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1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9W

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

中國民法典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編纂民法典,將進一步健全中國現代產權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調動民事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10篇)

波蘭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加夫利科夫斯基說:“中國編纂民法典是完善市場經濟的重要一步。編纂民法典,健全和充實民事權利種類,形成更加規範有效的權利保護機制,有利於更好維護人民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民法典的通過,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進一步完善社會治理和市場經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高級研究員陳剛認爲。

“不僅中國人民非常期待民法典的通過,外國企業也對此充滿期待。民法典將有利於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梶田幸雄表示,在華日資企業衆多,民法典將爲其在華拓展市場保駕護航。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問題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斯基認爲,民法典致力於解決社會發展問題,爲市場經濟提供了司法審判和執行指引,將成爲中國健全市場秩序、維護交易安全、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法律。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表示,民法典還涉及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等宏觀課題。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統籌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都有重大影響。

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2

“爲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翻開民法典,第一條便開宗明義地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爲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着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正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將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專職委員劉貴祥說。

“助人爲樂、見義勇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近年來,一些案例凸顯“該不該扶”“該不該救”的道德困境,由於法律的缺失,見義勇爲受傷後無人問津甚至反遭索賠的事件時有發生。

20__年9月,河南信陽的孫女士見到郭某騎車時將五歲男童羅某撞倒在地後試圖離開,於是上前阻止。兩人發生言語爭執,郭某情緒十分激動,結果引發心臟驟停,經搶救無效死亡。郭某的配偶和子女認爲孫女士應對郭某的死亡承擔責任,將孫女士和小區物業公司一起告上法庭,索賠40萬元。

“明明是見義勇爲,怎麼還要賠錢?”一時間,社會公衆的目光聚焦在受理該案的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人民法院。

20__年12月30日,法院公開宣判了這起案件,認爲根據民法總則,孫女士阻擋郭某離開的目的在於保護兒童利益,不僅不具有違法性,還具有正當性,應當給予肯定與支持,孫女士不存在過錯,不應承擔侵權責任,原告索賠的請求被依法駁回。

針對近年來出現的多起類似案件,民法典對保護見義勇爲者的合法權益作出專門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爲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這也被法學界稱爲“見義勇爲”條款。

民法典旗幟鮮明地傳遞出保護善人善舉的信號,讓“扶不扶”“救不救”等問題不再成爲困擾社會的兩難選擇,爲救危扶弱者撐腰,不僅增強了人民羣衆的法治信心,還積極弘揚了“誠信相待、友善共處、守望相助”的新風尚。

“民法是跟習慣、良俗融合在一起的,包括家庭、婚姻、子女、繼承等,都與道德倫理關係緊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之中,使民法典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載體,規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很重要的考慮。”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律師劉紅宇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就提倡尊老愛幼,這是蘊藏在中國人生命中的精神密碼。

作爲規範民事生活的基礎性法律,民法典在編纂過程中,對老人、兒童的權利保護作了特殊的安排,不僅對父母、子女等親屬間的權利義務作出了概括性規定,還通過具體制度設計,將其細化、實化,爲傳承傳統美德提供了激勵機制。監護制度的完善,就很有前瞻性。

浙江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父親給自己剛出生十幾天的孩子灌食米糊,結果孩子被緊急送進醫院搶救。有關部門在調查後發現,孩子的父母都患有精神疾病,基本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每個月僅靠低保維持生活,家裏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必須馬上對這兩個孩子進行監護干預,保障他們的安全和健康。”在全面瞭解兩個孩子的家庭情況後,當地村委會向法院提出撤銷監護人資格訴訟。法院很快作出裁定,由民政部門擔任兩個孩子的監護人。民政部門當天即履行監護職責,將兩個孩子妥善安置在兒童福利院。

“監護未成年人是家庭應該承擔的責任,未成年人的監護是親權的補充和延長。現在不少社會問題,比如農村留守兒童權益受到侵害等,實質上是家庭監護出現了缺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左中一說。

