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學習體會及收穫(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88K

教育管理學習體會及收穫 篇1

爲期三天的教育管理幹部集中培訓於2月10日落下帷幕。這是全縣第四期教育管理幹部培訓,這次集中學習培訓時間雖短,但主題明確,內容豐富(校長理念、教師管理、校長素質、學校規劃、防範職務犯罪教育),收穫頗多。專家學者講座讓我們認清形勢,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強使命,牢記責任,引領我們不斷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推進現代學校建設,促進陵川教育事業均衡發展是此輪培訓的宗旨。培訓班特點之一是培訓層次高,正如鄭局長在培訓班總結中所言,此次培訓層次之高前所未有,特邀來講學的既有高校專家學者也有來自一線的傑出校長代表,其中有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振有,晉中市教育局局長鹿建平,長期從事基礎教育、學校發展戰略、學校課程開發、課堂教學行爲等領域研究的太谷縣胡村國小校長,他們傳遞給我們的都是先進的教育理念與當今中國教育教學動態。王建宗、張引翔校長在長期的教育、教學管理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的講座理論聯繫實際。此次能零距離的接觸專家,親耳聆聽他們高屋建瓴的講座機遇難得,受益匪淺;特點之二,內容豐富,“校長的發展新視野”讓我們更清醒認識到實現“陵川教育復興”,要靠底層一線校長腳踏實地履行使命;“學生第二”、“走好均衡發展的四步棋,做好提升質量的五件事”告訴我們作爲一名校長要有思想,應該用哲學家的思維、辯證的眼光,客觀理性地看待我們的教育管理,研究我們的教育管理,改革我們的教育管理,發展我們的教育;“今天,我們如何做校長”、“優化教師隊伍,優質課堂教學”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告訴我們:今日之教育做個好校長不容易,社會對校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長角色要有全新的定位,不僅要看到校長職業的特殊性,更應該注重校長個人修養的提升;“學校發展的智慧與行動”從宏觀的角度羅列出學校種種問題存在的緣由以及破解之策,豐富的講座內容好似一道“營養大餐”讓我們品嚐得有滋有味。特點之三,形式多樣,撰寫論文,集中聽講、認真筆記、撰寫培訓體會等讓短暫的培訓異常充實。

教育管理學習體會及收穫(通用3篇)

培訓帷幕落下的同時,新徵程的號角也已吹響,此輪培訓在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接受信息、更新理念的同時,我想作爲一名國小校長,身爲學校管理者,我們如何以培訓爲新的起點?怎樣立足崗位有作爲?應該從有“感”做起。

校長首先要有方向感。方向感對一名校長來說至關重要,學校就是一艘航船,校長就像舵手,“對於一艘沒有航向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對校長來說,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如何將學校辦成師生嚮往的樂園是校長終身必修的課題。當今社會,物慾橫流,整個社會異常浮躁,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校長要堅守教育這方淨土,永葆心靈的恬靜與快樂,立足崗位,潛心投入,守土有責,心如止水,靜下心來將學校事情做好。

其次,校長要有責任感。責任感能激發人的潛能,也能喚醒人的良知;一個沒有責任感的校長談何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校長一旦失去責任感,必將在麻木中失去良知,學校諸多教育的怪現象也就會隨之而生。增強責任感就要有責任意識,切不可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的混沌狀態。增強責任感要勤思考、善動腦、提升自身素質與管理水平將責任意識轉化爲行爲和能力。

再者,校長要有進取感。面對職業倦態,我們不能只求安穩,不思進取。進取心是校長應有的政治品質,不管從事哪項工作都需要有進取心。作爲校長,所擔負的責任重大,對工作就要始終保持一顆進取心,奮發向上,有朝氣、有熱情,無論在什麼條件和環境下,都要堅韌不拔,執着追求。

再其次,校長要有親和感。親其師,纔會信其道。一個校長如果高高在上,就會脫離羣衆,師生會對他敬而遠之,因此,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校長,不但要學會發自內心的微笑,還要學會學會同情、寬容、讚美,真誠善待老師與學生,校長要走近師生多與他們交流溝通,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參與師生的教育、教學、課外文體活動,做老師和學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校長人格高尚、完美,纔會對師生產生感染力、輻射力,教育效果也纔會好。

