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精選2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W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1

從寒假到上個月中旬,差不多歷時三個月,終於看完了盧梭的自傳《懺悔錄》以及《懺悔錄》續篇《漫步遐想錄》,前者是盧梭在面對污衊誹謗時極度渴望的自我辯護,而後者則是這料,人生總會有林林總總痛苦和煩惱,在這個路途中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爲什麼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憤怒的;自我、友誼,這些都關乎生活、關乎人性、甚至,關乎靈魂。位偉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後路途的淺淺悲鳴。看完兩本書的總體印象是:人生的事誰也無法預料。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精選28篇)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衆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爲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爲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爲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2

盧梭詳細記錄了自己自學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學習基本上是和一些貴族知識分子偶爾的交談,加上如飢似渴、不加選擇的閱讀,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體系的知識和蹩腳的學習方法。但是通過在鄉間居住的幾個月,他用理智的自學完成了對個人知識體系的建立。並鍛鍊了獨特而強大的思辨能力。

這一段非常有用處,要是對整本書沒興趣,也應該把着兩頁抽出來反覆看看,確實很有幫助。盧梭本人從對音樂、植物學、物理、文學等各種雜七雜八的愛好轉爲對形而上學的研究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爲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爲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爲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3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透過對自我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我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樣;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我“與衆不一樣”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爲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爲了肯定自我所特有的道路,他務必把情感作爲最高的價值。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此刻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這本書,鑑於看完之後完全沒有摸到門路,個人感受和通常對於本書形成的定論大有出入。我決定買一本以後慢慢翻看。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4

讀了部分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奧對自己從小的思想和行爲進行了細緻的回憶,對自己從小所作的惡進行了懺悔和剖析。如對他16歲時和小夥伴去偷鄰居家樹上的梨,他對此的反思是:“我並不貪圖這些果子,因爲我有很多更好的。我把這些果子偷到後就丟掉,我偷竊只是爲了品嚐偷竊的罪惡感,享受犯罪的的樂趣”。偷竊並不爲東西本身,反而是爲了從中感受一種樂趣,年少的人有這種心理也很正常。據說,國外有明星也喜歡到超市偷小東西,也是爲了享受偷的樂趣,倒是蠻有趣的。有人說是明星變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態。而且從對這個事情分析來看也蠻有意思。在超市偷小東西,沒被抓會有成功的感覺,被抓到了罰點款也夠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幾個錢。明星也挺會算計的。這種算計跟少年的算計一樣。奧古斯丁說:“在這次偷竊中,我究竟享受到什麼樂趣?難道是我在惡意地模仿卓越的天主嗎?其實,原因在於我沒有能力違反法律,我只想擁有囚徒做禁止之事的快樂,得到一種欺騙性的感覺,而且在犯罪之後還不會立刻得到懲罰。”這種偷竊,很可能不會受到懲罰,即使受到懲罰也很小,足可以承受,但卻大大滿足了少年或者明星們的敢犯罪的感覺,獲得敢做常人不敢做的快樂感覺。所以這些看似無理或正常人看來不值得的事情,其實也隱藏着他們的一種智慧的算計。

奧古斯丁對自己少年透徹的心理還分析說“如果我只享受偷吃果子的樂趣,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沒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樂趣不在果子而在罪惡,在於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爲”。哈哈,奧古斯丁真的是一個相當透徹的心理分析師,對自己少年的行爲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且那麼合情合理。看過蘇童的《刺青時代》,那些少年成立幫派,打打殺殺,甚至死都不怕,其實也有類似的心理,實際的物質利益反倒是不重要的。

奧古斯丁分析自己是爲了懺悔,爲了讓自己心靈純潔,爲了讓自己徹底的心向天主。他爲這段生活作了總結性發言這些醜陋不堪的事,我也不願再去想它了。我現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擁有正義和純潔,在你左右才能享受無比安寧的幸福生活。誰投入你的懷抱,誰就不再憂慮,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可是我年輕時遠離了你,遠離了你的支持,誤入歧途。”對奧古斯丁對自我的分析我還是很佩服的,不過我不喜歡他的結論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結論是什麼呢?我覺得人的成長是一個歷程,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奧古斯丁少年時的偷竊和反叛,從某個角度來是也是他成長的一個過程。也許他從小一番風順,從小就聽從母親的教導,而且如他長大後那樣心靈上皈依了萬能和至善的主,也許奧古斯丁如許多人那樣反倒一生默默無名,也沒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呢?也難以有這樣一種透徹心靈的認識。

另外,對爲什麼少年常會做那些偷雞摸狗的事,我倒覺得,和奧古斯丁後來對自己的剖析和懺悔是人的一種相同的稟性。那就是人都有一種讓自己成爲世上獨立無二的內在稟性。讓自己成爲一個跟他人不一樣,一個特立獨行的自己。少年時被父母和周圍的人教導要努力學習自己並不喜歡的拉丁文,去做許多自己並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這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在爲他人爲環境而活着。而去偷去做那些有些歷經叛道的惡事,雖然爲世俗不容,卻向自己證明了自己的存在,證明了自己有膽量和勇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可以成爲他自己,而不是別人要求的自己。當他多年後又開始反叛自己,對自己過去的惡進行剖析,向天主進行懺悔,並留下文字。其實也是在向自己證明自己,證明自己可以成爲自己,讓自己做自己認爲該做的事情。別人沒有這樣過的懺悔,自己認識到了,就勇敢的去做,這正在另一個角度成就了自我。只不是少年時的偷竊是表層的反叛,在淺層次上讓自己成爲自己;而中年後對自己的深刻剖析和懺悔,卻是在更深層次的反叛,在深層次上讓自己成爲一個新的獨立無二的自己。

在奧古斯丁看來,少年時候的偷竊是犯罪和錯誤,中年後的反思和剖析是在走向真理。我卻不這樣看,他們都是一個人思想自由成長的一個歷程。少年時的錯誤不是真的錯誤,中年後的反思和懺悔也不是真理。只代表一個人成爲自己層次的深淺而已,也是一個人思想自由發展所要經歷的一些階段而已。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5

上個週末去上海書城,本來準備再讀一遍《基督山伯爵》,記得高中在上課的時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發現然後毫不留情地沒收了,沒收的那本還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冊,可想而知當時的悲憤之情。至於這本書內容,早已忘得一乾二淨。這次在書城沒有找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買了法國著名作家讓.盧梭的《懺悔錄》。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我大學讀的第一本文學書,大學的我不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記得那時任老師教我們西方外國文學,當時考試的要求就是要我們讀一本關於學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於考試壓力所以選擇了《懺悔錄》,但是後面的研讀改變了我之前的想法,漸漸的接受文學書籍。

今天當我讀到盧梭的這句話,仍然激動不已。他說: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衆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 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誹謗一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說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可以打她。結果,衆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近來我又讀了一遍法國啓蒙作家盧梭的《懺悔錄》(陳筱卿譯,譯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兩卷共十二章,中譯本634頁,洋洋五十餘萬字,一口氣讀下來,看得我倆眼朦朧。隨着盧梭敘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進了他豐富而傳奇的心靈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與情感的漩渦裏,拜倒在上帝的腳下,發出深沉的喟嘆——懺悔吧!

