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8K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1

“終生學習”是我們黨提高幹部隊伍素質的一個響亮口號,也是我們黨有別於其他黨派和社會團體的重要標誌之一。作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也是國家幹部)更應當要建立終生學習檔案,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接受新思想、新觀念;要勇於探索和應用新的教學方法,用心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每次海西繼續教育都有不同的側重點,都有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育專家的經驗交流,通過學習使我受益非淺,提高了教學認識,着力深挖教學潛力,做到教學互動,深入淺出、有的放矢,現結合這次學習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同時又是班主任,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必須與學生建立起師生交往、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但要真正實現“教”“學”互動,除了要有創新思維,努力學習新知識外,還需多方位配合,才能開創新課改的新局面。

師者不論先後。在現代教學過程教師應當是學習的組織者、領導者,也是參與者,既是導演也是演員,既是長者也是朋友,教學是在某種特定環境下組織學生去共同完成一項任務來達到增長學識和才幹的原始目的。爲此,我們必須做到:(一)要放棄機械刻板的傳統教學方式。教育既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方法,也不能照搬照抄全盤西化。我們的教育有我們的優勢和基礎,也有它存在的理由。雖然新課程標準已經實施了幾個年頭了,但我想我們所處的農村的實際教育方法和教學面貌並沒有得到多大變化,大有換湯不換藥之感,甚至大有一種脫離農村實際的空談主義、理想主義的教學方式。首先,對新課改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現實中教案檢查、科計劃,聽課,公開課以及及格率、優秀率、平均分、績效工資等促使教師照本宣科以確保及格率和升學率,所謂新課改毫無意義,空話一句,亦或只是唯政工程,顯個擺了,並沒有跳出原來的圈圈,學生知識面並沒有得到拓展,知識結構沒有得到合理改善,致使城鄉教學差距越拉越大,這也許是現在農村學生考不過城市學生的原因之一吧。(二)要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報道經常提到西方國家的國小教育基本上是放羊式的,教師只要管好羊別讓狼走就行了,致於羊怎樣吃草吃什麼草那是羊的事,評價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是多方位的,比如:其小孩子畫個藍色的太陽會受到表楊有“創意”,而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孩子會不會色盲。我們的學習基礎是牢固了,但花的時間多用了少,比如英語,白白花了我們十年寒窗學習時間。教師爲了保住“溫飽”、不得不照本宣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條條道路通羅馬,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從是多角度、多方位來評價教學結果和學習能力,比如:有的看教學的目標,有的看教學的結果,有的看教學的過程,有的看教學的方法,有的看教學的興趣,有的看教學的發展,有的看教學的需要等。五指各有長短,要勇於探索不拘於一格,有的老師擅長教學設計,有的擅長探研教學方法,有的擅長公開課表現,有的擅長與學生學習互動等。有人做過對比某某國小語、數基礎比某某國小好,但綜合小平比不過它。其次,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評價也要建立一套科學評價體系,尤其學障學生應根據學識認知水平進行復讀,對這部分學生不能只講“九年義務”教育,那樣會害了部分大器晚成的學生。再次,要科學合理建立教育資源合理分配製度,不能只管好的教師、好的學生往城關學校集中,這是對農村學校的極大不公平。(三)要建立教育長效機制。“十年種樹,百年樹人”。教育要有前瞻性,培養教育出來了學生要能爲社會所用,降低教育成本。目光短淺,只管眼前的教育一路走了肯定會磕磕碰碰,老走彎路、回頭路,浪費國人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那纔是民族的大漢奸,是民族的罪人。

“終生學習”是我們黨提高幹部隊伍素質的一個響亮口號,也是我們黨有別於其他黨派和社會團體的重要標誌之一。作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也是國家幹部)更應當要建立終生學習檔案,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接受新思想、新觀念;要勇於探索和應用新的教學方法,用心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每次海西繼續教育都有不同的側重點,都有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育專家的經驗交流,通過學習使我受益非淺,提高了教學認識,着力深挖教學潛力,做到教學互動,深入淺出、有的放矢,現結合這次學習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同時又是班主任,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必須與學生建立起師生交往、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但要真正實現“教”“學”互動,除了要有創新思維,努力學習新知識外,還需多方位配合,才能開創新課改的新局面。

師者不論先後。在現代教學過程教師應當是學習的組織者、領導者,也是參與者,既是導演也是演員,既是長者也是朋友,教學是在某種特定環境下組織學生去共同完成一項任務來達到增長學識和才幹的原始目的。爲此,我們必須做到:(一)要放棄機械刻板的傳統教學方式。教育既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方法,也不能照搬照抄全盤西化。我們的教育有我們的優勢和基礎,也有它存在的理由。雖然新課程標準已經實施了幾個年頭了,但我想我們所處的農村的實際教育方法和教學面貌並沒有得到多大變化,大有換湯不換藥之感,甚至大有一種脫離農村實際的空談主義、理想主義的教學方式。首先,對新課改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現實中教案檢查、科計劃,聽課,公開課以及及格率、優秀率、平均分、績效工資等促使教師照本宣科以確保及格率和升學率,所謂新課改毫無意義,空話一句,亦或只是唯政工程,顯個擺了,並沒有跳出原來的圈圈,學生知識面並沒有得到拓展,知識結構沒有得到合理改善,致使城鄉教學差距越拉越大,這也許是現在農村學生考不過城市學生的原因之一吧。(二)要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報道經常提到西方國家的國小教育基本上是放羊式的,教師只要管好羊別讓狼走就行了,致於羊怎樣吃草吃什麼草那是羊的事,評價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是多方位的,比如:其小孩子畫個藍色的太陽會受到表楊有“創意”,而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孩子會不會色盲。我們的學習基礎是牢固了,但花的時間多用了少,比如英語,白白花了我們十年寒窗學習時間。教師爲了保住“溫飽”、不得不照本宣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條條道路通羅馬,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從是多角度、多方位來評價教學結果和學習能力,比如:有的看教學的目標,有的看教學的結果,有的看教學的過程,有的看教學的方法,有的看教學的興趣,有的看教學的發展,有的看教學的需要等。五指各有長短,要勇於探索不拘於一格,有的老師擅長教學設計,有的擅長探研教學方法,有的擅長公開課表現,有的擅長與學生學習互動等。有人做過對比某某國小語、數基礎比某某國小好,但綜合小平比不過它。其次,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評價也要建立一套科學評價體系,尤其學障學生應根據學識認知水平進行復讀,對這部分學生不能只講“九年義務”教育,那樣會害了部分大器晚成的學生。再次,要科學合理建立教育資源合理分配製度,不能只管好的教師、好的學生往城關學校集中,這是對農村學校的極大不公平。(三)要建立教育長效機制。“十年種樹,百年樹人”。教育要有前瞻性,培養教育出來了學生要能爲社會所用,降低教育成本。目光短淺,只管眼前的教育一路走了肯定會磕磕碰碰,老走彎路、回頭路,浪費國人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那纔是民族的大漢奸,是民族的罪人。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2

我參加了這次海西教育培訓,這次培訓所給予我的啓發和經驗是一筆永久的財富。幾位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給了我們具體的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淺。下方是我透過培訓獲得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

我們常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就應有一桶水。那麼這桶水從哪裏來,從書中來,歷史、哲學的、自然的、科學的……我們都應有所涉獵。這樣我們的知識才能時時處於更新的狀態,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學生,去引導學生,並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閱讀的快樂,而不是爲應付讀書而讀書。

二、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一句話: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用心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新課程中也說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潛質,而培養這種潛質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就應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超多的語文實踐中直接培養潛質。可事實上,有多少人真正領悟到新課改的真諦呢?此外,老師也告訴我們:我們教師務必發現學生的優勢智能,發展他的優勢智能,爲他們的“成才”帶給方向,讓每一個人都能爲社會發展盡己所能。

三、把主動權還給學生

只有把學習的選取權真正歸還給學生,學生纔有了獲得主動發展的前提。作爲教師,我們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應對如此重大的革新,我們要做什麼?首要的是我們要更新觀念,要敢於打破傳統教學中的條條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於創新。繼而走上務實之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這也是我在閱讀教學方面最大的感悟。語文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形態,有特定的目標和任務,有獨特的個性,這就是語文的本。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牢牢把握住這個本,從關注資料到關注語言,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汲取傳統教學中可取的東西。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將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不斷拓展自己的閱讀面,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把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結合起來,使自己無愧於“人類的靈魂工程師”這一稱號。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3

透過這些天對海西教育技術課程的學習,使我收穫頗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體會:

1、真正認清了“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等概念。教育技術:指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透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優化。教學設計:指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信息化教學設計:即“信息化教學”的設計,提倡教師不僅僅要通曉現代信息技術,而且需要掌握如何學會設計以信息技術支撐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教學的最優化,其主要環節包括:單元教學目標分析、教學任務與問題設計、信息資源查找與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學生作品範例設計、評價量規設計、單元實施方案設計、評價修改。2、“老師引導——-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的學習形式,不僅僅學到了很多新知識,而且是一個以貼合教學、學生和學生學習發展需求的教學方式。3、透過討論練習進一步明確了“授導型教學設計”、“探究型教學設計”的特徵。

