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W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20世紀60年代,草王壩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黃大發帶領下,第一次大規模修渠,卻因技術等原因,耗時10多年也沒修成。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7篇)

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黃大發不肯服輸。1989年,年過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邊幫工一邊學習。3年多時間裏,只有國小文化的他從基礎學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許多水利知識。

1990年臘月,天寒地凍。爲了修渠資金,黃大發趕了兩天山路。等找到原遵義縣水利局領導時,已滿身是泥,一雙舊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凍得發紫的腳趾。“草王壩大旱,地裏顆粒無收,我要帶領羣衆修渠引水。”黃大發從破爛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項申請報告。

當時,遵義縣一年的水利資金不過20萬元。據初步測算,從水源地取水到草王壩要經過大小9處懸崖、10多處峻嶺,水渠需要從離地幾百米高的大土灣巖、擦耳巖和灰洞巖的懸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需要五六萬個工時。草王壩才一兩百個勞力,怎麼完成這麼大的工程量?

黃大發撂下一句話:“一年修不成,修兩年;兩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換,也要幹成!”

1992年春,引水工程終於開工,57歲的黃大發帶領200多名鄉親,浩浩蕩蕩奔赴工地。有次炸山出現啞炮,黃大發準備前去查看,有人突然大喊“要炸了”。情急之下,他用隨身的背篼罩住自己,碎石塊剎時滿天飛。萬幸的是,碎石只擊破了背篼,擦破了他的手臂。

1993年,工程進行到異常險峻的擦耳巖,垂直300多米高,放炮非常危險。黃大發第一個站出來,帶幾名黨員上到山頂,把繩子拴在大樹上,再繫到腰上,順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尋找放炸藥的合適位置。

“共產黨員怕犧牲能行嗎?先烈們拿身體去堵槍眼,我們做事就要有這種精神。”黃大發說。

1994年,水渠的主渠貫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進草王壩,村裏的孩子跟着水流跑,村民們捧着渠水大口地喝:“真甜啊,真甜……”從沒見過黃大發流淚的村民發現,老支書躲在一個角落裏,哭了。

1995年,一條跨三重大山、10餘個村民組,總長9400米的水渠全線貫通,草王壩徹底告別了“滴水貴如油”的歷史。村民以黃大發的名字命名這條渠,叫它“大發渠”。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纔有米湯喝。”在貴州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村民組,曾流傳着這樣的順口溜,真實反映了當地村民過去的生活狀況。

上世紀60年代初,面對山高坡陡、缺水致貧的情況,老支書黃大發先後兩次帶領村民,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峭壁上修鑿水渠,憑着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歷經數十年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讓團結村在1995年結束了“滴水貴如油”的歷史。

汩汩清水流到草王壩,不僅解決了數百戶羣衆人畜飲水難,還滿足了稻田灌溉用水。有了水渠保障後,黃大發又帶領羣衆開展“坡改梯”,讓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綠色天地,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發生重大轉變,農業生產得以改良,羣衆生活明顯改善。

水渠修成後,村民們親切地稱該渠爲“大發渠”。雖然大發渠已通水20餘年,但是82歲高齡的黃大發一直沒有想過要放棄,他時常行走在大發渠上巡渠、護渠,慢慢地變成了一種習慣,就如同牽掛着自己的子女一般。

黃大發曾擔任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黨支部書記,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200多名羣衆,歷時30餘年,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使草王壩每年糧食產量從原來的6萬斤增加到近百萬斤,被當地羣衆親切譽爲“大發渠”。他帶領羣衆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後的面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近一段時間以來,黃大發的先進事蹟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羣衆認爲,黃大發同志的先進事蹟,是貫徹落實關於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號召的鮮明體現。他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責任擔當,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踐行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展示了貧困地區基層幹部帶領羣衆克服困難、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堅強意志。他不愧爲基層黨員幹部的優秀代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代楷模。

貧困地區黨員幹部紛紛表示,要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以不變的擔當精神,務實的工作作風,“擼起袖子加油幹”,精準脫貧,志拔窮根,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勝利召開。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4月26日,大方縣民政局組織全局幹部職工在大會議室集中觀看了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蹟的報道,通過此次學習,大家被老支書黃大發“全心爲民,克已奉公,苦幹實幹”的奉獻精神深深感動和鼓舞。

據瞭解,黃大發在任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期間,爲徹底改變村子極度缺水的狀況,帶領全村羣衆對懸崖峭壁發起了挑戰。雖歷經失敗,但老支書毫不氣餒,通過學習科學技術,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跨3個村的“大發渠”,徹底解決了當地缺水難題,增加了當地的糧食產量,改善了羣衆的生活。

黃大發老支書爲此所做的貢獻,是當代的愚公精神,是時代的楷模。開展此次學習活動,旨在鼓勵全局廣大幹部職工學習大發精神,不怕困難,不怕艱辛,結合民政工作崗位,苦幹實幹,將“大發”精神的種子播種在全縣民政系統。

