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8W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1

我相信大家一定都讀過《花木蘭》這本書吧!讀過這本書後,我心裏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精選17篇)

《花木蘭》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聰明好強的木蘭一直渴望讓父母爲她感到自豪,可惜常常弄巧成拙,一次相親失敗的經歷更加深了他的挫敗感。北方匈奴侵犯中原,朝廷大舉徵兵,木蘭年邁的父親也被徵召上戰場。木蘭擔心父親的安危,於是裝扮成男子代替父親去參軍。在軍營裏,木蘭刻苦訓練,靠着堅強的意志終於成爲了一名合格的士兵。最後,她憑藉着智慧和勇敢拯救了國家,也因此得到了人們的稱頌。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木蘭爲了父親一個人便扮成男子代替父親去參軍,讓人很佩服,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向木蘭學習他那爲它人着想的精神。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2

花木蘭,一個巾幗英雄,一朵在嚴寒中依舊豔麗綻放的冬梅,這是多麼美麗的女子,這是多麼美麗的生命,這是多麼美麗的信念。

《花木蘭》中的女主角,由趙薇扮演,趙薇用她完美的演技,動人的大眼睛演繹了花木蘭光輝的一生。花木蘭,不僅僅是女性的偶像,更是全中國人民的奇蹟,她完成了一個在封建社會中女性不可能完成的事蹟。是的,她是英雄,是永遠的英雄。

一將功成萬骨枯,成熟總會付出代價。花木蘭在一次押送糧草的任務中,急於救出深陷敵陣的文泰,卻造成了敵人偷襲糧車的慘重損失。之後,文泰犧牲了,花木蘭從一個勇猛的女英雄變成了一個頹廢無能的將軍。影片中沒有太多的臺詞,多的是一幕幕酗酒、哭泣的畫面。花木蘭會振作起來嗎?將士們會重振旗鼓,重拾信心嗎?回答自己便是一陣沉默。

看到這裏,我不禁鼻頭一酸,花木蘭因爲自己不能救活文泰而內疚着。這部影片中,或多或少都多了幾分愛情的心理,但是,這更體現出花木蘭不惜葬送自己的一生幸福,也要代父從軍,保家衛國!這是一個多麼堅強的女子,即使這些代價都太過、太過沉重,即使做這些決定太過、太過殘忍。

我們的女英雄終究還是站了起來,她無比堅定地說::“逃避,阻止不了戰爭;害怕,只會讓我們失去更多。”這是一句多麼震感人心的話語,我的眼睛承受不了淚水的壓力,是的,我哭了。不論是誰,都會掉眼淚的,因爲那是一個堅定而又孤單到令人心疼的背影,爲了人民,花木蘭付出了太多,甚至賠上了她的一生。但她,依舊默默地承受這一切,承受別人異樣的眼神。

“士兵可以叛我,將軍可以棄我,而我花木蘭,絕不背叛國家。”這又是另一段感人肺腑的話,鏗鏘有力的話語,如此堅定的神情,這應該出自一個古代女子的身上嗎?我想,花木蘭長大了,她已經看慣了生死離別,這些事情對於一個柔弱的女子,該是多麼痛苦啊!

看到後來,我便明白了,文泰並沒有死,他只是一直躲着花木蘭,目的只有一個:讓花木蘭堅強起來,長大起來。

最後,花木蘭帶領的軍隊完成了任務,她拒絕官位,回到家中。文泰也去了村中,這個結局不知是悲,是喜,恐怕這點也是製片人,導演無法詮釋的。

看着水中的月亮,那皎皎的清光彷彿是花木蘭撒下的熱血。

花木蘭,不會老,只要有人記得她,她就不會老,因爲,她是永遠的花木蘭!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3

我特別高興,因爲又要去看電影了。媽媽問我是看《豚鼠特工隊》,還是《花木蘭》。我說用點點羊羊,“點點羊羊,點點羊羊……”結果是看《花木蘭》。

《花木蘭》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首先是柔然大軍來襲,魏國徵集軍馬時,花木蘭戀戀不捨離開家鄉,代父從軍。然後是千軍萬馬大戰時,花木蘭英勇殺敵。先射定位箭,射得敵人哭爹喊娘……太精彩了!我看得熱血沸騰,恨不能衝進屏幕裏英勇殺敵。

花木蘭本不喜歡戰爭,但又不得不打仗。她不經意當上了將軍。在一次戰爭中,文泰不幸受傷。木蘭以爲文泰犧牲了,從此一蹶不振。直到費小虎問木蘭:“你到底是爲活着的人活,還是爲死去的人活”時,花木蘭才如夢初醒,反覆地訓練大家武功,不讓更多的兄弟犧牲。她保護自己士兵的舉動,真的很讓人感動。

我覺得,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該像花木蘭一樣,孝順父母,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讓我們的家庭變得更溫馨快樂。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4

經過了兩個月的時間,我把單田芳的評書《花木蘭》這篇九十集的長篇小說給聽完了,聽完後我對女中豪傑花木蘭有了更深的瞭解,這就要從花木蘭的“忠、孝、仁、義”說起了。

花木蘭的“忠”,對國家忠心耿耿,雖然當朝皇帝很昏庸無能,但是百姓是無辜的,打敗突厥國是首要的任務,花木蘭雖然是個微不足道的馬前一卒,但是她爲了國家爲了百姓,和衆人齊心協力把突厥人趕出了自己的國家。

花木蘭的“孝”,對自己的長輩孝順,花木蘭考慮到她爸爸的年齡太大了,所以替父從軍,她頂替了爸爸,女扮男裝去打仗。

花木蘭的“仁”,遇到有困難的人,並不是袖手旁觀,當她在辦事的途中遇到了一位想自殺的老爺爺,老爺爺的女兒被壞人抓走了,花木蘭二話不說答應老爺爺去救他的女兒,在場的其他人都說不要多管閒事,但花木蘭認爲既然碰見了,就應該拔刀相助,在救老爺爺的女兒過程中,花木蘭還收了許多的英雄好漢,在幫別人的時候,其實有時候也幫了自己。

花木蘭的“義”,對自己的朋友講義氣,從沒有欺騙過她的朋友,因爲她講義氣,所以交到許多的朋友,當她的朋友被突厥國的人抓住時,她又喬裝打扮,冒着生命危險潛入突厥軍隊去救朋友。

