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世間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3W

2022年人世間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

電視劇善於展現日常生活,已有《平凡的世界》《金婚》《父母愛情》等珠玉在前,但《人世間》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將前述經典恢宏的史詩性與細膩的情感性融爲一體,在經緯交織中熔鑄出以光字片的歷史命運爲代表的當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百姓生活的縮影。

2022年人世間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5篇)

《人世間》想要表達的是個人、家庭與羣體、城市之間的同構命運。“光字片”是北方吉春市的邊緣棚戶區,這裏有木材廠、醬油廠、拖拉機廠、軍工廠等,居住的大多是新中國的第一代工人家庭。這些家庭裏,有如周志剛這樣的支援三線建設的建築工人,也有“六小君子”這樣的“工二代”,以及周楠、馮玥和周聰這樣的第三代。它是光榮與夢想的同義詞,也是困惑與艱難的近義詞。電視劇從1969年周家子女上山下鄉爲故事起點,逐步展開了共和國50年發展演進的宏偉畫卷,其中涉及了上山下鄉、三線建設、恢復大學聯考、知青返城、改革開放、反腐倡廉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節點和事件,而劇中這些工人羣體家庭的歷史命運也就隨之跌宕起伏。這樣,光字片就有了極典型的意義,成爲了中國城市50年發展的一隻“麻雀”,而電視劇也就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家庭故事,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故事”了。

在注重長時間跨度帶來的歷史深度的同時,《人世間》還從空間的角度拓展了故事的寬度。光字片猶如蒲公英的花托,隨着光字片的人從這裏出發,像種子向外飄散。隨着周志剛,我們來到了四川三線建設前線的起伏大山中;隨着周秉義,我們看到了生產建設兵團的雪山農場;隨着周蓉,我們見到了貴州的青綠山水;隨着駱士賓和水自流,我們見證了深圳的迅速崛起。多樣化的空間通過人物關係的牽連爲電視劇構造了一個蒲公英般的輻射與漂移狀的故事世界,強化了電視劇容納社會歷史的能量級。從北方到南方的對角線既畫出了劇中人物的種種命運,也畫出了國家發展的變奏曲線和強弱聲調。但最後,這些從光字片飄散在外的人們又都回到了這片生養自己的土地去見證光字片的消失——這既是光字片老百姓幾代人的期盼,也是以郝省長與周秉義兩代共產黨幹部爲代表的黨和政府對百姓美好生活莊嚴的兌現。

《人世間》中的世界當然並不全然和諧美麗,也充斥着各種矛盾衝突、思想困惑和人性複雜,但難得的是這個世界中的人們始終沒有喪失對美好生活的執着嚮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從而讓這一方人世間成爲值得留戀的有情天地。

2022年人世間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2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世間》熱播之後,其中蘊含的“恩”與“情”固然引發了觀衆的思考,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也同樣令人感觸良多。隨着生育政策的改變,多子女家庭漸成常態。

手心手背都是肉。在主觀意願上,父母當然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由於每個孩子稟賦習性的不同,面對客觀存在的差異,父母想真的做到一碗水端平,並非易事。尤其是當孩子之間的“出息”程度相差較大之時,如何對待孩子更是對父母的嚴峻考驗。

風物長宜放眼量,父母要立足長遠辯證看待孩子。孩子“有出息”固然是爲自己爭光,沒什麼“出息”但只要品性良好,也不是一樁壞事。《人世間》裏,大哥、二姐雙雙考上了北大,一個娶了省長的女兒,一個嫁給了知名詩人,忙得常年回不來。而老三週秉昆是家裏最普通的那個孩子,但也是看起來最沒出息的他,成爲了家裏的頂樑柱,擔負其照顧父母的重任。現實中,類似的情況並不鮮見,很多觀衆產生了強烈共鳴。

父母子女一場,是人世間最難得的緣分。父母要抱着平常心,平和地看待孩子,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無論孩子出息也好,普通也罷,都是自己的驕傲,都是自己心中的寶。

2022年人世間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3

《人世間》放棄了傳奇性,以身邊人的視角來描寫人物傳情達義,塑造了可信、可愛、可親的平凡人形象。

周父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築工人,這讓他驕傲,在三線建設工作的幾十年裏與家庭聚少離多也無怨言。他有中國式家長的獨斷和望子成龍的期待,但絕非封建家長。在他的價值體系中判斷人的標準就是“好人”。因此,當他確認了馮化成和鄭娟是“好人”時,便與女兒、兒子冰釋前嫌。

在做一個“好人”的前提下,周家三兄妹的性格人生各有色彩。哥哥秉義具有傳統知識分子齊家治國和共產黨員爲人民服務的理想情懷。在面臨改變命運的歷史機會時他選擇了對愛情的忠誠;在面對自己家和岳父家之間的衝突時他選擇了理解;在面對軍工廠改革時他選擇了迎難而上;在面對洶洶輿情時他選擇了隱忍;最後他主動請命回到吉春完成了光字片的改造,實現了岳父和自己的理想。他是一個講黨性原則的幹部,但並非六親不認的螺絲釘。從政治人格上看,他從岳父那裏受教固然頗多,但不如說他更像曲書記。姐姐周蓉則明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無論是年少時與北京詩人通信戀愛,還是不告而別在貴州與馮化成結婚,又抑或是毅然與馮化成離婚與蔡曉光再婚等,都清晰地展現了她個性中的決然不羈與愛自由。弟弟秉昆具有他這個階層常見的同情、寬容和智慧,更鮮明地體現了平民階層的精神價值。面對陷入絕境的鄭娟一家,他從同情幫助中萌發了愛情的火苗越燒越旺,即使面對全家的反對也義無反顧地要與鄭娟結婚。他沒有哥哥姐姐那樣有本事,但他守住光字片的兩間老屋照顧了媽媽也成了兄弟夥的主心骨,之後又通過開飯館開書店買房子獲得了成功,也獲得了父親的肯定。這個“老疙瘩”看似愚笨,把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娃養,還爲此失手傷人入獄十幾年,但這就是一個普通人對做一個“好人”守護自己家庭的樸素信仰。

