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焦裕祿》觀後感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5.93K

電影《焦裕祿》觀後感看完電影《焦裕祿》後,深受感動,有許多感悟:

電影《焦裕祿》觀後感心得體會

第一幕:焦裕祿到南考縣,第一次開黨會,就說了一句話:“我建議我們同志到火車站去看一下。”與會同志到火車站後,看到大雪紛飛的晚上,大部分乘客坐在火車站外面露天的臺階上等火車。雪片落在他們身上,他們也無動於衷,氣氛一片死寂。看到這裏,觀衆們也許心痛不忍,哪怕給這羣人支個臨時帳篷也好啊!然而,焦裕祿反思的卻是:爲什麼那麼多人會背井離鄉,我們火車站的救濟物質堆積如山爲什麼沒有派發下去!難怪老百姓都要離開生養多年的鄉土。

悟:當面對老百姓的疾苦時,光有觸痛的眼淚是不夠的,還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的苦痛根源纔是關鍵。

當然,當面對百姓疾苦時,連觸痛的眼淚都沒有,那就是麻木不仁了。愛民的情結是爲民的助動力。

第二幕:聽到村長女兒說大學生已到火車站,因受不了南考縣的艱苦生活條件準備離開時,焦裕祿忍受着病痛追到火車站。趕上了大學生,向他遞上了一袋南考縣的鄉土時,說“我來的急,沒有什麼禮物,只有我們南考縣的一抔鄉土送給你。”

悟:這一幕也許大家並不陌生——《西遊記》裏面,唐太宗送玄奘西行時,送上的離別酒裏面就摻有一抔鄉土。唐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後回到了故土長安。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漢武帝劉徹就送了他一袋鄉土。張騫遊歷西域各國,歷經無數磨難,甚至當過匈奴俘虜。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重創匈奴後,張騫才得機會逃脫。回到長安時,已經是二十七年以後了。

所以,劇中焦裕祿望着遠去的火車幾近絕望時,轉頭髮現大學生“回來了”,想留住人才:留人不如留心。

第三幕: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村長的腿讓牛給拱傷後,夢中不斷呼喊焦裕祿的名字。 於是村長兒子跑到焦裕祿家裏,將正在病痛中的焦裕祿從牀上叫了起來。焦裕祿又忍着病痛,冒着傾盆大雨跑到村長家裏去看望村長。

悟:也許好多人看到這一幕覺得有做作之嫌。我卻要爲《焦裕祿》辯解的是:當老百姓對我黨同志提出一些並不合理,幾近荒唐或尷尬的要求時,我們該怎麼應對?我想,學習焦裕祿是無可厚非的,他在教我們認真對待人民心聲,合理的或不合理的,甚至近乎荒唐或尷尬的。xx同志不曾就應某運動員的要求在其籃球上籤上了總書記的大名嗎。這裏包含的更深層次東西是“認真對待人民的態度。”這是一種爲民、親民的作風。

第四幕:爲了解決基層幹部營養不良的問題,他冒着破壞“統購統銷”的政治風險,從產量富裕縣搞來糧食,拯救了黨的寶貴財富——基層幹部。事發後,主動承擔後果,接受上級檢察。

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國家政策是善,黨的紀律是善,上級命令是善,人的生命也是善,當這些善惡標準相互衝突時,我們該怎麼抉擇?

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既然無所謂善惡,那麼怎麼知善,怎麼爲善?答案在於“意之動”。我們的意念該怎麼動?

在國家的“統購統銷”政策和黨的寶貴財富——基層幹部的生命之間,焦裕祿的知善爲善之念動向了後者。

他啓示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意之動向,始終是指向民意的。

第五幕:焦裕祿臨終前三個願望:

第一個是要看見南考縣種出來的麥子。第二是在死後,能葬在南考縣的沙漠裏。第三個是看着子女成才懂事。

悟:武則天死後,留了塊無字碑,讓後人來評說她的功過是非。因爲她篡了李家天下,對天下人心總有點欠疚。然則,一個人的人生意義總要等待歷史來評說總歸是有點遺憾。看看焦裕祿的臨終感人行爲,再看其一生作爲,用人生來詮釋人生,不需要歷史來裝點,活得真實、自在、坦蕩而毫無愧疚與遺憾。

怎麼做人民羣衆的貼心人,當公平正義的維護者,焦裕祿給了我們答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