我要學習花木蘭對國家的“忠”,對長輩的“孝”,對他人的“仁”,對朋友的“義”,做一個現代版的“花木蘭”。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5

說起花木蘭,總會被一首木蘭詩侷限在一幅白描的圖畫中。先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嘆息,再就是末尾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羞澀,能體會到她“從此替爺徵”的勇氣,但少了一份她在戰場上的英姿颯爽。 而趙薇和陳坤演繹的電影《花木蘭》讓我感到視覺的震撼,昏冥的畫面卻線條明暢的勾勒她英雄將領的情懷。

花木蘭,溫柔,典雅,與其說她是一位將軍,倒不如說她是個孝順的女兒。喜歡她的小女子的慈悲,也喜歡鏗鏘的英姿,她有女人的眼淚,也有男人的視死如歸。她的倔強是她最濃的溫柔,而欲哭無淚的無奈卻是她最有力的堅強。愛情在她的心裏萌芽卻又被戰爭的殘酷所埋葬。她最後的臺詞:“你曾經說過,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這個國家的'安寧,你一定會去!”看上去她在提醒文泰,實則是她內心的獨白,爲了和平,她相忘了女人生命中最重要愛情。她用自己的生命力柔和着魏國的底色,記得她:“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記得她說過”要打就到戰場去打!”的確,在戰場上她把她的美髮揮的淋漓盡致,巾幗不讓鬚眉是她不朽的辭章。不能說花木蘭就是趙薇,但趙薇卻讓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花木蘭,從此我的記憶裏不在只是木蘭詩裏的淡遠寧靜的白描,而是氣吞山河的氣魄和沙場秋點兵的壯烈。

狂風捲地的沙塵,文泰的心破如爆發,掩飾的、隱藏的在一瞬間迸發了出來,情至深,愛至切,他最急迫想看到的就是他的佳人。情不自禁的眼淚、不能自已的瘋喊,纔是他最真實的感情。當初的果決的否定,再回想他細心的洗去站牌上的鮮血,把自己的血讓陷入昏迷的木蘭喝,並語重心長的對她說:“你不會死,因爲我每天都數天上的星星,一個也沒少!”人的崇高,一直體現在他生活的細枝末節,愛一個人,尤爲是。在戰場“生不能擇其命”,“讓我放棄生命很容易,放棄最愛的人太難。”到“我明白 ,忘了我!”,這種力度的轉折,更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我知道他是至情至愛的男人,只是他的愛情不自私。

把一生的眷戀埋在心底,這是一種冷暖自知的癡情,無怨無悔的根蒂,浮在了餘世,半世的悲哀,斷了線,悲了心,痛徹心扉卻又得淡然相忘,也許擲地有聲的愛情未必爲萬世敬仰,無聲無息無息的愛情未必就輕於鴻毛,沒有結局的愛情卻成就了一段歷史的讚歌。英雄——往往是苦了自己的情,卻無愧於蒼生。

除了木蘭和文泰,我特別喜歡電影中的費小虎。壞壞的調皮卻很善良,玩世不恭卻又赤膽忠誠,鄰家小弟的姐弟情結,和胡奎肝膽相照的兄弟情節,他誓死捍衛國家的正氣,他死前臨危不懼的勇氣,讓我爲這個戰爭中的小人物而徹底征服,他用自己的熱血演繹了一個人鐵骨錚錚的傳奇。

整個電影一氣呵成,時而悲慷,時而舒緩,金戈鐵馬的戰爭中和愛情的悽婉,木蘭和文泰爲國家放棄愛情,而柔然公主卻爲了和平去政治聯姻,小虎和胡奎的兄弟情,他們爲的不是萬世敬仰,也不是爲了曠世的千秋佳話,只是本分做人的問心無愧,善良、平凡卻又不普通。

電影中的臺詞:有人說,離家太遠,就會忘記故鄉。殺人太多,就會忘記自己。在戰場上死去,生命會像雨水落入大地,毫無痕跡。如果那時候,你愛上了一個人,希望會從泥土中重新綻放。

而我們——在沒有戰爭和英雄的時代裏,我們一樣不要忘記自己,同樣要熱烈的擁抱生命。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6

前兩部的《唐人街探案》分別是在泰國曼谷還有紐約,除了這次的地點很吸引人之外,第三部的主演陣容也是很豪華的,這次還迎來了第一部中的張子楓,還有第二部中的“kiko”尚語賢的迴歸,雖然只出場了五分鐘,但是她的片酬也是很高的。

尚語賢雖然在裏面有5分鐘的鏡頭,但是她的片酬竟然高達300萬,這是因爲尚語賢不僅是團隊的開心果,而且她和馮小剛、陳思誠合作過多次,參與過《老炮》、《唐人街探案2》,尚語賢長相甜美,看起來頗有觀衆緣。

王寶強迴應網友說:尚語賢對唐探來說,她值一個億!尚語賢在《唐人街探案2》中,她飾演的是黑客偵探“kiko”,而她也憑藉這一個角色獲得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金鶴獎“最優秀新人獎”,而且還入圍了第34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提名。

劇中有着藍色頭髮,化着濃妝的kiko造型非常誇張,當生活中的尚語賢卸掉濃妝後,被贊是“國民初戀”,26歲的尚語賢生活中非常低調,給人一種清純可愛的形象,跟《唐人街探案》中的kiko簡直是天壤之別,這就是實力派啊!

