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先進感人事蹟學習心得(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1W

疫情防控先進感人事蹟學習心得 篇1

譬如很多從武漢返鄉的上班族、大學生,本着配合相關調查、對抗病毒的想法,到社區裏填寫了一些與個人信息相關的調查表,卻不承想他們的身份證、居住地址、電話等個人隱私信息隨後被公開在朋友圈、微信羣裏;一批在離漢通道關閉之前出行的旅行者,由於航線被迫取消或更改而滯留在全國各地,卻被很多酒店拒之門外,過年了也只能住帳篷或流落街頭;還有很多關於武漢人吃野味的刺耳聲音在網上傳播。

疫情防控先進感人事蹟學習心得(通用3篇)

採取隔離措施,可以理解。政府也要求武漢人近期不要離漢,以防疫情蔓延。但隔離措施不能惡意,不要作出一些傷害人的舉動。

就拿武漢返鄉者的信息來說,信息上報、篩查,對隱瞞的要舉報,沒有錯。惡意傳播病毒是違法行爲,堅決不能容忍。但這個時候,請不要惡意泄露他們的隱私,這並不利於防控病毒,反而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給社會添亂。

爲了防止疫情失控蔓延,武漢在1月23日宣佈關閉離漢通道,武漢人也積極響應號召,挑頭退了票,主動取消外出探親、度假的計劃,本着對自己負責也對他人負責的態度,自我隔離。即便是在離漢通道關閉前從武漢離開、返鄉的人,也紛紛去社區登記。可以不點贊這些行爲,但絕不應該冷語相向,甚至惡意傷害。

武漢是新型肺炎猛烈爆發的地方,武漢人也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人。對抗病毒,是一場人與病毒的戰爭,而不是人與人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愛,而不是恨和冷漠。要讓愛成爲對抗病毒的特效藥,不要讓冷漠成爲加劇病毒危害的催化劑。

1998年洪水,武漢人齊心協力嚴防死守;20__年非典,武漢人齊心參與戰鬥。現在,武漢“病了”,需要全國各地伸出援手,剛剛廣東湛江等地宣佈爲滯留當地的武漢人提供免費住宿。讓我們一起做武漢的守護者,善待武漢人!

疫情防控先進感人事蹟學習心得 篇2

昨日入睡前,筆者在關注疫情之餘打開“微信運動”,本以爲在全民“禁足”的特殊時期運動步數會全部“飄綠”,可是沒想到依然有30多位好友運動步數達到了萬步以上,仔細一看幾乎全部都是身處街道、社區等防疫一線的同事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如果說醫護人員是衝鋒在前的“急先鋒”,那麼基層幹部便是安定後方的“後勤兵”,正是他們不停地冒險奔走,才換得人民羣衆安心“宅家”。

進門入戶宣傳排查,是他們給羣衆吃下“定心丸”。前幾日,500萬武漢同胞散居全國各地讓國民憂心忡忡,搶購不到口罩、酒精和雙黃連口服液讓大家惴惴不安,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恐慌的氛圍在全社會瀰漫。這時,基層幹部們迅速行動,進門入戶科普“戴口罩、不出門、勤通風”等疫情防控的正確做法,將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編成順口溜、製作成快板唱詞,用通俗易懂的鄉話、土話爲羣衆解惑釋難,反擊謠言中居心叵測的“僞科學”,引導廣大羣衆自覺“禁足”家中,動員武漢返鄉人員主動登記,這纔有了街道空蕩、廣場無人的“壯觀”場面。

寒風凜冽堅守崗哨,是他們爲羣衆守在“陣頭上”。新春佳節期間,不少人抱有僥倖心理,冒險走親訪友,大大增加了聚集性疫情發生的概率,爲疫情防控增加了很大阻力。爲此,基層幹部們在街頭村口、小區門前設置勸返點和體溫檢測點,覈實進出社區、村莊的人員信息,勸阻試圖走親訪友的居民,爲確實有需要進出的人員測量體溫、記錄信息。儘管寒風吹散了他們的鬢髮,路燈拉長了他們的身影,有時甚至還會遭受少數羣衆的不滿和指責,但是他們始終堅守在疫情的防控的“陣頭上”,一遍又一遍地勸阻着那些耐不住寂寞的人們,看似不講情面,實則大愛無邊。

走街串巷送水送菜,是他們替羣衆裝滿“菜籃子”。在倡導全民自我隔離期間,食物儲備不足是困擾一些留守家庭和武漢返鄉人員家庭的重要問題,爲了既從嚴落實隔離制度,又不讓隔離羣衆口渴捱餓,基層幹部們便自告奮勇當起了“送菜工”,他們手拎“菜籃子”,奔走在街巷中,將米麪糧油、瓜果蔬菜挨家挨戶、準時準點送到隔離羣衆手中。他們用一棵棵蔬菜、一粒粒大米向落實隔離措施的羣衆傳遞戰勝疫情的信心,堅定他們落實隔離制度的決心,從而構築起全民羣防羣控的嚴密防線,爲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凝聚了強大合力。

疫情防控先進感人事蹟學習心得 篇3

袁隆平,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世界公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中國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爲名的績優股。然而,我們第一眼看見我們的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這個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點兒像從某個山村裏走出來的一個農民!你看他膚色是那麼的黝黑,身材是那麼的精瘦,皺紋是那麼的深刻。

記得有一次,一家畫報刊登他的照片,編輯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給誤配了“農民獲得豐收後的喜悅”的文字。這雖然是出版界一個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說明:袁隆平,他太像一個農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確是屬於很快會被淹沒在人海中的那種人。

“談雜交水稻”,這是袁隆平來母校爲我們所作報告的題目。這個題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沒有什麼修辭的運用,更沒有任何學術的賣弄。但我們深深地知道,在這個看似普通的題目的背後,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擠在兩間用木板從澡堂隔出的潮溼發黴的小屋裏,還要不時承受“不安心教學,專想歪門邪道”的冷嘲熱諷。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他的雜交水稻研究終於取得決定性成果。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嗎?

我們手捧着鮮花簇擁着袁隆平,並一齊涌向他主講的報告廳,我們如此熱情,一點也不比我們追逐心目中最紅的明星差。我們知道,我們也許並不能完全聽懂他所要講的“雜交水稻”,但我們會用我們的心去感悟大師所說的每一句話。

他開場的第一句話是:“我只是個普通人……”

夠了,我們哪怕聽懂的只有這一句話,就已經夠了!我們從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與偉大的關係。

這也是校友袁隆平給我們的最主要感受,的確這就夠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