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培訓學習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3.61K

四天的心理培訓結束了,我感到自己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心理培訓恰恰爲我們解決這些難題打開了一扇門,指明瞭一條路。

教師心理培訓學習體會

首先,我學會應從內心世界解析孩子的行爲。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生命,在他們成長的不同階段,父母、親友、家庭環境、周圍世界都深深的影響着個體發育。因此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心靈。很多時候,我們作爲成年人總是用成人的思維來看待孩子,尤其是對孩子的行爲,只是單純的用對與錯或常規來衡量,並且缺乏耐心。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的責任不單純是教好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童年的日子,有着各種各樣、變化多端的願望:穿漂亮的花衣服、買一大堆玩具、交夢想中的朋友……但所有這些,都不外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中所提到的那些:1、生理需要,是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3、社交需要,人是社會的一員,需要友誼和羣體的歸屬感,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讚許。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別人尊重和自己具有內在的自尊心。5、自我實現需要,即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學習、工作真正感到一種由衷的滿足。 那麼滿足”是什麼呢?

“滿足”人的一種心理狀態,發生於某種願望得到實現之後。有的“滿足”是對孩子成長極爲不利的。如:“張口飯來,伸手衣來”,要什麼給什麼的這種滿足,其結果使孩子變得嬌氣、任性,難以約束自己;在學習上不思進取,一旦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作爲一名少先隊輔導員該如何理解“滿足”?又如何去“滿足”孩子的願望呢?

“滿足”是給予,《中國少年報》曾經對孩子們的心願展開調查,有位隊員說,他的心願就是能和自己老師有一個擁抱。當少先隊組織幫助他實現了這個心願時,他激動萬分。爲貧困孩子捐一件衣服,向殘疾孩子道一聲問候,給後進孩子一個微笑,讓疲勞的孩子玩一次遊戲都是給予,它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次次心靈的交流,情感和能量的傳遞。這就要我們走近每一個孩子,瞭解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瞭解他們的生活境遇和心理需求,讓貼心的“給予”“滿足”孩子的心理。

“滿足”是喚醒,許是因傳統的師生關係,使一些孩子有願望不敢表達; 或是因爲內向的心理特徵、兒童認知的特點,有的願望卻非真正源自內心。面對前者,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態度和方法,努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面對後者,我們則應努力剔除各種干擾因素,讓孩子早日擁有自己真實的願望和迫切的願望。如果孩子內心還處於混沌狀態,作爲教師還應該喚醒他們的願望,因爲願望是他們成長的動力。

“滿足”是引導,願望有時並不能很快得到實現,這時滿足就是期待,就需要引導。有個隊員是外來務工者的孩子,剛到北京上學時,他總感到和同學們有距離,特別希望能有一位本地的知心朋友。我瞭解到他的孤獨後,專門與他的班主任進行溝通,特意安排一名性格開朗,品學兼優的本地生和他結成了互幫對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對他關心幫助,[蓮 山 課件 ]使他很快融入了新的肌體之中,與同學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讓他的內心有了無比溫馨的感受。

“滿足”是激勵, 實現願望的滿足,並不都在於結果,更在於不斷向上攀登的過程。當某個學生想成爲班幹部時,這是好現象,說明這個學生有上進心,而且有競爭意識,教師要不斷予以鼓勵;當某個學生要要改變一個壞習慣時,教師應不斷督促,使之儘快的改變。這些都會成爲學生心靈的營養和力量的源泉。

作爲教師要做到凡事想着學生,心裏裝着學生,經常傾聽學生的心聲,關注孩子們的成長,滿足孩子們的正當需求。聯繫孩子們的生活實際進行工作,比如:他們要得到合理的休息時間,那是他們的生理需求;他們不願受人欺負,那會使他們沒有安全感;他們期待被老師關注、表揚,那是他們有自我表現的慾望等等。 然而,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見成效的,他需要我們不懈地努力,不斷地學習。對學生實施恰倒好處的心理教育與輔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