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學習心得(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1W

向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學習心得 篇1

在報告中魏書生不止一次地說到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就是兩條:民主與科學。那麼,我們如何理解魏書生的民主與科學的深刻內涵,進而在工作中努力踐行呢?

向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學習心得(通用5篇)

關於民主

魏書生說教學的民主主要有四條:(1)樹立爲學生服務的思想;(2)建立互動的師生關係;(3)發展學生的人性與個性;(4)教學的決策過程要多商量。結合這四條,我個人的理解是:教師學校 的研訓工作要堅持“一箇中心,兩個提高,三個服務”。即以教師爲中心,以提高全縣教育教學的質量爲本,以提升全縣教師隊伍的素質爲本。以服務於基層學校,服務於基層教師,服務於課堂教學爲工作過程。教師學校的工作只有立足基層,才能堅實;紮根基層,纔有活力;服務基層,纔有生命力。在民主思想指導下的研訓教師要把工作職責定位爲服務員、引領員、教練員。教育的民主不是一句言之無物的口號,它要求我在工作中去踐行、去實施、去實幹。教育的民主更不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標榜。我們要有甘當綠葉,映襯紅花奉獻精神;要有願做基石,成就大廈崇高追求;要有“山不爭高自成峯”的職業自信、要有“水因善下而成海”的博大胸懷。

關於科學

科學就是事物的規律。就是經過實踐驗證的東西。教育的科學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遵循規律,探索共性,形成規範。這一過程就是我們科學工作的流程。魏書生教育思想的科學性體現在三個操作系統:計劃執行、檢查督導、總結反饋。反思我們的工作,在研訓過程中就要堅持調查研究、立體培訓、分類指導、點面結合的工作原則。具體地說,調查研究:通過下鄉調查發現問題,通過研究分析、解決問題。立體培訓:集中與校本相結合、全員與骨幹相結合、常規與遠程相結合、一般與典型相結合。分類指導:研究指導有深度、管理指導有規範、培訓指導規劃。點面結合:抓點校帶一片、抓兩頭促全員、抓幹訓促師訓、抓管理要質量。

民主與科學的教育思想傳承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光輝,教育的民主是思想理念,是靈魂。而科學是途徑,是工作方法。我們的先人早就提出“君輕民貴”理念;它折射着當代中國和諧社會的精神核心,我們的祖國正在“以人爲本”的時代強音中科學發展。我們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的科學與民主理應成爲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行動指南。

向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學習心得 篇2

把心靈的攝像機對準真善美,教會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使孩子得到心靈的洗禮,崇高而無私的愛心,是魏書生身上熠熠閃光的燈塔。照亮了學生內心深處頹廢、陰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寬廣的胸懷,能容納和理解學生所有的錯誤。因而,他從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個學生,從不偏私。對待學生的錯誤,從不體罰,而是讓學生唱歌或做件好事來改正錯誤。在充滿愛的教育中,真正體現出他在學生心目中偉大的地位。學生怎能不受到感動,不受到愛的薰陶呢?學生從內心深處信服、崇敬和愛戴他,所以,能夠主動認識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魏老師偉大人格魅力薰陶下,學生才能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纔會敢於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爲,這足以說明,老師的典範作用及偉大人格的寫照。

魏書生說:“民主化與科學化是互爲條件的,民主本身就需要科學,另一方面更需要在民主的土壤上生存。沒有民主常常找不到科學的方法,即使找到了,也常因缺乏民主而難以實行。”由此可見,班級民主管理至關重要。學生中蘊藏着極大的創造熱情,但這種熱情只有善於喚起,才能迸發出能量。學生是老師教學和管理措施的實施對象,是直接實踐者,也是最權威的評判者。措施是否有效,學生的感受最具體。只有班上建立了民主制度,學生纔會暢所欲言。當學生的意見真正爲教學和班級建設所用時,他們纔會有成就感,纔會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使決策更有科學性。這樣集思廣益,人人爲集體建設出謀劃策,使師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真正形成教育合力,班級自然會富有凝聚力和戰鬥力,實現“整體大於個體之和”。 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未與學生協商,只由老師獨立做出的決定,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認爲那無非是教師作爲管理者的需要而做出的決定,自己只是被管理者,甚至是被束縛者,因而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到了教師的對立面,消極應付,使決定的效力打了折扣。而經過學生醞釀討論作出的方案,既“避免了脫離學生實際帶來的較大失誤。同時,又獲得了學生們自覺、熱情的支持。因爲學生都有維護自己選定的方案的心理。”(魏書生語)

