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研修學習心得:“勇敢退下去,適時站出來”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6W

當你看到這個伴隨着美樂閃爍華燈的大滾珠在轉動,你是否以爲置身於音樂天地?但此刻我沒有半點輕鬆愜意,而是心絃緊提。原來是高超的雜技表演------多人摩托車技不時贏得陣陣喝彩和雷鳴般的掌聲,又時而引來陣陣爲之擔心的唏噓。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觀賞之間,萬千感慨不油然涌上心頭!“一分鐘?”“十年功!”

北師大研修學習心得:“勇敢退下去,適時站出來”

最觸動心絃的並不單是高超的技藝,更爲臺下苦練的毅力!我們的孩子們是否缺乏瞭如此這般精神?作爲教育者,我們應該怎樣激勵學生“苦練本領?”何以臺下鴉雀無聲,觀衆凝神?只爲節目過渡的緊湊、自然,呈現精彩!聯繫教學,作爲教師的我們必定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素養,錘鍊自己的語言,精心備好每一課!“聚精會神”纔會如影隨形!

北師大高級研修,理論學習,實地考察,甚至於就是這一次雜技表演的觀賞都無一不對我心靈產生了觸動、進行了洗滌,觀念發生了更新轉變,情操得以了陶冶提升。

房山區教委主任郭志族在爲我們所做的《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之報告中,提出了“三個聚焦”:1.學校的全部管理工作向教育教學工作聚焦。各級各類服務於教學,堅持和各自爲中心開戰。2.教育教學向課堂聚焦,質量不保爲荒地,加班補課無疑是拿孩子的生命開玩笑。3.課堂要向學生聚焦。三層聚焦,所有工作都是爲學生終身發展服務。

“質量不保爲荒地,加班補課無疑是拿孩子的生命開玩笑。”教師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做有效工作?如何備好、上好一節課?能讓學生“聚精會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呢?

一節課是否有效,教學步驟最關鍵。從對學生的瞭解,教師自身的準備到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構建,從課堂的管理,作業的設計批改到課堂評價的斟酌,課後的反思,每個步驟都做到精益求精,這樣的教學纔能有效,這樣的課堂才能成爲藝術的精品。

我認爲了解學情是準備上課的前提,我們應該把學情研究作爲自己備課活動的重點。教師的角色必須從“教書”變爲“教人”,避免“心中有教材,目中無活人。”我們不妨在教學管理中提出“三瞭解”的要求:一是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二是瞭解學生的生活常識;三是瞭解學生原有的學科知識基礎,也就是說課前首先要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什麼,哪些基礎知識需要強化和拓展。這也是我從張梅玲教授報告中所獲取的觀點。

張梅玲教授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鑽研教材,鑽得越深,跳得越高。”教師的情感要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才能與學生達到共鳴。同時,我們大家也知道,課堂是多邊人際間的交往。同齡人間更有自然親和力,如何加強有效交往,這是老師所不能替代的。人生路漫漫,是馬拉松長跑,要把握規律,慢一點積累。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當今課堂。

當今的課堂是什麼?自主、合作、探究式開放型課堂。要讓孩子學會,首先要“會學”。教是爲了“不教”,學更重要,“會學”尤其重要。現任北京農大附中的國敬華校長講到:“要當‘懶’老師,嘴、手、腳懶;要動腦,想辦法,讓學生都動起來。學生學得過程一定不能替代。”要讓學生學會各種技能。

國校長之前在北京第四十七中任校長。學校大門有這樣一副對聯:“做懶老師策劃搭臺讓學生在教育實踐中當主人,當勤學生爭學趕超使自己與合作共贏間快發展。”橫批是“做傳遞幸福的人”。這無疑給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更需要我們深鑽教材,把握規律。

“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叫提高。我們要做到保底不封頂,來滿足學生成功的需要,亦或說他們獲得成就感的快樂。”這也是張梅玲教授報告中所提及的。學校不是遊樂場,這種快樂不是玩得高興,而是學會(收穫)而快樂。發現了嗎?我們現在的課堂有種怪現象:看似非常熱鬧的教學環節,學生“動”起來了,學生在“參與”了,但其本質卻是順着教師設計,符合教師期望,教師心中有數的“表演”,學生最終是按着教師最初的設計和思路接受着教師期望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內容,這無非是變化了的相對更高的“灌輸”而已。老師們,這種熱鬧要得嗎?答案不言而喻。