4、明白了以課程爲本位的信息技術整合的目標定位,即“三促進”:(1)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業成績,促進學科領域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2)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綜合潛質和科技創新潛質,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技術素養和科技創新潛質;(3)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和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

5、弄清了整合的技術選取原則,就應是“量課程之體,裁技術之衣”。不就應是課程順應信息技術,而就應是課程同化信息技術,就應是“課程本位”,而不能是“科技本位”。在整合的過程中,就應注意到三方面的要求:(1)課程資料的適用性,務必適合利用信息技術教和學的資料;(2)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以學生爲主體的信息技術應用,學生的個別差異與多樣化需求;(3)學科領域的不一樣特點,不一樣學科培養目標與認知規律的不一樣就應是技術選取的一個重要方面。

6、讓我們明白了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優勢所在:(1)能滿足多主題、分層次的教學任務;(2)能夠預設和帶給學習支持功能;(3)支持全員成果展示或全參與式的互評;(4)具有動態信息發佈功能,使教師蒐集過程性評價信息成爲可能。還有就是網站的持續存在性和交互支持功能能夠延展課堂教學的時刻和空間。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必須會更加發奮,將所學到的知識充分應用於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爲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提高,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進一步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4

十九大強調,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勇於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於人心向背。

從嚴治黨需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和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鬱可夫曾說過,“人類的所以能進步,國家的所以能富強,社會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於政治”。

從嚴治黨需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如開展學習廖俊波同志“樵夫精神”的活動,以廖俊波同志爲標杆,鑄就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爲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推進學習“兩學一做”,把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作爲重點,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爲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鬥。

從嚴治黨需要健全黨的監督體系。如加大民衆監督範圍,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羣衆,就會失去生命力。民衆監督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它的目的在於警示,讓廣大黨員幹部吸取教訓,進行反思。給予廣大羣衆更多監督舉報的途徑,這樣才能做到蛇打七寸,充分的發揮到人民羣衆的力量。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制度建設貫穿於全面從嚴治黨之始終,相信在十九大精神的引導下,我們一定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5

當時代的車輪駛進教育資源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信息技術也似春風細雨悄然滲入語文課堂教學,面對時代的大潮,雖然已到不惑之年思維和精力銳減的我,依然積極適應時代的要求,學電腦、向青年人學習多媒體技術,把聲、圖、像、文、情、境與看、思、讀、寫等諸多手段巧妙融合起來,組成一個立體化、多方位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使語文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具體、直觀。

在教學中運用影像或動畫創設課文情境,[蓮 山~課件]能幫助學生掌握感性知識,發展抽象思維。

如《項鍊》一課,教學重點是細節描寫和場景描寫,那麼,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出表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幾處細節變化,如:借項鍊前她的夢想,借項鍊時她的神情的變化,可以通過放映圖片表現她細膩的內心世界和外部表情的改變,以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此外,根據課文內容設置了這樣的擴展練習:在小說的結尾進行假設,假設她遇到了舞會時的教育部長,她現在會是什麼表情?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有的學生把她塑造成了一個受十年之苦後樸實的、沒有奢望的家庭主婦,表情平和;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刁蠻的斤斤計較的小市民,怨恨嫉妒;也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依然心存虛榮幻想,企盼豔羨——總而言之,通過這樣的練習,即使學生加深了課文內容的理解,發展他們的抽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很大的作用。

經過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的初步嘗試,使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進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是我們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必須馬上身體力行的要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數十年來,我時時以一個優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熱愛學生團結同事,在平凡的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業,深受學生的喜愛,家長的信任,並贏得同事、領導的認可。在教學上曾獲“省級教學能手”的稱號,在論文的撰寫中曾獲國家級一等獎、省級二等獎、市級的二等獎等。這幾年來曾被評爲一次“市級先進工作者”,兩次“優秀教師”,三次“政府嘉獎”等。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6

首先,感謝民建州委給我此次機會,能夠參加民建四川省委舉辦的青年會員思想教育報告會的學習,我深感榮幸,也十分珍惜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在報告會上,綿陽民建會員馬遠學20年如一日堅持尊老助殘、扶貧助學、擁軍愛民的先進事蹟深深打動並震撼了每一位在座會員的內心,也讓我在無比歎服的同時深受鼓舞和教育,對民建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使我更加相信我們民建是一個有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和感染力的組織,更是一個有着光榮革命歷史的組織!

通過兩天的學習,我認識到身爲一名在行政事業單位工作的民建會員,實際上是一肩雙責,在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做好以下“四講”:

一、講政治。身爲民主黨派成員,要清醒的認識到有了共產黨的領導,民主黨派纔有生存和發展的前途,纔有了施展才華和實現抱負的舞臺。用旗幟鮮明講政治,堅定政治立場,明辨大是大非,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大意義。真正把“四個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思想統一到中共中央決定精神上來。要始終與黨委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

二、講規矩。古人云:“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身爲民主黨派成員,要常懷對規矩的敬畏之心,時刻保持清新的頭腦,牢記什麼能爲什麼不能爲,遵紀守法,做人不“妄爲”,有權不“任性”。守紀律、講規矩,是思想上的主線、行動上的標杆,遵守民建紀律,服從組織決定,才能使我們增加凝聚力、創造力和戰鬥力,保障民建健康發展與成長。

三、講道德。做德才兼備的民建會員。在認真吸取併發揚優良傳統文化,講仁愛、講誠信等價值觀的基礎上,做到三正:(一)心正。心正,外環境和你就是“魚水關係”;心不正,外環境和你就有可能是“油水關係”,甚至是“水火關係”。我們不能走邪路捷徑,要做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民建人,一步一個腳印,積累經驗,腳踏實地方能仰望星空!(二)行正。如果不能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就會容易爲飯局所累,爲糖彈所擊。我們要約束自身行爲,時時以“行正”律己,否則就會被社會唾棄、羣衆記恨,受法律制裁、羣衆譴責。(三)事正。團結不是一個口號、一篇文章、一首詩。團結是我們改善關係的一種手段,更是我們工作能力提升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年輕的會員要學會分享,一個人的努力是很難成功的。只有學會與他人合作,增強團隊意識,做一隻合羣的大雁,才能使我們的民建飛的更高、更快、更遠!

四、講奉獻。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面臨的形勢、肩負的任務和所處的環境決定了哪裏都是奉獻的戰場。政府就是服務,服務就得奉獻。身爲一名有着行政事業編制的民建會員,要帶頭講奉獻,心中始終裝着人民的利益,不斷加深與羣衆的感情,牢記“羣衆利益無小事”的道理,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羣衆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羣衆利益的行爲。我們的奉獻,不在於規模多大,而在於能堅持多久!持之以恆,方能實現“中國夢”!

最後,再次感謝民建州委和三、四支部領導對我的培養和信任,我將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優異的工作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7

學習是陽光,它可以驅除心中的陰影。

學習是雨露,可以滋潤乾枯的心智。

學習是陽光雨露,它撫慰着我們幼小的心靈。

不知不覺中,學習已伴隨我走過了十幾個難忘的春夏秋冬,再數個春夏秋冬中,我嚐到了學習五味瓶的真正味道。

學習肯定是苦的,特別是在考試前,同學們更是叫苦連天,老師抓緊時間給我們做令人煩瑣的複習題,佈置了堆起小山的回家作業。雖然學習很忙碌,很辛苦,但我並沒有覺得疲倦,我覺得學習很快樂。看到了自己有了優異的成績,我會想:學習是幸福的,當歷盡了千辛而獲得成功時,學習的果實是那麼的甜啊!

緊張的學習環境當中,豐富的課外活動也充實了我的視野,歡樂的六一兒童節使動聽的歌舞圍繞着我們,同學們載歌載舞,沉浸在自己節日的歡樂海洋中,校園組織的春遊、秋遊……

在學習生活中,也充滿了競爭,一次又一次的競選增強了我的信心與經驗,給我在成人以後的工作中祭定了基礎。

你快樂也要學習不快樂也要學習,還不如用笑容去迎接學習。因爲快樂是學習的源泉,如果不快樂,什麼都是空的,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學習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雖然學習的五味瓶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但在這些酸甜苦辣後面透露出的總是快樂。

從這一刻起我要努力學習,這就是我,一個愛學習勝過一切的我!讓我們一起努力加油吧!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8

通過認真學習了十九大報告全文,思想認知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洗滌,使得我更加的堅定了加入中國共產黨員的意志和決心。結合我個人思考和學習的感受,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體會,主要是把自己一年多學習系列講話和十九大報告的所看所思所悟,一起交流學習。

一要常學常看,把學習當做日常必修課,及時清掃思想灰塵。老實說在未接觸到機場工作之前,我對於政治理論學習僅限於新聞聯播的簡訊。後來爲儘快融入角色,我通過請教領導、同事,參加部裏組織的學習活動,通過各種途徑利用上下班間隙、週末等空閒時間,學習系列講話,學習十九大原文,學習各種會議精神……通過一年多的學習,不僅使我對黨建工作的理解有較大提高,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越發充沛。曾指出,“思想認識問題一時解決不了,不等於永遠解決。就像房間需要經常打掃一樣,思想上的灰塵也要經常打掃……”這就要求我們要常常反躬自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和貫徹,不是一時半刻、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集中學習一段時間,而是需要付出更多的經歷,用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用反覆學,學反覆的勁頭,把思想學習作爲內在的必修課。