民法典不僅完善了撤銷監護制度,還擴大了被監護人的範圍,將智力障礙者、失能老人等羣體納入被監護人範圍,給予他們更有力更全面的法治保護。當尊老愛幼的價值追求融入每一條規則之中,中國人所傳承的特有文化品格,也成爲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修改禁止結婚的條件,完善離婚賠償制度,適當擴大遺贈扶養人範圍……民法典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爲鮮明的軸線貫穿始終,使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外化於法律規範,內化於人民心中,爲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活動提供了基本規則和價值遵循,凝聚起強大的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3

編纂民法典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從而打通民事法律體系“血脈經絡”,實現對法律條文的“深加工”

民法典的一大亮點,就是將“人格權”單獨成編,彰顯了21世紀信息社會背景下人格權保護的特殊價值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法律的生長、完善,離不開其所處歷史和文化的滋養

未滿8歲的孩子,偷偷用父母銀行賬戶給網絡主播打賞10萬元,這錢能退麼?在小區被高空拋物砸傷,如果找不到扔東西的人,該找誰賠償?租的房子還沒到期,房東卻把房子賣了,要求租戶搬走,該怎麼辦?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相應法律依據。7編加附則、84章、1260款條文、超10萬字內容,這部被譽爲“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法典,必將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事法律制度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不曾想到,新中國成立後通過的第一部法律,不是憲法、刑法,而是民事領域的婚姻法。社會秩序的建立,人民權利的保障,都有賴於對基本民事法律關係的調整和規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進一步明確市場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充分保障公民民事權利,買賣、交易等才能順利進行。在此背景下,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等相繼出臺,我國民事法律制度日趨完善。

既然民事法律制度已較爲完善,爲什麼還要把與民事相關的法律編纂成一部法典?原來,民事法律調整的主體多、涵蓋領域廣、關係複雜,相應的法律條文數量也很龐大,其中還有不協調、不一致甚至相沖突的地方。因此,編纂民法典就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從而打通民事法律體系“血脈經絡”,實現對法律條文的“深加工”。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經過系統編纂,民法典將發揮“1+1>2”的效果。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經濟社會在不斷髮展,生活方式在不斷變化,社會關係在不斷調整,調節社會關係的民法也需要與時俱進。今天中國的民法典可以說是21世紀互聯網、高科技時代民法典的代表。民法典的一大亮點,就是將“人格權”單獨成編,不僅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同時彰顯了21世紀信息社會背景下人格權保護的特殊價值。如何應對煩不勝煩的騷擾電話?遇到攝像頭偷拍該怎麼處理?AI換臉、僞造他人聲音算不算侵權?這些只有生活在這個時代纔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都能在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由此而言,這部權威、嚴謹的民法典,又何嘗不是一部信息時代的“生活指南”?

法律的生長、完善,離不開其所處歷史和文化的滋養。民法典中新設置的“離婚冷靜期”,引發不少關注和討論,這樣的“制度設計”本身就彰顯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倡導夫妻和諧、珍視家庭價值的文化觀念。此外,民法典還專門引入“優良家風”的表述,同時在商事交易與夫妻關係的平衡中更加凸顯了維護家庭和睦的價值取向。類似規定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不僅體現着“中國特色”,對於世界民事領域的立法也是值得珍視的寶貴財富和經驗。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未來,民法典的實施將是我國法治建設領域中的一件大事,這不僅體現在立法、司法、執法等環節和程序中,也需要每一位公民、每一個民事法律主體參與其中,尊重法律、敬畏規則。只要我們共同努力,這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法典就一定能發揮最大效用,法治中國建設必能再上新臺階。

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4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法典的實施,意義重大且深遠。讓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引導廣大羣衆充分認識頒佈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充分感受民法典保護權益的重要作用、充分理解民法典總則分編的重要內涵,讓民法典走進羣衆心裏,在羣衆心裏開花結果。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出臺,有利於推進民事法律體系化,有效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實現人民羣衆美好幸福生活提供製度保障,爲執法和司法提供基本遵循,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有關政府機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要依法履行職能、行使職權,保護民事權利不受侵犯、促進民事關係和諧有序。紀檢監察組織作爲政治機關、專責監督機關,應當主動走進羣衆、相信羣衆、依靠羣衆,把羣衆工作貫穿監督全過程,以務實高效有力的監督推動和保障各項民生政策落地落實,督促有關主責單位想民所想、急民所急,積極主動、設身處地解決好羣衆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在紀檢監察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貫徹好《民法典》精神,進一步彰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進一步規範權力運行?筆者認爲,各級紀檢監察幹部要做學習、遵守、維護《民法典》的表率。要立足自身職能職責,進一步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對羣衆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堅持“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曝光一起。要嚴格依紀依規依法辦事,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監督執紀問責和監督調查處置的能力。要慎用嚴用審查調查措施,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人格權”。要履行好高度注意義務,切實保障審查調查對象的合法權益。要搞好實名舉報回覆工作,讓信訪舉報人的知悉權監督權反向推進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要堅決懲治侵害羣衆合法權益及羣衆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切實增強人民羣衆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要加大民生監督力度,讓羣衆平等地享受國家政策紅利。要強化作風建設,進一步暢通幹羣間的“連心橋”。