我們的心態要改變了!多年來控制下的教學,教師“牽”學生以 同樣的速度,進行着同樣的學習,教師因此心中有數。一旦放手,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選擇進行學習,學生很可能會出現不會“選擇”或者選擇以後在獨立學習中出現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此時,學會“等待”是必要的。

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是在教給孩子如何去發現,而是在教給孩子如何去揣摩教師的心理,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的所謂“會質疑”的學生,其實都演變成了是“會‘質疑’教師期望的問題。”慢慢地,學生應變得只會、只能揣摩別人的心思,失去了自我和自我思考的能力。也許,奴性就在這個過程中又開始了作祟。

“教師要勇敢退下去,適時站出來。”蘆詠莉教授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都有成爲探究者、發現者、創造者的願望。因此,教學時必須留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感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慰。比如說:出示課題後,讓學生探究一番,想想課題要解決的問題,猜猜課題解決的策略,學生帶着好奇和疑問進入學習的過程之中,教學過程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這樣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當然尊重學生不是一味迎合學生,把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當做資源。這時候就需要老師跳出來,從課堂的實際出發,從學生基礎出發,從本節課教學目標出發,用智慧的眼光審視學生“創造”和“發明”,努力放大有價值的生成點,捨棄封閉的、無關緊要的問題。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備,慎也。”我們現在又回到初時談到的如何備好、上好一節課。真正的“備”,是從精神上、思想上高度重視謹慎而爲;其次纔是從物質上、行動上“預備”“準備”,這樣纔能有備無患。因此,瞭解學生首先是從精神上、思想上重視------謹慎而爲。學生是課堂的的主人,只有基於學情研究的教學纔是真正把新課程理念體現在課堂教學行爲中,這樣的教學纔是有效的,才能促進學生髮展(提高),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精心瞭解了學生的學情,還應有精當的教學方法才行。本次研修中至少三位教授講到現今教育的一些不良現象,而且舉了同一個例子:有些老師成績落後就抱怨學生差,指責學生“給你講了八遍還不開竅,榆木疙瘩!”我們身邊也確有其人吧?究其原因:不厭其煩地同法講八遍,學生不會!絕對是老師的問題!八遍用了不同的方法,還是不會,又透露出教師的觀察力不夠,沒有找到適合的方式。你贊同此觀點嗎?我認爲至少說的有一定道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正像醫生細心地研究病人的肌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進行治療一樣,教師也應當深思熟慮、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情感發展和道德發展的情況,找出兒童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採取一些能夠照顧個人特點和個別困難的教育措施。”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後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誠如斯言,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已被公認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變量。

很多教師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有效教學達到最大化?其實,任何一項教學內容在它的教學過程中,都沒有也不可能有某種或某些確定的教學方法,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教無定法”。這個“法”指的是具體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整合,它因人、因時、因地、因內容、因對象、因條件而定、而異,它不能確定、也無法確定;它不可能相同、也無法相同。

張梅玲教授講到“請你備課時把有探索價值的句號變問號。”我們是不是應該給學生提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每一個人進行探索(每個人都去聽、說、想),過程中教師走到需要幫助的學生面前去給他做輔導,以此尋找課堂中來生成的資源。通過討論老師再把學生的討論提升、概括,讓每個學生落下一定收穫,把短時記憶過渡爲長時記憶。在實踐中讓每個學生感覺知識是有用的(參與體驗),在實踐中讓每個學生感覺到“我”還有不會的(勇於探索),激發其求知的慾望。讓我們在“?”中下課,不在“。”下課。這樣的課堂,這樣的教師,這樣的學生,還會出現“八遍”一無所獲嗎?

作爲一名教師,在你的教學活動中你應該思考三個問題:1.你要把我們的學生帶到哪裏?(即教學目標)2.你怎樣把我們的學生帶到那裏?(即教學策略)3.你怎麼知道你的學生已經在那裏了?(叫教學反饋評價)。你做到了(此),明白了(彼)。還有什麼做不到?(還會爲學困生而茫然嗎?)

該放的放,該收的收是一種智慧。智慧的核心是解決問題。想到有一種“佔有”叫失敗,有一種“撤退”叫成功。老師們,最後再借用蘆教授的那句話:“教師要勇敢退下去,適時站出來。”結束我們的“北師大之旅”吧。這次“旅行”是心靈的旅行,讓人神清氣爽,使人目標明確。但願“此行”真“不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