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通用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3W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1

農曆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我國最早的愛國詩人,他的代表作是《離騷》。屈原因爲愛國的偉大報負得不到實現,鬱悶中跳汨羅江自殺了。人們怕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了,就包糉子扔到江裏給魚蝦吃。於是有了現在吃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通用24篇)

今年的端午節,爲了紀念屈原,我也學會了包糉子,包糉子的過程可真夠複雜呀!先把糉葉子煮一下,再把糉葉放在清水裏泡,然後淘米,把餡拌進去,就開始包了。把糉葉放在手心裏,折成一個三角形,這時候用米把三角形填滿,把多餘的地方一折,然後用草紮緊,這個糉子就包完了。現在放進鍋裏,放滿水,煮二小時就可以吃了,包糉子的過程總算好了。

我們的糉子總算能給江底的魚蝦吃了,它們再也不會吃屈原的身體了。

爲了永遠記住屈原的偉大,我們會把這一習俗沿襲下去。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2

端午節爲每年 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糉子的種類非常多呢,如果按照地域分的話,大致有南,北之分。 另外,就是包糉子的葉子的種類,也有南,北之分。

糉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爲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糉。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爲幹竹葉綁出來的糉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習慣用葦葉來綁糉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糉子以甜味爲主,南方的糉子甜少鹹多。

因爲是週日,所以媽媽在家也忙着包糉子。準備了很多材料,最主要的是糉葉、糯米,還有不同種類的“餡”,有蜜棗、豆沙、紅豆、鮮肉、花生米,最後就是扎糉葉的線。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3

農曆的五月五日,也是端午節。“五月五,慶端午”,一大早,媽媽就到市場去,按照傳統過節習俗,買了艾草回來掛在家門上,希望能爲全家趨吉避凶。也因爲我們姐弟都長大了,所以媽媽就沒像往年一樣,爲我們每個人選購專屬香包了。

快中午的時候,姐姐和我跟媽媽借了三顆雞蛋,想嘗試一下老師告訴我們的“端午立蛋”活動,我們在桌子上立了好久,試了無數次,用盡千方百計,結果不知是不是我們太心急了,蛋就是固執的不肯站起身來,不知道雞蛋是不是冰過了就不好立了呢?

晚上,媽媽體諒我們這幾天都在吃糉子,怕我們都吃膩了,於是特地安排了點不一樣的。我們全家一起聚在家中享用披薩大餐,中國節裏吃西式餐點,真有趣!也別有一番風味!我覺得好開心,也覺得這次的假期特別有趣,也希望以後的節慶裏,媽媽還有更多的創新好點子。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4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傳統的節日期——端午節。

相傳,古代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因爲反抗壞人的殘酷迫害,於五月初五那天投江自殺了。百姓們便組織小船到江中尋找屈原的屍體,同時,爲了不讓詩人被魚蝦吃掉,就把糉子投到江裏餵魚蝦,好讓魚蝦吃飽不去吃詩人。後來,人們爲了紀念他便把五月初五這天叫做端午節。

又因爲五月初五有兩個“五”,所以民間有許多跟“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的。人們用藍、白、黃、黑、紅五種線系在兒童的手腕和腳上,稱“長命縷”。小孩子繫上這種線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在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的門上插菖蒲、艾草等東西,讓這些東西給人們帶來平安;在這一天,大人們爲我們準備了水,在水裏放了些艾草,給我們淋浴,希望我們一年不生病。

每逢端午節,人們把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的,灑下艾草水,把毒蟲殺死。

我的介紹,你喜歡聽嗎?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5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爲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6

端午,一個古老的節日。自戰國時期以來,一直流傳至今。它有着它獨特的味道。

瞭解了端午的來歷,很是痛心,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

屈原,一位愛國志士,忠心侍奉楚王。但卻造小人排擠。結果被流放,他空有一身抱負,卻報國無門。楚國將亡,他爲表達他的愛國之心,以身殉國,投河自盡。原來,端午的背後有着如此令人心酸的故事。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愛國的味道。

端午,我的叔叔等人都會來爺爺家過,一起吃着飯,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

解開纏着糉子的線,打開糉葉,把裏面的飯糰沾沾白糖,吃一口甜甜的;家人們團聚,大家一起有說有笑,暖暖的。看着久違的家人們的變化,喜喜的;味道很多,用兩個字概括:幸福。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街上,孩子們帶着他們的五彩線,愜意地走着,十分神氣。這五彩線,讓我回憶起了從前,我每年都會戴。這五彩線是節日的特色,包含着我們中國華民族的獨特,流傳了幾千年。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吃茶蛋,掛艾葉菖蒲……都有着我們中國的獨特文化。端午節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如今,端午節已經成功選入了《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深厚的祖國文化的味道。

