出一杯牛奶,隨機導入並學習單詞milk,學生直觀形象,印象深刻。

二、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英語教學要達到交際化的目的,必須使學生反覆地操練,而英語口語的操練是需要搭檔(Partner)的。所以,合作學習是一條優化外語教學的有效途徑。我常採用的兩人合作(pair work)和四人合作等。對話練習是兩人一組的,四人一組的合作學習方式有分角色朗讀表演,相互討論。學生間互相幫助,基礎好的同學帶基礎差的,讓學生都有更多大膽練習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合作學習的實驗,課堂氣氛活躍的同時,學生積極主動,易於合作,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識大大增強,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素質。

三、遊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國小生學習英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課堂內要有一種有利於學習的和諧而活躍的氣氛,不然學生不感開口說英語,就達不到預期效果。而這種氣氛就需要由一定的活動來營造。選用恰當的遊戲活動,能使死氣沉沉的教學交際變成有目的,有內容的自然交流,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選擇遊戲活動要做到活而不亂,要遵循以下原則∶

1.遊戲活動要緊扣課文新知識。

2.遊戲活動要適應各自不同學生的特點。如較活躍的愛表現的班級就多進行表演活動。而不擅長表演的班級就做一些生活實際交流場景模擬的遊戲活動,如到超市購物,給老師親手製作英語賀卡等。

四、創新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上必須更加註意教法新穎有創意,以便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讓學生豐富想象,積極探索求異,堅持獨立見解,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通過設疑問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如教四年級英語“I like biscuits”。上課時,學生學了“I like biscuits/noodles/milk/…”以後,鼓勵引導學生即興發揮,有學生說出了∶“I like flowers.”“My father like sport.”“My mother likes beautiful cloths.”…然後要求學生至少寫下三句,並告訴學生這就可以成爲一篇英語日記,讓學生知道上國中後寫英語日記並不是很難。

總之,教師要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自主而合作學習,才能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逐步培養其求異創新能力。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5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養。英語課程標準的目標是,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種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課程目標就在於打破傳統的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力求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培養他們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基於此種認識,就應把學生看做具有可持續發展潛能的人來培養,而不應把他們視爲“應試的機器”或是“可填塞的容器”,而不斷灌輸知識,施加壓力,因而限制甚至扼殺了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新舊課程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理念。長期以來,在我國中國小教育領域中奉行以知識傳遞爲價值取向的教學觀,致使課堂教學模式輕視甚至否認主體活動給予學生素質發展的真正價值。在這種背景下實施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無疑給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課程的先進的理念反映了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特點,體現了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折射出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它的核心是新課程理念的落實。一些重大的課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問題基本上都出在課程理念與教師行爲的轉化上。《英語課程標準》的正式出版與發行,拉開了中國小英語課程改革的序幕,這標誌着新課程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但新課改對全體英語教師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必須認真面對。

英語新課改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注重鍛鍊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用英語去交際,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中心地位。在這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在詞彙方面,由於新教材詞彙量較大,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單元的單詞可分二至三部分進行背誦,鼓勵他們通過音標、構詞法等科學地記憶單詞,並堅持課前小測;

二、在語法方面,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本節課的語法點,上課時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總結,並提出重難點,然後再歸納總結,課後佈置相關的配套練習以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

三、堅持用英語授課,要求並鼓勵學生用英語思考問題、回答問題。這樣不僅可以訓練他們的口語和聽力,還能讓他們不斷的回顧單詞以及語法。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6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着這樣一些問題:老師講解多,學生思考少;一問一答多,研討交流少;操練記憶多,鼓勵創新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動少;顯性內容多,隱性內容少;應付任務多,精神樂趣少等等。總之,重視傳授系統書本知識,忽視好奇心、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通過對新課改的學習,使我受益非淺.下面把我的幾點體會談一談,與大家共勉:

