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觀摩課聽課心得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53K

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不是歷史課,須注意語文課本身的特點。下面是本站爲大家準備的語文觀摩課聽課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語文觀摩課聽課心得3篇
語文觀摩課聽課心得範文1

xxxx市國中語文優質課比賽於5月11日至14日在三中舉行。我非常榮幸地參加了13日的聽課活動。在這一天的聽課活動中,幾位講課老師的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 多媒體教學的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具體可感。在課堂中,恰當使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開始時,插入一首抒情的樂曲,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或一組優美的圖片,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進入課本,激發了學習興趣;在講授課文時,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字詞、作者介紹、討論的問題、相關資料、拓展延伸等,不僅增加課堂容量,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開放引導的課堂讓人耳目一新 。新課標中說到: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着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 ,既是對學生感悟結果的評價,也指向了學生的感悟態度,指導了感悟的方法,同時,其激勵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北中國中部的王瓊宇老師的課讓人耳目一新。在課堂上用我們欣賞的眼光、讚賞的話語去激勵學生,效果不錯。

三、注重師生互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教師以各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問題提出後,前後位互相討論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學習中交流,在交流中探討,在探討中共進,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探究是基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地培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培養綜合運用知識、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師的評價啓迪了學生的思維,迴歸真實。在教學關鍵處給學生留足了空間,引發其創造的慾望。師生間形成了相互尊重、相互信賴的朋友關係。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

語文觀摩課聽課心得範文2

4月1日和2日聽了3節語文課,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聽語文課還真不太會聽,連記聽課筆記都不知道怎麼記。雖然如此,但正好用到自己班的學生去上兩節語文課,便一同去聽了三節課,感受如下:

1、語文的讀。早就聽說過大語文的觀點,知道大量的讀寫是現代語文課的一大特點,這次親身感受了一次。這三節語文課的思路基本都是按照: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品讀課文,理解內容—有感情的讀—拓展資料,這個路子展開的,讓學生在一遍一遍的讀課文中理解課文的內容,在一遍一遍的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來。這三節課都對學生的讀這方面下足了功夫,可見語文課上學生的讀的重要性。

2、關於課堂氣氛。不知是優質課的原因還是其它原因,學生們在上這種課時表現出來的活躍程度都不是平常課上所能相比的,平常上課時搶着回答問題、搶着表現的也就七八人左右,而優質課評選時,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的舉手去回答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麼?令人反思。有老師創設情境調動的原因,也有學生對新老師的好奇的原因等等。可以這麼說,如果在你的課堂上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能夠積極的動腦思考、搶着回答問題的話,那麼你的課堂就成功了一大半。只要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做的好的課堂一定是好的課堂。

3、生本教育的困惑。在這次優質課評選上,包括去市裏進行的vct實驗項目培訓,絕大多數老師和學校好像對生本教育並沒有想像中的熱情,優質課評選中沒有見到,和其它學校的老師聊起來也沒有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是生本教育不適合在優質課上進行抑或是其它什麼原因,不得而知。同樣和生本教育一樣,市裏組織的vct實驗項目培訓也是體現學生的動手動腦原生態的所謂的劣構知識,但真正實施起來難度相當大,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及技術上的支持。那麼我們究竟是學習這種理念還是把這種形式照搬過來,我的理解是我們一定要有這種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構建知識的這種意識和理念,在課堂上注意去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究竟、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就可以,如果非要把這種形式照搬過來,那真的成了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了。

語文觀摩課聽課心得範文3

11月21日 早自習之後接到去聽省級優質課競賽的通知,心中興奮不已,來校三年有餘,出去學習,還是第一次。時間緊迫,交代好班級上課內容,帶上紙筆,輕裝簡行,隨同事乘車向目的地古城荊州進發。

長途客車中竟然有幸遇到鄖西一中的老師們,寒暄之後,知道他們一行八位,全都是年輕人,談笑風生,好不熱鬧。偶遇之所以非要加上“有幸”一詞絕非似“久仰大名,今日得見,幸何如之”之類的禮貌性客套語,而是實實在在出自內心的敬佩,因爲就是他們在生源比三所重點中學都差的情況下卻創造了20xx年大學聯考語文平均分比我校還要高一分的好成績,可以想見這些老師用心之苦。好成績不是憑空得來的,從此次外出學習的人數就可窺見鄖西一中對“青藍工程”的不遺餘力。