基層是個大熔爐,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輕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優秀的基層幹部。36年,黃大發同志毅然選擇了留下來鑿渠,帶領村民一步步實現着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將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無悔奉獻於草王壩村,沒有轟轟烈烈的光輝事蹟,只有那不畏艱險、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黃大發的平凡和偉大,他被譽爲“當代愚公”,就是對他最高的褒獎。黃大發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專心鑿渠,難道他就不知道鑿渠的艱辛。黃大發選擇了鑿渠,就意味着選擇了艱險,簡單的兩個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語上的輕描談寫,更需要他在行動上去落實。

愚公精神,在黃大發同志身上得到了發揚光大。他選擇了釋放無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對繁瑣單調的基層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驗。惡劣的自然環境,物質上的匱乏,並不是精神上的空虛,他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帶領村民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千百年來靠天吃水的歷史,這種精神就是不畏艱險、克難攻堅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鑿渠生活中,黃大發同志默默度過了36年寶貴時光,面對失敗,勇於跟班學習;面對危險,率先站出來;鑿渠不止,奮鬥不止。他從一個20歲出頭的毛頭小夥,變爲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鬥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壩人的長征路。

雄鷹痛苦再生,獲得了30年搏擊長空的新的利器。當人們仰望長天,讚美雄鷹的時候,大概沒有想到它的這番苦難。36年的鑿渠生活,在黃大發同志的身上始終釋放着不畏艱險、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引領着草王壩村人奮勇前進,與大山較勁、與貧困較勁,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不屈之路。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虎年那時,這場規模浩大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氣勢洶洶地來臨,連地處大山深處的團結村也感受到了它的兇猛。

“這個疫情防控工作很重要,不要認爲我們沒有事就不放在心上,疫情防控人人都有責任,不準打牌、不準辦酒。”時代楷模黃大發說。

自疫情發生以來,黃大發主動當起了村裏疫情防控的義務宣傳員,成立了黨員志願服務隊,勸導鄉親們按上級要求科學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黃大發告訴記者,他是一名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宣傳疫情防範知識,要傳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告訴羣衆,要勤洗手、多通風、戴口罩,不要走家串戶,打掃好周圍環境衛生。

在黃大發的帶動下,團結村的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也紛紛行動起來,成立了返鄉農民工志願服務隊,在村支兩委的統一調度下,積極投入到團結村疫情防控工作中。

“疫情就是命令,我們發動百餘名黨員、志願服務者參與,每天戰鬥到村到組,嚴格落實網格包保責任到組到戶到人,做到宣傳全覆蓋。”平正仡佬族鄉人大主席敖文紅說。

此外,團結村支兩委根據工作實際,研究制定了“重、宣、查、管、堵、巡、殺、導”八字措施,全面深入、周密細緻地防控疫情。

平正鄉團結村黨總支書記王朝海介紹:“我們主要以八字措施爲抓手,一是“重”高度重視,二是“宣”大力宣傳,三是“查”地毯式巡查,四是“管”監督管理,五是“堵”對出境的交通、進入的車輛進行攔堵和對人員的攔堵,六是“巡”24小時進行巡查,七是“殺”在我們村的每個密集場所進行消毒殺菌,第八是“導”引導羣衆輿論。”

據瞭解,團結村成立了5個臨時黨支部、組建了3支志願服務隊、出動了10臺宣傳車,動員黨員、村民組長、護林員、公益崗位就業人員、熱心人士等近200人,每天進村入戶向羣衆不間斷地做好宣傳、勸導、排查和清掃公路,共發放、張貼宣傳資料6000多份,拉宣傳標語100多條,入戶包保宣傳排查724戶2997人。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渠水如鏡,鑑照古今。大發渠既是一個面向歷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來的考題。它印證了共產黨人爲百姓命運擔當、同呼吸、共命運的赤子情懷,也在時時叩問“爲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永恆課題。

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無悔人生的故事深深的感動了我,從中我感受到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感受到了一個老村官的堅韌的毅力和敢爲人先的魄力,切身體會了我們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殿堂和田壟之間看,他選擇後者,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貧窮中排除萬難,造福羣衆。埋下希望的種子,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靜待收穫的時節。

像這樣的村官還有很多很多,他們雖不起眼,但都心繫羣衆,擼起袖子加油幹,交出了一份份不平凡的答卷。

任前方荊棘叢生,我定將持之以恆。作爲一名黨員,我定不斷鞭策自己位羣衆服務,爲事業奉獻青春,用我的理想和激情換取收穫和自信。

大發渠像一座歷史碑刻,銘記着那一段崢嶸歲月;更像一堂永遠的黨課,啓迪我們,只要真心爲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創造不了的奇蹟。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黃大發,男,1935年11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