生活在21世紀今天的我們,生活十分多姿多彩,端午的活動很多,十分豐富多彩。

有些城市舉行賽龍舟競賽,大家爭先恐後,一起比賽,盡情享受划船的快樂。早上也有很多人去踏青,感受自然的氣息,在草地上,嗅着泥土的芬芳,和家人一起去野餐!有很多人登山去採艾蒿,品味糉子的味道。孩子們都放假,在一起盡情玩耍,身上掛着香包。到處都是歡聲笑語。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快樂的味道。

感受端午的味道,是多姿多彩的味道。它是我們民族的節日。我們應該珍惜,重視這個有着自己獨特味道的特殊節日。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7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節日,更是綿延着東方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彷彿一架古色古香的古箏,宮商角徽羽,彈撥撫滑間流淌着一曲悠長又清麗的韻律。

伴着那一排排青銅質地的編鐘,在遙遠的歷史盡頭,某一個時刻敲響,渾厚而雅緻的左音右韻,由遠至近穿越滄桑的纖塵,在一脈脈古音的漣漪層層疊起中,我彷彿置身在戰火紛爭的楚地,夜空有飛鳥掠過的痕跡,細碎的月光隨着一顆閃亮的星辰隕落,風陳肆無忌憚地一浪浪襲來,眼前的畫面在沙漏的漸遠聲裏一幕幕切換,一縷揉碎的清香拂過我滾燙的臉頰,在這斷續的梔子花的暗香裏,我終於望見了你。

在汩羅河搖動的水波里,早汩羅河吐蕾的睡蓮裏,在汩羅河一槳一槳的漁歌聲裏。

那是你嗎?

帶長狹陸齋,冠切雲崔巍,被着明月佩着長劍,離開渾濁的朝堂,放逐在祖國的山水件,一人獨醒。

那是你嗎?

朝飲欄墜露,夕餐秋菊落黃,自顧高馳在黑白的世道,是非的人世間,只因爲心之所善,而雖九死其猶未悔。

那是你嗎?

質問天地萬象只理,尋覓存之興廢之端,不屑賢兇善惡之報,不惜假借神奇鬼怪之說,用沙啞的喉嚨,追求一個人神共知的真理。

那是你嗎?

問天,黑了嗎?涉講,累了嗎?你寬大的衣衫可沾滿了荊棘,你高擡的雙腳可泥濘難提,你猶豫了嗎?你退縮了嗎?

不!

雖然你曾長太息以掩涕,但你是哀民生之多艱,雖然你曾嘆日月忽淹惜草木零落,但你操吳戈,被犀甲,帶長劍攜秦弓,雖然你也曾恐懼美人遲暮,吶喊無人旁聽,但你依然在車交錯中奮勇爭先,即使身首相離,也要讓魂魄爲鬼雄。

這就是你,一個真實的你,一個執著的你,一個憤怨的你,一個上下求索的你,一個堅貞不屈的你,正是這樣的你,是支離破碎的祖國,是飢寒交錯的百姓所必須的你啊!

屈大夫!

然而,你終於沒有機會在旗蔽日的戰場,在槍林矢雨的搏鬥中完成你熱血最後的噴濺,當國被踐踏,當生靈被塗炭,無助的你無奈地選擇的縱身一躍。

是的!

就是這樣震撼世人,撼動朝綱的縱身一躍,就這樣被定格成所有中國人兩萬五百年前的最揪心的一次感動,而你也把自己定格成爲了歷史長冊最孤獨的一帶風景。

兩千多年了,棕香飄遍了大江南北,兩千多年了,龍舟的蒿子也震徹了五湖四海,屈大夫,我想扶一扶你高峨的冠帶,在這偉大復興的號角聲裏,屈大夫,我想解下你的長劍,凌空一指,讓劍峯刺透黑夜,光耀出一道眩目的閃電,屈大夫,讓你的真誠和執著給龍舟上的鼓點增添力量吧。讓你的愛國和愛民給糯米上增添粘度吧。讓你的激憤和無奈門頭的苦艾增添靈光吧。同爲我們曾同你而疼痛,更重要的是,我們同爲你而滿腔豪氣。

是的,屈大夫,我們記住了你。

是的,屈大夫,我們記住了你,我們也記住了端午。

因爲,你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高峯裏最惹眼的突起。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8