二是深學深思,跟緊黨的創新步伐,時刻以先進的政治理論武裝頭腦。每一次黨的重大會議召開,都會產生一些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並及時將其內容納入黨章。例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十九大產生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傾注更多的精力、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獲得更多的感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認爲關鍵在於深刻理解把握新時代、新思想、新目標、新徵程的科學內涵,要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求深化,切實作爲個人的行動指南來深化理解,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目標上,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階段特徵,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爲一名與黨建工作密切相關的基層員工,更要在學習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上深化,堅定不移做好全面從嚴治黨相關工作。

三要踐學踐行,以實際行動詮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要求。俗話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是空洞抽象的,最根本的還是要緊貼本職工作,反覆學習領悟,付諸工作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以學習指導實踐,在盡職盡責中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者和維護者。我們作爲一名基層員工,在平時工作生活中,也要勇於擔當、牢固樹立責任意識,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勇挑工作重擔,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切實的在本職崗位上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9

我參加了徐州市教育局、徐州市財政局組織的徐州市第八期珠心算教師培訓班的學習。在這期間,學到了不少知識,特別是教學方法的改革,看到了江蘇省如東縣豐利國小的老師在教學中運用新課程理念“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珠心算課堂教學中引入探究式學習,將課堂教學模式改爲“探究準備、創設情景、導入新課的學習”。

如:王曉琴老師教學的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時,老師先創設情景,“五一前學校召開了運動會,今天動物王國也要召開運動會了,請你來當裁判”,讓學生看情景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探索構建,出示主題圖,問學生你獲得了那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同桌交流,讓學生嘗試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然後抽部分學生全班展示,交流各種不同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髮現這些知識的聯繫和區別。再讓學生用珠算進行計算,在珠算教學中,注意讓學生進行實撥、空撥、想撥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都處於主體地位,使學生感覺到知識是自己一點一點研究出來的,學生時刻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在教學中還注重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處處讓學生學以致用,使珠心算學習的價值向縱深發展。

在培訓學習中,瞭解到珠心算能開發人的智力,一般人是利用大腦左半球進行計算,但珠心算學生在學習珠算過程中大腦右半球也參與了計算,所以,數字處理能力比一般人要高一些,經過長期的練習珠心算,腦功能也就與一般人有所差異。…他們那裏的學生確實如此,經過兩年左右珠心算基礎知識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都會不同程度地形成一些特殊技能。如:超強的記憶能力、立體的思維能力、獨特的創新能力和高強的計算能力。老師把這些能力正確地引導到其它學科的學習中去,促進了多學科的發展,收到了令人驚喜的效果。

在學習中看到了珠心算教學是鑄品牌學校的橋樑,江蘇省如東縣豐利國小的三算實驗教學,突出了個性化教育,不斷地爲老師和學生營造施展才華的空間,形成了一系列特色的教育。他們那裏的老師和學生經常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各種比賽,在活動中都獲得了不同層次的獎,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因此,培養了許多的優秀三算實驗教師,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小神算子。珠心算教學使他們的學校逐漸樹起了自己的品牌,三算特色學校。

總之,通過這次“傳承珠算文化,創新珠心算教學”的培訓學習,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珠心算教學不僅有着科學的理論,獨特的教學方法,而且有着顯著的優越效果。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向有經驗的三算實驗教師學習,努力搞好三算實驗工作。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這個學期學習了微積分,瞭解了很多關於微積分的知識,在課堂上的學習和在課下的學習,讓我更深層次的瞭解了他,運用了他。我發現他可以被廣泛使用在經濟學當中,在我們學習經濟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需要他來幫助我們的學習。

微積分是高等數學中研究函數的微分。積分以及有關概念和應用的數學分支。它是數學的一個基礎學科。內容主要包括極限、微分學、積分學及其應用。微分學包括求導數的運算,是一套關於變化率的理論。它使得函數、速度、加速度和曲線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號進行討論。積分學,包括求積分的運算,爲定義和計算面積、體積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在課堂上雖然沒有學習的很深奧,但是還是掌握了基本的微積分知識。

在學習的路上也不一直是一帆風順的,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在課堂上有時候會聽不明白老師的講解,就需要我們在課前預習,在課堂上聽明白了,在課下也要學會複習,學會積極地運用和使用它。才能讓我把微積分學習得更透徹。有時候也會有自己思考很久,還是做不出來的題目,這個是個,要告訴自己不能放棄,要堅持次下去,多思考就會得出答案,有時候需要向老師提問,像同學請教,才能夠解答出來,不過也不能放棄,要相信自己,堅持不懈的去學習和解答。 這個學期學期微積分使我不僅僅懂得了許多專業上的知識,讓我在數學的世界裏遨遊,也幫助了我學習了經濟專業學科的知識,更讓我明白了,遇到了自己不會的題目要堅持下去,找對方法,好好使用它,就能夠戰勝困難,取得成功,學會運用巧妙地方法,不靠死記硬背,蠻力學習微積分,要學會用智慧去學習,靈活的學習,使用巧妙地方法解題,自己就會輕鬆很多,也會取得很大的成效。

在今後的學習當中,不管是基礎科目,還是專業科目,都要學會堅持不懈,靈活的解決問題,不死記硬背,不放棄,不急躁,認真的對待每一科目的學習

許惠之 131010415 13級金融四班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我們的祖國有夢想叫做中國夢,所謂中國夢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我不禁問自己什麼是夢想,我的夢想是什麼?我想我上大學不光是取得爲了取得辦理的前幾名,得獎學金,而是爲了以後我的美好生活,我的家人的美好生活,是的,這就是我的夢想。

作爲現在世紀的我們,我們面臨着很大的就業壓力即便我們通過學習得到了很高的學歷,更不用說我們這種三本的學歷。所以說,現在我應該盡力做的就是爭取考研,這也就是我的的夢想,並且我決定我會爲此而付出努力。

現在離考研還有一段時間,但是我要看的卻又好幾本書,我的學習並不是很好,而且接受能力也不是很強,考外校的確有很多困難,但是我會堅持我的夢想。現在我體會到爲什麼電影裏說理想是堅持,因爲在我複習的這些日子裏,我遇到很多的困難,要不是想到家裏人想到他們的支持我很可能就會放棄,爲了他們,爲了將來家裏人的美好生活,我會堅持我的夢想,走到最後的盡頭。

未經歷坎坷泥濘的艱難,哪能知道陽光大道的可貴,未經歷風雪交加的黑夜,哪能體會到風和日麗的可愛;未歷經挫折和磨難的考驗,怎麼能體會到勝利和成功的喜悅。生活中的鮮花和掌聲不會時時圍繞着你,雨水和淚水常常打溼我們的臉龐,面對一切不如意,我們要作自己命運的主宰,因爲只有歷經磨難的生命,才能閃耀着奇幻的色彩;只有經得起磨難,才能達到別人無法達到的高度;只有嚐遍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知道成功的不易。

漫漫人生路,永遠是崎嶇坎坷,充滿艱難險阻的,但千萬不要一昧地開拓荊棘,要用淡然的心態面對一切。只有這樣當你回首往事時,就不會因埋怨太多而後悔。朋友,人不怕痛苦,但怕丟掉剛強;人不怕磨難,但怕失去希望,用自信從容的人生態度笑傲磨難,用粗獷豪邁的絢麗畫筆爲我們的人生着上重彩,用孤傲灑脫的獨特風姿詮釋人生的真諦吧!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1月26日,我們一行人在清華大學爲期五天的培訓結束了。在這次培訓中我們分享過歡聲笑語,共度過曲折困難;遊覽了清華校園,領略了機械魅力。我還記得初到北京的心緒難平,我還記得踏入清華的激動不已,我還記得聆聽講座的驚奇欣喜,我還記得解決問題的眉頭緊鎖。可惜的是,五天的時間轉瞬即逝,我們就要告別首都,告別這片有着深厚歷史積澱的校園,回首五天以來的經歷,每日充滿着新鮮感的學習生活片段還歷歷在目。簡而言之,時間短暫,收穫頗豐。

在培訓中我們有幸由李實博士親自授課,瞭解了機器人傳感器、人工智能、機器人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這之前,我並沒有接觸過進行過有機器人有關的學習,所以總覺得機器人有一種神祕感,認爲機器人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作爲一般的中學生難以窺探其精妙。然而,經過五天培訓,我猛然發現機器人並不是高山流水,曲高和寡。只要潛心學習研究,用於探索,哪怕我是一個理科基礎知識有所欠缺的文科生,也可以明瞭機器人的原理,還能夠根據例程完成一些較爲簡單的任務。這些收穫都讓我滿心愉悅,有更大的熱情去投入機器人的學習和應用,也更有信心去完成人生路上一次又一次對未知的探索。