他一心爲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爲解決草王壩村山高石多、缺水嚴重的問題,他帶領村民歷時36年,靠着鋤頭、鋼釺和鐵錘,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生命渠”,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錚錚誓言,爲改善山區羣衆用水條件、實現脫貧致富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爲“當代愚公”。他堅守初心使命,帶領羣衆脫貧致富。無論是在村幹部任上,還是離任後,他心裏始終裝着羣衆,千方百計帶領村民發展生產。村裏缺什麼,他就帶頭幹什麼;羣衆期盼什麼,他就謀劃推動什麼。村裏通水後,他又先後組織了通電工程、通路工程,徹底改變了村民用電和出行問題。他說:這是我作爲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在黃大發精神的感召下,近年來,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發展中藥材,種有機稻米、有機高粱,發展精品水果產業,養殖肉牛、生態豬、蜜蜂等,羣衆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__年底,該村順利脫貧出列,全村建檔立卡人口全部脫貧。

曾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時代楷模”等稱號。“七一勳章”獲得者。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我的肉體生命在其(去)哪一天,就幹其(去)哪一天。不驕傲,不自滿,再多的困難我都不怕。只要人民能得到好處,我願意用命來換……”

《榜樣6》錄製現場,一個並不算高大的的身影,在初心臺前宣讀着自己的《入黨志願書》,聲如洪鐘,鏗鏘有力。

即便操着一口不易懂的貴州話,現場的每一個人還是被他的情緒所感染。

他便是用36年時間,在懸崖峭壁上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黃大發。

他是“七一勳章”獲得者,是“時代楷模”,是“感動中國人物”,是“最美奮鬥者”……

而在這些閃耀的榮譽之下,他也是——

團結村的老支書,永遠的共產黨員,以及,一位可愛的“80後”。

走路兩步並作一步、上臺階小跑着……如果無人告知,很難相信眼前這位精神抖擻、步伐穩健的老人家已經86歲。

“老支書修渠這麼多年,上上下下,已經習慣了。”同行的團結村村民說——他們都是黃大發看着長大的,兩位稍年長一些的村民還曾跟着黃大發一起參與修渠工作。

即便已經卸任村支書近17年,大家也依然親切地稱呼他爲“老支書”,因爲他帶領着村民們一步步走出了曾經貧窮、困頓的生活,讓村民們過上了有白米飯吃、有水喝的日子。

現在的團結村,彼時的草王壩,曾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子。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過年纔有點米湯喝。’那時候的草王壩,沒水、沒電、沒路,羣衆一年到頭吃苞谷飯。”黃大發這樣說道。

草王壩屬於喀斯特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巖陡。雨水剛一落地,就順着空洞和石頭縫流走,很難留存。村民經常要走兩三公里才能找到一個河溝,來回走兩個小時挑水吃。

“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餵豬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水,是草王壩人的窮根,也是他們日日夜夜的期盼。

1995年,一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竣工。

這條由黃大發帶頭開鑿的、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爲“大發渠”的天塹之渠,跨過了3個村、10餘個村民組,不僅解決了數百戶村民人畜飲水難的問題,還滿足了田地灌溉用水等,徹底結束了草王壩滴水貴如油的歷史。

渠修好後,黃大發又帶着村民們改造了400多畝梯田,種上了水稻。此後,即便遭遇旱情,有“大發渠”的滋潤,村裏的水稻也能保證豐收,徹底實現了“旱澇保收”。近些年,隨着產業發展,更是形成當地特色品牌——“天渠大米”。

“1996年通電,20__年通路,現在我們家鄉正在修高速路,明年就完成了!”黃大發驕傲地說道,言語之間滿是欣慰——那個他爲之奮鬥了一輩子的村落,已經脫貧摘帽,正大踏步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貴州遵義草王壩村(現播州區團結村),一個被層巒疊嶂的大山遮得嚴實的村莊,缺水是草王壩的窮根。千百年來,這裏的人祖祖輩輩吟唱着一首民謠:“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纔有米湯喝……”

村裏有一位老人叫黃大發,他不甘心、不信命,偏和大山較勁,他用36年的時間幹了一件事——修水渠。

黃大發,1935年出生於草王壩村,23歲光榮入黨,這一年,他被全村推選爲大隊長。意氣風發的黃大發撂下了“狠話”:修水渠。於是,在黔北的莽莽深山裏,黃大發帶領草王壩村民修渠,這是一條遵義的“紅旗渠”。

可現實無比殘酷。他們不懂技術,測量僅靠豎起竹竿,兩邊人用眼睛瞄;缺少水泥,溝壁上直接糊上黃泥巴作數;沒有導洪溝,溝渠不蓋板,洪水一來,脆弱的溝渠被衝得稀巴爛……

壯志未酬誓不休。爲此,黃大發四處求教,自學水利技術。一聽說哪裏有在建的水庫溝渠工程,就立刻揹着乾糧匆匆上路,前去“取經”。

1992年的春天,黃大發帶領村民一頭扎進深山開工鑿渠。日復一日不停歇,黃大發每天帶着200多人的隊伍進山,施工隊在前面鑿壁打槽,村民們在後面挑土砌堡。

苦心人,終不負。1995年,這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10餘個村民組,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通水那天,山崖上、水溝邊,人山人海,鞭炮聲、鼓掌聲,不絕於耳,殺豬擺席、搭臺慶功,好不熱鬧!這是草王壩村民們最高興的一天,千百餘年的夢終於實現了!大夥簇擁着黃大發上臺講話,站在臺上的他沉默良久,欲言又止,一個字都說不出口,眼淚順着黝黑、皺褶的臉龐直往下流。