在聽完江陵中學A組十位選手講課之後,“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不然忘卻的救主就要來臨,把我從激昂的清醒中帶到麻木的混沌裏去,這是我所不樂意的。

此次競賽的主題是如何培養高中生閱讀文言經典的興趣,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反思我們日常的教學習慣,提高文言教學效率。比賽篇目是早就擬定好的,選手預先選好篇目進行準備,賽場上的成果展示不僅僅是講課老師的心血,還浸透着整個學校語文組的努力。主辦方要求選手提前一天與學生見面,與學生拉近距離的同時預習課文,解決文言字詞句式等基礎知識問題,這就引起聽課老師的質疑——文言文被當成現代文來上!

事實上,在講課過程中大部分老師都注意到了字詞句式的處理,主要有兩種形式:1、課前以檢查預習的方式找學生起來讀準字音、註釋字詞、翻譯句子。2、在學生爲自己的觀點尋找文本依據時,老師針對句子中的重點字詞和句式提問。究竟是之前系統解決文言基礎知識好,還是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零散地解決好,有待我們在教學的實踐中驗證。評委指出對於字詞的處理,我們應該向前輩錢夢龍老師學習,學習他的典型課例《愚公移山》,教會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並把字詞句式的解釋與課文內容進行很好的融合。

參與比賽的老師教學基本功紮實:粉筆字漂亮,普通話標準,朗讀聲情並茂。特別耀人眼目,衝擊我聽覺感受的是一位武漢市老師對《項羽之死》的朗誦,完全脫稿在背誦的基礎上進行極富情感地朗誦,朗誦的同時還伴有節奏感強的手勢,像交響樂指揮。出現不同角色的話語還能自己分角色朗讀,把角色演繹的活靈活現。這感覺就像聽評書,極具藝術美。

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在聽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用心細緻,能在學生讀完之後指出其每一個錯誤。單個學生朗讀後,讓同學們起來評論,而後不斷改進。如《赤壁賦》中“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教師指導:節奏先快,凸顯其英雄形象,後緩,情感低沉。

導入別具匠心,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1、利用學生所熟知的事物設計導語,由荊州市江陵中學引出《赤壁賦》中“破荊州、下江陵”的句子,進而激起學生想要了解的慾望。2、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形式介紹課文主人公,如《項羽之死》根據項羽身高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爲楚名將項燕後世子孫,稱他爲“高富帥”。讓學生用與項羽有關的成語俗語猜謎:最有野心的話——取而代之;最不要命的戰術——破釜沉舟;最危險的宴會——鴻門宴;最悲慘的離別——霸王別姬;最要面子的羞愧——無顏見江東父老。3、利用主人公的鮮明特點或平生功業讓學生猜測姓甚名誰,如《張衡傳》老師寫了四句話:“渾天地動兩儀爭輝,科學文學一代巨人。從容淡靜勤勉終生,萬代景仰名曰科聖。”

提問是一門藝術。如《項羽之死》關於第一段有老師提問:“哪些動詞表現項羽對弱女子放心不下?”也有從整篇文章着眼提問:“項羽有哪些可歌(歌:歌頌,讚揚)之處?”這些問題能調動學生的理性思維,迅速思考解決問題,但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老師設定的問題框架之中,完全由老師來主宰掌控,學生髮揮空間小。有老師這樣提問:“霸王別姬中項羽最打動你的是什麼?”有女生回答:項羽身處危難之中,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愛人,這令我非常感動。評委甚爲推崇,指出這樣的問題既調動了思維,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回答正符合花季少女的情懷。

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就要求提問要有可操作性。如《項羽之死》中老師要求用四字短語概括文中的三個場面,提示用“地點加項羽行爲”的方式,學生自然能較準確回答:垓下被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在垓下被圍部分老師指導學生通過細節體味項羽性格之後,剩下的兩個部分由學生自主鑑賞,提出細緻要求:選擇細節,放聲朗讀,抓住具體詞句,體會項羽心理,把握其性格。先引導而後放手,學生能夠知道自己該怎樣做。