通過閱讀,我深刻體會到做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負的光榮與責任。老師就是給孩子提供服務,要給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務,要以孩子爲中心,牢固樹立服務的觀念。“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教育是一門藝術,我們要琢磨怎樣才能發揮它的藝術性,我們要把能走上講臺培育下一代,能傳授自己的所學所知而感到自豪和榮耀。書中我也非常欣賞的魏書生老師的一句話,“當你每做一件極小的事,都能做得如詩如歌,有滋有味,你就能夠享受快樂!”。現在讓我也這樣想:我正在從事着快樂的事業,也正在享受着快樂!

向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學習心得 篇3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特徵,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力。

●儘管各國倡導的價值觀的取向並不一定相同,但將價值觀教育作爲教育的首要功能則越來越趨於一致。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經過一個想錯—再想—再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可能產生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形態的改變,將會成爲本世紀教育的最大變革,這一動向已經爲許多國家所關注。

同志在中關村科技園區調研時指出:“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爲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特徵,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力。

我們現在正生活在危機與機遇並存的時代。一方面,很多危機威脅着人類的持續發展,比如,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危機,人與社會之間的人文危機,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危機,人與自己的心理危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安全危機,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價值觀危機等;但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發展機遇。

20xx年人類剛跨入新世紀的門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商務部共同資助一個研究計劃,目的是要弄清楚哪些學科是新世紀的帶頭學科,70多位一流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是一份480頁的研究報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類能力》。報告認爲,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認知科學四個領域是被世界公認的21世紀最前沿技術,每個領域都蘊藏着巨大潛力,而其中任何幾項技術的兩兩融合、三種會聚或四者集成,都將產生難以估量的效能。

美國經濟學家Jeremy·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出版,引起人們對以信息控制技術革命爲核心的產業變革的高度關注。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科學技術將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爲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科研探索領域不斷拓展,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繫大爲加強。在這種背景下,知識型員工將成爲核心競爭資源。

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教育是重要的武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爲,人類可持續發展最終要依靠教育,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公平與質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恆主題。順應時代的發展,當代世界基礎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涌動的潮流,關注點相對聚焦。

動向一:

從“全民教育”到“全民學習”

世界銀行在“20xx年教育戰略”中提出,面對全球教育面臨的挑戰,未來教育的目標應從促進“全民教育”轉變爲促進“全民學習”。“全民學習”目標的提出是在獲得入學機會的基礎上更強調受教育的結果,有利於在促進教育機會公平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教育結果的公平。

上個世紀後半期,世界各國關注全民教育,努力擴大教育規模,增加入學機會,取得了重大進展。從本世紀初開始,關注點已從規模擴展向質量提升轉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於制定質量監測與評估體系的概念性文件中曾指出:增加入學機會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並未帶來教育質量和教育針對性的提高,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面臨教育質量危機,大部分發達國家也並沒有爲所有學習者提供有質量的教育。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舉行的“20xx年論壇”也認爲:當前,來自貧困家庭的年輕人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代表嚴重不足,那些不能在義務教育階段減少社會經濟背景對學生成績影響的國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階段解決這一問題。

因此,當代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幾乎都指向提高教育質量。

動向二:

從以課程爲中心到以學生爲中心

以學生爲中心正在成爲很多國家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導向。以學生爲中心,一是全員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重要的;二是個性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與此相適應的是學校的多元化發展。

美國聯邦教育部(微博)曾邀請學生代表共同討論教育改革問題。聯邦教育部長鄧肯說:“如果我們不傾聽學生的聲音,我們的教育將難以進步。”在座談中,不少學生提出,學生應該有更多發言權來評價教師,考試應該更符合社會生活的需要等。俄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部長安德烈·富爾先科宣佈,新的聯邦高中教育標準草案規定,學生不僅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學習不同的科目,而且還可自行選擇學習不同的課程水平。法國20xx年秋季進入高一的學生已經在按改革後的“新高中”的學業組織模式接受法國的高中教育。用新的“探索課程”取代“定向課程”,對所有學生進行“個性化陪護”,爲困難學生開辦“學業水平補習班”,學生可以更換“學業道路”,所有學生都可以享受個別輔導,提高學校的自主性。