爲了慶祝端午節,我們學校舉行文藝表演活動,節日當天,我參與到了活動場地佈置,活動舉行的地點選在了我學校最寬闊的操場上。

從早上六點開始,我們學生會就進入到操場集合,爲活動準備,每個人都積極參與,老師居中指揮。大概到十點左右我們把場地佈置好了,之後就是所有班級陸續到場地觀看。我們還需要爲此秩序,帶領同學們有序進入觀衆臺。忙碌到上午終於讓所有同學進入場地。之後就開始了精彩的表演活動。

雖然我們沒有參加這次表演,但是我卻可以觀看這次活動。參與表演的人有老師也有同學。甚至有家長來參加。活動的主題全部都是圍繞着端午節。我們也從活動中看到了很多端午的特色比如糉子,比如端午的來歷,又比如龍舟比賽等等,讓我們大開眼界。

當節目舉行到了一半時,作爲學生會成員我們開始爲每一個觀看節目的觀衆發放糉子,每人一個,在看節目的時候吃着好吃的糉子,感受到了濃濃的節日氣氛。這次活動吸引了很多人來參觀,爲了紀念這次活動,我們學校學生會有同學專門負責攝影,並製作成視頻。

這次活動不但讓我們過上了有趣的端午節,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端午的熱鬧,端午的輕鬆,放下了學習的壓力,每個人都露出了笑容。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時光,讓我們可以參加表演,也可以欣賞表演,與同學老師一起過端午,非常好,讓每個同學都爲之高興。

這天的努力沒有白費,因爲我們爲這次活動提前做的準備,沒有出現什麼問題,節日過得開心,同時在這次活動中,我們也因此學會了配合,彼我們爲了加快場地佈置,爲了更早的看到好節目,所有學生會同學,都積極貢獻自己得力量,爲這次活動奉獻。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班級都獻精彩的節目,這是全校老師和同學一起努力的成果。

想要過節,我們就必須要團結一致,這樣才能夠在節日當天可以欣賞到精彩節目,這次活動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全校師生更加團結,同樣對我們今後的學習也是極大的激勵,讓我們有了繼續不斷開拓學習的力量,活動雖然短暫,卻讓每一個人融入其中,也讓我們放開了一直繃緊的心絃,得到了放鬆,對以後的學習更加有利。

一次大型的活動需要很多個默默付出的人,不管是工作人員,還是表演人員都在其中付出了努力,也讓我們以後開展活動有了借鑑。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9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劃旱龍舟的習慣。關於其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是_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賽龍舟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爲可保佑船平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糉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10

古往今來,關於“端午”的傳說很多。我翻了一下書,大約有紀念伍子胥的,有紀念屈原的,有紀念孝女曹娥的,有紀念女詩人秋瑾的,但主要還是紀念屈原的。

屈原何許人也?屈平(約前340年-約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爲屈原;羋姓屈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大大增強。後來,屈原因政治鬥爭,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他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的傳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的《荊楚歲時記》。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他的屍體。他投江時,正是農曆5月5日,其後人們每年都在這一天煮糉子來紀念他,這就有了端午的來歷。關於這一傳說,可以用唐代文秀的《端午》詩爲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對於屈原的遭遇,歷代文人感慨萬千,寫了不少詩詞歌賦。如唐朝盧肇的《競渡詩》、宋朝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宋朝蘇軾的《浣溪沙》、宋朝歐陽修的《漁家傲》、老舍先生的《七律。端午》等等,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或寓古於今,或憑弔,或追思,或喟嘆,都是難得的作品。但我更看重一個無名氏做的《滿江紅·端陽前作》。這闋詞的原文是:“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萬戶家中纏米糉,三閭廟外吟君賦。祭聖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這闋詞既寫景,也寫人,情景交融,如訴如泣,是一闋膾炙人口的佳作。

其實,無論抱負,無論秉性,無論才華,無論修爲,屈大夫都是我們所追尋的目標。因仰慕屈原,今年4月份,我與幾個朋友遊覽三峽,到了屈原的故里秭歸,探訪了屈原的遺蹟,傾聽了屈原的傳說,加入了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感受了紀念屈原的民俗歌舞。身臨其境,才感覺“神矣絕矣,歎爲觀止矣”。

又逢端午,吃着糉子,想着屈原,寫下這些文字。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11

一、指導思想

利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深入挖掘端午節的深厚文化內涵,廣泛開展羣衆性民風民俗、體育健身、愛國主義、綠色環保和科普宣傳活動,引導民衆,尤其是社區青少年進一步瞭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全面動員社區單位員工、居民羣衆,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到人民滿意城市創建活動中。