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5

民法典編纂中這樣的細節數不勝數,這些法律條文變遷的字裏行間,刻下的是中國從改革開放邁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滄桑鉅變,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寫下生動的法治註腳。

在沒有民法典的情況下,同樣是“消費者以商品有瑕疵爲由要求退貨賠償”,法官有的在判案時援引合同法,有的援引侵權責任法,有的援引產品質量法,有的援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從數量龐大的單行法中去尋找裁判依據是非常困難的,找到的法律規定有可能相互矛盾。

“編纂民法典,則可以爲司法機關提供統一的、最爲基本的裁判規則。同時,還可以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說。

前些年,多地出現的霧霾天氣,成了公衆共同的煩惱,也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爲此,民法總則在第一章中就強調:“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把綠色原則上升爲民法基本原則,實現了法治保障與新發展理念的同頻共振。如今,這一原則影響着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氣質量經過幾年的治理,“吐槽”霧霾的越來越少,“曬”藍天白雲的越來越多;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的相關制度、規定逐步完善,污染、破壞環境就要被追究法律責任;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推行垃圾分類,舊物循環使用也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逐步成爲社會新風尚……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鐫刻在民事立法的點點滴滴中。如今,隨着民法典編纂完成,我國民事法律規範進一步得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健全。立法邁出的這一大步,對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6

20__年5月21日,全國兩會大幕正式拉開。受疫情影響,這場“春天的盛會”來得有些遲,但代表委員圍繞民生的呼籲聲和國是的建言聲,一直都在線上。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以及“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除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等關鍵詞外,全面依法治國同樣是兩會高頻詞彙,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爲國家權力機關,處在民主法治建設的第一線,在全面依法治國中負有重大職責,承擔着重要任務。備受關注的“民法典草案”,其編纂過程如同一面鏡子,有效的開門立法反映出新時代人大工作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更折射出法治思維深入人心、法治實踐深入推進。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向着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奮進路上,我們更要充分發揮強大制度優勢,實現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統一,凝聚歷史進步的強大推動力量。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書寫人民當家作主新篇章。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黨的主張、人民的意願、國家的意志在這裏交融。全國各級人大設立代表聯絡站、代表之家等聯繫人民羣衆工作平臺28萬個,邀請322人次全國人大代表列席常委會會議,邀請31名全國人大代表參加立法座談會;兩次組織全國政協機關公衆開放日活動,400多名各界羣衆參加;26場全國政協重大專項工作委員宣講,900餘萬網民在線觀看……無論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還是人民政協制度這一中國式民主的具體形式,全國兩會本身就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生動實例和長期實踐,人民依法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切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同時尋求人民羣衆法治意願的最大公約數,保障社會公衆的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不斷書寫着人民當家作主的法治新篇章。

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7

廣泛普法,讓羣衆充分感受民法典保護權益的重要作用。民法典的順利實施,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持是關鍵。這部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體量最大、編章結構最複雜的法律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大力推進民法典進校園,不斷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依託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等形式,引導青少年瞭解民法典頒佈實施的重大意義及重要作用。同時,要積極營造人人學民法典、知民法典、愛民法典的良好社會氛圍,讓社會各方力量加深理解認識。採取羣衆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通過發放宣傳單頁、繪製宣傳牆、文藝匯演、專家巡講等方式,讓羣衆感受到民法典與自身權益息息相關。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覆蓋面廣的普法活動,引導廣大羣衆深刻認識到民法典既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法典,也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循的規範,既享有權利,又認真履行義務。