鄭娟也是創作者用力刻畫的人物。這個身世悽慘沒有工作一輩子照顧家庭的柔弱女子,卻有對愛的不顧死活。當她認定了秉昆之後,便不管不顧地付出。但鄭娟顯然不是劉慧芳,面對孫小寧對自己擁有的家庭的挑戰,她毫無猶豫地對其進行警告。鄭娟用一雙手和一顆心守住了家庭,守住了幸福。所以周母對她說,自己得的秉昆的“濟”其實是她鄭娟的“濟”啊。

電視劇還刻畫了秉昆的一衆小夥伴,以及老馬、曲書記等高級幹部。這些人物各具性格的弧光,也都有自己的價值和道德底線。即使駱士賓和水自流這樣的人物也體現出了時代某個層面的辯證邏輯,同樣具有審美價值,沒有絕對的“壞人”。他們都在歷史洪流中努力向前,爲自己爲家庭,也爲城市爲國家。他們身上的良善堅韌正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身上最可寶貴的真義,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能穩步向前最堅實的根基。

2022年人世間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4

電視劇開篇,帶着史詩感的俯瞰鏡頭切入了1969年東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後就要天各一方了。父親去西南“大三線”,長子周秉義和女兒周蓉都要“上山下鄉”,只留母親和小兒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隨周秉昆的視角,隨他走進木材廠、醬油廠、出版社,去看眼前人、身邊事。

主創花了大力氣營造準確的時代風貌。畫面掃過林海雪原、國企車牀、集體林場、國營飯店……大工業時代東北的冷冽粗糲撲面而來。鏡頭一推入“平民窩子”光字片,則是另一種氣息。屋檐疊着屋檐,街道變窄成了巷。外人會迷路的光字片裏,從院角的雞籠、檐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頭、門簾、鍋碗瓢盆,都透着濃濃煙火氣。但對《人世間》而言,物理層面的講究只是打造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讓長輩憶往昔、年輕人知過去的,不止於嚴絲合縫的視覺符號,而是綿密的服務於人的細節。正是信息量充盈的視聽細節,對上了觀衆心裏對年代和人的認知,讓“我們”代入了他們的情感和命運。

描畫親情,細節時而詼諧。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勝在本分孝順。母親不識字,他理所當然擔下讀信、寫信的任務。母親大晚上興起要給父親寫信,他嚷嚷不情願但也還是鑽出被窩拿起紙筆,順帶還跟母親撒個嬌,求她給自己織條新毛褲。小兒子身上緊繃繃的,正是姐姐穿過的毛褲。父親寄來長長家書,整整十頁,周秉昆慢條斯理地讀,一邊揣摩父親潛臺詞,夾敘夾議的節奏急壞了等下文的母親。母子溫情、家人的牽掛,悉數嵌入了嘻嘻哈哈的讀與聽。後來,周秉昆同父親慪氣,鄭娟接過紙筆,牽起父子間東北與西南的往來。一樣是寫信,多了分傳統中國式父子關係的欲語還休。

2022年人世間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5

《人世間》盪開的,是百姓生活史,何嘗不是中國社會變革史。這片土地上50年來相繼發生的三線建設、上山下鄉、恢復大學聯考、知青返城、對外開放、出國潮、下海、國企改革、搞活經濟、棚戶區改造、反腐倡廉……種種變革,都會在58集的長卷中一一展開。評論家李師東對原著的點評被寫在了電視劇的海報上,“於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劇中處理最圓融的,就是對“煙火道義”和“個人熱望”的還原。時代風浪呼嘯,人生潮起潮落。劇版在遵從原著軌跡同時,用鏡頭的詩意與明亮,讓小說裏的人心向善、人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更閃閃發光。

物質匱乏的年代,劇裏感受不到被擊垮的絕望,相反,鄭娟手裏的糖葫蘆、舊門楣上的新春聯、母親給周蓉織了十多年攢成一沓的毛衣,都輕易觸發觀衆的淚腺。紅色的明媚,照亮了小人物對美好日子的熱望。大片逆光裏,善良又誠信的周秉昆在鄭娟人生裏登場,給孤兒寡母以生活勇氣。一樣的陽光灑在鄭娟身上,她悉心照料周母的樣子,是周秉昆心裏、也是觀衆心裏天使的模樣。更不消說,“六小君子”一起扛過的肉、守過的年、打過的架,都是天寒地凍時的人心暖意、物質困窘裏的淳樸情義。

物質豐盛了,人心會變嗎?劇裏細細寫了周秉義同父親、岳父的兩次交心,他所求的小家之謀、大家之道,呼之欲出。周秉昆放下“鐵飯碗”去了出版社三產,敢闖敢試的意識初顯。一年一度九年級聚會,如約而至的他富貴不相忘。《人世間》裏還多次出現春節團圓的景象和全家福照片,劇集以家爲支點,撬動歷史洪流中各色人的遭際,也用家的架構串起中國社會認同的仁義禮智信。有這樣的價值底色在,人物因處境扭轉而遇見的尷尬、迷惘、掙扎,才能真實曲折卻又不失激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