自20xx年6月開始,韓國首爾定期對全市中國小生的快樂指數作調查。調查內容分四大領域:對學校生活滿意度、對家庭生活滿意度、對自己滿意度及綜合滿意度,並且公佈了調查結果。第一次調查的滿意度是62%左右。首爾官方認爲,雖然現在滿意度較低,但這將引導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更多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

動向三:

從以能力爲導向到以價值觀爲導向

世界各國教育出現的另一個引人矚目的新動向是,從能力導向朝着價值觀導向轉變。價值觀導向,歸根結底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以及對待社會、國家和世界。

新加坡的教育導向一直隨着時代要求不斷更新:從1959年起的“生存導向”,到1979年以後的“效率導向”,再到1997年以後的“能力導向”。20xx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長提出讓教育系統變得更加以學生爲中心,更加關注全面教育,更加強調價值觀和品格發展,並將之概括爲“學生中心、價值觀導向的教育”。

法國政府則公佈了《共和國學校重建導向規劃法》,目的就是建立公正、嚴格、富有包容精神的學校,使教師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級各類教育中貫徹共和國的價值觀。

新西蘭從20xx年開始實施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須將基礎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並明確指出,新西蘭的學校應教育學生具有追求卓越、創新與好奇、多樣化、尊重他人等八種價值觀。

儘管各國倡導的價值觀的取向並不一定相同,但將價值觀教育作爲教育的首要功能則越來越趨於一致。

動向四:

從知識授受到創新精神培養

學習型組織倡導者彼得·聖吉說:“嬰兒學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過程中學會的。”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經過一個想錯—再想—再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

各國教學模式的改變幾乎都朝着通過探究式學習、實踐式學習和合作式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方向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xx年可持續發展教育報告《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學習”是指:學習以批判的方式提出問題;學習闡述本人的價值觀;學習設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續的未來;學習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學習如何通過實踐知識來作出應對;學習如何探索傳統和創新之間的辯證關係。

近日,部分美國教育專家列出以下五種美國未來的教育趨勢:一是智慧型的教學方法。很多一線教育工作者會根據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尋找出學生最佳的學習方式作爲實際教學時的方針。比如教師應以學生努力的程度爲獎勵目標而非學習成果,要把傳授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找出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作爲主要教學任務等。二是以遊戲爲基礎的學習。哈佛、麻省理工和威斯康星大學的一些專家提出了遊戲可幫助學生學習並增進學習成效的研究成果。三是磨鍊不屈不撓、努力不懈的精神。認爲失敗是兒童成長的最佳機會,讓他們學習從失敗中得到教訓並改進,這項能力會讓兒童終身受用。四是家庭作業被質疑。是否真的有必要爲了完成這些作業而剝奪了兒童遊戲玩耍和家庭歡聚的時間?家庭社交活動和情緒發展與在學校的課堂學習,對兒童來說同等重要。全美已有許多教師及校長支持“沒有作業的晚上”(no homework nights),或以某項目標取代家庭作業。五是培養創造能力。應該通過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學科與人文設計學科的整合,來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創意。很多學校開始嘗試以“項目”爲基礎的學習。

印度提出將“高級思維技能”培養貫穿在中學所有學科中,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維。強調以應用爲基礎的問題解決,反對機械學習,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建構知識體系,並且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

20xx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勾勒了該國未來所面對的挑戰時強調,面對科技和經濟形勢的改變,下一代不但要擁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技能,還要懂得創造新的知識,並以創新的手法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動向五:

從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學模式的改變

20xx年9月,美國聯邦教育部長鄧肯重複提出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爲什麼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呢?鄧肯認爲,原因在於“教育沒有發生結構性的改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可分爲三個階段:工具與技術的改變、教學模式的改變,最終可能產生學校形態的改變。

20xx年《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認爲,在近期發展階段,“雲計算”和“移動學習”技術將進入基礎教育的主流應用;在中期發展階段,“學習分析”和“開放內容”預期將會在20%以上的教育機構得到應用;在遠期發展階段,“3D打印”和“虛擬遠程實驗室”將應用於基礎教育。

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佈了一項針對15歲學生數字化閱讀技能的調查報告,這篇報告測試了15歲的學生在互聯網上尋找信息、解讀信息、理解及評估電腦圖表等能力。16個OECD成員國以及3個非成員經濟體的學生參加測試,結果顯示:韓國學生在這方面名列第一。這說明OECD國家十分關注學生的信息素養。

法國特別提出,讓教師、學生和家長能夠輕鬆在網絡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資源,真正掌握多媒體。20xx年新學期開始,法國的學校爲學生提供11項必要的數字化服務。