從寒假到上個月中旬,差不多歷時三個月,終於看完了盧梭的自傳《懺悔錄》以及《懺悔錄》續篇《漫步遐想錄》,前者是盧梭在面對污衊誹謗時極度渴望的自我辯護,而後者則是這料,人生總會有林林總總痛苦和煩惱,在這個路途中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爲什麼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憤怒的;自我、友誼,這些都關乎生活、關乎人性、甚至,關乎靈魂。位偉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後路途的淺淺悲鳴。看完兩本書的總體印象是:人生的事誰也無法預料。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盧梭《懺悔錄》的第四章,大致講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於承認自己做過的違背道德的事情。不是僞善者。這一章的景色描寫很動人,發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過之後,心中有濃濃的滿足感。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6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實的生平。尤其是書中對耶和華的信仰,是那麼的執着。對於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們是怎麼從無信仰到執着信仰的。在《懺悔錄》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會了自然的規律,就破壞了我們和自然之間應有的關係。”這裏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

其實這也暗示我們,孩子出生到社會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產物,作爲成年人,我們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強迫他改變他自身帶出來的本性。這對於幼師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兒園,總是擔心幼兒不聽話,調皮,導致安全出現問題,於是作爲老師的我們總是不允許他們做這個,不允許他們玩那個,其實他們只所以調皮,那是因爲他們好奇心的本性而導致的,我們一致的壓迫會不會改變孩子們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我們常說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

也許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錯再錯過來的。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7

《懺悔錄》讓我發現了時代的進步並強烈感受到自己對西方文化的瞭解甚微,因而在讀這部書的時候,對於盧梭所描述的人和事我讀來似乎很難理解。但是,有一句話讓我真正覺得:無論怎樣變化怎麼進步,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一樣的,因爲它存在人與人之間的爭奪。“在這個世界裏弱者對強者的剝奪叫做盜竊,強者對弱者的剝奪不過是把他人的財產據爲己有而已!”這句話恰恰描述出了我的感悟。但是,正是因爲有了一代一代這麼偉大的文學家和優秀的領導者,這個世界的本質雖然一樣,社會關係卻變得越來越和諧。

我相信。會有這麼一天,理想的社會的和高尚的人性同在,要說明的是我認爲這個“理想”和“高尚”是相對的,因爲這纔是最現實的想法。盧梭認爲:“重要的是人的天性中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本源,其中一個使人只關心自己,受自己的身體感官和慾念的支配,而另一個則是憐憫心,使人同情他人的苦難,它是道德的源泉。“當我迷惑於各種引誘的時候,我就按照外界事物對我的刺激行事,當我責備我這個弱點的時候,我所服從的是我的意志;我之所以成爲奴隸,是由於我的罪惡,我之所以自由,是因爲我的良心的懺悔。”我想,這應該是盧梭能寫下自己曾經的罪惡和把自己丑陋的一面公諸於世的精神根源吧。

當一個人犯錯誤或做錯事以後,其坦白承認的勇氣完全可以使其自尊心得到補償,因爲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承認自己錯誤的坦誠會給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你所遭到的指責實在多餘不說出來的無所謂的羞慚!盧梭就是這樣一個才子,當他感覺到被人疏遠了的時候,他的自尊心激起了一種報復的情緒,但是這種報復,是人間最高尚的報復。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8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於奴僕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釦,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係不可能爲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說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閒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說蒙田雖然也講了自己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看起來像是自責,但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在懺悔錄裏,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說的謊行的騙。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她逃到法國,法王便把華倫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並且給她一千五百銀幣的年金。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從一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盧梭是如何癡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華倫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裏,盧梭便說上面有一根頭髮,華倫夫人將肉吐到盤子裏,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因爲這是一場超越肉慾的情感,所以盧梭、華倫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間的三人戀情也充滿了柔情蜜意。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爲異教邪說,因此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燬,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係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說: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裏走出來的。

盧梭在地下應該瞑目了,起碼他在死後的,有我這樣一個讀者在崇敬他,捧讀他的作品。縱橫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樣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寫自傳呢?沒有,一個也沒有。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9

反腐倡廉工作是我黨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全力推進黨的反腐倡廉工作是我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做出的歷史抉擇。讀完《懺悔錄》後,我不僅爲腐敗者的沉淪感到痛心疾首,更使我深刻認識到,作爲一名普通公務員肩負的職責重擔。“志當存高遠”,從加入黨組織的那一刻起,我們的誓詞、行動就緊緊和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了一起,“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我們的宗旨,任何時期都不能忘記,應時刻銘刻在心中。

只有認真學習,執行中央反腐倡廉和幹部廉潔自律的有關規定,時刻牢築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線,一心爲黨、一心爲公,廉潔自律,克己奉公,永葆黨員幹部的純潔公僕本色,拒腐蝕永不沾,才能保證黨的事業不斷前進,不斷取得新勝利。要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保持廉潔自律,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斷學習,提高認識,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

從《懺悔錄》腐敗者違法犯罪的軌跡中,不難看出,他們的不義之財來自權力的“魔棒”,他們用權力演繹了一場場淋漓盡致的權錢、權色交易之戲。他們無視黨紀國法,目無組織紀律,不顧羣衆利益,弄虛作假,獨斷專行,橫行霸道,腐化墮落,不僅嚴重敗壞了黨風政風,而且使人民羣衆利益遭受了嚴重損失。通過這次組織觀看《懺悔錄》警示教育活動,使我看到少數黨員幹部由於放鬆了對世界觀、人生觀的改造,抵禦不住誘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淵,以致身陷囹圄,結果令人痛心、扼腕疾首。

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們無利而不往,做爲一個共產黨員,要清醒的認識到身上擔負的歷史使命,深刻領會黨中央在黨的廉政建設中的深謀遠慮,全面增強對拒腐防變的認識,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斷增強政治學習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強思想改造,樹立牢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權利關,時刻清醒的認識到權力是誰負於的,應該利用手中的權力爲誰謀利益,要真正做到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常懷律己之心,常修爲官之德,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

二、以案爲鑑,警鐘長鳴,築牢拒腐防變的防線

觀看完《懺悔錄》後,發人深醒,令人深思,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貪官們留下了千古罵名,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以案爲鑑,才能警鐘長鳴,做爲一名共產黨員要清醒地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人莫貪,清貧爲官是正道”,古往今來,貪官貪戀美色、錢財、權力,如和坤之流永遠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而一心爲民、清正爲官,“當官不爲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劉墉等永遠被人民銘記在心裏。《懺悔錄》的案例詳實、全面,個個如宏鍾長鳴於耳,不時地警示、提醒着自己。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是講爲政者必須身正行直,辦事公道。作爲一名國家工作人員,如果說一套,做一套,就逐步失去羣衆的信任,就會影響黨在羣衆中的形象。因此,在本職工作崗位上,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要立共產主義的大志,成人民羣衆的大事,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幹事業上,用在爲人民羣衆謀利益上,對等權力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要慎權,要嚴於自律、公道正派、潔身自好,清廉自守,否則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成爲了王懷忠之流。小洞不補,大洞吃苦,要把組織和羣衆的監督當作是一面鏡子,經常照一照,檢查一下,及時加以改進和糾正。在日常工作中要常懷律已之心,常思爲民之責,手莫伸、人莫貪,在自己面前真正築起一道防腐防變的鐵籬笆。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10

盧梭在《懺悔錄》中寫十八世紀這個階層的精神狀況、道德水平、愛好與興趣、願望與追求。在這裏,盧梭致力於發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自然淳樸的人性、值得讚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聰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親切寧靜的柔情描寫得多麼動人啊,使它在那冰冷無情的社會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個始終召喚着他的溫情之島。

他筆下的農民都是一些樸實的形象,他遇到的那個小店主是那麼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許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者在他店裏騙吃了一頓飯;他親密的夥伴、華倫夫人的男僕阿奈不僅人格高尚,而且有廣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幹;此外,還有“善良的小夥子”平民樂師勒·麥特爾、他的少年流浪漢朋友“聰明的巴克勒”、可憐的女僕“和善、聰明和絕對誠實的”瑪麗永,他們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裏也都發散出了清新的氣息,使盧梭對他們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記憶。

另一方面,盧梭又以不加掩飾的厭惡和鄙視追述了他所遇見的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中的各種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個不斷向貴婦們獻殷勤的小猴子”;教會人物幾乎都有“僞善或厚顏無恥的醜態”,其中還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貴婦人的習氣是輕浮和寡廉鮮恥,有的“名聲很壞”;至於巴黎的權貴,無不道德淪喪、性情刁鑽、僞善陰險。在盧梭的眼裏,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他曾說“只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繡金衣服下面,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爲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裏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總結說:“爲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

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可以見到的。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己說得好:“沒有一個作家象盧梭這樣善於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他告訴讀者,他從自己那充滿真摯溫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了“一顆多情的心”,雖然他把這視爲“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溫柔多情”、具有真情實感而自豪;他又從“淳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心裏豁然開朗,懂得了友情”,雖然他後來也做過不夠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友情與功利之間選擇了前者,甚至爲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誼而高唱着“再見吧,都城,再見吧,宮廷、野心、虛榮心,再見吧,愛情和美人”,離開了爲他提供“飛黃騰達”的機遇的古豐伯爵。在他看來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

