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國中歷史新課標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3W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國中歷史新課標心得體會,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學習國中歷史新課標心得體會
【1】國中歷史新課標心得體會

認真閱讀新課標讓我受益匪淺,我認識到國中生只有對自己、對歷史及其文化、對歷史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歷史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歷史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通過教師與學生身份的轉變能更好的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也不再只是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自主者,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會學習,掌握學生方法。這樣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

傳統的教師把自己置於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教,而新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爲師生交往的過程,同時,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不確定的、動態的課程。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這都有賴於教師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從而也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爲、教學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把自己變爲一個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過課堂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自身發展的新途徑。對於學生而言,以學生“自主”、“探究”爲特徵的新型學習方法逐漸進入課堂,新課程改革下國中歷史主要有三種新型的學習方法,一是材料學習法,學生通過材料的分析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究歷史奧祕的一種途徑,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地求證歷史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深度的歷史認識。

新的課程體系給教師留出了充分的駕馭教材的空間和餘地,而新課標的目的也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師、學生在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爲、角色都要隨之發生變化。

通過這次對新課標的學習,更加認識到歷史應該是不斷反思,更新觀念,腳踏實地才能做好的一門學科。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2】國中歷史新課標心得體會

國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爲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瞭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這一指導思想,首先闡明瞭國中歷史課程設計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爲人格、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掘提供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爲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總之,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獲得作爲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其次揭示了爲達到課程設計目的必須遵循的原則——必須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和適應性的統一。我通過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國中歷史》之後,有如下的心得和收穫。

一、教學標準設計具備的新的教學觀念

1.要樹立讓學生樂學的觀念。樂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有人說,樂學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餘,有人創造的“樂學法”可提高學習效率N倍。樂學靠教師的“激勵、喚醒、鼓舞”,靠教師巧妙的教學設計,這些設計包括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融洽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尤其應該特別重視歷史主題活動課的設計。

2.要樹立全面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理念。具體的說,學生的基本素養應該包括對祖國的認同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民主法制意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方面。歷史教學的設計要在提高學生的基本歷史素養上下苦工夫。

3.要樹立大歷史觀。歷史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歷史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繫。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學、深刻地理解“學史明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等古訓的思想內涵。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4.要樹立“教是爲了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究問題的觀念。歷史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學、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最終將什麼也學不到。課堂教學的着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纔會學。那麼,教師要不要講?怎樣講?當然要講,但一般要少講、精講。

5.要樹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歷史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學生是否主動、是否探究,主要表現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現在是否能提出問題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對面的學習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學設計應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

二、教學標準設計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讀。新《課標》要求:“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涵的發掘,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教材研讀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教材 對話的過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教師對教材的研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確定“靈魂”,正確理解文本的主旨;【2】、遷移處理——重視教學創新,把握準訓練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個性化教學設計;【3】、添加“佐料”——在不偏離主題的前提下,爲教材添加佐料;【4】、史學觀點——以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分析歷史現象;【5】、思維素質——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歸納、比較、綜合及運用辯證和歷史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象,闡述歷史發展規律等能力,並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可見,教師只有與教材拉近距離,與之親和,與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接近,產生共振共鳴,才能進行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

2.學情的分析。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狀態、紀律、思維、參與程度情況是不同的,學生已有經驗和現有水平也不相同,我們要找出大部分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與《課程目標》的差異,來制定我們的預期的教學策略。就幾個班裏的學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級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有的班級學習紀律差一些。我們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預期教學策略。我們在面向全體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給一些學生個性創造的機會。新課程要求教師充分發掘自己的知識——教材——學生的最佳結合,找到“授人以漁”的最佳方式。

3.目標的制定。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完成的任務。在以前我們一些教師爲了省事,習慣於抄教學參考書上的,在新課程裏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個載體,《課程標準》纔是依據。對《課程標準》要求的一定要貫徹好,而且是教學設計的要點、重點。對《課程標準》要求以外的,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增補或刪節,重組教材,進行創造性教學。但是,制定教學目標要特別注意以下五點:一是目標適應學生特點、已有經驗和發展需求;二是符合學與教的原理,並體現一定層次性;三是以學生的興趣要求爲指導,而非教師的要求;四是應涉及各個學習領域,儘可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技能;五是要反映學生學習結果。

4、情境的設置。歷史教學中的情境設置,是指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生活情境與教學情境進行鏈接,從而創設一種能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設定現實的情境,汲取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這樣,學生纔會習得富於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學生的人格纔會真正得到陶冶。

5.活動課的設計。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歷史課程必須根據學生髮展和歷史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見,活動課設計要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以生爲本,以學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歷史學習主題活動是活動設計的重點。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需要,卻尤其宜致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自求得之。”教師何時指導,何時參與,如何小結,學生如何分組學習,怎樣討論,學習彙報採用什麼形式等,都應該作出具體設計,充分體現爲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原則。

6.作業的設計。《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啓發性,針對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轉變觀念,不再將作業窄化爲檢驗學生歷史知識掌握情況的惟一手段,而應該細思量巧設計,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強調過程的合作和實踐,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形式的創新和趣味,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作業設計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業的設計和佈置可以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標準設計告訴我們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應該是主體的“首席”,那麼“首席”的作用在於“主導”。主導表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過程的點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學生的主體表現在對問題的探究,對過程、方法的討論,對知識的積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達等。在教學過程中,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也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那種“以學生爲主體”的放任自流的課堂要不得。因此教學設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2.正確處理課內與拓展的關係。所謂“課內”指的是教材所呈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解讀教材時,僅憑教材的內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藉助課外知識加以彌補。另外教材中有價值的問題,也應該向課外延伸拓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但是拓展不能遠離教學目標,拓展內容應該是有利對課內問題的解決和歷史素養的形成。那種偏離了歷史學習,而把拓展放在與歷史學習無關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適的。

總之,爲了達到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科學合理的歷史課程設計,必須着眼科學性,立足時代性,注重適應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爲現代社會培養出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歷史、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的創新型人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