一、改革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標準粗線條地確定爲五個方面:學生喜歡不喜歡上數學課;學生投入數學學習的程度;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培養體現的情況;數學交流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發展狀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

學生喜歡不喜歡上數學課,這一項指標主要評價師生關係是否和諧。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環境是否形成,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這一項指標主要評價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留有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

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培養體現的情況,這一項指標主要是通過學生獨立思考、相互啓發,敢於發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現情況,評價學生智力潛能是否得到較好的發揮。

數學交流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發展狀況,這一項指標主要評價學生尊重別人、取長補短,合作學習習慣養成的情況和靈活、綜合運用知識的水平,特別是學生獨立構建新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新課改的學習,我逐漸受了新的教學思想,駕馭課堂和管理學生的水平不斷提高,而且對改革很有興趣,因此保證了課改工作的順利進展。

二、探索新的課堂組織形式

大課堂教學有利於教師爲中心的講解,但不利於以學生爲中心的自主學習。要想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不改變長期延續的大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很難辦到的。爲此,我積極探索班級、小組、個人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的組織形式,重點加強小組研討的學習方式,相對削弱大課堂講解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動的空間和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膽發表創新見解。

三、逐步推行探索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關於教學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問題是觀念的轉變問題。目前不少教師還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過程。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教師把書本內容講清楚,或一問一答問清楚,學生用心記住,能按時完成作業和應付考試,就算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做其實把一種"隱形的"、寶貴的東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別是創新意識的培養統統丟掉了。我通過探索,認識到教學過程應該是這樣的: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中,緊緊被問題吸引,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一時而高興,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對知識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創造"着獲取知識的方法,體驗着獲取知識的愉悅。同時,在和諧誠懇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個性和才能。

一、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爲

首先,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必須適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基礎上,創設“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參與合作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人人體驗成功的喜悅,感悟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講數學”、“聽數學”、“練數學”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鼓勵學生用眼觀察、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發現和掌握數學知識。

最後,轉變教學評價標準。傳統的教學評價重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注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多用激勵性評價”,“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學生不同的需要應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二、正確處理三維目標的關係

爲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學不僅只是爲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如某教師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時,通過課件演示教材P64主題圖,老師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數出10人、10 只鴿子,通過比一比、填一填等數學實踐活動,學生經歷抽象10的過程,感受10的組成,培養10的數感,形成和建立數10的概念,讓學生在充分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完成數學抽象,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發現,有所認識與提高,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體會數學語言的簡潔美、數的抽象美。

三、把握特點,活用教材

與傳統國小數學教材相比,新課程對國小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課程環境;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爲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一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爲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通過數學活動獲得數學知識。倡導自主的、多樣化的學習。如教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科書數學第一冊P96—97“9加幾”時,“有幾瓶牛奶”(9加幾),教材給出兩筐牛奶實物圖(一筐9瓶,一筐4瓶),通過學生提問題,得出算式9+4。在計算9+4時得多少時,學生可以通過直接數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數小棒得出9+4=13;或者將4分成1和3,先算數9+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到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減去1得13,即:9+4=13……總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討出”9加幾”的計算方法,在鼓勵計算方法多樣化時,實現計算方法最優化.練習題型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一些開放題型,爲了使學生喜歡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教材引入了國小生特別喜歡的卡通人,“智慧老爺爺”、“笑笑”、“淘氣”,教材中很多問題的設計都富有彈性,使不同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產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7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是每一個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本學期,我校全體教師參加了構建高效課堂的課改活動,回顧自己這一階段的學習和實踐,簡單談幾點體會和感悟。

一、通過學習,更新理念

教書20多年,執教地理也有十幾年,自我感覺教學經驗還算豐富,教學效果也還不錯。通過學習《高效課堂22條》,我發現自己的一些觀念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我明白了真正的高效課堂要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時間交給學生,我們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新課改的目標。