雖然在機器人領域我初窺門路,可是與在機器人的比賽場上拼殺多年,有着豐厚經驗的來自五湖四海的其他同學相比仍舊存在很大的差距。當老師提出的任務變得越來越難,我們就感覺到明顯力不從心了。舉例來說,起初我們還能夠用曾經學習的物理和數學的基礎知識推導出萬向輪的運動公式,但最後需要我們弄懂程序,利用PID調整履帶車的速度時,我們絞盡腦汁卻是黔驢技窮。事後反思,這既有我們機器人實際經驗薄弱的原因,又有我們學習思考程序及算法時間太少的原因。總的來說,這一次的培訓讓我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應該進行反思,在今後努力彌補自己的缺陷。如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爭取做到在各個學科上都稍有涉獵,最好能夠遊刃有餘;還有積極投身於各類活動,強化自身社會實踐能力和突發情況處理能力,我相信這些會使我終身受益。

不可否認,在清華培訓的每一天都讓我收穫了豐富的知識,層次分明的筆記還記錄在電腦的硬盤內。可在我看來,比這些筆記更加重要的,正是這麼多天以來感受到的,將留存在我心中的以上種種心得體會。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13

爲期一個星期的MBA學習結束了,但是我還能沉浸在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學子的心情中,看着他們,感覺又回到了以前上學的日子。我離開學校已經三十五年,再次從工作崗位返回校園,專職學習,感慨頗多,收穫頗豐。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就是學習了很多管理專業及相關知識,這也是此次讀MBA的目的。

由於成都電業局的信任,我從20xx年 起擔任修試所主任,管理300餘人的單位。雖然在工作中得到了鍛鍊,學到了經驗,但是畢竟不是科班出身,缺少理論基礎,總覺得需要通過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在這次成都電業局統一組織的赴清華大學學習讓我如願以償。

標準的MBA學制實際是兩年,至少需要修23門課,因此在一週的時間內只能淺嘗則止,即使是這樣學習安排也相當滿。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在上課。開始時真怕自己吃不消,但是我還是用親身實踐驗證了一句話“一個人最不瞭解的是自己的潛能”。經過一週左右的時間,我便從身體上、心理上適應了這種快節奏的學習生活。

我深切的體會到這次學習與曾經的校園學習有很大區別。主要是學習方法不同,這一點也體現在學習效果上。因爲許多年都不曾這樣系統的學習,加上年齡的原因,因此記憶力差了很多,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這是不足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因爲有多年的工作實踐,管理學的很多課程都與實踐有一定聯繫,這又使理論知識很容易通過理解來掌握。比如《生產運作管理》,研究各個生產流程、工藝流程,我們覺得很簡單,因爲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生產車間,對於沒離開過校園的普碩生則覺得神祕難懂。於是我嘗試了新的學習方法,先理解,後掌握,與老師充分溝通,與同學密切配合,力爭把知識都消化在課堂上(因爲基本上沒有上自習的時間),再利用週末時間閱讀相關的書籍,擴大知識面,人也更充實、更自信了。

其次,在MBA學習過程中學會了做學問、作研究的方法。從前的校園學習可以說是一種“應試學習”,對於升學可能很有效,但是對於知識的掌握我卻不敢苟同。就像被人們普遍認可的 “社會大學”,不論是本科畢業生還是研究生,進入工作崗位都要重新學習,甚至包括許多專業技能的學習。可是我的這次MBA學習,是從實用角度來學習,是有針對性的學習,是具備一定工作能力基礎上的學習,真正理解了知識、掌握了知識,並把它變成了自身的能力。同時也學習瞭如《統計學》、《應用運籌學》等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它使我能夠站到一個更高的平臺上來學習知識、運用知識。

再次,MBA學習使我開擴了思路,改變了思維方式。記得有句名言“不會思考的人,就不會生活”。現在想來我以前就好像不會思考,或者說只會“微觀”的思考。即只是對具體問題、具體事件有針對性的思考,往往不能夠通盤考慮,更少有長足的打算。而管理學的理論發源於西方,通過這些理論的學習,使我對西方的學問有了一定的瞭解併產生了興趣,思考範圍也國際化了。最後,MBA的學習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再次深刻理解了協同作戰的重要性。MBA的學習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大家的團隊意識,許多課程都安排有案例分析,同學們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分析,最後交出報告。在小組的分工合作中,我感到信息收集快速又全面;並且在看似亂七八糟的討論中,能透徹的分析問題,且很快能理清思路,拿出最佳方案,比一個人閉門造車好多了。同時在討論、合作中也鍛鍊了我的協調和溝通能力。

總之就是說,我認爲MBA學習並不像社會上的傳言中說的“MBA什麼也學不到,只是混個文憑罷了”,相反它使我豐富了知識,提高了能力,開擴了視野……收穫太多了。真心奉勸想在管理方面有所建樹的朋友們,快點加入到MBA隊伍裏來吧,這是一個值得你學習、進步的平臺!正在進行MBA學習的朋友們,請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學費以及這樣的環境已經不多了,努力加油吧!!!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14

常言道,水滴石穿。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但任何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都有一個事半功倍的問題,方法得當,就可以在消耗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精力的情況下學到更多的知識。又因爲每一個學科的內容不同,知識構成有所不同,因此在學習這一學科的知識方面也就有其自己的特點,即使同爲法學門類的各具體學科也是如此。作爲程序法、基本法、部門法的民事訴訟法不僅不同於民事實體法,也不同於同爲程序法的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但又與民事實體法有密切的聯繫,與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有諸多共性。以我個人的學習、研究和教學的經驗,我認爲學習民事訴訟法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一、注意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係

在民事訴訟中存在兩個法的規制,而這兩個法的規制在性質上是不同的,規制的目的和價值要求在一定的範圍內也有所不同(這是由法規制的性質所決定的)。一個是實體法——民事實體法規制,一個是民事程序法規制。儘管實體法規制和民事程序法規制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決定自由的前提”,在特定的領域中,只有權利人才能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決定;規定着“自由的界限”,權利人的決定自由以不損害第三人的權利爲界限;規定着“自由決定的後果”,在通過法律行爲實施的決定方面,民事實體法規制在具備必要前提的情況下,可以產生行爲人慾期的法律後果。例如,對要約表示承諾,就可以使合同成立;在侵權行爲和債務合同中在參與人之間產生一種法律關係,而法律關係又可以產生請求權和形成權。

但民事實體法規制是在特定、固定的時空中對主體權利義務的規制,本身沒有時序狀態;儘管民事實體法規制也規定在不同的時間、狀態下,主體的權利義務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仍然是對特定和固定時空關係的規制。與此不同,民事程序法規制是調整一種處於運動變化狀態的關係,試圖在運動變化中能夠始終貫徹程序正義的價值要求或目標。民事程序法規制要考慮主體在程序中的正義判斷,要考慮對立平等主體之間的均衡性,因此不同階段的程序設計和規制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異議被駁回時,應當給予主體以複議的機會,以使主體的不滿得以吸收。民事訴訟的運動發展必然導致程序的初始狀態與發展中以及終結狀態的差異,如果沒有差異,也就無所謂階段性和運動態。

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是解決民事爭議,實現實體法規範的一整套程序規範。作爲一種解決民事糾紛的程序體系,包含若干主程序(如一審程序、二審程序、再審程序、執行程序等),也包含着一些起輔助作用的子程序或輔助性程序(如管轄異議程序、財產保全程序、先予執行程序、證據保全程序等等)。程序的特點是時序性展開,並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因此把握民事訴訟中的程序就必須從時序性考慮,在頭腦中形成階段性的,時序展開的時空印象,把握每一個階段中法律規定,以及訴訟主體的訴訟行爲的法律效果。例如一審程序,是由起訴和受理、審理前的準備、開庭審理、判決等階段構成的。一審程序中的起訴和受理階段又是由起訴和受理的不同階段構成的,還可以進一步將起訴階段細化更具體的階段。

同時,民事訴訟法作爲程序法也有自己特有的價值判斷和規範要求,並不是完全依附於實體法的,因此特別要注意不要以實體法的思維和概念取代程序法的思維和概念。例如,實體法範疇中基於實體權利的請求與訴訟請求就有區別,是兩個雖有聯繫,但又有區別的概念,如果將兩者混淆,就將導致錯誤的發生,誤認爲沒有實體權利的當事人便沒有不能提起訴訟請求。實際上對於消極確認之訴(要求法院確認與他人沒有法律關係的訴訟)而言,只要有訴的利益,沒有實體權利的當事人也可以提起消極確認之訴。

在理解民事訴訟法時,要密切聯繫實體法,但也要注意程序法的特點,避免以實體法的概念和思維教條地思考程序法的問題。例如,在對待如何強化人民調解制度的作用方面,人們就照搬了合同制度,這就是典型的實體法思維在起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於20xx年發佈了《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該規定通過對調解協議效力的認定,使調解協議間接具有了強制效力。具體地說,人民調解協議的一方當事人如果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對方當事人不是像過去那樣,就雙方的民事糾紛向法院起訴,由法院對該糾紛進行審理並做出判決,而是就雙方達成的協議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直接對協議進行審理和裁判。如果協議有效,並應當履行的,法院做出協議義務人履行的判決。由於法院不再對“元糾紛”進行審理,而是就協議的合法性(“次糾紛”)進行審理,這就使得協議像合同一樣具有了約束力。另外,將調解協議作爲合同,也避免了法院對“元糾紛”的審理,對“元糾紛”的解決將涉及最初民事法律關係的事實認定問題,而對調解協議的審理只是涉及調解協議有效性和權利義務問題,實際上是一種形式上的審查,相對而言要簡單得多。該規定的理論基礎就是把調解協議作爲一種民事合同,因爲是合同,所以當事人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協議。儘管上述規定將調解協議作爲合同,但調解協議與一般的合同有所不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點:1.調解協議的目的是解決民事糾紛,而不是設定民事權利義務;2.一般合同中可以約定違約金,而調解協議不能約定不履行協議的懲罰措施;3.一般合同不需要當事人以外第三人的確認,而調解協議的生效需有調解組織的確認;4.一般合同一旦被撤消或確認無效後,其法律後果是恢復原狀,如果造成損失的,將予以賠償。但調解協議如果被確認無效,則“元糾紛”依然存在,當事人仍然可以就該糾紛提起民事訴訟。