爲了讓iPad走進學校,印度發佈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電腦,出售給學生的政府補貼價僅爲120元人民幣左右,這讓更多人可以應用它。目前,印度在250所大學已有1.5萬名教師接受了這種平板電腦應用於教學的培訓。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可能產生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形態的改變,將會成爲本世紀教育的最大變革,這一動向已經爲許多國家所關注。

動向六:

從單一測評到綜合評價

OECD發佈的報告《爲促進更好學習:評價與評估的國際視角》中稱,全球教育系統正將對教師和學校績效的評估作爲幫助學生更好學習以及提高成績的重要推動力。

教育質量評估關注評估標準、評估體系和評估政策的建設。報告指出,OECD各成員國在學校是否以及如何測試“成績”兩個方面的看法均存在巨大差異。但報告建議,評估要採取全面綜合的方法,使其與教育目標保持一致。評估的重點應放在改進課堂實踐,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儘早參與以及將學生置於核心。

OECD目前已開發出新的測試工具,被稱作“OECD面向學校的測試”,是基於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英文縮寫)測評開發而不同於PISA的面向學校的測試,旨在測評學校15歲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的情況,以幫助學校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綜觀世界各國,美國聯邦政府已投資3.5億美元支持各州創立更加綜合複雜的評估體系,不僅用於發現問題,更用於爲教師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幫助他們改善教學,提高學生學業成就。英國從20xx年3月31日開始,每所中學的GCSE考試(即學業水平考試)結果要向社會公佈,讓家長了解學校的總體學科表現和學校教學狀況,同時也爲孩子選擇更適合的學校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提高質量是全球教育共同的話題,而關注點相對聚焦:以全民學習爲重點——教育質量,以學生爲中心——教育理念,以價值觀爲導向——教育目標,培養創新精神——教育方法,信息技術的應用——教育模式,教育質量的評估——教育結果。這些都對我們實現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樹立以提高質量爲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的目標提供了借鑑。

向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學習心得 篇4

陶西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總督學顧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副會長、亞太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聯合會主席、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名譽會長、中國教育學會顧問。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特徵,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力。

●儘管各國倡導的價值觀的取向並不一定相同,但將價值觀教育作爲教育的首要功能則越來越趨於一致。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經過一個想錯—再想—再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可能產生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形態的改變,將會成爲本世紀教育的最大變革,這一動向已經爲許多國家所關注。

同志在中關村科技園區調研時指出:“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爲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特徵,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力。

我們現在正生活在危機與機遇並存的時代。一方面,很多危機威脅着人類的持續發展,比如,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危機,人與社會之間的人文危機,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危機,人與自己的心理危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安全危機,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價值觀危機等;但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發展機遇。

20xx年人類剛跨入新世紀的門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商務部共同資助一個研究計劃,目的是要弄清楚哪些學科是新世紀的帶頭學科,70多位一流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是一份480頁的研究報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類能力》。報告認爲,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認知科學四個領域是被世界公認的21世紀最前沿技術,每個領域都蘊藏着巨大潛力,而其中任何幾項技術的兩兩融合、三種會聚或四者集成,都將產生難以估量的效能。

美國經濟學家Jeremy·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出版,引起人們對以信息控制技術革命爲核心的產業變革的高度關注。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科學技術將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爲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科研探索領域不斷拓展,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繫大爲加強。在這種背景下,知識型員工將成爲核心競爭資源。

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教育是重要的武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爲,人類可持續發展最終要依靠教育,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公平與質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恆主題。順應時代的發展,當代世界基礎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涌動的潮流,關注點相對聚焦。

動向一:

從“全民教育”到“全民學習”

世界銀行在“20xx年教育戰略”中提出,面對全球教育面臨的挑戰,未來教育的目標應從促進“全民教育”轉變爲促進“全民學習”。“全民學習”目標的提出是在獲得入學機會的基礎上更強調受教育的結果,有利於在促進教育機會公平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教育結果的公平。

上個世紀後半期,世界各國關注全民教育,努力擴大教育規模,增加入學機會,取得了重大進展。從本世紀初開始,關注點已從規模擴展向質量提升轉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於制定質量監測與評估體系的概念性文件中曾指出:增加入學機會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並未帶來教育質量和教育針對性的提高,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面臨教育質量危機,大部分發達國家也並沒有爲所有學習者提供有質量的教育。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舉行的“20xx年論壇”也認爲:當前,來自貧困家庭的年輕人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代表嚴重不足,那些不能在義務教育階段減少社會經濟背景對學生成績影響的國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階段解決這一問題。