他過着貧窮的生活,卻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對讀書“有一種罕有的興趣”,即使是在當學徒的時候,也甘冒受懲罰的危險而堅持讀書,甚至爲了得到書籍而當掉了自己的襯衫和領帶。他博覽羣書,長期的讀書生活喚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於上層階級的精神境界。

他處於反動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卻具有“倔強豪邁以及不肯受束縛受奴役的性格”,敢於“在巴黎成爲專制君主政體的反對者和堅定的共和派”。他眼見“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對壓迫他們的人”又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對奴役,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雖然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並且在這個國家裏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聯合在一起的瘋狂攻擊”,但他對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始終懷着深厚的感情,對法蘭西民族寄予了堅強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們會把我從苦惱的羈絆中解救出來”。

他對愛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間真誠深摯的情感,特別重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認爲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它不是基於情慾、性別、年齡、容貌,而是基於人之所以爲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絕不能喪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說,應該包含着人類一切美好高尚的東西。他與華倫夫人長期過着一種純淨的愛情生活,那種誠摯的性質在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他與葛萊芬麗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麼充滿稚氣而又散發出迷人的青春的氣息!他與巴西勒太太之間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樣溫馨而又潔淨無瑕!他與年輕姑娘麥爾賽萊一道作了長途旅行,始終“坐懷不亂”。他有時也成爲情慾的奴隸而逢場作戲,但不久就出於道德感而拋棄了這種遊戲。他是十八世界裏那個黑暗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萬千普通人民的一個縮影,他不是最慘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樣令人同情。讀《懺悔錄》這一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盧梭,品《懺悔錄》這杯酒,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11

一、理想信念是防腐拒變之根本

通過部分幹部的“東窗事發”不難看出,那些之所以成了階下囚,究其原因,根源在於理想信念的動搖。平時,他們淡化了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和學習。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信奉“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結果,自然地就肆無忌憚地受賄、貪污。從這些人不難看到,理想信念動搖的危險性。

二、工作作風過硬是防腐拒變的內在要求

沒有過硬的工作作風,就很難經得起現實對你的綜合考驗。工作作風是一個人思想的外在行爲表現。光有好思想而不去身體力行不行,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實現爲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的人生價值。作風不過硬,就容易爲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名利所誘惑。一些黨員幹部就因爲作風不過硬而被別有用心之人牽着鼻子下水。於是,總是會上談廉政,會下收好處費。只有從嚴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建立起堅定的工作作風,才能經得起各種考驗。

三、廉潔自律是約束自我保護自我的真正法寶

從幹部保護的角度講,廉潔自律是幹部防腐拒變的法寶。作爲一個幹部,只有從嚴要求自己,才能經得起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利益的誘惑。從領導崗位到階下囚,無不說明一個人在崗位上自制力的重要性。從小貪到鉅貪,從小賄收禮到大賄收錢,一步一步放縱自己,大肆進行權錢交易。結果,自然是被“雙規”,接受黨紀國法的洗禮。可見,在領導崗位上,只有自始至終加強自身的廉潔自律意識,纔不至於被“糖衣炮彈”擊倒。

四、羣衆觀念是領導幹部執政爲民的思想基礎

一個沒有羣衆觀念的幹部,不可能幹出令羣衆滿意的實事來。羣衆觀念是執政爲民理念的思想基礎。有了羣衆觀念這個思想基礎,才能在工作中與羣衆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爲羣衆服務,更好地爲羣衆多辦實事,切實地維護好羣衆的切身利益。羣衆觀念實際上就是公衆觀念。如果沒有公衆觀念,一切以自我爲中心,那麼,就談不上爲人民服務,也就談不上做“三個代表”的忠實實踐者。那些在反腐倡廉中違法違紀者,就是因爲羣衆觀念淡化私慾膨脹所致。

總之,通過這次反腐倡廉的教育和學習,使我深深感到一個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動搖的可怕、工作作風敗壞的可悲、廉潔自律意識淡化的可憐、羣衆觀念不強的可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尋找差距,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振奮精神,做好當前工作。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12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衆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於雙發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迴應之中。我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展到古代晚期,呈現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得極爲明顯。然而,無論怎麼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於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和魔法以求實現靈魂的解脫,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說能夠解救人的靈魂。

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爲,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後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於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於時間中的現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致驕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在纔可能是幸福的。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13

今天在傷心和無奈中看完了《懺悔錄》,原來只是出於好奇偉人的生活而看的這本書,但我知道了偉人們並不只有輝煌和積極的一面,而且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還都是辛酸和無奈的。看第一卷時我花了一週才斷斷續續的看完,當時覺得這本書一直和性聯繫在一起,就是描寫年輕時的風流韻事。這一卷讓我感觸不大,我也就此不談了。在看第二卷時則大大的激發了我的積極性,我在此也主要談談第二卷帶給我的一些啓示吧。我記憶最深的不是什麼美好的事,因爲這裏面很多都是醜惡的一面。我首先說一下人際交往的一面。

先說邪惡的一面,當然我的目的並不是要我以後學這種卑鄙的做法,而是純屬出於對壞人的防衛。原來比你高一籌的人可能因爲賞識你或其他原因而提拔你,即使後來你與他平級也沒多大關係,但你若高於他了,他也許表面慶祝,但暗中搞鬼,做出詆譭你的噁心行爲。再來說說那些在事業上沒什麼直接關係的朋友,你與他地位都平平時或地位比他低都無所謂,但是你若比他地位高,或者因爲某事而出名了,那他可不一定還是從前的那個他了。在盧梭的所有朋友中,最陰險、最狡詐的`算是格里姆了。

盧梭把自己的好友無一保留的都介紹給了他,從而讓他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交際圈,但他卻沒把自己的好友介紹給盧梭一人,甚至還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數說盧梭的不是,暗中詆譭他,但最可惡的就是他最後竟然和盧梭介紹的朋友混熟後,把盧梭踹到了一邊,竟將他逼到絕境。後來又出現了一個如此這般的人,雖然沒有格里姆做得過分,但也大大的降低了盧梭與自己新認識的朋友的關係。所以要時刻看管好自己培養的與朋友的情誼。當然這也和人們喜新厭舊的心理不無關係。所以有時“距離產生美”是非常正確的一句話。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打交道時,有很多人是會拼命討好你的。這時候固然不能看不起他們,但也要小心,千萬不要幫助那些小人提升自己的地位,免得他變成那條“蛇”。

盧梭就因其太純真,不能在心裏對誰有所隱瞞,所以才遭到了自己前期以及以後朋友的背叛,雖然後者還不至於讓他心碎。從總體來看,盧梭的友情是挺失敗的,也是令人憐惜的。盧梭沒有一個好的背景,尤其是母親早亡,使得他在童年時受了很多苦;他開始依戀的媽媽後來被別人搶走,與他後來的伴侶家裏也沒什麼背景,甚至都沒賠給他什麼嫁妝;他的許多朋友都背叛他甚至迫害他;他自己又不愛社交,一心想回歸自然。這種種原因都使得他生活一直處於貧困,風燭殘年時甚至被多國驅逐。在讀到第八,九章時,因爲他朋友的行爲已使我替他悲痛萬分,而讀到後來他被多國驅逐更使得我大大的同情這位啓蒙運動中的偉大先哲。對他的同情甚至覺得無法用言語來說明。

我覺得在與人交往時,無論對方是誰,行動固然最爲重要,但是言語、勇氣也不可缺少。媽媽爲什麼會被那個討厭的人搶走,因爲他比盧梭更會表現自己,起碼言語上是這樣,人有時很奇怪,不看你的實際表現,而是看你的言語,只要你說的好這一切都足夠了。盧梭後來失去了很多有個好前途的機會,這主要也是因爲他沒有勇氣,魄力不夠。偉人往往會經歷很多困難並且克服這些困難所帶來的痛苦,從而使得自己意志力更加堅強,思想更加成熟。困難並不是什麼,只不過是上帝讓你成功前送給你的一件禮物。另外這部著作讓我瞭解了很多哲學家的生活境況以及情感世界,讓我更加貼近偉人。其實偉人們和我們沒有太大的區別,並沒有什麼神祕的。好好努力,我的成功不是夢!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14