按照司法解釋的規定,調解協議是一種合同,這就意味着人民法院在審理時將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但這樣一來,必然產生諸多問題,例如,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合同存在撤消或無效原因的,當事人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撤消或判決合同無效。問題在於如果將調解協議作爲一種合同,就可能發生當事人起訴要求法院撤消調解協議或判決調解協議無效的情形。法院撤消調解協議或判決調解協議無效的,實際上當事人之間“元糾紛”依然存在,當事人仍然可以就“元糾紛”向法院起訴(關於調解協議的裁判,當事人還可能申請再審,法院也可以在該裁判確有錯誤時提起再審。),這樣必然導致糾紛解決的進一步複雜化,反而增加了糾紛解決的成本。

學習民事訴訟法當然需要注意民事訴訟法關於各個程序的規定,注意有關民事訴訟程序的理論,總之,應當注意民事訴訟自身的特性,但另一方面,還必須注意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聯繫,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有着密切的聯繫,因爲民事訴訟法畢竟是實現實體法規範的程序規範,不可能離開民事實體法,必須反映民事實體法的內在精神。

首先,民事訴訟法必須考慮民事實體法中關於民事主體對民事權利的處分的自由,給予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僅能夠處分實體權利,也同時給予程序權利的自由,因此民事訴訟法中也就必須體現民事實體法中同樣的精神——自由處分,從而在民事訴訟法中確立處分原則以及辯論原則,如果離開民事實體法,沒有真正領會實體法的精神,也就不可能真正領會民事訴訟法。正是基於民事主體對民事權利的自由處分,也就有了當事人起訴和撤訴的權利,提起上訴和撤回上訴的權利,訴訟與對方當事人達成和解或在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的權利以及在執行階段與對方達成和解的權利等。正是基於處分原則,也就有了管轄中的協議管轄、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當事人對簡易程序的選擇權)等。

其次,應當注意具體訴訟制度、理論與實體法制度和理論的關係。在民事訴訟中有許多制度和理論與實體法制度和理論是直接關聯。因此,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了實體法制度和理論才能正確認識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的意義,正確運用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例如正當當事人的確定、法院主管、管轄、訴訟標的、訴訟保全、判決的效力、要件事實、證據的可採信、證明責任的分配等等。我們以判決制度中既判力理論爲例說明程序制度、理論與實體制度、理論結合的意義。根據既判力理論,前訴法院已經確定的判決具有約束後訴法院和當事人的效力,即後訴法院在同樣的判決事項上不得作出與前訴法院相矛盾的判決,前訴法院已經判決的事項,當事人不得再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裁判。理解既判力理論一方面涉及作爲原則必須瞭解法院裁判的實體法律關係,瞭解訴訟請求事項與作爲理由的實體法律關係之間的關係,否則無法應用既判力理論中關於既判力原則僅限於判決主文,而不涉及理由。訴訟請求爲要求對方返還某物,但作爲請求的理由可以是所有權關係,也可以是租賃關係等。另一方面,作爲既判力約束原則的例外,在某些情況下即使該事項不是作爲本案訴訟標的的法律關係,法院的判斷也同樣具有既判力,例如抵消權的行使。在本案訴訟中,被告如果符合債的抵消條件的就可以在訴訟中行使抵消權。由於抵消是一種抗辯,而不是反訴,因此如果按照原則,原本法院對抵消權行使的判斷是沒有約束力的。但是如果判決中關於抵消權的判斷沒有約束力的話,就可能發生雖已經在前訴中已經抵消,但行使抵消權的當事人在後訴中再提起已經抵消之債的債權之訴。

再次,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具有實現實體法的工具性的一面,因此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也需要與實體法制度和理論保持內在的一致性。例如,訴的類型、判決的類型,就需要與實體法保持一致。與當事人的實體請求相一致,從而形成給付之訴、確認之訴、形成之訴,並又相應的形成給付判決、確認判斷、形成判決,過去有的學者將形成之訴、形成判決稱爲“變更之訴”和“變更判決”,雖然只是稱謂的不同,但反映出人們沒有從實體法與程序法、實體法理與程序法理的一致性出發加以思考的缺陷。在判決的效力方面,又相應的具有執行力和形成力。因此,要能夠充分地把握程序制度和理論,正確地加以運用必須學好實體法,注意與實體法的結合。

二、注意理論與實務的關係

理論與實務的聯繫大概是每一個法律學科都應當注意的問題。民事訴訟法學也不例外,只有注意到理論與實務的聯繫,才能很好地理解民事訴訟理論,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民事訴訟法學本身是一門與民事訴訟現實和經驗事實密切相關的知識體系,而不是概念與概念之間的抽象的邏輯演繹體系,如果套用經濟學家科斯的表達方式來講就是,民事訴訟法學不是,也不應當是“黑板法學”。根據民事訴訟法學的特點,我認爲在民事訴訟法學習中,理論與實務的聯繫中有以下幾條路徑:

1.選擇性地閱讀各級法院公開的判例,分析判例中法院對具體程序問題的理解。通過這種閱讀可以發現實務中法院對民事訴訟法法條的理解以及民事訴訟法原理的應用。學生們在學習中的一個問題就是不能很好或自如地將訴訟法的原理加以運用,因爲在課堂講授中不可能過多講解各種實務情形的運用。而訴訟法原理與具體情形之間有一個對接和轉化的過程。另一方面,通過閱讀判例也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判例與理論的不一致究竟是理解的錯誤,還是原理本身有問題。

2.注意案例教科書中的案例分析。教科書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注重概念、理論闡述的教科書;另一類則是以個案闡釋原理的教科書。兩類教科書各有優點和長處。因此學生們在學習中,最好兩類教科書都看,通過案例教科書中案例的閱讀可以增強實感,有利對原理的理解。

3.勤作案例分析練習。法律應用是一門技術和技能,案例分析就是法律應用的一種訓練,也是需要練習才能很好掌握的技能。有的同學認爲,我只要懂了民事訴訟的理論,我就知道了如何應用,其實這是一種誤識,知道規定和理論並不一定會應用,如上述所說,

理論與應用之間有一個理論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才能領會。在案例分析中首先應當理清案例中的主要事實和基本關係,尤其是基本關係,然後確定基本關係的法律性質,這一點非常重要。例如,在確定是否爲必要共同訴訟時,就需要在實體法上確定是否爲共同共有關係,如果不是共同共有而是按份共有則可能因爲當事人之間沒有共同的權利義務,而不能形成必要的共同訴訟,也就不能適用關於必要共同訴訟的規則。

4.注意民事訴訟實務運用的實際狀況,瞭解實務操作的背景。實務操作的實際狀況法條規定和理論往往存在差異和不一致的情形,因此需要注意這種差異的背景是什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差異的存在?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實務差異往往與司法政策的動態變化有關。

三、注意基本原則與制度的關係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規定了民事訴訟法各具體規定的精神實質,是訴訟主體必須遵守的基本規範,基本原則指導着訴訟主體正確地適用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理論上,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應當體現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展開。因此,只有把握和理解了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才能正確適用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只有堅持從民事訴訟法的原則出發,才能在宏觀上正確地把握民事訴訟具體制度。

例如我們在認識上訴審理的範圍時,就應當首先考慮民事訴訟基本原則——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的要求,上訴人沒有在上訴程序中提出的請求事項,法院就不能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不能僅從查明案件事實的視角來看待上訴的審理,必須服從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又比如,在如何認識撤訴的問題上,就存在着是對撤訴進行實質審查,還是進行形式審查的不同認識。實質審查就是看撤訴人的撤訴行爲是否在實體方面的否定性事由——例如是否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相反,形式審查僅就撤訴人是否是起訴人,是否是在法律規定的期間提出撤訴,撤訴是否已經遞交書面申請等等,而不考慮實體方面的原因。如果從民事訴訟的基本處分原則考慮,那麼對撤訴審查就應當是形式上的審查,而非實體上的審查,因爲撤訴是當事人對訴訟權利。

四、注意制度目的與制度運用的關係

民事訴訟制度是一個“樹”系統,系統中存在若干具有包容關係的制度分支,形成若干“制度羣”。雖然每一個制度都有其制度設立的目的,但這些制度又不能與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相悖,因此理解和把握民事訴訟,理解和把握民事訴訟中各項具體制度不能離開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和各制度的基本目的。一旦離開制度的目的,我們在思考時就會陷於片面之中。