二、活動形式

1、“糉子傳愛心”主題活動。在社區黨總支的帶領下,以社區志願者爲活動主體,親自爲社區的孤寡老人、低保人員、殘疾人和老黨員送去節日的祝福與問候,並帶去了自己買的糉子、皮蛋和鹹蛋,與他們一起提前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2、節日民俗宣傳活動。社區將通過市民學校、“座談會”、宣傳板報等多種形式宣傳端午節的來歷,通過包糉子等活動讓人們親身體驗節日習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3、“經典誦讀”主題活動。以社區黨總支和社區關工委爲中心,組織黨員和社區青少年,開展吟誦屈原詩歌、屈原詞章的活動,從而弘揚愛國精神,讚頌美麗星城。社區將以吟誦古今經典名作爲主要表現形式,掀起緬懷屈原愛國主義精神,歌頌和諧盛世的熱潮。

三、活動要求

1、高度重視。社區將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我們的節日.端午節”活動方案,努力營造和諧、祥和的節慶氣氛。

2、信息報道。社區會第一時間把“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主題文化活動的相關活動信息上報街道,做到宣傳到位。

3、創新形式。社區將開展廣泛宣傳,充分發揮羣衆的主體作和主動精神,把羣衆發動起來,參與進來,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羣衆成爲節日活動主角。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12

感受傳統文化、體驗端午風俗、弘揚傳統美德——市五中開展“端午節”主題教育活動

爲推動和促進“創城”工作的深入開展,進一步引導學生體驗我國傳統節日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操,市五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端午節”主題教育活動。

一是開展了“糉葉飄香話端午”主題班班會。各班通過講端午的來歷故事,講端午習俗,介紹香袋,朗誦端午詩歌,開展端午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更多的隊員們瞭解端午,瞭解端午習俗,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

二是利用校園廣播開展了“端午知多少”傳統節日知識宣傳、普及活動。讓學生通過查閱圖書、互聯網等,蒐集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別稱、風俗等,瞭解這一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是開展了“快樂的端午節”體驗活動。學校鼓勵學生利用端午節假期閒暇時間與父母、長輩參與學習包糉子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弘揚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親自動手體驗中,感受着濃濃的節日氛圍,享受傳統風俗帶來的溫馨和快樂

四是開展了“感受傳統文化、體驗端午風俗、弘揚傳統美德”活動,在端午節時關心老人,和爺爺奶奶吃糉子,共度端午佳節。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13

端午節吃糉子,是我國人民的風俗習慣。糉子又叫角黍、筒棕。你知道嗎?端午節還有許多名稱呢!有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等。

早上,媽媽準備了香噴噴的糉子。我問媽媽:“媽媽,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嗎?”“是的,自從屈原跳江以後,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把米和飯投到江裏,讓魚和蝦吃。流傳到現在,改成了端午節要吃糉子。”“哦。”我點點頭。

吃完早飯,我和媽媽就高高興興地出門去了。我發現家家戶戶門前都放着艾葉和菖蒲。我問媽媽:“艾葉和菖蒲是幹什麼的?”媽媽說:“因爲艾葉和菖蒲能發出一種香氣,可以用來驅蟲和避邪。”“媽媽,端午節還有什麼風俗習慣?”“端午節還有賽龍舟這樣的風俗。賽龍舟也是與屈原有關。因爲楚國人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後來爲了紀念屈原,就把賽龍舟也作爲了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中午,爸爸燒了一頓豐盛的午餐。媽媽告訴我:“中午吃飯要吃五黃的。”“什麼?五環?奧運五環?”媽媽笑着說:“不是,是黃瓜、黃魚、黃酒、黃蜆、黃鱔,共有五種黃。”

晚上,我和姐姐、弟弟、姨媽、媽媽一起去福泰隆玩。媽媽說:“六一兒童節快到了,你們一人挑一樣玩具吧。”“耶!”我和弟弟興奮極了。我們東跑西跑,終於,我們都選中了一樣玩具:弟弟要的是電動吹泡機,我想要的是電子積木。媽媽同意了,我們開心極了。後來,我發現能抽獎或者拿一個環保袋。媽媽說就拿個環保袋吧,可是我想抽獎。媽媽說:“也好。”我抽到了一個開心獎和一個二等獎。開心獎是一瓶礦泉水,二等獎是一件衣服。

這一天,我真開心,更是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14

除了春節,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爲什麼呢?請大家把耳朵湊過來,我悄悄告訴你——端午節吃的糉子是我的最愛。