“不怕山高石頭多,苦幹就能把貧脫,打巖引水造梯田,窮村變成金銀窩。”如今的草王壩,村民的荷包漸漸鼓了起來,幸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堅定信仰守初心。人生如屋,信仰如柱。老支書黃大發自23歲光榮入黨並被全村推選爲大隊長開始,就決心爲村民幹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一干就是36年,把修渠引水、帶領全村羣衆脫貧致富的責任和任務作爲心中第一信念。他幹在前面、克難攻堅,讓草王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全村羣衆高度認可的實績譜寫了爲民奮鬥終身的理想信念。黨員幹部就應做到自覺堅定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做到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並轉化爲幹事創業的磅礴精神力量。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定跟黨走的信念,決不鬆懈動搖,始終受得住風險和困難考驗,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踐行宗旨守初心。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守其初心,始終不變。老黨員黃大發從入黨並選爲村支書開始,就始終把羣衆冷暖記在心裏,把帶領羣衆脫貧致富掛在心上、踐行在實際行動中,始終真情服務羣衆,實現了他對羣衆立下的“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來作保證,我拿命來換!”的錚錚誓言。廣大黨員幹部無論身在那個崗位,都應自覺做到心中時刻裝着羣衆,時刻爲了羣衆,始終把發展好、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羣衆需求爲導向、以羣衆呼聲爲信號、以羣衆滿意爲目標,解決好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在躬身爲民中不斷增添羣衆福祉。

實幹擔當守初心。擔當是立業之基、成事之要。擔當大小,體現着幹部的胸懷、勇氣、格調。老黨員黃大發面對草王壩村山高地貧、缺水少錢的艱苦環境,沒有認命,沒有叫苦,沒有退卻,他毅然選擇自學技術修渠引水,帶領羣衆脫貧致富。在他的帶領下,草王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黨員黃大發爲羣衆能吃上米飯、喝上清泉、過上好日子而事不避難,體現了共產黨人敢於擔當的勇氣、敢於擔責的精神,令人敬佩。當前,我們正處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廣大黨員幹部就應樹立敢於擔當、實幹苦幹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矛盾和問題面前不推諉,在實幹中落實好各項工作任務,在實幹中破解發展難題,用實幹擔當堅守初心、永葆本色。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連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對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蹟的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他被譽爲“當代愚公”。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党支書,從上世紀60年代起,帶領全村幹部羣衆,歷時36年,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如油的歷史。當地建築公司曾經重新評估過工程,認爲質量過硬,尤其是沒有現代化設備和高級技術團隊的支持,簡直不可想象,堪稱工程“奇觀”。但就是這樣一位老支書、一個基層黨支部、一羣山村裏的村民,愣是與大山較勁、與貧困較勁,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不屈之路,展現出了一個支部就是一盞燈、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黃大發憑藉忠誠的信仰、憑藉驚人的毅力、憑藉開展羣衆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輩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層實際、靈活實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善於團結羣衆。基層工作千頭萬緒,脫貧攻堅任重道遠。黃大發深知只有團結全村每一個人,才能解決村裏的難題。他把羣衆當親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聽得懂的語言講話、信得過的方式辦事,做到說服不壓服、講理不武斷、換位思考不居高臨下。修渠放炮炸山時,落石砸壞了村民房頂,有人喊着拉他跳崖,他沒有發火,很快說服村民平靜情緒,並於當晚親自到農戶家誠懇地進行補償。工程途徑三個村、十餘個村民組,遇到了許多阻力,他要求身邊幹部“做事要大氣,不要氣大”,挨家挨戶宣講修渠的道理,根據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打開了心結。大家心裏敞亮了,各類難題也就迎刃而解。黃大發45年的村幹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當選,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擁護。

開好“院壩會”。羣衆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開好“院壩會”則是貫徹羣衆路線、瞭解羣衆訴求、解決羣衆難題的有效途徑。黃大發常說,有事要開“院壩會”,沒有“院壩會”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從不搞一言堂,遇事召開羣衆會,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組織動員大家爲全村發展出謀劃策。修渠缺資金,會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飯,大家一起幹”,說到了鄉親們心坎上,大家二話不說,立馬把自家的雞蛋、黃豆、蜂糖拿到集市去賣了換錢,當天晚上就湊齊了救命錢。看着一堆皺皺巴巴的鈔票,黃大發流着眼淚立下了軍令狀:“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作保證,拿命來換水!”