此次《唐人街探案3》就要來了,這部電影是在20__年的大年七年級上映,在預告中,我們看到劉昊然和王寶強接了一個案子,所以纔來到東京破案。這一看是新的故事,可是在第2季中大家還有一個疑問,就是到底誰是Q?最後的時候秦風找錯人了,所以大家一直都不知道誰是,想要在《唐人街探案3》中找到答案。

不過在預告中,啥都沒有看出來,感覺這次跟Q沒有關係似的。其實在第2季中,KIKO早就說出答案,這是怎麼回事呢?有的人看了好幾遍也沒有看到答案,爲何KIKO已經說出來我們怎麼沒有注意呢!大家想一想她是一個黑客,知道所有人的信息。

KIKO第一次見到秦風時,就知道他的所有信息,所以KIKO應該一直在觀察他,最後時宋義說了一句話,就是“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的你”。其實這句話就是說的Q,而只有KIKO是符合這句話的,所以第三部這個神祕Q將會是誰?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7

“爺爺,爺爺!”我握着筆坐在桌前,耳邊又一次響起小花呼喚爺爺的聲音。想起電影暖春中的鏡頭,我不由得熱淚盈眶。

今天下午,學校組織五六年級同學觀看暖春這部電影。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名叫小花的女孩和一位頭髮花白的老爺爺,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村長的兒子在山溝裏發現了小花,把她帶進村裏,當人人都以種種理由不願領養小花時,是家境並不富裕的老爺爺把她領回自己家中,不顧家人的反對,撫養小花,供她上學。爲了感恩,懂事的小花每次考試都得第一,又以自己美好的行爲感動了嬸孃和叔叔,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大學。我同情小花的不幸,我敬佩小花不屈不撓的精神,更爲爺爺那偉大無私的愛而感動。

其中,有一個鏡頭深深地打動了我,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讓我感慨萬千。那個大雨傾盆的傍晚,爲了供小花上學,爺爺還在山上砍柳條編籃子。小花只頂一塊塑料布就向山上跑去,找了好多座山,也找不到爺爺。就在她焦急等待的時候,山路上出現一個老人,揹着一大捆柳條,步履蹣跚,在雨中艱難地走着。“爺爺,爺爺!”小花一邊呼喚着,一邊跑過去。貧病交加,疲勞不堪的爺爺,舊病復發,跌倒在地上。小花把他扶回家裏……。看到這裏,我眼中的淚水奪眶而出,多麼感人的場面呀!爺爺那無私的愛讓人敬佩,爲了一個和他並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孩子積攢學費,他不顧自己的病痛,冒雨上山砍柳條,這種“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真情是任何感情都無法比擬的。把小花領回家的時候,爺爺說過:“人不能見死不救。”在人生道路上,一個大字不識的老人卻成爲村長和更多村民的引路人。在如今的社會上依然有許多像小花那樣的苦命孩子,他們是不幸的,而又是幸運的,正是千千萬萬個“爺爺”,他們才見到了希望,纔有可能擁有美好的未來。而小花的感恩之心也讓我難以忘卻。爲了不讓爺爺失望,她刻苦學習;天下着大雨,爺爺沒有回家,她只頂了一塊塑料布就往外跑。這也不正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最好事例嗎?

我想:美好的生活就是這樣,當人們心存善意地相互幫助時,它就變得燦爛多彩,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慷慨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相信,大家一定也會有所收穫。如果你得到了他人的幫助,你的感恩之心也會隨之表現出要報達的願望。樂於助人,學會感恩,我們的笑容將會更加燦爛,生活也將會變得更多彩。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8

《速度與激情9》於5月21日全國上映了,這對於期待《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已久的觀衆來說,真的是振奮人心的,對於看完後的觀衆,也都是對影片讚不絕口。

《速度與激情》自20__年上映以來,有20個年頭了,當初《速度與激情》的橫空出世,收穫了無數好評,《速度與激情》系列的電影在全球全票房上更是收穫了50億以上的記錄,可以看得出全世界人民對這系列電影的喜愛。原定於20__年上映的《速度與激情9》,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推遲到了20__年上映,足足遲到了一年多,但這不影響觀衆們的熱愛之心。

《速9》在劇情上與視覺上給人的感覺,依然是一種享受。隨着劇情的推進,任務不斷的升級,情節跌宕起伏,看的是直呼過癮。劇中的每個角色也有點潛移默化的改變,《速度與激情》系列中剛開始一羣追求自由與對速度熱愛的人物,逐漸的成了人民心中的英雄,成了拯救世界聚焦的人物。範·迪塞爾有了家庭和孩子後,可以看得到他進入了父親的角色,有了父親的責任與擔當。韓的迴歸,更是把劇情推到了高潮,帶着任務而戰。在劇中,範·迪塞爾的弟弟成了反派的頭目,範·迪塞爾去阻止時了說了一句話“他是我弟弟,我有責任去阻止他”,更是讓人感覺到了世界處於危難之時的那種大是大非的精神,讓人感動。同樣的在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是一樣,在國家危難之時,在民簇危難之時,應該挺身而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像新冠疫情中,無數的醫生跟護士,他們那種救人於水火,把民衆的生命放在第一位,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都是我們值得尊敬跟學習的。

《速度與激情9》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電影,延續了之前系列中一貫的視覺盛宴,劇情也在合理的推進。看完了一部好的電影,總是會讓人產生共鳴與感想,就像劇中的人物,以前一羣放蕩不羈追求自由,追求速度的人,也有了自己的責任與擔當,這又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的寫照呢?年輕的時候,都會有夢想,何不大膽的去追求呢?到了該承擔責任的時候,也應該挑起重擔,不留遺力的付出。對我而言,快意的人生,也無非就一句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事。可是真正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9

有幸觀看了一部國產大片——《戰狼》,其中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沒有著名的娛樂明星,沒有導演虛僞的宣傳。僅是這樣的一部簡單的電影,卻發了我的諸多感受,抽發了我多愁善感的思緒,給了我啓迪。

這部電影的主要人物是一羣保爲國家榮譽,抵制侵犯我國領土的境外販毒者的中國戰士。主人公冷鋒原是一名高超的狙擊手,應在一次活動中不服領導指揮而意氣用事從而“意外”進入戰狼中隊。那些戰友間的有說有笑、有打有罵,真實的生死場面讓冷鋒十分珍惜兄弟的感情,迅速融入新的集體。在一次軍事演習中,突如其來的境外僱傭兵打亂了他們。他們在地形複雜、叢林茂密的邊境山區,組織起一支沒有實彈的特種兵(戰狼中隊),在有限的時間內趕跑了僱傭兵。

我看完這種電影,對中國軍人更加肅然起敬。敵人點燃了導火線,中國軍人就沒有不去衝鋒陷陣的,儘管看着戰友們一個個倒在自己面前,敵人強壯的身軀和強大的武裝,都沒讓這羣“荀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勇士們停下戰鬥的腳步。他們這種熱情澎湃、勇往直前、前仆後繼的精神喚起了我強烈的愛國心,深深感染了我的心靈。

