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音樂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61K

學習《音樂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1

讀了《音樂課程標準》,感受頗深。通過學習我認識到改革過去陳舊的教學方法是多麼的重要。要教好學就必須在教學中用科學、靈活的教育方法來進行教學。教學重點怎麼突破,教學難點怎麼解決都需要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和幫助。一節課中怎樣讓學生學到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怎樣把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怎樣讓學生享受情感審美,這還得靠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和幫助。不論從事哪一科的教學工作,我們的專業基本功都要勝任你所教的專業,要本着學習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但是,專業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過短期的訓練就能達到,要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勤奮練習才能在不自覺中體會到進步的快樂。在唱歌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感審美,讓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世界裏自由的感情流露,這是學習唱歌的最基本靈魂!這樣一來,師生同樂的教學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既學到了應學的音樂知識和歌曲,又使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極好的發展。同學們在中國小時代學習到了各個學科的知識,又具有多才多藝的高雅素質,我們試想一下,當你看到我們的學生數年後在爲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成績時,做爲他們的老師高興而愉悅的心情是他人不會理解的,這也是我從教多年的親身體驗。

學習《音樂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精選3篇)

最後,我真誠的希望我們的老師們,苦練本領,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把智慧和力量奉獻給教育事業。

學習《音樂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2

國小生天真爛漫,無憂無慮。愛跳愛唱本是他們的天性。然而,曾幾何時,具有愛樂天性的孩子卻不喜歡上學校裏的音樂課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上,聽幾位背書包的國小生在討論音樂課。其中一位男孩子說道:“我很喜歡音樂,可是我我不喜歡上音樂課!每堂音樂課都是先練打節奏,接着唱音符,然後讀歌詞,最後填歌詞,真是太膩味!”旁邊的幾個孩子都點頭附和。一個戴眼鏡的女孩子不滿的說:“就是,老師總是按着一套教,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叫人活躍不起來,沒有一點樂趣,真沒意思!”這時,一個矮個子同學也大聲的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提到上音樂課,我就頭疼。因爲一上音樂課,就有無數個我根本認不識的音符迎面撲來,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師竟然要求全都記下來,這怎麼可能呢?這麼多的“哆來咪”看到都害怕,讓我背下來,簡直是謀殺!”作爲一名國小音 樂老師,聆聽到孩子們如此的心聲,我的心中泛起陣陣酸楚和枯澀。看來,老一輩音樂工作者傳承下來的這種傳統式的音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了。學生們對這種傳統式的音樂教學,尤其是機械、呆板的'學習方式已經產生了深深的厭煩情緒。探索一條新的音樂教學之路已迫在眉睫!傳統的學習方式已急需改進!

新課改已經實驗了好幾年了,在新的音樂課程改革中,我看到了希望。本次課程改革站在“爲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的高度,大刀闊斧的改革了中國幾千年遺留下來的陳舊的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爲,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改變學習方式。《新課標》指出:音樂教學應在新課程的主動、探究、合作的教學思想指導下,以音樂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爲基礎,建構開放性、創造性的音樂教學模式。我感覺受益最大、感觸最深的是一下三種:

一、主動吸收式

十九世紀末,起源於意大利的蒙特梭利教學法,經過反覆實驗得出一個確切結論:“所有兒童天生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在音樂教學中,任何知識技能的習得、音樂風格的掌握、文化內涵的理解,都離不開學生的吸收。過去,我們只是把學生當做存儲只是的容器,不停的把知識、技能灌輸給學生,沒有站在學生這一吸收者的角度,爲他們提供吸收的環境、方法和條件。因此,吸收的效果很差。事實證明:學生會唱的多數歌曲都不是學校的老師教的,而是在其他場所靠自然吸收所得的。難怪許多學生不愛唱老師教的歌,學了半天還是不會唱,倒是自己日常生活中“吸收”來的或同伴們相互“交流”雪萊的歌,記憶深刻,唱着過“隱”。以前我所教的四年級(3)班有一個叫王雪的女孩子,平時膽子很小,上課從不積極學唱,我也一直對她沒有什麼好印象,覺得這樣的學生不會在唱歌方面有什麼造詣的。可是,在期末的一次歌詠比賽中,她演唱了當時熱播的電視劇《大長今》的主題歌,得到了第一名,我在爲她的表現感到驚訝的同時,也在思索着這樣的一個問題:爲什麼我教的歌她就唱不好呢?現在我明白了,原因就在於我沒有給她提供“吸收“的環境、條件和方法。因此,我們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幫助學生鍛鍊自主學習的能力;開啓學生自主學習的心智;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要做到:重導輕演,即教師擔當導演的工作,而不是像演員一樣,獨立站在講臺上“演課”;重藝輕技,即重視教學的藝術效果以及對學生的藝術感染力,淡化學習的技能;重情輕理,即重視教學的情感態度,少一些理論講解,對於基礎音樂教學來說,大量的感性積累比理性的講解重要的多,特別是作爲感知的音樂藝術;重趣輕習,即注重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佳的動力,不要因爲過繁過難的技術練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樂趣。

二、發現探索式

發現探索式是針對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大亮點——“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提出而構成的。研究性學習實際上是學生髮現問題、探究結果的自主學習過程,是從學生的生活與生存環境出發,爲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着想,逐漸形成的最適合自己、最能體現獨特個性的音樂學習方式。它將被動的集體灌輸改變爲主動的個體探索;將被動接受改變爲主動參與;將學生與知識的間接關係改變爲直接關係;將教師引起外在興趣改變爲自發的內在動力。在教學四年級歌曲《快樂的節日》時,爲了讓學生唱準節拍,我在歌曲中有頓音記號和休止符的地方設計讓學生在鼓點上拍手,但學生還是不能完全準確地拍擊,我想起學生對打擊樂器十分有興趣,不如在這些鼓點上讓學生用打擊樂器來代替單純的拍手。於是我要求同學回家後利用廢舊物品做一個打擊樂器——“響板”。孩子們回家後,積極開動腦筋,根據自己的理解、條件和能力,每人動手製作了一個材料不同、形狀各異、音響獨特的響板。有的把媽媽化妝用的舊粉盒加工成響板;有的拿核桃當原材料;有的用兩個小瓶蓋就解決了問題;有的用小木塊或小竹板代替。上課時,每人帶來一個自制的響板,相互交流製作經驗和過程,相互評價響板的質量與音色,相互合作創編節奏,並用自制的“樂器”爲音樂配伴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用說,《快樂的節日》這首歌曲的節奏也全都卡準了!所以,如果呢給學生以發現探究的條件,給學生以自信和鼓勵,他們就能回報呢一份震驚、一份驚喜。

三、 討論交互式

俗話說:“一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羣衆的智慧是偉大的,現代人腦只開發利用了10%——20%,大量神經細胞即神經元都處於空位,從未被開發利用。當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時,課堂氣氛寬鬆活躍,相互關係民主融洽,表達方式無拘無束,有益於激活更多的大腦神經元,將大腦中某些沉睡的神經元吸收並具結在一起,使思維繫數大大增加,併產生空前的飛躍。討論迸發出來的火花往往出乎意料,是激發學生思維想象與創造潛能的最佳途徑。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主角”,而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而是現代學生髮展促進者。

當然,新課改還處在實驗階段,還有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等待我們去發現。只要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以無限的激情,敢作敢爲,善於反思,更新觀念,不斷學習,勇於探索,大膽實驗,就能借新課改的東風,讓學生鼓起藝術追求的風帆,在藝術的海洋中遨遊。我們一定能迎來藝術教育的又一個春天,讓生活更加美好!