最後,校長要有約束感。在防範職務犯罪培訓時,市檢察院副檢察長培訓教師時強調教師要廉潔執教。是啊,法律法規就像石頭,如果你把它背在身上,會痛苦無比;如果你將它墊在腳下,它會幫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有了約束感,校長就不會將權力佔爲己有。要有約束感,校長首先要學習和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瞭解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樹立法制意識。要有約束感,校長要時刻修身,不斷提高個人修養。

教育管理學習體會及收穫 篇2

參觀,這次學習使我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維,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進一步懂得了學校發展規劃、校園文化建設、教師專業發展等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也使我進一步理解了校長應具備的理論素養和能力,明確了一名校長在團隊中的角色定位——影響與引領。讓我享受了一次心靈大餐,滿載而歸,同時也深受啓發。

一、講座內容豐富多彩,理論聯繫實際。

此次培訓課程安排的內容充實,有針對性、實效性,着眼於提高校長和教師自身素養和學校管理實效出發,精心設計,內容豐富而科學,讓全體學員受益匪淺,培訓期間聆聽了北京師範大學國培專家--易仁榮的講座《勤于思考、善於思考》,張東嬌的講座《提升校長領導力的行動策略》,北京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孔德力的講座《儒家傳統中教育的內涵及當代啓示》,參觀了北京市潤豐學校,並聽了全國十大明星校長70歲的校長)—卓立的講座《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和諧發展》,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趙德成的《有效的教學評價》,鮑傳友的《以文化建設引領學校發展》等等,易仁榮專家的講座讓我們明白,教師的專業發展在校內要靠質量,在校外要靠文章,質量加文章,雙翅才能飛翔,作爲教師要勤于思考,善於思考,要在“巧“字上做文章,人生就是先苦後甜,誰能堅持思考,誰就可能走在他人前面等。幽默風趣的張東嬌教授的講座讓我們明白提升校長領導的行動策略,首先要以身作則,二是要共啓願景,三是挑戰現狀,四是使衆人行,五是激勵人心等,校長一定要把追隨者變成領導者,這纔是成功的校長。孔德立教授的講座讓我明白當代教育的問題和孔子與儒家傳統的形成等問題。趙希斌的講座告訴我們,高效與有趣的課堂該怎麼處理,在教學內容的把握上應高、思、實、正、通,教學方式的把握應引、問、比、動、趣,並詳細具體的進行了解說。

卓立校長的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校園設計有特色,能大膽改革和創新,學校特色明顯。趙德成的講座讓我進一步明白教學評價在教學質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應該摒棄或淡化的一些教學評價標準,我們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穿新鞋走歪路。鮑傳友的講座從三個方面告訴我們如何以文化建設引領學校發展,一是要理解學科文化、二是要明白學校文化的構成、三是要如何建設學校文化,讓我們明白學校文化是解釋出來的,胡教授的講座讓我們明白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教室應該交給各班學生自己去佈置,要立德樹人,讓學生成爲會規劃人生的人,機會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讓我們明白未來五年影響教育的六大信息技術等,一週的學習,專家(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的講座和教育理念,生動的實例,撞擊着學員們的心,精彩的講座,贏得了學員們熱烈的掌聲,教授幽默的語言,引來一陣陣笑聲,專家們在精闢的分析中,注重理論聯繫實際,能結合當前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精彩的分析、剖析,提高全體學員的教育教學管理能力。

二、培訓形式靈活多樣,提高培訓實效。

這次培訓以專題講座爲主,同時通過交流互動、研討、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來達到培訓目標。全體學員實地參觀了2所學校,聽取了學校在教育教學、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評價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經驗,進一步瞭解到了創新管理的新方法和新舉措,這對培養全體學員的實踐能力、科學與人文素養及環境意識具有很大幫助,增添了學習的實效性。所有這些無不讓我感動與佩服,幫助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讓我們明白校長的引領可以讓學校更有朝氣。我們應在師生交往中發展自己,在借鑑他人中完善自己,在理論學習和管理實踐中豐富自己。我們不僅學到了課堂評價方法,更新學校管理理念,而且,懂得如何更好地關愛、激勵老師和學生,懂得如何培育校園文化。同時,切身感受到名校的校園文化,老師們淵博的知識,使我們進一步開闊眼界,增強學習意識。

三、加強學習,勤思考,善總結,促提升。

這次校長培訓,時間雖短但收穫頗大,專家們的精心設計貫穿於教學培訓每個環節,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把這次學到的理論與我校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把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貫穿於整個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不斷深化學校內部改革,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做到人性化管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學無止境,我必須加強學習,學習國家政策法規,學他人之經驗,夯實理論基礎,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建立科學管理體制,充分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促進學校工作的健康發展,切實提高學校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總的來講,這次學習是一次洗腦,是一次充電,我將以實際行動紮紮實實的投身到工作實踐中去,更新自己管理理念,爲農村教育的均衡發展貢獻出自己更大的力量,我相信,通過專家引領,自我反思,我的專業素養和管理水平將會提高,完善人格,在工作中做到熱心、愛心、誠心、耐心、細心等,我將在今後的教育教學與管理爲教育教學服務,促進我校更好更快發展!