《懺悔錄》在“書頁上還散發着油墨味道的時候就震驚了全人類——因爲它的思考、真誠和那些不加掩飾的人類的缺點”。——馬克思(德)

我總認爲偉大藝術家們的心是真摯、透明的,是能夠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藝術家,可我有一顆很藝術的心。讀偉大作家的書,我感到自己的靈魂和作家的靈魂是如此的和諧。時間算什麼,它終究無法隔斷通過書籍傳遞着的心與心的交流。讓雅克盧梭距離現在有兩百多年了,我剛剛讀完他的《懺悔錄》,心卻還沒有從他的靈魂深處走出來。我一邊獨自散步在喧譁的大街上,一邊思索着盧梭,感知着盧梭。

作者所描繪的是自己“獨一無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實形象及全部真實情況一絲不苟地描繪而成的。”看過不少的自傳性質的書,但都覺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誠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點,但引不起我的共鳴、也就是說他(她)的缺點不具有共性;或者書中的真誠是變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沒有勇氣去真誠,思考也沒有深度,只在譁衆取寵;或者就是鑽進個人的狹小的天地,不注意讀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難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動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鳴,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點我也大多數是有的,也許他的經歷和我不同,這都沒關係,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碰到的各種人生問題是大同小異的。

或許通過再讀《懺悔錄》能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擴大視野等意想不到的好處。

因爲從某種程度來說,讀他就是讀我自己,雖然我不具有他的才華,但我有他的缺點,這無疑對我更具有意義。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15

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懺悔錄》,或者書名雖然不叫《懺悔錄》,實際上也是《懺悔錄》的東西。比如盧梭的《懺悔錄》、托爾斯泰的《懺悔錄》。《懺悔錄》(Confession)confession這個詞,它在_的歷史上經常指的是,人既然都是罪人,都是有各種各樣的罪過的,他就需要爲自己的罪過來贖罪,來懺悔,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洗清自己的罪過。它也可以轉化爲另外一層意思,通過確認、通過懺悔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轉而頌揚上帝,轉而頌揚神。

盧梭的《懺悔錄》一開始就在談自己幹了哪些壞事,自己如何偷偷摸摸,自己如何嫁禍於人,自己如何撒謊,但是他最後說來說去,好像想說的就是,就憑我敢把我乾的髒事說出來,我比你們所有人都乾淨得多,何況我身上所有的壞的因素都是萬惡的社會染成的,完全怨不得我自己。這好像是盧梭的意思。

托爾斯泰的《懺悔錄》的意思好像有點不太一樣,他好像因爲自己出身貴族,因爲自己生而具有文化和財富的最優越的環境,因而對俄羅斯的大地上苦難的社會底層、對於農奴階層好像自己就抱有極大的愧疚,好像自己完全不能夠擺脫種種沉重的痛苦和恥辱的感覺等等。

奧古斯丁《懺悔錄》裏面回憶自己如何被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慾望所支配,自己幹盡了很多很多的壞事,雖然有些壞事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也不是特別特別的糟糕。比如他在回憶裏說,小時候和別的小夥伴老要去偷別人家的梨,並不是別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長得更大、更漂亮,也不是別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滋味更甜,但是,自己卻對吃自己家的梨完全沒有興趣,只想去把別人家的梨弄來吃。這好像是非常純粹的爲了幹壞事而幹壞事,所以他想起來好像覺得這樣的事非常能夠證明自己早年的非常危險的傾向。

奧古斯丁時間學說之一:世界和時間共存世界是和時間共存的。上帝創造了世界,世界才具有時間,沒有創造世界之前,無所謂時間,上帝是在時間之外的。

奧古斯丁時間學說之二:永恆的現在對於他來說,一切都是永恆的現在。

奧古斯丁時間學說之三:過去現在未來那就是人的主觀感覺可以分成記憶、注意和期待。他最終還是認爲,時間的延展、時間的伸展最終還是思想的一種伸展。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16

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親切寧靜的柔情描寫得多麼動人啊,使它在那冰冷無情的社會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個始終召喚着他的溫情之島。他筆下的農民都是一些樸實的形象,他遇到的那個小店主是那麼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許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者在他店裏騙吃了一頓飯;他親密的夥伴、華倫夫人的男僕阿奈不僅人格高尚,而且有廣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幹;此外,還有“善良的小夥子”平民樂師勒·麥特爾、他的少年流浪漢朋友“聰明的巴克勒”、可憐的女僕“和善、聰明和絕對誠實的”瑪麗永,他們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裏也都發散出了清新的氣息,使盧梭對他們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記憶。

另一方面,盧梭又以不加掩飾的厭惡和鄙視追述了他所遇見的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中的各種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個不斷向貴婦們獻殷勤的小猴子”;教會人物幾乎都有“僞善或厚顏無恥的醜態”,其中還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貴婦人的習氣是輕浮和寡廉鮮恥,有的“名聲很壞”;至於巴黎的權貴,無不道德淪喪、性情刁鑽、僞善陰險。在盧梭的眼裏,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他曾說“只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繡金衣服下面,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

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爲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裏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總結說:“爲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可以見到的。

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己說得好:“沒有一個作家象盧梭這樣善於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他告訴讀者,他從自己那充滿真摯溫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了“一顆多情的心”,雖然他把這視爲“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溫柔多情”、具有真情實感而自豪;他又從“淳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心裏豁然開朗,懂得了友情”,雖然他後來也做過不夠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友情與功利之間選擇了前者,甚至爲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誼而高唱着“再見吧,都城,再見吧,宮廷、野心、虛榮心,再見吧,愛情和美人”,離開了爲他提供“飛黃騰達”的機遇的古豐伯爵。在他看來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

他過着貧窮的生活,卻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對讀書“有一種罕有的興趣”,即使是在當學徒的時候,也甘冒受懲罰的危險而堅持讀書,甚至爲了得到書籍而當掉了自己的襯衫和領帶。他博覽羣書,長期的讀書生活喚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於上層階級的精神境界。

他處於反動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卻具有“倔強豪邁以及不肯受束縛受奴役的性格”,敢於“在巴黎成爲專制君主政體的反對者和堅定的共和派”。他眼見“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對壓迫他們的人”又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對奴役,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雖然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並且在這個國家裏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聯合在一起的瘋狂攻擊”,但他對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始終懷着深厚的感情,對法蘭西民族寄予了堅強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們會把我從苦惱的羈絆中解救出來”。

他對愛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間真誠深摯的情感,特別重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認爲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它不是基於情慾、性別、年齡、容貌,而是基於人之所以爲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絕不能喪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說,應該包含着人類一切美好高尚的東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種深摯、持久、超乎功利,有時甚至近乎天真無邪、純潔透明,他戀愛的時候,感情豐富而熱烈,同時又對對方保持着愛護、尊重和體貼。他與華倫夫人長期過着一種純淨的愛情生活,那種誠摯的性質在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他與葛萊芬麗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麼充滿稚氣而又散發出迷人的青春的氣息!他與巴西勒太太之間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樣溫馨而又潔淨無瑕!他與年輕姑娘麥爾賽萊一道作了長途旅行,始終“坐懷不亂”。他有時也成爲情慾的奴隸而逢場作戲,但不久就出於道德感而拋棄了這種遊戲。他是十八世界裏那個黑暗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萬千普通人民的一個縮影,他不是最慘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樣令人同情。讀《懺悔錄》這一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盧梭,品《懺悔錄》這杯酒,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17

自從在圖書館看見《懺悔錄》這一本書後,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能夠把自己赤裸地站在世人面前,向衆人懺悔,把自己的過錯與私隱坦誠地公佈於衆,任憑世人評判,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做得到的,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來做後盾的。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並不是感到很有興趣,但由於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實在很吸引我,所以堅持了繼續往下讀。一至四章主要講述的是盧梭年輕時的經歷,大概是20歲前。讀完之後最直接的感覺就是,一個人在年少是真的是什麼也不懂。自以爲是的認識這個世界,自以爲是的以爲自己什麼都懂了,自以爲是的認爲自己理解什麼是對是錯,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自以爲是的去做自己認爲該做的事。看了他的青少年以後,再回想一下自己的過去,真的就是那麼點事。當時覺得自己腦子裏面什麼都有,手下似乎還忙的不亦樂乎,現在回想,真的是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就好像虛度了_年的光陰一樣。