因此,當代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幾乎都指向提高教育質量。

動向二:

從以課程爲中心到以學生爲中心

以學生爲中心正在成爲很多國家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導向。以學生爲中心,一是全員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重要的;二是個性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與此相適應的是學校的多元化發展。

美國聯邦教育部曾邀請學生代表共同討論教育改革問題。聯邦教育部長鄧肯說:“如果我們不傾聽學生的聲音,我們的教育將難以進步。”在座談中,不少學生提出,學生應該有更多發言權來評價教師,考試應該更符合社會生活的需要等。俄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部長安德烈·富爾先科宣佈,新的聯邦高中教育標準草案規定,學生不僅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學習不同的科目,而且還可自行選擇學習不同的課程水平。法國20xx年秋季進入高一的學生已經在按改革後的“新高中”的學業組織模式接受法國的高中教育。用新的“探索課程”取代“定向課程”,對所有學生進行“個性化陪護”,爲困難學生開辦“學業水平補習班”,學生可以更換“學業道路”,所有學生都可以享受個別輔導,提高學校的自主性。

自20xx年6月開始,韓國首爾定期對全市中國小生的快樂指數作調查。調查內容分四大領域:對學校生活滿意度、對家庭生活滿意度、對自己滿意度及綜合滿意度,並且公佈了調查結果。第一次調查的滿意度是62%左右。

首爾官方認爲,雖然現在滿意度較低,但這將引導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更多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

動向三:

從以能力爲導向到以價值觀爲導向

世界各國教育出現的另一個引人矚目的新動向是,從能力導向朝着價值觀導向轉變。價值觀導向,歸根結底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以及對待社會、國家和世界。

新加坡的教育導向一直隨着時代要求不斷更新:從1959年起的“生存導向”,到1979年以後的“效率導向”,再到1997年以後的“能力導向”。20xx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長提出讓教育系統變得更加以學生爲中心,更加關注全面教育,更加強調價值觀和品格發展,並將之概括爲“學生中心、價值觀導向的教育”。

法國政府則公佈了《共和國學校重建導向規劃法》,目的就是建立公正、嚴格、富有包容精神的學校,使教師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級各類教育中貫徹共和國的價值觀。

新西蘭從20xx年開始實施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須將基礎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並明確指出,新西蘭的學校應教育學生具有追求卓越、創新與好奇、多樣化、尊重他人等八種價值觀。

儘管各國倡導的價值觀的取向並不一定相同,但將價值觀教育作爲教育的首要功能則越來越趨於一致。

動向四:

從知識授受到創新精神培養

學習型組織倡導者彼得·聖吉說:“嬰兒學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過程中學會的。”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要經過一個想錯—再想—再錯—再想的過程。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意味着成長,教師要有“祝賀失敗”的修養。

各國教學模式的改變幾乎都朝着通過探究式學習、實踐式學習和合作式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方向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xx年可持續發展教育報告《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學習”是指:學習以批判的方式提出問題;學習闡述本人的價值觀;學習設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續的未來;學習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學習如何通過實踐知識來作出應對;學習如何探索傳統和創新之間的辯證關係。

近日,部分美國教育專家列出以下五種美國未來的教育趨勢:

一是智慧型的教學方法。很多一線教育工作者會根據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尋找出學生最佳的學習方式作爲實際教學時的方針。比如教師應以學生努力的程度爲獎勵目標而非學習成果,要把傳授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找出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作爲主要教學任務等。

二是以遊戲爲基礎的學習。哈佛、麻省理工和威斯康星大學的一些專家提出了遊戲可幫助學生學習並增進學習成效的研究成果。

三是磨鍊不屈不撓、努力不懈的精神。認爲失敗是兒童成長的最佳機會,讓他們學習從失敗中得到教訓並改進,這項能力會讓兒童終身受用。

四是家庭作業被質疑。是否真的有必要爲了完成這些作業而剝奪了兒童遊戲玩耍和家庭歡聚的時間?家庭社交活動和情緒發展與在學校的課堂學習,對兒童來說同等重要。全美已有許多教師及校長支持“沒有作業的晚上”(no

homework nights),或以某項目標取代家庭作業。五是培養創造能力。

應該通過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學科與人文設計學科的整合,來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創意。很多學校開始嘗試以“項目”爲基礎的學習。