二、通過反思,找出不足

高效課堂要求師生互動,以學生爲主體。一個教師,不管他的專業知識多麼豐富,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他的課堂終究是一潭死水。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學,雖然不全是滿堂灌,但對學生總是不放心,講得過多。因此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被動地做筆記,機械地記憶,以致部分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心理較強,懶惰思想加重,對照《高效課堂22條》,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不再滿足於已有的經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學會放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既重知識傳授,又重能力培養。

三、通過實踐,不斷提高

運用新課程理念,結合地理學科特點,本學期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實踐,也初見成效:

1.精心備課,提升課堂有效度

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教師的任務更重了,課前精心備好課,準備好導學案,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把學生帶入一種想學,能學,搶着學的氛圍,讓學生有效的參與課堂學習,讓課堂精彩起來。

2.重視合作,激發學生參與度

地理課程內容豐富多彩,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全員參與,探究展示,教師設計多種活動,如:拼圖、猜謎、競賽等,通過合作探究,學生不再袖手旁觀,而是積極參與其中。

3.聯繫實際,發掘學生熟悉度

生活中處處有地理。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體驗、所見所聞入手,發掘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聯繫時事熱點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利用地圖,提高學生認知度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圖的運用是地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掌握讀圖方法與技巧,藉助地圖讓學生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特點,更好地比較分析歸納事物的因果關係,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通過課改學習與實踐,我感悟到:作爲一名合格的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勇於實踐,才能不斷提高。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8

教育部頒發了義務教務課程標準,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同時,全國各地紛紛開始了課改實驗,爲此,我校數學研組也組織全體數學教師進行課程標準的學習,並要求教師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將新課標落到實處。

一、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中師生應相互溝通和交流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以“教”爲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是;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課堂中“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另外以教爲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是跟着教師學,學生的學變成了複製。缺乏主動和創造精神。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應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對教師而言,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同時交往也意味着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當師生之間建立起溫馨的情誼,課堂教學氛圍必然輕鬆愉快,學生對信息的感受性、反應的敏捷性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都處於狀態。同時,教師也會從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從學生對自己的熱愛與期待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真正體會到教學工作的意義和樂趣。感受性、反應的敏捷性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都處於狀態。同時,教師也會從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從學生對自己的熱愛與期待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真正體會到教學工作的意義和樂趣。

二、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

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教師缺乏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講課時,課上教師說得多、重複的地方多,給學生說的機會並不多。教師的講爲主的數學教學過程,佔用了學生髮表自己看法的時間,使教師成爲課堂上的獨奏者,學生只是聽衆、觀衆,這大大地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心得體會《讀國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心得》。其實,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觀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討、交流,讓他們有可說的問題,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並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當然,教師作爲教學的組織者也不能“放羊”,在學生說得不全、理解不夠的地方,也要進行必要的引導。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學習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包辦代替的多,講道理佔用了學生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即使讓學生自學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葉聖陶先生說:“教者,蓋在於引導、啓發。”這就是說教師是指導者就不能“代庖”,教師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帶着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着知識走向學生”。課堂上教師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羣體磨合後的智慧,必將大大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另外,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參與到學生中間,及時瞭解到、反饋到學生目前學習的最新進展情況。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啓發、幫助,學生必將成爲課堂的真正主人。

三、新課程標準下教學中教師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已經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吸收、選擇和整理信息,帶領學生去管理人類已形成和發展的認識成果,激勵他們在繼承基礎上發展;教師不單是一個學者,精通自己的學科知識,而且是學生的導師,指導學生髮展自己的個性,督促其自我參與,學會生存,成才成人。教師的勞動不再是機械的重複,不再是在課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講授,而是組織開展種.種認知性學習活動,師生共同參與探討數學知識;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知識的源泉,而是各種知識源泉的組織者、協調者。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觀是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過程,是學生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擴大的過程,而不是單純地積累知識的過程。因此科學的數學教學應當注重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在展現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進而發展各種能力。教師應時時刻刻把這種觀念滲透到教學設計中,準確把握不同類型的課型特徵,挖掘出教材知識背後所蘊涵的思維方式、方法,通過各種形式鞏固和訓練,最終達到學生能自如地運用,真正“會學”的目的。當師生之間建立起溫馨的情誼,課堂教學氛圍必然輕鬆愉快,學生對信息的感受性、反應的敏捷性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都處於狀態。同時,教師也會從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從學生對自己的熱愛與期待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真正體會到教學工作的意義和樂趣。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9