盧梭的一生都是那麼的曲折動人,從一出生,母親的離世到父親因打傷一貴族而逃亡他鄉,他的人生都是被考驗着。十幾歲的盧梭從此開始了他流浪的人生,先是給人做學徒,做到一半就離家出走,然後還在新教會裏學習和被迫改變信仰,遭遇同性戀,愛上一個老女人,喜歡受虐,繼續流浪,到處徒步旅行,學習音樂和藥學。他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衆人的面前。一個人要把自己的一生展現出來,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總是包容着自己,所以往往忽略了正確地評價自己。

看完盧梭的作品後,我不得不好好地反省,我的_年到底都在幹了些什麼呢?一個人的人生只不過是匆匆的幾十年,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有空白,我們應該盡情地揮霍我們的青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也能爲以後留下些什麼。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18

再沒有比《懺悔錄》更能體現出記憶和期待之於幸福的意義的了。在本書的開頭,奧古斯丁點明瞭貫穿全書的兩大主題:尋找自我,尋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慘,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爲失去了上帝;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在尋找上帝的過程中發現真正的自我。記憶和期待的意義就在於,只有通過記憶和期待,人才能實現這一雙重的'尋找。實際上,這雙重的尋找可以歸結於一個問題:人和上帝的關係。這不僅因爲人是上帝創造的,更重要的還在於人的心靈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認識到人和上帝的關係,才能理解作爲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靈——上帝的形象;而心靈作爲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實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懺悔錄》的寫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尋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尋找?既是通過記憶,也是通過期待。奧古斯丁對自我的記憶,不僅追溯到常人無法記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於何處”的問題,而且通過對生平的追憶,奧古斯丁細緻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惡的兩股力量作爲對立的意志在他心靈內部的長期爭鬥。他認爲,從嬰兒時期開始,人就充滿了罪性,終其一生都無法徹底擺脫;然而同樣真實存在的,是一種不斷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誡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鬥爭。對生平的記憶,就是爲了不斷確認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記憶不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過生命,往生命之前無限延伸,就是因爲這股力量最終來自先於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實,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內在於心靈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創造人的初始所賦予人的恩賜。在《懺悔錄》的每一章開始敘述或者討論之前,以及在全書行文的各處,都充滿了奧古斯丁對《詩篇》的引用。布朗(PeterBrown)在他撰寫的傳記《希波的奧古斯丁》中指出,《詩篇》的祈禱語言,是奧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夠表達他寫作《懺悔錄》的深沉動機的唯一語言。而祈禱語言所呈現的正是一種期待的姿態。奧古斯丁的記憶和懺悔,始終處在一種朝向上帝、朝向永恆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懺悔錄》的全部寫作,都在這種期待中獲取力量。屬塵世的記憶和期待之所以顯得虛無,是因爲所記憶和所期待的,頂多是短暫而相對的善好;更不用說,如果記憶和期待的對象是罪的快感給心靈留下的影像,那麼人將在時間中徹底沉淪,無法擺脫罪的習慣對心靈的桎梏。但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卻不同,因爲這時記憶和期待的對象乃是最爲真實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靈更加內在的本質,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實的自我。在這個意義上講,正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把時間中的人和永恆的上帝聯繫起來。在對永恆上帝的記憶和期待中寫作《懺悔錄》的奧古斯丁,雖然仍然處於時間之中,但是他難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嗎?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於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關鍵在於重新獲得上帝和自我,而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關係爲前提。記憶和期待之所以能夠指向幸福的實現,就是因爲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爲恰當的關係。記憶上帝,意味着承認上帝是先於自我的創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認識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爲人的心靈是上帝的形象,擁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體,其中,對過去的記憶對應於人的存在,對現在的關注對應於人的理性,對未來的期待對應於人的意志或愛。人的墮落在於其三位一體朝向了錯誤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於他對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存在、理性和意志並不是心靈具有的三個功能,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心靈的不同描述。犯罪後的人背離上帝的後果既體現爲存在於時間中的虛無處境,也體現爲理性的孱弱,更體現爲意志的錯誤追求。因爲心靈的整體墮落,人的存在是悲慘的在死,人的理性無法把握時間的本質,而人的意志無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於塵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樂。而人的得救,則在於心靈恢復和上帝的關係,從愛塵世、愛自己轉向愛上帝,從理性的驕傲變成真理面前的謙虛,而人的存在也將由時間中的虛無轉變爲朝向永恆的幸福。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19

有些故事的好,不在於它有多麼精彩,僅僅因爲它的真實,就有了某種直抵人心的力量。現在這個世界,所有人都在拼命向上爬,沒有人願意長久地停留在一個地方,認識新朋友的速度和失去舊朋友的速度一樣快,很難從根上認識一個人。即便你想花時間,也未必有這個現實條件,生活一旦沒有共同的時空和物質基礎,便很難再有交集。

好在閱讀提供了一種替代的方式,儘管比起真正有血有肉的交往,與書中人物的交流僅僅停留在人的大腦中,所有的細節都靠書中的文字和自己的腦補,但它至少可以讓人體會一種參與他人人生的感覺。閱讀是困難的,一本幾百頁的書可能需要一週的時間才能讀完,特別是一本非小說、非虛構的作品。

但恰恰在這一點上,閱讀超過其他藝術形式,比如電影,更接近花時間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體驗。正是在眼睛的疲倦,身體的勞累,想要放棄又捨不得放下,眼看要讀完又有些不捨的閱讀體驗中,我們重溫兒時那不知時間爲何物,相信所有陪伴都是永久的相處。照樣來過一遍之後,合上書本,突然明白那歌裏唱的,沒有什麼能夠永恆,但“myheart will go on”。

盧梭的《懺悔錄》給我帶來的,就是這樣瞭解一個人的奇特體驗。更奇怪的,你瞭解的這個人還不是天使般的神聖、光潔,恰恰相反。出身卑微,又敏感、多疑、神經質,生了五個孩子都送到了孤兒院……從他身上看不到任何現代精英那種精緻的生活、高度的自制力、高超的社交能力。就是這樣一個傢伙,活了60多歲,寫了好幾本名作,轟動當時的巴黎上流社會,死後成爲著名的思想家,憑什麼?就是這樣一個令人討厭的傢伙,你卻對他恨不起來,只覺得他可憐,爲什麼?

NicholasDent在他的《盧梭》中說過,每個人都能從盧梭身上讀到自己。盧梭是這樣一個人,悲傷就悲傷到極致,快樂也快樂到極致,極端自戀又極其自卑。遊走於上流社會,卻視金錢如糞土,沒過過多少好日子,卻又體驗過最極致的愛,悲傷,痛苦,迷戀,幸福……沒人想過盧梭那樣的生活,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他那樣一抹天真爛漫。

看到盧梭會讓人忍不住去想,平平淡淡沒什麼不好,但要是一輩子都平淡無奇,也挺沒意思的哈?

盧梭,一個浪漫主義者——讀《懺悔錄》

浪漫主義的性格讓人可憐,慘淡的人生有一種悲劇性的美。

他的生命在於他的情感

感情細膩、豐富而強烈。對“媽媽”是依戀,對烏德託伯爵夫人是愛情,對衆多始亂終棄的朋友們是友誼。每種感情都強烈到極致,從他的文字中可以獲得對這些人類感情最明確的定義,從他的體驗裏又能找到人類中這些感情最強烈的範本。對華倫夫人夾雜着愛慾、友情、佔有慾的情感,最終沉澱爲跨越漫長歲月的親情般的依戀。生命中短暫出現過的一位位女性,給他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回憶,到了晚年仍常常回想,成爲他不竭的情感源泉。

豐富的感情,其強烈程度,甚至超出他自己的控制,不是他在掌控感情,而是感情在控制他。走在路上,突然出現的一個想法就能把自己感動哭,給別人寫信還沒寫好,淚水已經把信紙給打壞了。對生命中美好而短暫的體驗印象十分深刻,與“媽媽”在沙爾麥特鄉下度過的時光成爲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晚年在政治迫害中嚮往的歸隱生活,也是沙爾麥特式的生活。“這讓我想起了沙爾麥特”是他對一個地方自然風光的最高評價。