媽媽早在幾天前就買好了包糉子的材料,準備好了五色線。今天一大早,媽媽就開始包糉子,我也想學一學。媽媽說:“好哇,只怕你學不會。”

說幹就幹,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起兩片糉葉,捲成一個漏斗狀的小筒,從水中撈起一些糯米放進去,再按上一顆蜜棗,用剩下的一截葉子包住,再繫上一根細細的尼龍塑料繩。咦,我包的糉子怎麼和媽 媽包的不太像呀,媽媽的棱角分明,我的不如她包得那麼好,每個角還有些圓乎乎的。看着我手中這個“怪東西”,媽媽“撲哧”一聲笑了,還斷斷續續地說:“你這個……這個是糉……糉子嗎?”

我的臉紅了,只好跟媽媽請教“高招”。媽媽忍住笑,說:“包糉子的時候,其實沒什麼祕訣,只要把糉子的角折尖,米不要放得太多,往住包的時候要另附一片葉子才行。”

哦,原來是這樣,我趕快按媽媽說的包起了糉子。呵,這回我的糉子比上一個好看多了,我又開始,包第三個、第四個……

中午,要開始煮糉子了,我等啊等,一秒鐘似乎變成了一年,我終於知道什麼叫“度日如年”了。隨着媽媽的一聲“糉子出鍋啦”,我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到廚房,不顧燙手的開水,迅速挑出自己包的 不太好看的糉子,打開“包裹”,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媽媽笑着說:“慢點,沒人跟你搶。瞧你這副饞吃相!”

這個端午節最難忘,因爲我吃到了自己親手包的糉子。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15

20xx年的6月16日是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爲充分利用傳統節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根據有關活動通知精神,在端午節期間廣泛開展了"我們的節日o端午"主題活動。

緊緊圍繞端午節民間傳統習俗特徵,引導人們認知、尊重、繼承和弘揚傳統,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在全社會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等時代主旋律,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爲根本,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主題活動的始終,使職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了愛國情感,樹立了報國之志,在我社唱響了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的時代主旋律。

首先,領導高度重視,派專人負責,精心策劃,爲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加強了宣傳力度,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我們通過宣傳、演講的形式,對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及其意義,做了大力宣傳,充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開展了全體職工聯歡會,既突出了主題,又激發了幹勁,學到了知識,受到了教育,起到了預期效果。

通過主題活動的開展,使職工銘記的,不僅是屈原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通過主題活動的開展,統一職工思想,進一步增強黨性、改進作風,激發幹勁、弘揚正氣,增進團結、促進工作發展。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16

七年級吃糕;八年級吃糉子;九年級吃螺;初四持艾草;初五吃一天。唱着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七年級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七年級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接着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非常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的時候,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緻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着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17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來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後人緬懷他逐漸形成一個節日。

在端午節當天,人們會按照習俗來包糉子、賽龍舟、貼五福、掛艾草等。說起這包糉子來,我跟它還有段不解之緣哩。

端節的前一天,媽媽把事先已經準備好的糉子葉、江米、蜜棗以及馬蓮浸泡在水裏,我對此十分不解,便問媽媽:“媽,爲什麼要把這些東西泡在水裏,現取現用不是更好嗎?”媽媽說:“如果不把這些東西泡軟,糉子葉是脆的,用的時候一包就碎了,所以要把它們全部泡軟。等這些原料都變得軟乎了,才能包糉子”。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第二天,我又去廚房看那浸泡在水裏包糉子的原料,果不其然,跟媽媽說得一個樣。經過一夜的浸泡,糉子葉都變軟了,聞着還有一股淡淡的竹葉的清香味,不像剛買來時那麼幹巴巴的了。我興高采烈,迫不及待的想要包糉子,媽媽自然是不答應,但也經不住我的死纏爛打,終於同意了。於是,我忙前忙後,幫媽媽把原料擺放到桌上。“媽,怎麼包糉子?”“先把糉子葉圍成一個V字形,放入一顆蜜棗,然後灌入江米,再放兩顆蜜棗,將糉子葉雙雙摺回再用馬蓮將其捆好,一個糉子就完成了。”媽媽邊說邊示範着,眨眼功夫已將一個糉子包好。再看我,目瞪口呆,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看啥呢?趕快包。”我這才從觀看中回過神來,手忙腳亂包起糉子來……