我校進行新課改,推行高效課堂以來,學生座位的排列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自己課堂掌控能力不夠,在組織課堂教學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對教學方式的採用也有過一段很迷茫的時期。隨着時間推移,慢慢的對各種課型的教學方式有了一些想法。國中階段的英語教學重點主要在於語法,詞彙和對話的教學上。因爲課型的不同,所採用的小組合作教學的具體方法也要適當的改變。

(1) 語法課

英語語法教學是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一般是以傳統的講解課,練習課的形式存在,學生在這樣的課上被動接受知識多,主動思考得出新知機會少,掌握語法新知的效率較低。所以在語法課中,我較多的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和歸納語法項目,結合《高效課堂》來理解掌握檢測和運用所學知識點,學生的積極性更高,學習的效果也提高了。

具體做法是選用能比較完整的呈現一個語法項目的基本構成的幾個典型例子讓學生去觀察歸納, 內容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讓學生能興致盎然地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這些例子最好能較全面的體現該語法的時態變化和肯定句、否定句以及疑問句的句型變化,讓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遺漏語法點。

(2)詞彙課

在教授詞彙前讓學生小組合作預習生詞,在課上以檢查拼讀的方式進行檢測。另外,在完成任務中運用和鞏固詞彙也是一種處理詞彙的教學方式。比如在學習一些表示動物的名詞之後,讓學生馬上小組合作完成以下任務:介紹自己最喜歡的動物園。在這個任務中,學生可以通過討論把所有教過的動物名詞的意義、讀音和用途都確認了一遍,還能盡情發揮想象力和表現力,既達到了教學目的,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快樂。

教一系列動詞時,教師先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分小組去思考在這種情境下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會做的事,然後去運用所學動詞描述自己的想法。舉個例子,在教學現在進行時時,可以給學生一個時間點,比如週日的上午7點,人們正在做什麼。這種方法在複習時態和教學動詞時比較有效。

再比如在教授形容詞和副詞時,通常情況下我會定下一個名詞,讓學生分小組去學習用來修飾該名詞的形容詞。(或是定一個動詞,讓學生去學習用來修飾該動詞的副詞)

(3)對話課

對話課是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最多的課型,讓學生儘量多開口說英語,並設計很多課堂活動項目讓學生充分參與並練習,學生的口語能力也得到了相應地提高。

但是因爲課本上所提供的對話有限,大部分學生編出來的對話大同小異。可以通過課前佈置查找相關語言項目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在課前通過網絡或書籍尋找更多答案,小組內合作交流編寫對話,同時可以促進小組間的互通有無。這樣能促使學生平時主動積極地閱讀大量課外讀物並吸取新詞新句,增加知識

面,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完成的對話各有特點,不會千篇一律,既展示了個性,又展示了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正在成爲重要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如何使它發揮出最大的功效,還需要我們對課堂合作學習作更深一層的探討、嘗試和研究。只有對合作學習有了正確的認識,並對每一次活動設計做好精心準備,才能真正減少小組合作低效現象,提高教學效率。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10

新課改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注重科學探究的學習,關注體驗性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學習,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作爲教師的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習新課程改革理論,更新教學觀念,迎接新課改的挑戰,

國小英語新課標學習心得總結體會

。下面簡單地談一下英語新課標學習的幾點體會。

一、面向全體學生,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1、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

2、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直接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一個空間。

3、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探索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4、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的一些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