一生有過很多段感情,但真正感受到愛情的時間極其短暫。對愛情定位極高,與早年非常親密和依戀的“媽媽”,與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年的泰雷茲,都不是愛情,而只對烏德託伯爵夫人產生過一生中唯一一次愛。可他與對方相處不過幾個月,做的最大的動作是吻了她的手。對待感情非常認真,全身心投入,可以爲了對方做一切,卻又被自己過於強烈的情感所控制,到最後往往是失落。

在想象中生活,用想象來寫作

富於想象,甚至是幻想,最愛做的事是一個人在小樹林裏,沒人打擾地做上一天白日夢。與自己虛構的人物對話,按照想象中的自己生活。《愛彌兒》中的人物是想象的,《新愛洛依絲》中的人物也是想象的,即便是《論科學與藝術》《論不平等》這樣的理論著作,都是他在一個人的時候,內心極其激動的情況下想出來的,他是帶着全部情感去寫作,想到、寫到熱淚打溼了前胸。據他自己所說,他所寫出來的部分,比起他晚上躺在牀上那些輝煌的想法,不足萬一。

在社交中與所有人處於不同頻道

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總是根據表面的態度,不經意的細節加以解讀,從而判斷對方,決定自己的好惡。很多他極其喜歡的人,到最後卻背叛他,非常容易被人騙取信任和好感。一旦信任別人就與人交心,掏心掏肺毫無保留,真實到讓人生出很多疑慮。在一些問題上過度敏感,與人相處時爲掩蓋某些可能的誤解,反而欲蓋彌彰,弄巧成拙。內心的恐懼和懷疑,讓他與很多最親密的朋友決裂。寫起東西來是個好手,且充滿才華,說起話來卻笨拙不堪,背了無數遍的稿子,一到講話時仍然會忘,明明是好意,說出來讓人以爲是在罵自己。神經大條,情商極低,爲了自己心中不爲人知的原則不知說錯多少話。面對人多的社交場合戰戰兢兢,好像自己是個十惡不赦的罪人,恨不得立刻當着所有人的面懺悔。心思總在反思自己的表現,以至於無法自信地與衆人相處,給人的感覺整個是一城府極深卻外表愚蠢的笨蛋。

嚮往斯巴達、羅馬共和精神

最喜歡的作家是古羅馬的普魯塔克,最嚮往的政治是斯巴達和羅馬式的古典共和,在當時的法國,顯得特別不合時宜。所謂古典共和,按照《愛彌兒》中的描述,是像斯巴達人那樣,對外野心勃勃,冷酷無情,內部卻公正無私,和睦無間。斯巴達母親在五個兒子都戰死後,先問的不是他們的死活,而是戰爭是否勝利;佩達勒特想要參加三百人會議,被拒絕,但他想到斯巴達有三百個勝過他的人,就高高興興地回去了;雷居魯斯被敵人俘虜,替敵人回到自己國家談判,他極力勸說自己國家拒絕敵人的要求,然後再回敵營赴死……共和就是這樣一種精神,所以斯巴達和羅馬涌現出很多高貴的人。盧梭以他那敏感而富有激情的想象力,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對這種古代精神的嚮往。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20

現當代文學老師佈置主題演講包括一個內容,就是分析郁達夫的沉淪和盧梭的懺悔錄,老師說讀完懺悔錄精神層次會提升一層。自己於是借來了懺悔錄來看,只看完了上卷,下卷還未看完,有所感,就記下來了。

正如盧梭自己所說,“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爲人,我以同樣的坦率道出了善惡。我既沒隱藏什麼醜行,也沒添加什麼善舉。”盧梭確實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膽的,他是敢於剖析自己的人,對自己動手術刀。我自己的感覺是,我讀着讀着就感覺其實他不必懺悔,我已原諒他了。

盧梭少時讀書的積累《宗教與帝國史》《名人傳》等,這爲後來打下基礎,文中多處提到書,自己當學徒時,也是爲了擺脫孤獨吧,“除了閱讀,什麼也不再幹了,包括偷竊”,可以看出,讀書有多重要,自己以後會趁大二時間豐富,多讀書,讀好書。偷竊,盧梭沒有掩蓋事實,也透露了一種犯罪心理,“我覺得捱打是對偷竊的一種補償,讓我有權繼續偷。”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當小偷處置,就是允許我當小偷。”從中,我們也可以瞭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們就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無所謂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過我哆哆嗦嗦地遞給她的信”,與其說瓦朗夫人是盧梭的情婦,倒不如說瓦朗夫人是盧梭的半個母親,或者反過來說,盧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盧梭筆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盧梭頂禮膜拜的。即使後來盧梭幾乎被拋棄,他都沒有貶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盧梭缺少母愛,在我眼中,或許盧梭把瓦朗夫人當做自己的母親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彌補了自己心中關於母親的空白,所以盧梭纔會死心塌地吧。

盧梭對父親,對一般人來說,如果對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惡吧,但盧梭對自己的父親多得是崇敬,“他還是以爲好父親”,這一點是很令人讚賞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沒淪陷,就會還有做人的底線,就是個好人。

在讀這篇著作時,自己發現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對教會,天主教和新教不瞭解,讀起來有點吃力,自己以後會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說實在的,我搞不懂盧梭到底在懺悔什麼,他像是在寫自傳,人生中誰不犯一些錯誤呢,有的錯誤也是外在的條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樣地自我懺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盧梭反省錄,甚至回憶錄。不管怎樣說,這種自我反省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我們需要不斷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21

剛看完《懺悔錄》時,我想的是一個人怎能用如此歡快的心情來敘述自己生命中悲慘的事情,怎能把平淡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寫成精彩有意思的故事。不懂。

昨天老師出了個關於自傳事實、傳記事實和歷史事實之間的關係的題目,我突然想到,其實所謂的“敢於批評自己、揭露自己”、“最真實”的《懺悔錄》,很有可能也有很大程度的藝術創造的成分。所有,我們還是要有所保留地看此書,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對不對?

儘管如此,我們仍能從他筆下看到一個近似真實的世界——貧民、富人共存卻涇渭分明的世界。不論是樸實的農民、熱心的小店主、出色的阿奈、善良的麥特爾等平民,還是猥瑣的神父、彭維爾、西蒙等人,好好壞壞,都是很真實很鮮活的人物。社會的這一面,或許也只有盧梭這般閱歷豐富、感情細膩的人能寫出來了。

當然,我們還能看到一個近似真實的盧梭——回首往事、不甚感慨、懺悔、抗議、極想爲自己辯解的盧梭。很多地方,甚至直白、深刻得讓我一時不能接受。就像他關於自己風流韻事的描寫,或許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男性的心理?我不敢確定。

開篇時盧梭就說:“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他的勇敢、坦誠都很讓我敬佩,可我還是有時會覺得,他晚年寫這《懺悔錄》時或許也一定程度上被他的記憶欺騙了,他的記憶展現給他的、通過他的著作展現給我們的,或許也有很多滲透了他本人意願的經歷和事實,所以纔會如此生動、鮮活、震撼。

我知道,盧梭是偉大的、《懺悔錄》是偉大的,而我只是茫茫時間長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比微塵還小的`粉末,所以我不敢對巨人、鉅著妄作評論,我只是因爲要交作業寫一些自己的真實想法。請見諒。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22

《懺悔錄》被譽爲世界三大“懺悔錄”之一,是俄羅斯文學鉅子托爾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今天小編主要給大家分享《懺悔錄》讀書心得,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不管一個人有多聰明,他終究會死。他將永遠保持沉默,化爲塵土。不管他有多偉大,在死亡面前衆生平等。那麼,生命的意義何在?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愛因斯坦的兒子曾經說過:“活着的意義在於找到生活的意義。”我想知道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什麼?