一小時過去了,我一個也沒包完。再看看媽媽的戰績,已有二十六個糉子了,媽媽看到了我這面的桌子一片狼藉,除了幾片破損的糉葉還有到處散落的米粒,於是我被“紅牌罰下場”。唉,我只好悻悻地離開了飯桌。但最後,我還是吃上了糉子。那糉子的香、糯、綿滑,怎是個爽字能形容的啊!嘿嘿,古有“無功不受祿”,今有我“無功也受祿”,或許也真像媽媽給我的那句名言——全天下的糉子都不夠你禍害的。我大概真的不是包糉子的料吧!以後還是幫媽媽吃吧。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真開心。因爲我包的不止是糉子,還包的是一種傳統文化啊!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18

“五月五,是端午……”今天是5月5日,也就是端午節,我們一家人來到了老家。

到了老家後,我們把糉子餡做好了,準備來一次包糉子大賽。我先抽了一片箬葉,又用勺子挖了一勺糯米餡結果一不小心掉了,媽媽看到後口裏喝的水差一點噴了出來。在奶奶指導下我終於把包糉子學會了,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得了第一名。

包糉子好玩,吃糉子更好玩,誰讓我是個吃貨呢?一打開糉子,箬葉的清香和糯米濃香讓我食性大發,不一會兒我的那一份就吃完了,於是我虎視眈眈地看着妹妹那一份,連哄帶騙奪過來奪過妹妹兩個三下兩下就吃完了。

吃完了以後,我打開了電腦,搜了一下賽龍舟,哇!上面竟有幾千條賽龍舟的視頻。我打開幾條看了一下,心想屈原爺爺如果看到了這場面該多開心吶!這時爺爺在我身邊說起了屈原的故事:屈原曾是一名詩人,但他所在的國家十分無能,那些清正廉明的官越來越少,屈原被一些貴族陷害被貶爲平民,不久,楚國就被秦國滅了。屈原痛不欲生,跳下了尼羅江……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把這天定爲端午節,並有了吃糉子和賽龍舟這麼一說,我聽了爺爺的講解,對屈原的敬仰又增添了不少。

當天晚上,我們回到了家,雖然路上我不禁想起了屈原的時代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19

每年端午節來臨之際,龍舟競渡、糉葉飄香,人民以樸素的方式來紀念屈原。屈原的故事千古傳頌、屈原的精神萬代流芳。學習是最好的繼承,繼承是最好的紀念。黨員幹部唯有從“屈原”精神中體悟踐行從政之道,才能保持一股勁氣、幹出一番業績、守住一份清白,才能真正贏得廣大人民羣衆的信任和擁護。

以“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爲鏡,堅定信念跟黨走。“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爲天下倡。”屈原一生忠君愛國,縱死不悔。他始終懷着爲國盡忠的信念,爲了追求國家富強而殫精竭慮,即使屢遭離間、屢遭流放仍不改其志,直至投身汨羅江,以身許國。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員幹部要以屈原爲鏡,補足精神之“鈣”,築牢思想之“魂”,始終保持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

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爲鏡,人民至上暖民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屈原對百姓充滿深厚感情,他以民爲本,爲民請命,不惜觸犯貴族壟斷集團利益,這在封建社會難能可貴,但最終以失敗告終,令人嗟嘆。爲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黨員幹部要把人民至上落實到“六穩”“六保”、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具體工作中,努力幹出能夠獲得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業績。

以“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爲鏡,清正廉潔作表率。爲官先爲人,修爲先修身。屈原所處的楚國朝廷腐敗、奸臣當道,他“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始終堅守高貴節操、秉持清醒自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列寧在十月革命前,以天空爲屋頂,以草地爲地板,以樹樁爲椅子,在拉茲裏夫湖畔最簡陋、最樸素的“辦公室”寫出了偉大著作《國家與革命》,有力指導了俄國革命。黨員幹部要始終牢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古訓,常修爲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敬畏之心,“經濟上不伸手、生活上不丟醜”,練就“百毒不侵”的金剛不壞之身。

斯人已去,風範猶存。黨員幹部只有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恪盡職守,兩袖清風,才能真正“聲”傳山野間、“影”留羣衆心。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20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又要吃香噴噴的糉子了。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逢端午節都要吃糉子、包糉子,有的地方還要進行賽龍舟等活動,非常熱鬧。端午節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很有意義。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免職,被趕出都城,流放他鄉。當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可自己又報國無門,最終在陰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首愛國主義樂章。

今年端午節到了,媽媽特地從超市買了各種各樣、各種味道的糉子,我迫不及待地撥開糉葉,大口大口地吃着,陣陣的葦葉清香撲入我鼻子裏。這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他那種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激勵了我,感染了我。我們是生活在祖國的懷抱的少年兒童,要向先輩屈原那樣,從小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專心讀書發憤圖強,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21

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糉子!今天,媽媽就在教我包糉子呢!你瞧……

做糉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媽媽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糉葉,這樣準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

我把米放在葉子裏,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媽媽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再把米放進去啊!”