二、關注學生情感,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心得體會

《國小英語新課標學習心得總結體會》()。情態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創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空間,做到:

1、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2、把英語教學與情態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3、關注學習有 困難的或性格內向的學習,儘可能地爲他們創造語言的機會。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關。

三、加強學習策略的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適用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做到:

1、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2、引導學生結合語境,採用推測、查閱和協調的方法進行學習。

3、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並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四、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評價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讓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助於反思及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評價或採用測驗及非測驗形式,平時重視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回答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改進的誠績,及反映的情感、態度、策略某方面進行及時的評價,如有口頭評價、等級評價、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等方法,充分發覺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測驗以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爲目標,側重於學生理解和獲取信息,能力減少客觀題,增加主觀題,通過評價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新課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新課標的理論指導下解決問題,在課改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願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11

這次學校組織的新課改學習當中,作爲一名年輕的英語教師我學到很多知識。下面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精闢地闡述了新一輪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思路。要求面向全體學生,突出以學生爲主體的地位,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家庭背景及個性差異。徹底改變“精英教育”,“填鴨式教育”,“應試教育”,在課堂上要盡力創設一種友好的、積極的、寬鬆的課堂氣氛,以消除學生的焦慮情緒。耐心傾聽並理解學生的不連貫、甚至不達意的英文句子,就像母親傾聽嬰兒牙牙學語一樣;讓學生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感受語言,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這樣學生的語言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得到培養。有美國學者在談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時說,要:

1. 創設一種氣氛,使每個學生感覺到他們被尊重。

2. 使學生個個感到自尊,並積極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 使每個學生獲得學習的勇氣和自信心。

4. 使每個學生有利用和體驗其他能力和環境的自由。

5. 鼓勵學生積極探索,並學會選擇。

6. 避免使學生感到害怕、有壓力,因爲害怕會禁錮學生的智力發揮。

下面幾點是我學完新課改後的幾點反思

1.教師情感投入等的差異,會產生高低有別的課改效果,新課程改革需要擁有新的教育理念和一定文化積澱的研究型教師,所以廣大教師要關注自己知識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2.評價相對滯後,新的課程改革需要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

3.教師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有待加強。

4.適應新課程的校園文化有待建立。

下面是我學習英語課改的幾點感想

教師要樹立以下新的理念:

1.新教學觀念. 通過學習和新課改的不斷實施,我們逐漸認識到教學的本質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學是交流的過程,是探究的過程,是師生合作、互動的過程,它不再是教師單向的講解。課堂教學關注的應是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2.新課程觀念. 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認識到課程是體驗和感受,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的整合,教材不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而是教學內容的代表與示範,我們認識到要開發教材以外的教學內容。教材不是教學內容的唯一載體,課堂也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場所,教師更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指導者,教師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新學生觀念.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是有獨立的,是發展的主體。教師要尊重學生,承認不同學生具有獨特性,併爲其創造成功的機會,教師要樹立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相信學生,熱愛學生,相信每位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都有進步的願望,都可以獲得成功。

4.新教師觀念

通過新課改的探索,全體教師認識到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是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者,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者”。

5.新評價觀念

通過新課改,我們逐漸認識到評價的目的不是對學生進行選拔甄別,而是爲了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與提高。我們在學生的評價方面作了大量的嘗試:檢測試卷做到兩杜絕、五體現,即杜絕偏題、怪題,杜絕內容簡單、羅列;試題形式體現多樣化、試題內容體現生活化,試題難易度體現層次化,試題答案體現多元化,試題結構體現綜合化。

總之,通過新課改實踐,經我們的體會是:教師培訓是關鍵,教育理念是基礎,教育方法改革是重點,評價改革是動力。我要和大家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新課改賦予我們廣大教師的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12