這羣勇士們所保護的,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中華人民共和國!最莊重的最後一刻:腳踩敵人的冷鋒,面對衆敵,依舊面不改色、臨危不懼、依舊英姿颯爽,保持着中國軍人的尊嚴!此時無聲勝有聲,所有的一切,都向全世界宣誓:“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在今天這個提倡和平的年代,我們總認爲戰爭離我們很遠,現實的生活很安穩。甚至不需要軍人的存在,對他們的攻擊。但是,一旦發生變動,不顧生命安危衝鋒陷陣的是誰?長年駐守邊疆無法與親人團聚的是誰?是中國軍人!我們應感謝默默爲我們服務的軍人,是他們的守護成就了我們的執着,保障了我們的安全。

我也想去做一名軍人,爲保衛自己的國家貢獻力量,讓現在的社會更加和諧安定!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10

這是一個愛與成長的暖心故事,講述小藝失去父親後的迷茫,想要逃離現實,在與雪人大毛的奇妙旅途中漸漸明白家的意義。

中美合資的中國風格動畫,感嘆作者的想象力,藍莓炮彈,巨大的蒲公英球,在油菜花上衝浪,櫻花飄,天空中的鯉魚雲朵,只能用驚豔來形容了,這時候就是讀書的重要性了,沒知識就抒發不出觀影后的狂喜,別人問起來就是,太美了,好看的很,我推薦!

奇思妙想的旅途中與家庭情感線完美銜接,小提琴當屬最佳助攻,琴聲總能把我代入當前感情中,頻頻觸碰淚點,有悲傷有歡樂,有迷茫有勇敢。

魔法加上天馬行空的想象,劇情節奏鬆緊把控的特別好,觀影時完全想不到後邊的畫面會有多美,這點也是與真人電影對比,我更喜歡喜歡動畫的原因,它可以展現出比真實世界更美的景色,滿足童真的美好幻想,觀影時也不用爲正反派神經緊繃,達到真正的放鬆觀影,足不出戶,就能體驗一段充滿驚喜的旅程。

結尾的give up和let it go的意義有異曲同工之妙,音樂響起時,心情也會跟隨音樂起舞,彷彿身臨其境般享受。

我很喜歡這個大雪人,現在,可能就要等12月的冰雪奇緣2了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11

電影《中國機長》根據20xx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成功備降的真實事件改編:20xx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飛到萬米高空時駕駛室的玻璃突然爆裂,劉傳健機長在面對突發的緊急狀況下,靠着毅力和那份職責,讓飛機安全降落,他用生命的名義創造了一個奇蹟,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精神。

不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不管從事什麼工作,處在哪一個工作崗位上,都有工作職責和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兢兢業業,哪怕遇到危險和緊急情況,也要努力把損失降到最低。作爲基層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解決羣衆的疾苦和困難。

這是一場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蹟,一是保障了整機乘客的生命安全,使得無數家庭得以平安團圓;二是精湛的飛行技術和超凡的膽識贏得了廣大羣衆的信賴,提升了中國航空整體上的公信力;三是該奇蹟可作爲經典案例進行研討學習,爲所有機組工作人員樹立學習的標杆,充分發揮其榜樣作用,打造當代民航精神。

我們需要勇敢的機長,更需要安全的飛機。英雄值得讚譽,問題也必須正視,安全是一道生命線,也是底線,萬丈高空中,任何細小的瑕疵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擋風玻璃爲什麼會爆裂脫落?搞清楚這個問題是關鍵。民航各單位應當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做好隱患排查工作,讓隱患無處藏身,爲廣大人民羣衆營造一個安全、放心的乘機環境。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12

以往如果在工作日看電影,影廳裏基本不超過5個人,今天,也是工作日,還是週一,並且在北京的大風已經上了熱搜的天氣裏,影廳里居然已經坐滿一小半了,少年好威武。

文章可能涉及到劇透,完全迴避劇情好難啊,所以如果不想被劇透的小夥伴們,請看到這裏就關閉吧,不好意思了。

很驚喜最近看的這兩部《送我上青雲》和《少年的你》,都沒有什麼程式化刻板化套路化的東西,呈現的都很清新細膩。

我原本是有些不敢看的,因爲我實在想象不出來易烊千璽會演成什麼樣子,這麼一個偶像少年,導演會不會讓他在裏面可勁耍帥,尷尬恐懼症讓我一想到這點就望而卻步,看到各種好評,才按捺不住興沖沖奔向影院。

先說我喜歡的三個亮點。

第一個,臺詞真的好舒服,不知道是導演的審美,還是兩位主演自己的理解和喜好,他們倆臺詞說的都很舒服,尤其是千璽,第一次拍電影,就能這麼穩,各種尺度拿捏的這麼令人舒適,真的很難得。

第二個,周冬雨那種面無表情地流眼淚,真的太酷了,他們倆躺在牀上,小北跟陳念述說媽媽拋棄他的往事,說着說着小北無聲的滑下一滴眼淚,陳念面無表情地聽着,然後也流下一滴眼淚,這個情節真的很高級,雖然我現在對高級這個詞有點膩了,但是想不出其他詞彙來代替,按前人拍攝的類似情節,那種程式化的處理,都是說者一臉痛苦,聽者一臉心疼,然後說不定再順水推舟來個擁抱甚至滾個牀單。

第三個,女二好漂亮啊,好久都沒有看到過這種味道自然且有記憶點的美女了。身材也很好。

再來吐槽幾個地方。

第一個,爲了劇情的展開,有個情節也太牽強了些,陳念看到好幾個人圍着打小北一個人,於是就原地報警,就算是一個高中生,也不能完全沒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吧,不能走開些再報警嗎。

第二個,魏萊突然衝到陳念面前,又是央求又是下跪的讓陳念不要報警,好硬核的轉折啊,不管不管我就轉那種,看不懂,也許是爲了影片過審吧。

第三個,爲什麼啊,爲什麼要安排那兩句硬不硬的擦邊球檯詞呀,看不出一丁點在影片中的作用,感覺完全是因爲不想浪費千璽這麼個超級偶像,非得讓他來撩那麼一下,纔算物盡其用。