於是,我按照媽媽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麼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並用繩子用力的紮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後把糉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糉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糉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着了。媽媽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着吹着,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糉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着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就這麼過去了,嘴裏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想着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22

端午又將臨近,街上到處瀰漫着糉香。連日的陰雨,預示着又將要漲“端午水”了!聞着糉香,漫步資江河邊,又想起了小時在老家過的端午節來……

小時候在家鄉老家,正值上世紀中國農村改革初期,過端午時,剛好是青黃不接的時日。在我們那小山村,鄉鄰們填飽肚子都成問題,也沒有糉香,能呷上一頓白米飯就不錯了。平時的飯中總摻和有幹薯絲、蠶豆、“大頭蘿蔔”之類的雜糧,這季節裏,呷“洋芋”、“桐籽葉麥粑”是每餐的主糧了。

所以,村裏的孩子們特別盼望着過節、過生、過年什麼的。

端午節這天,大清早的天空中就下起了大雨,母親好高興,說是風調雨順的日子真好!薯又可扦下去了。因爲是過節,我和姐也起得早,一看天氣我也好高興,下雨就不要出門去扯豬草了,聽母親這麼一說,心想,今天又得累上一天了。

果然不出所料,母親對我姐說:“今天下雨,我帶你弟在家扦薯藤,你擔30斤麥子和隔壁的三妹姑姑她們去街上縣糧站兌麪條回來過節吃”。好像當時整個隆回縣城也就只有縣直屬糧站的大米廠加工麪條,麪條每2斤、3斤一紮,又黃又粗,用粗土紙把麪條攔腰捆好,但能吃上這樣的麪條也夠舒服的了。

姐高興地答應了,雖然是要走30多裏遠的山路的,但總算有機會可以上一回街。我本不高興,但有30斤重的擔子,路途又遠,無可奈何,也只好作罷。

母親給姐準備好挑擔,本想拿30斤麥子去兌麪條的,裝好後,母親又從每邊的袋子裏減了些出來,說是一怕我姐擔不起,二是呷麪條划不來,吃麥粑合算些。過了一會兒,三妹姑姑她們幾個大姑娘就來我家約隊了,母親一再叮囑她們幾個要照顧好我姐(我姐比她們小很多)。

目送她們遠去後,母親要我在家辦早飯,說是辦早飯,其實就是把“洋芋”切片煮湯吃,她去種薯地裏割薯藤回來。

不一會工夫,母親就擔着滿滿的一擔薯藤回來了,吃了早飯後,就開始剪薯藤了,母親要我搬一根小凳子過來先看她剪幾根,她邊剪邊教:一般4個葉節一截,下面第一個節的葉片要剪掉,儘可能沿靠葉柄基部處剪下,剪時要斜剪,這樣容易成活些。道理反正當時我不懂,試着剪了幾根,動作也就嫺熟起來,把剪好的薯藤一把一把地用稻草紮好,放簸箕裏碼好,只等雨下小些或雨停歇時,就可去扞了。

雨一直下着,母親很着急。待雨小一點兒時,母親說不能再等了,如果再等下去,怕薯藤扦不了,錯過了季節就會錯過了“陽春”。母親挑着剪好的薯藤,我跟在後邊,冒着雨往我家的黃豆地裏走去。

來到地邊,放眼望去,地裏黃豆苗長勢喜人。母親早就在晴天時把黃豆地裏的每行間的地翻好並開好了“行子”,只等下雨時機來時來扦了。母親利索地在地邊向每行之間拋下些薯藤把,然後要我看她扦幾蔸試試,告訴我每扦一蔸要用手指捏一下週圍的土泥巴,讓溼泥團和薯藤靠緊些,間距不可太寬也不可太窄,並一再叮囑不能損傷黃豆苗,母子倆都把鞋脫了,打着赤腳彎着腰在地裏順着黃豆苗的行距一行一行地扦着……

待扦完工時,才挺起腰子來,再看一眼自家的黃豆地,在朦朦細雨下,鬱鬱蔥蔥的一片,景色甚是可愛。雖我們一身全溼透了,但看到母親臉上滿意的笑容,我也忘了沒同姐去上街的不快,心情也舒暢了起來。回家時,母親說把鞋子放簸箕裏收起算哩,打赤腳回去還好些,估計母親是擔心怕鞋子沾泥巴太多,走起路來費勁,同時也怕把鞋弄壞了。