農村學校的學生家長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但從事課改的一線老師千萬不能只顧跟着家長的言論走,僅僅關注孩子一般性的學習,而要確立對孩子終身負責的理念,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爲學生今後的生存和適應競爭作準備;不僅要重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不僅要使學生具有學習知識的能力,更要培養他們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不僅要使學生有良好的智力水平,更要幫助他們的形成強健的體魄。讓每一個農村孩子都享有同等的教育,都能得到健全的發展,爲他們今後能立足於社會、具備服務社會的本領打好基礎。

(二)、大力倡導民主平等的師生觀。

只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平等,學生才能真正得到發展。農村的孩子更需要教師的關愛、尊重,更需要盡最大可能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農村教師同樣要搬掉講臺,走進孩子,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既要傳授知識,又要激勵學生的思考、發現和創新。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識,共同得到進步,逐步使課堂成爲學生髮現問題、質疑問題的場所,成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渠道、主陣地,成爲引發師生共振的磁場。

(三)、科學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

在課改中,教師既是教育研究者,又是教學實踐者,學校要引導教師在研究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農村學校的教學存在一個較爲突出的問題:教師付出很多,學生卻沒有得到所期望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既不能跟着感覺走,又不能簡單的把“效益”理解爲“花最少的時間教更多的內容”。教師自己可以上“文山”進“題海”,決不能讓學生負擔過重。只有把思考的時間、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

(四)、切切實實加強課改督導檢查。

學校每學期要對課改進行全面的檢查和評估,評選出一批課改的先進個人,爲全校的課改樹立典型。同時也要及時地發現掌握課改中存在的問題,爲下一階段的課改提供決策的依據。

課堂教學改革任重道遠,但這是一條教育必由之路,我們惟有堅定信念、充滿信心、明確方向,堅持不懈地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行走在愉悅的追尋中,成長在課改的詩篇裏。總之,我們學校會積極創新工作舉措,繼續齊心協力紮實推進課改。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13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層次地觸動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帶動了學校教育教學各方面的整體變革。這對於學校和教師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抓住它,就是抓住了創建特色和提升理念的關鍵。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師針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如課程改革、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手段改革等,呼喚着與之相適應的教育觀念,並以此作爲順利推進各項教育改革的理性支點。

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教育行動,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實上,每當我們處理學生遇到的某個問題,表揚某位同學、設計一堂課、在學生的作業上寫上幾句評語的時候

,無一不會折射出教師的學生觀、教學觀,無一不流露出教師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確觀念指導下的教育行爲,小到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同時也有可能導致負面效果,因此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學生在期中評教評學過程中,曾有一道題讓學生回答喜歡的學科和老師,並簡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們責任心強之外,更多的用了“瞭解”“理解”“尊重”“引人入勝”“喜歡”“有興趣”等詞語。這正是老師們正確的教育觀念在學生身上結出的碩果。學生體驗到了老師對他們的瞭解、理解、尊重,並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對老師的精心設計的課程體驗到了“興趣”與“快樂”,從而引發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密切了師生關係。

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應樹立的學生觀③是:把學生看作雖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卻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積極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把他們看做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學生觀還應包括對學生差異性、個別性的尊重。

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應樹立的師生觀是:教與學是師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心與心、生命與生命交流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決定性的。教師不再是知認識的權威,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和無知的基礎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發展只是一個外在條件,與其他外在的自然條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動性,這種能動性集中表現在對教育教學過程的規劃上。如:注重養成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基礎學習能力(根據學生討論,適時適地地指導學習方法、學習思路);尊重學生經驗,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開放性思維(如在學生聯繫實際的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開放性思維能力)。

總之,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活動進行正確的引導、科學的組織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設計和科學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其主體性,以實現從依賴教師到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成爲教學活動和自身發展的主體。

因此,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師從走近、接觸、瞭解、理解學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紐帶,最終建立起正確的學生觀和師生觀,它將爲密切師生關係,提升課程教學水平,並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二、在教科研中學會選擇、決策、創造是教師迅速提高的關鍵