《懺悔錄》被譽爲世界三大“懺悔錄”之一(另外兩個來自盧梭和聖奧古斯丁),是俄羅斯文學鉅子托爾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他以《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名著而聞名。

作者先回顧了他的生命:出生在貴族家庭,童年父母去世後,在沒有方向,質疑宗教優越的環境長大,上大學,加入軍隊,加入一個作家,成家立業,財富等等都有後,到中年精神危機差點自殺後尋找生命的意義之路,這本書只有一個主題: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書中還簡要總結了歷代聖賢對人生奧祕的總結,引用了蘇格拉底、叔本華的《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羅門《聖經 傳道書》、釋迦摩尼的大篇幅原作。

簡而言之,蘇格拉底是第一個爲真理而死的人,他的厭倦了肉體感官的束縛,把死亡看作是一個解放的機會,一個與聖賢交流的機會;所羅門的傳道書認爲一切都是虛空,“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佛祖在菩提樹下領悟生命,得出的結論是人必須擺脫各種外在的誘惑,看透自己,才能擺脫生與死的輪迴;叔本華認爲世界的本質是意志,意志消失了,其他一切都是虛無。

作者對自己的青年和成年經歷有着深刻的自我批判態度。毫無疑問,他經歷過一些忘乎所以的日子,但他仍然同意,他必須在出生之前進入這個世界,他必須有這樣的經歷,以獲得對生活的最終深刻理解。

作者的結論是理性不能理解無限,不能否定生命。只有信仰才能賦予生命意義;然而,信仰不是少數人謀利的工具。只有人民把握生活的真諦,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23

卷三記載的是作者來到迦太基迷戀戲劇,學習雄辯術,參拜西塞羅,研讀聖經的一些事件,而後作者又在環境影響下加入了摩尼教。在這個時期的奧古斯丁,執着於“骯髒不堪”的情慾,陶醉於戲劇的虛構,廝混在“顛覆者”之間,更醉身西塞羅的哲學。如作者回憶所言,“對於聖經之奧義,驕傲的人是無法掌握的”。上帝的言語就是在片刻間便可擊穿你虛僞的面具,聖經的光照只會讓人感到自己是無比醜陋的。按照作者的描述,如每個世人一樣,迷戀在這個世代的鳥語花香之中,失去了感覺生命腐朽的能力。但凡符合人間的傳統,符合人世的基本原理,他在你的眼目中總有耀眼的光芒,如伊甸園中善惡樹上的果實,是的,縱使淵博真實,辭章華美,缺乏基督的名字,卻毫無生機。

混跡於一羣胡言虛誇,耽於邪欲的人羣之中,作者奧古斯丁陷入了魔鬼的陷阱之中,去捕捉食糧的幻影。這個時期,作者跌入了摩尼教的異教中,甚至無法自拔。這卷書描述了摩尼教部分荒唐的教義及作者歸正基督後對當時的反思與懺悔。

作者在第三卷書中講述了他19到28歲9年間,誤入歧途,奉行摩尼教,從而誤導他人,狂妄,迷信,貪慕名利是作者對當時他自己的`評價。這個時期的作者與一個女子未婚同居,輕視巫術,卻對占星術又十分迷戀。這段時期的作者,執迷在魔鬼的把戲中,並樂在其中。

人間的悲歡離合,短暫無常總是無可避免的。作者和我們一樣,他講述了在他這個時期失去了一個知心的摯友,“我的雙眼四處不停地搜尋他,可是他已經不在人世”,作者沉痛之極,對主的禱文,更令人感到他的那份苦楚。返回迦太基後,作者又結識了新的朋友,“時光流逝無休無止,它給我帶來了別樣的希望與回憶,並使得我恢復如初。昔日擁有的卻又重新出現了。”

在這個章節中,作者剖析了那時他對人間友誼的美妙之情,“許多彼此交好的事情,都儼然是發自內心,感情的付出與收回,點燃了心底的火焰,足以熔鍊我們的心爲一體。”相對人之情感,作者論述到,真正只有在上帝之中,珍愛的朋友纔不會失去,因爲上帝永不失去,那麼在上帝之中珍愛的人,更不會失去。所有的短暫無常,那都是上帝定下的規律,爲的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靈魂在我們之中無常易變,唯有在上帝之中才能穩固,也正是如此,我們只有認識到我們的無能,才能真正明白上帝的“道”,他道成了肉身,降臨在人世,只一次便擊敗了死亡。如此,我們的心靈還要遲鈍嗎?生命已然降臨,難道我們不願上升與上帝永生?是的,我們必須下降,卑微,然後才能提升,以致高升到上帝那裏。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24

“沒有可憎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摘自《懺悔錄》

假期裏,隨手翻閱一本書,它是一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個主角盧梭反思了一生的書--《懺悔錄》,它打動了我,它讓我真正地瞭解人類靈魂的高貴之所在。摘抄美文

作者雅克·主角盧梭,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類啓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學家,就是這樣偉大的人,卻對自我崇高的一生進行嚴格甚至殘酷的懺悔。在主角盧梭充滿挫折與磨難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園。因爲自我的思想與多數人歐洲人不一樣,這麼一個五十幾歲的老人只得到處奔波、流浪。正是對自我童年的懷念,才寫下這部鉅著。

主角盧梭在他的書中,深刻地對自我以及他人的行爲進行了的反思。回顧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說:“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主角盧梭之所以獲得極高的成就,是因爲他思想敏捷,情感偉大。作爲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對自我不斷地反思,纔會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主角盧梭在從事音樂工作時,新的記譜法遭到了法國權威部門的否定,心裏十分沮喪,但他立刻振作起來,又結識了許多18世紀的著名哲學家,並且參加了徵文比賽獲得大獎,從而,他走上了文學之路。他的小說《愛彌兒》發表後,受到了社會的咒罵,但他仍然堅持自我的思想。在發表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之後,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詛咒,甚至整個歐洲都在咒罵他,他只有逃離,但不曾想過要改變自我的思想,這需要怎樣堅強的毅力與決心。當我們遇到挫折、失敗時,我們應及時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於承認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氣餒、低頭,才能以良好的心態來應對這些挫折。

主角盧梭在發表了《音樂辭典》、《社會契約論》後,博得了社會的好評,但他仍然對自我不滿足,要求繼續提高了自我的認識,再次寫下了一篇又一篇蘊含豐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當我們取得成功時,應謙虛地反思自我的行爲,做的好的地方,繼續發揚,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後的生涯中加以改善。情話大全浪漫情話

主角盧梭在與妻子的旅行中,鑽進了密林深處,在那兒找到了原始時代的景象,他掃盡了人們所說的謊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實地坦露出來,他領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來源於人類所謂的進化。他替法國反思時,領悟到自我從來都沒有領悟到的哲理,他這種對社會、他人深切的關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給我們以很多的啓迪。當我們在他人身上找到缺點、錯誤時,要幫他人反思,對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從而提高自身認識水平。同時以我們的行動影響周圍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人們的素養。

一生有主角盧梭般的經歷的人並不多,但我們能夠從他身上找到值得借鑑的地方。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主角盧梭這樣深刻地反思,那麼,每個人的思想認識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每個民族都能夠像主角盧梭一樣深刻地反思,那這個民族就會更加獨立、自強;如果一個國

家能像主角盧梭一樣深刻地反思,那麼這個國家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25

今天當我讀到盧梭的這句話,仍然激動不已。他說: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衆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用話語毀掉一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說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可以打她。結果,衆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實的生平。尤其是書中對耶和華的信仰,是那麼的執着。對於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們是怎麼從無信仰到執着信仰的。在《懺悔錄》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會了自然的規律,就破壞了我們和自然之間應有的關係。”這裏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實這也暗示我們,孩子出生到社會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產物,作爲成年人,我們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強迫他改變他自身帶出來的本性。這對於幼師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兒園,總是擔心幼兒不聽話,調皮,導致安全出現問題,於是作爲老師的我們總是不允許他們做這個,不允許他們玩那個,其實他們只所以調皮,那是因爲他們好奇心的本性而導致的,我們一致的壓迫會不會改變孩子們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我們常說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也許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錯再錯過來的。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26

爲什麼要註明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懺悔錄》,因爲還有另外兩部《懺悔錄》,分別是盧梭和奧古斯丁所著。在我看來,本書內容可以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寫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劇烈的社會變革衝擊下,托爾斯泰的內心矛盾更趨尖銳。這是他一生最艱苦的精神探索階段,正如他自己在書中所說,生命是毫無意義的,生命原本是徹底虛無,生命的真相是死亡。爲了找到出路和答案,他廣泛接觸、考察現實生活,閱讀了大量有關社會、哲學、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書籍,經過緊張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第二部分是說當他最後發現信仰纔是生命的力量,一個人活着就必須有所信,如果他不相信有什麼讓他必須活着,他就不會繼續活着了。人生的目的在於拯救自己的靈魂,爲了拯救自己的靈魂,人必須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他的艦載宗教道德基礎上的爲上帝、爲靈魂而活着,愛一切人,“無以暴力抗惡”,通過“道德自我完善”擺脫罪惡。