影片的最後,小北要替陳念去頂罪,悽婉悲壯,但是我就像影片裏那句臺詞描述的那樣,感覺長大了一點兒也不好。

如果沒長大,這一刻我可能只是沉浸在這種悽婉悲壯裏,可是長大了尤其是還成爲了母親,就不能單純地去欣賞這種保護對方的不顧一切。

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爸爸媽媽不允許你爲了另一個人這樣不顧一切,可是,更難過的是,小北沒有疼愛他的爸爸媽媽,他們不愛他甚至不要他,也正是因爲他沒有愛他的人,所以,他纔會爲了這一點溫暖去奮不顧身吧。

就像前兩天看到的一個新聞,一個21歲的男孩馬亮,5歲時媽媽捨下他離家出走,爸爸一直在外打工,從媽媽走後他一直寄宿在親戚家,到了十幾歲時,就在外面邊流浪邊做小偷。

他不會待在一個地方很長時間,總是不停地換城市,但是後來他認識了一個9歲的小男孩軒軒。

軒軒的父母未婚生下了他,之後父母就分手了,並且都去了外面打工,再然後父母就在外地各自有了家庭和孩子,他就一直跟着收廢品的爺爺一起生活,爺爺能供着他吃飯穿衣已屬不易,根本沒辦法讓他去上學,他只能和爺爺在郊區的廢品堆裏過着流浪般的生活。

和馬亮認識後,相同的成長經歷讓馬亮特別心疼軒軒,他用偷來的錢給軒軒買各種好吃的,尤其是牛奶,他逼着軒軒喝牛奶,說喝牛奶有營養,喝了長個子。

他還絕不允許軒軒去偷東西,多次告誡軒軒不能像他一樣去偷東西,晚上他們倆一起在戶外躺着看星星,馬亮給軒軒講故事。

馬亮一說要離開這個城市,軒軒就在後面哭着說哥哥不要走,這讓馬亮想起了自己在媽媽後面哭着喊媽媽不要走。

於是馬亮爲了軒軒留在這個城市一年多,是待在一個地方最久的一次,然後在這個城市被警察抓到,馬亮在看守所裏跟記者說,不希望軒軒記得自己,但是自己不會忘記軒軒……

前幾天在知乎爬了一個有3000多人回覆的樓,這個帖子裏很多個未成年人的意外或犯罪,幾乎都是因爲窮。

因窮導致的父母不能在身邊教養,或父母不能和諧相處,孩子沒有好的生活,沒有愛和陪伴,甚至因這粗陋的生活環境,身體也受到了損傷。

這些孩子中,有的被人霸凌,有的當了混混,不管是欺負人的還是被欺負的,生命都成了風擺柳,無依無靠動盪不安。

人類養孩子之所以比其他動物辛苦又漫長,就是因爲人類是生活在一個智識世界裏,它考量的不是單一緯度的能力。

它需要你用智慧去博弈、也需要用體力去爭取,需要你用品性去自我管理,也需要你用心力去自我調劑……

總之,養成一個孩子需要漫長的十八年,這十八年裏,家長極盡所能地用自己的時間和金錢,知識和人脈,爲孩子編織一個安全網,把孩子罩在裏面,讓孩子既能自在的感知外面的世界,又能被很好地保護着。

如果每個孩子都能這樣長大該有多好。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13

女排的影響力早已超越體育本身的意義,不僅是時代的集體記憶,更是激勵國人接續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符號。不僅僅在於金牌,更重要的在於幾十年傳承的女排精神。是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面貌,還在奏響着時代最強音,仍在激勵着當代中國人。

“每一場比賽,我們的目標都是升國旗、奏國歌。”世界盃開賽之初,女排主教練郎平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道。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當雄壯的國歌迴盪在賽場內外,那些賽場上揮灑的汗水,都化作爲國爭光的自豪與幸福。這榮耀的一刻,屬於爲夢想不懈拼搏的女排姑娘,屬於堅韌不拔、砥礪前行的新中國!

發揚《奪冠》所展現的女排精神,就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同圓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追求,作爲組工幹部的我們要像女排一樣,將國家榮譽和集體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團結一致,密切協作,同心同德,甘於奉獻,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實踐中,形成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幹鈞合力。

從個人角度,誰都向往詩和遠方,但如果沒有一點精神支撐,恐怕就會被眼前苟且磨滅夢想。從國家層面,作爲中國人民砥礪奮進的象徵,《奪冠》所展現的女排精神具有凝心聚力的強大感召力,這正是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14

我很喜歡一部叫做《春風化雨》(也稱《死亡詩社》)的電影。每一次我看完這部電影,都有一股強烈的震顫在心中迴盪,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電影的開篇有這樣一句臺詞:“你的一生可曾因爲什麼人而改變過?我沒有。但我知道美國威爾頓貴族學校裏那羣學生的道路被一個老師改變了。”

電影中描繪了一名思想新銳的教師向禁錮思想的教育方式發起挑戰的經過,過程叫人心旌盪漾,結果卻令人扼腕嘆息。在單調而束縛思想的貴族學校裏,這名叫做基廷的教師,向僵化的教育模式發出了挑戰。

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他不惜一切機會,教導學生們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要“抓住每一天”去汲取生命的精華。他用一句拉丁文carpe diem(只爭朝夕)激勵這些學生。他激發每個學生的靈感,讓他們擺脫習慣與性格的束縛和羈絆,喚醒每個人心中創作的激情和成就的慾望。他告訴他的學生:不要盲目地跟隨他人,不要被信條所惑,只有你的內心知道你真正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只有你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每次看這部電影,我都心潮澎湃。

在關心和幫助中國大學生長達10年的時間裏,我一直不遺餘力地傳播着“做最好的自己”的價值觀,我希望通過寫作、演講、網絡等方式來分享和分擔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生存感受,並且儘可能地提供一些我的經驗讓他們選擇參考。我希望自己能夠像基廷老師一樣,讓中國的青年懂得如何在現實中放飛自己的理想,進而明白生命的意義。讓他們知道,“世界可以因你不同”。