新課程改革使每位老師面臨諸多新問題。能夠發現這些新問題,認識它們的意義,對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不斷反思並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增強科研意識,補充科研知識,提高科研能力。學校和教師都應該把“教科研”確定爲學校、教師、學生髮展要搶佔的制高點,要從“教書型”教師向“研究型”“專家型”教師發展。事實上,凡是積極參加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實驗區、實驗校和試教教師,都已經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置身於這一轉化之中。

國家新課程改革在國中分五年逐步擴大實驗區,其目的是讓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有、有步驟地進行教改實驗,對其做出(檢驗性、驗證性)評價和論證;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有創新、有成效地進行教改實驗,對其整體改革最優化提出建設性意見;及早發現其中的問題、共同研討(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論文或實驗報告、總結經驗並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廣。

通過一年半的試教實驗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在教科研中學會選擇、決策、創造是教師迅速提高的關鍵;一線教師參加“國家級科研課題”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參與、做中學”和“重過程、重反思、重總結”。

“重參與、做中學”是要求教師在課題研究設計中和探究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優勢和潛能,及時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並選擇和確定有意義的短、平、快的課題進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於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爲,能立即產生效果。教師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實踐中得以實現。通俗地說就是“做中學”。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14

課堂教學作爲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數學教學的目標必須在課堂中完成。新課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把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自由活動”,“注入式教學”變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給孩子們掌握知識的方法。這一點在我們的課堂上落實的不是很好,這裏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適合自己的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深入解讀教材是基礎

國小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課程改革使國小數學教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解讀教材即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以保障教學活動高效的開展。我個人認爲,瞭解教材應首先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學年要交給學生那些知識,並知道各個知識點與前後知識點的聯繫。同時要領會教材意圖。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爲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

二、以快節奏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意識

我相信,一個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隊伍裏排隊等候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厭倦、沮喪”來形容。在我們的教學中,由於受“希望學生儘快掌握所學知識”的心理影響,教師往往更樂意將知識嚼得碎碎的餵給學生,期望學生都能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欣喜,所以突破難點時總愛嘮叨幾句,練習中總願意等最慢的一個學生也把題目做完,哪怕減緩上課節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學生爲本,卻不知這正是消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癥結所在。美國“啓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裏快節奏地講解。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15

上個月中旬,我們學校英語組組織了一次爲期二天的英語新課改培訓,這次培訓主要是學習《英語課程標準》,通過聽課和學習,我的心得體會是在新課改中首先需要轉變的就是觀念,教學目的上要轉變觀念。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把系統的傳授知識作爲重點,目的在於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大量的知識,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條理性。教師在教學中把知識範疇、重點、難點反覆掂量估計,圍繞它來展開自己的教學過程,通常會忽略掉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的培養。但是如今社會的知識更新很快,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而且使學生具備終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如何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達到這一目的。其次在教學策略和方法上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把“金子”變成“點金術”,也就是常說的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新課改理念要求學生的英語科學素養是不可能單純地依靠知識的傳承、講授、灌輸來形成的,必須改變教學策略和改進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什麼變成怎麼學,把被動地學轉爲主動地去學。新教材將探究性學習貫穿於全書的各個欄目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實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學策略上要確保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數量和質量,改變過去重結果輕過程的做法,重視探究過程,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從而達到預期目的。然而大學聯考這個指揮棒依然牽掛着每個人的心,所以老師們都認爲探究並不是每節課都要去做的,一是受到課堂時間的影響,二是受到一些教學設備的制約,所以只能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地進行,在講課時一些注意點還是要好好把握的,把知識點貫穿到自己的課堂中去,教給學生的知識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所以上課時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願意去學、感興趣去學。第三在教學內容上要轉變觀念,打破學科之間的侷限,要重視知識之間的遷移。英語科學教學是整體教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教學目的常常是跨學科的,各科教學目的都在於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打破學科侷限,立足於英語學科,通過生物學科的教學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書而且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這就是新課改精髓所在。通過這幾天的英語新課改培訓,我將心得體會總結成這篇文字,與各位老師共同討論,爲跟好的實施新課改而努力。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16