托爾斯泰在書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矛盾,也是當時社會錯綜複雜矛盾的反映。他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他試圖毀滅自己,但都未成功。當他脫離思想的桎梏時,他決定徹底同貴族階級決裂,而站在了農民一方。宗教和信仰賦予了他新的生命,讓他找到了生活意義的答案。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27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

他對於自己“與衆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過這部自傳推動和啓發了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革命的開始,盧梭本人說“這是一幅僅有的,也許是永遠不會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實形象及其全部事實確切無誤的描繪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我覺得盧梭所說的真誠,只是對於自己辯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誠。並不是出於對真實的真誠。甚至不是對內心的真誠。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28

再沒有比《懺悔錄》更能體現出記憶和期待之於幸福的意義的了。在本書的開頭,奧古斯丁點明瞭貫穿全書的兩大主題:尋找自我,尋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慘,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爲失去了上帝;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在尋找上帝的過程中發現真正的自我。記憶和期待的意義就在於,只有通過記憶和期待,人才能實現這一雙重的尋找。實際上,這雙重的尋找可以歸結於一個問題:人和上帝的關係。這不僅因爲人是上帝創造的,更重要的還在於人的心靈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認識到人和上帝的關係,才能理解作爲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靈——上帝的形象;而心靈作爲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實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懺悔錄》的寫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尋找上帝的形象。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爲兄弟,爲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爲了一個“義”字;爲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爲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爲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如何尋找?既是通過記憶,也是通過期待。奧古斯丁對自我的記憶,不僅追溯到常人無法記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於何處”的問題。而且通過對生平的追憶,奧古斯丁細緻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惡的兩股力量作爲對立的意志在他心靈內部的長期爭鬥。他認爲,從嬰兒時期開始,人就充滿了罪性,終其一生都無法徹底擺脫;然而同樣真實存在的,是一種不斷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誡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鬥爭。對生平的記憶,就是爲了不斷確認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記憶不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過生命,往生命之前無限延伸,就是因爲這股力量最終來自先於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實,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內在於心靈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創造人的初始所賦予人的恩賜。在《懺悔錄》的每一章開始敘述或者討論之前,以及在全書行文的各處,都充滿了奧古斯丁對《詩篇》的引用。布朗(PeterBrown)在他撰寫的傳記《希波的奧古斯丁》中指出,《詩篇》的祈禱語言,是奧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夠表達他寫作《懺悔錄》的深沉動機的唯一語言。而祈禱語言所呈現的正是一種期待的姿態。奧古斯丁的記憶和懺悔,始終處在一種朝向上帝、朝向永恆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懺悔錄》的全部寫作,都在這種期待中獲取力量。屬塵世的記憶和期待之所以顯得虛無,是因爲所記憶和所期待的,頂多是短暫而相對的善好;更不用說,如果記憶和期待的對象是罪的快感給心靈留下的影像,那麼人將在時間中徹底沉淪,無法擺脫罪的習慣對心靈的桎梏。但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卻不同,因爲這時記憶和期待的對象乃是最爲真實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靈更加內在的本質,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實的自我。在這個意義上講,正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把時間中的人和永恆的上帝聯繫起來。在對永恆上帝的記憶和期待中寫作《懺悔錄》的奧古斯丁,雖然仍然處於時間之中,但是他難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嗎?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於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關鍵在於重新獲得上帝和自我,而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關係爲前提。記憶和期待之所以能夠指向幸福的實現,就是因爲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爲恰當的關係。記憶上帝,意味着承認上帝是先於自我的創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認識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爲人的心靈是上帝的形象,擁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體,其中,對過去的記憶對應於人的存在,對現在的關注對應於人的理性,對未來的期待對應於人的意志或愛。人的墮落在於其三位一體朝向了錯誤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於他對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存在、理性和意志並不是心靈具有的三個功能,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心靈的不同描述。犯罪後的人背離上帝的後果既體現爲存在於時間中的虛無處境,也體現爲理性的孱弱,更體現爲意志的錯誤追求。因爲心靈的整體墮落,人的存在是悲慘的在死,人的理性無法把握時間的本質,而人的意志無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於塵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樂。而人的得救,則在於心靈恢復和上帝的關係,從愛塵世、愛自己轉向愛上帝,從理性的驕傲變成真理面前的謙虛,而人的存在也將由時間中的虛無轉變爲朝向永恆的幸福。

狼是勇敢的。狼從來都不畏懼死亡,它們爲了沖垮馬羣,不惜犧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圍壯馬的肚皮,與馬同歸於盡。與羣狗的爭鬥中狼也是前赴後繼,即便是戰鬥到最後一條也毫不畏懼。

通過正確的記憶和期待,人能夠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體。而人對他的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則能夠恢復他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從而獲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樣,奧古斯丁也要面對“認識你自己”的問題,然而奧古斯丁對這個問題的迴應卻和古典思想迥異。蘇格拉底在執行神諭後得出的結論是,人其實沒有什麼知識,只能帶着無知之知的謙虛不斷地追求智慧。事實上,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並沒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麼”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古典思想那裏,遠遠沒有在奧古斯丁身上這樣複雜和迫切。追求智慧的無知之知,體現出人的自然在於理性,從而運用理性的愛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但對於奧古斯丁來說,理性,連同人的心靈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質。人的真正本質是高於人的上帝,只有認識了上帝並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關係,人才可能真正“認識他自己”。幸福不在於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動,愛智的生活只有在愛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義。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於雙發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迴應之中。我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展到古代晚期,呈現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得極爲明顯。然而,無論怎麼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於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和魔法以求實現靈魂的解脫,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說能夠解救人的靈魂。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爲,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後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於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於時間中的現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致驕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在纔可能是幸福的。

貝多芬的坎坷經歷是大家無法想象的。三十年的耳聾,還能堅持寫作,他有多大的毅力。他喜歡與音樂爲伴,與大自然爲友,是它們帶給了貝多芬生活的勇氣,是它們給了貝多芬優美的樂章。

有一次,鳳姐的公公———老流氓賈赦看上了老太太的丫環鴛鴦,可他自己又不敢說,於是託她的婆婆邢夫人找到鳳姐,希望她去找老太太說。前文說過,鳳姐很孝順啊,自然不能指着賈赦的鼻子大罵:“你這個臭流氓!”可是,她又那麼的嫉惡如仇,自然也不能幫他的忙啊!於是,鳳姐就展開她的聰明才智,三十六計,躲爲上計。最後邢夫人在老太太那碰了一鼻子灰。百善孝爲先,老流氓的行爲又確實讓人不齒,鳳姐該怎麼做?能有比躲開更好的辦法嗎?不失孝道,不爲非作歹,鳳姐,難能可貴呀!

每個女孩子的心中,都曾把自己幻想成童話裏的“公主”,懷揣着七彩夢想,等待着那個宿命中的“白馬王子”。但,我們往往只能猜中開頭,卻猜不中那結局……鄭微是幸運的,她少女時的夢想最終成爲了現實,她期望嫁給的那個人最終成爲了她的丈夫。正如她送給林靜的那本《安徒生童話》,她真的成了童話世界裏那個令人豔羨的公主!但儘管如此,她從十七歲少女懷春到達到自己的心願,其間所經歷的波折也是她不可能猜中的。

母愛如山,一直讓我們依靠;母愛如海,一直激勵着我們前進;母愛如詩,一直陪伴着我們走過大大小小的路途。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母愛的《東京塔》讀書筆記,歡迎大家的閱讀。

總的來說,儘管每次爭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爭論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從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取得的成就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企業主的勞動是否也有創造價值的一面,這些問題從馬克思的有關社會勞動和管理勞動的二重性的論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證據。而且從邏輯的推演和歷史演進的角度,這些勞動成爲價值的源泉並不真正構成問題。幾十年來關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取得的重大進展。爲“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明瞭方向,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理論財富,爲創新勞動價值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