以管轄異議制度爲例。欲對管轄權異議制度做出正確的評估,必須從管轄制度的基本目的來加以認識,因爲管轄權異議制度作爲一個子制度和輔助性制度是管轄制度的組成部分,其應從屬於管轄制度的目的。只有首先明確了管轄制度的基本目的,才能真正理解管轄權異議制度的價值所在。關於管轄制度的目的,從學界的主流認識來看沒有什麼爭議,其價值或功能就是將不斷髮生的案件分配於已經給定的、處於一定區域的法院。管轄制度可以分爲兩大部分:級別管轄制度和地域管轄制度。“級別管轄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上下級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是一種縱向分配;地域管轄的作用則在於“確定同級人民法院在各自轄區內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 是一種橫向分配。也就是說,無論級別管轄,還是地域管轄,其作用和目的都在於按照一定根據來分配第一審案件。所以管轄制度的實質就是一種分配製度。確定分配的根據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有利於當事人進行訴訟;便於法院審理和案件的執行;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對於國內民事訴訟而言,國家主權的考慮自然相對消解;而當事人不在一地時,管轄總是對其中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更爲方便的,只要可以選擇,原告總是會選擇有利於自己訴訟的法院管轄; 所以此時確定管轄最重要的根據就是法院審理案件和執行案件的便利性,尤其是案件的執行方面,例如,對涉及不動產的案件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審理,就既方便當事人進行訴訟,又方便法院審理和執行。

應當明確的是,管轄制度的設計並沒有考慮,也不可能考慮如何防止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因素。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確在現實中存在,但並非對每一個案件都發生作用,其是否發生作用因地域、審理法官的個人意識和具體案件的情形而有所不同。儘管司法地方保護主義與民事訴訟所強調的平等原則相違背,嚴重地損害了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應當努力消除和避免,但這卻不是管轄制度所能解決的,試圖通過改革管轄制度來實現防止地方保護主義的目標無疑是徒勞的。因爲只要管轄法院爲一方當事人所在的法院,而不是雙方所在地的法院時,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就可能發生作用——要麼有利於原告,要麼有利於被告。法律無法規定每一個案件都由當事人雙方共同的法院來管轄,否則凡是當事人不在同一個省或直轄市、自治區的案件都只能由最高法院作爲第一審法院來審理,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有的人主張修改民事訴訟法關於“原告就被告”的一般地域管轄原則來防止有利於被告的地方保護主義,理由是該原則有利於被告,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原因,原告的權利很難獲得保障。這樣的設想似乎很有道理,但問題在於這一想法有一個預設的前提,那就是原告一定是權利人,而被告總是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有過錯的那一方當事人,表面上看,這樣一種觀點甚至還可以獲得統計學數據上的支持,例如我們可以假設,從以往的案件看,85%的原告都是權利人,相應的85%的被告都是責任人。但實際上,一旦按照這樣的預設來改變管轄方面的規定,所謂“惡人先告狀”的情形馬上就可能大量發生,因爲即使沒有獲得給付的權利,義務人也可以通過提起消極確認之訴,即當事人要求法院確認某種有爭議的法律關係不存在來獲得原告的訴訟地位。那麼,此時的統計數據馬上就會發生變化了,因爲人們總是在根據已經給定的制度,按照自己的偏好和利益來調整自己的行爲,而統計數據不過是這種調整後的行爲的產物。前述統計結果的出現,也許正是“原告就被告”的原則下才催生出的相應數據。不僅如此,如果我們徑直依據防止被告地方保護這一點來修正“原告就被告的原則”,那麼該原則所考慮的其他因素就被完全否定了。如人們一般所認同的抑制原告濫用起訴權,以免被告受不當訴訟的侵擾;有利於法院審理,傳喚被告參加訴訟,對訴訟標的物進行保全;便於法院進行調查;便於法院執行等等。事實上,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對於抽象的當事人而言不過是一把雙刃劍,只有針對個案的當事人才有“意義”。因此如果不解決司法地方保護主義本身的問題,而去修正管轄制度就只不過是在緣木求魚;即使對級別管轄和審級制度的修正也許會產生一定積極的意義抑制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但要從根本上克服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仍只能通過司法體制的改革,實現司法獨立,割斷司法主體與地方利益的聯繫。

五、注意民事訴訟靜態與動態的關係

民事訴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起訴、受理、開庭審理前準備、開庭審理、判決的一審程序到上訴、審理、裁判的二審程序,反映了一個漸次不斷展開和變化的訴訟過程。另一方面,在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時點上,訴訟又總是相對靜止的,因此民事訴訟程序是一個典型靜態與動態相互關聯結合的形態,因此,在學習民事訴訟法時應當特別關注這一特性。以當事人爲例,原告在起訴時所起訴的被告往往並非正當被告,原告自己也可能不是正當原告,而對於民事訴訟而言,只有正當原告和正當被告參加的訴訟在實體上纔有意義。因此,對於非正當的當事人就應當予以更換,這就導致民事訴訟主體在起訴時與訴訟中或訴訟結束時的主體有所不同,即主體變更;除了主體之外,訴訟客體也可能發生變更,即訴訟請求的變更;甚至程序也有可能發生變更——從簡易程序轉爲普通程序。

正是這種變化的動態特點決定了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從主體到客體各個方面的不同特性。起訴時的當事人是形式上的當事人,但形式上的當事人並非沒有程序上的意義,形式上的當事人具有判斷管轄、確定訴訟系屬的程序法意義。沒有形式上當事人的概念,就無法確定管轄法院,法律中所規定的地域管轄中的一般原則——“原告就被告”就是指形式意義上的當事人。隨着訴訟的發展,形式上的當事人就需要確定是否爲實質上的當事人(正當當事人),即一般而言是否是本案實體權利義務爭議的當事人,只有正確確定正當當事人的情況下,法院的實體判決才具有實質意義。

事物的動態性導致了在不同階段的事物的差異性,從形式上看是單一的、不變的事物,在運動中就發生了多樣性,而這一點常常導致一些誤識。比如關於證據的認識。在民事訴訟程序中我們給出的概念是單一的,不變的,但人們對證據的認識卻又是動態的,而且法律或司法解釋也在動態中來運用證據這一概念的。具體地講,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司法解釋關於舉證期限規定中的證據、法院認定案件的證據其實是不同的。法院認定案件的證據是通過質證的證據,與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以及舉證期限所提出的證據是不同的,理論上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纔是符合我們對證據特性界定。儘管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並非是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但我們又不能否定其作爲證據的意義,因爲畢竟其中有一部分就可能成爲法院最終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因此我們也不能不把舉證期間中交換的證據稱之爲證據。這些問題其實就是民事訴訟動態關係所致。只要把握了民事訴訟的動態性,這些問題也就不難以認識。

不論形式上的當事人,還是實質上的當事人的判斷,同時又是一種靜態考察,只是階段不同而已,靜態考察需要把握靜態中事物的性質,如果不將所要考察的事物置於靜態之中,則無法進行定性的分析。通過靜態的分析,確定形式上當事人和正當當事人的基本屬性以及法律意義,以便加以區分。可以說在民事訴訟中所有概念和特徵都是靜態分析的結果。靜態考察和分析使得我們能夠比較清晰地認識事物的特性,注意到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繫。但應當注意的是民事訴訟畢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需要在動態中去認識靜態事物,從變化中看待訴訟關係,這樣纔不至於走上僵化和教條的歧途。

六、注意相近概念之間的異同關係

民事訴訟法學理論是由若干概念所構成的,這些概念概括了民事訴訟法若干制度的基本含義,由於制度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聯繫,且聯繫的親疏程度有所不同,這就使得有些制度相互間具有更多的共性,這些共性的存在就容易導致人們在學習時混淆不同制度、不同概念的特性,因此特別需要注意把握不同概念的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在民事訴訟法中存在着許多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例如,給付之訴、形成之訴、確認之訴;證明力、證明標準、證明責任;證據的質證、認證等,且有的概念還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例如,普通訴訟與必要共同訴訟;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形式上的當事人與實質上的當事人;行爲意義上證明責任與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既判力的主觀範圍與既判力的客觀範圍;判決實質上的確定力與判決形式上的確定力。

要能夠比較清晰地把握這些相近概念的區別,需要在學習中將相近概念加以比較,從細微之處找出它們的不同點。注意從制度的目的、制度構成、主體、程序、法律效果等方面來加以把握。通常在一些教科書裏,會寫明相近概念的差異、共同點以及相互的之間的聯繫,這樣方便學習者把握,但我的建議是最好是自己去進行比較分析,找出他們的不同點和共同點,然後再與教科書的觀點加以比較,這樣有助於深刻的理解相近概念的差異。

七、注意民事訴訟法中一般與例外的關係

在法律規範中總是存在着針對一般或多數情形的一般性規範和與一般或多數情形不同的少數情形的規範,之所以存在這兩類情形是因爲規範對象或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客觀存在,除了制度規範外,作爲解釋制度規範的理論也同樣存在一般和例外的情形,其原因與規範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存在相同。因此在學習民事訴訟法的制度與理論時特別要注意例外或特殊的情形,並理解形成特殊的原因的所在。