通過學習和實踐使我知道 新課程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有較原來的課程,有着重大的創新和突破。 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的幾點心得。

一、學生更願意上歷史課了 新的歷史教材,從外觀看,圖文並茂,色彩鮮豔,深受學生喜愛。從內容上講,降低了難度,淡化了知識體系,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給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在《三國鼎立》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講述三國中的故事,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在歡聲笑語中上完一堂課。還有歷史探究活動課,這可是學生們活動的天地,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將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當得到老師的鼓勵時,別提有多高興了,常常是下了課,學生們還圍着老師問這問那,意猶未盡。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爲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二、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爲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充分備好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有時需要語言的激發;有時需要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有時需要教師知識的儲量大,總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在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這一課又要忙着準備下一課的內容,有時爲了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汗,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渴望瞭解更多課改的知識,渴望指導,渴望交流,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

三、教研活動水平更高了 在歷史課程改革過程中,面對新課標、新教材,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怎樣設計好每一個教案,每一堂課?怎樣處理好教材?設計什麼樣的探究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們積極的情感,有利於他們的終身發展?爲什麼自己的課堂效果不理想,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對教材的驗證及反思是否正確等等,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溝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顯得尤爲重要,教研活動水平要求更高了。

精選課改心得體會文本 篇17

3月8日,我們赴陽城一中參加了“中國小課堂教學改革展示會”。聆聽了實小、二小、三小三位教師執教的《鄭和遠航》讓我對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原先聽說導學案的時候,我覺得猶如鏡裏看花、水中望月,覺得遙不可及,難以實現。通過今天的觀摩,令我耳目一新,大開眼界,這確實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給我帶來了新鮮的血液,讓我受益匪淺。

一、目標引領明確方向。

以往教學中,我們教師就像耕地時牽牛的人一樣,牢牢地拉緊繮繩,生怕牛兒跑了,使自己的教學偏離軌道。今天的課堂徹底改變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每位教師都在導入新課伊始,都能引導學生利用學案上的學習目標,或者課件出示目標,確定本課學習的重點。學生們明確了目標後,有抓手,有方向,學習起來目的明確,目標清楚。導學案尤如一盞前照燈,引導學生自己看清前方的路。

二、自主學習培養習慣。

在這個環節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對子互學,組內羣學,每個學生忙的不亦樂乎。能在自學提示的幫助下進行圈點勾畫式的學習,能從其他同學身上學到自己所沒有的知識與方法,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得以落實,還培養了良好的助人習慣和不恥下問的學習習慣。

三、課堂展示挖掘潛能。

“展示”部分給我們的觸動很深。改變了過去教師的“單口相聲”教學法,轉變成師生“三句半”的教學法,由教師主體轉化成以學生爲主體。“展示”是課堂上學生“我參與我快樂”的集中體現,只有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輕鬆地“說、談、演、寫、吟、唱”,纔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激情釋放、思維擴散、個性張揚。在這裏,學生不再是整齊劃一舉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識的容器,不再是應試的機器,不再是分數的奴隸,而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生命體。在這裏,學生活動的時空與老師干預的時空達到了有效融合,找到了一個最佳結合點。每一個學生的表現都令我們驚訝,原來我們的學生潛能是如此巨大,是我們小看了自己的學生,限制了學生的發展。作爲教師我們也應該放權,讓學生參與教學。

四、人人蔘與提高效率。

學生的“展示 ”“評價”“挑戰”激發了學生參與意識,每個學生都在學習的舞臺上演繹着自己的節目,尊重與被尊重使每個學生都樂於進取,心靈得以滿足。這樣寬鬆和諧的氛圍何愁學生不學呢?

今天的觀摩受益匪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轉變自己的角色,將新課改的理念儘快滲透到教學當中,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和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