從一份責任感出發,我在幫助大學生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和滿足,也有一種莫大的幸福感將我圍繞。這種幸福感,來源於學生們給予我的莫大信任,也來源於他們不斷成長所帶給未來中國人的希望,更來源於我深深感到我生命的價值。投入這份工作的每一天都帶給我無比的振奮,每一刻都讓我留下了深沉的回憶。

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和中國青年交流的過程中,我感到的不只是責任、機會和潛力,我在這份工作中的收穫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我時常會問自己:“我怎麼能把我的更多知識傳授給中國青年?”我有時也會想到,雖然我很願意爲大學生作人生規劃,找尋心中的聲音,但是畢竟我是個科技人,是個職業經理人。我擁有更多的是在科技領域的知識,更瞭解企業成功的祕笈。

在過去的20年裏,我有幸在喬布斯、蓋茨、施密特等世界級企業家身邊學習成長,我有幸在PC時代經歷蘋果和微軟,有幸在互聯網時代經歷谷歌,有幸看到這三家世界一流的公司的成長和成功,我有幸在美國硅谷和中國的中關村崛起時,在這兩個地方做過最有創意的工作。這些職業經驗纔是我最有價值的資產,我非常希望能夠把這些資產傳授給中國青年。

我相信,中國青年需要這些資產。尤其是當我看到一些青年人渴望用自己的知識創業時,往往由於他們經驗不足而撞得頭破血流,一種指導他們的願望漸漸佔據了我的內心。

曾經,有一位身患嚴重疾病的學生決定創業,堅決要得到我的支持,他來到北京,一定要見我,說如果不見他,他就不治療。當我終於見到他,聽他闡述了自己的理念時,我感覺到他完全不懂創業,必然要走向失敗。我的感觸是:他,需要創業導師,幫助他從基礎學習,逐步步入創業的旅途。

曾經,一個千辛萬苦找到我的前微軟員工,請求我幫他的初創公司出主意,做他的創業教練,我答應了。他很有潛力,經過我的簡單指導就在天使投資大會上脫穎而出,得到了第一名和一筆創業資金。但是,儘管他的技術極具創新性,可是他並沒有想清楚用戶的需求。我苦口婆心勸他放棄,他沒有聽,最後我只能目睹他的公司走入困境。我的感觸是:他,需要創業導師,幫助他選擇項目,做有用的創新。

曾經,有一個美國名牌大學的留學生千方百計找到我尋求幫助。他是一個純真的技術天才,創立的公司也相當出色。於是,谷歌成爲他的生意夥伴。但是兩年後,在一個律師的教唆之下,他找到一個法律漏洞,試着從一次生意中向谷歌收兩次錢。我的感觸是:他,需要創業導師,教導他任何基業長青的公司都要有誠信的價值觀。

我想,這三位如果有好的創業導師,都可能成爲中國的下一位馬雲或丁磊,但是現在他們在互聯網江湖裏獨自打拼,最終脫穎而出的機會相當渺茫。

我想,如果他們的身邊有好的創業導師幫助,他們的成功概率或許會增加數倍。

我想,幫助更多的中國青年實現創業夢想應該是有意義、有影響力的一件事,而且是我一直以來幫助中國大學生的延續。

斗轉星移,隨着谷歌中國運營的漸漸平穩,這個辭職創業的夢想也越來越清晰。由我牽頭,創立一個青年“創新工場”的願望逐漸萌生,在這個“創新工場”裏,我希望專門帶領這些有創意的青年人,在一個有老師的環境中,讓他們受到指導,挖掘潛能,做出有創意的企業,進而對社會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20__年8月,我終於作出了又一個“追隨我心”的決定,從固有的職業經理人的模式中脫離出來,真正實現自己“幫助他人完成夢想”的人生目標。曾經,我用“世界因我不同”激勵自己追尋夢想,今天,我用“世界因你不同”激勵他人發掘潛能。

如果我們極端幸運,也許我們能培養一個走向世界的國際品牌。如果我們非常幸運,也許“創新工場”可以創造一個新一代的領跑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但是就算我沒有那麼幸運,只要我們能創造一些有價值的公司,做出對用戶有一定意義的產品,培養一批有創業能力的青年,這些都會讓我感覺到人生的意義。

一想起新的工作,我就心旌盪漾。如同站在課桌上的基廷老師,我眼中的世界有了不同的風景。

未來,中國將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且這一天的到來比我們想象的更快。因此,中國的公司要快速學會走向國際舞臺。20年後當中國成爲世界之最時,中國最成功的公司很可能就是在下一個5年裏創立的,也很可能就是在“創新工場”關注的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領域中產生的。當我想到這些的時候,基廷老師的名言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carpe diem(只爭朝夕),要“抓住每一天”。

因此,在這關鍵的時刻,我必須抓住今天,去探索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我深深地記得《春風化雨》裏的一個場景,基廷老師帶領學生們尋找生命的意義時所朗誦的梭羅的詩——《瓦爾登湖》中的那句名言: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and not,when I came to die,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

“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抓住一切去探尋生命的意義,總有一天,世界將因你不同。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15

“小巷管家”,顧名思義就是衚衕、巷子裏的管家。他們雖然是無職位、無工資、無權力的“三無”人員,但是他們有熱心腸、有行動力、有威信,時時刻刻想的都是街坊四鄰家門口的事兒,鄰里糾紛、佔道停車、私搭亂建、公廁改造、環境提升、空巢老人……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他們每天工作的日常,這麼一看,您每天的生活還真離不開這麼一個家門口的“管家”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要探索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這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北京提出的要求”。“背街小巷是最能體現精細化管理水平的,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衚衕延伸”。“小巷管家”作爲“街巷長”的延伸和又一創新,不僅成了城市管理難題的一把金鑰匙,也是社會治理的一項創新舉措。

這些“管家”是什麼人?他們大多由轄區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居民擔任,把街巷當成“家”來經營,每一位“小巷管家”,都有責任、有義務、有權利參與街巷的治理,履行好家庭成員的責任,把家裏的事“管”好,促進“家”的氛圍營造。

這些“管家”管什麼?那可太多了,針對街、巷環境問題和社會秩序穩定問題,每天進行巡視;對居民、單位、門店經常性走訪,瞭解基本情況,收集意見建議和服務需求;對不文明行爲及時進行勸阻,遇到可以自行解決的問題及時處理;針對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項,則及時“上報”街巷長;對巡訪情況進行詳細記錄,並對已記錄在冊的問題進行跟蹤反饋。