教育管理學習體會及收穫 篇3

在人類歷史上,自從有了組織的活動,就有了管理活動。管理活動的出現促使人們對來自這種活動家的經驗加以總結,形成了一些樸素、零散的管理思想。我們可以從已有的文字記載中,尋覓到中外思想家提出的豐富的管理思想。直到期19世紀末,隨着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管理理論纔有真正出現。管理理論是對管理思想的提煉與概括,是較成熟、系統化程度較高的管理思想。管理是指組織爲了達到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通過各項職能活動,合理分配、協調相關資源的過程。

在人類社會五千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類都在不斷的完善自己,不斷的活動,而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經過大腦思考,是爲了達到預期的目的而進行的。併爲了實現其目的而不斷努力,人類從數次的生產力革新、發展,歷經了數次工業革命,依次走過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所以可以說人類是經過不斷的勞動、思考、合作,不斷髮展生產力中逐步發展的;人類的生存在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下,人類自身必須與周邊的環境相互依存,隨着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類就不斷的試圖改變周邊的環境,在不斷的失敗或成功的同時,不斷總結經驗,豐富自己的知識,掌握各種生活和改造社會的技能。隨着人類知識的不斷完善,各種生活,工作的組織,機構,方式,制度不斷髮展形成一定形態的管理機構,逐步發展爲管理系統,並使用於當今信息瞬息萬變的時代。雖然管理的制度不斷改革推進,但是再完善的系統也離不開人類的相互協作,無論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或信息瞬息萬變的今天,人類的各種特徵爲管理學形成提供了客觀的條件。至此管理學應運而生。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機構在一定範圍內通過計劃、組織、控制、領導等工作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人、物、財、時間、信息等)進行合理的配置後有效的利用,以實現組織預定的目標的工程。管理學潛藏於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首先就一個人而言,他在學習中爲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後通過這份計劃控制自己,並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還要有效的選擇合適的信息,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仔細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碌碌無爲;大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小至一個企業,一個家庭,再者到每一個人都處在管理學的範圍之內並受其影響。

所以說管理充溢着整個人類社會,正如在管理學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動所引出的一切問題推動着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個推動力並將繼續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正在並將長期影響着人類社會。

提到企業管理,我們首先要講什麼是企業,企業的法律形式,企業的類型等等。

企業是以市場爲主導,以盈利爲目的,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自主經營,自盈盈虧,獨立覈算,具備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具體可分爲國有、集體、私營、股份制和外資企業等等。

因此,企業管理是指:由企業經理人員或經理機構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過程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盈利這一目的的活動總稱。

誰是管理者?什麼樣的人能稱爲管理者?又或者有人會問:什麼是總經理,總經理是總(攬大局),經(始大業),理(事自若),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那些所謂的一些企業的經理,董事或一些職能部門的領導或一些政府部門的處長、部長、廳長等等。而這些觀點都是對的,但是也是不全面的,不完全的。那怎樣定義管理者,根據管理學的概念,管理者應該是這樣的人,他通過協調其他人的活動達到與別人一起或者通過別人實現組織目標,應此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協調一個部門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監督幾個單獨的人,還可能包含協調一個團隊的活動,具體到生活,一些經營的小部市門,或一個幾個人組成的商店的老闆,又或是一個家庭的決策者,大至大公司的經理,理事,董事都是管理者。

管理者必須達到幾種境界:第一,自知不能;第二,不知有能;第三,能在卓越。必須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俗話說:理念爲“體”,能力爲“用”,“用”不足可找人幫忙,無“體”則爲無頭蒼蠅。企業管理者亦是如此。

在《易經》中有一種說法:生生之謂易,易是指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即是指變化,天地萬物隨時隨地地在一定的自然規律下不斷變化的,在這些規律下產生了很多的思想、學派,管理學也隨之誕生(管理學是在人類活動發展、變化過程中孕育出來的)。