印度提出將“高級思維技能”培養貫穿在中學所有學科中,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維。強調以應用爲基礎的問題解決,反對機械學習,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建構知識體系,並且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

20xx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勾勒了該國未來所面對的挑戰時強調,面對科技和經濟形勢的改變,下一代不但要擁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技能,還要懂得創造新的知識,並以創新的手法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動向五:

從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學模式的改變

20xx年9月,美國聯邦教育部長鄧肯重複提出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爲什麼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呢?鄧肯認爲,原因在於“教育沒有發生結構性的改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可分爲三個階段:工具與技術的改變、教學模式的改變,最終可能產生學校形態的改變。

20xx年《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認爲,在近期發展階段,“雲計算”和“移動學習”技術將進入基礎教育的主流應用;在中期發展階段,“學習分析”和“開放內容”預期將會在20%以上的教育機構得到應用;在遠期發展階段,“3D打印”和“虛擬遠程實驗室”將應用於基礎教育。

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佈了一項針對15歲學生數字化閱讀技能的調查報告,這篇報告測試了15歲的學生在互聯網上尋找信息、解讀信息、理解及評估電腦圖表等能力。16個OECD成員國以及3個非成員經濟體的學生參加測試,結果顯示:韓國學生在這方面名列第一。這說明OECD國家十分關注學生的信息素養。

法國特別提出,讓教師、學生和家長能夠輕鬆在網絡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資源,真正掌握多媒體。20xx年新學期開始,法國的學校爲學生提供11項必要的數字化服務。

爲了讓iPad走進學校,印度發佈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電腦,出售給學生的政府補貼價僅爲120元人民幣左右,這讓更多人可以應用它。目前,印度在250所大學已有1.5萬名教師接受了這種平板電腦應用於教學的培訓。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可能產生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形態的改變,將會成爲本世紀教育的最大變革,這一動向已經爲許多國家所關注。

動向六:

從單一測評到綜合評價

OECD發佈的報告《爲促進更好學習:評價與評估的國際視角》中稱,全球教育系統正將對教師和學校績效的評估作爲幫助學生更好學習以及提高成績的重要推動力。

教育質量評估關注評估標準、評估體系和評估政策的建設。報告指出,OECD各成員國在學校是否以及如何測試“成績”兩個方面的看法均存在巨大差異。但報告建議,評估要採取全面綜合的方法,使其與教育目標保持一致。評估的重點應放在改進課堂實踐,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儘早參與以及將學生置於核心。

OECD目前已開發出新的測試工具,被稱作“OECD面向學校的測試”,是基於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英文縮寫)測評開發而不同於PISA的面向學校的測試,旨在測評學校15歲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的情況,以幫助學校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綜觀世界各國,美國聯邦政府已投資3.5億美元支持各州創立更加綜合複雜的評估體系,不僅用於發現問題,更用於爲教師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幫助他們改善教學,提高學生學業成就。英國從20xx年3月31日開始,每所中學的GCSE考試(即學業水平考試)結果要向社會公佈,讓家長了解學校的總體學科表現和學校教學狀況,同時也爲孩子選擇更適合的學校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提高質量是全球教育共同的話題,而關注點相對聚焦:以全民學習爲重點——教育質量,以學生爲中心——教育理念,以價值觀爲導向——教育目標,培養創新精神——教育方法,信息技術的應用——教育模式,教育質量的評估——教育結果。這些都對我們實現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樹立以提高質量爲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的目標提供了借鑑。

向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學習心得 篇5

目前,我又一次學習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通過這次的學習,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我再次豪情滿懷、熱血沸騰,對祖國的教育事業充滿了堅定的信心和久久的希望,從而對我國目前的教育和未來教育發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通過這次學習,我覺得作爲一名教師,充滿了責任感和事業心,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堅持育人爲本,以改革創新爲動力,以促進公平爲重點,以提高質量爲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我個人更大貢獻。

作爲教育戰線的一員,學習貫徹綱要精神,就是要加強自身師德修養,積極參加教育教學研究,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教學業務能力,愛崗敬業,愛生如子。

我一定要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把自己的教學工作當做一種職業,做實做好,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作爲教師學習之餘應該認識到四個堅持的重要意義:即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以人爲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德育爲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堅持能力爲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堅持全面發展。

今後我將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勤懇敬業,甘爲人梯,甘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