對學生的回答評點精準,語言豐富。若學生的回答全面而又精彩,評點可套用:本想收穫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不可套用的評點語更能體現教師的素養,如在《項羽之死》中老師設計:你想對項羽說什麼?學生甲說項羽應該學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捲土重來,尚未可知,不可輕易自刎而死。老師評語:愛之深,責之切。學生乙說項羽被困之時,想到的是美人、名騅,讓人怎能不愛!老師評語:鐵漢柔情。學生丙說項羽少有壯志,力能扛鼎,鉅鹿之戰,威震天下,然而他剛愎自用、自矜功伐,最後落得個自殺而死的結局。老師評語:批評中有惋惜,惋惜中有深愛。在《赤壁賦》中理解“物與我皆無盡也”,有學生回答人可以繁衍,引起學生鬨堂大笑,老師評點震撼全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世世代代繁衍延續,還有高貴思想在流傳。平時我們僅僅是想到繁衍而已。

鑑賞語言的方法——換字比較法。如《項羽之死》第一段:“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老師讓學生比較泣、哭、嚎的區別,泣是無聲地流淚,哭是有聲地流淚,嚎是嚎啕大哭,用泣說明項羽忍受痛苦,內心壓抑,此時無聲勝有聲。如《赤壁賦》第一段“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中“泛”改爲“乘”,“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中“徘徊”改爲“掛”,表現效果有何不同?“乘”僅是表明坐船狀態,而“泛”表現出船行自由和作者閒適悠然的心境;“掛”只表明月亮的位置情況,而“徘徊”運用了擬人手法,賦予了它依依不捨的情感。

精巧的構思。在教《寡人之於國也》時老師先分析孟子仁政的兩個階段(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及其採取的措施,想象孟子所描繪理想社會藍圖的美好畫面,再談孟子對梁惠王盡心盡力移民移粟措施的評價,打破了文章本身的順序,卻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評價是先要了解標準的。

教學以細緻深入的解讀爲基礎。解讀深入,教學就像論文。如《項羽之死》有老師將課堂主題——悲劇的崇高美貫穿課堂始終,對於項羽的烏江自刎,他用朱光潛先生《悲劇心理學》中的觀點來說明:“悲劇正是通過描寫悲劇英雄甚至在被可怕的災難毀滅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自己的活力與尊嚴,向我們揭示出人的價值。”並用易中天《品人錄》中的話表達對項羽這一悲劇英雄的敬意:“一隻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貴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獨地死去,而一羣代表着權欲和利慾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則一擁而上,恣意踐踏着那隻虎或豹,然後每個人都扯下一塊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裏,準備回去邀功行賞。而在不久之前,他們是根本不敢看那隻虎或豹的眼睛的。”評委指出大部分老師講《赤壁賦》第一段景物描寫時解讀不夠細緻深入,只是分析了景美,還有事美、時間美、感受美。

如何引入古人及當今專家學者的評論?有老師沒有引發學生思考,就直接展示了前人對項羽的評論,把李清照的《詠項羽》、杜牧的《題烏江亭》、司馬遷的“太史公曰”一股腦兒搬出來,沖淡了學生的思考,受到評委的批評。

歸納還是演繹惹爭議。在《蘇武傳》中老師首先就用一個字“節”概括出蘇武的品格,然後讓學生討論哪些情節表現了蘇武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討論結果:兩次自殺、三次拒降、十九年堅守。這是演繹法。聽課中有老師認爲歸納法更加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能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而不是老師將觀點強加給學生。

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不是歷史課,須注意語文課本身的特點。在《寡人之於國也》中老師提問:試結合現實談孟子的仁政治國措施與今天的國家政策有何相通之處?老師在總結學生的回答時多次提到,並引出朱鎔基的一句話:土地不能動,賦稅不能重,治安不能鬆,態度不能兇。評委提議可更換爲討論當今文化對傳統精華的繼承與發展。

在學生自我表現的活動設計中如何做到點面兼備?《赤壁賦》教學中老師讓兩位學生用抒情性語言,像演舞臺劇一樣,分角色演繹主客問答,學生表現非常優秀,這顯然是在課下早就準備好的,如何課堂上變得可操作,如何讓更多的孩子活動起來,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當中,而不僅是三兩個精英分子在盡情表現,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評委指出現在講課太重內容概括和人物形象分析,而缺乏對語言美、敘事藝術、文化層面的關注。這說明語文教學還有更多的領域等待着我們去挖掘。

教學需要研究,沒有研究的精神,語文教學沒有出路,語文教師沒有出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