這些“管家”爲什麼能管好背街小巷?因爲他們對背街小巷知根知底,管理起來更有的放矢;因爲他們最瞭解背街小巷的社情民意,管理起來更得心應手;因爲他們對小巷居民的情況基本都瞭解,就是新發生的問題也往往第一時間知道,管理上更及時方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細”。“小巷管家”正是對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表達,“小巷管家”看似“小人物”,但他們所展現出的精神面貌,卻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過程中新時代奮鬥者的最美表達和時代最強音。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城市一定會更美麗、更可愛、更宜居!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16

《死亡詩社》的背景是美國五、六十年代的一所優質教會學校——威爾頓預備學院。這是一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爲信念的優質學校。

開始場景:“再複習一次,你的蠟燭點燃後……”這個每年都會在開學典禮上重複的程序,那位老教師還是被再一次的提醒,顯示了這個學校辦事非常嚴謹、傳統、細緻的特點。管風琴的配音:知識之光……點燃蠟燭……讓人對開學典禮心懷敬畏。學校創始時只有5名學生,今年畢業51人中有75%的學生升入常春藤名校”,校長自豪地說“這是積極力行本校所教授的信念的結果。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

特寫鏡頭:一對夫婦同時轉臉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滿臉的自豪感。然而,在華麗高貴的外表下,這個優質學校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它就跟咱中國的應試教育下的學校一樣,統一課程,統一標準,統一管理,以升學率爲目標,繁重的作業、重複單調的拉丁文課、嚴格的作業要求,壓抑着學生的本性、慾望和自由的思想。

新學期開學了 ,學校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老生之間親熱地聊起了暑假話題,新生,插班生以及他們的父母既興奮又期待地與老師們進行交流。這一年,應該延續以往的傳統,每位畢業生心無旁騖地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令人豔羨的名校名專業,繼續演繹名校輝煌。但是本學期新來了一位教師——約翰·基丁,卻使得這個學校差點走向崩潰的邊緣。這是怎麼回事呢?

基丁是一位教學方法很特殊的老師,他一反傳統的教學方式,用獨特的做法激發學生的思想活力,讓其釋放壓抑的心靈,渴望神祕的事物、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開始認識自己。但他的這種教學理念與方法卻與學校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方式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並不被認可,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讓人唏噓不已,又陷入沉思。

整部影片中可供挖掘的元素非常之多: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衝突,親子溝通問題,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學校育人理念的堅守與突破,小組合作學習、暑期實踐活動、貴族精神本質探討、戲劇課程開發……甚至是山洞、時鐘、飛鳥、大雪的隱喻,人物性格分析等等,都值得分析與玩味。限於篇幅,本文只探討我的同行——約翰·基丁老師的教育方法走向失敗的必然性以及帶給我的啓示。

基丁老師有着超越常人的素養與眼界,但他的個性特徵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格格不入”!

首先是長相的格格不入。羅賓·威廉姆斯天生的喜劇演員的長相讓他與嚴肅、嚴謹、寧靜、優雅的校園氛圍、學究氣息濃郁的年老同事形成鮮明對比。無論是在開學典禮的莊嚴時刻,還是他對學生教學時的誇張表情,或是他在啓發學生時的微小動作(豎大姆指、挑眉毛、擠眼睛),都富有喜劇、鬧劇色彩。

基丁的教學方式也是與傳統格格不入。出場令人咋舌:吹着口哨(老柴的1812 序曲,我想應該是代表自由和解放),教室裏慢慢蕩了一圈,在學生驚異的眼光中,又晃出了教室。接着主角又發揮了喜劇演員的天分,在門口一探頭,甩了一句:“Well,come on!”搞得學生們一頭暈菜,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幾個膽大一點的猶豫不安地站起身,其餘的人也只有亦步亦趨地跟着走到了校史陳列室。他第一句是“哦,船長,我的船長!。以後可以這樣叫我。”於是通過幽默的講解和誇張的動作讓學生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並且牢牢記住了這個單詞“CARPE DIEM”抓緊時間(採擷你的花蕾)。

如果說出場還算引人注目的話,撕書就顯得離經叛道了。我聯想到了《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的情結,代表了晴雯性格中的某種桀驁不馴和反抗的意思。這裏的場景同樣也反映出基丁的教育哲學是對權威敢於挑戰。“這是一次戰鬥!戰役!學會自己思考,學會語言和文字。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爲了好玩,是因爲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基丁興奮地咆哮着,周圍的孩子們跟着一起瘋狂。之後他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的詩句,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周圍的一切;鼓勵並默認他們成立死亡詩社,違反門禁,在山洞裏聚會念詩、表達隱祕想法 …… 上述的種.種做法必然會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的追棒:孩子們終於興奮地發現,他們有一位與他們一樣有點叛逆、有點頹廢、充滿激情,不乏幻想的理想主義老師。他自由地散發着對於獨立、浪漫生活的渴求。於是開始崇拜他,親近他。“美麗浪漫愛情,這些纔是我們生活的意義”基丁隨口拈來的詩句又是多麼令人興奮與神往。浪漫總是吸引人的。這也正是導致他自己與學生們的悲劇所在。谷歌公司的企業文化中有一句名言:不要相信河馬的話!鼓勵員工獨立思考,發揮創造性。之所以被各大企業模仿與推崇,那是因爲它是在當代這個自由寬鬆的崇尚自由的環境當中。但放在影片中的那個時代卻是萬萬不應該,然而基丁這樣做了。讓人爲他擔心。