回家後,隔壁的二祖母對母親說,上午時有個打屠的到院子裏來賣豬肉了,她看到我家的門鎖着,就給我家代秤了一斤豬肉,要母親去她家拿,二祖母是我家同宗近房長輩,一向對我家關照有加。還說她也在等三妹姑姑她們的麪條了,三妹姑姑就是她的女兒,帶着我姐一起去縣城街上兌麪條去了。

到下午3點多時,姐她們幾個一路笑語地回來了,也都全身溼透了,都滿身是泥,但麪條都保護得很好。

母親馬上去準備豬肉燉麪條,我就在聽姐和三妹姑她們說着街上的趣事:縣大米廠排着長長的兌麪條的隊伍啦、街上的人怎哪有那麼多啦、包子店裏的包子怎那麼白啦……然後姐才脫下鞋去擠腳上打起的血泡。

待吃飯時,滿院子是豬肉燉麪條的香味。

現在想來,人呀,不在於你吃什麼,穿什麼,擁有什麼,關鍵是你曾經歷過什麼。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23

走着走着,草綠了。走着走着,花開了。走着走着,走到了端午節。

這個端午節註定不一樣,因爲我和天成作文學堂的老師、同學們一起去西公園“找夏天”,我們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微笑,都期待着這次“濃情端午”活動的開始。

天剛下完雨,空氣無比清新,走着走着,我們來到第一個目的地——植物園,只見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樹木就像剛洗完澡,一身清清爽爽的。花兒經過一夜的沐浴,顯得格外嬌豔,那花瓣上的點點雨露,宛如一層透明的外衣。我們走在路上,聚集在樹葉上的雨滴不時落在我們頭上,引得我們不時擡頭往上看。突然,不知誰喊了一聲“快看,蝸牛”,頓時所有的人都被那羣蝸牛隊伍所吸引,由於剛下過雨,它們都迫不及待地從土裏爬到嫩綠的草葉上呼吸新鮮空氣,它們個個揹着小房子,悠閒地在葉子上散步。每當看見它們在路面上慢慢行走時,我的心也不由抽搐一下,擔心它們的生命,看見我的小夥伴們有的把它們放在手心揉捏,有的放在紙上讓它們爬行,有的裝在瓶子裏想帶回家,甚至有的小朋友不小心踩到了小蝸牛,頓時,小蝸牛就變得粉身碎骨,看見這一幕我非常傷心,它們會多痛啊!

走着走着,我們會見了幾位神祕嘉賓——十二生肖雕像,我們紛紛跑到自己的屬相跟前合影留念,接着聽同學們講述了十二生肖的來歷,我知道了貓爲什麼不在十二生肖裏,原來是貓睡懶覺,被小老鼠搶先一步到了終點。

走着走着,我們來到了魚米水鄉,在那裏,我們舉行了以端午節爲主題的朗誦比賽,同學們積極踊躍地上臺朗誦,我也拿出我的狀態,有感情地朗誦了《浣溪沙·端午》,最終我獲得了一等獎,媽媽說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看來真是這樣。

走着走着,我們來到了作家王莉老師的簽名會,王莉老師給我們分享了她的寫作歷程,給我們講述了寫作的方法,她還朗誦了她寫的關於端午節的文章,我聽的都入了迷。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王莉老師居然認識我,哦!原來我的作文曾經和她在同一版發表啊!聽完王莉老師的講座,我牢牢記住了王莉老師在寫作路上的三個關鍵詞“感恩,熱愛,堅持”。是啊!正是這份感恩的心,這份對寫作的熱愛和堅持,王莉老師纔會寫出《風煙俱淨·歲月安好》這麼好的作品。

就這樣,我渡過了一個不一樣的端午,一個非常開心而充實的端午,真喜歡這次有意義的活動。

端午節由來學習收穫 篇24

記得小的時候就聽爸爸媽媽說: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很重要的節日!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經有20__年的歷史了!是爲了紀念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現在習俗沒有改變,爸爸媽媽卻說:現在的端午節意義有了很大變化,現在的節日就是爲了辛勤上班的工人能有個假日,與不在自己身邊的親人團聚一下。但還是有一些老習俗還在做着,比如“端午節早上,太陽沒出來大家都到河邊喝上一口泉水,用新鮮的茼蒿枝子掛葫蘆!總在這一天吃上一口粘粘的糉子!”

至於我心中的端午節,就是這樣開心!快樂!與家人高高興興的度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