活到老學到老。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術而宣告失敗。面對鄉親們的絕望與埋怨,黃大發冷靜總結了癥結所在,“沒有文化就沒有方向,光靠蠻幹註定修不成功。”1989年,54歲的黃大發主動申請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幾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時間,從零起步、從頭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一張圖一張圖地學習,最後變成了水利專家。除了自己學,他還帶領大家學,並且號召集資修建學校,宣傳“娃娃有前途,必須要讀書”的道理。現在,許多村民講起水利建設頭頭是道,變成了“赤腳專家”。村裏還走出了30多位大學生,偏僻閉塞的小山村變成了文化村。

黨員幹部要帶好頭。黃大發認爲,有困難黨員幹部要先上。秉承這樣的信念,他始終把百姓裝在心中、把責任舉過頭頂,面對艱險打頭陣、遇到難題自己扛。看着離地300米的懸崖峭壁,村民們心驚肉跳不敢動工,“太危險了,給多少錢都不幹”,請來的專業施工人員也停下了手腳。黃大發第一個站出來,腰裏栓一條繩子就翻了過去,完成了測量工作。在老支書的感召下,小夥子們也紛紛把繩子系在腰上,開始了飛檐走壁的施工任務。採訪時,記者問他當初是否緊張,黃大發很淡然地笑着說:“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麼可怕的呢?”

堅持就是勝利。開弓沒有回頭箭,脫貧攻堅無退路。對於擺脫草王壩村貧困的命運,黃大發有着難以想象的決心和毅力。他三十六年一件事,帶領全村鑿出一條“生命渠”。他一輩子一個目標,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懷着這最初的承諾,24歲的黃大發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山崖。幾十年過去了,黃大發和草王壩人用雙手鑿出了奇蹟。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羣衆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昔日的荒山禿嶺上,羣衆正逐步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10萬株蜜桔、李子已經開始有收益,牛羊養殖大戶超過30戶。今年年底,全村將會勝利完成出列貧困村的歷史進程。那些修渠往事,記載着這位“年份英雄”的足跡,像陳年老酒那樣歷久彌香。

公私要分明。“幹部幹,羣衆看”,黃大發堅信,只要幹部不搞特殊化,不謀一分私利,就一定會得到百姓的擁護。他常把“公家的事怎麼硬都行,自家的事怎麼軟都成”掛在嘴邊。築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親自運回來。有一天趕夜路遇到了暴雨,運水泥的車陷入泥潭,他擔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護自家娃娃一樣看護着公家的水泥。家裏的竈臺破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補補,被他堅決拒絕,“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貪”。多年來,全村老百姓毫不猶豫地把修渠集資的錢交他手上,都說“放一百個心,黃老支書一毛錢也不會給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黃大發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鬥志、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壩人的長征路。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新長征路上,千千萬萬位黃大發,正在自覺運用這永不過時的“黃大發工作法”,一心爲民、不畏艱險、志拔窮根、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發家渠”, 用行動爭做脫貧攻堅的先鋒軍,讓實幹凝聚貧困羣衆的信心決心,拿作風把牢集體奔小康的方向盤,把不忘初心的承諾鐫刻在遼闊的大地上,書寫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真正實幹的好乾部!”

《這位當代“愚公”,在懸崖峭壁上鑿出7千米水渠,現實比神話傳說更震撼!》,4月19日,來自中國日報網的雙語新聞,早早突破10萬+的閱讀量。網頁的下面,好評如潮,點贊無數。

“感動!看得我眼睛都溼潤了,跟他們比起來,我們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還能叫苦嗎?”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大發鑿渠。”

“感動中國就應該是這樣普通而偉大的平凡人。”

4月18日起,中國的主流媒體把目光都放到了貴州遵義,聚焦到老共產黨員黃大發同志身上,和他帶領村民歷時36年懸崖絕壁上鑿出的生命水渠上。

18日,新華社發佈長篇通訊《爲了鄉親,他在峭壁鑿出萬米“天渠”》;19日,人民日報以《一個人,一輩子,一道渠》爲題對黃大發事蹟進行報道;20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黃大發:一生只爲一清渠》爲題,作了長達4分50秒的新聞報道。

幾天來,國家級的報紙、網站、電視臺,都陸續對黃大發老支書的事蹟進行各具特色的報道。

“大發渠”的新聞報道在播州區引起強烈反響。全區黨員幹部和80多萬人民羣衆,自發地掀起了向老支書學習、向老支書看齊的熱潮。

“黨員幹部必須裝着人民,那纔是人民的好乾部,才能走到人民的心中,才能把事辦到人民的心坎上。”和平(鴨溪)經濟開發區的幹部魯迅雷,在參加單位組織的集中學習後,由衷地感慨道:黃大發一生只爲一道渠,幾十年,堅持不懈,精神可嘉,由衷敬仰,這就是一個基層黨員的信仰,寧靜致遠,沉默有聲。