影片中尼爾的成長與抗爭的發展主線恰似基丁的自由哲學與傳統教育理念的抗爭。尼爾,一個聰明、富有活力、領導力、學習優秀的學生。出於對基丁老師的好奇,從校友紀念冊中查找到基丁曾是死亡詩社的成員,於是興奮地鼓勵同學加入死亡詩社並恢復它的祕密活動。順便說下,我認爲《死亡詩社》的題目,就預示着詩社被打壓、出賣與解體的結局。懲罰的板子不僅僅是打在了紐旺達身上,更是開始打向了死亡詩社及其每一個成員。尼爾的戲劇表演,受到父親的強勢打壓:不好好讀書,去演什麼戲?苦情記: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才讓你到這兒來讀書。於是基丁鼓勵尼爾回家跟父親再談一次,尼爾照做了,但這次的談話顯然是沒有成功,所以尼爾惶惑不安地向基丁表示已經跟.父.親.談.了.,.想.來.父.親.會.同.意.的.,.只.不.過.是.要.出.差.四.天.。.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明顯在撒謊。他們肯定大吵了一架,父親是不同意的。所以在兒子演出之後,即使是那麼成功,父親也提出必須讓兒子轉學。沒有對話,沒有溝通與交流,也沒有欣賞。只有強權與服從。上軍校——再考上哈佛——當醫生……生命容不得出一點差錯……遺憾的是,基丁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看不出尼爾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所以在演出結束後他搶到尼爾面前說的話被他父親搶白,搞得很失落。最終尼爾的自殺讓人陷入沉思,這本來是個可以圓滿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因爲基丁的理念沒有錯,尼爾的興趣值得保護和鼓勵,但恰恰與事實格格不入,所以必須有人爲此付出代價。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人學會走自己的路,有獨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不斷成長。影片有兩次表達了對教育目的的思辨:場景一:好心同事的友情提醒:“你鼓勵他們成爲藝術家是很冒險的。他們不再滿腦子胡思亂想,我也就放心了”。基丁反駁:“不是成爲藝術家,而是成爲自由思想者。只有在夢想中,人類纔是自由的”,這次的思想交鋒,基丁打了個小小的勝仗;場景二:校長批評基丁的做法,他僅回了一句:“我認爲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就被不耐煩地打斷“是教給他們傳統、紀律。送他們上大學,其餘的就不用管了!”這次是基丁的力量過於渺小,反襯出傳統勢力的頑固。所以悲劇就發生了。如同《蒙娜麗莎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動聽》,《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結局一樣,這些優秀的富有教育眼光的老師還是被學校開除了。但正是他們存在過,所以導致了教育的不斷進步。

分析完基丁的失敗的必然性後,我們需要思考爲師之道。我們需要向基丁的教育中吸取什麼教訓?基丁顯然不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比如他過於激進,他的觀點“及時行樂”有一定的負面性,他單方面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卻沒有告訴他們如何“正確理解生命中的各種衝突,並理性地作出抉擇”。他自身也沒有意識到尼爾父母及校方的“合理性”並在複雜的情境中尋找更好的發展可能,這也許就是基丁浪漫情結、激進思想導致了他的教育最終受挫。他必然沒有考慮到與傳統教育單打獨鬥之後,他自身難保,他勸尼爾跟父親再交談一次之前沒有了解清楚尼爾的家庭情況以及尼爾的個性特徵就盲目地加以鼓勵……

基丁所持的對教育的目的認識目前看來還是正確的,甚至他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這個過程中有矛盾衝突是必然的。但尼爾的死卻不是必然。所以基丁的思維方式有其侷限性,亟需改進。生活並不只是充滿激情與感性的,不能過於詩化。

除此之外,生活還是數學的、科學的、理性的。雖然詩意生活不可缺少,但在教育中教師一定不能有單科獨大的觀念,必須儘可能地對其他學科減少影響。對生活充滿激情沒有錯,但激情需要引導,需要感性與理性結合。 “儘可能地避免引導學生到一種過度瘋狂的激情中——這種過度的激情只有在偶爾的聯歡、詩會上纔可能,但人生不能長久處於那種狀態,否則……就會陷入和納粹式的狂熱中。這樣,生命中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處於了一種激烈的對抗狀態中”(幹國祥)。電影《浪潮》就是涉及此種持續不斷的激情最終導致了狂熱和混亂。

著名的教育家顧泠沅先生提出過:尋找教育的中間地帶,就是很好的觀點。教育改革需要中間地帶。過於激進,走得太快,來不及思考。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平衡。找到兩個極端的例子,比如杜郎口教學模式和“以教爲本”的單調授課模式。然後,通過自身的教學內容進行不斷調整,走向自己的平衡。“教育永遠是平衡的藝術,在不確定的河流上尋找最佳航線。前面有平衡,盡頭有平衡,中間不斷地來回擺渡。”(魏智淵)。

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於基丁的義無反顧的教育實驗,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偉大之處,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影片最後有最動人的一幕:學生們站到桌子上,呼喚他:“船長,我的船長”。爲什麼不是所有學生都站到桌子上?因爲這樣的結局纔是完美。儘管你有激情和勇氣去做,去實驗與探索,但還是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妥協(或者是暫時的妥協)。這就是基丁教育理念的成功之處——每個人都具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與想法,哪怕現在是不成熟的。

花木蘭電影觀後感心得短篇 篇17

最近,內心似乎都不怎麼平靜。前幾天又重新看了一些關於南科大的消息,着實敬佩朱清時校長。說來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提到了一步名爲《死亡詩社》的電影,當天英語老師又力推了一番。於是,靜下心來看看這部電影突然間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看完,感覺還是蠻複雜的。

首先,說說我最喜歡的john keating老師吧。我覺得他年輕時骨子裏都是叛逆的。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創新,能成爲一位老師對能聽他上課的學生來說真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我記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簡單的回答,我覺得卻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終目標。試想,一個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嗎?

說到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處的這麼一個大環境。大家都學一樣的課,聽同一個老師上課,考一樣的試……這不是“文憑工廠”又是什麼?這裏我不想說太多,過段時間會好好總結一番。

john keating最後還是被解僱了。說真的,我覺得很遺憾。也讓我明白一點:一個人是無法戰勝一種體質或是一些個潛規則的,即便是它們早已迂腐至極。但從另一個方面想,john keating還是幸運的,他並沒有白白犧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讓他們重新認識了自我,讓他們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樣去挑戰將來,雖然有人爲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算是劇中讓人感到最惋惜,悲傷的一幕吧),但我覺得至少他們進步了,至少像一個完整的人了。

對於現實,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己有類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來引導我(或許也存在,只是我還沒發現)。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變自己,對自己負責。

寫到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希望她有個光明的明天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