學習《音樂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3

當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剛走上教學講臺,教育部正進行着音樂教學改革,同時頒佈了《音樂課程標準》。對教學實踐一片空白的我來說,學習《音樂課程標準》,是我提高實踐新課程教學能力的當務之急。

經過作者的融會貫通,深入淺出地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在書中,我瞭解和學習了音樂教學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教學行爲。懂得了全面體現“以審美爲核心”、“以興趣愛好爲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也瞭解了音樂課程目標爲何要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來分類,另外,在書中,我還了解了音樂課程所包括的四個教學內容:感受與鑑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音樂課程標準》這本書給了我教學上很多理論依據。

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識和實踐上的困惑無情地干擾着我。例如:當前我國音樂教育界乃至整個教育界在中國小音樂新課程改革中卻有着這樣一種流行觀點。認爲:基礎音樂教育以審美爲核心就必須“淡化音樂知識技能”教學。有些中國小音樂教師根本不敢談“音樂知識技能”教學,於是,我也隨着這個理念,將“音樂知識技能”教學與“音樂審美”對立起來,認爲談“音樂知識技能”教學就是觀念落後,就是背離了音樂審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我避而不談音樂技能,有時,也只是讓學生隨鋼琴用閉母音哼唱全曲,控制學生大聲唱歌。然而,當教育局組織上公開課、開展教學班合唱比賽時,我的學生由於沒有唱歌方法,歌曲中的“美”,卻無法表現,學生的審美就更不用說了。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又回過頭,再次捧起《音樂課程標準》,才發現,這些觀點和做法是有侷限的,甚至根本是錯誤的。

我想:課程改革的設想,最終還是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實現、去完善。可是,要通過什麼樣的途徑,纔可以更快提高老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呢?有專家提出,教師需要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對課程的整合能力。過去,中國小課程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教參、統一標準,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影響了創造性的發揮。如今,新課程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爲教師留有的餘地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採用自己認爲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爲此,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而對教科書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低。長期以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成的、甚至連教學參考書也備齊的教科書,而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爲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爲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教師新的技能將需要應運而生,把新的教育理念有機地消化融匯到教材的實踐與應用的各個環節,且實實在在的.應用交代,是那麼的重要。在當今,四、五、六年級的過渡性教材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在《音樂課程標準》這本書的引領下,開始根據教材進行調整、增減、改編或自編新教材。在其過程中,我收穫很多,我採取的方法有:

方法一、研究音樂作品

多唱、多聽、研究音樂作品中重點表現的創作手法,音樂語言,以尋找教學的突破口,如:我們三年級的音樂教材《天天好心情》

方法二、制定可行的教學目標

重視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表述,教學目標要可實施,可檢測。

方法三、根據教學目標組織學習內容

★每個教學板塊的學習內容有實效(環節目標明確)

★每個教學板塊之間要安排合理。(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方法四、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要直接有效,注重趣味性,形象性,活動性。

★情感體驗的教學要注重音樂性,要用音樂使學生感動,而不是音樂以外的方式。

★教學設計要有充分的預設性。

在《新課程標準》的理論根據下,我採用以上方法,創編了教材《陽光總在風雨下》,該教材我從當代國小生都是兩代人的掌上之寶,意志較薄弱等爲出發點,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創編這個學生既感興趣,又能提高他們堅強意志和樹立積極人生態度的音樂教材。

這課以自強不息,命運抗爭爲情境主題。通過聽賞和跟唱學生感興趣的歌曲《蝸牛》、及瞭解殘奧會上運動員們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感受堅強。接着欣賞貝多芬《命運》的第一樂章,激發學生感受與命運抗爭的情感,最後學唱《水手》,樹立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從而感受陽光總在風雨後的情感。

在編教材的過程中,我結合《新課程標準》,在實踐中理清了很多教學理念。深知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情境主題來整合教學教材內容;每一個教材應有明確的環節目標等。

可教材的編定需要在實踐的教學中去完善,於是,我上了多次研究課,在教學實踐中,我的教學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知道了評價和如何上好一堂精彩的音樂課:

★環節目標明確

★語言也要精確、到位。

★情感層次要明顯

★一堂課的教學方法、形式應多樣化等等。

當然教師對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許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現,新穎、獨特,每一節課都充滿新意,教師要有創意地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的喜歡上音樂課。

教學實踐證明,課程標準給教師和學生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按新的理念、標準組織教學,定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必須適應形勢,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完善教學方法,用最優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和人格素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