“再學習,再宣傳,全區再次掀起‘大發渠’精神學習熱潮。”中央級的新聞報道還在持續,學習老支書精神的高潮火熱掀起,讓“大發渠”精神成爲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堅強精神動力,也正在播州區這片熱土落地生根。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看完了“當代愚公”黃大發的先進事蹟,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作爲一名共產黨員,要時刻對標先進,學習先進,爭做新時期艱苦奮鬥的楷模。

做艱苦奮鬥的楷模,首先要將艱苦奮鬥的要求體現在思想上。歷史和現實證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些科學理論,它們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指導革命和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有了這個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頭腦,才能確定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纔可以防止和排除種種錯誤思想、錯誤傾向和干擾,少走彎路並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做艱苦奮鬥的楷模,要將艱苦奮鬥的要求落實在工作上。共產黨員要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堅持胸懷大局、立足本職、銳意進取、勇於開拓、樂於奉獻。要認真履行《黨章》規定的義務,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熱情,融會貫通在具體工作和實踐之中。要通過身邊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對黨和共產主義事業的認識。要堅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處處表露先進性,聚精會神謀發展,一心一意幹事業。做到“平常時刻看得出、關鍵時刻衝得出、危機時刻豁得出”,各項工作跑在前、幹在先,自覺爲羣衆作好表率。

繼承和弘揚艱苦奮鬥精神,是新世紀偉大實踐的需要。今天艱苦奮鬥,明天的事業就會更美好;世世代代艱苦奮鬥不斷前進!作爲一名共產黨員,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保持艱苦奮鬥精神,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並且堅持不懈的用艱苦奮鬥精神教育、激勵、鼓舞廣大人民羣衆克服困難、振奮精神,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全面推向前進。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生命的長短以時間來計算,生命的價值以貢獻來衡量。奉獻是生命的花開,人只有奉獻於社會、貢獻於世界,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奉獻總是和付出緊密相連,我們可以奉獻聰明才智,可以奉獻物資錢財,可以奉獻青春年華,甚至可以奉獻生命。爲了邊境的安全穩定,魏德友爲國家義務巡邊50多年,常年過着“家住路盡頭,放牧就是巡邏”的生活,他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他不計得失、甘於吃虧,詮釋了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透露出對祖國的強烈熱愛之情,值得人們向他學習。

弘揚奉獻精神,就要像魏德友一樣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奉獻是一種真誠自願的付出行爲,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奉獻精神不是某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他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人活着爲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些人在“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的人生觀支配下,凡事先替自己着想,更有人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墮落爲腐敗分子。那些人的生命意義在哪?

魏德友作爲一名入黨33年的老黨員和老軍墾,以紮根艱苦偏遠邊境地區半個多世紀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兵團黨員幹部“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優秀品質。“人生有限,奉獻無涯。”向魏德友同志學習,當以他淡泊名利、不計得失、把奉獻當作人生幸福的高尚品質作爲精神座標。

弘揚奉獻精神,就要像魏德友一樣把集體、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現代漢語中,奉獻是指爲社會、國家、民族不計名利,努力貢獻的精神,其本質是對社會、國家、民族的忠誠。人活着要有價值,有的人重於泰山,有的人輕於鴻毛。人的價值大小須以爲人民、爲國家、爲社會貢獻的大小來體現。

60多年來,兵團人不僅爲共和國的經濟建設揮灑辛勤的汗水,而且爲祖國邊疆的穩定與安全流過鮮血,甚至奉獻了生命。當前,面對新形勢下黨中央對兵團穩定器大熔爐示範區的功能定位,兵團人應該奉獻什麼、如何奉獻?黨中央、自治區黨委、兵團黨委反覆強調,維穩戍邊是兵團的立身之本。魏德友以“只有守在這裏,心裏才踏實”的信念,擔起維穩戍邊重任,52年來堅持爲祖國站好崗放好哨,是新時期兵團人奉獻精神的時代體現,我們要以魏德友爲榜樣,強化責任意識,不負神聖使命,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生命憑骨骼而挺立,人類因精神而偉大。每個人不論職位高低,不論在什麼崗位,都能夠儘自己的所能作出奉獻。兵團廣大幹部羣衆要積極向魏德友等先進模範人物學習,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堅守工作崗位,堅信付出必有意義、奉獻必有價值。讓我們唱響奉獻者之歌,共同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它的發展變化牽動着每一箇中國人民的心。病毒無情人有情,在這場磨難中涌現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人,有不畏生死、依然奔赴抗“疫”一線的全國各地醫護人員們,有不畏嚴寒、始終堅守在各主要卡口的警察、交警們,也有着基層可愛、可敬的黨員們,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爲着大多數人的安全而付出努力,他們是這一“疫”中最美的樣子。

他們是此“疫”中的“指揮官”,不分晝夜踐行初心。在接到疫情通知的第一時間,他們放棄了春節假期召開村“兩委”班子會議,對疫情相關情況進行通報,立即着手成立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安排志願者到村口站崗執勤。無論何時,大喇叭裏都會傳來他們“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的細心叮囑,村口執勤隊伍裏總會看見他們在帶頭忙碌,村民的家門口也有他們發放傳單、張貼宣傳海報的身影,甚至在元宵節執勤人員還能收到他們送來得熱乎乎的湯圓、餃子。他們說:“我們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積極地投入到疫情防控中來,因爲我們是千千萬萬黨員中的一個,我們是基層幹部。”