例如,按照民事訴訟既判力的理論,只有對作爲訴訟標的的事項所作出的裁判才具有既判力,但對於抵消的情形,即使對抵消債權行使的判斷不是本案訴訟標的的事項,但法院關於抵消權行使的判斷仍然具有既判力,作爲抵消債權債務的當事人不得在後訴中對此再行爭議。作爲抵消權的判斷就是既判力一般約束原則的例外或特殊情形。

再比如,關於證明責任的分配,如果按照證明責任分配理論中的法律要件分類說的理論,主張權利存在的人應當對權利存在的法律要件事實承擔責任。但是在某些情況下,考慮到如果一概按照這一原則分配將難以充分實現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因此允許證明責任分配實現對原則的倒置,即證明責任原則的例外。這一例外在最高法院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的第4條中有明確的規定,例如,該規定第三項就明確: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爲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責任);第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爲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爲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責任)。如果按照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作爲侵權案件,關於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應當由受害人就因果關係的問題承擔證明責任,但基於環境污染案件的證據存在的特殊性,實現了證明責任倒置,倒置爲加害人就自己的行爲與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承擔證明責任。醫療糾紛的案件也是這個道理。

八、注意民事訴訟規範中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關係

法律規範應當是確定的,因爲它需要約束和指引人們的行爲,從這個意義上講,確定性是法律規範的基本要求和本質。民事訴訟規範也是如此,對法院和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行爲規範應當是具有確定性的,即這些規範在內容上是具體的,可判斷和可執行的。例如起訴的規範要求。對原告的起訴條件是確定的;對上訴人的上訴的條件是確定的;對不服生效判決申請再審的條件也是確定的。但也應當注意民事訴訟規範的確定性往往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由於事物的複雜性,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情形全部加以確定,加以具體的規範。規範的確定性往往只有某些情形或原則上是確定的,這也是事物存在的性質和現實中確定與不確定的辯證關係所決定的。雖然事物的性質是由特定的概念加以確定的,但描述事物性質的概念又往往是不確定的,任何制度的規範又必須依賴於一定的概念加以確定。例如,民事訴訟中舉證時限的規定中關於新證據的界定就是一例。按照民事訴訟舉證時限制度的要求,只有所謂“新證據”纔可以作爲例外不受舉證時限規定的約束,但何謂“新證據”呢?其中一個界定要求,須是“新發現”的證據,但什麼叫“發現”,“發現”的對象是什麼,是否是證據的價值?這些都需要加以界定,只要一個層次或某一個環節上存在不確定性,“新證據”的界定也就存在不確定性。再如,相對確定的當事人申請再審的再審事由中,關於“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這樣的規定,也同樣存在何謂“主要證據”這一相對抽象概念的具體確定問題。

當然,我們承認法律規範的相對確定性,並不等於否定法規範所有的確定性特性,否定規範的確定性,從而否定規範對行爲主體的約束性,成爲懷疑論者。在法律規範沒有具體、明確的確定性時,適用相對確定性規範所需要的確定性就只有委任給審判人員,由審判人員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和自己對法規範內在的精神、規範的目的、原則的理解加以自由裁量,通過這種抽象約束下的自由裁量,使得規範具有確定性。

在民事訴訟規範中存在不少具有相對確定性,而沒有具體確定的制度和概念。例如,證明標準、新證據、證明力的大小、經驗法則、訴訟保全的必要性等,可以認爲,凡是需要通過審判人員自由裁量才能加以具體適用的規範都存在相對的不確定性。以證明標準爲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在理論一般認同爲證明達至高度蓋然性即爲已經證明。但由於何謂“高度蓋然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對於高度蓋然性的判斷就委任給審判人員,根據具體的案件情況加以判斷。試圖要給出一個清晰的、具體的、統一的判斷標準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雖然高度蓋然性是不確定的,但確定高度蓋然性的經驗法則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對確定的,審判人員可以通過對具體案件中具體的經驗法則來判斷是否達到了高度蓋然性的要求,審判人員總是在相對不確定和相對確定之間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這就是司法的辯證法原理。

九、注意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主次關係

民事訴訟是若干訴訟主體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若干的法律關係。在這些法律關係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法律關係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人民法院作爲民事審判的主體對民事爭議事實進行確認,並適用法律進行裁判,控制民事訴訟程序的發生和發展;民事案件的當事人是爭議的實體法律關係的主體,是主張訴訟請求、案件事實和推動程序發生的主體。當事人通過行使訴權和訴訟權利與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相互作用,形成民事訴訟的基本運動方式。其他訴訟參與人,如證人、鑑定人、檢察機關等主體與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依附於人民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基本關係。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範也是以這一基本關係爲規制對象的,因此在民事訴訟法的學習中應該把握人民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這一基本關係,從這一基本關係來認識民事訴訟。民事訴訟的基本模式或訴訟體制就是對這一基本關係的一種基本認識和歸納。如果沒有從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這一基本關係來認識,便無法從宏觀視角正確、全面地認識民事訴訟,學習也將抓不住要領。

九、注意形式上民事訴訟法、實質上民事訴訟法以及司法習慣的關係

民事訴訟法可分爲“形式上的民事訴訟法”和“實質上民事訴訟法”,形式上的民事訴訟法,是指以民事訴訟法法典的形式規定民事訴訟程序和作用的法律,如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是指一切有關民事訴訟程序和作用的法律。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不僅包括了《民事訴訟法》法典,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民事訴訟的法律規範,從實際規範的作用來看,也包括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的若干司法解釋性規定。形式上的民事訴訟法也稱爲“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則稱爲“廣義上的民事訴訟法”。在論文或其他論述中,如果沒有特別指明時,“民事訴訟法”通常是指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實際上是一個開放的法律體系,會因爲包含民事訴訟規範的新的法律的頒佈,而不斷得以充實和擴展,因此學習民事訴訟法的學生和老師都應當充分關注新的實體法的頒佈,注意新法中的民事訴訟規範的內容。

民事訴訟法典本身、其他法律中關於民事訴訟的規定以及各種司法解釋是學習民事訴訟法所必須依據的法律文本,尤其是各種司法解釋。由於我國法典的制定普遍存在比較簡化的特點,因此許多實踐中需要遵守的規範在法典中大都是比較原則性的規定,因此爲了彌補這一缺陷,最高法院適時出臺了許多調整民事訴訟關係司法解釋規範,成爲人民法院和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必須遵守的法律規範。因此在學習民事訴訟法除了注意《民事訴訟法》的法條之外,更要注意最高法院的各種關於民事訴訟的司法解釋。雖然這些司法解釋只是《民事訴訟法》的展開和細化,但也有一些關於民事訴訟的司法解釋具有某些創設性,是對《民事訴訟法》規範的補充。在民事訴訟領域之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①“意見”,如《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②“規定”,如《關於中國公民申請承認外國法院離婚判決程序問題的通知》(1991年7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③“通知”,如《關於第一審離婚判決生效後應予出具證明書的通知》(1991年9月27日法(經)復﹝1991﹞5號)④“批覆”,如《關於行政機關對土地爭議的處理決定生效後,一方不履行另一方不應以民事侵權向法院起訴的批覆》(1991年7月24日(90)法民字第2號)⑤“覆函”,如《關於在民事訴訟判決生效前對因管轄權異議的裁定上訴後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覆函》(1991年8月10日法(經)函﹝1991﹞82號)最爲重要的司法解釋有,《最高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等。

除了注意最高法院所發佈的大量的司法解釋之外,還有注意司法習慣,儘管從理論上司法活動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釋,但是由於各地的情形的差異性和司法傳統的影響,法院在進行審判活動時,依然存在着某些司法習慣,這些司法習慣有的對法律規範的補充,有的實際上也是對法律規範的變通,這是客觀存在的情況,即時發達的法治國家這種情形也是存在,因此,作爲學習和研究法律的人也應當注意,否則就會導致所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瞭解司法習慣對於我們全面瞭解我國民事訴訟是有好處的。

十、注意主要程序與附帶程序的關係

民事訴訟就是一個程序系統,是由若干程序所構成的,當事人雙方就訴訟請求進行攻擊和防禦,法院對訴訟標的進行調查和審理的程序就是這個程序系統的主程序,而其他爲該程序服務或起着輔助作用的程序就是輔助程序或次程序。一審中的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二審程序和再審程序就是主程序,而財產保全程序、先予執行程序、證據保全程序、證據交換程序、證據收集程序、送達程序、強制執行程序等等則屬於附帶程序。其中財產保全程序和強制執行程序與判決的最終實現有直接關係因而是最主要的附帶程序。

區別主要程序和附帶程序的意義在於,正確把握民事訴訟中主要程序與輔助程序的關係,注意主要程序和輔助程序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將民事訴訟視爲一個時空關係的話,那麼,以裁判爭議爲目的的審理程序,主要程序是貫穿始終的程序,所有附帶程序都將圍繞着主要程序展開,輔助程序是服從主要程序的。認識這一點對於把握和運用民事訴訟中的各種程序是很有意義的。以財產保全程序爲例。財產保全程序是爲了保證將來生效的判斷能夠得以實現,而對被申請人的財產進行保全的程序。在啓動財產保全程序之後,法院將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對被申請人的財產採取凍結、扣押、查封等財產保全措施。一旦訴訟已經結束,申請人敗訴,則毫無疑問應該解除財產保全措施,保全程序也就應當終結。只有在申請人勝訴,判決尚未執行之前,保全措施纔有必要存在,保全程序也就沒有終結。再比如,強制執行程序,強制執行程序的目的就是最終實現法院對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判決,是法院判決實現的手段,該程序並不裁決民事爭議,因此在強制執行程序中,就沒有法院與當事人就民事爭議的調解,法院不能在強制執行程序改變法院所作出的判決,當事人之間可以行使除分權就權利義務的實現方式達成和解。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15