人類活動的一切表明“變化”的重要,缺少了“變化”世界、人類的發展將寸步難行。那麼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能否缺乏“變化”這一因素呢?回答響亮而肯定:這是不行的,企業管理宛若一條大河,而變化就是其流動的動力,河流缺乏了動力就變爲一潭死水,如果企業管理缺乏了變化,那麼企業管理將無法正常,那麼,變化在企業管理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即一個企業圍繞着一個基本的企業理念、文化爲中心不變,而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內,適當的改變企業的決策和戰略,即企業的權變關係(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企業根據國際格局、形式,世界經濟變化或國家的政策、法令調整,適當的改變自己的營銷管理策略、方法,以便更好的盈取經濟效益);或者在同一對象下,爲達到企業的盈利目的,在法律範圍內改變企業自身的銷售策略,例如:有一個以銷售梳子作爲盈利的企業要求自己的銷售員去一個和尚廟裏推銷梳子,開始第一個推銷員認爲和尚怎麼可能買梳子呢?於是他懷着疑惑去了廟裏,而和尚沒有頭髮拒絕了他,結果一把也沒賣出;第二個推銷員去了廟裏見到和尚,說沒有頭髮也可以梳頭,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止癢,於是和尚們買了十多把;第三個推銷員去了,見到了和尚,他便對和尚說:你看香客們那麼虔誠的叩拜以至於把頭髮弄亂和香灰落在發上,爲了表示寺廟對香客的關心,應該在桌上擺放些梳子,結果賣出幾十把;第四個推銷員去了廟裏,說明來意後又說寺廟都有很多虔誠的香客,他們燒香敬佛,寺廟應該有所回贈,特別是在梳子上刻上“積善梳”三個字,以便更好的留念,結果一次賣出一千多把,還達成了長期供貨的協議。這一例子告訴我們:改變企業自身的銷售策略,可以更好的爲企業賺取利潤。

可見變在企業中的重要性,但要注意什麼在變,什麼不變(中心不變,規律不變,但方式發生變化,現象發生變化),即以不變應萬變。

首先,管理學新的發展是中外管理理念的結晶。

在古代的中國,存在着相當多的管理理念和哲學。比較有影響力的儒家學派認爲管理應該是“以人爲本,道德教化,以仁愛治天下”;而道家學派提出的是“以道爲中心,以德治國,無爲而治”,老子是怎樣闡述這個理念的呢?他極力反對“有爲”,他認爲國家的禁令越多,人民越貧困;政府規定越多,社會越混亂。不能爲了管理而“管理”,不知所謂“管理”。而他認爲“無爲”就是:不任意妄爲,“無不爲”就是:爲而不恃,爲而不爭;而法家則認爲管理應“以法爲中心,依法治國”,其理念衍發了法律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種種說法不一,衆說紛紜。在當今中國注重的是一種“和諧”、“含蓄”的管理理念,強調的是一個以情感爲基調的傳統社會,尊重人,以人爲本,強調人的重要性。在西方國家,同樣存在與中國頗爲相似的觀點——哈佛大學教授埃爾頓·梅奧(Elton Mayo)的霍桑試驗,即:“從人的行爲本質中激發動力,不斷提高效率。”該理論注意到了人的重要,以人的本質出發,提出了“社會人的假設”,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梅奧與泰羅(以效率爲中心,注意力只放在盈餘增加之上,不重視人,把人看爲工具、經濟人)的觀點。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管理的概念也應該隨之發展,即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結晶、整合和發展。 管理學的新的發展在於創新。法約爾提出的觀點:把工業、企業,全部的活動做了科學的分類(技術工作、財務工作、會計工作、安全工作、管理工作),從而將管理活動從企業經營活動中分離出來並貫穿其中。繼而世界上較大的軟件公司甲骨文駐中國區總裁曾提出五力學說,即:學習力、創造力、發展力、執行力、競爭力。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企業裏的每一個人都應該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的創造力,一旦企業的創造力得以提高,企業就能更好的在市場站住腳,以至於更好的發展。企業發展了,執行力自然會提升,如果上述的各種都得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也會提高,從而進行五力循環。

總之,管理學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並且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學科,雖然形成學派的時間較短,但是它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可限量的,對於這門學科,短短的幾段文字表述或只是看書都是遠遠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學習、實踐,只有在失敗中不斷的改進、創新、積累和學習中國和外國的好的管理經驗,這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斷的實踐才能完整的去體會,感受這一偉大而博大精深的管理藝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