他們是此“疫”中的“逆行者”,不分年齡值崗執勤。隨着防疫抗疫形勢逐漸變化,外地人員返京人員也逐漸增多,這就增加了人員排查的難度。還沒等村委會頭疼人手不足的問題,辛集村16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黨員主動報名參與村口站崗執勤,24小時不間斷倒班進行。一個支部一面旗,一個黨員一顆星,他們總是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毫無怨言。80多歲的老黨員王志昌雖然腿腳已不太靈便,但是卻堅持走上防疫一線。他說:“不論年紀大小,只要國家和人民需要,身爲黨員就要隨時整裝待發,繼續爲人民服務,發揮自己的餘熱。”在寒風中守護執勤的他們雖然佝僂着身軀,但卻是那麼高大。

他們是此“疫”中的“外賣員”,不分時間有求必應。此次疫情隔斷了許多人回家的路,也讓很多人不得不“宅”在家中。居家觀察最無奈的是缺乏生活必需品,畢竟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這也讓很多人感到焦灼不安。但是大可不必擔心,因爲我們有專門的“外賣員”,他們就是村裏的在職黨員。村裏專門爲外地返京進行居家觀察的村民建立了微信羣,每天在羣裏上報體溫以便觀察,另外只要有蔬菜、糧食、藥品等方面的需要也可以在微信羣裏說一聲,村委會便會安排專人送貨上門,解決了大家的後顧之憂。他們說:“能在這個時候爲大家解決問題,是我們應該做的,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此次疫情。”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在20__年1月份,在本應家家團圓的春節,在辭舊歲迎新年的中國,一場儲蓄已久的疫情爆發了,它像一隻貪婪的大手,把幸福與快樂揮散,把人類拉向痛苦的深淵,它以飛快的速度在全國蔓延,它吞噬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它讓一個又一個人陷入了絕望。它就是形式SARS,但卻比SARS更加恐怖,殘忍……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白衣天使迎難而上,抗疫英雄層出不窮,在可怕的新冠肺炎面前,中國人如同覺醒的雄獅,咆哮着,奔跑着與疫情戰鬥。

張定宇,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他的偉大或許是司馬遷口中的“重於泰山”吧。張定宇,1963年12月出生,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療系,1986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湖北省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

在忙碌的金銀潭醫院中,總有一個佝僂的背影,他就是張定宇院長,年過五旬的他身患漸凍症,妻子在好幾十公里外的醫院因感染新冠病毒隔離治療。每天凌晨兩點入睡,凌晨四點有起牀工作,在急診樓中,他穿着白大褂穿梭於各個病房之間,眼鏡上沾着水珠,混着霧氣。他那已經發病的雙腿,走路顫顫巍巍地;脫下口罩,臉上的勒痕清晰可見;他那被消毒水浸的一塊一塊往下掉皮的雙手;他堅守抗疫一線的背影,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默默無聞工作後的汗水,是人民幸福與快樂的源泉。

張定宇院長在記者採訪中笑着說:“我爲什麼不歇?我以後有的是時候歇,那麼爲什麼不現在多做一些呢?我看着你們做,我會很難受的。”身患絕症的張定宇院長跟記者打趣。

張定宇,讓我們永遠銘記這個名字!

他,是疫情剋星,他,是抗疫先鋒!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滕啓剛同志對黨忠誠、對司法事業無私奉獻、對人民擔當負責的敬業精神和司法爲民的情懷十分值得我學習,他的生命定格在57歲,成爲遼寧政法英模榜上一顆耀眼的星,溫暖着每一個人。在滕啓剛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名人民法官無私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格,也看到了共產黨員忠誠信仰、堅守初心,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先鋒本質。他以生命踐行使命,將公平正義寫進了自己的人生。

英模是一個民族的脊樑,一個時代的座標,一支隊伍的象徵。弘揚英模精神,既是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重要一環,也是新時代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我要以英模爲鏡,深刻感悟英模精神,築牢思想之基,汲取奮進力量。滕啓剛同志的先進事蹟,樸實無華、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催人奮進,我們既爲失去這樣一位好法官而痛惜,也爲遼寧政法隊伍中涌現出這樣一位先進典型而自豪。