6S管理是一種實用性極強的現場管理模式,將6S理念滲入進員工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後,能夠明顯提高一個企業的整體形象和員工的整體工作效率,推進企業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在爲企業創造更大利潤的同時,也爲員工提供了一個整潔、舒適的工作環境。

6S管理內容包括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和安全六個方面的內容。整理:將辦公場所和工作現場中的物品整理分類,有所側重的區別對待。整頓:將需要品依據所規定的定位、定量等方式進行擺放整齊,並明確地對其予以標識,儘量縮減找尋時間。清掃:將辦公場所和現場的工作環境打掃乾淨,使其保持在無垃圾、無灰塵、無髒污、乾淨整潔的狀態,並防止其污染的發生。安全:指企業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能夠在工作狀態、行爲、設備及管理等一系列活動中給員工帶來即安全又舒適的工作環境。清潔:將整理、整頓、清掃的實施做法進行到底,且維持其成果,並對其實施做法予以標準化、制度化。素養:以人爲本,通過6S管理的推進,培養上下一體的共同管理語言,使全體人員養成守標準、守規定的良好習慣,進而促進全面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過對6S現場管理的學習,使我深刻認識到將6S管理運用到日常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中後,能有有效推動日常工作良好有序的進行,同時能夠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幫助員工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進一步爲員工創造出個人發展空間,無形中就會爲公司創造出更多利潤。

同時我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做6s現場管理,但是執行的結果卻大相徑庭。綜合各種因素進行考慮之後,我認爲造成這一不同的原因是沒有可靠的監督、考覈機制。6S管理的推進,要有完善的組織機構去跟蹤、落實、整改、考覈。6S管理的推進需要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作爲管理人員我們是執行者,還是督促者,更要身體力行不打折扣的去執行。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16

近日,我認真學習了彭書記的講話精神,得出了以下的心得體會:

首先:要當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四個方面的具體要求:第一要有理想信念,第二要有道德情操,第三要有紮實學識,第四要有仁愛之心。這是對人民教師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這些都深刻闡述了老師的崇高職責和重要地位。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從國小、中學到大學都遇到過很多很好的老師,他們的品格、學識等影響了我們一生。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幾位對他影響最大的人,這其中肯定有他的老師在內。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提出的“四有”要求,珍惜榮譽,再接再厲,在全區教育戰線和教師隊伍中繼續發揮好表率作用。

其次,爲人師表、以德育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是第一位的。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言傳身教傳授給下一代,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三,以仁愛之心關懷、教育學生。習把有仁愛之心作爲好老師的重要標準,這是老師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老師以什麼樣的道德情操對待學生、影響學生、培養學生,對將來學生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社會、對待職業、對待他人具有重要影響。老師用仁愛之心對待學生,學生才能用仁愛之心回報社會。希望廣大教師都能深刻學習領會習的要求,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包容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和優點,平等對待,因材施教。

第四,刻苦鑽研、與時俱進。現在是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加上學生有越來越多的知識來源,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新渠道獲得知識,老師只有比學生更多的知識儲備和紮實學識,才能教好學生。老師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與時俱進,不斷拓寬視野,豐富學識,擴大知識面,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

第五,教師要有教育責任心。從事教師這職業必須要有很強的教育責任心,否則,誤人子弟,毀人前程。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我們不負責地教學,毀掉的不是一個人的前程而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由此可見,從事教師這一職業具有責任心是至關重要的。很多成功的教育專家從踏上講臺那一天起就真正表現出“名利任人忙,乾坤若吾靜”的崇高治學態度,他們把教育當成了人生的追求,把教師這一職業當成了事業在做。所以,他們是成功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既然選擇了“爲人師表”又何必埋怨清貧與寂寞呢?所以,他們在教育教學中關愛學生,百教不厭,課餘時間研究、探索教改教法,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做事,學校、社會、家長都十分肯定這類教師,至少他們無愧於“人民教師”這一光環。

第六,教師要有教育愛心。愛心,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愛心,可以築就人與人之間的情堡。有了愛,便有了依賴、信任、合作。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要用愛心去教育感化學生純淨的心靈,這樣會讓學生對你產生敬畏之情。教師用愛心可以轉化後進生的厭學情緒,引領導其走向成功之路;教師用愛心可以填補學生失落的情感空白,讓其找回自信;教師用愛心可以獲得學生個性中的信任,讓其無拘無束地學習。

海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17

xx集團作爲國有企業,必須克服企業改制過程中法人治理結構失衡的現象,建立有效制衡的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利用多種途徑,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董事會和監事會要有股東以外的利益相關者代表,可以增設外部董事和監事,形成共同治理機制;解決內部各種問題,完善集團公司多層治理。

在最近的林區幹部大會上提出要落實好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經過修改以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全面規範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也是新《公司法》的精髓。作爲幹校的一名法律講師,在學習新《公司法》的過程中,我認真思考了xx集團作爲國有企業,它的法人治理怎樣按照公司法進行規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要解決哪些關鍵問題?爲此,我把這些問題結合學習新《公司法》談談我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規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通常是:資產所有者(即全體股東)擁有公司的所有權,股東通過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董事會成爲由股東大會授權的公司財產託管人,擁有重大決策及對以總經理爲首的經理人員的任免權和報酬決定權;以總經理爲首的經理人員受聘於董事會,作爲董事會的代理人,具體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事務;監事會對公司財務和董事、經理進行監督,向股東大會負責。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功能,就是在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合理配置權力、公平分配利益,建立有效地激勵、監督和制衡機制,從而提高公司效率,實現公司經營目標。

我們xx集團作爲國有企業,我國的公司制改造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的,實行公司制以後,由於國有股仍然佔絕對控股或獨資地位,企業和的股東還是國家。國資委根據授權,對企業資產進行監管,但是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組成人員大都是上級主管部門任命,他們既要代表國家,替國家負責,又要代表職工,對職工負責,同時還是企業的一員。因此,就出現了經營者與所有者在某種程度上錯位的現象。而且企業黨委會、董事會、經營管理層班子都是直接參與企業的決策和經營的。這種公司權力的高度重合,不僅有悖於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具體工作中往往造成黨內監督無法落實,企業監事會難以操作。還有就是對企業經營者缺乏有效地激勵與約束機制。這主要表現經理人員激勵機制失缺,經理人員往往是憑責任心、事業心去工作,其收益沒有與承擔的風險、付出的勞動以及和取得的成果掛鉤,人力資本價值未能得到真正重視。

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必須克服企業改制過程中法人治理結構失衡的現象,建立有效制衡的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一)大力推進股權多元化。實踐證明:國有企業改製爲國有獨資公司,不利於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必須以投資主體多元化爲前提。對於xx集團這樣的林業產業企業來說,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途徑主要有:在國有資產分級監督、管理的基礎上,可以吸收新的國有股東、吸引戰略投資者作爲股東、通過債權轉股權、貸改投等方式形成多元股東;在企業併購、技改、搬遷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與建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相結合,實行高層管理人員持股;通過中外合資或法人相互持股,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二)積極引入共同治理機制。企業的目標既要追求股東利益化,也應爲利益相關者服務。在設計公司治理結構時,董事會和監事會中要有股東以外的利益相關者代表,如職工代表,利於發揮工會和職代會的作用,克服企業監督不力的問題;在設計董事會、監事會的構成時,可以增設外部董事和監事,以彌補其他董事和監事專業知識的不足,有利於提高董事會和監事會的管理水平,克服侷限於本位利益,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等缺陷。

(三)完善集團公司多層治理。完善集團公司多層治理,我認爲要明確在實踐中亟需解決的幾個問題:一是明確集團公司和子公司在法律上平等的主體地位,正確劃分集團公司、所屬公司的管理界限;二是明確按照“雙向進入”的原則,構造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的黨委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妥善解決黨委會與法人治理結構的關係問題,子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原則上也應當分設;三是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建立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機制;四是明確企業黨組織要發揮政治核心作用,並適應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要求,改進發揮作用的方式,支持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職權,參與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五是明確集團公司履行母公司的職責,向子公司派出董事、監事,集團公司的產權代表要依法行使職權,按照《公司法》規範對子公司的管理;六是明確堅持黨管幹部原則,並同市場化選聘企業經營管理者相結合,加強和改進對企業領導班子的管理;七是明確加強對派出董事、監事、財務總監的培訓、管理和考覈,建立企業經營業績考覈和決策失誤追究制度,條件具備時可試行基本工資、年度獎金、長期激勵相結合的薪金報酬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是國有企業長期艱鉅的任務。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成熟,xx集團的改革也會不斷深入,改革將會有更多地創新,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在新《公司法》的指引下,也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