加強解讀,讓羣衆充分理解民法典總則分編的重要內涵。民法典有很多專業術語,比如物權、人格權、民事主體、侵權責任等,必須加強面向廣大人民羣衆的闡釋解讀。習近平總書記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聚焦”“三個闡釋好”的要求,要認真貫徹落實。即“聚焦民法典總則編和各分編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義和重點問題”,要自覺樹立“事事關己”的民法典學習意識,把總則編和各分編的內容進行認真梳理,分編逐一進行系統學習。在闡釋好民法典基本原則、基本要求以及一系列新概念新精神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強思想淬鍊、專業歷練、實踐鍛鍊。從思想上認識到充分理解民法典總編分編重要內涵的重要性,增強對民法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積極參與集中學習、自覺開展自學等方式,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在此基礎上,在日常工作實踐中,自覺養成懂愛、愛法、守法的意識,在遇到涉及自身權益的問題敢於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8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標誌性立法,對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在這部七編,84章,1260條的民法典中,處處彰顯着對“人”的深層次關切。可以說,民法典中的每個條款都是民本情懷的生動映照,字裏行間都書寫着“接地氣”的關懷,是一部彰顯“人民至上”理念的人民法典。

國家治理現代化,人格平等是關鍵。民法典的編纂始終堅持以人爲本的立法宗旨。弘揚人的主體地位,“平等”與“保護”貫穿法典始終。在體例上將人身關係置於財產關係之前,體現了“先人後物”的立法精神。法典單列了人格權編,廣泛確認公民享有的各項人格權。在此基礎上,民法典明確“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人格權編則明確界定隱私以及侵犯隱私權的不法行爲,規定個人信息收集、處理的基本原則以及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密義務等,構成了規範國家權力、保護人民權利、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法律依據,爲民事主體參與國家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民法典,守護“人民的利益”。編纂民法典是具有重要標誌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強盛、文明進步的象徵。相信隨着民法典的誕生和實施,必定更好地守護每一個公民利益,也必將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加完備的法治保障。

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9

黨和國家領導同志指出,絕大部分國家都有民法,但有民法典的並不多。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必須紮根中國土壤、緊扣時代脈搏,彰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民法典草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對人格權的保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解決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矛盾衝突,不僅標誌着我國法治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更爲人類法治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在審議討論時認爲,民法典草案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進一步完善我國民商事領域各項基本法律制度和行爲規則,爲民商事活動提供了更爲明確的行爲規則和基本遵循。要通過編纂民法典,進一步健全我國現代產權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調動民事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強調,民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民法問題本質上就是民生問題。民法典草案迴應新時代人民羣衆法治需求,聚焦經濟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全面加強了對公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的保護,充分體現我們黨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不變初心。編纂民法典,健全和充實民事權利種類,形成更加規範有效的權利保護機制,有利於更好維護人民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黨和國家領導同志指出,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立法機關嚴格遵循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則,廣泛聽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見,讓草案最大範圍凝聚共識、取得“最大公約數”。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必將爲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完備的民事法治保障。

2023年雙百活動專場報告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0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爲"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麼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

民法典是依法治國的祕籍。民法典是一部“新法”,對現有民事法律進行梳理、整合、完善,使之更加全面完整,更具系統性、協調性。共1260條、10萬餘字的民法典,經過整理、編訂之後,在劃定好的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等7個“樓層”裏,民事法律各歸其位,類型清晰、秩序井然。體現了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

民法典是以人爲本的藥方。以人爲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民法典涵蓋內容之廣泛,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翻閱“寶典”都能夠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民法典草案在編纂過程中,廣泛徵求各方意見,讓所有公民參與、充分表達觀點,一些具體規定,如高空拋物傷人、物業服務、隱私保護等,都充分反映了民意。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

民法典是國家治理的武器。“法”是社會運行的最後底線,是社會得以井然有序運行的有效武器,所有觸犯法律的作爲,都將按照輕重原則受到應有的處罰。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離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民法典草案緊扣時代脈搏,迴應時代需求,體現時代特徵。體現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

先哲有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裏,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民法典的出臺彰顯了我國時刻將人民放在第一位的治國理念,人民生活的質量好壞,一個政黨是否合格,也體現了一個國家是否強大。

熱門標籤