學習滕啓剛同志先進事蹟,就要學習他初心如磐、意志似鐵的忠誠本色。不管崗位怎麼變換,他始終堅守初心、忠誠履職、秉公辦案。他把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絕對忠誠融入到每一份公正判決、每一次矛盾化解中。要學習他牢記宗旨、甘於奉獻的愛民情懷。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斷提高羣衆工作本領,始終與人民羣衆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通過優質高效服務,不斷提升人民羣衆對政法工作的滿意度。也要學習他勤勉敬業、守土盡責的擔當精神。把職業當成事業來幹,以實幹書寫人生,用奮鬥鐫刻榮光,用實際行動踐行崇高理想信念,把維護公平正義作爲永恆價值追求。更要學習他清正廉潔、嚴於律己的道德情操。始終牢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自覺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真正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我們要堅守初心,履行好新時代政法工作職責使命,努力提升工作本領,推動政法工作高質量發展,爲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實現新突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我要厚植爲民情懷,堅持把每一件事關人民羣衆的小事當成大事,把實事辦到羣衆心坎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羣衆的幸福指數。我要堅守法治精神,捍衛司法權威,努力讓人民羣衆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我要把英模精神轉化爲實際行動,把教育整頓成效轉化爲解民憂、辦實事的能力,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爲。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出自平凡。堅守平凡便是不凡。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作爲一名法官助理,百姓懇切的訴求和期待,就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初心和動力,百姓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繼續努力的深厚底氣。我要牢記“無論何時,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一切服從組織需要,黨叫幹啥就幹啥。”舍小家顧大家,不計較個人得失,把對黨和事業的忠誠融入到每一份的公正判決之中,融入到每一次的矛盾化解之中!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作爲教師我爲自己的職業感到自豪。許多人都說,教師只有平凡、只有寂寞,沒有燦爛,沒有輝煌。的確,教師的崗位是平凡的。只要你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可以說你也就選擇了平凡。在教師的一生中,也許不會幹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業。然而我感到自豪是因爲我們從事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我熱愛自己的工作,對每一個學生都抱有一顆愛心。教師只有在愛崗敬業,把學校教育工作的發展和自己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兢兢業業,勤於奉獻,淡泊名利,默默的耕耘在三尺講臺之上,而且以苦爲樂,甘於寂寞,勤勤懇懇,才能領悟從師的樂趣,才能以從師爲榮,以師爲自豪。在“愛崗敬業”這種精神支配下,教師也不會視平凡的工作爲平凡,不會視瑣碎的工作爲瑣碎,而是會認真對待教育,教學的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於細微處顯精神,於小事上下工夫,在簡單卻又偉大的教育工作中體驗人生的價值,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師德修養的要害一環,就是培育愛崗敬業的精神。說他“要害”,是因爲他既是師德的核心和基礎,又是促進教師不善進取的動力源泉。

有一句話說得好: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用筆耕耘、用語言播種、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教師這一神聖的職業已屬於你我,我們又怎樣不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三尺講臺呢?一個好老師的生命是應當這樣渡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爲而悔恨,也不因誤人子弟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驕傲地說:我把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孩子。

教師應有豐富的學識、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修養,這些要求主要是依靠教師的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完善達到的。那麼這些做法的動力來自何方?來自教師對教育活動的的客觀要求和自身素質水平之間的矛盾的深刻熟悉,來自解決這一矛盾的不懈追求,來自深層次的愛崗敬業精神。有了愛崗敬業精神,教師就能夠對自身素質水平有一個理性熟悉,並使之與教育事業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不斷的接近,通過自身不斷完善和發展,爲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務提供保證。假如說不斷完善自我是教師在工作上有所作爲的基礎,那麼愛崗敬業就是基礎的基矗愛崗敬業能夠幫助教師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係,化解各種矛盾,提高工作效率。教師要想取得工作成就,必須有社會的理解,同事的支持,家長的配合、學生的自覺努力,而“愛崗敬業”精神在這些方面有很大的助益,有助於教師提高工作效率,鞏固並不斷髮展教育事業。

總之,教師只有愛崗敬業,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穫,反之,只能是一事無成。一個愛崗敬業的教師,既依靠經驗教書育人,又會着力總結教育規律,並按照教育規律的要求科學施教;無論備課、上課,還是科研,它都會將自己的教育行爲置於科學熟悉的觀察之下,進行科學的規劃、組織、實施,因材施教。顯然,教師的工作不僅有一個態度問題,而且包含着探索科學、追求教育效果的主體性要求,有效教育方法。換句話說,教師的敬業作爲一種道德選擇,它體現着動機與效果統一的綜合追求。人類已邁入一個新的世紀。新的世紀、新的歷史時期呼喚教育的飛速發展,呼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新型教師。爲適應社會發展的這種需要,培育出一代新人,就必須做到。

我經常教育學生說:學無止境。然而我也應該經常對自己說這句話。雖然我已經身爲人師,但不應該放棄學生這一身份,應該繼續再教育,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們最信任、最崇拜的人莫過於教師,如果我是一專多能,是無所不知或是“今天我不會,明天一定告訴你”的愛學習的教師,我的學生一定是知識信息豐富、性格開朗、好學上進、成績不錯的獨立個體。這時,教師的教學水平就產生了磁性——吸引、同化着一個個有活力的心,真正實踐了“身教重於言教”的教育思想,成爲“傳道授業”的育人楷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